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资源建设

生态资源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资源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资源建设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改善

中图分类号 TV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08-0013-01

水是国家战略资源之一,在改善国家整体自然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党的十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归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希望借助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的良性发展,为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各地区都应该保持对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希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进行解读,水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要素,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水资源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水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性支撑和实现保证,只有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水资源管理作用的发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逐步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离开水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将最终流于形式。同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水资源管理由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管理工作在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日渐凸显出来,在促进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同时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为了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认识,明确水资源管理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也能够促进水资源管理现状的改善,有效推动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促使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在新时期也能够取得相应的发展成效。从这一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以制度体系为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2 加强水资源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

由于水资源管理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应该全面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借助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够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逐步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背景下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2]。具体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践中要想借助水资源管理的力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1 全面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

基于水资源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新时期在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方面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水资源管理成效的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完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的内容,将水资源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借助水资源制度建设贯彻落实“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良好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此外,针对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也应该构建相应的管理体制,推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考核工作的开展,促进水资源管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效[3]。

2.2 全面提高对水资源的调控和配置能力

基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指导,在加强水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并统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借助科学的规划和利用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工作实践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进行新的优化,因地制宜的加强对配置制度的构建,保证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唯有如此,水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辅助作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开展。

2.3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生态的修复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要想确保水资源管理工作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还应该将水资源的节约和水生态的修复作为重点工作[4]。通过制定水资源强化论证措施、有偿使用措施以及水功能区管理措施等,增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节能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在水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相关部门也应该保持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探索河流健康评估工作和河流环境修复工作等,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保证在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撑下,生态文明建设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凸显,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2.4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水生态文明创建思想的提出是贯彻落实十以来一系列会议精神的结果,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具体工作部署,在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想保证水资源管理效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工作,并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内容,希望能够构建人与水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水利体系,为生态环保工作的逐步推进提供有效支撑[5]。首先,基于全面统筹思想的指导和因地制宜原则的支持应该科学合理的建设湖水联通系统,促进现代湖水网体系的构建,争取在社会上形成完成的水生态体系,保证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其次,在水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水生态文化的宣传,让社会大众和社会上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组织能够认识到水生态环境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相应的水生态环境维护措施,争取实现对水资源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双赢,促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优化开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国家建设过程中要求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相应的支持。而在此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工作也日渐受到广泛关注,借助水资源管理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成为相关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新时期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⒖嘉南

[1]王芳.浅析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6):293.

[2]吴美霖,李美臻,金辉,等.探究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5).

[3]张建云,王小军.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14(7):1-4.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低碳生态;枣庄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74-03

1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系统,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影响到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状况,也影响到城市未来发展的前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虽然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城市的生态环境上也同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城市绿化的减少、水体的污染、空气质量的恶化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困扰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在所有城市中,又以资源型城市在这方面的问题最突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靠开采、开发、经营城市所在地的自然资源而发展形成的城市。我国目前的资源型城市大多是依托煤炭、有色金属等建立起来的,总数约有120个。经过多年的开采,目前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城市已经因为资源的枯竭而陷入发展的困境,同时还要面临因资源开采而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曲阜、邹城。作为一个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现代化工矿城市,枣庄的城市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城市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经济为支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将继续;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了枣庄市城市发展的关键。

2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

2.1资源枯竭造成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

资源的枯竭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虽然大多还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已经有不少面临或者即将面临开发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状况。枣庄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非金属矿产比重很大,以煤炭和石灰岩为主。煤炭工业作为枣庄市的主体产业之一,为枣庄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煤炭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也同样面临煤炭资源枯竭的局面。其中枣陶煤田已经枯竭,其它区域的田屯、枣庄、朱子埠等一批老矿已经闭井破产,官桥煤田也已进入矿井关闭程序,韩台煤田地质结构复杂,煤层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枣庄市金属矿产相对非金属矿产,所占比重较小,且品味较低,开发难度较大。所以煤炭资源的枯竭时枣庄市目前制约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

2.2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

环境的破坏是资源型城市的另一共同特征。由于在最初的资源开采过程中,尚未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或者有些资源型城市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在管理上存在不足,这些原因导致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都存在环境方面的污染。枣庄市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煤炭开发造成的山体破坏,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塌陷坑、水土流失等问题;二是城区森林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山体上树木稀少,山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绿化景观,对整个城市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是严重的破坏;三是市区内众多的水泥、冶炼、发电等造成废气、粉尘污染十分严重,给城市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四是大量的工业废和水生活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对枣庄市城区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 资源型城市未来发展出路

从上文分析可知,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造成的产业经济下滑,城市后续发展力不足。二是因为资源的开采不可避免的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型城市要想能够长远发展,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来看,资源的枯竭不仅仅影响到资源型城市自身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影响较大。近年来,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国际社会普遍达成了以减排和低碳发展模式应对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的共识,特别是在气候方面,碳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已日益明显,为此国际社会已多次召开应对气候变暖的会议,并制度了一些限制碳排放的协议。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总理提出了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的要求。

以上种种形势下,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一方面要在经济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城市发展动力,并且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降低二氧化碳在源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城市自身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源来消化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 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为了应对城市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威胁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方面也做了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未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

4.1低碳生态城市概念

低碳生态城市,是结合低碳城市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和生态城市中生态化发展理念后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4.2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方法

从城市的建设以及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低碳生态城市的建立,需要从城市的空间管制、生态环境控制以及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这三个方面考虑。

空间管制是从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政府为主体,通过对划定片区内的建设管理,控制公共资源的有序使用,协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未达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的空间管制,也正是与此目的相契合,所以合理的划分城市的建设区域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在城市中大多生产生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的带来碳排放,这种不可避免的碳排放主要是依靠城市的森林植被等吸收消化。而居民用水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城市的水系统。作为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更是对容易造成山体植被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所以无论是从城市的未来发展还是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来看,都应以城市的山体保护控制和水体保护控制为基础,建立一个生态网络控制系统,恢复和改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如果说空间管制和生态环境控制是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那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低碳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一般都是以资源开发及初级原材料加工输出为主的产业结构体系,而新兴主导产业缺乏或发育很差,导致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困难。鉴于这种情况,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延长产业链为主线,充分发挥和利用资源优势。二是要大力引进新兴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

5 枣庄中心城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5.1划分空间管制

枣庄中心城区空间管制的目的是通过对这个区域的建设管理控制未有效地指导枣庄市中心城区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原理是依据中心城区生态敏感性的强弱,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建成区四个区域(图1),然后针对这四个区域提出不同管控要求。

禁止建设区:坡度在25°以上的山体敏感区、河道走廊敏感区以及重要的景区和地质非稳定带。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核心,应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严禁生态用地改变用途。

限制建设区:坡度在15°到25°之间的山体斑块控制区、水体防护绿地的控制区、矿产资源区和地下水源地。这类区域,是城区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城市发展的基础,需控制开发的项目类型、建筑密度、建设用地规模,特别是大规模工业用地等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工业项目的进入。鼓励建设用地废置后复耕或绿化,制定并实施资源环境损失补偿政策,减轻贫困性生态问题。

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可建设区域。在此区域内,应依据枣庄市的区域资源环境科学进行的相关开发,达到现代产业开发与自然生态的和谐。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枣庄中心城区的产业层次,特别是在京沪高铁的发展契机下,实行重点开发。

建成区:现状已经建成区域。此区域的土地开发利用受自然生态约束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适宜进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一方面可考虑优先分配建设用地指标,适度配给农业用地,促进这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但另一方面要着重注意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持,对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区域要采用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

5.2生态网络化控制

生态环境控制,需结合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现状,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城市整体的规划布局发展,通过生城市态敏感性分析后,建立生态网络控制,恢复和保护中心城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网络控制以枣庄中心城区的山水脉络为基础,通过研究其在整个城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受外力影响时的敏感程度,从而得出中心城区的生态敏感性控制图(图2)。其中山体斑块敏感区是山体坡度比较大,或者是一些重要的景区和林地,在这个区域禁止各种开发建设活动。山体控制区主要是中心城区的林地,在这个区域内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确保森林和植被不被破坏。水体斑块敏感区是中心城区内的河流和一些重要地表水体,对这些水域,要禁止各种开发和建设活动,对沿河要定期的检查监督,确保城市的水质。在水体斑块控制区内,要合理的控制开发建设活动,保护河道的自然岸线以及河道的防护绿地。

5.3经济发展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发展与环境相结合,使经济发展既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未来子孙后代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在研究了国内外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之后,结合枣庄市煤炭工业的发展状况,对枣庄市的经济发展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煤炭循环产业。枣庄市可以以煤炭为产业源头,在优化煤炭产品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立新型的煤炭循环产业。如依托中心城区现有的煤化工基础,并借鉴兖矿集团的兖矿模式(图3),发展“煤-电-化”、“煤-焦-化”、“煤-油-化”等煤化工产业链,减少煤炭工业的污染物排放。

二是注重引导经济转型。大力引进汽车、电子、信息、食品和服装等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等第三产业,逐步实现多样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减轻中心城区的污染,并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第3篇

目前,大冶、黄石,除了具有资源枯竭型城市四大共性特点,如产业效益下降、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地方财力薄弱、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外,还有以下主要症状:

1.矿产资源面临枯竭湖北大冶矿产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市境内金属矿产以铜、铁、金为主,其中储量分别为239万吨、36451万吨和13.48万吨,能源矿产主要是煤,储量7625万吨。1970年,大冶铁矿年产量600多万吨,被称为“武钢粮仓”。为发展基础工业,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鼓励矿业开采。大冶矿产开采规模快速扩大,出现“全民采矿”盛况。由于开采无度,大冶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从主体矿产保有储量占探明储量的比例来看,铁矿、铜矿和煤矿分别只有28.6%、27.4%,25.6%。如按此保有量计算,铁矿只能开采5-10年,而铜矿和煤矿只能开采3-5年。2008年,大冶市公开的数据显示,大冶工业经济总量的70%、税收的60%,来源于资源产业。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附属6座矿山有4座已经闭坑,2座进入残采阶段。大冶市主体矿区铜碌山露天开采已经停止,进入地下开采阶段,年限大约还有20年[5]。另外,由于企业机器设备老化和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也进一步加速了资源枯竭。

2.水泥产业耗能,污染严重黄石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素有“水泥故乡”之称。全国制造业500强百年老企业华新水泥总部就设在黄石,同时在黄石市开设有3个分厂黄石分厂、阳新分厂、大冶分厂。华新水泥(黄石)有限公司,年产水泥330万吨,水泥熟料240万吨。华新水泥(大冶)有限公司,年产水泥300余万吨,水泥熟料200余万吨。华新水泥(阳新)有限公司是华新水泥旗下生产规模最大的基地工厂,年产水泥熟料达410万吨。公司虽有环保项目,如投资兴建了余热发电站,每年能减排CO2达130250吨,其脱硝配套设施,每年可减排NOX达4562.3T/a,RDF城市垃圾处置项目,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达1700吨/日。但按保守计算,如每吨水泥熟料消耗1.5吨石灰石、0.13吨标准煤、排出1.0吨CO2和100KWH电力,黄石市水泥产业平均年消耗1470万吨石灰石、127.4万吨标准煤、980万KWH电力以及排出CO2近1000万吨。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持续发展压力增大黄石2008-2010年度主要工业行业产值增幅,可以清晰地说明:一方面煤炭开采、黑色金属矿采、有色金属矿采和非金属矿采等年均产值29.13亿元,作为我国重要的青铜生产基地,大冶市、黄石市的矿产资源开采,给黄石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以上主要工业年均增长率达40.33%,超额资源开采情况严重,特别是常年自燃的煤研石山,向大气排放CO2、SO2、H2S等气体对当地的水体、土壤等环境都会造成严重污染。由于多年来超额资源开采,也使当地的地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随着采煤面积的不断扩大,采矿塌陷、地表出现缓慢、连续的盆形塌陷坑,是无法回避的问题。2008年春节前夕,黄石市西塞山区黄思湾街道办桃源村两间民宅发生地质塌陷,此村平房频频出现地面凸起,经过地质专家现场查看,证实这排平房地下有不少溶洞,专家分析这是地质塌陷的重要预兆,由于该村正处在地质变化活跃期,有14户人家共60多人亟需转移[6]。2011年8月,湖北黄石阳新县兴达矿业有限公司原采矿区发生塌陷,所在地为富池镇丰山村李家湾组老塘边,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专家在现场通过GPS勘测后,确定了塌陷区位于海拔高度32米的原采矿区,塌陷面积约60平方米,深度约13米[7]。根据黄石国土部门的调查显示:全市因采矿形成采空区导致地面崩溃、滑坡、塌陷和沉降等高度易发和中度易发地质灾害隐患达489处,受影响面积达90多万亩。鉴于采矿塌陷、地表出现缓慢、连续的盆形塌陷坑日趋严重的现象,社会呼吁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落实“谁开发、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加快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让采矿塌陷区治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生态文化建设模式:社会综和互动模式

1.企业社会工作介入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在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服务中,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设法找出企业与其相关利益者的互动关系和行为方式,并经由协调的过程,促进企业所处的社会体系(包括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社区与社会)为自我满足而展开互惠互动的行动,由此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去协助生态文化责任缺失的企业,或者去对抗那些影响企业生态文化建设顺利互动的障碍。(1)树立企业生态价值观。以企业及员工为主要工作对象的企业社会工作,其价值观应该首先符合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同时,从企业和员工的特点与企业生态文化的现状出发,帮助员工和企业树立生态观念、勇担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树立先进的生态观念。首先,从员工层面来说,每个员工无论在企业中的地位如何,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和尊严,都应该得到尊重与接纳。同时,认同员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权利,员工都渴望通过工作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力,企业生产力提高是广大员工追求自我实现愿望的桥梁,树立正确的企业生态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员工的积极性和生活条件。其次,从企业层面来讲,企业要想发展长远利益,就不能盲目和过分地开发资源,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应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的统一。因此,企业不仅应给员工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完成自我实现,而且应为员工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在无危害或在现有科技发展水平下危害最低且采取了保护措施的环境下工作。(2)推动企业生态科技发展。黄石是重工业城市,在建设企业生态文化时,要特别关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贡献率、企业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企业生产原料和废料利用率、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等,以防止“二次污染”。如,华新水泥目前有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市政污泥技术,通过检测接收、生物及物理干化、机械分选、生物除臭、渗滤液处理、入窑焚烧等六大系统,彻底做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对没有生态环境服务平台、技术的企业,企业社会工作者要给它们提供相关帮助,树立环保意识,并整合社会资源,让它们获得学习环保技术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环保潜能,在生产与处理过程中完全无废气(恶臭)、废渣(底渣,飞灰)等排放。(3)建立企业生态形象。企业生态形象,是企业生态文化的外在综合体现,包括企业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的信誉、企业产品的生态化特质、企业职工的仪表及社会行为、企业管理者的社会形象及企业在生态文化方面的知名度等。企业内部生态环境,就是企业厂区内部及周围环境绿化的状况,主要包括企业厂区内部的空间布局状况,厂区内部标语、雕塑、宣传栏等建设初利用情况,生产车间的空间布局以及车间内部的布置,以及员工生活区内部的环境状况等。企业生态行为规范,指与生态文化的要求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准则等成文的行为规范,以及传统、习惯、时尚等不成文的行为规范[8]。企业内部环境、企业生态行为规范和社区是影响生态文化意识、行为和传承的三大因素,也是促进企业生态文化社会化的三大力量。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4)推动企业生态法制建设。由于社会生态问题是由于制度因素造成的,因此,对现有的政策或制度进行改变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生态问题已具有普遍性,企业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应该提出政策建议以改善社会政策,整合工程的、技术的、生态的,以及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等方式,促进鄂东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避免生态问题的严重和缓减社会问题。要着力推进鄂东地区企业制度创新,把企业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鄂东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或个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建立系统完整的鄂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鄂东生态环境。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化;水资源保护

随着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构想,即要求城市环境在物质、能源、水、大气良性循环的条件下,保持生态平衡,以提供居民健康、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由此,建设生态城市便成为各国城市化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

生态城市发展战略,是谋求以人为中心、以资源保护为条件、以经济发展为手段,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的发展战略。其中,城市水资源作为自然资源中的一种宝贵资源,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1、何为生态城市与水资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广义上讲,是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舒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镇文明不断提高,使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狭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1.2 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水圈内全部水量的总体。从狭义上讲,是指目前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雨水、淡水的湖泊水及潜在的地下水,另外还有近些年出现的非传统水资源,如再生水等。

1.3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另外,中国属于季风气候,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北自然环境差异大,其中北方9省区,人均水资源不到500立方米,实属水少地区;特别是城市人口剧增,生态环境恶化,工农业用水技术落后,浪费严重,水源污染,更使原本贫乏的水“雪上加霜”,而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瓶颈。

2、生态城市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各国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石化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等。由此,各国开始关注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生态城市也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发展模式。

水资源是技术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因子。生态城市建设的多项指标都与水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城市建设的诸多领域都与水资源息息相关。

3、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水资源作为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对于维系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护水资源对人类来讲意义重大。

3.1 水对生命体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目前,水资源的缺乏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据预测,至2030年,我国用水总量将达到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而我国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仅为8000亿至9500亿立方米,需水量已接近可利用水量的极限。甚至国外的一些专家预言,未来水的价值堪比现今石油对人类的价值,水将成为一种决定国家富裕程度的珍贵商品。由此可见,水资源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

3.2 水对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现象,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如,日常生活中的烧饭、洗碗用水时常间断等。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水量不足。

4、城市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4.1 城市水资源短缺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增加,有些城市任意扩大建设规模,配置的产业不够合理,计划失控必然引起供需紧张,使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用水浪费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供水设施能力不足及水源污染也加剧了城市水资源短缺。

4.2 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用水量急剧增加,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在迅速增加。由于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致使城市河流、湖泊、水库污染严重,使本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4.3 地下水超量开采

近50年来,我国地下水开采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由于大量超采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城市水源井报废,严重的地方甚至发生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

5、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对策及措施

保障城市供水的长期稳定是建设生态城市、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

5.1 首要任务是做好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

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城市工业生产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的现状及预期,考虑城市用水的来源及其数量与质量,合理进行城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做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工作。

5.2 建立有效的节水管理和运行机制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大力节约灌溉用水。目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还比较低,工业用水的净消耗率为70%左右,工农业产品单位需水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地区间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节水仍有较大潜力。

5.3 加大投资力度、改革投资回收机制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水资源的开发必须根据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区域上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彻底解决缺水问题,逐步做好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

5.4 加强水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改变以往水资源工程的重建轻管现象,改革水资源管理机制,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分开为原则,实现包括城市与农村、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在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实行“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加强水资源立法工作,加强流域规划与滚动规划工作。

5.5 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因此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如何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可从战略级、政策级、技术级和社会级等不同层面上采取一系列政策。

水资源作为维护公众健康,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通过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及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我国未来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利用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鲁敏,李英杰,李萍. 城市生态学研究进展[j].山东建筑工厂学院学报,2002,17(4):42-48.

[2]怀特(Rodney R.White).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1日.

生态资源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型小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提出推进中小城市生态建设,目前全国很多中小城市已经纳入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试验区建设范畴,促进中小城市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必然,符合循环经济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介休是小城市的典型,煤炭资源充足的特点赋予其更具鲜明性的生态经济发展的要求。城市生态经济是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组合而成,城市生态经济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和自然问题。城市生态经济是在城市理论和生态理论指导下,以自然和社会为基础、人类经济活动为核心、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对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进行的“生态”建设,以促进城市、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动态平衡,保障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一、资源型小城市概述

资源型小城市是指那些城市规模较小却又依赖于资源生存的城市。资源型小城市因其规模的限制其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必然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一般是以初级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较单一。兴起、鼎盛和衰退是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小城市也不例外,经济发展的走势呈现倒“U型结构”。经济发展前半介休期都是以生态环境和资源耗费为大家来追求产出的数量和速度,后半期由于资源的耗尽和生态的破坏生态经济系统混乱。根据已经出现资源枯竭城市的教训,可以看到由于资源递减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将是其发展的最大弊端,将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作为小城市,比大型资源型城市的矛盾更为突出,其产业结构的单一性更明显,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一旦走入下滑阶段将给城市和人口带来重大的打击,因此解决资源型小城市存在的问题更为迫切,发展生态经济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介休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济增长形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小城市更加严峻,教育水平的限制使得人们的节约意识淡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后续还有一些相关的水泥、化工产品,但是都属于附属产品。介休的城市经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自身的资源,相邻的孝义、灵石都有比介休更多的矿产资源,但是介休作为相对中心城市,对周边矿区自然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控制,因此使得介休矿业成为支柱产业。2011年,介休完成GDP168亿元,增长8.4%。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附加值低、利润流失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型产业自身发展缺少可持续性,而且造成资源富集地区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比较严重的发展问题。

2.生产过程相对落后,环境污染巨大。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紊乱主要体现为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徐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高强度资源开采造成了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由于介休有很多国营或民营的煤炭、钢铁和水泥制品工业,这些行业都是高耗能、低产出、高污染的行业,介休濒临汾河,排污量的大量增加造成水污染较严重,加之其本身水资源储量很低,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威胁。空气污染也很严重,硫化物、碳化物排放量大,空气中的粉尘量很高,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并且有损城市形象。

3.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产业发展薄弱。资源型小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以工业为主,并且处于工业产业的价值链低端,基本上是以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农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小,生态产业发展受阻。据2010年统计年鉴显示,介休市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1400346万元,第一产业27923万元,第二产业1053549万元,第三产业318874,人均产值为35918元。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在介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结构很单一,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产业结构发育不良,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较弱,不能实现经济持久的竞争力,并且阻碍产业结构升级,严重制约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

4.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就业形势严峻。目前依托于矿产资源发展的企业职工工资较高,而第一、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工资处于较低的水平,行业工资的差距较大;另外,城镇居民的收入要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明显,造成居民收入呈现两极分化的状况。2009年介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400元,而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5732元。介休的就业岗位基本已经饱和,加之20世纪80年代人口出生高峰,进入21世纪,就业岗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失业人口就不断增加,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并且由于矿区的无节制开采使得很多耕地变为废地,没有耕种的土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出现了,使得整个城市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5.城市布局缺乏层次,基础设施滞后。介休近郊有很多污染严重的企业,并且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对城市规划有很大限制。并且由于地形的限制,介休的城市只能向东北进行延伸,西南区的老城区街道狭窄、交通环境差,道路基本上年久失修,介休火车站的客流量也相对较大,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城市拥堵。在整个城市的布局上缺少系统性,城市功能相对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6.缺乏区位优势,产业人才吸引力低。介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其他各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较低,加上城市位于中部较落后地区,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很低,使得介休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低水平粗放型,污染更加严重、浪费无度。如果资源真的枯竭,城市发展将更加缺乏潜力,对人才和外资的吸引力就更差,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非生态经济圈,并将一直恶化下去,城市将会走向落后方向。

三、实现介休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1.引进先进人才与技术,改善粗放型增长方式。引进高水平人才并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以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技和人才的作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政府要搭建平台、加强引导,创造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在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加大技术的投入,减少资源的浪费,努力创建新型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可以通过创建生态农业园,开发沼气资源,形成新型生态农业新格局。介休铁巩循环农业园区的发展,让人眼前一亮。其设施蔬菜种植形成品种优良化、栽培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无害化。园区发展仅一年时间,通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在种植安排、品种选择、新技术应用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按照远景规划,他们将充分发挥规模优势,走农业现代化循环经济的模式。

2.完善环境检测系统,降低生态破坏程度。推进企业违法行为公告制度和排污限期削减制度,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工业建设过程中,对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制度化监测,建立取保制度,鼓励群众进行监督。相关企业要提升环保治理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实现减排目标,并在限期内进行治理,能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上进行探索,允许进行排污权交易,以保证排放污染排放的减少。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着力延长煤焦化、煤气化、煤焦电钢铁、硅加工等产业链条,提高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别是煤焦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

3.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多层次产业结构。由于介休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很低,具有较强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优势采取循环养殖的方式,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的旅游资源,建设生态旅游城市,介休后土庙、绵山、秦柏、张壁古堡、洪山瓷窑和史公塔都是介休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但目前开发程度都偏低,因此介休的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洪山瓷窑的制作工艺也应被充分利用,发扬光大,促进介休陶瓷业的发展,同时还能充分利用煤炭制作后期的一些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4.鼓励中小生态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介休的企业类型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围绕煤炭资源来生存的。由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湘潭的经验,在郊区进行生态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最好能够形成规模化经营,除了能形成特色经济模式,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中小企业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灵活性的优势,来解决大批的失业难题。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将农业扩产到二三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立足当地资源,向基础、支柱和主导产业有效输入劳动力。

5.加强政府投入,优化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根据城市绿化的要求,一方面将经济向东北方向扩展,拟建新区,解决老城区的交通生活压力,并进一步改善市区的人口压力。以绿化为主线,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加大政府投入,改善旧城区的道路环境,并且兴建公园广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更多的场所。有效利用有限的国土资源,解决越来越多的住房、企业发展的需要。

6.改善生态软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改善生态软环境需要政府为人才和外资的引进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支持。因为人才的引进可以改变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现状,可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经济型人才的引进会大大改善介休经济的生产方式、产业的结构。而对外资的吸引带来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形成多样化的生态产业结构,并且吸收大量闲散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四、结语

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重大压力,资源型小城市面临的压力更大,一旦资源消耗殆尽,会给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等各方面以致命的打击,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以生态经济为引导,使得资源环境得到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参 考 文 献

[1]王如松.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学术月刊.2007(7)

[2]雷利华.浅论广州城市生态经济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28):129~130

[3]张华见,张智光.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分析[J].生态经济.2011(11):66~71

[4]李昊,邓军,王庆飞.我国矿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铝土矿资源为例[J].经济问题.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