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报告

循环经济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报告

循环经济报告范文第1篇

一、现状

我省2005年被国家列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几年来,我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规划引导,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进力度,深化试点,全面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28%,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目标;2007年全省主要污染物cod和so2排放量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4.87%和7.96%,连续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2007年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上年下降17.1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城市污水处理率82.5%,比上年提高0.68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比上年提高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省循环经济工作已进入由局部试点转向系统化推进的全面发展阶段。

(一)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政府工作重点。一是省委、省政府在所有全局性会议上明确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并对落实情况定期进行督促检查。二是先后出台了《xx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xx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省政府召开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批转省经贸委、环保厅等部门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分阶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三是设立省级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四是全省各地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得到加强。南京、无锡、苏州、南通、扬州、连云港、宿迁、泰州等市相继成立了循环经济和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南京、苏州等市在市级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了发展循环经济扶持资金。全省已初步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推进试点工作向系统化方向发展。2006年,省经贸委、环保厅、外经贸厅联合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5个城市、15个园区、100家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形式,培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二是推进试点向深度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重点支持试点单位实施示范意义较强的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动资源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循环利用。苏州高新区、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宜兴协联热电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扬州经济开发区等9个单位先后被国家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有6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12家开发区被批准创建省级生态工业园。柏科(常熟)电机有限公司被国家列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三是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通过试点,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gdp能耗、cod和so2的排放量不断下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联合组织的考核验收,将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全国首批3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我省将占2席。常州钟楼经济开发区以“零地”招商为手段,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构建园区生态网络,已被命名为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扬子江冶金工业园区综合运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生态延伸等技术,打造绿色钢城,经济效益显著。xx春兴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突出稀贵金属再利用,加快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取得较大进展。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和机械化破碎分选预脱硫工程已动工建设,废铅酸蓄电池回收体系进一步完善。南通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通过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目前集团已形成了制种、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绢纺、织绸、服装一条龙“公司+工厂+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经营体系,在发展农业区域循环经济与丝绸生态工业园以及静脉产业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宜兴协联热电公司利用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柠檬酸高浓度有机废水作为脱硫的营养剂,不仅每天可消耗大量的高浓度废水,而且可以把单质硫置换出来成为硫酸厂的资源。与传统的石灰石法比,每年减少的资源消耗和产生的副产品收益可观。

(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坚持“节约优先”的发展方针,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突出抓好节能降耗。一是初步建立了通报审查考核的基本制度。通过建立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等基本制度,加强引导和源头把关。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积极组织淘汰落后的电力、炼铁、炼钢、建材、电解铝产能;关闭所有的石灰法制浆企业,淘汰落后的化学制浆、酒精、淀粉企业的生产线,查禁“十五小”、“新五小”企业;结合全省化工行业专项整治,调整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实现产品的升级、结构的优化,2007年全省现已依法关闭违法违规化工生产企业2713家。开展淘汰落后用能设备“三年攻势”,现已淘汰高耗能变压器、空气压缩机、锅炉、电机等落后用能设备约1万台。三是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围绕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纺织等五大重点耗能行业,以燃煤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共组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0余项,年节能200万吨标准煤。四是组织实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行动。组织67户“千家企业”和126户“百家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五是全面推进商业和农用、农村建筑、交通、政府机构等各领域节能。六是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以共伴生矿和工业“三废”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全省经认定的综合利用企业558家,累计1865家,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利用电厂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以上。

(四)清洁生产大面积推行。一是依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制定实施了《xx省清洁生产“十一五”行动纲要》,围绕淮河、太湖、长江、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和化工、印染、酿造、造纸、电镀、钢铁等重点行业,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全省共有845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其中自愿审核717家、强制审核128家。1997年以来,全省累计审核企业达3600家,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坚持“积极主动、先易后难、持续实施”的原则,积极推进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方案的实施。“十一五”前两年,全省1650家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基础上,投资18亿元,实施2000项中高费改造方案。3600家企业,累计节能900万吨标准煤,企业削减主要污染物20%,增收节支效益达60亿元。三是加大省级扶持力度。2004年以来,运用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防治、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了多个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工艺改造项目的实施。四是拓展审核领域,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清洁生产审核正在向一、三产业拓展。

(五)技术开发应用取得新进展。一是组织力量在资源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清洁生产及环境友好材料等相关领域开展了科技攻关,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xx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针对目前公路养护建设中出现的大量沥青路面旧料处理及恢复路面沥青材料性能和路用性能问题,自主研发出高效沥青再生剂,这种沥青再生剂应用于路面的再生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和砂石材料,有利于处治废料、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我省开发的陶瓷分离膜技术在许多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开发的树脂法处理有毒有机化工废水技术在核心技术上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技术应用领域,以减量化为重点,应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了循环经济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十一五”前两年共实施了260多个项目。其中工业余热余压利用项目61项,能量系统优化(系统节能)项目65项,废弃物资源化项目75项。

(六)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一是加强规范和引导。省政府先后出台《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分别从强化产业政策导向、健全价格杠杆调节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大经济调节。去年在全国率先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从2007年7月1日起,提高废气排污费征收标准。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提前实施国家规定的差别电价加价标准。三是推进市场化运营。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全省已有500多家排污单位实现了治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去年全社会环保投入510亿元,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和全面。一些地区和部门及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能源资源约束及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地方仍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把节能减排当作软指标,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和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强,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规模、轻消耗的思想。有不少的人将循环经济单纯地理解为垃圾经济,把循环经济简单地归结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循环经济包括整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要求尽可能从全过程避免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循环经济不但要求从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产生,而且特别强调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过程中前两个过程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发展节省稀缺性原材料的循环经济,更要重点发展针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能量资源高效利用的循环经济。二是资源利用水平总体不高。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生产率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从产值能耗看。2006年全省每万元gdp、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虽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38%,但高于xx,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从单位产品能耗看。2006年,我省火电供电煤耗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克左右,但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综合能耗约、合成氨单位产品能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高出10%—50%。三是再生资源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废弃产品再制造发展滞后。四是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政府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稳定投入机制在部分地区还未形成,企业缺乏加大投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尚未建立有效的经济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价格形成机制还未能充分反应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缺乏鼓励减量化的税收优惠政策,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

三、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对xx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从预期目标看,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和本届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2008年全省单位地区产值能耗需下降4.4%;单位地区产值取水量下降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8%;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6%,cod排放量削减3.0%,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到2012年,全省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在确保完成“十一五”目标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5.1%、18%的基础上,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削减,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和工业(农业)示范园区,把我省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四、措施

循环经济报告范文第2篇

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换句话说,循环经济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

通过调研和讨论,我们认为,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废弃物排放,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而且还能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和门类较为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

20*年,全市煤炭开采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作为国家重点企业之一的鹤煤集团,年产量达724万吨,占到70%。全市发电量为31.3亿千瓦小时,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万和电厂二期、三期投产后,全市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全市水泥产量为335万吨,同力水泥公司是新型水泥企业的代表之一,年生产能力200万吨,三期、四期建成后,全市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800万吨。全市限额以上金属镁企业16户,年产量达8万吨,镁粉、镁粒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优质金属镁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之一。

我市是河南省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20*年畜牧业产值和加工产值双双突破30亿元。万头猪养殖场32个,年出栏肉猪108万头;30万只规模化肉鸡养殖场210个,年出栏肉鸡9728万只;肉类产量达21.6万吨,禽蛋产量11.8万吨;猪鸡粪便处理加工厂10余家;饲料生产厂家64个,年消耗玉米、麸皮等农副产品70万吨;大用、永达等企业肉食深加工品种多样,部分产品直供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公司,产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

近年来,我市城市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新区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河南省城市建设的亮点。老区的城市改造、道路、灯光、绿化、污染整治、市容市貌等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淇河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我国北方最清洁的河流之一。全市空气质量基本保持优良状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广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环境和生态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这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全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煤炭行业产生的煤矸石,目前全市累积存放1500万吨左右,占地45万平方米,合计670多亩,并且仍以每年50万吨递增;矿井水每年排放量在3160万立方米;矿井瓦斯气体每年排放量在4541万立方米。金属镁行业历史上积累的废渣已达120万吨,并且每年仍以1:12的比例递增。电力行业产生粉煤灰每年在36万吨以上,排放的废气在164亿标立方米以上。水泥行业产生的废气每年排放量在95亿标立方米以上。化工、造纸等行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也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根本治理。

委员们在调研和协商讨论中深切感受到,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容量形势、逐步枯竭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如果继续走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仍旧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以末端处理为环境保护的主要手段,那么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将不可支持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阻碍快速发展的经济,并且会加大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贻害子孙后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城市转型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我们认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部分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具雏形,城市生态建设也有了新的进展,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但这与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市”的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市还处于初始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人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到位,认识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统筹规划和科学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县区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三是政府主导循环经济发展的领导工作机制还不健全,责任落实还不到位;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机制还远未形成,政策支持不够有力;五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体系显得乏力,技术瓶颈制约比较突出;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利益导向还不够明确,氛围不够浓厚。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亮点与前景展望

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具有鲜明的循环经济特色的环保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比如,在煤炭工业产业链中,鹤煤集团利用煤炭开采中伴生的矿井瓦斯发电,首先在四矿建成2×500KW瓦斯发电机组;在二矿、三矿分别建成的年选煤能力45万吨和150万吨的选煤厂,通过对原煤进行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年产1.8亿块的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正在积极运作。在电力工业方面,万和发电公司利用发电时产生的粉煤灰制砖,投资650万元建成了年产1000万块的粉煤灰灰渣制砖厂。在水泥工业方面,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利用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工业废渣作为配料生产水泥,年消耗粉煤灰30万吨、工业废渣15万吨;利用水泥生产中产生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5.6万吨;对废水进行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金属镁产业链中,维恩克镁基材料公司采用水煤浆代替原煤,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燃烧效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98%。畜牧业方面猪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鸡血、羽毛、杂骨等下脚料加工成动物性蛋白质饲料等等。这些项目不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物耗,减少了污染,给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五大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树立了典型,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前景。水泥厂三期工程建成后,本市产生的粉煤灰可全部就地转化,并消化部分外地粉煤灰,公司日产熟料将达到1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之一。电厂二期、电厂三期和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后,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超过250万千瓦,成为重要的电力工业基地,届时本地煤基本上全部就地转化。晋煤东输、风力发电等项目建成投产后,我市将成为颇具特色的立体能源城市。煤化工项目、废弃物再利用项目以及企业之间的共生耦合空间的开发利用,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拓展新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最近几年,我市将新上工业循环经济项目35个,总投资约11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使全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和城市生态得到显著改善。

通过调研和协商讨论,委员们对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有了一些设想,认为完全可以在1—2两年内,把鹤煤集团、万和发电有限公司、同力水泥有限公司、维恩克镁基材料有限公司初步建成循环经济型的示范企业,构建较为完善的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循环产业链,带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用3—5年的时间,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主导机制、公众参与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建成清洁生产、垃圾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绿色消费六大系统,使全市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显著减少,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废水再利用和固体废弃物利用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把鹤壁初步建成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

三、对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的协商讨论,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浓厚氛围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既关系当展,又惠及子孙后代,利国利民,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要通过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印发宣传品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各项经济工作中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企业领导树立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创新发展思路,开拓性地经营企业;使公众树立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自觉抵制浪费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及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

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组织落实,要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循环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发改委、环保、财政和科技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常设性工作机构。二是责任落实,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考核体系,对市直有关委局和重点企业下达发展循环经济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三是研究制定政策,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认真分析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督查督办,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深入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加强协作,确保循环经济项目、资金、技术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纳入“十一五”规划。要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编制符合全市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统筹安排节能、节水、工业垃圾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电力、金属镁和畜牧业生产加工五大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耦合,协调发展,重点安排工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项目。在煤炭开采方面,要以鹤煤集团为龙头,围绕“三废”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煤矸石烧结砖等项目;在电力生产及转化方面,以万和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围绕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发展电—粉煤灰—水泥、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产业链;在水泥生产方面,重点培育同力水泥有限公司,形成水泥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金属镁冶炼及深加工方面,以维恩克镁业公司为示范,打造金属镁—废渣—建材产业链;在畜牧业生产加工方面,重点推动粮食—饲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粪便处理以及饲草、饲料—养殖—粪便—沼气—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两个循环链。通过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系,使全市的循环经济有序运作,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报告范文第3篇

1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保证财务工作顺利推进

过硬的业务能力是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责任心,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向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与其他同事和部门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尤其新的历史时期,对于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不但要精通业务,还要具备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具备创新意识,熟练计算机等。

2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建立健全财务工作流程,所有财务事项都应当按照工作流程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要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和约束财务管理行为。尤其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包含的工作内容多,实际工作又比较繁杂。例如村级的收支预算、民主理财、集体资产、非现金结算等一系列工作,在这些方面都要建立一定的规章制度,尤其要注意村级财务管理中的结报工作。例如财务结报要日清月结,不允许跨月报支发票;报销票据必须手续齐全,严格要求,规范报销,不能敷衍了事;严谨白条支出,大额支出要经民主议事;资源招投标实行阳光操作,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3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

要时刻发挥监督管理的作用,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控体系。加强农村财务监督是管好村级财务的重要手段,失去监督就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抓好这项工作。一是从内部监管入手,抓好群众监督工作。一要做好村理财代表和监督代表的推选工作,把为人正直、办事公道、能尽责、敢担当、文化基础较好,有威信的群众推选出来;二要加强两小组人员的业务培训,在日常村级财务和村务工作中要让代表全程参与,村级财务实行县、乡、村、理财代表四级监督机制,村务公开实行三化(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将每一次的公开内容拍照存档,做到重大村务有人参与商议,保障广大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使村级财务事务始终处于阳光操作之中。二是从外部入手抓好财务审计工作。镇经管站要加强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力度,配备专职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的范围和内容,审计方式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法实施。一要对每年度的村级财务进行例审;二要对一些重大的财务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及时审计,审计结束后要及时公布审计结果,落实处理好审计发现的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

4 提高法律意识,强化村干部财务管理

农村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人员是关键。业务素质再高的财务管理人员,也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来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政府部门在定期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组织脱产培训,强化财务知识的同时,务必充实培训财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业务水平,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思想认识,保证严肃的工作作风。

循环经济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模式;会计体系;循环经济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循环经济理论,其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从2003年开始。在2013年,随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之后,值得中国更加坚定地走上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这为今后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保障。

一、循环经济会计的产生及重要意义

(一)循环经济会计的产生

目前,全球范围内环境问题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并且也开始进行自我反思,重新思考自己对于环境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并且人们也逐渐开始认识到自然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态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过分的摄取,必定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另外,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传统的粗放经济模式之中的大量废弃物的出现、大量的耗费,都会加剧环境恶化,造成资源的枯竭。所以,只有不断地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才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循环经济模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并且循环经济之中的减量、利用和循环等原理对于资源利用率提升也有所帮助,可以避免环境被破坏,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这也是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1]。

(二)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要意义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经历了重大变革。因为传统经济的影响,现有的GDP不会涉及到自然资源使用的费用消耗和生态环境退化导致的损失;当环境遭受破坏,就会导致洪水灾害等问题出现,但是堤坝的修建又会提高GDP。所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循环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违背的要求,需要通过变革来实现其改变。第二,企业核算内容面临重大调整。传统经济下,效率是唯一的追求,缩小到企业层面,就是直接的经济效益追求。企业一直都在逃避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就是因为生态环境保护同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相互的抵触。但是现阶段的循环经济要求,迫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只有在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自然资源效益大统一的基础下,企业才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阶段的一个真实现象。就美国、日本等国家最近几年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保护,就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观念之后的变革[2]。

二、循环经济会计建立的理论依据

从受托责任理论发展来看,虽然对于受托人责任履行,对于反映质量要求是恒定不变的,但是可以根据客观的现实要求来调整其范围。在循环经济下,受托责任因为客观环境的改变就会引入更多新的拓展,这样就为循环经济会计的出现奠定了客观的基础条件,而这一条件又因为受托责任而变得丰富,其主要表现在反映会计要求的范围上更加的全面。那么,企业循环经济的受托责任主要包含的内容:第一,自然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第二,企业的清洁生产和精细化生产;第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进一步的污染控制;第四,对于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的具体执行;第五,在循环经济环境大背景下企业的信息报告与责任。所以,随着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托责任已经从原本的环境领域和经济领域进一步发展到消费领域、自然资源领域和产业领域。当前的循环经济会计是传统模式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经济制度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是在循环经济理论下的,将生态环境效率、经济效率和自然资源效率作为目标,企业活动的主要对象是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就可以对会计学原理和具体的方法进行合理的选择,这样也可以进行相对应的确认、反映和实际的管理。但是需要考虑到,循环经济能够成为分支,不仅仅是因为对传统会计原理与方法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在概念和框架方面有很多的创新。循环经济会计属于一个子系统,就决定了在指导思想与理念方面都与循环经济保持相对的联系,自然而然就可以体现出循环经济的特点[3]。

三、循环经济发展中现行会计模式的局限性

(一)会计核算内容的局限性

目前,会计核算内容还有所欠缺,在必要的会计事项之中还缺少自然资源和环境资产等相关的经济业务,并且也没有发展在相关联的支出和收益核算体系之中。从实践方面来看,企业仅仅增加了绿化费和排污费,在缴纳税金之中,也只添加了城市维护建设税,这些都表明现阶段的会计模式同环境废弃物以及生态环境等监督和核算都无法满足实际提出的要求。在循环经济模式之下,企业会计是具体经济业务的反映,同时也是造成环境影响各种实际因素的反映,对于环境保护所引发的会计事项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同时,还可以考虑到循环经济会计的实际要求,进而将环境保护经济效果、环境活动的实际情况以及资金运动等都可以反应其实际结果。

(二)会计计量的局限性

目前,货币计量是企业选择最多的计量方式之一。当循环经济出现之后,企业逐渐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认识,但是考虑到不同的影响因素,其计量的标准也会有所差异,如排放量、污染面积、单位浓度等,如果只采用货币计量,就无法将会计主体环境的实际情况真实地反映出来。循环经济会计虽然依旧需要将货币计量作为其主体,但是需要配合上非货币计量阶段环境的状态信息,就可以让人们轻松地理解信息,直观地了解信息,帮助理解货币的具体指标。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局限性

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都是以财务报表为主,以文字的说明以及后续的附注作为辅助条件,在循环经济会计中,非量化的信息和实物方面的信息相对偏多。因此,无论是格式,还是内容都应该针对性地调整和改革。基于当前的循环经济背景,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会对企业的运营安全、财务成果以及风险等因素产生影响,同时也是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组成核心,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趋势和投资安全。所以,企业需要在财务报告之中纳入环境信息,这样才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实际身处的环境加以了解,确保投资决策能够满足科学化和合理化要求。

四、循环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选择会计核算体系

在学术界,针对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的选择有两种思路:第一,在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之中纳入循环经济会计,并且同财务会计之间能够相互融合。第二,建立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确保其单一性。考虑到两种模式在具体的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首先要选择一种合理易行的方式来体现会计实务。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之中纳入循环经济会计事项这一种方法,并且进行了综合型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这样的融合方式,一般需要开设环境核算的明细账户,并且能够严格地按照现有的制度与准则,归纳环境会计要素,做好具体的分类核算,并且在财务报告的编制之中,可以顺利生成环境财务信息,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决策的制定。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体系的独立性研究,是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值得探讨的环节之一。但是就整体情况来看,这一种设想研究更偏向于理论,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从会计实践的现实情况进行考虑[4]。

(二)确认循环资源会计

循环经济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着重的强调,所以企业的生产与经营会涉及到确认自然资源会计和生态环境资源。考虑到这一方面,国内外在观点确定上还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到生态环境,小到企业环保方面费用资本化,甚至还有部分包含了环保资产的流动性。但是环境资产不能被企业所局限于计量以及认可的资产上。基于循环经济角度,就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渠道,如自然生态环境、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但是企业在没有通过法律程序或者是购买程序获取使用权和控制权之前,只能够将其看成为可以选择的经济资源,不能成为企业资产。在会计实务处理之中,可以针对现有的会计账户体系,就需要对环境会计同企业现阶段的会计要素进行相互的匹配,同时具体地核算二级明细账户。利用这样的授权方式或者是交易,就可以让获取的循环资源计算其存在的资源,并不需要通过授权或者是交易来自我积累,形成相对应的生态环境资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类资源如何想要成为企业账面资产反映的实际成果,就需要考虑到维护所消耗的成本。因此,在某一特定时间段之内,就需要逐渐积累相关的成本,使得其资本化,最终满足资产价值的要求。

(三)构建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现有会计体系之下的财务报表是无法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信息完全反应出来的,环境信息披露也注重治理环境,没有考虑到循环经济带来的生态效益以及企业资源利用情况的真实反应。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循环经济会计是一个分支,所以本文主要是探讨的在环境信息披露模式和财务信息披露模式基础上的循环经济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构建。传统会计并未反映循环资源活动,财务报表也没有列入循环经济会计要素之中,所以需要将循环经济会计要素相关的信息补充进财务报表,同时针对循环经济会计相关的信息报告书,环境治理以及企业资源利用等情况,都应该进行单独披露。在企业会计准则之中,企业的循环经济资产以及循环经济负债都符合具体的定义要求。因此,也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其明示。在企业的利润表当中,还需要将循环经济收益、循环经济成本以及循环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内容都逐一地明示。在附注之中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披露是重点考虑的内容,并且还需要将企业资源实际的利用情况反映出来,进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保障。基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资本属于稀缺性的一种,而循环资源所拥有的价值是不可能通过货币来进行衡量的。所以,在报表之中呈现出来的数据是无法将企业的价值真正反映出来的。所以,本文主要是借鉴了相关的信息披露内容以及环境报告书当中的一部分内容,从而将具体的活动内容表示出来。循环资源本身拥有再循环和再利用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实施循环经济,会有生态效益伴随。目前,在计量货币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企业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就需要将企业的循环资源活动在循环资源报告书之中完整地披露出来。另外,还需要将处理循环资源和废弃物的相关项目研况真实地反映出来[5]。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企业会计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做不到与时俱进。在这一大背景下,循环经济会计出现在世人面前。本文通过对我国循环经济会计体系构建的分析,希望通过这样的阐述,可以对未来循环经济会计体系的发展有更清楚的认识,能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宋志远,李维刚,2015循环经济会计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8):215-216.

[2]李晓宇,2016.低碳经济下我国会计体系的构建探究[J].中国市场(34):237,246.

[3]张娜依,2015.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J].当代经济(28):134-136.

[4]孙雨婷,宋英慧,2014.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构建[J].经济视角(上旬刊)(6):47-48.

[5]赖坤宇,刘磊,王秋润,等,2016.关于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的比较分析[J].时代金融(9):179,186.

循环经济报告范文第5篇

规划环评是实现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保障。循环经济的实现,关键在于总体规划。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化工园区建设的必由之路。规划环评和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理念,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环评制度和循环经济是相辅相成的,规划环评需要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而规划环评则保障了循环经济理念的落实。化工业与环境联系密切,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聚集效应明显等特点,这就要求实行规模效应,实行整体布局,集中治理。生产中既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同时也产生“三废”影响环境,对水、电、汽、气、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要求高,且数量较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必然选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利益最大化,更能在很大程度上规制企业的环境风险,降低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趋利性的必然选择。规划环评是规制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的有效手段。化工业存在很高的固有环境风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规划环评能够通过早期介入,对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和预测,提出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避免因规划不当而产生的布局性环境风险。规划是一个整体系统,政府在规划中过于看重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社会影响,这是导致化工园区环境污染产生的重要原因。化工类项目一般只做建设项目环评,并不做规划环评,无法从宏观和整体上规制环境问题。一个当初看似布局合理的项目,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的变化,可能会出现后天性布局不合理,存在很大的隐患。规划环评通过早期介入,对环境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预测,提出预防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因布局不当而产生的环境风险。

二、化工园区规划环评法律制度运行中的现实困境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化工业“造园运动”,已建成和在建的化工园区数量和规模庞大,但参差不齐。规划环评制度在实际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不能有效地从源头上规制化工园区的环境风险、推动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先审批后环评”现象严重。规划环评的根本作用在于源头预防。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第10条规定:编制专项规划,应当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这就要求工业园区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在决策审批前完成,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实际生活中,“先审批后环评”现象严重,违背了规划环评的立法初衷,不能发挥规划环评在前期介入和预防的作用。循环经济理念并未被纳入到规划环评之中。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规划环评之中,这使得规划环评的实施缺乏先进的理念指导,难以从根本上规制环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缺乏规划环评制度保障的循环经济则容易沦为口号。化工园区规划环评缺乏替代性方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化工园区专项规划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预测、评估以及相应的减轻和预防措施,但并未规定替代性方案。对于行政机关的风险决策而言,最优方案的产生一般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分析和考虑实现既定风险规制目标的各种可选方案及相应手段;二是评估每种方案实现目标的有效程度;三是挑选能最大限度实现目标的方案。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将各种方案的风险值计算出来,在精确计算和评估的基础上,分析每种方案实现目标的有效程度和成本,然后通过成本收益的方法分析来选择最优方案。没有选择就没有比较,缺乏替代性方案,只能对单一方案进行审查,在单一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修补,不能保障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审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无法实现最优选择。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程序缺乏可操作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虽然对专项规划的公众参与做了程序要求,要求规划的编制机关在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通过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对公众意见采纳与否的说明也须一起送审批机关审查。但对公众具体怎么参与并没有明确规定,例如,报告书草案如何公布、何时公布,公众如何查阅报告书,公众提出意见的期限,规划编制机关如何反馈等并没有具体规定。公众参与程序具体规定的不足使得其缺乏可操作性,我国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难以真正实现,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成为空谈。环评报告书审查过程流于形式。化工园区专项规划在政府正式批准前,应当由政府指定的环境行政机关或其他机关的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报告书进行审查,并提出书面性审查意见,最终的审查意见将成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审查小组是行政部门主导下的临时性工作机构,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在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审查小组难以起到中立审查的作用,审查效果不容乐观。这就使环评报告书的审查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审查过程难免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实质的约束作用。

三、完善化工园区规划环评的对策

强化审批机关的责任,保障规划环评的早期介入。规划环评的重要意义在于决策之前的早期介入,对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最优的规划方案,为决策提供依据。现实中“先审批后环评”的做法违反了程序性要求,应当强化违法审批的责任。从法治的角度而言,环评作为一项法律程序,其作用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先审批后环评”的做法违反了正当法律程序原则,本身就失去了法律意义,因此是无效的。这就迫使行政部门为了顺利通过环评而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法定程序并不能保证制定出来的规划具有绝对的实质正义性,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规划环评发挥有效的作用,推动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达到预防环境风险的目的。将循环经济指标纳入到规划环评之中。规划环评和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应当把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应用到规划环评中,建立规划环评的循环经济指标评价体系,预防环境风险,建设循环经济化工园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构建循环型社会。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加入替代性方案。化工园区专项规划环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并未规定替代性方案,路径选择的单一性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环评报告书中加入替代性方案,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多种选择方案,以进行最佳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防止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产生。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决策前制定替代性方案的成本远低于环境问题产生后的补救成本,况且就实际情况而言,替代方案的制定并不需要增加太大的成本,因此,从总体来说,在环评报告书中加入替代性方案是利大于弊的。在规划环评中加入替代性方案,是平衡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理性选择。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法律以保障利益为主要目标。化工园区的建设会对周边居民的环境和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公众作为利益方当然有权利要求参与到环评决策中来,以维护自身利益。环评决策是一种风险决策,对未来的影响进行预测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应将规划环评定性为科学判断基础上的价值判断,而非单纯的科学事实判断。规划环评应成为一个风险沟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的意见得到了表达,双方进行了沟通,增进了对于决策的认知和理解。无论公众意见最后是否被采纳,都是经过讨论的结果,这就增进了公众对于政府决策的接受度,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在项目前期决策中征求公众意见,可以相应减少后期对抗式参与的数量,对于预防环境至关重要。我国现有的环评公众参与最大的不足在于缺乏程序性保障。因此,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向公众及时有关规划环评的信息,拓展信息的渠道,让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反馈公众的环评意见,搭建风险沟通和决策的平台。完善环评审查机制。现有的规划环评审查机构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审查过程受到较多制约,审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影响。笔者认为,应从法律层面赋予审查机构独立的地位,在环保部下设一个环评审查委员会,各省、市建立地方环评审查委员会,成员由各级环保专家组成,由其独立、统一地行使审查规划环评职权。中央、地方实行垂直统一管理,人事、财政独立管理,保证其作为审查机构的中立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