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研报告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研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研报告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价管理;形势;存在问题;改革方向;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土地不仅是重要的资源,更是重要的资产。据测算,我国目前国有土地资产总量在25 万亿元左右,数倍于其他国有资产(约8 万亿元)1。如何管好、用好这样一笔巨额资产,是土地管理的一件大事。地价是土地市场的核心,只有充分发挥地价调控作用,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1.地价管理的形势及存在问题

1.1地价形成的市场机制有待规范

一是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力度不够。多头供地现象的存在,一些地方大量土地控制在开发商手中,影响了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二是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差,市场公开的程度仍然不高。市场公开化程度的高低,是反映土地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只有在公开的市场环境中,地价才能起到市场“晴雨表”的作用2。目前,地价及交易信息公开的程度不够,一些城市的土地信息不公开、不全面、不完整,直接影响和制约土地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1.2地价体系建设仍需完善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市场交易价等不同价格类型构成的地价体系,但与土地市场建设及土地有偿使用方式多元化的需求相比,仍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地价的称谓、内涵不一,可比性差,所含内容不明确。众所周知,不同的土地权利应对应不同的土地价格,目前,除出让土地使用权外,其他各类土地权利的权能、价格如何确定等,缺乏相应的办法。

二是基准地价成果技术路线不完全统一,管理手段落后,更新不及时。主要原因有,个别评估机构技术人员素质低,调查数据不准确,测算方法及成果表达方式不符合技术规范。

三是标定地价评定工作没有普遍开展。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要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应定期制定并公布,但截至目前,标定地价的制定工作在大部分城市没有开展,致使政府在地价管理中缺少直接的地价标准。

1.3地价管理的配套制度急待进一步健全

一是地价管理体制体系不完善。调研发现,首先在建立和实施制度时,没有体现以地价管理为核心,制度之间衔接性、协同性和系统性差。其次是制度与当地地价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脱节,不能做到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地实现制度目标,影响土地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是具体实施地价管理制度的环境差,影响制度效率的发挥。一些地方政府受地方经济利益的影响,对制度的建设和执行采取规避和打折扣的方式,如对基准地价成果进行非正式的公布;一些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部门之间配合差,不能配合地价制度提供相应措施和服务。

三是落实地价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不到位,缺乏明确的目标、对象、程序以及行之有效的操作细则。一些法规细化程度不够,过于宏观,操作性差。比如土地的招标拍卖制度,对于制度实施的条件,操作程序界定不清楚,不能满足当地的实际情况,或照抄其他地方的做法,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

1.4地价调控市场作用不够显著

一是对地价在土地市场中的调控作用认识不足,对地价管理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收取土地出让金的层次上,对于转让市场的管理投入力量太少,监控力度不够,使土地转让市场基本处于半隐形状态。二是城乡结合部的地价管理严重失控。主要原因是集体土地进入市场,土地交易隐形化,地价监测难度大。三是存量土地入市调控差,直接影响土地供应与地价管理的调控。对一些城市的调研中发现,对存量土地的调控没有与地价管理有效地配合,对市场和债权债务关系等缺少研究,土地收购价格难以确定。

2.地价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地价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求状况的指标,是由市场决定的。土地市场发育和规范的程度,要以地价形成机制的状况来衡量。因此,下一步要深化地价管理改革,完善市场形成土地价格的机制,充分发挥地价的杠杆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2.1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供求关系是市场运行的最基础的关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是加强地价管理的基础条件,是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2003年以来开展的土地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已有效遏制了乱占滥用耕地、盲目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势头,但反弹压力仍然较大。当前,在建设用地供应上仍要严格执行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发挥规划计划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布局方面的作用。

2.2大力推进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地价形成机制

要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修订《划拨用地目录》,严格限定划拨用地,扩大土地有偿使用的范围,推进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纳入有偿使用。坚定不移地执行经营性用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推行工业用地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或租赁,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程度。强化对协议出让土地的监管,禁止非法压低地价招商引资。加强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建立土地成交价格申报制度,对低于市场价成交的土地,政府可优先购买,防止非法交易。

2.3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稳定土地价格

稳定房价、地价,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是当前土地供应调控的重要任务。要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前提下,根据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土地供应总量、结构、供应方式。对居住用地和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地方,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例,着重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供应量。要不断完善土地供应方式,对不同用途的房地产开发用地要根据市场状况,灵活确定招标、拍卖、挂牌方式。

2.4研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地价政策,发挥地价杠杆调节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项建设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巨大,给耕地保护、土地供应带来了很大压力。市场将逐渐取代政府干预成为驱动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机制,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也随之提高3。如何利用地价杠杆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我们菏泽市制定了地价与土地集约度的调节系数,对土地利用率低的项目提高供地价格,严格控制土地投资强度等。同时通过调整土地收益分配鼓励节约集约用地。

2.5加强地价管理的基础建设,完善市场服务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积极引导合理的土地需求。当前,在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供求信息没有充分公开,开发商等用地者不能根据政府的土地供应计划和房地产市场需求情况来确定投资计划,在以竞标等方式取得土地时存在着盲目性。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基准地价的确定与公布工作,扩大地价监测范围;加大对土地供需、地价动态变化情况等重要市场信息的分析力度,及时判断和把握土地市场运行状况,研究分析土地供需的矛盾,科学预测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需求,引导市场需求,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地价大起大落。

二是加强土地估价行业监管,提高服务质量。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要不断建立健全以人员管理为主、机构承担责任和风险的行业管理规章制度,保证行业的规范发展。二要制定发展规划,保证行业的有序发展。要根据当前土地估价行业的现状,对下一步的发展进行认真研究、规划,保证行业的有序发展。三要抓住重点,切实解决当前土地估价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搞虚假评估,迎合委托方不正当要求;搞恶性竞争,给关系人提取高额回扣等。四要抓好行业的诚信建设,建立起以执业技术为基础、职业道德为支撑、社会监督为保障,信息公开、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诚信体系,提升土地估价行业的社会信用度。

参考文献:

[1]我国国有土地资产调研报告;2003年11月13日,第二调研组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强化要素保障作为全县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有针对性地破解“三难”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我县在用地、用工、融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结合县情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破解“三难”问题,为推动我县“加速崛起、富民强县”提供要素保障。

(一)坚持向上争取、向内挖潜和集约节约相结合,着力破解用地难题。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重点、难点问题,按照“解放思想求创新、强化措施保重点、严格执法守红线、节约集约促发展”的原则,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形成工作合力。

第一,用足用活政策,在争取用地指标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项目包装,认真准备申报资料,建立独立选址项目库,尤其是运作成熟的项目要精心组织,主动向上推介,想方设法挤进省重点项目盘子,最大限度地争取市“圈外”单独选址和省建设用地“点供”指标。二是利用目前林地征占用手续由省林业厅统一审批、未利用土地指标由省国土厅统一掌握的契机,充分运用各类人脉资源,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力求获得更多计划外指标。三是积极争取增减挂指标,对工矿废弃地等进行复垦,以此获得用地指标。扎实开展创建“安徽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先进县”活动,争取活动奖励指标。四是利用国土资源部在宣城开展土地差别化政策综合试点的难得机遇,积极提出建议,力争将旅游用地中的附属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占用未利用地的,不纳入计划管理,直接上报审批;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将零星的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占用农用地,原宅基地进行复垦的作为流量管理,不纳入农转用计划指标管理。

第二,更新用地观念,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大力发展“规模工业”。适时调整县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功能布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县经济开发区拟扩区范围—__片的面积、地形地类、基础设施、资金预测等数据采集,研究该区域用地、水、电、道路等扩区条件,及时启动县经济开发区__片新区建设,积极争取__片土地点供指标。按照“一区多园”模式,积极谋划“十三五”期间县开发区可供扩区范围,如__片等条件较好区域,提前做好可行性研究分析,使园区产业合理定位、各有侧重。二是大力发展“飞地工业”。鼓励乡镇招商的项目在县经济开发区落户,招商任务、工业产值及税收收益等归为乡镇所有,通过在异地兴办工业,可以有效克服由于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既节约了工业用地,又发挥了集聚效应。三是大力发展“坡地工业”。我县有低丘缓坡地面积为3408.6公顷,占全县用地部面积的16.7%。目前县经济开发区、云岭经济开发区均是利用低丘缓坡地进行建设,在今后的园区扩建、项目选址时要尽可能地避开农田,利用低丘缓坡荒地发展工业项目,能够有效缓解耕地保护与工业用地需求之间的矛盾。

第三,完善激励机制,在推进集约节约上取得新突破。一是采取“腾笼换鸟”的办法,推进闲置用地易权。积极摸排、盘活利用闲置厂房、破产企业等存量建设用地,对闲置用地予以协议收回或帮助联系重新嫁接新项目(协议回收中产生的税收应给予奖励),既盘活了老企业的存量土地,又满足了新企业的发展需求,提高闲置土地利用率,缓解新增用地的压力。二是采取“借天生地”的办法,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大力推行倡导厂房“长高”,鼓励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对容积率未达到要求的企业进行厂区改造,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对多层厂房建设出台政策,按层数及面积予以奖励,如二层奖励100元/平方米,三层奖励200元/平方米。三是采取“政策激励”的办法,鼓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继续推进土地使用税奖励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对投资强度高、建筑容积率大、土地利用率高的项目,在出让金、税收等方面予以优惠;对于土地利用率低、协议资金不能如期到位的项目,提高供地价格或取消优惠政策;对分期用地的建设项目,在一次约定后,根据建设进度和投资强度,分期分批出让,达不到协议要求的,及时中断供地,以防范土地闲置现象。

第四,加强批后监管,在强化用地监督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加强闲置用地处置。当前,着重要对县经济开发区内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对一些签约后没有按时开工建设,经督促无果的项目,严格按照土地出让

合同约定,收取违约金、闲置费或收回土地使用权,达到督促开工一批、收回出让一批,使好项目有地可用、老项目集约利用,确保园区每一块土地均得到有效地利用。二是加强批后跟踪监管。对已供建设项目用地进行不定期检查,督促用地企业严格按照供地要求使用土地,对于出现不按要求使用土地的行为,国土、住建、供电、工商等有关部门联合行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纠正。(二)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着力破解用工难题。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用工环境,坚持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努力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为用工“搭好台、牵好线”。

一是大力加强用工服务平台建设。1、积极构建用工信息服务网络。要完善县、乡、村三级用工信息服务平台,畅通用工信息渠道,实现用工供需的有效对接。一方面,丰富完善企业用工供需信息库,强化企业用工动态监测,在现有每季度一次用工情况调查摸底基础上建立企业用工动态月报表制度,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岗位、工资、福利)最新动态,利用政府就业网络、电视、报纸等服务平台及时、更新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劳动力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乡镇、村就业服务作用,认真做好劳动力资源调查摸底工作,加强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采集分析,并积极为求职人员提供信息指导、就业推荐等就业服务;同时,充分考虑网络媒体在农村发挥作用的局限性,在乡镇、村人口集中地定期张贴企业用工信息,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改变过去农民工进城务工基本靠亲戚、熟人介绍的状况。2、加快推动劳动力中介组织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中介机构;鼓励劳动力中介组织向乡镇、村延伸,并开放政府就业网络平台信息与他们共享,推动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县人社、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中介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用工、求职的桥梁纽带作用。3、认真组织开展企业用工招聘活动。继续做好县内招聘工作,突出抓好重大节假日和重要农时季节的招聘活动,力争使外出务工人员能回乡就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跨地区劳务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县外招聘,吸引外地人员来__就业;重视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把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员工组织起来,实行“以工带工”,鼓励他们带更多的同乡来本地就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加快推进我县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健全完善就业培训体系。1、扎实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根据全县产业发展、企业用工需求,依托我县5个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2个技术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重点做好机床操作、电焊、装配、捞纸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力争使广大农民工通过短期培训就能基本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同时,积极整合培训资源,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训,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2、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在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企业用工培训交流的平台,引导鼓励校企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委托岗位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合作,让职业院校更好地参与到服务本县企业上来。3、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近年来,我县通过开展高校毕业生习见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大约有80%的毕业生见习期结束后在见习企业实现就业。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创造良好环境,切实建立一条大学毕业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熟悉企业、接受企业的“绿色通道”。

三是切实加强用工监督管理。1、积极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意识;坚持将劳动法有关内容列入务工者技能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2、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定期披露企业用工环境、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公众信息,积极推进条件成熟的企业建立企业工会、企业团委等组织,并充分发挥工会、团委等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协调作用。3、不断强化综合执法。定期开展劳动用工、安全生产、维权保障等综合执法检查,及时依法纠正企业损害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严厉查处企业拖欠克扣工资、违法超时加班等违法行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四是不断强化用工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企业用工工作领导组,统筹协调全县企业用工问题;在县人社部门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配备专人、高配规格,具体专门负责企业用工需求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分析、人才引进培训和职称评定、技术等次的认定等。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县内优秀企业用工环境,努力转变本地劳动力尤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引导就近就地就业。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采取政府投入与社会资金相结合、企业自建与园区配套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园区员工食堂、职工宿舍(廉租房)、活动中心、园区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并积极完善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等政策措施,不断改善员工

生活环境,让员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要针对宣纸产业的特殊性,加快争取宣纸制造业纳入职业技能标准目录、特殊工种等工作步伐,促进宣纸产业健康发展。第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切实为用工“筑好巢、唱好戏”。“河中有水鱼才留,巢暖才会引鸟来”。企业是用工的主体,必须增强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展招工活动,不断强化用工管理、优化用工环境。一是以待遇吸引人。在当前“用工难”的背景下,要切实改变依赖廉价劳动力获取企业利润的用工理念,注重把企业发展和员工待遇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并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严格按规定为员工缴纳法定保险,逐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建立健全长期稳定的工资增长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二是以事业激励人。当前务工人员尤其是新生代在关注工资待遇的同时,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前途和人生的价值追求。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员工成长发展的平台,打造有利于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努力提供可以实现个人专长和人身价值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三是以感情凝聚人。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生活冷暖,积极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方便员工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切实为员工创造良好环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和沟通,增进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善于倾听员工呼声、重视员工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文化活动,努力构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也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切实减少用工需求、减轻招工压力。

(三)坚持综合协调、改善服务和自身建设相结合,着力破解融资难题。缓解企业融资瓶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加快形成金融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第一,政府部门要强化综合协调,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一是构建多样化的银企合作平台。积极创新形式促进银企对接,在组织大型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的基础上,由县金融办、开发区、各银行和乡镇开展专场对接会,切实提高银企对接效率。组织金融机构赴园区、乡镇开展上门服务等活动,真正把金融服务送到企业。建立健全融资需求项目库,适时推出银企网上对接平台,及时各类优惠支持、新型金融产品以备企业决策参考。二是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坚持内生发展与外联引进并举,大力开展金融招商,尤其是县金融办、人行等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加强与徽商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以及新型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其来__设立分支机构。协助小贷公司增资扩股,引导民间担保机构深化与银行的合作,加强县担保中心建设,在扩大覆盖、简化手续、扩大倍数等方面做好文章,切实发挥银行金融机构拾遗补缺的作用。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加快推进宣纸集团上市步伐,重点培育皖南电机等上市后备资源,力争将更多的企业推向资本市场融资。建立筹资平台,集聚民间资金合法有序注入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三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健全金融风险处置综合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协调、部门联动、风险基金等方式,帮助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共创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实施更加宽松的创业政策,进一步放宽创业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健全完善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激励机制,在全县上下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四是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健全完善企业帮扶制度,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融资。尝试探索建立县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坚持“企业自身筹措一点、银行信贷投放一点、政府资金扶持一点”,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及时兑现各类优惠奖励政策,积极帮扶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五是强化金融机构考核。通过调度财政资金的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本地信贷投放,修订《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考核奖励办法》,增设金融创新、银保合作等指标,加大对产品创新突出、示范效应较好的金融机构的奖励力度,激励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对考核等级差的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并在权限内终止相关优惠政策。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近几年来,块状经济已成为支撑湖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已约占湖州市工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吸纳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块状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急待优化提升。

一、湖州市块状经济现状

(一)总量快速增长

截止底,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家数10家以上的块状经济有46个,包含各类大小企业3.3家,从业47人员万人左右。46个块状经济共实现销售收入187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全部销售收入的65%左右。其中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2个,实现销售收入1826亿元。至六年期间,全市46个块状经济平均增长24.5%,块状经济在湖州市工业经济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

(二)重化趋势明显

湖州工业共有34个大类行业,其中有22个大类行业分布在46个块状经济中,覆盖了大部分传统行业,由于块状经济的起源以自发集聚而产生,所以行业属性主要以轻工业为主。块状经济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为74∶26,排名前5位的行业中轻纺行业有3个(纺织、家具、纺织服装)。随着湖州市工业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块状经济中重工业比重逐年提高,增长速度趋缓的传统轻纺产业占比下降。到,轻、重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9∶41,其中金属加工、机电制造等6个重工业行业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

(三)知名度的有效提升

块状经济不仅在经济总量上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区域知名度。湖州市几个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对区域知名度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长兴蓄电池。区域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地名的经济内涵。以来,湖州市块状经济陆续获得了7个国家级区域品牌,分别是中国童装名镇、中国绸都、中国毛笔之都、中国椅业之乡、中国实木地板之都、中国竹地板之都和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产生了珍贝牌羊绒衫、美欣达牌灯芯绒、诺力牌液压搬运车等8只中国名牌产品和金洲牌钢管、蓝鸽牌床上用品等68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湖州竹木制品行业共产生了3只中国名牌产品和13只中国驰名商标;纺织行业共产生了2只中国名牌产品和7只中国驰名商标。

(四)竞争优势逐渐增强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湖州市目前已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行业知名度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产品竞争力较强、产业集聚度较高的优势块状经济。如织里的童装,具有产业配套完整、商务成本低、工业基地集中、专业市场配套、市场知名度较高等优势,被评为“中国童装名镇”,块状经济中拥有企业6千余家,销售收入1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4%左右,产业集聚十分明显。南浔实木地板,已成为国内实木地板的重要生产基地,被评为“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知名度较高,产量占全国50%以上,相关木制品企业1000多家,销售收入达179亿元。长兴蓄电池,电动车用蓄电池占全行业的半壁江山,产业发展历史较长,技术装备较先进,经过规范整治,企业规模、档次有大幅提升,产品性能稳定,已成为该行业的标准制定者和价格决定者,被评为“中国绿色动力能源中心”,销售收入达121亿元。南浔电梯,区域内电梯年产量占全省一半,国内市场占有率8%左右,产业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明显。钟管生物医(兽)药,已形成以升华拜克为主的生物医(兽)药生产基地。安吉竹产业,上下游产业配套较齐全,已基本形成产业链,加工技术国内领先,其中竹机械工业有8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占全国竹工机械的大部分销售额。递铺椅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成为中低档办公椅的制造基地,办公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4%。南浔电磁线,产业分布区域相对集中,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提升,知名度也与日俱增,国内市场占有率38%左右。

二、湖州市块状经济存在的问题

1.从集聚发展水平分析,大部分是同类产品在空间上的简单叠加,属于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全市大部分块状经济还处于通过企业自身扩张而产生集聚优势的成长阶段,只是大量企业在同一区域、同一产业领域、甚至同一分工环节扎堆。没有形成彼此关联的专业化供应商、服务机构及相关产业。主体产业的上下游延伸不足,企业的分工合作集中在内部以纵向工艺分工为主的状况,而缺少企业之间的横向的分工协作,生产经营自成体系,小而全企业十分普遍。

2.从主要区块的行业地位分析,大部分是生产加

工基地,处于价值链的末端。长期以来,湖州市块状经济的产业分布总体上处在自发状态,产业集中度不高、资源不能共享。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是处于以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基础上。大多数块状经济产品属于成熟期的传统产业,进入门槛较低,投资量不大,缺少创新和技术,产品易于模仿。许多企业围绕一只产品生产,相互模仿重复生产,产品的差异性不大,行业空间没有充分拓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无序竞争和恶意竞争。

 

3.从块状经济规模与行业发展空间分析,规模总量不大、产业链短、缺乏核心竞争力。湖州市块状经济“小短散”现象比较突出,单个块状经济总量小,百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只有8个。块状经济主体以传统的纺织、建材为主,而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的机电制造产业主体地位不突出,产业链短而窄,难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为其配套的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聚度上,呈现布局分散、集聚度低的格局。这种分散的产业格局,直接导致了信息、技术、市场等资源难以整合和规模效率低下的状况。

4.从保障块状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面分析,还未形成完善的规划和政策支撑体系。近年来,湖州市各级政府对提升块状经济和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都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但是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政策框架也不够清晰,扶持措施也不够到位。迄今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操作性强的政策保障和扶持体系。支持块状经济发展的区域中介公共服务平台还不完善,虽建有童装、转椅、电磁线、竹木制品等一些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但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另外,行业协会也不完善,科研培训机构也不健全,无法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科学规划

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校、行业协会等力量,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互动的角度,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对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结合正在制定的《湖州市重点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规划(20xx-2015年)》和《湖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提出湖州市生物医药、新能源、金属管道与不锈钢、装备制造、特色纺织品、木地板等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总体目标、主要思路和产业定位。规划中要重点突出空间布局。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是块状经济提升的重要载体。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提升的核心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发展格局。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特别是要为引进大好高项目,建设新型产业集群留足发展空间。完善标准厂房等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保障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空间。要完善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功能性建设步伐,满足块状经济提升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

(二)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一个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由一名市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推、一个专项协调推进小组主抓、一个发展规划引导、一个保障体系扶持、一个工作推进计划实施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提升“六个一”推进机制。牵头市领导和主推部门负责问题矛盾的解决协调;块状经济所在地的县区政府负责对本区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编制。探索建立工业项目统筹布点机制。要按照谁招商,谁收益的原则,确定分配比例,实行收益分享,调动乡镇打破区域限制,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和跨区域工作协调机制,减少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推进产业集聚。市工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研和督促检查,及时了解和把握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动态,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开展试点示范

建立省、市、县区三级产业集群试点示范。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作为湖州市唯一的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应尽早尽快制订工作标准、完善实施方案、深化指导服务,着力把握好块状经济提升的共性要素和个性特色,积极探索块状经济提升的路径,为全市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全市重点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从全市范围内确定生物医药、新能源、金属管道与不锈钢、装备制造、特色纺织品、木地板等若干个产业规模大、提升空间广、带动能力强、示范意义好的块状经济作为转型升级示范试点,及时总结各地块状经济提升经验,树立典型,扩大推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强对试点示范区的监督检查,对方案编制、政策配套及工作推进不力、收效不大的示范区实行动态调整。县区政府重点抓好本区域内块状经济的提升发展工作,选择一批产业基础良好、区域优势明显、升级潜质较大的块状经济作为重点,加强工作指导、健全区域协调机制、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不断摸索和创新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新路径、新模式。对跨区域的块状经济,其核心区所在县区政府要牵头抓好块状经济提升发展工作。

(四)培育龙头企业

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湖州市的明星企业、优质企业等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支持其在市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研发设计基地和营销网络,积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对财政贡献大、配套企业多、拥有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行业引领作用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给予政府奖励和政策扶持。加强配套协作。鼓励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发挥中小企业在块状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发展零部件专业化生产,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大力发展生产业。引导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向“研发+生产+服务”型转变。在木地板、家用电器、电梯、转椅、预拌混凝土等有特色的块状经济中,选择几家龙头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试点,在研究开发、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后勤保障等非制造环节,在满足本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五)加大财金扶持

市和县区政府要加大对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整合相应的财政扶持政策,每年确定一块政策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专项补助、政府奖励等方式,重点支持产业集群规划制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节能减排等,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强块状经济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创新块状经济融资方式。对重点培育提升的块状经济,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规定,建立健全有效机制,积极支持重点企业的信贷项目。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拓展融资渠道。

(六)构建服务平台

根据不同块状经济特征,探索推进多形式、多层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大企业主导型的块状经济,支持依托大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鼓励民营投资、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集聚等多种方式和经济主体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部门分工协作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加强协作、聚焦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各领域、各层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鼓励为块状经济提升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市场营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建设,为块状经济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品牌、人才、信息等各方面问题提供支持和服务。

(七)提升集群品牌

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和品牌带动战略,提升块状经济内企业质量和品牌意识。加强企业计量、质量、标准等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和支持块状经济内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鼓励支持企业积极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品牌。推动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和优势企业流动,形成集聚效应,长兴的新型墙材、安吉的竹产业、南浔的电梯、湖州开发区的水处理设备等,要加快培育形成区域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探索不同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的路径和方式,着力将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升级为城市品牌,从而形成浓厚的区域产业文化,抓好品牌保护,促进品牌企业自我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打假工作合力,切实维护品牌形象。

(八)推进持续发展

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推动块状经济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全面建立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坚持工业项目联审机制,严格执行工业投资项目单位工业增加值1.56吨标煤准入标准,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低、小、散项目的重复建设,切实把好新上项目入口关、布局关。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序转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资源依赖和市场依托型等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