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毕业生 现状 潜力 措施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国际大型加工制造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纷纷落户国内各城市的经济技术园区,使得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就业率,但是从毕业生发展的潜力来说,不尽如人意,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只有着眼于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目标,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的长期共同努力,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本文着重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提高中职毕业生生发展潜力的措施。[1]

一、当前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职生发展潜力的问题逐渐凸显。“找工作是不难,可起点普遍较低,上升的渠道不通畅,职场前景并不乐观。”这是中职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来就处于相对弱势的他们,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使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不能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从而逐渐被企业、社会淘汰。[2]

二、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的途径

面对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不如人意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首先要使中职生认识到发展自身潜力的障碍,从主观上要求改变这一现状,其次采取一定的措施,共同来提高他们的发展潜力。下面就这一问题,从中职生自身角度出发,浅谈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

1.改变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切实关注自身成长

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都认为,中职毕业生毕业以后,就是在企业生产一线操作员工。这也是学校培养中职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毕竟中职生毕业年龄小,不可能一直从事一线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生从进校的一刻起,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自身发展问题,从他们内心深处改变以往思想观念,使他们对自身成长进行时刻关注。

2.努力提高自身品质,增强职业素养

当前中职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如:自信心、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心理等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是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最看重已不是工作经验,更多则是偏向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中职毕业生要想有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在在校期间,加强自身品质修养,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3.重视所学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

很多来中职学校来的学生,都是抱着一种来学习一门技术来的。殊不知,限制中职学生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专业理论知识的缺乏。诚然中职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就业初期,表现的比高校毕业生还好,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的实作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丧失,相比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生来说,他们的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中职生必须要意识到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专业理论知识是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有效的推动他们向前发展,才能使他们的发展潜力进一步的发挥。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中职生的专业技能是激发他们发展潜力的手段。只有良好的专业操作技能,才能敲开进一步发展的大门。当前社会、企业对中职生的要求是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这也是他们相比于高校毕业生的生存之本。只有在专业技能扎实过硬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好发展潜力的可能。因此在校中职生在进行实训操作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条件,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3]

5.利用各种机会,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阻碍中职生发展前景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的受教育水平。因此,为了自身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利用社会的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成人高考、自考等等。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这也是时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6.中职生要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中职生受到阅历和社会经验的局限,对自我和社会往往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走上社会之前内心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当每个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或对就业感到迷茫时,他们都会想到同一个问题:我将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我该怎样为自己的成功做好思想、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其个人爱好、家庭情况、个人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来设计,并在工作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从业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发挥出自身价值,提高自己的就业品质。

三、总结

提高中职毕业生发展潜力,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中职生自身共同努力。特别应该重视中职生自身的主要能动性,首先要从中职生的自身意愿出发,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关注毕业生的发展前景。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结合各自学校的专业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

只有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多管齐下、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改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发展潜力,并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形成技能型人才成长良好环境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嵘.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毕业生指导工作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9月上,总第120期.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哲学与人生》课程涉及案例较多,知识点抽象。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案例,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完成教学目标。

2013年迄今,笔者已经完整讲授了3个学期的《哲学与人生》。从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感性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能力偏弱的阶段,并不愿意主动学习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德育课程相比较,《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教材文字较多、内容偏重理论、许多要点过于概念化,较难通过现场活动学习知识点。学生缺乏实际体验,自然会从心理上对《哲学与人生》课程产生畏惧不学的情绪。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哲学与人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并有效掌握知识点呢?笔者认为,讲授《哲学与人生》,必须向学生传达一种学习理念:学习哲学并不是如学生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远离生活,遥不可及。恰恰相反,哲学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实用知识。哲学知识全部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各种实际活动,经过人类的科学分析和总结,最终指导每个人在客观世界的行为。

怎样体现哲学知识在客观世界中的指导意义?一种较为常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案例。《哲学与人生》的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案例供学生阅读思考。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生搬硬套地引用教材案例,往往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甚至可能招致学生的反感。笔者认为任课教师应当在紧紧围绕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有效实际的深加工,力求将哲学知识与客观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哲学的用途和乐趣。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的案例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下文将由浅入深地讲解有效利用教材案例的教学思路。

二、还原压缩的案例

教材中有不少真实的案例,但限于篇幅,这类案例都采用文字说明,充其量配一张黑白图片,形式简略、内容压缩。处理这类案例的方法难度不大,较为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还原丰富原案例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1:教材P67 “以积极心态面对人生境遇”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两段视频:一是2005年颁奖典礼的现场视频,概括介绍了洪战辉的真实事迹。二是电视栏目《中南纪事》对于洪战辉的专题节目《走近洪战辉》,深入到洪战辉的日常生活、学习与工作,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体验优秀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闪光点。

案例2:教材P77“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香港著名演员、导演周星驰先生的个人经历。笔者利用河北卫视《穿越经典》栏目中《周星驰系列之风雨成名路》,节选其中的部分片段,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每一位明星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人能随随便便获得成功。

三、延伸简单的案例

教材中的部分案例较为简单,这给了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余地,甚至可以与时俱进地提出更加现代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案例新颖有趣,消除对哲学知识古旧难懂的误解。处理这类案例对授课教师的查找资料能力有一定要求。

案例1:教材P2“人生选择不能只靠主观意志”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美丽的女中职生如何根据自身客观条件选择专业,原文如下:

王莉丽性格文静、身材高挑。在中考填报志愿时,父母希望她能上高中,将来报考大学。但王莉丽从小就热衷跳舞,学习成绩一般。和家长商量后,王莉丽决心报考艺术院校,继续自己的舞蹈梦想。遗憾的是,王莉丽在复试时未能通过,失去了做专业舞蹈演员的机会。由于王莉丽身材较高,最终被外事服务学校录取,学习空乘专业。王莉丽的舞蹈功底在空乘专业技能训练中派上了用场,无论是她的站姿、坐姿、服务礼仪等都非常标准、自然,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认为该案例内容和结局过于简单,较难与知识点相结合。根据空乘专业的特点,笔者按照以下4个步骤例举了多个案例,层层递进,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

步骤(1):“预备空姐”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做好哪些客观准备。

步骤(2):“空乘人员求职”案例,说明想成为空乘人员必须经过哪些激烈竞争。

步骤(3):“90后空姐的工作”案例,说明空乘人员的职业要求与日常工作。

步骤(4):“高铁乘务员”案例,说明中职生应当从现实条件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客观条件的职业。

案例2:教材P16“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知识点,引用的案例主要是用文字和数据说明地球存在的各种地质运动,缺乏直观性。笔者根据教材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路,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更多直观、有趣的自然科学案例。具体包括:

案例a:科普视频“已知的宇宙”,说明宏观世界的宇宙一直在运动。

案例b:动画“人类进化简史”,说明人类自身一直都在不断发展进化。

案例c:记录短片“一块猪肉的一年”,说明看似静止的物体,内部变化从未停止。

案例d:科普短片“液体中的与鲸鱼”,说明在微观世界中,每一个细胞都处在无时无刻的运动之中并为之努力。

案例e:“引力波”的科普介绍,说明在客观世界,运动是永恒的。

上述案例都采用了视频播放的方式,题材新颖生动,内容具备现代感,学生在愉快地了解最新科技知识的同时,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这一知识点。

四、反思特别的案例

《哲学与人生》教材中,还存在少量特别的案例。这类案例的特点是较少现实基础的支撑,童话色彩较明显,引用讲解时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甚至反感。对待这类案例,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理念顺势而为,运用情境教学方法,甚至提供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案例,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案例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学生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效果。处理该类案例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始终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着重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

案例1:教材P8“人生的道路不止一种选择”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两个中职生一毕业就辗转在三个大城市创业,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原文如下:阎海和阎峰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选择在北京创业,设计个性化的皮包。北京的流动人口多,市场前景好,但房租很贵,经营成本太高,对于刚刚创业的他们来说,承担不了。经过分析,他们决定在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做同样的生意。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虽然经营成本降低,但是个性皮包的市场狭窄,业务得不到发展。最后,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他们决定到上海创业。在上海绍兴路上租房,做个性皮包设计生意。绍兴路有许多旧书店,来往的学生及外籍人士较多,他们很喜欢这家充满个性的小店。不到一个月,小店的生意红火起来。

笔者在备课中,发现该案例存在不合理之处:(1)2个中职毕业生转换了3个城市创业,其中2个国家级超大城市,1个省会级特大城市。中职毕业生不太可能依靠自己独立适应如此频繁和剧烈的创业变动。(2)北京和上海的创业成本一样高昂。在北京因经验成本高而创业失败,在上海也很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导致创业失败。(3)两个中职学生一毕业就创业,而且可以承受两次创业失败的代价,不符合中职毕业生普遍的经济状况。(4)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才济济,学历不高且毫无工作经历,仅靠一些简单的创业思路是不太可能被市场接受的。

根据上述思路,在讲授该课程时笔者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点明该案例有不实际之处,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分组思考和讨论,找出该案例的不足之处。最后在学生讨论、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很多年轻人都希望到大城市工作”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人生道路不是只有一种选择,中职生要根据自己的客观实际选择就业环境。

案例2:教材P3“想问题做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知识点,引用的案例是初中生考取高中但最终选择中职,学习服装设计技术自我创业的故事。原文如下:中职毕业生小赵中考成绩并不差,大大超过了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但是,小赵却不想上普通高中。他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自己兴趣和特点,认为自己更适合学习一门技术。掌握了技术,还可以创业,这样的选择对自己的发展或许更有利。最终,他选择就读职校,学习了服装设计与制作。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不仅使自己在家乡立稳了脚跟,在竞争中赢得了市场,还提供了12个就业岗位,带了8名学徒,他的努力获得了社会的承认,被县工商局评为“十星个体户”。

备课过程中,笔者同样感到该案例出现了以下几处不符合现实的地方:(1)能以高分考取高中,却主动降低要求读中职。(2)中职一毕业就创办企业,没有说明资金来源。(3)中职毕业生的服装设计技术并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没有独特的工艺水平,但却可以带8名学徒。(4)短短几年就被评委优秀个体户,评选条件模糊。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同样要求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在总结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引用了一份真实的案例:一名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维吾尔族少女,主动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事业,最终成为优秀的民族服装设计师。学生将两个案例相互对比,能够更加深入、明确地理解哲学概念“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哲学与人生》的任课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则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案例,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根据教学要求随时随地收集整理各类信息,分门别类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2.在备课时必须以教学重点、难点为标准,仔细研究课程的每一项案例。根据教学知识点,挑选有吸引性、代表性和话题性的案例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从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办背景、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模式与效果三个方面,就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提升中职学生素质进行了探讨。

中职生 社会实践 素质

一、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创办背景

1.职业学校学生的思品素养问题特征及分析

伴随着素质教育近十年的尝试,摆在职业学校工作者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社会在转型,青少年生存环境复杂化、多样化;家庭、非正式群体、社区、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往往不协调,甚至矛盾、失衡;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行业流动性大,收入低,就业压力大;“80后”对职业的忠诚度、对企业单位的忠诚度有所下降;提前出现待业族、失业族、歇业族乃至成为“啃老族”;校园日趋社会化,职校学生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主义严重、追求享受、盲目交友、厌学、沉缅于网络等不良嗜好,懒惰、自私、偏激、意志薄弱、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障碍与人格障碍问题也相对较多。

与此同时,许多企业人士认为,“适应性差”及“能力不足”是困扰中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企业对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中,首先,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其次,是毕业生的“适应性与综合能力”;第三,为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许多毕业生对自己“适应性”(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竞争环境)不自信,对自己“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不自信;自律能力差——上班迟到、早退、说脏话是家常便饭,不服从管理的事时有发生;自身形象差——仪表不规范、行为不拘小节、语言不规范、不文明;沟通交往能力差。人际交往方式还处于自我发现和模仿阶段。

2.开展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广与目标的实施的需要

2005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指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如何进一步推进职业学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是职业学校面临的隐性迫切问题。经过几年来,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曲折探索,课程改革的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的实践探索、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尝试给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命力,实施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项目任务为主线、提升学生能力为本位、关怀学生成长为宗旨的人性化教育教学必然取代传统教育而成为21世纪新教育风暴。在这样的背景氛围下,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人性化、能力本位教育的良方妙药和创新途径。

为了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创业能力及道德品质,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在累积创办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以拓展训练形式的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并进行了新的尝试,打破传统的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在全面加强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礼仪交往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目的与意义

1.什么是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英文“OUTWAR—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返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它起源于欧洲,原为二战时期的士兵生存训练,现已拓展拓深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团队整合、野外生存训练和探险活动,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已成为西方和外资企业首选的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有效途径。拓展训练被引入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不过近十年的时间,外企白领、内资管理层、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对这个名词已不再陌生。

在中职学生中开展拓展训练,能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结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充分激发其才智与潜能,提升个人素质,熔炼团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心智人格的完善,突显职业教育功能,缩短学生踏入社会的磨合适应期,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打造新世纪优质人才所需基本素养。

2.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锻炼身体、加强合作意识,这都是目前中职学生应该增强的地方。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去反思,对培养团队精神,发掘潜力,增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拓展训练平台,让学生体验怎样处理好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约束,团结协作与创新,包括大局意识与个性的关系,并且把知识趣味性和挑战性融合进去,能从中悟出很多人生道理和人生哲学。培育团队共识和归属感,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树立谋略意识和大局意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说服能力、协作能力,创造信任、团结的气氛,有效利用组织内资源和技能,增强团队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实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

3.贯彻落实人才强国、人才强市战略,从源头培养大批优秀技术人才

作为中职学生,不仅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完善的人格、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拓展训练为模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旨在提升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课程能够有效地拓展人的潜能,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建立高尚而有尊严的人格;同时让团队成员能更深刻地体验个人与集体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团队更高昂的学习热诚和拼搏创新的动力,使团队更富凝聚力。在塑造团队活力的同时,推动个人成长的不断增值。训练内容丰富生动,寓意深刻,以体验启发作为教育手段,学生参与的训练将成为他们终身难忘的经历,从而让每一系列活动中所寓意的深刻的道理和观念,能牢牢地扎根在团队和每个成员的潜意识中,并且能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合作中发挥应有的效用。

三、开展能力拓展训练的模式与效果

大家都知道,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相对高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差距的。有人总结“三不来”,学习好的不来;家里有钱的不来;干部子女不来。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缺失,有些还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所以,中职学校的教师都感到职校的学生一是难教,二是难管。要想使这样的学生群体在学校通过二至三年的学习,一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文化水平,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步入社会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社会的进步力量;二是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自食其力,逐步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成为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三是使他们学会做人,培育他们的阳光心态,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感恩、回报、奉献、创造、进取的含义,就必须处理好“管”“教”的关系,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0以来,泉州市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安溪县慈山农业学校)接受了泉州市4000多名学校中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基地认真制定了一套符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的具有军事训练与封闭管理特色、就业指导并求职培训特色、礼仪规范和心理疏导特色、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特色的活动方案,让教官都运用体验式的拓展模式,组织学生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1)利用个人挑战项目。空中断桥、室內攀岩、高空秋千、荡气回肠、信任背摔、高空梅花桩、云梯等项目,挑战学生的极限,挖掘学生潜能,增强自信心。

(2)采用团队项目。轨道电车、毕业墙、天梯、合力过桥、齐心协力、携手并进等项目,溶炼团队意识,发挥团队作用,学会怎样与群体合作。

(3)通过情景项目。疯狂数字、孤岛求生、生死电网等项目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思维,学会资源的整合利用。

(4)通过交流项目。一分钟自我展示、笑容可掬、肢体语言、直呼其名、穿越雷阵、野炊等项目,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分工协作。

(5)通过情感项目。风雨人生、人椅、礼让通行、感恩的心等项目,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承担责任,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6)通过氛围创设。通过建立团队、选队长、定队名、选口号、定队歌、团队破冰、团队融合,树立学员的团队意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相信自己比努力更重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等口号始终响彻在活动场地上空,让激励自己、相信团队的意识在学生意识中扎根。

在活动中,基地教官注重分享、引导、交流,让学生谈感悟,很多项目都让学生明白,没有他人的帮助,自己很多事是做不到的。在总结时,很多学生想到父母、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朋友同学对自己的帮助,以至于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实践的目的非常明确——让学生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应该具备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服从管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还要会学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五天的活动,学生的转变非常显著,效果非常明显。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危机;应对策略

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危机

盲目乐观“珠三角”地区的“技工荒”、企业高薪聘请技师、本科毕业生缘何“回炉”读中职的报道,以及近年来相关部门对外公布的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等等,让人感到中职教育形势大好。致使很多人对中职教育盲目乐观,以为“世界制造中心”所需的高级技工和技师都离不开中职学校的培养。然而中职存在的生源素质偏低、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尽管中职生的就业率很高,但大多数从事的都是简单的机械劳动,就业质量和工作稳定性不高。

以短期经济效益为中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由公益性事业向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各类中职学校都感到了生存危机。这种生存危机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但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在体制上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压力不但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反而异化为竭力扩招,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局面。许多中职学校把大量的资金用在招揽生源上,如盲目做招生广告,到处设置招生代表等等。拥有热门专业的中职学校生源迅速膨胀,远远超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以致到处租教学场地,外聘若干教师。学校教学条件简陋,管理混乱,提高教学质量成为空谈。而另一些中职学校办学经费短缺,招生困难,处于倒闭的边缘,更无从谈发展。为了吸引生源,有的中职学校弄虚作假,夸大就业率,向社会虚假承诺。这种把短期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忽视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做法,必然会把中职教育推向更尴尬的境地。

就业至上国家明确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人们也开始认同职业教育的就业取向。但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指引下,许多中职学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职业教育当作了就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签约率,甚至有的学校和学生与用人单位合谋签订虚假就业合约来欺骗社会。有极少数的中职学校甚至让学生刚入学时花几天时间练习一下某些简单的机械操作,便直接把学生推进工厂打工,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力,然后美其名曰“半工半读”。中职教育不应只是传授一些简单的机械操作,还应具有育人、文化传承的功能。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行业发展迅速,仅仅学会几项简单的操作是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因此,中职教育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社会上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在就业竞争中胜出。

竞争力不强中职教育的竞争体现在行业竞争和毕业生就业竞争两方面。中职学校中的中专学校过去曾经是初中毕业生升学的首选,但从招生并轨,高中、大学扩招后,风光不再。甚至部分中专学校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文凭教育,存在实验设备简陋、师资缺乏等问题,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生源。懒散,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等等不良的习惯和品行成为中职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巨大障碍。以往高等教育普遍被认为缺乏操作技能,然而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毕业生的操作技能。由于生源综合素质具有优势,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必然会逐渐挤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给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应对中职教育发展面临危机的策略

对中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国家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并且把发展职业教育当作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家已经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能否把握住这一准确定位,成为中职学校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当前,有些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仍在积极准备升高职。有些中职学校没有真正落实技能教学,仍然停留在学历化办学上,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过硬的技能而无法就业。还有一些职业学校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结果“生产”出大批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这样对学生以及学校自身都是无益的。另外,有的中职学校把中职教育等同于短期培训。中职教育应该与短期培训区别开来,二者应该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如果中职教育与短期培训没有明显的区别,这将是中职教育的失败。

政府加强引导与监控政府应从宏观上统筹协调,解决部门分割、多重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为中职教育创建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同时还要不断地推动中职教育体制改革。在微观上政府要给所有中职学校平等竞争的机会,要治理不按规则行事、扰乱教育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政府也不能因为中职教育的市场化而弱化对中职教育的监控,而是要制定和完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对中职学校建立督导评估制度,以进行全面监控。这样才能实现中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整合优化中职教育资源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规模小、数量多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并且各个学校会陷入恶性竞争之中,无暇顾及学校的文化建设。同时无法发挥规模优势,不利于师资培养和树立品牌。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来解决。中职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联合、并购等方式,如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可以直接停办。然而教学资源重新整合的最大障碍是部门利益分割问题。有些部门并不是不知道教育资源重新整合的必要性,而是因计较部门和个人得失,不愿意这样做。中职教育资源的重新优化整合离不开政府的干预,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疏导机制,促使中职教育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政府在整合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单纯期待市场机制的自然调节。

追求个性化生存处于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下,中职学校唯一出路就是追求个性化发展,突出办学特色,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否则就会陷入同质竞争的陷阱。特色办学的内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体现在治学方略、育人模式上,又可以体现在管理机制、教学体系上。但不管怎样,最终都要体现在确保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上。中职学校要办出特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重视学习与研究。在学习型的组织文化氛围中,才能认真思考,精心规划,准确定位,积极实践,然后总结提炼,升华优化,最终形成办学特色和个性。

中职生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必需、够用”的观点认为,职校“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必需、够用”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它有四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基础的动态生成性;二是忽视发展的因素;三是忽视默会知识的存在及其难以度量特性;四是没有理清认识论中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一、“必需、够用”没有认识到基础的动态生成性

一般意义上的“必需、够用”观念认为:要进行实践性操作,必须像盖楼一样先打下“楼基础”。以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为例,在“楼基础”观点下,我们教学生打下“基础”——许多美学知识,以及Photoshop软件中各个菜单命令和工具按钮的作用——最后才用实例进行“应用”学习,巩固对以上知识的认知。以上的思想和教学过程仍然是学科化课程观的反映,强调“准备性”的“学科知识”的量要恰到好处,貌似以“够用”来限制这个量,其实我们又不得不为了这个量而低效工作,以期达到“必需”。我们应该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指导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在基于情境的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动态发展基础,动态学习所谓的“基础知识”(例如美术知识、相关菜单命令和工具按钮的作用)。姜大源曾说:“把职业行动知识的掌握作为构建基础的核心,把具有扩展基础功能的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不必为学科知识基础的不足而担心,而要为行动知识基础的突显充满信心。”

二、“必需、够用”忽视发展的因素

“必需、够用”忽视了知识的更新。例如,完成一项工作需要“五个”知识支持,“必需”反映的是必要条件,那么你必须先掌握这“五个”知识;“够用”反映的是充分条件,你掌握了“五个”知识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多学“第六个”知识了。但是,这样的情况要建立在如下的假设之上才有意义:一是这项工作是很具体明确的,其内涵、方法、工具等等一些要素不能在时间维度上变化;二是工作者永远只从事固定的工作。显然,这种假设很难成立。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岗位的工作内涵和技能要求都在较快地发生变化,使得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成为“易变性职业生涯”。由于个人兴趣、能力、价值观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或组织经营环境和内部政策的变化,使得员工会经常性地主动改变或被动改变自己的职业(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发生变化,首次就业时掌握的知识技能已经不能胜任。

如果把知识比作一个几何上的无限平面,那么个人学习到的知识是这个平面上的一个圆,这个圆越大,接触到的未知知识就越多,就会越感到自己“无知”,主动或被动地继续学习的愿望会更加强烈。如何能说学习到的知识是“够用”呢?事实是习得的知识越多,越会觉得“不够用”。当然,上述观点主要是否定“必需、够用”思想引起的教学观上的偏差,并不否定学习某些准备性知识。

三、“必需、够用”忽视默会知识的存在及其难以度量特性

“必需、够用”的观点认为:作为“基础”和“准备性”的“知识”是“明言知识”,只要达到“必需、够用”的程度(事实上是难以界定的),就必然会促使技能的顺利发展。然而,职业院校的许多教学内容包括某些通常意义上的“基础知识”是具有“默会”(缄默)性质的。

理论课和实践课,表面上兼顾了学科知识和技能操作,实际上已经把理论知识想当然地作为明言知识从所在的工作情境中孤立出来,人为地割裂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真正丰富的基于情境的实践。基于情境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应该是全程性的,而不是硬要打好“必需、够用”的基础再去实践。“必需、够用”是一种尺度,虽然没有具体指明到底何为“必需、够用”,但它是以确定的工作任务为参照标准来对知识进行度量,然而它最多度量了明言知识,却难以度量默会知识。因为默会知识的重要特征是“不可明言性”,其一大特点是难以度量。默会知识融于实践活动之中,不是语言和命题所能尽述的,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觉察、被意会。许多经验和技巧往往难以表述,通常通过类似学徒制的言传身教和亲身反复实践来传递。

四、“必需、够用”没有理清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必需、够用”的隐含思想还有:先打下理论性基础,再进行实践性操作,确保理论性基础是先于实践打下的,并且是“牢固的”和“不多余的”。

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和理论的根本关系。从大方向上说,人们认识世界的“顺序”应该是“先实践、后理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先实践、后理论”是一种普遍而自然的认识论,却常被人们忽视。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实践和理论是交织的,是互动的,我们应该在行动体系平台上突出实践的作用,在行动中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获取和总结知识。

以上四方面综合起来看,“必需、够用”在教学观上长期影响着中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职毕业生技能单一,不适应岗位技能的变化哪怕是较小的变化,中职毕业生往往缺乏发展潜力,只具有单一岗位(任务)的即时工作能力,缺乏职业群的适应能力,缺乏对未来可变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从而影响毕业生的良性就业、发展性就业。

“必需、够用”本想突出“实训”或“实践”的重要性,但是,至少这种提法容易被实用主义随意解读,容易使中职的培养目标成为急功近利地单纯注重首次就业率,单纯重视“以就业为导向”而忽视“以服务(长期可变职业生涯)为宗旨”,使得中职毕业生的求职就业与个人发展不能统一。建议做到如下几点,一是避免“必需、够用”的提法;二是深入研究可变性职业生涯、默会知识、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题;三是延长中职学时,或者打通中高职,使得职校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打好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