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创业规划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协同教学的内涵
所谓“协同教学”是由“team teaching”翻译而来,指的是在两个以上教师的合作下,负责担任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教学或其主要部分。
二、协同教学的模式
协同教学可以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任何环节。单就实施阶段的协同来说,其模式有:
1.典型模式:团队成员共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在同一时间内同一班级前展开互动,从不同的视角讨论同一主题;作为团队成员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负有平等的责任,且都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2.辅助模式:教学团队的全体成员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共同负责成绩评定,但轮流呈现适合于他们个人专长的教学材料。通常,不承担呈现内容任务的教学者也在课堂之中,但处于一个相对从属的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职责,如巡视、辅导学生的作业或实验、偶尔提问或作出评论。
3.平行模式:合作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但分别对同一班级的两个小组进行教学。
4.嘉宾模式:教师之一作为主持人单独对内容设计和成绩评定负责,但定期邀请校内校外专门人士作为嘉宾合作者参与呈现。通常,嘉宾呈现的内容是整个课程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 协同教学课例研究
1.与心理健康教师协同
协同班级为2013酒店服务与管理班,协同教师为心理学教师霍老师,协同模式为“嘉宾+平行”模式,协同教学教案如下:
协同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学习领域二,话题三,第一课时,职业兴趣。
协同教师:袁老师、霍老师
时间:2013年9月26日
班级:13酒店服务与管理
学情分析:全班有29个学生,20个女生,9个男生。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较差,但是较平行班级学习兴趣稍浓,较乐于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并描述自己的职业兴趣
(2)能依据职业兴趣养成途径,结合所学专业制定自己的职业兴趣养成方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互动游戏:兴趣岛
活动规则:请不要考虑其他因素,仅凭自己的兴趣选出你想前往的岛屿
思考:①请每组同学讨论分析: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个岛屿?找出大家共同的兴趣爱好,写在纸上
②每组请一位同学介绍自己小组成员的共同兴趣
教师总结:每个人兴趣各有不同,兴趣没有优劣之分,我们都应该了解自己属于什么样的兴趣类型
袁老师展示幻灯片导入课题,组织学生游戏、讨论、发言
霍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二讲授新课
2.兴趣与职业兴趣
(1)兴趣的含义
(2)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霍老师讲授兴趣的涵义
袁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课本第21页上的“探究学习”,组织讨论、发言和总结。
霍老师讲解兴趣和职业的关系
3.职业兴趣探索
(1)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介绍
①六种类型讲解
② 播放视频“六种兴趣类型的职场表现”
③ 六种类型内在关系讲解
霍老师讲解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霍老师播放视频、讲解视频
三单元小结
梳理讲授内容:①兴趣及兴趣与职业的关系
②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六种兴趣类型及内在关系
袁老师进行单元小结
四布置作业
袁老师安排作业
4.与创业课教师的协同
协同班级为2013计算机游戏与动漫制作班,协同教师为创业课教师姜老师,协同模式为“嘉宾+辅助”模式,协同教学教案如下:
协同内容:巩固拓展三 个人创业计划书设计。课时:2个课时
协同教师:袁老师、姜老师。时间:2013年12月25日。班级:2013计算机游戏与动漫制
学情分析:全班有24个学生。学生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较差
教学目标:理解为什么要撰写商业计划书,学会撰写详细的商业计划书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漫画导入:“没有目标,凭什么说在前进”
二、讲授新课
1.为什么要撰写商业计划书? (具体)
促使你以客观的、批评的和理性的眼光全面审视你的商业计划完善的商业计划书是帮助你管理企业、高效工作直至成功的操作工具完善的商业计划书使你可以与他人沟通你的想法,并提供了融资提案的基础
授课阶段由姜老师讲授和组织学生讨论
2.商业计划书的主要内容
创业时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你在什么行业?为什么这是合适的行业?什么会使你的企业与众不同或闻名于世?你卖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到你这里购买?谁是你的竞争者?你如何脱颖而出?
姜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并进行指导,袁老师协助
三、布置课堂任务
1.拟定创业计划(姜老师对各个小组的计划进行点评和论证,袁老师协助)
(1)分成4个小组,各组商讨出一个创业项目
(2)阅读《商业计划书》样板
(3)分角色完成计划的书写:
负责1人,完成:第一章 计划摘要 第二章 公司概况 ;
营销经理2人 完成:第三章 产品介绍 第五章 市场预测 第六章 营销方案;
人力资源经理1人 完成第四章 人员组合;
财务经理2人 完成第八章 投资预算及利润分析
第九章 风险预测
(4)拟定创业计划
2.展示各小组创业计划
3.对各小组创业计划进行论证
四、研究结论
关键词:模拟教学法;就业与创业;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29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中,提倡以就业为导向来开展教学,将为企业输送更优秀的人才作为目标,最终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开设一门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课程是有必要的,而“就业与创业”正是这样一门课程,它的内容贯穿于高职三年的教育过程。如何让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在学习中提升自己,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关键所在。笔者以自身在该课程授课中的教学经历为例,探讨模拟教学法在“就业与创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模拟教学法的内涵及特点
1.内涵
模拟教学法是在一种人为的仿真情境里,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遵循教学目标,以特定模式开展的一种模拟练习;它使学生通过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创设的一种背景中,通过个人体验,获取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经验,并运用到实际当中的教学方法。
2.特点
模拟教学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能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特定模式的模拟练习,学生通过体验,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实践中能拓宽教学渠道,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是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
在模拟教学法中,通过设置一个情景,如模拟职业活动中的一个场景,由教师设定学习目标、设置学习情境与领域以及情境模拟的方法,由学生独立制订工作计划,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并在活动中通过评估,对结果进行反馈。
二、模拟教学法在就业与创业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1.合理运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激发你的梦想,在此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自编讲义,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利用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慕课、微课。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内容的丰富性,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资源的利用上,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创造便利条件。
2.整理课程学习内容,多渠道准备材料,做好知识准备工作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与时俱进,因此,在准备课程学习内容当中,不能满足于一杯水、一桶水,应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一份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进度表。首先要求学生从专业角度剖析自己,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去了解该专业的就业现状、法律环境,并根据自己的就业目标,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行前景分析,最后形成就业计划书。其次,通过举办模拟招聘会,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求职知识,在精心做好求职准备的同时,学会如何顺利通过面试,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最后,结合学院所开设的SYB培训课教学内容,介绍创业的相关知识。
可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站在专业的角度去剖析自己,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时做好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这样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如鱼得水。所以,本文在结合所授课的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设计了本课程的学习任务:以专业为背景,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以全体学生为单位,成立模拟公司,举行模拟招聘会;在课程总结中,分享求职、招聘的经历;通过组织高企面对面交流座谈会,了解更多就业知识等。
因此,为了保证模拟教学法的实施,除了教师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工作外,学生也应该充分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如书本的内容预习、心理准备、课中的积极配合等工作,这样才能让模拟教学法达到最佳效果。
(1)从授课对象出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方式上,应考虑如何创设学习情境,并在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或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个充满新知识的现实环境,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有序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在模拟招聘会中,按照招聘会的特点,要成立一个招聘公司,组成一个招聘小组,一则招聘启事,举行一场招聘会。因此,在授课中,假设授课班级就是一个中介公司,招聘工作中所需要的人员,如主管、招聘助理、负责应聘的人员均从班级中产生。学生对于这样的一个角色和这样一个模拟情境,一定会兴趣盎然。
如2013级计算机信息管理(企业IT技术方向)1班的学生,该班有2位学生来自中专,在入学期间一直有在外兼职IT工程师的工作,所以,在此次招聘会过程中,这2位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考官的作用,引入了公司在招聘过程的面试知识,让在座的学生们大开眼界,也打破了他们传统的求职观念,可以说,他们扮演公司招聘主管角色是非常成功的。
(2)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增强教学互动性。在模拟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潜能。但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也扮演着主要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掌握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此教学法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学生的支持者和搭档。
在开展模拟招聘会中,角色的定位应该合理,比如作为一名主考官,学生应学会如何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开展好模拟招聘的工作,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加以引导,结合学生设计的选聘原则,让学生感觉到既真实又刺激,激发他们的挑战决心。在面试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引导模拟面试官,做好面试工作,如时间的控制、话题的设计等。
(3)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在总结中提升。模拟教学法的特色之一就是分组教学,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长期的独立学习环境容易使他们养成孤僻的性格,而分组合作学习能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强集体观念。比如,在开展模拟招聘会活动中,因为是学生自己成立的招聘公司,面试成员组是以分组形式存在的,因此,小组形式的临时组合,会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开展评价活动,评选“最佳应聘者”“优秀面试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提高竞争意识。
笔者在情境设置的最后,还设置了一个环节,就是小结提升。如2013级计算机网络技术1班,该班在模拟招聘会结束后,每个学生认真地进行总结,在总结中发现不足,包括主考官的总结、助理的总结。教师与学生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学与学的关系,学生会通过活动的总结,发现问题的所在,提炼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并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因此,总结的环节是模拟教学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模拟教学法在教学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及思考
在就业与创业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模拟教学法,可以很好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点,能让学生学有所成。可是,运用此方法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模拟情境的时间不容易控制,影响了教学进度
虽然模拟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可是也容易超出老师的控制范围,对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同时教师也不容易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比如,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在举行模拟招聘会上,为了让模拟环境更加真实化,该班邀请了某公司的招聘主管到课堂现场参加模拟招聘会。也许学生与该公司的主管没有很好沟通,主管也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角色定位,导致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反客成主的局面,变成了一个分析就业形势的“填灌鸭子”式的课堂模式,与最初设置模拟环境的初衷有出入。学生感受不到模拟招聘会带来的刺激与存在感,活动开展的方向也脱离了原来的学习内容方向,还出现了拖堂、内容脱节的现象,导致整个活动的效果是无效的。在此次模拟情境当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没有扮演好,没有起到充分的引导作用,现场干预未成功。
2.模拟教学法情境在设置主体上,应以小集体为主,否则将影响活动效果
在笔者授课的这些班级中,2013计算机网络技术1班和2013级计算机应用技术1班的教学进度是相同的,因此,在教学中期,笔者曾经大胆地设想:若在这两个班进行一轮混合模式的模拟面试,能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协作能力,提升他们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但是事与愿违,在各班举行完第一次模拟面试后,再进行混合面试时,这两个班的表现不如第一次好。首先,从知识准备上,责任人没有明确到位,没有完成分工工作;从情境设置环节上,学生未能很好地进行场景的布局;从参与的主体来看,两个班合计92人,没有按照活动要求成立相关的小组成员,如应聘者、招聘官等;从总结效果来看,总结质量比第一次班级内部的模拟招聘会的效果还差。
所以,在这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教学方式中,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比较合适,只有这样,在分组布置作业当中,学生以合作形式出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他们的合作、信息交流、责任心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师的指导作用才更突出。
总体来说,在“就业与创业”课程中采用模拟教学法,收到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学生在此课程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总结反思,提升了交流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家康.案例教学法在技工院校就业与创业指导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5,(14):35-36.
[2]吴虞娱.情境式教学法在大学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实践应用[J].时代教育,2015,(7):292.
【关键词】建构主义 网络创业教育 多层次目标 分层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69-03
一、网络创业、网络创业教育及其特征
(一)网络创业
龚志周(2009)认为,"网络创业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电子通讯设备,发现和捕捉新的市场机会,提供新的商品或服务,以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卢向华(2009)认为,"网络创业通过互联网创建和组织商业活动,并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过程。" 笔者认为网络创业应该体现以下六个基本方面的内容:1)网络创业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2)网络创业是一个创造新价值的过程;3)网络创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4)网络创业需要创新;5)网络创业能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效益;6)网络创业能产生在任何领域。
(二)网络创业教育及其特征
网络创业教育在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基于以上关于网络创业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网络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能发现和把握市场机会、整合资源、创建组织以开展新业务商业活动的教学活动。
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高校实施网络创业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还需遵循网络创业教育的特征,以便更好的面向大学生实施网络创业教育。网络创业教育具有普及性、创业性和实践性三种特征。
1.普及性
所谓的普及性就是任何一位大学生都可以进行网络创业。一般的创业活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做,都能获得成功,它需要对行业有一定的了解和知识的积累。实体经济创业初期需要一定的资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造成行为者进行创业的门槛。但是网络创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小,如只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有一台电脑和接通网络就可以进行网络创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上购物在大学生中普及,使得大学生网络创业具有了普及性。
2.创新性
网络创业机会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平等,但是进入不意味着能取得成功。网络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如微信是一种免费为网民提供的跨平台通讯工具,是移动终端的创新产品;巨鲸网为网民免费提供正版音乐是一种创新商业模式。可见,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业综合素质教育。
3.实践性
网络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创业者掌握网络技术和创业知识,还应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将创业者置身与真实商业环境下,通过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进一步将知识内化转变成能力。因此,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网络创业教育是以实践教育为重点的教育活动。
二、网络创业课程建设的理念
网络创业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网络创业技能,形成互联网思维,创新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构建组织,开展商业活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培养创新的网络创业人才提供了可行性教学策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1)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是以学生的兴趣和投入为基础的;(2)学生通过特定情景,结合已有的经历和体验,对正在学习的新的、不同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知识建构;(3)师生之间通过提问方式相互讨论,进行探究性思考。总之,建构主义作为网络创业课程建设理念具有可行性。
三、网络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教育目标定位是课程体系的核心,为课程开发确定了方向。笔者根据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下简称"泰勒原理")中提出的"目标源"理论以及教育目标筛选原则,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实践者、网络创业教育研究者和专家的意见进行研究,结合网络创业内涵、网络创业教育及特征分析,确定网络创业教育目标分成基础性、普及性、提高性和高级性四个层次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的基础性目标是让学生对网络创业进行了解,对网络创业产生兴趣为目标的。该目标的具体要求包括:培养学生对创业精神的理解;认识进行网络创业需匹配的良好素质和心理品质,如创新力、领导力、决策力和风险承担力;产生网络创业梦想。基础性目标是为学生进行网络创业提供拉动动力。
(二)普及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网络创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具体要求。普及性具体要求有:掌握筛选网络创业想法的方法;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掌握企业法律形态选择及相应企业承担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系统学习网络营销和财务管理知识,掌握营销方法,能预算启动资金,通过财务报表评估财务状况;了解创业计划书框架,掌握创业计划书撰写技巧。网络创业教育的普及性目标是网络创业的成功基础。
(三)提高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提高性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网络创业技能为核心目标,并促进学生体验网络创业。该目标包括:掌握构建网络店铺或者独立网站的技能;掌握店铺装修、商品图片拍摄技能;掌握商品定价方法和促销策略;系统学习客户关系管理知识,掌握维护客户关系的技巧;学习物流知识,掌握配送技能。在这个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网络创业技能解决创业问题的能力。
(四)高级性目标
网络创业教育高级性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创业实战,形成互联网思维,能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该目标包括:掌握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掌握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重点形成互联网思维,帮助学生调整战略应对市场的变化。
四、分层次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是实现网络创业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课程设置成为构建分层次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设置时,主要解决设置哪些课程、如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课程间如何衔接、如何处理现有学分冲突等问题。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遵循泰勒原理要求,组织学习经验时要注意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大标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通过构建网络创业课堂环境,结合网络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对网络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吸收度。(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模拟项目升级到真实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网络创业技能和网络创业能力。(4)坚持开放性原则,进行校企双方资源整合,协同培养学生。开放教师队伍,引进具有强素质的企业人士授课或辅导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开放课程内容,通过企业引进与社会实时案例,培养学生网络创业综合素质;开放课堂形式,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教学内容整合,解决网络创业与课程学习的冲突;开放课程考核方式,网络创业技能性课程内容通过实践效果来考核教学效果。
(二)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高校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是学生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即根据人才培育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并按照一定比例、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系统。因此,根据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确定以目标、时间和组织为维度的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型(见图1),实现分层次的教育目标。时间维表示课程安排的时间进程,一般以学期为单位。目标维是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组织维是指课程组织过程中应遵循的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等,甚至可以拓展到教学方法层面。
图1 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型图
将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截面,切面平铺内容的具体情况可见表1 。
表1 三维网络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一览表
组织
内容 (学期) 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
时间
1 大学生创业指导 创业社团
2 创业基础 网络创业论坛
3 网络创业案例分析 市场调研大赛
4 网络创业 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
5 网络营销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6 电子商务战略管理 网络创业沙盘
7 项目运作与管理 网络创业实战(毕业实习)
8 网络创业实战(毕业设计)
第一课堂是组织理论教学的关键,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延伸,以其活动的主体性、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和探究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有效地补充了课堂教育的内容,是与第一课堂共同实施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采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统一规划,能有效的解决学时不足问题。
《大学生创业指导》、《创业基础》和《网络创业案例分析》是常识类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大学生创业政策,以及创业时具备的素质和创业时要做好哪些基本准备。网络创业论坛邀请网络创业的毕业生或社会人士进校园,分享网络创业经验,通过榜样力量,强化学生对网络创业素质的认识,激发学生进行网络创业意愿。市场调研大赛强化学生对市场机会的分析和识别能力,通过调研发现商机,为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垫底基础。
《网络创业》和《网络营销》是网络创业技能类课程,为学生将要进行网络创业提供技能支持,促使学生实施网络创业计划。网络创业计划书大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目的是促使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电子商务战略管理》和《项目运作和管理》使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拓展网络创业所需要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已经在实施的网络创业项目的存活率。网络创业实战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联系起来,配置专业教师进行辅导,提升学生网络创业能力。
(三)网络创业教学方法体系
根据网络创业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始终贯彻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到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生转化成主动参与学习,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商业游戏法、分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体验式教学法不仅运用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也可以运用。这些教学法不但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两三种相结合进行应用。
案例教学法强调理论和案例紧密结合,在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学生对创业理论的学习和网络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网络创业案例教学通过对成功和失败的网络创业案例分析,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将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教师要把握案例的编写和选取,尽量从企业中获取详实的资料,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
在网络创业大赛活动中,应用多种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学生根据当前社会前沿和自身兴趣,选择网络创业项目和辅导教师参与大赛中。接下来,根据网络创业项目开展需求,寻找技术、财务、商务等知识结构的人才组建创业团队,根据队员能力和知识结构,分配角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队员从角色角度思考项目实施问题,当遇到困难时或需要团队成员一起探讨解决方案时,将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法的优势,在团队中产生创新、可行的想法以便解决问题。比赛答辩环节中,采用角色扮演对项目进行精彩展示和回答评委问题。 可见,在整个网络创业大赛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在项目中通过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项目构建的情景中,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随着项目推进,动态的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四)网络创业课程实施保障体系
分层次课程体系实施需要通过师资、制度、实践平台三方面来保障。
师资是课程质量的关键,要推动分层次网络课程体系的实施,教师要根据课程教育目标进行匹配。要达到提高性和高级性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业经验。因此,网络创业教育师资除了有专家学者,还要有更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加入。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创业教师实践基地,提升教师自身网络创业技能;也可以聘任企业家和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担任相关课程的实践内容指导。
通过学分制度保障分层次课程体系实施。将网络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学分管理制度中。建立创新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学生在网络创业实践活动中获奖将获得创新学分。
建立真实和孵化器两种实践平台,帮助分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真实实践平台无需创业学生承受风险,重在提升学生网络实践技能;而孵化器实践平台重在提升学生互联网思维方式。真实业务实践平台由校方构建,以教育为根本,不以盈利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平台体验从创建新企业和管理新企业的过程,即完成创业计划书,企业融资和还款,开展招聘、网络推广、市场开发、业务运作和财务管理全过程。孵化器实践平台为实施网络创业的团队提供咨询、资金、场地和物流四方面的支撑,保障网络创业项目顺利实施,让创业学生在市场真实体验创业过程中,积累网络创业经验,并为网络创业教育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龚志周.网络创业特征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探索,2009(1).
目前,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以社区职业教育为主、以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为特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平台、社区教育与服务示范中心和市民终身学习园地。学院积极把握IT类专业特点,立足IT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模式
学院信息技术系针对国内“高职IT类专业”创业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紧紧把握国内外高校IT类专业创业教育的趋势,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高职院校IT类专业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广东省内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系已有的创业成功案例,结合本校IT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IT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引入美国“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的创业思想和创业理念,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积极借鉴国内外各高校IT创业成功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归纳了适合省情、行情和校情的信息技术创业类型和创业项目,供学生学习研究。学院抓住IT类专业的特点,逐步改变应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创业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将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教育中,将创业基础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鼓励大学生张扬创业个性、发展创新思维,明确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增强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学院结合实际项目运作,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创业机会,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
发挥广州地域优势,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学院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区域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市场运行充满活力,有着良好的创业外部环境,同时,广东人所具备的独特人文精神也为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2012年,广东省实施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就包括支持“40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学院充分利用这些政策机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造、创业能力教育,努力培养创业型人才,为大学生未来的自主创业创造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IT类专业大学生从学院毕业后加入了自主创业行列,创业成功者不乏其人。
发挥IT专业特点,构建多层次创业教育体系
在当今很多企业“学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来说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得高职学生更乐于自主创业,创业热情也更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IT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创业更具有先天优势。学院紧密围绕培养“高职院校IT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目标,按照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业素质,积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等活动的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进行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并将其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创新创业的各类活动成果成为学生毕业学分认定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
组建高职IT类专业创业团队。项目组成员作为创业实践项目的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创业团队的建设和运作,进一步深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职创业模式。通过以上形式,学院形成了由学校、老师、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积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学院结合现有课程体系,不断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教育渗透到日常课程教学中。通过开设IT创业类选修课程,建立“IT创新创业兴趣班”,逐步完善适合兴趣班的课程体系。
建立校外创业基地,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学院在强化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采取学用结合、项目实践、软件开发等教学形式,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教学更具创造性,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和推行创业教育考试评价制度,增加创业教育考核比重,逐步建立了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学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材体系,先后开发了《.NET应用开发实训》省级精品培育课程,编写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和《.NET网站系统开发实训》等教材,主持完成了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材建设研究》,获得通用题库管理与出卷平台V1.0和城职通即时通讯平台V1.0等两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先后完成“依托社会力量,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训、实践平台”“信息化教学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双元制’模式在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应用研究”“德国职业教育中‘行为导向’型实践性教学策略的理论架构及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等教学改革项目,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指导 就业
近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高校更是感到了就业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究其原因,一方面,高等教育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拥有越来越多择业自主权,同时,对人才更加关注、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巨大挑战,高校在就业方面应努力做到培养出有市场竞争力的学生,并且使学生能主动走向市场这个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长期有效的途径,且迫在眉睫。
一、职业指导的内涵
1908年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第一次提出“职业指导”的概念,提出帮助人们正确选择职业的三因素理论。帕森斯等人提出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确立了职业指导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标志着职业指导的创立。经历近百年的研究与发展,它已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并形成许多关于职业指导的理论。但是目前对职业指导的涵义的界定尚不统一。“匹配论”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对个人选择职业的指导。强调个人的人格特征和能力特点与社会上某种职业的对应和匹配,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帮助个人寻找与其心理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的科学匹配。“职业发展论”提出了职业的阶段性,把人的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适应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长期过程,而不是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主张职业指导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教育过程论”提出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主张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自觉地选择生活目标,确定升学、就业方向,并在毕业前做好升学、就业准备。
人们对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研究和发展,使职业指导的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拓展。从学校职业指导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职业指导的内涵,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1.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职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品德、职业能力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指导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会选择。职业指导的最终指向是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而这种人与职业的匹配是根据社会需要、职业要求和个人素质通过学生的自主选择来实现的。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内容
1.帮助增加自我认识,进行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
职业伴随人的大半生,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身心发展一致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中学生在高考时对未来职业有过初步思考,填报专业时对未来职业充满憧憬。但是,中学生填报志愿仅凭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大学一年级面临中学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困惑,同时面临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的困惑。部分学生对自己选读的专业并不完全了解,进入大学后他们希望能全面了解自己学习的专业,包括专业的全部课程,学习这个专业后能做什么?这些领域的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什么?而且,这类困惑在未实现攻读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帮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他们特长,挖掘潜能,找到适合他们感兴趣又适合的职业。因此,对大一学生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1)专业与课程介绍。在新生入学的时候,由院、系进行系统的专业介绍,包括专业的历史、发展前景、院、系在此专业的优势与不足、主修的课程内容。比如,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带领学生参加实验室,与名师面对面,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专业。
(2)自我调查。如通过问卷对个人能力、性格特征、兴趣、进行调查,同时,配合人才素质测评,由职业指导师进行分析并存档备案。人才素质测评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和人才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色等进行系统的客观的测量和评价。通过自我调查的反馈,使学生认清自我,及早有意识的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
(3)制定学习和实习计划。一旦目标明确,用时间反推的方面,把自己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制定四年的学习和实践计划,指导师帮助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
职业意思训练和指导。如工作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奉献意识、理解沟通能力的训练。良好的责任心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有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责任感;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在一个新的岗位上,在一群新的同台者中,如何适应?每个人必须认识自己的角色,要有规范意识,才能融入集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意识与责任意识息息相关;服务是产品质量的延伸,敢于奉献才能得到更多;有才学的人如果不通过与人交往,就不会得到器重和任用,善于沟通能起到点石成金、化干戈为玉帛的神奇作用,尤其在现在的面试应聘中,良好的理解沟通能力更是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意识的训练也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和专门的意识训练进行渗透。
2.协助分析职业信息
通过职业信息的提供来帮助学生增进对职业世界的了解。学生职业定向的许多问题都源于缺乏对职业世界的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职业指导通过口头的或书面的、声像的形式向学生全面深入地介绍社会职业状况、各种职业的性质、条件及发展机会等信息。结合学生的个人调查和素质测评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有关职业知识与自我进行对比性评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3.求职、创业技能的培训
求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个人形象的设计、撰写求职简历、体验求职面试、掌握求职途径、制定求职计划。这些可以通过公共课、写作课、就是指导课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情景模拟,在学生自己动手、摸索分析的基础上,指导老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切实感受应聘面试的全过程。
创业技能的培训越来越重要。创业一方面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能带动就业,所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职业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创业条件分析,使学生正确充分认识自己;让学生学会市场调查和分析,找准目标市场;撰写一份成功的创业计划书是必需的。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和途径
学校职业指导应该产取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一是专门的职业指导课,二是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之中。
职业指导课程通过正规教学形式,由专职教师或者职业指导专家,担任教学工作,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其教学方式多种多样。职业指导的另一种形式是将职业指导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教学中。任课老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不仅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阐明这些知识和技能在职业领域的运用,以及运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这样就能让学生做到学以自用。
通过这一形式职业指导由单一管理转变为立体全面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改变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体系是隶属于教务处或学生工作处的“毕业生就业办公室”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具体的日常操作事务难以安排。就业指导所需的人员不到位,场地不到位,辅助工具不到位,宣传与交流不到位。就业工作好像仅仅是毕业办、辅导员的事情。现有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共享,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更不谈不上。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学校的职业指导已经形成了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家庭网络化格局。借鉴国外职业指导理论,我国学校职业指导途径可采取国家成立学校职业指导服务机构,学校设置专门课程、学科职业指导渗透,学校专业职业指导师咨询、校企合作、家庭培训等形式。
四、提高高校职业指导的建议
1.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提升专业化的程度
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推进就业工作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与使用。我国目前已全面使用高校就业系统,但其主要功能仍停留在核对生源、制定就业方案以及打印报到证等。管理软件功能的单一反映了高校就业工作的程序化,这已不能很好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复杂问题。建立科学的就业指标体系,依托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析数据。一方面,利用科学的就业指标体系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从能力、性格、学生职业兴趣等多方面,辅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如何写推荐材料,应聘前后应该怎么做等。另一方面,对照测评体系,引导高校发现就业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明确差距,拾遗补缺。
2.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就业终身服务的观念
转变就业观念,涵盖两个方面内容。第一,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第二,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转变自身观念,由一次就业服务向终身就业服务转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的将是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应帮助毕业生客观评价自己,定位不要太高,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彻底打破“一次就业,终身就业”的观念。在用人方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调整自己不合时宜的想法,将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相结合,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转变就业观念的重点是转变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自身观念,拓宽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野,将一次就业服务转化为终身就业服务。
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通过已就业毕业生,建立用人单位档案。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的情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社会需求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也是为在校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性质和发展前途、就业的难易程度、择业准则等方面指导的依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