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设计发展史

服装设计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设计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装设计发展史

服装设计发展史范文第1篇

现代服装嫁接了建筑设计风格,回归传统轮廓的现象,并把装饰艺术建筑所有的形式美观念运用到服装设计中,充满了阳刚、古典、摩登的味道。对新材质的追求、工艺的要求、几何风格多样性等经典的塑造,诠释着时装设计者对欧洲古典华美的向往,给人以充满强烈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奢华印象。装饰艺术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已经转型升级,如服装的干练与稳重,又适当加入部分新装饰,以新材质与新工艺相结合,再加上艺术夸张和变异,使得服装展现出既简洁、美观,又出人意料的面貌。在今天,回归或原点成为主流,时光飞速,流行亦如此,作为个性视野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向保持大自然原味的思想倾向发展着新的式样、新的面料和更新的角度。回归,不是将传统的事物重新演绎,而是将部分元素重组、转移、相结合的新设计重现现实生活,让人们在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挖掘新事物。所以,我们往往可以从最时尚最流行的物品中发现传统的影像,起到了“喜新怀旧”、“喜新寻旧”的心理反应作用,这种时尚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性兴趣。嫁接一些不同领域技术或艺术,这是一种新体现新创造。在确保基本的轮廓的前提下,精心构思,巧妙借鉴,加上新材质、新工艺手法提炼、简化、改造和创新,一种全新的创造性嫁接就体现了。

2建筑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形式及手法在服装设计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作用,这是一种移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基因转变形成,并不是所谓“拿来主义”,而是采取的一种嫁接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接驳”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时装新的转变效果。主要体现3个方面。2.1造型结构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服装造型,所谓的造型是在基本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其功能设计而成。他们两者都有类似的结构,区别于不同的造型。建筑结构是一个相对静止的空间,然而在做整体空间构成时构成为动态的空间。建筑师常用曲面和斜面来构成空间,服装结构需要满足人体的动态空间,两者脱离不了其结构。他们是由点、线、面的某种组合成立的单位空间为要素构成。服装的结构线具有塑造服装外型的特点,满足人体体型和便于制作的特点,在服装造型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服装结构造型由各个拼接部位构成服装整体形态,它可以将设计不同的省道、褶裥、剪辑线外露等方法使造型起到装饰艺术效果。如图1,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的“藤条篮子”外形如波浪起伏,充满动感,就像城市在不停变化的装饰艺术建筑,服装设计师们受其影响,用纯天然的藤条以复古的手法设计一款服装,达到天人合一之效果,充满灵动之美。2.2材质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现代建筑上的外观材料类型较多,最吸引眼球的琉璃在建筑物外墙的出现,不反光瓷砖与含光泽瓷砖不同肌理的对比,在建筑装饰艺术角度上起到很大的艺术变化,在服装设计的运用中艺术手法非常相似。受建筑材质的影响,服装设计师采用在面料上加反光条、珠片、刺绣、丝带和花边等运用手法,赋予全新的风格呈现更多的变化,更大程度上地发挥材质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另外,还可以通过褶皱、折叠等多种技术手法,使织物的表面产生肌理效果,加强了面料的立体外观,使采用此种面料的服装具有外敛内畅的效果,减轻了压迫感和束缚。材质装饰艺术不仅表现在面料的独特处理或改造上,还表现在皮革与针织、毛织与针织、呢绒与薄纱、透明与重叠、亮光与亚光等材质组合搭配上,形成同色不同质、同质不同色等对比思维方式,打破传统视觉习惯,产生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效果。如图2服装采取镂空、蕾丝以一种隐约的透光感出现,在光影中实现灵动之美,在步履行间所形成的光影变化中演绎出流动的美感。2.3图案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图案也称为式样,它们在建筑和服饰上都起到了装饰性或者美化性。图案通常以点与线、线与面、方与圆、曲与直等形成出现,以对称、对比、调和、节奏和韵律等形式美的法则形成装饰性艺术。式样以不同方式出现在建筑地板或墙砖上,一般采用卷涡、水草、蚝壳和璎珞等元素以单独纹样或重复纹样设计成浅浮雕装饰出现在墙面上。服装的图案喜欢用花朵、卷涡、水草、蚝壳和璎珞单独或组合形成的面料或图案,如佩兹利纹样、康茄纹样、夏威夷纹样、波斯纹样和莫里斯纹样等国外典型图案,或者国内剪纸纹样、吉祥纹样、蓝印织物纹样等代表性图案。这些图案常在服装上缕见不鲜,这就是建筑与服装图案的共同生存所在。2.4色彩回归经典的体现从哥特时代的装饰艺术建筑主要是黑色或无色点缀各种彩色的玻璃花窗,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代的建筑上的丰富用色之后的大过程,现又经历了一个轮回,回归到无色或者少色的这个原点来。服装也随着这个浪潮嫁接在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的成长之下,也回归到无彩色状态,或者说是经典状态。这就是近几年的流行发展趋势的体现。

3装饰艺术建筑对服装设计的流行趋势

在设计领域中,服装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联系得非常紧密。随着装饰艺术在建筑上广泛运用,特别是建筑结构造型、新材质等对服装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在流行的哥特风格装饰艺术建筑如火如荼。2014年初,世界上多个知名品牌的2014/2015秋冬服装流行发展趋势中都与建筑装饰艺术相关,他们以传统的东方风格与经典色彩的西方风格,建筑装饰艺术图案和外型结构服装让秀场更具浪漫的诗意。如图3Prada在上衣放置了两朵建筑装饰式的花朵,让人感觉到庄严神秘;英国克里斯托弗·凯恩(ChristopherKane)用皮革剪裁出华丽的花纹,如图4,如建筑结构网格,让人不禁惊叹。在配饰上,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McQueen)受到华丽装饰艺术建筑的概念启发设计出犹如破洞袜子般的皮革高跟过膝靴,完全对材质进行了新的改造,如图5;哥伦比亚籍法裔设计师海德艾克曼(HaiderAck-ermann)利用编织纹理创造出层次感十足的脚踝短靴,装饰艺术的情结永不终止,如图6。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建筑是半永久性的生活设施,衣物则是不断变化的生活必需品。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服装是流动的建筑。”因此,前者具有前导性,后者具有后续性,这正是说明服装是嫁接着建筑的枝杆发展而来。

4结语

服装设计发展史范文第2篇

2008年3月,我们对宜春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了解的情况,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现报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宜春中心城区自2003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到2008年底,城区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张运行的时候,锣鼓掀天放鞭炮,领导剪彩上电视,造就了较大的氛围,事后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点还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服务中心。但是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点有时一天到晚都没有一个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时间不长又“缩回”医院里去了,究其原因如下:

1.1 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 群众认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可靠,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敢相信。社区在群众心目中没有位置,所以社区卫生服务点“患者稀少门前冷”。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

1.2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 宜春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单位医院机构“转型”的,这些机构对比二、三级医院,大而全的老牌医院差距太大。他们有的是租了人家的破旧房子,有的是临时装修了一两间店面,由于开张经费不足,也没添置新设备,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宜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因长期租用人家的破旧房,看上去还不如一个乡镇卫生院。

1.3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 目前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没有完全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全面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康复六个方面的服务,80%的仅是开展了基本医疗服务。只有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外,还开展了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所以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群众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 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 (1)医疗机构过剩。宜春中心城区人口只有32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共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对象非常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远远过剩。(2)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人反映:到医疗机构去检查的部门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负责人说,“我们买的一台设备只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一个部门来检查就花了上千元招待费。”

1.5 服务模式没有改革,社区卫生机构缺乏活力 一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有的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着大医院的管理模式,公立医院的“等病人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远不能适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

1.6 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协调 平时我们讲是“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实际无论大病小病,人们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可能上大医院,比如市人民医院每天的门诊病人500左右,其中70%都是来看小毛病的,但他们就是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问题,过去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但是如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研究。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2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2.1 提高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发展环境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是解决“看病贵、就医难”的重大举措。对此,总书记、总理都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并下发了[2006]10号文件,决定“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了解,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要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加大宣传;要像重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树立超前意识,提前做好工作,使居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让上级领导看到我们对此高度重视和所取得的成绩,从而给予更大的支持。

2.2 搞好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 (1)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逐步推进,全面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群众,解决广大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六位一体”服务项目都是要在社区完成的。过去我们的社区大部分只搞了基本医疗,少数搞了医疗、健教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基本未开展,这样功能没有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地位也就不高,人们就瞧不起。国务院《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只有这样,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2)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采取“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同时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力度,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群众“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实现医患“一家亲”,要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要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3)明确服务重点和职责,协调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如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2.3 改善环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要协同配合,为社区卫生服务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出台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鉴于社区卫生服务除医疗有费可收之外,其余5项功能都是只有服务没有收入的公益事业,财政部门可否象支持合作医疗一样,国家出大头,财政、社区出中头、居民自己出小头,给予一定财力支持。

服装设计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问题;对策;浙江嘉兴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5-02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嘉兴市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完善考核等措施,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示范区的建设,积极建设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引进粮食生产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拓新模式,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有力保障了全市粮食生产健康、稳定发展,大大增加了粮农收入。从调研情况看,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建设已成为粮食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点。该文对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服务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就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1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现状

1.1 组织建设

近年来,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态势良好,主要包括专业合作社和服务公司2种类型。截至2012年底,全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有164家,其中粮食综合类60家、农机专业类43家、植保专业类46家、施肥专业类1家、其他14家。

1.2 资产状况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共注册资金2 996.0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0 850.7万元、流动资产3 772.7万元。其中,拖拉机3 143台、插秧机338台、收割机469台、烘干机65台、担架式机动喷雾器1 502台、营业用房41 748 m2,主要集中在粮食类和农机类专业合作社。

1.3 经营情况

164家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8 884人,服务农户82 000户,服务经营面积5.79万hm2,2010年营业额17 216.62万元,毛利总额1 570.04万元。

2 取得的成效

2.1 服务组织进一步健全

经过多年来的扶持与完善,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服务组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扩大,包含了粮食生产、农机服务、植保防治、配方施肥等专业合作社及机械维修、稻米加工等专业服务公司,涉及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

2.2 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嘉兴市粮食生产服务内容已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服务覆盖,产前服务主要包括市场信息的提供,良种、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统一供应等,产中服务主要包括翻耕、育插秧、病虫害防治、收割、烘干等粮食生产环节全程服务,产后服务主要包括帮助农户进行粮食的加工、销售、运输等。通过初级产品深加工,打造自有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生产过程中统一进行科学管理,实行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逐渐得到农民的接受和欢迎。2010年,全市机耕面积3.34万hm2,机插面积9 233.33 hm2,机收面积4.642万hm2,统防统治面积达1.262万hm2。

2.3 服务机制进一步创新

嘉兴市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管理制度规范,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条件不断改善,服务机制不断创新。嘉兴市植保合作社把公益型的病虫测报预警、农资供应连锁经营服务、统防统治服务、植物有害生物清除、病虫灾害保险补偿机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农机合作社除开展机耕机收、土地平整、河道疏浚等社会化服务外,还积极向外拓展,进行跨区机收作业,而且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服务创造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亮点。由合作社联合开展全程农民作业服务,做到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机械施肥、统一机耕机收,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和集成先进农业技术(包括高产栽培、综合防治、平衡施肥、肥药减量增效技术等),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存在的问题

嘉兴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规模随着合作社、服务公司等的发展壮大不断扩大,但在服务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偏小、辐射功能弱

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不强,经营规模较小,入社社员数量少,带动农户和辐射产业范围相对有限。通过调研,散户生产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和报刊以及乡镇政府、村集体,各占36.5%和55.7%,种植大户生产信息来源于农技部门的仅占51.5%。散户和大户耕地主要是雇人机耕,分别占75.8%和61.9%。水稻收割83.4%的散户和81.8%的大户都是雇人机割;农作物灌溉也多数由村集体统一进行,散户占77.7%,大户占68.1%;而水稻播种、育秧、插秧基本上是由自己解决,其中散户占90%,大户占83.5%。

3.2 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机制欠缺,发展动力不足

目前,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组织机构与服务功能还不健全,经营行为不够规范,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与动力[1-2]。

3.3 社会化服务组织运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农户单家独户分散经营方式使农业服务区域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服务优势,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服务组织人员积极性不高,导致服务效率下降。近年来,受化肥、农用机械、农药、柴油、电力价格不稳且涨幅过猛,农产品经济利益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农业服务实体实际收益率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仍有待改进。

3.4 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人才缺乏,政策扶持不够

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农技专才的缺乏成为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的瓶颈。尽管中央和省市对农业生产方面有明确的扶持政策,但是扶持政策针对性不强,如对农机购置补贴、农业作业服务补贴等具体细节支持力度不够大。另外对服务组织贷款、用地、保险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没有相应的解决措施。

4 对策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需要[3]。

4.1 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服务功能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根据建设规模合理规划布局,配备多类型、多元化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基本做到服务面的全覆盖。结合产业特点,突出建设重点,针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农资供应服务、生产过程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加工储存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方面的服务保障,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规范健康发展。

4.2 加强政策扶持,建设人才队伍

采取“市场主体投入,政府政策扶持”的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扶持重点,细化扶持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补助的作用。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配套用地等方式,积极帮助服务组织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资源要素整合,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社会化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加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水平[4]。

4.3 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服务组织的发展,注重“量质并举”,积极引入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做大规模、做强服务,不断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加强适用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加强信息网络化管理,积极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4.4 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发展空间

推进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财政、工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联系沟通,加强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形成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发展的合力推进机制。在项目、资金、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提供更优惠条件,为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创造更宽松的发展空间,共同促进粮食生产社会化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廖西元,方福平,王志刚.粮食生产发展核心长效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7(4):14-18.

[2] 沈尤佳.粮食危机与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中的集体化,资本化与合作化[J].中国农村观察,2011(4):27-34.

服装设计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装饰性语言;独特性;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40-02

人类所造之物并非只是纯粹的形式,而必然是文化的存在。《中国大百科辞典》中指出文化的广义概念即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概念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等。这个意义上看,赋予一切自然事物或认为事物以意义秩序的活动都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形态――自然和人为的――也正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其内隐于或外显于各种模式当中,凭借符号的运用进行学习和传播,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经过中国千百年来历史的沉淀,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它的形态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其表现为:精神文化和形态的表现,物质文化和形态的表现。

一、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作为精神文化和形态的表现

在人类创造的复杂的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构成了其核心的部分,而精神文化可以外化为制度和器物,内化为价值规范。其中价值规范起着核心作用,而制度和器物则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形式。

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是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逐步发展起来。“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其充分体现出精神世界的外化形式和内化价值规范。

(一)形态的文化本质

从形形的器物文明的演进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基于生活上的需要,设法打造工具,生产劳作,缝制衣物,当基本生理需求满足后,逐步发展出人类族群的社会组织,并在组织中分工合作,进而工作又走向细分化和专业化、机械化。因此,器物和文化关系始终息息相关。中国花鸟装饰性语言从人类站立起来的那天起,就在皮毛衣物装饰品中开始表现,这些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不论是手工还是机械制造的产品,只要涉及人的因素,自然都蕴含了人类的理念和价值在其中,因此,在中国花鸟装饰性语言创造活动中均无可避免的打上文化的烙印,和受到人类文化的支配和影响。

(二)形态的符号化

早期几何印纹陶的纹样源于生产和生活,叶脉纹是树叶脉纹的模拟,水波纹是水波的形象化,云雷纹导源于流水的漩涡,在服饰中也逐步加入花鸟草虫动植物的形象。早期的纹样看似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其实在当时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即所谓“有意识的形式”。很多古代器物的遗存证明了那些由使用意义转变为象征意义。

二、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作为物质文化和形态的表现

物质文化包括了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人类的服装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服饰外化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一)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在服饰中运用的发展和形态表现

中国花鸟纹样最早可追溯至原始时期,原始时期彩陶纹样上的虫鱼纹样便是最初的花鸟画。周时期,凤纹极其朴实,线条粗犷,体现的是一种粗犷的形式美。这一时期的凤纹形象概括,没有具体的细节描绘,外形像一般的鸟禽。汉代的图案在云雷纹和动物纹的基础上,增加了植物这一新的主题,形象生动,风格豪放,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唐代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花卉纹样日趋成熟,广泛运用于服饰和器皿,著名的唐草纹更是影响了宋、元、明、清的图案风格。晚唐至宋代,对织物中花卉装饰纹样的影响很大,少了份刻意的装饰,写实且融合绘画意境的花卉装饰纹样就此产生,这见证了花卉装饰纹样目渐成熟的过程,并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花卉装饰纹样的发展方向。宋代时期,花鸟画高手更加云集且风格多为写生,其中许多人直接对花写照甚至入山百余里写生,也有人至花圃询问。写生之风丰富着花鸟画题材,同时也开阔了纹样造型的视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服装行业“苏醒”时,就有很多院校师生、商家将中国画元素应用到服装上去,形式简洁大方。到今天,中国元素的魅力正在绽放,已经被世界所认可,在被应用到高级女装中的例子举不胜举,千姿百态,各有千秋。因此,深入地将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融创到高级女装中,这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二)现代化的多元图景与形态表现

传统文化是现代设计和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通过对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对高级女装设计影响的研究,一方面揭示了中国花鸟画装饰语言对高级女装的设计题材、构造、色彩及设计思想产生的影响,理清中国花鸟画中的装饰性元素与高级女装设计元素的关系,为高级女装设计中机理、纹样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对高级女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增加高级女装设计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首先,对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的充分挖掘、整理、思索及应用,不仅可以加强设计者的文化艺术修养,还可以使设计者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的文化底蕴,从而能够利用传统的艺术装饰性语言与图案的艺术魅力为女装设计服务,把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加以创新,把中国花鸟画的装饰语言的精髓融入现代高级女装设计中,体现设计的精神内涵。

其次,中国花鸟画的装饰性元素可转换为女装设计元素,为高级女装设计增添情趣美。比如:中国花鸟画中的黑白装饰语言,工笔花鸟画的线条装饰语言等。

此外,从中国花鸟画的绘画语言和审美形式来看,它对高级女装设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国花鸟画分成多个画种,这些画的形、意、气、韵可以融入女装设计的过程,对女装设计的结构、色彩、面料等的布局与搭配产生积极的作用。中国花鸟画并非只花笔墨,更重要的是画思想,艺术作品的高度就在于神韵上,女装设计也是一样,当作品有了神韵,也就有了生命力。因此,现代女装设计要提高要创新,离开传统不行,设计者要研究传统,学习传统,目的是发扬传统,要借古开今。

总之,通过中国花鸟画装饰性语言的研究,以提高设计者的艺术修养,理清设计思路。探寻最佳切入点,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装饰性语言与当今高级女装设计作品更完美的结合,并尝试利用研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将传统民族的纹样、元素融入到现代高级女装设计中。开拓对中国传统图案的传承与创新,使高级女装设计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征.原始时期至汉代中国花鸟画的演化历程.

[2]彭景,张佩思.服饰中传统纹样的借鉴与分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年第6期.

[3]许丛丛.初探宋代花鸟画对织物中花卉装饰纹样的影响.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年第10期.

[4]玉时阶.壮族服饰图案纹样的文化内涵.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3卷第1期.

[5]尤颖.唐代牡丹纹样的形式特点与造型分析.北方文学:中,2012年第5期.

[6]张妙.中日传统纹样的交融.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年第5期.

服装设计发展史范文第5篇

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创意产业的蜂起使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南地区也在最近几年来出现了独立服装设计师这一属于当下的、鲜活且充满能量的新兴群体。 随着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西南地区将不可避免地迎来时尚服装产业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对于新生代的独立服装设计师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下文在考察研究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现有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对西南地区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发展的优势条件进行分析、总结。

1.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扶持力度大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充分地激发了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消费能力,也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地方政府在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鼓舞下,将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本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创新环境。积极支持并引导文化艺术工作者创造出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中国风格、有本土文化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艺术作品。以此来提升全社会的文化品位,激发一批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激励他们不断创造精品力作。

除此之外,身处大西南,国家对西部大开发还有许多的政策优惠,给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给予大力扶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服装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受这些有利条件的推动和影响,相对闭塞贫困的大西南地区也将迎来文化创意产业和时尚服饰产业蓬勃发展的广阔前景。对于从事服装设计的几代人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将扮靓人们的生活,装点美丽中国。

2.创意产业蜂起 创造良好氛围

近几年,中国创意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创意文化产业正高速崛起。成都、重庆等西南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积极推动创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始投入建设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的创办也正逢其时。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四川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按照“政府牵头、学院承办、部门指导”的原则,搭建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和市场推介的全方位宣传推广平台,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办微型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和优质的服务(图3-2)。[3]微企为很多的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平台,为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一些有创业梦想追求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校大学生借助于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帮扶,注册了服装设计师工作室,步入到独立服装设计师的行列。

3.汲取地方特色 萃取文化精髓

如今的服装市场充斥着太多的各类服装品牌,消费者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广,许多服装品牌相似度高,而服装品牌差别化的竞争成为各类品牌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制胜法宝。若是有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就意味着有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底气。中国很多本土的服装品牌看起来更多地是吸纳西方各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趣味,如果能考虑地域性,使设计能够把这个地区的特色凸显出来,西南地区的本土设计其实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独立设计师崇尚自我发展的道路,在服装设计上掌握着自己对时尚的话语权,注重独立意识的培养、思考与判断,表现出对原创设计强烈的愿望,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化印记,而原创如果能深入理解地方性,使地方的优势能够得以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展现出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能够结合当地特色,加入西南地区地域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服饰文化,让设计师这股最原初的力量能够从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科技、建筑等不同的领域汲取创作灵感,从而让设计师对季节、自然以及人际社会的种种理解,让结合现代实用功能性和审美观的服装设计语言,通过一件件不同色彩、材料、线条的服装流露出来,框架出不同的服装创作风格和概念,让这股带有地域特色的“原创”之风渗透到模式化的服装品牌竞争市场,提高这一地区独立服装设计师品牌的综合竞争力。

4.人力资源丰富 劳动力成本低

从以上的研究中看到近年来,随着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增加,东南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势在必行,而西南地区却刚好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互补,这对西南地区专业市场的发展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契机。西南地区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智力密集,知识密集,能够较好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装创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