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教学成果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名称:服务家纺产业链发展的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完成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马 昀、李 波、张晓冬、任 健、端木志坚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根据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为核心,整合室内设计技术、广告与会展专业资源而构建,服务于快速发展的家纺产业链。该专业群建设为“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重点专业群”项目,主要解决了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办学模式创新等教学问题,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服务地方家纺产业链做出了突出贡献。
(1)通过构建校企之间、专业之间共建共享的实训体系,创建共享开放的在线教学资源库,创新校企“人员互聘互兼”机制,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制度,强化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的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在实训基地之间、校企之间、专业之间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
(2)通过推进按专业大类招生,进校一年后选择专业方向的分流培养机制改革,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提炼了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共性要求的及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了“平台+方向”、“底层共享、中层分离、高层互选”、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专业课程体系。既满足了学生专业学习选择需求,实现了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内不同专业人才分流的培养,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可迁移能力。
(3)深化了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一线三平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绩效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了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全面发展。
(4)学校独资成立“南通新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家居艺术设计事业部”,面向家纺产业链开展“一站式”技术服务。事业部既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又是提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教学人员和生产人员实行交叉任职、一岗双责。通过妥善处理实训教学与生产运营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提高了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
(5)通过与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南通民用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根据江苏及长三角地区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共同探索形成了“四共创”校企合作机制,即校企共同创建“人才培训中心”,开展对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共同创建“科技研发中心”,进行家居产品设计研发;共同创建“品牌推广中心”,将文化创意与家居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品牌;共同创建就业服务中心,推动就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通过创新建设,家居艺术设计专业群形成了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服务地方产业链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就业率和企业满意率连创新高;《工作室研学》课程入选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度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优秀案例;各类大赛获奖频频,师生获奖200余个;项目先后获得“南通高校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南通市首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及“南通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贡献奖”等荣誉。该专业群已成为南通及长三角地区家纺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技术服务中心。
多元平台下,染整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项目名称:构建多元平台,着力培养染整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能力
完成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杨晓红、沈志平、季 莉、陈志华、潘云芳、邵改芹、龚蕴玉
该成果以培养高素质染整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依托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 染整技术专业建设及其子项目的建设,经过多年改革与探索,提出了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机制,构建了以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主体平台,以职业技能鉴定与竞赛平台、创新创业锻炼平台、校企合作平台、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平台为多元辅助平台的“四元一体”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构建了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项目按照“双基导向”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理念,即“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课程开发理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构建了染整技术专业“文化素质养成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公共平台+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将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融入课程中,形成独特的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构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以增强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项目依托产学工厂,实施“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与多家企业共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出资共建了产学工厂,构建了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的全新教学模式,以实现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依托技术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院与合作企业充分发挥双方人才、技术、设备资源的优势,先后建立了以学院为主体的“南通市染整工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分别以南通通远鑫纺织品有限公司、英瑞染织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南通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选取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平台和中心实习工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构建了职业技能鉴定与竞赛平台,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项目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来确定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教学课程中有机融合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鉴定”内容,真正实现了课证融通,实现了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的接轨。多年来,“针纺织品染色工”“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均达到了100%。
以赛促学,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通过营造“以技能大赛促学、以技能大赛促教”的良好氛围,在学校、企业和学院的支持下,每年举行纺染工程学院技能大赛月,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业内赞赏。2008―2013年连续6年参加了教育部高职高专轻化类教指委主办的技能大赛,佳绩连连。
(4)构建了创新创业锻炼平台,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项目构建了创新创业锻炼平台,以省校两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和科技活动为依托,通过项目的设计、开展与深入实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5)构建了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平台,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项目将毕业设计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丰富的毕业设计选题,类型涉及专业的多领域。同时依托顶岗实习平台,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获得真切的职场体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完成毕业设计,从而获得职业能力的提升。
通过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学校的教学建设全面得到加强,研究课题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职高专轻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各1次,建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两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正式出版教材10本,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
同时,多元平台的构建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得到了企业肯定,需求度不断上升。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历届就业率为100%,而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也在逐年增高。企业普遍认为该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接受新事物较快,能较迅速地融入企业实际工作;肯吃苦,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协作意识;肯钻研、肯思考,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高职“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与实践
项目名称:从“教”到“学”:高职“复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的构建与实践
完成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完成人员:王 毅、王亚鹏、蒋丽华、仲岑然、王荣芳
该成果是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应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人的可持续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直面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职业发展新需求,以培养“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回归教学质量建设本质,转换教学质量建设范式,从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的角度来重构教学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所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该成果通过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构建“双基导向”的课程体系、打造专业群、建设开放式数字化学习中心、实施“结果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改进学生学习观教育、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学生体验为中心”的质量评价机制等综合性教育教学改革举措,创新构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很好地解决了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生源结构多元化,学生基础差异、需求差异和个性差异加大,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变迁适应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现实问题,优化了学生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增值。
这些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实现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学生学习模式、质量评价机制等5个方面的创新,不但提升了专业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了文化素质养成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和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念,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提升。
(1)培养理念的创新。从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的角度来重构教学体系,重组教学常规,构建“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顺应了高职教育实现学生增值的时代要求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2)培养模式的创新。采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的整合和优化,增强了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能力,发挥了专业群人才培养优势,与生源质量、学生的发展方向及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增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
(3)课程建设范式的创新。首次提出并实践了“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公共基础课程开发理念,并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开发理念,形成了“双基导向”的高职课程建设范式,实现了高职课程体系重塑,为推进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范式借鉴。
(4)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开放式数字化学习中心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了学生学习模式的创新,服务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5)质量评价机制的创新。以学生为本,将学生作为“质量主体”,通过建立学生学习体验监测制度和引入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价机构将“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回归了教学质量建设的本质。
>> 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特征与培育策略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关于做好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工作的通知》 衢州中专喜获首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引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全国开展首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 教育与教学研究领域国际论文分布特征及引文影响研究 东北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上海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会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和北京市优秀教师 国家教学成果奖简介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一)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二) “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巡礼(三) “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一) “纺织之光”2016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巡礼(三 ) 中国文学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分布特征考察 江苏省5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 江西省教育支出效率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中国联通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Z].1994年3月14日国务院令第151号.
[4][5]肖念,张萍.高校教育教学成果奖的特点分析――来自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81-84.
Study of the First N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Priz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ivation Strategies
Du Zhen, Wang Menglin, Chi Liquan
Abstract This essay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first Vocational Teaching Achievement National Award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istrict, industry, awarded institutions and the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a’s eastern district occupies greater proportion in winning the prize;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warded projects and the three industries and the ones related to the tertiary industry are dominant; the ke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level won the most awards; there is a vast scale of projects on the themes such a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ducation-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the ones particularly characterizing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ddition, most of the awarded projects were completed by teams. To nurture vocational achievement award project, one should comply with the build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c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concentrate on enhancing the education quality, by selecti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the promising project, the excellent person in charge and the team members, ensuring enough time, funds and the supporting materials.
为了奖励取得教学成果的单位和个人,鼓励单位和个人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第三条(奖励等级)
市级教学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4个等级。
第四条(适用范围)
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及其他人员,均可以依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市级教学成果奖。
第五条(管理部门)
市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批准和授予,由*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六条(申请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的教学成果项目,其持有单位或者持有人可以申请市级教学成果奖:
(一)在全国首创或者在本市属先进的;
(二)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效果明显的;
(三)在本市或者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
第七条(申请程序)
申请市级教学成果奖,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一)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项目,向市教育行政部门申请。
(二)中、小学校(含幼儿园)教学成果项目,向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查后,择优向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三)其他学校和学术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个人教学成果项目,向其主管的委、办、局或者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请;主管的委、办、局或者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查后,择优向市教育行政部门推荐。
第八条(提交材料)
单位或者个人申请市级教学成果奖,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市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二)*市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三)反映教学成果的学术总结材料,或者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报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
(四)教学成果取得实践效果的学校的证明。
第九条(市评审委员会)
市级教学成果奖由*市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评审委)负责评审。
市评审委由若干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在每次评选工作开始前组成。其组成人选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名,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市级教学成果奖申请后,应当提交市评审委评审。
第十条(回避制度)
市评审委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在评审本人、本人所在单位的教学成果项目,或者在评审与本人有亲属、师生等利害关系人员的教学成果项目时,市评审委的成员应当回避。
第十一条(评审周期)
市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1次。每次评审活动开始3个月前,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授奖部门)
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授予;二等奖和三等奖,由市评审委授予。
第十三条(奖金归属)
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颁发相应的证书并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奖金归获奖者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截留。
第十四条(经费来源)
市级教学成果奖的奖励经费,从本市预算安排的事业费中列支。
第十五条(人事奖励)
市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的事迹,应当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
第十六条(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获得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择优向国务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荐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第十七条(违规处理)
对于弄虚做假或者剽窃他人教学成果获奖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奖励,收回证书和奖金,并责成有关单位对当事人给予行政处分。
市评审委的成员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对教学成果项目的评审应当回避而不回避的,其参加评审的该教学成果项目,市评审委应当按要求重新组织评审。
第十八条(区县级教学成果奖)
区、县和委、办、局(包括高等院校,下同)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奖条件、奖励等级、奖金数额、评审组织和办法,由区、县人民政府和委、办、局根据需要自行制定,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解释部门)
本办法具体的应用问题,由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关键词:思考;渗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078-02
数学思考是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思考。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等方面获得发展。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标准》里把“数学思考”放在如此突出的地位,旨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其作用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将数学思考融于教学过程之中呢?本文就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针对教材特点有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新的课程体系突出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干,如在“数与代数”领域中相关运算定律蕴含的可逆性思想,分数知识中体现的整体思想与部分思想、量不变思想,认识议程中包含的代数思想,消去思想;“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转化思想;“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思想等。教材中呈现的这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也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教师要针对教材蕴含的不同数学思想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以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思考的意义,体会数学思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感受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激起学生萌发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找开数学王国之门的金钥匙。
二、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深入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例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学习“小学乘法”,教材编排打破原有的顺序,通过“街心广场”情境,让学生分别计算三个物体的面积,广场的面积是30×20=600(平方米),花坛的面积是3×2=6(平方米),地砖的面积是0.3×0.2=?由于数字较小,学生很容易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通过三个版式之间的关系、通过转换成分米计算或利用图解算出得数。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小数乘法只要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利用旧知识的迁移,学生能从多角度深入地进行数学分析思考,从而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方式。如《解方程(二)》教学片段。
1.教师出示“邮票的张数”情境图,学生选择有关信息提出问题:我和姐姐一共有180张邮票。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姐、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做题,教师巡视。
3.反馈交流。
学生1:解:设姐姐有X张
X+3X=180
4X=180
X=45
3X=3×45=135
教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1答。学生2:老师,他设错了,应该设弟弟有X张。教师:为什么要设弟弟为X张?学生2:因为姐姐是弟弟的3倍。教师:听了这个理由你们服了吗?谁能把理由说得更充分些?学生3:应该把一倍数设为X。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3无语。学生4:姐姐的张数是弟弟3倍,姐姐多,弟弟少。而他求出的结果是姐姐有45张,弟弟有135张,显然是错误的。教师:说得太好了,还有别的理由吗?学生5:如果设姐姐为X张,那么弟弟应该是X÷3+X=180。教师:对呀,我们还以为设姐姐为X张不能列议程呢。(这时有学生说这个方程怎么解?)教师:这个方程我们暂时还不能解,等我们上五年级以后就会解了。所以,我们目前只能设哪个量为X呢?可以看出,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舍得“浪费”更多的时间。通过对学生错误解题的纠正,分别用两种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渐深入,理解各种未知量在不同中表示的意义,促进学生对数学有意义的理解,代数思想也得到较深入的渗透,学生的数学思考得到较大的提升,对以后列方程解应用题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思考过程和进行自我反思;“还有没有其他解法”,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考面;“如果……,会怎么样”的设问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
三、养成反思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 律动 节奏感 想象力 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借助恰如其分的律动表演来实现音乐的教育目标,犹如鲜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在音乐教学中重视律动表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演唱情绪,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动静交替、情知互促,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更快地达到审美、健身、掌握技巧的目的。
我们要明确律动在音乐教学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二是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增强节奏感;四是促进动作协调;五是获得愉快的情绪。律动不仅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贯穿始终,同样,律动是活跃初中音乐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
一、律动符合初中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小学阶段有了明显的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情感日趋稳定,个性逐步形成。在音乐方面,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比小学阶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注意力已能较长时间集中在感兴趣的音乐作品上。但是,初中学生因为年龄、生理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再加上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音乐教学的不连贯,心理上产生很大变化,已不像小学生那样积极、踊跃,变得怕羞起来,唱歌、表演觉得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显得较沉闷。无论他们怎样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多成熟,都掩盖不了他们好动的天性。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范围,引导他们投入到音乐中,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打破沉闷的教学氛围,营造一种积极热烈、健康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律动正符合初中学生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律动是初中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二、在律动舞蹈中学习音乐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适当应用,让学生在舞蹈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感受舞蹈。针对学生年龄特征设计律动舞蹈动作,以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对低年级学生,应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既形象又生动的动作,并通过音乐游戏的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而对高年级学生,就应选择一些较富创造性的能够糅合舞蹈动作的律动素材。对于小学生而言,歌唱和舞蹈的联系非常密切,关键是如何将音乐与律动、音乐与舞蹈结合得更为有机合理、有效完美。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学生掌握了节奏,学会了音乐的同时,也掌握了不少舞蹈语汇,培养了舞蹈的基本感觉,对艺术的多样性发掘、艺术素质的全面性培养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在律动中获取节奏感
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比如教唱《闪闪的红星》时,通过队列行进使学生认识行进的节奏,进而感受进行曲的特点;教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时,让学生通过划船或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使学生感受摇摆的节奏,进而体验摇篮曲所表现的意境;通过教唱《插秧歌》,让学生模仿插秧的动作,启发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这不是机械地做身体动作,而是在大脑协调支配下直接参与音乐活动,这种身心的结合对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律动、句法、情绪等十分有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的音乐感觉。
四、律动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发展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才能,其目的不是把音乐、舞蹈或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发现他们的禀赋,培养对艺术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享有一个多方面的完满的精神世界。目前,我国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创造性地活动,把听到的音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律动表现出来,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通过各种动作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所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种表演可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的美与参与的快乐,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情感,不断拓展对音乐内涵的理解,积极参与音乐创作中。
五、在轻松的律动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即音乐表现手法,以特殊的方式、极富情感的音乐形象,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意境。速度、力度、拍子、节奏等是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法。如果用解释的方法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应该让他们在听、动、比较中理解音乐语言。
在学唱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音乐语言所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的歌曲时,可以让学生随着旋律走一走、跳一跳。如《走呀走》,学习在轻松蹦走中领悟部分音乐语言:慢速、中弱来表现老爷爷拄着拐杖走来了;用中速、中强时,叔叔雄赳赳气昂昂地上场了;而转换成快速、强时,充满朝气的小朋友蹦跳着朝前走。在表演三者走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觉,领会音乐语言。
六、律动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