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意美读:
烟雨迷蒙,心绪迷蒙。楚江成了一幅岁月风雨图。
离别的心啊,很凉,很暗,很碎。
江边的芙蓉楼也低眉垂立,翼然张开的四角绽放出莲花的姿态,却没有绽放出莲花的色彩和心情。两把油纸伞,在楼下久久伫立。雨丝是一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叮咛,杂乱无章地横在心口,打湿了所有的离情。这个清晨,有两只鸟伤感地栖在树上,忘记了飞翔。
楚山孤独在烟雨中,对离人似乎有很多话想说,却什么也没有说出口。
要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样迷茫又遥远,洛阳存放着我的一段过往和牵挂,那是一个遥远的梦啊!生命中的烟火,起起落落,已平淡成记忆。所有流逝的容颜,被岁月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仅剩一句哽咽而深情的问候。过去的这一段辜负了家人那倚闾企望的双眼。但是,我这颗清澈的心一定会在玉壶中晶莹闪亮。
路在远行。
雨在抒情。
风在抽泣。
诗人站立成一座楚山。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意美读:
渭城的郊外,长亭连短亭。刚才,亭外的古道上还是尘土飞扬,这一场淅沥的小雨,把轻尘和诗人的心情一起打湿。不远处就是渭河的小小码头,停泊着一只孤独的船,等待一个人去远方。
路边的杨柳,刚刚走进春天。青青的娥眉、长长的眼睫,挂着挽留的泪滴。这一群多情的柳啊,低眉顺眼地站在客舍的周围,让人想起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诗人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举起斟满往事的酒杯。过去的那些岁月就流到心中,有一些从眼里溢出。朋友也一饮而尽,把所有的牵挂和祝福、伤感和眷恋,还有那些一起和诗吟唱的日子,一起灌醉。
今晚,我们就只能举杯邀月,独自沉吟了。
再饮一杯吧,阳关以西的日子都是风沙茫茫的孤寂。那如海的戈壁,不会有这绿荫中的酒店,不会有这酒,往事,我们。
多情的诗人,泪光晶莹。空空的酒杯,在朋友的面前无可奈何。那一刻,成为一幅流传千古的古画,也是一首咏唱不衰的金曲。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诗意美读:
城北的青山绵绵,横卧不语,很忧郁的样子。粼粼的护城河,是小城多情的恋人,一副九曲柔肠绕城不去。
城东,古道边的驿亭又在演绎一场依依的别离。两匹马缓缓而行,主人一身旅途的风尘,难掩卓越的才华。
诗人和友人相聚又分手,彼此的目光都是一曲心碎的骊歌,无声的音符洒落满地,化作一些抒情的词语在露珠上闪烁。有风吹过,无根的蓬草就被迫地开始了没有归宿的漂泊。
天空的云朵,也是一些孤独的飞蓬,飘游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家。云,似乎知道了自己的宿命,非常眷恋这一片天空。落日很无奈,扒着西天的两个山头,露出半张醉红的脸,望着自己走过的季节,说了一些依依不舍的话语。漫山遍野的晚霞是落日最伤感的语言。
过去暮云掩合,未来风烟弥漫。
萧萧的马鸣,让群山疼痛不止。
读有所思:
1.用简洁诗意的语言描绘《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的夜景。
2.赏析《芙蓉楼送辛渐》中“楚山孤”的“孤”字的妙处。
3.说说“雨”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所起的作用。
4.多情自古伤离别,可是这《送元二使安西》并不伤感,请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的情感。
5.赏析《送友人》中“萧萧”一词的好处。
读是语文教学之本,古诗教学更离不开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诗优美的意境,流畅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学生的体悟才会深刻。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从悦读始,以悟读兴,借多读成”的教学策略。
1 激发思考——悦读的动力
“悦读”体现阅读的动力,阅读要成为习惯,必须让学生投入地读,兴趣盎然地读。如果要真正从“悦读”始,就必要要寻找到一个“最佳突破口”, 让学生思考起来,享受思考带来的愉悦。
1.1 抓诗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教学中,我以题目为突破口,切入点。在学生读通诗题,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一个秋天的黎明,诗人走出篱门,迎面吹来阵阵凉风,遥望北方,心中感慨万千。)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诗题,你有什么要问问诗人吗?经过师生共同梳理,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睡不着觉?走出篱门干什么?心中有什么感慨?这样即营造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他们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有的甚至急着从诗句中开始寻找,小声读了起来。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杜甫的《春夜喜雨》显然属于“有我之境”。题中的“喜”字正是对王国维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一“夜”字,点出雨来的时间,多么善解人意,在万籁俱寂时到来,丝毫不影响白天的游玩、工作;一“喜”字,让诗中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我在上这一课时,直接出示题目,然后以“喜”字为切入点,抓“好”字来理解诗句:诗人喜从何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种情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柔和的春雨在静夜里悄悄地洒落。这春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春雨的“好”。仁厚再加以引导和渲染,于是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站在了面前,他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悦,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
1.2 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引导学生思考:从“独”字中感受到什么?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中很容易就明白了“在异乡”“为异客”的感情,知道了“倍思亲”时的孤单,理解了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
1.3 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学生经过讨论,最终达成一致: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芙蓉楼送辛渐》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学生彻底明白了诗人送别的对象、送别时的感情,朗读时就更容易还原诗人当时的心境。
2 培养语感——悟读的关键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它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2.1 在反复吟诵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吟咏、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间”(朱熹语),而且可以在“读”中感受形象、意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最适合朗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浣花溪草堂”外的明媚春光。全诗一句写一景,组成一幅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色彩明丽的画卷。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及领读,指导学生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注意语调的高昂、舒缓、婉转等变化,读出诗的节律和音韵,让学生口、耳、眼、心并用,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句所蕴涵的形象、色彩、声音、情感和内在的意蕴,从而陶醉与诗人所描绘的大自然美景之中。
2.2 在品味佳词妙句中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语言文字训练。我国古代诗歌,讲究炼词炼句。根据这个特点,在古诗教学中,可抓住作品中的佳词妙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使学生感受诗人炼字炼句的精妙。
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尽”“又”二字,用得颇为传神。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孩子……
师:他们还有泪吗?
生:没有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说明他们已经没有眼泪了,真是欲哭无泪。
师:苦难的百姓除了哭泣,还能做些什么呢?
生:什么也不能做,除了受奴役,就是等待。
师:他们等了多少年?
生:很多年。
师:从哪里看出?
生:“南望王师又一年”的 “又”说明是一年又一年,而不是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六十五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学生通过读,“又”字深深植根于他们脑海中,诗人陆游对百姓的同情,对金人的愤怒,对南宋小朝廷的失望也深深地烙在他们心间。
2.3 在情景想像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意境深远。如何使学生“入境”而“悟其神”?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必须驱谴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的想像,让他们在自己头脑中像过电影似的浮现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可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结合课文插图,想像儿童追蝶,寻蝶的情景:“捉住它,捉住它!”一群小孩子奔跑着追逐一只金蝴蝶。那蝴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飞着,似乎在和孩子们戏耍。孩子们左追右追,眼看就要追上了。谁料那蝴蝶飞进菜园里去了。孩子们赶紧打开篱笆门跑进园里去寻找,只见满目金黄——油菜花开得正旺旺呢。他们在菜花丛中瞧呀瞧,瞧得眼花缭乱,哪里找得到蝴蝶的踪影!……学生通过想像,把自己带入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意境美的陶冶。
3 化整为零——多读的捷径
古诗文教学注重诵读训练,大学者都是从小就背下四书五经的。鲁迅在15岁时就差不多背下十三经;郭沫若曾经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个大冰山,入肚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融化,到那时候,可就是笔大财富了。语文教师“课堂”观念一定要淡薄,不一定只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古诗文,可以化整为零。
3.1 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中用一天中的十分钟时间的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诗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或者是对诗竞赛,或者是各种古诗方面的游戏。
3.2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3 开展举办诗社,学以致用的活动。即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艺术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3.4 开设诗园,为学生提供舞台。内容可以是古诗的书画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诗的习作,做到点面结合,有经常性的活动,评出诵诗大王、小诗仙等。
1.复习有关“送别”“思乡”的古诗词,积累诗句,提高理解运用古诗的能力。
2.通过“送别”“思乡”的古诗词归类,学习整合归类古诗的方法。
3.通过诵读“送别”“思乡”的古诗词,进一步培养珍惜友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贺卡
【教学预设】
一、导入
知道刚才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吗?(送别)再过一个多月,大家就要离别母校,离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了。一说到要离别,总让人感到难舍难分。你们知道诗人离别时往往会干什么吗?(写诗)
二、复习回顾
1.送别意
师:是呀,“离别”是诗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诗人们书写了大量的送别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板书:送别)
大家还记得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呢?能背一背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赠汪伦》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别董大》唐·高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这些诗有课堂内学过的,也有课外积累的。从哪里可看出这些是送别诗呢?
①诗题:你真善于发现。一般情况,送别诗的诗题中往往含有送、别、赠字眼,以及送别的人。
②诗句:诗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辞、平明送客、又送君归去等)
③诗意:那你知道诗人写这些诗要表达的是什么吗?比如说这两首: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看看这两首诗,李白想表达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
小结:是啊,送别诗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
2.思乡情
过渡:同学们,“送别”是诗人们歌咏的主题,思乡是诗人们歌咏的另一个永恒的主题。(板书:思乡)那么你又积累了哪些表达思乡的诗呢?
出示思乡诗题:《静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长相思》《忆江南》。
为什么这些是思乡诗呢?
小结:这些诗都表达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们把它们归为思乡诗。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积累运用
第一关:诗句对对碰:
1.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2.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忆江南?(题目:___________诗人:___________)
第二关:是非辨辨清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诗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诗突出了一个喜字。( )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
3.《赠刘景文》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苏轼送别刘景文的古诗。
( )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中没有错别字。( )
第三关:快乐填填看
出示练习纸,学生自行填空后校对。
课件一:教师结合视频叙述:在宁静的夜晚,一位久别家乡的诗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课件二:“钟灵毓秀、山摇地动、只争朝夕、隔墙有耳、数不胜数、重见天日、山清水秀”,这七个成语中藏着王安石的一句诗,是钟山只隔数重山。它的题目是《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你知道这首诗中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课件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圣”杜甫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诗人听到河南河北被官军收复,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就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从而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课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春风又绿江南岸);《静夜思》李白的乡愁是由皎洁的明月唤起的;《秋思》张籍的乡愁是由萧瑟的秋风引起;《长相思》中,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师:可见,同是表现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写话
过渡语: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我们也将离开我们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伴的同学,走向初中生活,让我们也来写几句。
出示:1.在这依依惜别之际,给哺育我们的母校、亲爱的老师或朝夕相处的同学写上几句临别赠言。你可以适当引用一些诗句加以表达。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2.再过二十年,也许我们同学天各一方,每个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许你的家在繁华的大都市,也许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许你会想起家乡,想起儿时的同学、老师和母校。请你选择恰当的诗句把你的思念写下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写后交流,相互读读修改。同学们可以保存作纪念,也可以送给老师或同学。
五、欣赏歌曲
同学们,古诗词语言简洁,意义深厚,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歌唱。
(欣赏古诗视频歌曲:明月几时有)齐唱古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送别诗、思乡诗。根据内容分,还有山水田园诗、爱国诗、哲理诗等,如果你能把小学生必背的80首和书本上学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再背下来,肯定会终身受用的。
板书:
关键词:意境;探索;创设情境
一、“寓情于景”:我国古代诗歌的意境之学
何谓意境之学?从对我国古诗歌的研究看来,一般是指诗人将心中之“情”寓于实际之景中,使意、象合一,而形成我国古代诗歌所特有的“意境”之创作方法。它是诗人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完美地与外部的社会及自然环境相统一,使之上升至艺术层面,能使读者从绘景描物的字里行间深刻领悟诗人浓厚之情。而对“意境”也被作为诗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一直成为研究与学习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同时期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系列文学理论著作中也有诸多有关意境的论断,如其在《文心雕龙・诠赋》之中便言到,“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辞必巧丽。丽辞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而无论古代文学家们对于意境有何种理解与诠释,从中不难看出,意境之学是领悟古代诗歌之精髓所在。而对于教学来说如何使学生领悟古代诗歌之意境,无论对于学生的古代诗歌赏析能力之提升,还是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之提高均有裨益。
二、“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走近诗人
意境是诗人“寓情于景”而情境交融之境界。无论古今中外,诗歌创作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结合自身境遇进行创作的产物,是诗人抒发内心实感的渠道,而我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学生在品鉴古诗之时,如果不去体味诗人所感,不去探究时代之境,是无法领悟到古代诗歌之美的。因而引领学生思索诗人情感之源,是古代诗歌赏析教学的关键所在。
而要走近诗人,使学生领悟其感,则须先对诗人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以及其人生境遇进行剖析,因为诗歌创作环境之不同,也将影响诗歌的意境。同样的离别,《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感叹“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为裴郎中歌吟,感情真挚动人;而在唐代诗人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声声劝慰中少了些寂寥,而多了些许慷慨激昂;在李白《赠汪伦》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却可品出友人间的深厚情谊;《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体现了王昌龄送别辛渐时由孤寂到开怀的心理变化,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而王维在《山中相送》中“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的发问,则表现出其对与友人重逢之殷切期盼。所以这些不同的意境更体现出在古代诗歌赏析的教学中,教授学生进行诗人的背景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领悟古诗意境,常常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与互动学习。如,在对《江雪》一诗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对诗歌进行提问,而可预见的是会有学生发问:在如此寒冷的冬天,渔翁为何独自垂钓江面?此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发问:为何会如此判断当时的环境?以及渔翁垂钓有何不妥?学生便会引用诗名“江雪”及诗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进行回答,因为鸟兽都已藏匿,人迹罕至,说明当时环境已极其恶劣,而诗人却独自垂钓江面,不奇怪吗?教师在此时便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渔翁垂钓的原因,在学生踊跃回答后,再对诗人的生平事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体味诗人作诗时的所想、所感,意境便会自然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三、“睹境思情”: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赏析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促使他们主动追求知识,使学生学会创设情景,促使其体会诗歌意境成为提升学生的古诗歌赏析能力的关键所在。
而创设情景则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式,如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或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感性的表现形式展现诗中的一幅幅美妙如花的场景,又如生动形象的结合史实,描绘诗人创作的动力与目的。通过各种方式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学生在惊叹于壮观景色,感叹诗人境遇之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创设情景以感受意境。使学生不在学习古代诗歌时,不仅仅停留于诗词表面,而通过创设情景深入到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悟到其背后更丰富的意象,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赏析品鉴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总之,在我国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注重运用意境进行古代诗歌赏析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品评诗歌意境,学会创设情境,对于学生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品读、赏析能力,培养其主动赏析诗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08.
[2]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一、通过故事创设情境
对小学生而言,中国的唐诗宋词虽然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在讲解叙事诗之前,教师可以引入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或者自创一些色彩浓厚的故事情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讲解苏教版《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可以用一段故事独白的形式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王昌龄当时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印象。比如,生活离不开朋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可以是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领略世界的变换;朋友可以是我们的双脚,引领我们走进多彩的世界;朋友可以是我们的耳朵,带领我们聆听世间的美好音乐。人世间最伤感的莫过于许久没见的朋友在短短相聚过后各奔东西,从此天涯海角。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朋友。本文作者王昌龄在送别好友之后,通过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及伤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无限的思念之情。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能够理解朋友之间的伤感之情,因此,教师要以简单明了的故事对白带领学生理解作者的思念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描绘画面,提升教学效率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加快,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是信息化时展的主流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在讲解《清明》一诗时,首先,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之为踏青节,也是人们纪念祖先的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主要通过祭祖和扫墓等形式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清明节从古至今已有2 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由来主要与我国的气候密切相关。古时有“清明风”之说,来自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一文中指出:清明节是将寒食节习俗与上巳节习俗融合的一种节日,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之习俗。通过语言描述,不仅让学生知道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还让学生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中华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扬。
其次,教师回归古诗主题,《清明》一诗主要讲解诗人杜牧在清明节这天不能回家,使远在他乡的杜牧感受到浓厚的悲哀之情。但是杜牧的诗词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作用,他并不过渡沉溺于悲伤中,而是努力调整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最终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有效载体,在多媒体计算机上让学生自主地画出牧童、牛、杏花村、杏花树、天空、诗人、行人、道路等形象,帮助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古诗情感。“清明时节雨纷纷”点出这篇古诗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当时写作的气候环境条件等,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打开清明节的相关网址,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清明节知识;“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点明作者内心的悲伤情感,在路上诗人看见路人在坟墓旁边烧纸钱、扫墓等祭祀先祖的行为使他思想情绪高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上描绘出路人吊念亲人,伤心欲绝的情景;“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是全诗的关键人物,是帮助作者走出伤感情绪的指引人,因为“牧童遥指”把杜牧带入了一个鲜明生动的画面。因此,通过学生在多媒体设备描绘出牧童以及牧童指路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将学生的情感与画面融为一体。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视频教学,提升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质量。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与清明节有关的视频或者电影,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殓师》和《岁岁清明》都是有关于清明节的电影素材。但是《入殓师》这部电影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不易看懂,因此教师可以播放《岁岁清明》这部电影。总而言之,视频教学不仅可以起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提升语文古诗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展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体现了我国古人浪漫抒情的艺术情怀以及饱满的思想情感。因此,作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转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把握诗意、领悟感情,促使古诗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立志,于永华.锤炼古诗经典,丰厚文化底蕴――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138.
2.马玲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5,1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