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进行社交媒体营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拥有最多也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群,国内人群在社交媒体上所投入的时间目前是:18~34岁的人群平均在社交媒体上所投入的时间为每天3.8小时,35~49岁为3小时。其中大约五分之一的18~34岁的用户媒体在社交网站上花费6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女性用户平均媒体比男性用户在社交网站上多花费40%的时间,分别为3.6小时和2.6小时。企业主比那些非企业主多花大约50%的时间在社交网站上,分别是4.4小时和3小时。这样的投入时间无疑值得商家投入精力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客户进行多方位的营销渗透。
社交媒体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据调查,91%的人会因为在线体验而去实体店面,这是一个很直观且合理的数字。其实,商家可以把自己当作消费者,考虑一下自己的购买决策会依靠什么作为支持?大部分人很可能会先花一段时间去搜寻调查有兴趣的产品/服务,看看评测的好坏、价钱的高低、产品的保固服务等,而现在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搜寻。据调查78%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贴文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然而相对这个数据,更振奋人心的是另一个数据――81%的消费者认为,朋友在社交媒体上的贴文会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这两组数字非常接近,代表品牌提供的内容几乎跟朋友的一样重要!因为如今的消费者对传统广告的信任度已经逐渐下降,超过75%的消费者不认为传统广告是以事实为导向的。所以,要想引起更多关注,在搜索引擎、网站、社交媒体等,任何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地方,都必须做好适当的内容、动线安排、保证在整个购买决策过程中,满足大众对信息的需求,打动他们并使其做出有利的购买决策。同时,确保你的网站与社交媒体有足够且经常更新的信息,能让现有和潜在消费者找到并阅读。如果找不到他们想要找的相关内容,那你很可能就错失了一个作购买决策的有利时间点。
社交媒体营销之所以号称“病毒式营销”,是因为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惊人,而且具备病毒式的扩散特征,特别是在微博和微信用户之间。但目前国内的美业方面在社交媒体广告还没有出现特别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的。但在国外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Facebook上的Sephora美容活动:针对网络的许多美容达人,Sephora就把他们的美容激情带到社交网络上来了。Sephora在Facebook上开展了一个“15天的美丽刺激”活动,活动奖品包括一辆和Gucci合作的Fiat汽车、到巴黎Make Up For Ever Academy化妆学院的四人行旅行,以及5000美元的丝芙兰购物券。这些诱人的奖品驱使大量的Facebook粉丝对指甲油、眼影和精华液开始关注,最后Sephora在Facebook的粉丝上涨到350万,同时刺激Twitter上52万的转发和3万个Pin。现在Sephora在同行里已经拥有最大的听众基础了。
一个成功的病毒式营销在传播内容的时候并没有通用法则,但不管是视频、图片、社交媒体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毕竟,一个有内容、有魅力、有情感共鸣的内容摊开在互联网上,用户想不分享都不行!目前国内美业的社交媒体营销一直未见特别成功的案例,这应该是操作时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必须活跃在每个社交网络上
任何公司的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有重点的对两个以下的社交媒体先进行重点渗透。目前社交媒体非常多,每个社交平台的受众都不同,只有先去研究和了解每个社交网络上的主要受众的构成,这样才能知道应该将哪里作为突破口。
误区二:不再需要电子邮件
社交媒体并没有消灭Email,却为Email的壮大附加了一条更加完善的渠道。要知道,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第一步通常是提供Email地址,有时候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和通过Email是一样的。这点其他类型网站也是一样,Email是网络营销的基础,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客户不要在接收邮件的时候过滤掉我们的邮件,这当然必须在内容上多加研究。
误区三:在微博上包含流行词语标签会得到更多曝光
事实上,比较常用的标签,例如营销,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想达到传播的效果,就要认真挑选标签来组织内容。现在的微博还包括话题、圈子等类似于标签的功能,也可以在营销时合理利用,特别是话题,一个有趣的话题很容易引起高度关注。
误区四:你的内容和你所在的站点越多越好
在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容易就可以分辨出内容有价值与否。水分过多的内容,只会让重视你的读者感到讨厌。在保证更新率的前提下,丰富内容才是合格的营销。
误区五:为了节省时间,使用一个工具在所有的社交网站上自动内容
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很难引起同样的效果,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的社交媒体偏好不同类型的内容和频率,例如长文章在人人网、朋友网等平台的传播效果会更好。
误区六:可以将你的社交媒体外包出去
现在的主流方式是请专门的代运营公司负责社交媒体的宣传,因为大部分的人总感觉自己来做网络营销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收获也未必比外包大。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实际上,这种形式常常造成浪费成本和机会。社会媒体是你与你的听众沟通的桥梁,意味着它不仅需要你的声音,同时你贡献的内容必须是你对所在行业的专业化解读,外行并不能轻易驾驭。
误区七:不让你的社交媒体变得个人化
社交媒体上最容易引起关注的是极具个人魅力的人,同时也提供了更多机会去分享个性化内容,人们不会因为配色和标志而关注网页,他们喜欢的是网页上所传达的个性。所以,只有将企业的社交媒体形象变得个人化个性化,才能引起更大的关注。当然,这点大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些注重“小而美”的店铺也是有个性化成功案例的。
误区八:对负面评论不回复
如果忽视你微博下面的负面评论,可能会导致舆论的失控。在收到负面评论时,要以坦诚的态度告诉大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简单而即时的反应,有可能把愤怒的滋事者转变为欣赏你危机处理能力的粉丝。
误区九:回复每一条负面评论
场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热词,在现今的各种场合中使用频次很高,似乎不谈场景就不是做新媒体营销的。但我们真的了解它吗?什么是场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运用中有哪些问题? 本质是什么?
渊 源
人们使用场景对移动互联时代的营销信息进行归类与切割,目的在于将不同的信息按照场景进行分类整理,对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是人类思维的本能,场景的应用迎合了这一本能。
近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潮,移动营销的字眼应运而生,从以往的营销概念发展历史看,营销这个字眼似乎一定要与当时的流行概念相结合才能显示自己的与时俱进。从最早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候的网络营销,再到后来社交媒体兴盛时的社交营销,无一例外。似乎移动营销也只是重复以往的游戏规则,只是多了新一轮的“时髦事物”+“营销字眼”的文字游戏罢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颠覆性的,这主要是两方面的:第一,智能数字终端所带来的设备便携化、小型化、多功能化;第二,设备与人的结合程度更加紧密,更加深入地介入人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搜集人行为信息的范围与深度与以往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智能终端日益成为探知人们状态信息的“传感器”。人与设备的高度移动性会使人们原有稳定的生活与工作结构碎片化、模糊化,比如人们可以在乘车上班的路上利用智能手机收发工作邮件。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来了,如何在碎片化、分散的环境中对于这些涉及多个场合的人类行为信息如何进行分类?聪明的人类想到了场景――来自戏剧学理论的概念,以人在空间与时间中的特定动机、需求所驱使的相应行为集合作为识别坐标。
举个例子:人们早晨起来之后到上班之前这段时间就是一个特定的场景,这个场景的内容就是人状态的转换,即从休息状态到工作状态,为了完成这个转换他需要补充能量与资讯,前者他可以通过早餐来满足,而后者就需要信息,比如用智能手机看新闻或其他资讯,这个场景的内容与属性就决定了人们在此其中的需求指向以及相应的行为类型。可以这么说,场景是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设备的移动所带来海量信息的一把钥匙,是企业基于自身产品和服务对于这些海量信息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的向导,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场景的核心思想是围绕用户,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为基础,为用户提供的产品和应用带有极强的情景融入与关联,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生成消费行为。同样,只有符合特定场景下用户使用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也才能在市场站得住脚。虽然业界对于场景很追捧,但看目前的实际应用中,其实存在不少的问题,而这些隐患使得场景的应用前景婆娑迷离。
问 题
目前的场景应用主要是在指向、内容搭建、KPI等方面存在问题:
1.指向偏差
场景应用目前更多地指向具体的产品与服务的嵌入应用,在这里谈这个问题并不是说这样的应用现状不对,而是指场景应用的指向应有层次性。任何场景都涉及两个方面,即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时髦点叫痛点,与企业满足需求或痛点的途径,那么与此相应地两个方面的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即痛点信息与途径信息。只有在准确掌握这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企业才能准确把握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中的动机与需求,也才能有效使用自身产品或服务进行满足。所以,场景应用的第一层次应当是信息层面,即对于场景进行信息化描述,有了这个前提,消费者的痛点识别才据可依,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场景的嵌入也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原生性。“若欲取之,必先予之”,场景应用的信息归类、筛选、分析功能是其使用基础,也是移动营销中场景引入的契入点。
2.构建过程生硬
场景的构建应当合情合理,让用户觉得在合适的条件下发生,而不是生硬的、无中生有的,只有自然的、不惹用户反感的场景构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目前的很多场景构造虽然也是企业给予数据分析的结果,但是从数据分析的框架来看,仍是人的主观因素在发挥作用。机器的计算能力固然强大,但是设计机器以及给予机器任务的仍然是人。人在场景设计与构建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表面上看是数据在说话,背后仍然是人的思维角度与看法。实际上营销中很多的数据陷阱大都源自人的因素,这种来自人的主观看法与角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营销的实际情境,需要打一个问号。
3. KPI错位
目前的场景应用在KPI上注重流量导入与套现,说白了就是能够带来多少用户和能够赚到多少钱,虽然这符合注重ROI的商业思维,但上述两点重点在于对于短期的效果较为重视,而对于消费者的忠诚度这一长期指标较为忽视,尽管有用户黏性这个指标,但从目前场景应用中的绩效考核现状看,前两者的地位远远高于后者,似乎是互联网企业热衷于赚快钱的逻辑使然。但营销的本质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进行营销的目的是为了与消费者实现共赢,这个共赢应当是长期的、着眼于未来的,而不是现在这样赚一把就走。
4.重分割轻转化
场景的出现就是为了方便把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归类,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分割是场景的天性。通过分割,可以区分不同的社会行为类型,进而找出用户的需求与痛点,这看上去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如果换个角度看,结论就会大大不同:人的社会行为不是割裂的,被分割是基于企业营销的动机,那么问题就来了,被企业从场景角度进行分割的人的社会行为在实际中却是连贯的,这说明场景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用户在A场景中的痛点到了B场景会不会出现新的再现形式?新场景中用户有哪些痛点是从上一场景中继承的?对于场景转化的重视有助于企业发现新的商机与空间,甚至定义新的目标群体。
5.忽视多重性
场景是对于人的社会行为的记录与分析标准,是典型的主观产物。因为产品和服务的属性限制,企业在进行场景分割时往往将其单一化,而忽视真正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多重性,某一个场景可能是多个社会行为的叠加,或者说在特定时空中会出现多个场景叠加的情况,比如人在逛商场购物的同时也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这种多个场景叠加的情况一方面显示了营销的复杂性,另外也为场景的关联提供了可能。
场景应用的问题固然不少,但关键是透过问题看本质,这样才能正本清源,才不会就事论事,找到场景的本质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这个新概念。
本 质
场景的本质是对于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动机、需求以及所驱使的行为进行搜集和分析,找到产品与服务在其中的嵌入点,通过嵌入场景的服务和产品解决用户的特定痛点。重点是通过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发现用户需求加以满足。从这个意义上讲,场景的营销本质与信息功能显露无遗,
场景仍旧是一种营销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营销思路,它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天外之物,而是根植于人类以往的营销思想,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问题的回应与解答,同时也是人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搜集、分析用户信息的一种尝试。
从消费者到用户、从需求到痛点、从群体到流量,这些概念的变化虽然让人眼花缭乱,但从其本质看,并没有改变营销是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本质,而场景是营销本质在新时代运用的新角度。那些场景应用中存在的缺陷,说到底属于信息搜集与分析的角度、框架出了问题。万变不离其宗,场景看到这一层,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场景的角色与作用,在热潮中保持冷静的思考与观察。
关键词:公益旅游;公益旅游产品;公益旅游者
1引言
公益旅游是一种边公益,边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以实现目的地居民和公益旅游者的双赢为目标,开展的活动包括扶贫教育、捐赠、自然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在中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进入小康甚至是富裕的阶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时,就会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人们渴望不一样的旅游方式,因此,这部分人将成为公益旅游的潜在旅游者.此外,具有高文化水平的学生、白领阶层也将是公益旅游重要的参与群体.我国公益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现有公益旅游不是简单的扶贫支教活动,就是捐赠式的走马观花,缺乏持续性.针对其他类型的公益旅游活动少之又少.因此,对我国公益旅游产品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潜在公益旅游者的需求,设计和完善公益旅游产品,最终推动中国公益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2文献综述
2.1公益旅游动机研究
公益旅游的动机包括利他主义、自我发展、回馈社会、参与社区发展、了解地域文化、寻求不同体验.尽管不同学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都对公益旅游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利他动机主要体现在帮助别人、保护环境、回馈社会等方面,利己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建立社交关系等方面.依据出游动机,公益旅游者分为三种类型:浅度公益旅游者、中度公益旅游者和深度公益旅游者.分类的依据有6个指标,目的地、项目的持续时间、关注点(利己还是利他)、素质、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以及对目的地的贡献.浅度公益旅游者主要是利己的,深度旅游者更关注当地社区.
2.2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现有的公益旅游产品类型包括: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医疗救助、教育支持、生态保护.公益旅游早期是非盈利机构组织的,随着公益旅游的成功,该市场涌入了很多盈利性组织.这些赢利的机构,它们优先满足志愿者的需求,而不是目的地社区.而另外一些更为严肃的组织则忽略该活动隶属旅游行业.关于,公益和旅游的比例,Brown发现“把公益活动作为旅游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人为42%,而“把公益活动作为主要内容”感兴趣的仅仅为32%.得出把公益活动融进旅游业更有市场发展潜力[4].国内对具体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很少,仅有的研究主要从产品设计、运营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吴英鹰指出公益旅游产品已经逐渐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2].宋聪指出深度公益旅游产品更偏重于项目的管理与运营,公益旅游产品的运营模式,包括旅游地运营、非赢利机构运营、旅游中间商运营和混合运营模式.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进行公益旅游产品设计.吕春英提出丽江公益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杨晓霞,吴海燕,张云以巫山县为例,对乡村公益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3].马晓煊总结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益旅游者主导模式,公益旅游组织主导模式,以及目的地主导模式;现阶段我国公益旅游主要是公益旅游组织主导模式[6].钟思构建了我国公益旅游的三种发展模式:政府与公益机构联合开发模式、旅游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非营利组织与旅游机构合作模式[7].
3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时间是从2016年5月-6月;调查的对象有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个体经营者、军警人员、学生等.共计发放问卷365份,有效问卷362份,有效问卷率为99.17%,现将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3.1公益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大众对公益旅游认知不足
由于公益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部分的民众还不懂什么是公益旅游.对于公益旅游的认知程度仅限于表面,主要停留在“听说”或者“感知”的层次,以为公益旅游就是志愿者活动.49.45%的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公益旅游,12.71%的调查者表示非常不了解,而仅仅有32.87%的人表示一般了解.并且86.19%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参加过公益旅游活动.公益旅游的旅游项目并未步入正轨,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人们对公益旅游的认知程度不足;学校缺乏相应的课程教育,知识储备不足;社会信任结构失调,人们对公益旅游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担心[5].公众主要从手机App、公益旅游网站、旅行社、熟人介绍等获取公益旅游信息.因此公益旅游组织者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到如何进行营销推广,比如说开发App,建立网站,与媒体合作,让知名媒体对公益旅游活动进行强势报道.
3.2公益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市场细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57.8%的人能接受的公益旅游的花费仅在500元以内,这与人们对公益旅游的认识是相关的.提到公益旅游,人们想到的就是山区捐赠、支教,“多背一公斤”这样的公益组织.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公益旅游就是去偏远山区进行的爱心志愿活动,自然花费就比较的少了.由表1可知,公益旅游者有利我和利他的动机,利我的主要动机包括,实现自我价值(59.2%),满足新奇感和新鲜感(40.2%).同时,参加公益旅游活动,人们还有回报社会和保护自然环境等利他动机,如46.8%的旅游动机是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39.6%的参与者出于帮助目的地居民和回报社会的动机.动机产生需求,不同动机,产品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别,而目前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仅仅涉及了扶贫、教育,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宗教朝圣、社区服务、节事活动等少有涉及,这样就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公益旅游的关注度自然也不够.旅游者选择公益旅游活动,大多数是怀着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与此同时,旅游者对产品价格的关注度也不一样.因此,在产品开发与设计时要尽可能开发具有能满足旅游者动机,适合不同消费水平的公益旅游产品,产品设计与旅游动机结合,最大限度的突出主题,让旅游者具有最满意的体验.
3.3公益旅游活动开展时间与大众需求不一致,社会公众的服务意识较弱
在旅游者选择公益旅游时间上,53.5%的旅游者会选在小长假;45.6%的旅游者会选在寒暑假.而对于植树节、地球日等公益日仅占了17.1%.在国内,很多民众不知道有公益日的存在,表明公众缺乏服务意识;有59.39%的旅游者选择3-5天的公益旅游行程,而现在运行的一些公益旅游项目,几乎是每年只举行一次,每一次活动进行的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在节假日进行公益旅游的项目也是非常的少,这就会导致公众参与较少,影响组织者对公益旅游产品持续开发的积极性.
3.4公益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表2我们可以得出:游客们希望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山区、文化底蕴深厚地区以及革命老区去进行公益旅游活动,然而,这几个类型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贫穷”、“偏僻”,交通比较落后,多为山路或不平坦的洼垇公路,或者是汽车难以进入的泥泞小路.由表3可知,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对于交通是否方便比较看重,行程中目的地可进入性差,便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行质量的满意度,也在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上削减了能动性.基于公益旅游的性质,其目的地多在贫困落后偏僻之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较差,从而导致可进入性差.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目的地的交通问题,车程不能过长,交通工具安全性也应该有保障.比如有的地区只能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这对游客安全就提出了要求.
3.5公益旅游产品中公益所占比重不合理,组织者运营模式不清晰
目前,我国的公益旅游定义为“边公益,边旅游”,但旅游与公益之间的比重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由表4可知,27.1%的旅游者认为公益比重应该在11%-30%,24%的旅游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主题所占比例不同.公益旅游中公益与旅游的比例,跟参与者的动机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是深度公益旅游者会更看重公益的成分,而浅度公益旅游者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旅游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寻找新鲜感,因此他们对旅游的部分比较看重.现有的公益旅游产品并无认同的比重关系.若比重过低,参与者在活动中,就很难深刻感受到公益的存在与乐趣;若比重过高,又与旅游分隔开,变成志愿者活动了.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公益要占整个行程的百分之多少,但如果在设计时,没有结合目的地和旅游者的实际情况,那么很可能导致参与者对行程的不满,降低满意度.因此在设计产品时,要协调好公益与旅游之间活动.56.1%的旅游者表示会通过非盈利性组织参加公益旅游活动,有48.1%的旅游者认为组织者不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盈利,这就导致目前公益旅游项目很难持续的运行,造血功能较弱.
4对我国公益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中国的公益旅游正处于初级阶段,有着巨大市场空间,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公益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就应该避开或者解决这些问题,使产品能够更好的为公益旅游者服务.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4.1开发个性化的公益旅游产品
公益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产品设计,专项公益旅游产品的设计既要符合公益旅游者的需求,也要推动目的地公益性建设的发展.公益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要针对公益旅游者行为特征,推出符合其需要的旅游产品.其次,主题定位是公益旅游产品的核心,通过分析,比较适合公益旅游产品的是“扶贫类、教育帮扶类、环境保护类以及文化传承类”这几块.针对不同的职业、年龄对公益旅游产品的喜好设计独特的产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公益旅游产品是有别于看重自身休闲体验的传统产品,它强调活动的公益性与参与度.因此,在公益产品的设计中要较多的考虑志愿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与目的地的互动性、社会效益的影响性等,使得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来达到公益目的.
4.2合理有针对性的定价
(1)在明码标价的基础上进行实价销售.明码标价增强了旅游者对组织者的诚信度,增强公众参与公益旅游的信心.如果设置多种折扣和优惠,只会增加他们对组织者内部有暗箱操作的怀疑,会使他们放弃参加这次的活动.(2)制定不同时段的价格体系.公益旅游与传统的旅游一样,具有出游时间的阻碍.设计产品时,可依据不同的时空特点制定不同的价格,旅游目的地有远、偏、近之分,旅游时间有长短之分,组织者应根据出游时间不同,制定小长假、寒暑假、双休日等不同时段的价格体系.(3)依据活动类型灵活定价.根据目标人群所选择的不同活动灵活定价,对价格比较敏感的人群,公益旅游产品设计就要更加注重成本的分配,做到物超所值,从心理上降产品的价格.针对高收入人群,产品的设计就应向更高端的方向发展,比如进行国外的义工旅游.
4.3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公益旅游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宣传尤为重要,当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选择的宣传方式也本着节约费用的原则.(1)积极与公益组织合作宣传.目前,我国志愿者、公益组织十分活跃,与红十字会、壹基金等知名公益组织合作,利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来扩大影响力.在这些公益活动中穿插公益旅游的相关信息,或者通过公益组织专项宣传公益旅游,来提高公益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度.(2)利用网络进行促销宣传.信息时代的网络影响力不可低估,现有的公益旅游网站较少,并且网站维护更新较慢,影响力较小.组织者应该在潜在旅游者比较集中、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社交网站、论坛、等设立公益旅游专栏,供相关旅游者浏览和查阅有关旅游信息.开发公益旅游的App,也可针对不同旅游者进行E-mail许可式的营销.
4.4加强对公益旅游人员教育培训
随着公益和旅游外延扩大以及内涵加深,对公益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爱心互助,而是提升为更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并且公益旅游是将公益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公益旅游者的专业技能以及纪律要求很高.因此,加强对公益旅游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其素质,避免与目的地居民发生摩擦,提高公益旅游的效能,实现公益旅游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梦霞.公益旅游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2〕吴英鹰.公益旅游市场的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6-147.
〔3〕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4〕吕春英.公益旅游发展初探—以云南丽江市为例[J].旅游研究,2012,4(3):66-71.
〔5〕杨晓霞,吴海燕,张云.乡村公益旅游产品开发探析———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
〔6〕马晓煊.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