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教育学学习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多年的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笔者仔细观察学生,认真记录分析,整理研究数据,结合多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以这次对我们学校高中二年级其中三个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问卷(见表1和表2)为例,将学生的个性和体型进行了分类。
从学生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笔者把文静胆小、不善言语、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合作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内向型性格;把热情开朗、活泼爱动、善于交际、凡事不爱受约束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外向型性格。
通过对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笔者又把学生分成三种体型:在中学体育教育与健康中要求的标准状态下的身高和体重范围之内的学生为健壮,超出标准状态范围正常值的学生为肥胖,小于标准状态正常值的学生为瘦弱。
二、研究结论
表1说明三个班级的调查问卷有效率达99.33%,具有统计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多数体型肥胖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占86.54%;瘦弱的与其相似,也多属于内向型性格;而健壮的学生性格与前两者恰好相反,多是外向型性格,占82.14%。
三、研究分析
为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笔者建议体育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加以区别对待。
(一)对肥胖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肥胖的学生,大多肌肉松弛懒惰,体育课上大多表现得不积极,学习动作要领时退缩胆怯,掌握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缓慢,惧怕练习,尤其是不喜欢耐力项目的训练,体育基本技能差,在速度、灵敏度、耐力方面明显不足。但这些学生在力量和柔韧性方面相对来说好些,而且他们多数性格温顺,容易与同学相处,遵守课堂纪律。
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对这些学生严格要求,多采用启迪式教学法,耐心督促他们,多鼓励帮助,少批评或尽量不批评,在练习中多关注他们,照顾他们,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有勇气有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同时,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并加强他们身体素质的练习,逐步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只要不断地引导,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消耗他们身上多余的脂肪,改变他们不良的体型,从而使学生朝着健美的良好方向发展。
(二)对瘦弱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这类学生身体结构瘦弱细小,体态显得呆板。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爱和其他学生一起做训练,多沉默寡言,每次练习都小心翼翼,畏首畏尾,害怕自己做不好,不敢面对失败,主动性极其差。但这些学生感知敏锐,反应迅速,自我保护能力较强,协调性能较好。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给他们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去做,克服心理障碍,克服恐惧心理,锻炼胆量,消除他们运动时的压力和紧张感,多创造和同学合作的机会。他们出色地完成动作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不断增强他们运动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逐步克服自己的局限,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拥有强壮身心的人。
(三)对健壮类外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健壮的学生,四肢肌肉发达,身体结构匀称,有强烈的运动渴望,喜欢竞争,表现欲强,不愿意受约束,能够承受较严格的训练和比较苛刻的要求,性格外向,在身心方面都有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但这些学生多数偏激,过分自信,骄傲自大,我行我素,好固执己见,经常摆不好自己的位置。
一、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新的健康理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写进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和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关系呢?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还担负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觉克服各种困难,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中体验乐趣,进而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克服各种困难,体验战胜困难带来的喜悦,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之一。
2.有助于培养竞争意识,建立自信与自尊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通过成功与失败的体验,有效锻炼学生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绝大多数学生均为独生子女,很多人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如果能有效利用学校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理解竞争与合作的意义,关爱与尊重同伴,正确处理体育活动中“场上对手”与“场外朋友”之间的关系、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将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4.有助于情感宣泄和释放,平衡学习压力
目前,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繁重,部分学生非常容易发生心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需要一定的情绪宣泄以求得心理的平衡与健康,而通过体育活动,如球类运动、田径运动,一方面可以尽情地释放心中的郁闷,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在历经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情绪。学会这些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调控情绪,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调控情绪的能力,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心理健康”是国家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尤其善用心理教育方法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要求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有意识提升挫折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折的恢复力的教育。
作为学校理应承担进行挫折教育的重任,要求学生认清自我,面对现实,承担自己的责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它的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学校体育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战胜挫折的愉悦,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极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体育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运用以下策略: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其自尊心;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调控学生的情绪。
1.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其自尊心
尊重差异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也是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和相互评价比较直接而明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主要通过运用的形式来展现,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被课堂上师生直观评价,因此学生很容易被激励或被伤害,教师在课堂上评价要以关注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每个学生所处环境不同,家庭教育不同,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的不同,所以遇到的挫折的态度、处理方式也必然不同。这时教师需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如:外倾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善言谈、好交际、主动热情、容易与陌生人熟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强,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这些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促其上进。内倾型,其特征是倾向于内心体验、深思熟虑、处事谨慎、多顾虑、少行动、不善同陌生人交往、适应环境能力差,这类学生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他们鼓励他们。抑郁型的学生,一般表现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要他们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集体舞蹈等集体项目,多参加可增强其意志、培养其自信心的体育项目,如:拨河、登山、跨栏、长跑等运动项目。
2.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增强自信心
体育课的实践性决定了要学生亲力亲为,克服自身弱点达到目标要求。所以在进行体育实践课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设置相应的障碍,要求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挫折完善自我。如,在跳高教学中,由于学生高矮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根据这些,可设置不同高度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地向最大高度冲击;还有篮球跳投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自由选择投篮的距离,当在某一远度的命中率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再增大下一个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慢慢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等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失败时学会不气馁再拼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不得意忘形。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
3.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传统的体育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缺乏主体的热情和主动参与。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一名好的“编导”,真正把学生作为主角推向前台。促使他们敞开心扉,尽情发挥。在教师的引导和培育下,展其所长,补其所短,强其身体,满其情志,促使其向“完全的人”方向发展。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的良好品质”。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行为和学生与学生的行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树立体育教师的威信,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竞争与合作的生生关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社交能力提供条件和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砝码。这样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学生,对其主体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进行深刻的认识,了解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实际需要,要关心学生包括关心学生的心理世界、生活世界和身体状况。课堂上建立民主教学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了解学生的需要,避免过高的期望水准,做学生的朋友。
通过老师讲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绪论一课,并通过认真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深刻的体会。我认真思考、理解、考察,与别人讨论,这激发了我对学习研究的热情,扩充了知识,拓展了视野,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老师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从心里接受了这门课程,愿意将自己的体会跟大家分享。
老师给我们讲授了六个大问题,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途径、策略,心理健康概念的历史与发展,心理健康标准的探讨,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和心理疾病的防治。虽然不是很多内容,但这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对这六大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懂得了作为一个中小学老师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自己,而且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有得必有失,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因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在是太必要了。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发展特点的需要;注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作为老师一定要正视现实,做好心理准备,正确客观地实施教育方针,深入探讨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样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人。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统一的,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这样才是真正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上可分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要帮助学生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要有助于自我教育,要有助于生产劳动,要有助于医疗,要有助于各方面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
怎样的心理素质才达到心理健康呢?传统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是否正常,情绪是否稳定,心理机能是否平衡,行为规范是否与社会相适应,意志是否坚定。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观点都被淘汰了。因此,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我们就以这几方面判断中小学生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每个中小学老师都应该懂得的。
在今天社会,青少年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是存在轻重之分的,由心理异常,到心理缺陷,到心理障碍,到心理变态,最后发展为心理疾病。现在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本来属于他们的假日假期,也都被送去什么少年宫、辅导班去了,有些有兴趣的还能承受,可那些硬逼着去的,可苦了他们。每年都有那么多学生自杀了,曾口头说过要自杀的也不少,这一股势头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我想这些不仅是因为压力大造成的,还因为是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如果不注意,将会对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面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呢?惟有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将提出我的看法。
第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遵从一定的原则的,不是随便地进行的,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地塑造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包括几个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教学化、医学化、科研化的倾向。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注意把握好教育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3、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中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4、保密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保密性很强、职业道德要求很高的十分严肃的工作。心理老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要遵循保密性原则,对关系到学生的隐私、名誉、人身等问题要严格给予保密。
5、主体性原则。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中,为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基础上的学生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本。作为老师,一定明确这些原则,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落实。
第二,加强老师学习,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心理素质。现代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使一些老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老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老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老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老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老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第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人格完整,适应环境良好,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搜索,了解到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已经出现了一部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学者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研究和观点。如,姜巧玲主要继承了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出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并且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创建“二元结构”模式,使学校能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李更生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需求,提出构建心理健康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然后阐明了主要建立专家咨询和非专家的信息教育子系统,深度分析了系统应该具备的辅助途径,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金璇首先分析了目前学校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网络信息方面、构建系统体系方面以及工作实施方面等等,体现了网络系统的构建仍然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然后提出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模式创新、资源开发等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明确了建立网络教育的学生发展平台管理平以及教师成长平台是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以上研究比较典型,但还存在许多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分析了学校层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和措施,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部分。从家庭环境来看,一般由于父母的离异与不和、亲人离世、家庭教育不正确以及爱的缺失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往往会表现为性格孤僻、忧郁、叛逆等现象,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环境因素是指学校的制度、文化理念、校风校纪、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对学生个人心理的影响,如果在校出现不正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那么受到影响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妒忌甚至是仇恨心理,既不利于其他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当事人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过激等行为结果;社会环境距离小学生比较远,但也会有一定的接触,当遇到不良现象,如抢劫、打仗斗殴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消极和厌世,同时社会上的对于小学的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导致一些小学生内心早早地出现了竞争忧患意识,不仅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也会导致他们比较压抑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从整体来看,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环境因素,也是与小学生生活最为密切。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所处的各方面环境。
2.教育因素
当前阶段,许多学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小中生正处于基础知识启蒙学习阶段,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顺利升学任务,一味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实学生的兴趣、意志、自信心等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没有有效地利用,学生每天只会为了分数而学习,无形中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也正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仍然十分稚嫩,过大的压力和枯燥的学习都会使学生过于厌烦学习生活,就会产生逃课厌学等行为,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较弱的学生,面对考试失败常常会带来较大的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抑郁心理,最终也有可能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所以,心理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老师不只是指导和命令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服务,很多的老师还尚未认识到这一点,无形地拉开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不利于对学生的日常沟通和行为监督,这就没有达到教育的实质性目的。
2.个人因素
每个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性格特点也多样化,有一部分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也常常独自一个人,遇到事情无论是好事坏事均不愿意与同学、老师,甚至是家人分享和倾诉,长此以往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较强的嫉妒和傲慢心理,不能忍受其他人超越自己,表现得十分自负,甚至会为了打压别人不择手段,这类学生也是由于好胜心较强、不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原因造成的,这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所以,从学生个人来看,与生俱来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该心理问题驱使学生按照个人意愿一意孤行,不仅仅带给其他人伤害,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小学生的心理水平正在不断成长的阶段,有可能走进许多误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教育,有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1.建立<易裳体系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校应该在网络系统中建立专家咨询系统,邀请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并且分享成功的案例经验,如果花费较大,可以通过政府和国家申请补助以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在邀请的专家中,通过每个专家比较擅长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建立个人独立的主页和在线预约以及咨询体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选择相应的专家,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可以不公开姓名等私人信息,但是每个小学生需要建立个人账户,方便学校统计学生普遍的问题种类。通过咨询专家,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缓解,并且同时需要评价专家的实际能力和平台建立的优劣,这样学校能够通过收集到的信息结果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专家咨询系统有建立的必要性,通过专业化的指导能够避免学生走进误区,同时认识到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专家的意见进行合理的解决和处理。
2.集中汇集心理学资料,建立资料库
在网络系统中建立心理学资料库,收集各类心理学材料进行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种类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栏目,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学校对于资料的上传和安全性需要严格把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没有权限删除和更改资料,而学校对资料必须谨慎地甄别和区分,保证资料的价值和真实准确。在资料查询系统中,学生需要登录个人账号,可以进行在线预览,也能够将资料下载下来。学校通过学生的浏览记录统计和下载统计,运用大数据功能分析出普遍学生的需求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大致方向,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可以广泛地补充资料,做到在该问题上能够全面解读。为了是学生随时随地地查看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资料汇集系统体系,广泛收集比较典型和重要的心理学资料,主要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补充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健康稳定的学习环境。
3.建立心理在线测试和评估系统
学校根据学生的普遍性格特点和问题,设计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普遍问题以及建议需求等进行广泛了解,然后根据相关的心理测试资料合理地设置在线测试问题和评估体系。老师组织小学生通过登陆个人账户随时随地、定期进行测试,网上测试系统会建立多个评测指标和体系,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生不会长期面对同一个测评而失去测试的效果和作用。通过科学的在线测试,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到个人的心理问题,及时地调整,与老师沟通解决,学校也能够通过学生的成绩和评估结果发现学生的普遍心理困惑和矛盾,双方都能够根据在线测试获得想要的结果。因此,心理在线测评对于学校和学生都十分重要,现代网络上有许多这样的测试系统和网站,但是并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所以,学校内部统一地成立合理有效的在线测试也是对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保障,创造安全可操作的心理评价环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心理问题。
4.开展网络心理教育课程
现代网络中存在许多的课程在线培训,为了学生能够方便自主地学习基础和技能知识,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同样可以通过日常的心理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和承受能力。学校通过在线收集,请专家挑选出对小学生最有益的在线课程,为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该要求学生通过最后的课程测试,促进学生能够认真努力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网上课程的培训,应该纳人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知识的认识,更能够给老师提供了观察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条件和机会,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多提供有趣的案例讲解和故事,如果是过于乏味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更不会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学习,这样也不能达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网络课程应该经过反复甄选,把最有意义的安排给所有学生,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增长了心理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进度。
四、结语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大学教师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即,学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随着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焦躁不安的情绪在备考学生中迅速蔓延。面对此情此景,作为负有责任感的大学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到: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大学生仅仅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塑造健康人格俨然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师职责的一个必要补充和延伸。大学教师不仅要履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要肩负起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责任。
当前,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在资源配备、学生管理等方面却相对滞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导致某些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不健康心理;从贫困家庭、下岗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多的负面情绪;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等客观现实都使得当代年轻学子承受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世俗化,事业抱负和社会责任感降低,依赖心理较强,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盲从等心态,抗击挫折能力差,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要么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么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尚未建立起一套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紧急干预机制。
那么,谁能够在中国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套机制的时代大背景下,担当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职责呢?大学教师责无旁贷。
为什么大学教师具有担当起这个职责的优势呢?一是与专职心理咨询师相比,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优势。进入大学校园,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大学各专业课程教师。发现不好的苗头能够及时处理。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会受到心理咨询室的空间限制,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在轻松的环境中交谈。二是与校园内其他教职员工相比,我们在角色定位上占有优势。在中国“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的熏陶下,大学生离开父母,自然地将教师定位于长者,被认定为值得尊敬和可以信赖的人。同时,学生受对专业教师学术水平的敬佩、仰慕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愿意把教师作为人生的启迪者,当面临难题时愿意将教师视作可以求助的人。以自身职业上的客观优势和学生信任的心理优势,大学教师理应珍惜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大学教师要不辜负这份信任和责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具体来讲,心理健康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恋爱观;具有劳逸结合的工作态度,拥有充沛的精力,充分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自信却不盲目;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无克制的发作,时刻保持一个正面的教师形象;具有成熟的交往心理。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将贻害广大青年学生,难以胜任对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实践。
一般情况下,大学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培训。所以,在面对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或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发现有反常行为的学生时为了能够表现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大学教师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避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产生误区。
误区一: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
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形成准确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主导,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是自身经历的的陈述者、情绪的体会者,教师是经历的聆听者、情绪疏导的辅助者。即把焦点放在寻求帮助的学生身上,教师的工作是耐心地倾听,以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在叙述者渴望得到建议的意愿表达暗示或者明示下,及时对其诉说进行概括和分析并给出建议。
误区二:教师心理咨询师是万能的
教师以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人格力量受到学生的信任,但是,教师心理咨询师也不是全能的。我们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我们可以和蔼可亲地面对学生,以自然的亲和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难,就学生的困难提供建议和启迪,但是,我们不能独断地替代学生作出选择和决定。面对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的困难,最终还必须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实际的困难。
面对当前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现实,大学教师以其特质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大学教师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又可以将在教学中建立起来的师生的平等友好关系作为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主动寻求帮助的良好心理基础。所以,我们坚信:大学教师有能力完成好新时代特殊背景下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小鲁.从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高教探索,2006.02.
[2]刘郁.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初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