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范文第1篇

一、企业社会责任国外研究发展阶段性的梳理

本文借鉴国内学者沈洪涛的研究成果,根据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的研究和不断演进的过程,把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社会回应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社会表现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与利益相关理论的结合阶段;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公民阶段。本文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值得声明的是,由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延续性,各个阶段的时间点有可能存在着交叉和重合,但就其内涵来看,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一)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最初阶段是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20世纪70年代之前,企业社会责任在这一阶段形成了基本的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界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社会责任到底有哪些等。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最初阶段实际上是其概念的提出到确立并得到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因而普遍称该阶段为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该阶段主要观点包括鲍恩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安德鲁・卡内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思想、克拉克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伯利与多德和伯利与曼尼之间的两次论战,同时还包括自由主义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批驳等。

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阶段主要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萌生、概念的提出、确立和不断的演变过程,这一阶段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是总结或概括历史上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类型及性质等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讨论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和承担什么社会责任等问题。虽然这一阶段大部分定义比较模糊和抽象,并且缺乏内在一致性,但这一阶段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使人们意识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企业社会回应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企业的期望逐渐增大,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拘泥于概念等问题上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或社会的需求,研究的焦点逐渐转向企业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预期、应对社会压力等问题上。企业社会回应阶段对企业社会回应的概念、内容等做深刻的研究,代表学者有基思・戴维斯和罗伯特L.布罗斯特罗姆(1971)、阿克曼(1973)、普雷斯顿和波斯特(1975)。在企业社会回应的初步研究基础上,学者们对于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企业社会回应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的定位等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观点。以塞西和弗雷德里克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理由是企业社会回应是研究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延续。而卡罗尔、沃蒂克、寇兰、爱泼斯坦和伍德等则不赞同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认为这两者各有其侧重点,但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社会回应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清晰和规范的描述。但由于企业社会回应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并存于该研究领域。企业社会回应产生和运用的重大意义在于企业社会回应从环境评估和管理等方面将企业社会责任的抽象概念转变为管理者的具体行动。

(三)企业社会表现阶段 企业社会表现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先,企业社会责任在概念上仍较为含糊且维度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企业社会回应关注的重点只局限于企业的反应过程,而在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缺乏研究,只能解决企业社会责任某一方面问题;最后,企业社会责任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内涵等内容也将会受到不时的挑战,企业社会表现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争论和修正的产物,也是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研究进步的佐证。普雷斯顿和波斯特在《私人管理与公共政策》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表现的论断,认为公司社会表现的内容有三个核心即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回应过程和结果。塞西提出了包含“社会义务”、“社会责任”和“社会回应”的企业社会表现维度。卡罗尔(1979)的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概念模型即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和公司社会回应三者共同构成公司社会表现的维度空间。卡罗尔吸纳了各派观点并有一定超越,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为从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转向企业社会表现提供了一个过渡的阶段,最大的贡献在于将之前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了。沃蒂克和寇兰(1985)认为企业社会表现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准则、社会回应过程和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逻辑关系使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在实证上成为可能,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开启。而后卡罗尔、沃蒂克和寇兰、伍德等对企业社会表现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企业社会表现模型所强调的是在管理背景中加入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发展和管理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阶段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所影响的所有个体或群体。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结合,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较大变化,明确了企业应当为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卡罗尔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结合,认为企业主要针对利益相关群体来考虑社会责任问题。伍德和琼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进行研究,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企业社会表现的要求者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行为的接受者;利益相关者是企业社会行为影响以及企业是否满足其预期的评判者;利益相关者将根据他们的利益、预期、承受程度和评价结果采取行动。由于社会责任基本概念含混不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实证研究中,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衡量有较大困难。可用的衡量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有主观判断较多、样本数量不足。在伍德和琼斯的研究的基础上,拉夫等人以利益相关者概念置换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企业业绩则是用企业是否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来进行衡量。

利益相关者理论奠定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通过相关利益者预期一体化目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的讨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五)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研究阶段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2002年1月,在纽约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由34个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的CEO联合签署了一份声明即《全球企业公民――CEO与董事的领导挑战》,由此企业公民概念从美国推广至全球范围,在强调企业对所处社区责任的同时,一种全球性的社会责任必须要企业承担。纵观对企业公民概念的本质和核心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企业公民观即狭义的企业公民观、广义的企业公民观和延伸的企业公民观。从历史发展和传统的继承方面看,一方面,企业公民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产物,它把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表现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概念融入统一的框架之中,传承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中企业对社会承担责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企业公民在公民权的高度,重新审视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在理论上有较大突破。企业公民的研究虽然理论上有一定突破,但由于处于初期研究阶段,仍存在着较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一般性介绍国外学者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着手,把已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

(一)法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袁家方(1990)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必须承担的义务。他论证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从纳税、自然资源、能源、环保和消费者等方面进行,奠定了中国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础。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国内主要集中在法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关代表学者有,刘俊海从法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系统研究,运用比较法学、历史考察、法解释学等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其《公司的社会责任》重点研究了公司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刘连煜(1999)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其《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焦点集中在企业如何落实社会责任即在企业社会责任之下探索公司治理机制与制度、寻求内部监控组织在监控企业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中如何发挥作用。卢代富(2001)在《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一书中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做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卢代富(2002)运用经济学和法学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产生和其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重新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当性进行了阐述。刘继辉和吕家毅(2004)的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多元性即法律责任是前提,经济责任是基础,道德责任是补充。喻勤娅和吴勇敏(2004)在《企业社会责任之思考》一文中认为,企业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法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作为社会人占有和处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因而企业不仅要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也应考虑企业利益相关者预期的实现。

(二)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杨瑞龙等(2000)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出发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联合体,不仅对股东要负责,而且还应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陈维政等(2002)在对国外关于企业社会绩效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在建立我国企业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议;沈艺峰和沈洪涛(2003)阐述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结合的背景、影响、面临问题及发展方向;陈宏辉和贾生华(2003)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观应从历史的视角来予以审视。

企业社会责任是与利益相关者紧密结合的,企业的契约包含显性的社会契约和隐性的社会契约,在履行社会契约时,企业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陈宏辉(2003)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观推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刘长喜(2005)在《利益相关者、社会契约与企业社会责任》中,从企业与社会的角度,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分析框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含、结构和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划分,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自律层次和他律层次,并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过程做了深入分析。

(三)财务管理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李心合(2004)在《公司价值取向及其演进趋势》一文中,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公司价值从股东价值最大化取向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演进的基础;李世英(2004)比较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与契约理论的股东的差异,并扩展了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陈迅和韩亚琴(2005)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认为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应该分层次;姜万军等(2007)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喻勤娅(2005)在《SA8000标准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之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在SA8000标准下我国通过立法来保障劳工利益的途径,从而创造和谐的劳资关系,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推动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李正(2006)以沪市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沈洪涛(2005)从财务学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本质、发展及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结合等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在我国出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再次成为焦点,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特点,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

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的成果颇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并愈发重视,从对社会责任不多过问到主动申请SA8000认证,从不注重企业社会表现的披露到定期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从学术界到政府部门再到企业界,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已逐渐形成从学术研究探索到政府监管鼓励再到企业主动承担的良好氛围。

(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现状纵观近年来的学术研究、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履行情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对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企业对社区的责任等。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对企业奉行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修正,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即企业应对其影响到的他人(群体)、社会和环境的所有行为负责。这既包括法律规定强制履行的如环境保护等经济、法律责任,同时也包括企业自愿履行的伦理责任。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作为跨越了会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研究空间。随着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不断加强,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通过对已有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1)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度量的改进。一是改进社会责任信息内容的评价体系。随着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强,普通民众、非政府组织和学者们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情也将不断增加,今后研究的方向将是寻找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社会责任信息内容、及时调整评价体系、减少评价体系的主观性、以达到更为准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二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测量的提高,提高测量的可靠度。三是扩大研究样本的容量,以提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度量的稳健性。(2)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索。结合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与管理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股东与管理者关系、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的委托关系以及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3)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如资本成本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系,市场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反应,这些方面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4)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课题即是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既是外生的,更是内生的。信息披露在连接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那么,企业内外的关系如何通过这座桥梁连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胜蓝、魏明海:《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2]杜兴强、雷宇:《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冲突还是融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李世英:《对公司股东与利益相关者的比较研究――一个契约理论的扩展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6期。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范文第2篇

>> 基于法律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林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石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消费者视角对乳制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消费者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相关文献综述 基于发展方式转变视角的劳动者“加薪”问题探究 劳动者“自助”维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劳动者待命时间的法律属性分析 女性劳动者就业歧视的法律应对研究 论劳动者的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 浅析劳动者因工作过失对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 基于社会责任视角对企业目标的分析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农业劳动者职业素质培养 劳动者的歌 温顺的劳动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 杨琳.劳动者工资共决[J].瞭望,2010(18).

[6] 祖林.日本班组的恳谈文化[J].现代班组,2010(7).

[7] 杨志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J].求是,2010(4).

[8] 刘晓倩.日本劳动关系的调整变化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0(2).

[9] 周云峰.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08(60).

[10] 成思危.中国不能接受“资本无道德”论[J].中国经济周刊,2007(5).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范文第3篇

食品安全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关系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民众,都对食品安全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因此,基于社会责任视角,食品企业不仅要承担一般性企业社会责任,还要将保证食品安全和消费者身心健康作为核心的社会责任。但是,三聚氰胺、地沟油、皮革奶、廋肉精、苏丹红等近期频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我国整个食品行业的社会信任度。一时间,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相关利益各方亟需了解食品企业以食品安全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责任履行的真实情况。由于该信息本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相关利益各方很难从自身角度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给出客观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监督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如何保证食品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真实公允,本文认为开展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势在必行。

社会责任审计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审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工作经验所限,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社会责任事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进而形成不同的审计评价结果,而审计评价标准及具体指标体系作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评价工作的依据,可以指导审计人员科学地、系统地开展审计评价工作,避免工作中的主观性、随意性。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构建评价标准及具体的指标体系,以该指标体系为工作依据,对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及信息披露开展审计评价,以此满足利益相关各方的信息需求;同时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形成有效监督,促进和保障食品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

二、文献回顾

学者Monika Hartmann强调,鉴于食品行业的特殊性,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食品企业应该怎样承担及如何披露社会责任,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对此有所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笔者对相关文献成果进行阅读及梳理发现,我国学者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视角,现阶段主要集中在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以及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分布状况的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推进食品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社会公众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笔者也发现,这些成果的最终实现必须是依靠企业内部作用的发挥,然而从现状来看,我国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低,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单靠企业内部自身作用的发挥是很难优化食品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的,近期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与食品业为数甚少的社会责任报告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鉴于此,不仅要从企业内部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更要从企业外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非常迫切。

什么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食品企业应该履行哪些社会责任,从哪些方面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开展审计评价工作,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首先明确界定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徐华基于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三层同心责任圈模型构建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徐华指出,同心圆的内圆是生产健康、安全的产品,这也是食品企业最核心的社会责任;中间圈是食品企业应该承担的有关道德、信誉方面的社会责任;最外圈是企业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朱振指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即食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与利益相关者和谐共处,自愿履行法律道德以及确保健康、安全、环保的责任。李保京分析了食品企业的特殊性,将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细分为产品安全、环境保护、公众安全、依法纳税、公益事业等责任,并强调保证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特征。陈慧敏认为,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应对与其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方承担责任,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供应商的责任等。张娜娜认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是在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尊重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陈慧敏、张娜娜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也得到李年琴、王思盈等的认同。

本文认为,从食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定义食品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全面阐述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履责对象及具体内容,有助于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食品企业及其产品的特殊性,在食品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之中,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利益尤为重要。由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出发点,对上述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总结,认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分为核心社会责任与一般社会责任。其中,核心社会责任是食品企业应该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预期和利益,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一般社会责任是食品企业除追逐利益最大化,对股东负责外,还应承担对员工、债权人、政府、环境、社区,以及包括供应商在内的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责任。

三、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陆建桥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根据陆建桥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界定,本文认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一定审计方法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审计评价职能的发挥离不开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审计评价工作的展开也是以一定的评价指标为标准依据才能顺利进行的。因此,要对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食品企业是否承担了社会责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承担了社会责任,也需要有一个相应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既能满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一般性需求,能够全面系统的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同时还应重点考虑食品企业及其产品的特殊性,具有行业针对性的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具有相关性和有用性。鉴于此,本文立足食品企业这一微观视角,构建适用于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

前已述及,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分为核心企业社会责任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两大类,其中核心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食品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一般企业社会责任是指食品企业对员工、对债权人、对股东、对政府、对环境、对社区以及对基于供应链各环节的责任,根据该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框架,本文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指标体系涉及四个指标层级:一级指标包括食品企业核心社会责任、食品企业一般社会责任两个维度,在这两个一级指标之下,根据核心社会责任与一般社会责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又设计了包括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等8个维度的二级指标,然后再根据二级指标以及食品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形成了20个三级指标及52个四级指标。本文在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具体指标时参考了GRI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四版(G4)及第三版的《食品加工行业补充指南》,CEPAA推出的SA8000标准(1997),以及国内学者构建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四、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社会责任报告审计,是审计对象更为明确的社会责任审计。本文通过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商道纵横网、上交所网站、深交所网站及各食品企业官网收集,并最终确定选择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38家企业为样本企业,以样本企业公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主要数据资料来源,采用因子分析法(SPSS16.0)对本文构建的食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进行实证检验,通过计算样本企业社会责任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对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做出审计评价。本文采用指数法对构建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值,通过阅读和分析样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确定指标体系中每一个四级指标的分值,然后汇总得出三级指标的分值,通过对三级指标分值的汇总,得出企业对各利益相关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分值,即二级指标的分值。本文按如下方法对指标进行赋值:如果样本企业相关报告中提及四级指标中的某一个指标,分值为1;如果披露具体的数量信息,分值为2;如无任何文字或数量信息,分值为0。

五、结语

本文基于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构建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38家样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审计评价,除实证分析结论之外,还发现以下两点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范文第4篇

概念

在众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阐述中,较为全面的是阿尔奇.卡罗尔(Archie B.Carroll)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指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对组织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从定义可以看出,最基层的是经济责任,然后是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但并不是要履行了经济责任,才能履行法律、伦理或慈善责任,也可以同时履行多种责任。

理论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通常有两种方法:利益相关者方法和企业治理方法。利益相关者方法考虑企业运营会影响或受其影响的各个群体,通过各方的利益平衡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而企业治理方法则以企业为中心,通过企业治理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前者比后者的交易成本低。前者通常使用的工具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des of conduct,简称CSRC),后者通常为一份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协议。

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过程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当地的供应商的激烈竞争导致竞标价格的降低,进而导致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设备成本的压力,出现“血汗工厂”等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政策制定者、消费者、无政府组织者和学者对此十分关注。应对社会的呼吁,跨国企业设计了跨国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来规范供应商的行为。中国在19世纪末引入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但是十多年来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出现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的实效问题。

实证研究

陈琳(2011)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分为规范性研究、描述/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三部分,各部分的研究都比较全面。

国内已有研究多数把影响因素归纳为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个大类,试图建立一个描述作用机制的模型,单独对企业的微观研究则不多,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提供具体的建议的帮助不大。但确实企业的某些特征对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产生影响。从波士顿大学对美国200多家企业的研究报告The 201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dex可以看到不同的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得分是不同的。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问题,冯天丽,井润田(2011)对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行述评,提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或困难之一是至今没有一个理论上严谨、方法上全面系统、具有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的统一的衡量方法。

European Commission总结了当今世界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量具覆盖范围,发现所有企业社会责任的量具在范围、目的、应用到具体企业、发展阶段或价值的方面不是都具有可比较性。

研究启示和展望

现有研究多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发展中国家企业情境的考察,由于制度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其研究结论的适用性尚有待检验。因此,中国本土化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雇员是企业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之一,同时也是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雇员的行为很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动机,因此研究员工的作用也是有意义的。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以人为本;员工权益;企业竞争;标准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97-02

一、何谓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起源于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并无公认定义,但一般泛指企业的营运方式达到或超越道德、法律及公众要求的标准,而进行商业活动时亦考虑到对各相关利益者造成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对运营的社会和环境影响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即行为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道德行为为基础;遵守法律和政府间契约;并全面融入企业的各项活动。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指反映、衡量和评估企业承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状态、绩效而设计的一套完善、系统的工具和标准。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企业社会责任制定标准就已成为全球课题。至今,已形成了包括SA8000、玩具协会认证、ISO 26000在内的近400多个相关标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将提醒企业更多地考虑用工福利、员工待遇,提醒企业更加注意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其中SA8000标准影响比较大。SA8000标准是“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英文简称,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约》、《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等制定的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于1997年10月公布。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SA8000标准的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范的企业。SA8000标准主要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产品和环境,涉及童工使用、强迫性劳动、健康与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管理体系等九个方面

的内容。

在众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中,SA8000标准对我国的影响最大,对其深入地研究有利于将经验与教训“迁移”至其他标准。目前,我国的相关企业,特别是纺织品生产企业,已经开始引入SA8000标准和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制度,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标准“CSC9000T”。它是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倡导并发起,面向全国纺织企业推行的一套社会责任管理建设体系,其核心是通过推广、引导企业实施这一体系,帮助企业规范管理行为,建立工会组织,健全员工劳动合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促进企业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是在中国,我们的国情与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与欧美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除了要吸纳SA8000的核心理念之外,还应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科学标准。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并不单是国家相关权力部门的事情,而是要依靠各个阶层、各种组织协会,还有NGO的共同努力。因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多元的要素

集合。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构建的必要性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思想,加强对员工权益的保护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一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了当今的管理潮流。从本质看,以人为本、低碳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将抽象的道德与精神予以指标化管理,改善了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可以保障员工的权益并且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转型

在中国近年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能否从容地融汇在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的潮流中,已成为摆在中国企业面前不可回避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企业而言,短期压力会增大,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对中国供应商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在工厂的劳动条件、工人权利、健康与安全及商业道德方面能够符合相关行为守则。退一步说,即使我国企业尚未受到国际企业社会标准认证的实质性冲击,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是很难永远保持的。企业虽然利用廉价劳动力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但仅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企业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无法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归位

从三聚氰胺毒奶粉、苏丹红鸭蛋,到染色馒头、地沟油,这些丑陋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形象,影响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究其成因,与企业盲目追求速度,片面追求业绩,忽视安全生产,以安全换效益,以污染换GDP有关,也与某些部门监管失位,甚至包庇违法企业有关,更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统一标准有关。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实用、权威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致使企业社会责任缺位。相关企业社会责任规定分散在《企业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中,过于散乱,且相关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和强制性。

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构建的思路

(一)国家从立法层面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

为推动中央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国务院国资委明确要求所有央企于2012年底前都必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着手制订《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指引》,强化指导性和操作性,促进中央企业持续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也保障公众对央企责任的知情权。而环保部、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多个重要机构都曾经出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引或相关制度。从2010年起,多个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社会责任发展的文件,如杭州、长沙、义乌等地都推出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其中义务的标准比较有特色,义务标准以劳动关系、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为重点,涵盖了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工资福利、工时休假、劳动环境、教育文化、制度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守法经营、产品质量、信用诚信、公益事业、奖惩记录、短信投票等15个大项,57个具体条款。笔者认为,制定《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必须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与现有地方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实践,建立符合不同类型企业、有差异的社会责任标准,明确其对股东、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在内容上,这一国家标准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点:推行国际上较为通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将职业健康、安全、人权状况、慈善等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三废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等纳入环境责任;利润、税收等纳入经济责任;企业必须如实公布负面信息,并由第三方验证。

(二)成立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评证委员会

成立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评证委员会,统一负责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各项工作,并且加强部门资源的整合和相互协作,形成统一的操作平台。第三方独立认证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更是标准化运作思维的一个延续。我国当前有些企业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纯粹当成一种提升自身形象的方式,因缺少更多利益相关者参与以及缺少第三方审核而导致公信力不足。2009年12月,企业社会责任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7%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缺乏公信力。2011年8月2日,中国社科院的《2011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A股上市公司各类社会责任报告共计531份,其中不及格报告为435份,不及格率81.92%。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由第三方审验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信力,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认可的一种行业规范。数据显示全球500强企业前250家中有超过50%的大公司,都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其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其中80%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都已通过第三方认证来增强其公信力。第三方认证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资讯系统进行检查。这有助于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心,也可以提高报告体系的质量。笔者认为,应当成立独立的全国性企业社会责任评证委员会,专门负责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地方可以在这个机构指导下建立企业责任认证服务机构。认证服务机构认证人员要实行持审查员资格证上岗的制度,由这个机构进行考核和颁证。

(三)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过程的参与和监督

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公布之后,其实施过程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过程。通过对标准实施进行自我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促进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为了监督认证服务公司的行为,企业社会责任评证委员会可设立专业部门,监管认证服务公司的申办、业务能力的审核、公正办理的情况等,并有权利取消的认证服务公司的认证服务资格。其次,评证程序过程可以吸收社会机构参与和监督。为保证评证结果的公正性,企业社会责任评证委员会可以吸收大学、专业研究机构等社会机构参与评估过程,对其进行监督。例如在评证工作中先由企业提供相关资料,企业社会责任评证委员会进行资料审核,再由社会机构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对数据进行评证;企业社会责任评证委员会对参评企业及评证结果进行核查,并向社会公示,确定企业社会责任评证级别,通过社会机构的参与实现对评证过程的监督。再次,参加认证的企业还可自愿性地组建独立的中国社会责任认证联谊会,进行信息沟通,实现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机构和各类认证服务公司的监督,以提高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李晓辉.社会责任标准,专治企业“缺德”[N].法制晚报,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