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的形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烹饪饮食保健;茹毛饮血;自然火;人工取火;遗址;文化遗存;脑量;生食;熟食;植物原料;动物原料;膳食结构;文化特征
一、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形成期年代
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形成年代,相当于考古学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之无陶阶段,古人类学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时期,距今约20万年左右至距今1万年左右。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形成以晚期智人为主,我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遗址中,比较重要的有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资阳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
二、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形成期的主要标志是人工取火时期
原始人类人工取火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人类人工取火与原始社会经济形态、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原始人类所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所采用的技术、原始人类大脑的生理机能、原始人类动物原料熟食等因素息息相关。
1.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人类人工取火的社会背景。
(1)先进生产生活工具的出现。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各类遗址出土了大量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水洞沟遗址出土有骨锥、北京山顶洞遗址出土有骨针和钻孔的兽牙、许家窑遗址出土有骨铲以及一千多枚石球、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出土有石矛头,山西朔县峙峪和沁水下川遗址出土有石镞,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出土有骨镖,柳州白莲洞遗址出土有骨锥与骨针等等。
(2)狩猎经济和渔猎经济走上历史舞台。随着石镞、石矛、飞石索、弓箭、骨鳔等一大批先进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狩猎业、渔猎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活动中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采集、狩猎、渔猎已经出现分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原始社会的狩猎经济和渔猎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狩猎经济和渔猎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人类人工取火的条件
(1)技术条件:人工取火所用到的技术有打、钻、摩、刮等几种,而在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中,这些功能都清晰可见。北京山顶洞人遗址,据碳十四测定,下窨骨化石年代距今18865,误差在420年,文化层中的兽骨年代距今10770,误差在360年。文化遗存有骨针(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眼系用尖状器挖成的,针眼直径3.1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1件、磨光的鹿角1件、磨光的斑鹿下颌骨1件、磨钻穿孔石珠7件、钻孔小砾石1件、穿孔各种野兽兽牙125枚、磨制骨坠4件、磨制穿孔海蚶壳3件、钻孔鱼骨1件等等[1],这些文物的出土,标志着旧石器时代中、后期,磨制、钻孔等制造生产工具的先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工具的制作之中,人工取火的技术条件已成熟。
(2)智能条件:旧石器时代中、后期原始人类大脑机能的完善为人工取火提供了保障。原始人类大脑的生理机能与脑量的大小有很重要的关系,人类学家吴汝康研究认为:“在前一百多万年内,人脑的脑量只有600-700毫升,大约一百万年前后,人类的平均脑量是800-1000毫升,在二十到三十万年,脑量的平均值与现代人相近,更后的人脑量虽在体积上没有继续增大的趋势,但脑子的形态还在改变,内部结构日趋完善和精致,脑细胞的数量增多,密度加大,新的联络在发展。”[2]医学家严健民在论述人脑进化时认为:“所谓人脑组织结构的进化,是指脑量的增加,脑神经元数量的不断增多。如古猿的脑量只400-650毫升,经漫长的进化,猿人的脑量,早期猿人在800毫升左右,晚期猿人在1200毫升左右。25万年前的古人,脑量已达到1300毫升左右。有资料反映,‘现代人的脑量多在1100-1500毫升之间,男人比女人稍大’。”[3]说明在大约距今20万年左右,人类的大脑机能已经非常完善了。
(3)客观需求条件:熟食是人工取火的核心推动力。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狩猎水平非常低,能够捕获猎物机会少之又少,所以用火烹饪动物原料的需求不大。原始人类保存自然火御寒,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原始人的体质特征跟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他们体表有一层厚厚的皮毛完全可以抵御严寒,实在严峻,冬暖夏凉的山洞完全可以居住。需求是决定人工取火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旧石器时代早期,对火的需求不是很大,原始人类在保存利用自然火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断火是非常可能的。当然,也不排除在某一区域或某一群落有连续存火的现象。但是,在旧石器时代的中、后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由于狩猎业和渔猎业的讯猛发展,狩猎动物和渔猎水产原料急剧增加,这些动物原料不适于生食,不然危急人体健康,用火烹饪食物的概率大幅度提高。一种既简单又经济实用符合历史潮流的用火方式的出现势在必然,在人类熟食的召唤下,人工取火便悄无声息来到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一个斩新的时代-人工取火的时代诞生了。
3.中国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人工取火的时间。
与我国古史传说中“燧人氏”和“伏羲氏(庖牺氏、伏牺氏)”时期相当。《韩非子.五蠹》曰:“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燧人氏’。”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以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尸子.广泽》:“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虑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周礼.含文嘉》云:“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等等,这些都是对人工取火的权释。中国原始人类人工取火的年代在距今20万年左右到距今1万年左右。相当于考古学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以及新石器时代前陶期,古人类学智人时期、新人初期。
三、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形成时期的特征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无陶阶段各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充分反映中国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形成时期的特征。
1.烹饪原料
旧石器时代中、后期,距今大约20万年左右至距今1万年左右,烹饪原料仍然以采集为主,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狩猎工具大量涌现,不仅可以捕获中小型的动物,还可以捕获地面上的豺狼虎豹、空中飞禽和水中的鱼类。狩猎经济和渔猎经济在原始人类的整个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旧石器时代中期许家窑遗址,1976年发现了1059个石球,最大的重达1500克以上,最小的不足100克,利用这些石球可以制作“飞石索”,石球与飞石索对狩猎都有重要的意义[4]。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峙峪的动物化石至少有一百二十匹野马,八十八头野驴[5],说明该时期的峙峪人已经以猎取大型动物为重要的生产活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无陶阶段,随着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农牧业文明的脚步慢慢跨入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原始人类的经济形态在“攫取性经济”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生产性经济”,原始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产食物,但规模有限。
2.烹饪热源形态
热源多元化是火食时期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显著特征。北京人遗址第四文化层距今27-33万年[6]。第四层为上部灰烬层,由上紫、红、黄、灰、绿、黑色等杂色灰土组成,内含烧骨、烧石。被烧过的动物骨骼中,有的变形或变成灰色。被烧过的石块上,有许多裂纹。厚度大约6米。第六文化层有5米厚,也含有烧骨与烧石。中国旧石器时代各时期遗址的文化遗存几乎都有烧骨、炭灰、烧石、烧土,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烧骨、烧石、烧土、灰烬层在文化遗存中越来越丰富。烧骨、烧石、烧土、灰烬这些物质都富含热能,都有烹饪食物的功能。热源越多,相对应的利用热源的方式就越多。原始人类在烹饪食物时,除了直接让烹饪原料与明火直接接触外,还有更多选择,除明火外,还可用烧骨、烧石、木炭、灰烬、烧土来加热食物。明火有很重的烟熏味,烧石、烧骨、灰烬、木炭、烧土已充分燃烧,有充足的能量,但几乎没有异味,不仅如此,许多还有特殊的香味,经这些热源烹饪出来的食物,风味更佳。
3.食物分解工具
分解食物的工具形态小形化、刀刃复杂化、用途专业化,骨刀、骨锥广泛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中、后期的遗址中,研磨器、研磨棒等具有新石器文化标志的工具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无陶阶段的文化遗址中。器形变小与狩猎业相适应,许家窑遗址是我国小型石器出土最多的遗址,许家窑遗址出土的与食物分解有关系的石器分刮削器、尖状器、石砧、磨石、石球等。刮削器有七大类,尖状器有五大类[7],小型刮削器和尖状器可用于分割野兽的皮肉以及割断动物的筋肉。石砧的出现,为分解食物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使食物分解卫生快捷。磨石可以将分解食物的工具加工得更加锋利,方便食物的分割。石球既可以用来狩猎,又可以用来砸碎动物骨骼,取食骨髓。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无陶阶段,原始人类对于动物肉类的利用更加平常,该时期内各遗址的文化遗存中骨器很多。例如骨锥和骨刀,骨锥比起石尖状器,更容易分解动物的皮肉。骨刀的出现,使食物的分解变得更加容易,骨刀刀刃通常都非常锋利,在分解食物时的阻力更小。切割后刀口比石刀切割的刀口更清晰、食物形态更美观,符合人类的审美要求。骨刀可以将食物分解得更小,保障食物均匀受热、减少有害人体物质产生的概率,方便原始人类的进食。既丰富了烹饪饮食保健文化的内涵,又促进原始人类的文明进步。随着研磨器、磨棒的出现,食物的形态除经石刀或骨刀分解成块状外,还可能将食物加工得更细,比如颗粒状或粉末状,无疑对食物的深加工具有积极的意义。火食时期分解食物的工具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砍斫器、石砧、石球、骨锥、骨刀、研磨器、研磨棒等。
4.烹饪方法
烹饪方法产生的客观因素。热源多元化、分解食物的工具多元化,决定了烹饪方法的多元化。石器时代的传热方式主要是辐射传热,其次是传导传热和对流传热。烹饪之法有烤、熏、炮、燎、炙、烧、燔、焐。其中烤与炮近似、燎与炙近似、烧与燔近似,东汉人郑玄认为:“燔,加于火上;炙,贯于火上;炮,裹烧之也”。最古老的烹饪方法应当是焐和烧,原始人类抓住猎物,直接将食物放在炭火上或灰烬中就可以将动物烧熟或焐熟,这是最简单易行的烹饪法,越简单越符合原始人的审美观。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有没有用泥土将食物包裹起来投入炭火中或灰烬中焐熟呢?旧石器时代许多遗址的文化遗存中都有烧土,所以不排除这种可能。居住在巴西中部地区的克林-阿卡洛列印第安人其炊煮食物的方法是,用野香蕉叶把木薯和香蕉包起来,放在烧热的石块之间烙烤[8]。倘若果真如此,在旧石器时代烹饪饮食保健文化将翻开新的一页,食物避开了与热源的直接接触,使食物受热时的温度更低,经这种工艺烹制出来食物更加安全卫生。烤的工艺是食物置于悬在炭火或灰烬之上,比食物直接放在灰烬中焐熟更卫生。“从人掌握了火的时候起,就开始了动物以及植物食品的烧和烤。最原始的烧和烤是在篝火上、在木炭上、在热灰上、乃至在被烧热的石头上进行。”[9]样的论述不够全面。原料烹饪时的存在方式有四种:在热源体中;在热源体表面;在火苗中;在火苗或热源体上方。在热源体中,烹饪方法称之为焐;在热源体表面并且有火苗燃烧,烹饪方法称之为烧;在热源物上方的火苗中,烹饪方法称之为燎;在无火苗的热源体表面、在热源体或火苗的上方,没有烟雾或烟雾较少的,烹饪方法称之为烤;在无火苗的热源体表面、在热源体或火苗的上方,烟雾较大的,烹饪方法称之为熏。《古史考》:“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这里的炮是在原料表面包裹有一层物质,比烤更进了一步。烤的年代远远比《古史考》上说的燧人氏时期要早。原始烹饪方法烧与现在烹饪方法烧的内涵完全不一样,现在烧是指水传热。
煮、烧(指具有现代烹饪法意义)、炖、焖、煨、炒、烙等烹饪法的萌芽。我国旧石器时代许多遗址之文化遗存都有烧石、烧骨、烧土,这些富含能量的热源物、食物以及水常常出现在原始人类的视线中,存在决定意识,将热源物与食物、水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完全可能的。原始人类狩猎后,将大型猎物剥皮后,去掉体内肮脏,将烧热的石块投入腹腔,再置于烧热的坑内盖上泥土加热成熟[10]。近代美洲大草原印第安人烧煮肉食,是将水和肉放在辅了皮革的坑里或放在用木栓绷紧的形似锅子的皮革内,然后向皮革内投进烧红的石块,直至把肉煮熟[11]。根据民族学资料,我国已有类似的情况:东北鄂伦春族淬瀹肉:将肉与水放入刳成空心的木头容器中,不停地投入小烧石,以致肉熟。鄂伦春族吊烧:猎获的兽胃洗净,放进水和肉块,吊在火上烤,胃焦肉熟。云南的傣族,杀死牛后,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剥下的牛皮垫于坑中,盛上水放入牛肉,投入烧红的石块,直至肉熟。食物的加热方法是以水传热来完成的,这是煮、炖、焖、煨等烹饪方法的前奏。谷类、坚果之类的小形体原料,采用石上燔谷方式进行烹饪,《礼记.礼运》:“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此段话语隐藏了两种烹饪法―炒和烙。将石板用火烧至很高的温度,小形体整粒食物置于石板上炒熟,这是烹饪方法炒的原生形态。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前陶时期的文化遗址有研磨器、研磨棒出土,可用之将谷米研细,与水和浆,入烧石上烙熟,把食物经放在炽热的石板上使之成熟,烹饪方法为
烙。根据民放学资料:独龙族和纳西族人用一块圆形石板架在火塘上,把和好的饼浆倒在烧烫的石材上烙熟。的门巴族和珞巴族在烧热的石上烙饼。它们的文化基因可能就来自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中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无陶时期。
参考文献:
[1]《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 作者张汝玖、胡晓春编《裴文中科学论文集》[C]科学出版社 1990年出版P123-133
[2]吴汝康著《人类发展史》[M]北京科技出版社1978年P209
[3]严健民著《远古中国医学史》[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P5
[4]《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6年发掘报告》作者贾兰坡《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C]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P154
[5]《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作者贾兰坡《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C]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P175
[6]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著《中国原始社会史》[M]文物出版社1983年P31
[7]《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作者贾兰坡《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C]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P139-141
[8]刘达成等编译《当代原始部落漫游》[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P234
[9]斯科文著 张锡彤译 张广达校《原始文化史纲》[M]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 P110
【关键词】 产褥期妇女; 饮食行为; 文化程度; 调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68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称产褥期,一般规定为6周[1],即通常所说的“坐月子”。产褥期是妇女一生中非常特殊的阶段,合理的营养和膳食对于产妇及婴儿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2]。有报道指出,妇女在产褥期出现的健康问题较多,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我国传统的“坐月子”方式有关[3—4]。为了解果园街道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在产褥期的饮食行为,从而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制定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笔者于2011年1—12月对密云县果园街道9个社区的6个月以内婴儿的母亲进行了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果园街道543名产褥期妇女进行知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3份,回收有效问卷500份,手工剔除无效问卷25份,有效率为92.08%。被调查者健康状况良好,其文化程度分布为:技校及初中最多214人,占45.1%;高中及中专124人,占26.1%;大专87人,占18.3%;大学50人,占9.9%。其中,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46岁,平均(28.2±4.01)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调查问卷,由医务人员对果园街道的产褥期妇女进行面对面的营养知识问卷调查和膳食调查。营养知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产妇健康状况、知识和行为、产褥期膳食摄入频率调查等四个方面。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的录入、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 检验。对不同文化程度与饮食行为分布行相关性分析。P
2 结果
在调查中发现,果园街道妇女在产褥期食物摄入较为单一,一般以小米、面条、鸡蛋等为主,水果蔬菜和一些较为生冷硬的东西基本不摄入或很少摄入。该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产褥期妇女饮食分布状况见表1。
表1 果园街道不同文化程度产褥期妇女饮食分布状况 例
由表1可知,不同文化程度产褥期妇女饮食行为在食用水产品、内脏、鲜奶、奶制品、豆浆、豆制品、大米、杂粮、薯类、绿叶蔬菜、其他蔬菜、水果果汁、动物油、干果类、坚果类等15项食物方面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相关性分析得文化程度与摄入内脏、水产品、鲜奶、奶制品、豆制品、大米、杂粮、薯类、绿叶蔬菜、其他蔬菜、水果果汁、干果类、坚果类等13类食物存在负相关(P
表2 不同文化程度与饮食行为分布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该调查结果表明:果园街道不同文化程度产褥期妇女在“坐月子”期间还存在许多饮食上的不良习惯,如大多妇女在整个产褥期几乎只摄入小米、面条、鸡蛋等食品,而富含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的水果蔬菜、肉类等很少或根本不摄入,食物中缺乏纤维素以及肠蠕动减弱,这些不合理的饮食行为习惯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妇的健康,很可能会导致一些肛肠疾病(便秘、痔疮)和产后过度肥胖的疾病的发生,应引起足够重视,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与妇女不同文化背景有关。因此,作为基层社区服务中心保健机构,为了妇女及儿童健康,应根据社区产褥期妇女的文化程度,针对妇女在产褥期饮食行为方面存在的误区及不良习惯,抓住重点环节、薄弱环节,在产妇及其家人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健康宣传教育,及时纠正那些错误的饮食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的[5]。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2.
[2] 毛丽梅,孙秀发,刘烈刚,等.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营养学报,2005,27(2):110.
[3] 王晓莉,钟兴兰,康楚云,等.不同地区妇女产褥期卫生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3):175—177.
[4] 王晓莉,王静,欧柳菁,等. 涞水县妇女产褥期饮食、行为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1):29—30.
一、金融全球化概述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世界范围内各国的汇率、利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金融要素互相影响,金融市场按全球统一法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钱趋于同等,巨额国际本钱经由过程金融中心在环球范围内敏捷运转,从而构成环球一体化的趋向。
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初,跟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1973年石油危机的发作、1972年美国通货膨胀的飞速加快,首要发达国家进入“滞胀”时期 。资本主义为了摆脱危机,恢复经济,极力推进经济全球化,随后由欧美波及发展中国家,拉美、非洲、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纷纷进行自由化改革,在这种条件下,金融全球化得以迅速发展。
金融全球化的形成原因可总结为三点:其一是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变得更加快捷,通讯技术得以迅速进步,这些大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资本得以最大限度地摆脱时空的束缚在全球范围内涌动;其二是70年代初;其二是70年代初,固定汇率轨制的解体,金融市场的开放,新兴市场的异军突起,新自由主义的海潮,信贷自由的进步;其三是各??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金融自由化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推动。但是货币资本循序渐进地实现对投资部门标的目的和节奏的管制,这个过程从中国扩张到国际范围,各个国家间资源的流动使每个国家内部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对财产发生转移和变化从而对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控制力发生一系列的变动,这个才是金融全球化的根本动因。
金融全球化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三点:投资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及金融机构及其资产收益的全球化。
二、金融全球化下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金融全球化导致一场城市商业银行与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潮流的角逐竞相展开;中国的商业银行应做金融全球化的弄潮儿,而不是在角逐中丧失竞争地位,淹没在洪流中;就目前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在全球金融化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我便对这些问题做一些详细阐述。
(一)中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新的战略定位不够清晰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在之前为城市商业银行的时候吸收了部分当地自然人入股,其主要是投资给当地事业单位,财政,企业,是在以往基于服务于地方、服务于市民、服务于中小企业而出现的。在初期确实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快速扩张,但在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上升动力不足,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协调区域化发展,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以跟随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步伐。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关系密切,因此迫切的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提高盈利能力。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大,其发展历程中的几次战略定位,变迁也是受政府主导的,这种变迁是强制的。因此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战略定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商业银行跟国外银行和中国工、农、中建四大行比较而言,没有差异化优势,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没有较大的竞争力。
(二)金融全球化增大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是由20世纪80城市信用社发展而来,2001年增资扩股,提高了风险抵抗力,而中国加入WTO后,中国银行面临着国外银行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国际银行时间较短,实力距中、农、工建四大行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还没有进入稳定大型银行阶段。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受国家政策照顾,自身竞争力较国际银行不高,抗风险能力差。跟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部门行业不景气和市场利率化历程加速致使利差收窄的情形呈现,城商行的信贷风险、不良贷款不竭上升,面对的资产质量压力不竭加大。金融全球化又使得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国际银行一起竞争,国际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将面对更大的经营风险。金融全球化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布局;金融全球化的金融要素重新配置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的管理重心偏移,经营风险加大。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品牌知名度不高
开放、平等、协作是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理念,而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依然处于追求地域,追求速度的陈旧理念,对新的创新理念,人力资本,知识产权,技术能力提高带来银行品牌价值的提升认知不足。随着金融全球化,西方商业银行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有很大区别,并且西方商业银行注重潜在客户的开发;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传统经营理念和文化还未和西方商业银行带来新的理念文化相适应,传统经营理念遭到挑战,陈旧的经营理念将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中国城市商业银行只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而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下,相比其他闻名中外的银行更加没有品牌优势。
三、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全面思考相对优势,深化战略定位
近年来,深化战略定位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翻阅资料获悉,在2014年一部分银行分析研究它们自身优势特点和周围环境之后,找到了更适合它们自己发展的道路。比如郑州银行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专注于商贸物流的银行、精益求精的社区银行和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的专家,而嘉兴银行又在现代化的今天,决定将科技融入金融,泰隆银行将电商作为主攻标的目的、摩拳擦掌“立等贷”,哈尔滨银行开始提供对俄金融服务,威海市商业银行开通的对韩特色服务,苏州银行建立三农业务部、推出三农产品等等。上述银行只占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一小部分,或许借鉴它们的战略能够帮助其它各地城商行正确的定位自己,抓住自己的发展机遇。
(二)加??金融监管、提高风控能力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世界经济呈现出风险性和投机性;加剧了全球金融动荡,尤其在加大开放程度后中国要根据国际惯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市场环境统一监管标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面对的金融风险压力加大。因此“十三五”计划发起中已对金融监管指出了明白的鼎新标的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角度来讲,中国商业银行务必加强金融监管也是因为严峻的内外部情势。应对金融监管只有强化内控建设,提高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本身抗御风险的实力。其次,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经济下行的今天控制住不良贷款率,如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在事前严格审核及时给出结果,中途随机关注资产变化情况,贷款到期前及时提醒、确认情况,配合国家相关单位增加违约失信惩罚措施。
笔者通过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一共14篇,这说明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根据笔者统计CNKI搜索结果,近几年国内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磊,2010),以淮安为例,认为淮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终端市场的需求为核心,运用主题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开发策略;《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建忠,2009),从饮食文化的审美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途径;《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杨丽,2001),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樊玲、洪锋,2007),认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胡一旻,2009),认为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分析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现状,论述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发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黄继元,2005),认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国饮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它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毛震,2007),认为佛教饮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佛教旅游资源,四川地区佛教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佛教饮食文化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泰安地处我国古代齐鲁大地的腹地,其饮食文化属我国四大菜系的鲁菜系。中国历代都有对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饮食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仍绵延不断。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的中部,北依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济南菜和孔府菜的影响。泰安属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泰山文化的痕迹,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罗万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人世沧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饮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渗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泰安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产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来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从素食方面对泰安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现出多样而质朴的特点。以泰山物产和泰山儒、佛、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泰安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鳞鱼等。
不同文化的聚拢,促成了泰安丰富多样的特色饮食,主要有泰安煎饼、野菜宴、东阿阿胶、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
三、泰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饮质量较低
国内外游客来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探寻历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体验泰安的民族风情外,同时对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蕴下的泰安的饮食充满了期待,对此,并没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业的重视,“正宗四川风味”、“沙县小吃”、“佛跳墙”、“韩国休闲餐厅”、“哈尔滨餐厅”、“客家水煮鱼”、“东北餐馆”等餐厅在泰城林立,而“鲁菜馆”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连锁餐厅,对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规餐厅却几乎没有,泰安回民聚居区最为著名的早餐———糁,只在路边的小摊位有,却没有环境优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规饭店,没有打造属于泰安的字号,同样泰安煎饼、泰山赤鳞鱼、泰山豆腐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字号,没有专门的饮食文化管理部门,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易使本地独有的工艺和技术慢慢退化,宝贵的本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有一些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使游客花了钱却品尝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从而对泰安饮食大失所望,严重影响了泰安饮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完善
“山东煎饼”、“东阿阿胶”闻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煎饼”、“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独一无二的饮食资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对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整合营销。人们谈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鸭”等老字号;来到重庆,说起火锅,就能想到“德庄”、“小天鹅”等火锅名店;提起扬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离不开“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却没有一家代表泰安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餐饮名店,所以,必须加大泰安饮食的宣传力度,将泰安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包装,完善营销体系,实现泰安餐饮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参与性不强
目前泰安餐饮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开发主要以品尝美味佳肴为主,开发者忽视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是适应市场需求所必须的。泰山作为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泰安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对于游客来说,能够亲身体验菜肴的制作会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方面应该引起泰安饮食企业的重视。
四、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对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泰安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泰山、济南饮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线”的优势,推出“品孔府宴、尝泰山煎饼、饮泰山女儿茶、感受济南菜”的饮食线路。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1.泰山农家乐体验游
“农家乐”是一种依托农业的“寄生”产业。因此,“农家乐”不是毁农造景,而是以农为景;不是抛弃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简单追求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是在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泰山北麓“农家乐”已颇具规模,“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在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消费的时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鸡、泰山山珍正是发展泰山农家乐体验游的优良先决条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农户庭院,以农户的菜园、花园、果圃、鱼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如泰山封禅文化、东岳庙会等,要让游客动手采摘菜园、果园的菜品、果品,这些成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为游客准备野鸡蛋、板栗、核桃等“农”味十足的土特产供游客选购带回家。
2.泰山豆腐宴专线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誉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朵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泰安开发豆腐宴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尝泰山美食的同时,遐想帝王封禅泰山时的情形。
3.在现有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饮食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对泰山进行旅游开发时,在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体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历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如“在体验泰山封禅文化的同时,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则一定能给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4.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泰山当地特产丰富,有泰山煎饼、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各种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饮食类购物品,可以考虑自建直营店、零售店并且通过与旅游购物店合作,销售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类购物品,作为游客返家携带当地特产或旅游观光式购买,通过游客的无意识营销,对泰山饮食类购物品进行推广,同时实现宣传泰山文化的双赢效果。
5.兴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泰安饮食文化一条街,美食街的整个设计要结合泰山封禅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山神崇拜、东岳庙会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泰安美食,让游客对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内涵上都被吸引,同时结合泰山东岳庙会,借助泰山东岳庙会的影响力,策划泰安美食节,借此平台宣传泰安美食。
6.宗教饮食文化体验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灵岩寺成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开发佛教素食文化体验游,使游客体验泰山佛教的空灵和浩瀚;碧霞祠、岱庙为道教神灵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神府,给了无数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举办道教饮食养生论坛,在提高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同时,宣传泰安饮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美食节、洽谈会、旅游大篷车、建立旅游饮食推广网站等平台,宣传泰山饮食文化,通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在对外的媒体宣传片中加入对泰安饮食及文化的宣传。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日渐增强,旅游网络推介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宣传方式,网络营销旋风正席卷整个旅游市场,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营销商机,正在成为主流旅游营销平台。现在游客普遍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各种旅游信息,他们获得的泰安饮食信息多是从旅行社网站、各种自助游网站等得到,此外还有一些官方网站如山东新闻网等,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个网上泰安饮食旅游超市,所有的泰安饮食旅游资源都在里面展示,为游客提供各式选择,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还要针对不同客源地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泰安饮食旅游推广网站。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