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1篇

(1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西安710062;2白河县中医院,陕西白河725800)

摘要:为更好地掌握和了解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种类等各种情况,为以后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通过野外样地、路线调查及文献查阅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地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和药用特点进行研究。在白河县共调查到野生植物302 种,隶属于109 个科250 个属,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272 种103 科227 属,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90.07%。白河县药用植物中,草本占57.62%,木本类最多的是乔木,其次是灌木,最少的是藤本。从药用植物资源类别的分配情况来看,被子植物最丰富,为239 种,占药用植物总数的87.87%,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相对较少,分别为28 种和3 种。药用植物中,绝大多数以全株类入药,占36.03%,其次为根及根茎类,共81 种,占29.78%。按照药用植物在医学上主要用途,白河县内解毒杀虫类的药用植物占得比例最多,占34.77%。最后针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保护性对策。

关键词 :白河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特点;开发及保护

中图分类号:Q-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xb0661

基金项目:中医药公共卫生专项“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财社(2011)76 号];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我国代表性区域特色中药资源保护利用”(201207002)。

第一作者简介:张亚娟,女,1989 年出生,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物种群与群落生态学。通信地址: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陕师大长安校区,E-mail:zhangyajuan_123@126.com。

通讯作者:王孝安,男,1953 年出生,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植物生态学。通信地址:710062 陕西省西安市陕师大长安校区生命科学学院,E-mail:wangxa@snnu.edu.cn。

收稿日期:2014-07-04,修回日期:2014-10-11。

0 引言

野生药用植物是在自然界生长、未经人工驯化栽培、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植物,是极其珍贵的天然药物种质资源库[1],中国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然而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的今天,如何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重要资源已成为中药资源研究的核心问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得先掌握和了解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种类等各种情况[2]。陕西安康市白河县位于巴山东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以前所做的调查研究多是针对特定的某个药用物种或类型进行,对整个地区进行的调查研究较少。因此,根据第4 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相关政策[3-4],笔者通过野外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对白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进行全面调查,了解该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阐释其组成和药用特点,为该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调查于2013 年4 月开始,在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内进行样方调查和标本采集。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地势南高北低,全县山脉与沟相间,无一处百亩平地。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横过,县内冷水河与白石河从县境西南向东北大致平行流入汉江。全境东西长53.3 km,南北宽41.5 km,地理位置为109°37″—110°10″E、32°34″—32°55″N,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受相对高差的山地地貌的影响比较大,垂直性气候明显,平均气温为12.2~16.5℃,平均降水量787.4 mm,无霜期为234~261 天。白河县全县境内植被较为复杂,多为次生林和斑块状分布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形成的人工经济林及灌木林,几无天然林的分布。

1.2 研究方法

根据白河县的地形地貌特征等综合因素,在山间谷地、山麓斜坡地、低山、中山、高山等5 类生境类型中选择6 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或流域)。每个区域随机设置6 个1 km×1 km的样地(套方),每个样地(套方)中随机设置5 个10 m×10 m的样方,用于调查乔木;在每个样方中设置1个5 m×5 m的小样方和4个2 m×2 m小样方,分别用于调查灌木和草本植物。总共调查了6 个代表区域、6 条调查路线、36 个套方、180 个样方。除此之外,同时进行标本的收集,随后制成腊叶标本以进行物种鉴定。最终参照2010 年版《中国药典》以及前人的分类方法[5-7],归纳总结其药用部位及化学成分和用途。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用植物的资源种类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表1)显示,白河县共调查野生植物302 种,隶属于109 个科250 个属,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272 种,隶属于103 科227 属,占90.07%。从植物资源类别的分配情况来看,被子植物最丰富,药用83 科,占76.15% 。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资源相对较少,分别是15科和3 科;药用植物物种数的比较,被子植物最多,共239 种,占79.14%,其次是蕨类植物,共28 种,占9.27% ,裸子植物只有3种,占0.99%。孢子植物是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的香菇(Lentinus edodes)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的灵芝(Ganoderma lucidum)。在药用植物中,以科为单位(前7 个科)进行统计,所含种类最多的是禾本科(Agrostidoideae,共16 种),其次分别是菊科(Compositae,共15 种)、豆科(Leguminosae,共14 种)、蔷薇(Rosaceae,共10 种)、荨麻科(Urticaceae,共10种)、百合科(Liliaceae,共8 种)、毛茛科(Ranunculaceae,共7 种)。在这些野生药用植物中,单科单种比较多,共46 科,如海金沙科(Lygodiaceae)仅有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杜仲科(Eucommiaceae)仅有杜仲(Eucommia ulmoides),松科(Pinaceae)仅有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等。

2.2 药用植物的生长型

从植物的生长型分析白河县302 种药用植物的分布(表2)。其中木本植物126 种,占41.72%;草本植物174 种,占57.62% 。木本植物中,乔木57 种,占18.87% ;灌木53 种,占17.55% ;藤本植物16 种,占5.30%。草本植物中,多年生草本145 种,占48.01%;1年生草本29 种,占9.61%。表明白河县药用植物中草本占大多数,木本的药用植物最多的是乔木,其次是灌木,最少的是藤本。

2.3 药用植物的药用器官类型

参照《中国药典》和前人的分类方法[5-7],依照药用部位不同而将药用植物分为全株类(全草、全草)、根及根茎类(根、根茎、鳞茎、假鳞茎)、果实及种子类、花类(花朵、花蕾、花序)、叶类(叶、芽)、藤茎类(茎、茎髓、藤、枝)、皮类和其他8 大部分。通过比较分析(表3),白河县所调查和采集到的药用植物中绝大多数以全株类入药,占36.03%。其次为根及根茎类,共81 种,占29.78%。由于以全草或根茎类植物为药用部分的植物生长年限较长,过度采挖势必会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合理地采药是十分必要的,在利用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资源的保护,以保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2.4 药用植物药效类型

根据药用植物在医学上的主要用途,可将白河县调查的302 种药用植物分为以下16 类,并将各种功效所含种数及其占药用植物总数进行统计(表4)。从表4 中可看出,16 类药用功效植物的百分比变化范围为0.33%~34.77%,其中解毒杀虫类的药用植物占得比例是最多的34.77%,其次清热药占了30.13%,比例也是比较大的。表明该区的许多药用植物的功能还是比较全的,也有较强的药效专用性。

3 保护及开发利用

通过对白河县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系统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白河县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有272 种,隶属于103 科227 属,所占比例较大,达到了90.07%。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使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是值得人们亟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根据实地调查、分析和比较,以及当地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数据库

除了药用植物的种类等方面作详细的调查外,对其在药用植物资源的空间分布、蕴藏量、濒危状况等方面的调查应该加强,为建立比较系统的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持[8-9],特别是在重点的药用植物开发上,还应当提出一定的评价标准。王年鹤等[10]从药用价值、分类学意义、野生资源量、野生资源减少速率、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及综合性开发现状提出了初步定量化的评价标准。贾敏如[11]对药用植物濒危程度提出了评价标准,并确定了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常用中药物种10 种,二级38 种,三级64 种等。但是,因为对濒危植物的看法还存在区域性的不同,需从实际情况多方面考虑[12],避免可能带有的偏见和局限。

3.2 推广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和生产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但是面对储量有限、规格不一的野生药用植物,仍有很多制约。尤其是近些年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一些野生药用植物减少,甚至是趋于濒危。面对这令人担忧的局面,建议在进行植物资源保护的同时,有应该加快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加快引种和变种的速度,使中药材的生产能真正做到规模化、产业化以及商业化;同时也应该考虑建立药用植物的种质基因库[13],尤其是那些重点药用植物。实现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利用,不仅是对传统中药学的保护和支持,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尽管白河县已开展了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和紫斑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var. papaveracea)的种植,但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产量不高,效益不大,还需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加大协助力度,尽快让中药材的种植规范化。

3.3 打造特色中药材的产业化生产

白河县拥有的重点药用植物数量是可观的,因此,当地政府可以根据本县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特点和当地地域条件,寻找其中具有潜力药用植物,结合当地的自然传奇和人文风情,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现有的资料表明,白河县发展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已经形成规范化种植并具有产业化加工能力[14],“一县一业”的项目,已经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然而也存在着一些弊端[15],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急需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提升产业的科技创新,加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利用,避免造成植物资源的浪费,只有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够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郭小强.甘肃.陇东地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建议[J].甘肃农业科,2004,2:49-51.

[2] 徐家星,黄卫娟,王建军,等.龙春林北京市小龙门森林公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23-30.

[3] 黄璐崎,赵润怀,陈士林,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筹备与试点工作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1):13-15.

[4] 黄璐崎,陆建伟,郭兰萍,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与实施[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5):625-62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359.

[6] 党金玲,杨小波,吴庆书,等.三亚大茅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93-1395.

[7] 赵丛笑,周春桃,刘玲,等.南岳衡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组成及药用特点[J].湖北林业科技,2014,41(5):54-58.

[8] 王雨华,裴盛基.许建初.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实践与建议[J].资源科学,2002,24(4):81-88.

[9] 丁建,夏燕莉.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现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5):453-454.

[10] 王年鹤,袁昌齐,吕晔,等.药用植物稀有濒危程度评价标准的讨论[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2):67-70.

[11] 贾敏如.关于保护珍稀濒危中药的等级标准和种类的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2):67-70.

[12] 黄璐崎,杨滨,王敏,等.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2):70-72.

[13] 徐荣,陈君,陈士林.实现药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J].中国药业,2009,18(6):1-2.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曹妃甸

中图分类号 F0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096-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20

国内外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生态城的战略设想,为将生态城理念由抽象概念落实到具体 的可操控层面,需要研制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来指导评价生态城 的建设过程和建设水平。目前国内指标体系大多以国家环保部颁布的指标体系为主,缺乏对 城市建设过程的指导及当地特色的体现。本文以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为例,旨在探讨如何 构建兼顾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阶段且具有当地特色的指标系统。

1 生态城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生态城的评价方法包括城市代谢法、模糊数学法、生态足迹法、生命周期评价法 、指标评价 体系法几种。其中指标评价体系法是以评价指标为基准,引导并用达标考核来推动某项事业 的发展。指标体系法是我国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生态城市建 设,国内政府机构和学术界就陆续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城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 的数学模型[1-3]。宋永昌等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方面 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并选择了上海、深圳、天津、香 港等城市进行了生态化程度分析[1];顾传辉、梁保平则采用目 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的三级结构模式,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领域提出了生态城市评价指 标体系[4、5];李宏文在生态城指标体系中引入数学模型,并采用突变评 价法进行生态城评价[6];焦胜对目前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了 研究[7];国家环保部从“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 生态系统[8]”发出,颁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为地方指标体系构建提供了权威的参考依据。

从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来看,目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大多从经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系统 分析和整体把握,主要用途是环保部门对生态市进行综合评价与达标考核,但是指标体系尚 缺少对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的考虑,因此现有生态市指标体系对城市规划编制及城市建设缺 乏指导性意见。另外国家环保部颁布的指标体系仅属于基础框架性指标体系,在制订地方性 指标体系时,必须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符合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

2 曹妃甸生态城典型性分析

曹妃甸生态城地处唐山南部沿海、渤海湾中心地带,距离曹妃甸工业区5km、京唐港区10km ,是在沿海滩涂上建设的国际生态新城。按照建设世界一流生态城市的目标,曹妃甸生态城 将探索解决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破坏、能源高消耗、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诸多城 市病,对未来城市化发展提供示范经验。从城市选址生态环境现状来看,曹妃甸生态城选址 地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海水倒灌造成淡水资源稀缺,大部分地下水不具备开发利用潜力,生 态系统较为脆弱。在脆弱的生态基底上大规模建设曹妃甸新城,需要将生态治理的理念细化 到具体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同时作为中国与国外合作建设生态城的重要试点,曹 妃甸已先后与瑞典、意大利、英国、荷兰、新加坡等国家展开了合作,国内外先进技术为曹 妃甸生态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需要融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 ,将其建设成一个包容性强的动态指标系统。

本课题组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特殊性原则,参考规划目 标并结合曹妃甸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概念框架设计思路(见表1)。

传统指标体系 环保部门用来进行城市综合评价及达标考核 用于生态城评价管理的单一指标体系 包含经济、社会、环境等三大子系统 以《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为主,较少考虑当地实际 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 兼顾评价生态城达标情况、指导生态城建设过程的双重作用 包含生态城目标管理型指标体系和过程调控型指标体系的指标系统 目标管理型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社会、,环境等三大子系统,过程调控型指标体系则将规划 方案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具体化为可操作性强的过程导则及量化依据 参考国家标准立足曹妃甸实际情况,并全面体现曹妃甸生态城的规划目标和技术手段 综上所述,生态城指标体系将由两部分构成:用来评价规划目标和建 设成果 的目标管理型指标体系;将规划理念具体化为规划行为,并用来为城市设计者、研究人员及 承包 商提供定量化依据的过程调控型指标体系,具体见图1。

其中目标管理型指标体系以“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为基础,构建由经济、社会 、环境三大子系统组成的管理类指标体系,用途是对生态城进行目标导向与监控生态城城市 建设的达标情况。依据层次分析法将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方案层、指标层、标准层4个层 次。

过程调控型指标体系则属于过程调控式指标的集合。该指标体系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 市管理等多角度导向并调控生态城建设过程,是城市规划目标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具体体现 ,是目标管理型指标体系得以实现的综合技术系统和措施。过程调控型指标体系从城市规划 建设各大子系统出发,共分为:城市功能、城市空间、建筑和建筑学、交通和运输、能源利 用、废物循环利用、水资源和水污染、景观和公共空间等8大技术子系统。该指标体系通过 运用技术和管理的手段综合城市功能和空间开发,制定发展系统措施和设计方案,并在规划 和建设的过程中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从而实现城市结构合理、土地利用高效、环境品质良 好等目标。如图2所示,该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立体动态的开放体系,其指标涵盖不同的城 市尺度(区域、城市、街区、建筑),或不同的阶段(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营)的 技术和措施系统。具体见图2。

4 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选取

在具体指标遴选及赋值上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兼顾指标的完备性和精练性。即要求内容全面, 又要求指标数量应少而精,尽量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2)兼顾现行统计制度。在能够反映城市生态发展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尽 量选择现行统 计制度下能够采集到的指标;

(3)考虑本地情况。选择指标体系中应尽可能反应曹妃甸新城的规划目标和实 际情况。

以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为例,指标遴选过程课题组采用德尔斐法,目标管理型 指标体系共 选取51个指标。根据曹妃甸生态城“港城、创新性城市、活力城市、文化繁荣、世界一流宜 居新城”的城市定位,提出对应目标层:有吸引力的开放城市、创新性城市、有经济活力的 城市、高品质宜居城市、文化体育繁荣的城市等五大目标。而根据曹妃甸新城脆弱的生态现 状,提出曹妃甸生态城应建设成为生态友好型城市。方案层指标遵循城市规划方案,根据生 态城规划目标及当地实际情况设计,思路见表2。

指标层选取充分兼顾现行统计制度,选取统计成本相对较小的指标,另外生 态体系中重点监控指标用*表示,指标的选取结果和指标的说明见表2。

5 总 结

现有生态城指标体系大多缺乏对城市建设过程的指导及当地特色的体现。本课题组 探讨了包 含目标管理型和过程调控型两大体系的生态城指标系统,可用来导向和监控生态城建设的达 标情况并 提供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对生态城规划建设管理无疑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另外在具体指 标的选取过程中,充分反映曹妃甸新城当地实际和城市规划预设目标,并为现行城市规划编 制方案提供一定的定量基础。该指标系统的构建理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

,(5):16-19.[Song Yongchang,Qi Renhai,You Wenhui.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 ate Means of Ecocity[J].Urban Environment and Ecology,1999,(5):16-19.]

[2]朱兴平,曹荣林.生态城市的数学模型建立[J].四川环境,2006,(2):16-19.[Zhu Xi ngping, Cao Ronglin.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Ecocity[J]. Sichuan Environmen t ,2006,(2):16-19.]

[3]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生态城市建设及其指标体系[J].城市发展研究,2007,(6):5 6-60.[Guo Ruixiu,Yang Jurong, Mao Xianqiang. EcoCity Construction and Indicat o r System[J]. Research on Urban Development,2007,(6):56-60.]

[4]梁保平,余丽娟,黄仿.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2006,(3):91-94.[Liang Baoping, Yu Lijuan, Huang Fang. The Basic The ory for Ecological Assessment[J]. Journal of Guangxi Normai University(Science ), 2006,(3):91-94.]

[5]顾传辉,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8,(11):24-25, 3 8. [Gu Chuanhui, Chen Guizhu.Research on EcoCity Indicator Evaluation System [ J]. 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8,(11):24-25,38.

[6]李宏文.突变评价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9):26-32.

[ Li Hongwen, The Application of Mutation Evaluation in Ecocity Assessment[J].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04,(9):26-32.[7]焦胜,曾光明,何理.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4,(1):75-78, 90. [Jiao Sheng, Zeng Guangming, He Li. The Uncertainty An alysis of EcoCity Indicator System[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cience 2004,(1):75-78, 90.[8]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 [Ma

Shijun, Wang Rusong. SocialEconomic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J].Journal ofE cology, 1984, (1) :1-9. ]

Research on Indicator System for Caofeidian Ecocity

CHEN Lei1 WANG Gang

1.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 hina;

2.Urban Planning Bureau of Tangshan District,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03-03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an City

JIA Chun-yan, HUANG Qi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in Tai'an c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bout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nstruct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model and teaching practice using smart phon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an city

Key words: Tai'an city; college students; smart phon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手机上网使用率的增长。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85.3%,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小时。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0%;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占比最高,为48.1%。[1]由此可见大学生是青少年网民中手机上网的主力军。前期调查泰安市大学生使用的手机均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使大学生实现了无时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随着“互联网+教育”战略的提出,全面审视智能手机的教育价值,认真分析研究智能手机的教育应用,引导智能手机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助手非常重要。

1 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现状

调查发现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娱乐和通讯层面,大部分学生虽用手机学习,但对其教育作用和功能没有明确的认知,应用比例偏低,学校和教师层面针对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具体措施、平台、资源非常有限。

1.1 学校层面

目前泰安市共有9所高等院校,有5所建立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3所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泰山学院)和2所高职高专院校(山东服装学院和泰山护理职业学院),这2所高职院校还建立了手机网站,泰山医学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泰医”(包括微官网和微招生),支持手机访问。5所院校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供教育及管理服务。包括校历、课表、校车、空课查询、图书馆等功能。其中空课查询可以了解空课教室情况,图书馆提供馆藏、学术资源查询。自动回复功能可以进行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和成绩查询。微信推送招生信息、专业介绍、教学名师、新生蟮街改稀⒄衅感畔、考研信息、考试安排等。

2)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提供幕课资源,如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幕课”――《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果树园艺学》等,课程有学习指南、教学日历、考核办法及拓展学习网络资源。泰山护理职业学院的23门学科内容的试题库、录播平台(课程资源、说课、教师讲课比赛等视频资源)。泰山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出重点大学的“公开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学习。

3)心理思想教育。通过微信推送与心理、思想教育相关的美文、案例及相关心理测试,辅助学校进行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

1.2 教师层面

问卷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70%以上的通过手机提供学习资源,普通本科院校低于60%。而且相对于教学,教师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教育管理的比例相对较高,主要使用QQ群和微信,通知、检查、评优结果及文字、图片、视频形式的课程资源、作业。也有教师使用免费的移动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如泰山学院部分教师使用“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 进行2015级《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有部分教师建立课程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定时推送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展示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

1.3 学生层面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手机教育应用比例比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高,主要用途为学生管理和自主学习。

1)学生管理。建立各种班委、班级、院学生会、校学生会微信群、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各种评优、评奖及比赛,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投票。也可以进行社团活动宣传及成果展示。

2)自主学习。使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集中在“英语、专业课、考研”,使用方式包括微信、QQ群和教育APP软件,其中教育APP主要集中在英语学习;其次是考试类APP,不同院校选择的APP不同。此外还常用手机拍照、录音、视频拍摄、网络检索等功能辅助学习。

2 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特点

2.1 优势

学校越来越重视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实践。2014年只有2所本科院校建立学校官方微信或微博平台,目前有5所学校,说明各高校已经意识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智慧校园的提出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促进,在积极建设校本移动教育资源的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为己所用。

部分教师尝试基于智能手机开展学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管理。如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教学管理平台,选择课程资源、安排教学任务,学生手机登录平台,也可以下载配套的“外研随身学”APP,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交互学习。

学生期望手机应用于教育的意识强烈。据调查77.78%的同学期望将手机应用于教育,实现生生、师生合作学习、辅助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等教育功能。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英语、专业课程、考试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手机娱乐功能正悄悄向教育功能慢慢转变。

2.2 存在问题

学校层面:虽然有的学校建立了官方手机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但一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偏少,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资源只对本校学生开放,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教育资源更新不及时,缺乏持续性建设;四是个别学校缺少正确引导,出现了上课、自习收手机的现象。

教师层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智能手机辅助教育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培训,不能系统地进行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教学,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其他学校的应用实践经验,更多地尝试“手机+教育”的应用实践。

学生层面:整体来说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偏低,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偏长,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对其教育功能还没有清楚的认知和需求。另外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学校或老师提供的课程资料的学习积极性不大。

3 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策略

根据上述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实现基于智能手机拓展传统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以下应用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升师生新媒介素养

学校、老师和学生要转变智能手机“娱乐”定位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并将智能手机作为教与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工具,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智能手机+教育”的融合。同时,学校及师生还要提升自己的新媒介素养,即提升个人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2]新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

3.2 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生基于智能手机进行学习不是放任学习,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管理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必须按照教学设计系统性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组织学习活动、分配任务,适时提出问题、提供帮助、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等,达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保证移动学习的实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3 构建校际合作、教师参与的移动学习平台

建议在泰安市教育云平台中增加“高等教育(含高职高专教育)”模块,将泰安市各高校师生信息纳入云平台,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智能手机为学习工具、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贯穿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学习环节的数字化移动学习平台。高校引导教师积极建设校本移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团队或校际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移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共享其他省份、全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

3.4 提供有效的绩效支持

绩效支持是一种工具或资源,可以是纸质的文件也可以是电子科技产品,能在人们刚好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到好处的任务指导、支持和生产效率提高法。[3] 在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中,可以从三种方式提供绩效支持:第一,提供系统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或导学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学习就能完成学习目标;第二,精选移动教育软件、APP和资源,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选择合适的工具或软件检索信息,辅助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活动,资源要丰富、多媒化、可交互,并能及时更新与补充,便于不同专业学习者随时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第三,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交流,以微信、QQ为主,根据移动学习平台的相关数据和课堂教学的观察,教师提供及时的在线辅导、答疑、反馈,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讨论,保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恰好可以得到。当“移动学习”遇上“绩效支持”才会产生巨大的发展潜力。

3.5 重视移动学习中的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4]学习者使用智能手机学习,主要与信息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行为动作交流相对较少,从而使得人际互动最小化,因此在使用智能手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手机只能辅助课堂教学,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协作、组间竞争、师生互评等方法促进人际互动的最大化,达到“传统教育”与“移动教育”两者“利人利己”的双赢和多赢效果。

3.6 碎片式学习与系y性学习相结合

碎片式学习是指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表现形式是发散的,系统性学习即相对收敛的专业性、集中式、连续性学习。[5]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进行系统性学习外,还有一些零碎时间,比如等公交、坐车、等人、排队、起床前等时间,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平台为他们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进行碎片式学习提供了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泛在学习,但如果没有教师课堂上系统性知识的传授、系统性资源的建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只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因此,系统性学习是打好大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碎片式学习是其有益补充,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4 反思与结语

智能手机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学习可以不只依赖于教师,移动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互动交流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基于智能手机进行教育教学更加具有实践价值。我们对智能手机应用于教育教学做出肯定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它的不足,如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屏幕尺寸与其便携性的冲突、电池续航能力、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限制、资费负担、手机成瘾等。因此智能手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技术进步中完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无线化、移动化、个性化、共享化和智能化,实现“智能手机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8.

[2] 新媒介素养[EB/OL].http:///link?url=KNxlBT1o5RJRCln5fpwh-fziuD-MRVqh7Ss_cr9u-Sj2sr1oNgKAbCqz9Zad9SM5PsFJlX2lelrvm4nhFH0TJ_.

[3] 绩效支持:不是学什么,而是做什么[EB/OL].http:///news/show/id/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