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园林理水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典园林;理水;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理水的种类
《古典园林》对中国几十个大小园林进行了深入的介绍,通过比对、分析,本人发现古典园林对水主要有两种利用途径,视觉美观与工程应用。本人认为,所谓视觉美观,即造水的目的是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没有或很少有实际工程作用;相反,工程应用表明造水为了达到某种工程需要,比如排水纳水等,并不是为了美观(其效果是否美观暂不考虑)。
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可以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运用有大致的区别。下面着重分析两种方法的具体应用。
1.1.视觉美观之理水
山水为主的园林追求的就是山水的自然美观,所以即使是私家小园,水的处理也是根据自然界中各种水的形态来设置的。平静的江湖、流动的溪涧、奔泻而下的瀑布、汹涌的喷泉,均经过人们的巧手提炼,再现于园林之中。
【江湖】若是采用平静的江湖水势,那水本身就没有什么动势,水面平静辽阔,犹如明镜一般映照岸上的景色。想突出池面开阔、辽远的园林,则于池的周围,建低矮的廊榭、堆零落的山石,这样一来,池水中映入的大部分是上部的天空,使得池水更加明亮如镜、清澈开朗,如颐和园大块面的水体、西湖。也有追求丰富多变效果的,则于池面上搭建小桥,将水面分成两部分,既有分主次的(如拙政园小飞虹廊桥),也有中轴对称的(如文园狮子林的虹桥),各有妙处。池面较大的,只建小桥仍显单薄,则将桥面建为曲折、迂回的形状,设花式栏杆,于桥面某段建筑小亭,池中随意点缀绿荷,景致自然丰满,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如果池面更大,池中有岛,要不索性无桥,要不干脆扩大桥的体量,以适应水大空旷之感,如颐和园十七孔桥。
【溪水】除了水平如镜的池水,还有流动的溪水。虽然要形成流动的溪水,在人工建筑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小园不易实现,但仍有许多园林内有这样的妙景。天然的溪水,位于山林,行道曲折婉转,又有树木、山石的掩映,自然、幽远、宁静。园林艺术家为了达到逼真的自然流水效果,巧妙的利用各种假山石的不同形状,搭成曲折的水道,并在石旁栽植浓密的树木,造成幽深的自然山林环境。谐趣园和后溪河连接的一小段水道、狮子林修竹阁后部的水涧和网师园东南角的小涧,包括杭州虎跑贯穿始终的溪流,都是不错的山林溪水再现之景。
【瀑布】相比于池水和溪水,本人认为瀑布是水景中最美的,不但可见其形,还能闻其声。自然的瀑布在园林中还是比较罕见的。不过,人工瀑布虽难得却并非不可实现,我通过查阅发现有几处比较特别的瀑布水景。环秀山庄的西北角有一座高挺的假山,山上建有屋宇,每到下雨天就会有水流泻而下,如果雨很大流水像瀑布一样,蔚为壮观。狮子林在问梅阁屋顶放置水柜,和下部垒石承接,形成四叠瀑布。
【喷泉】除此以外,圆明园大水法利用高处水柜于低处出口压强差制造喷泉的实例也展现了古代造园大师理水治水的聪明才智。
1.2.工程应用之理水
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治水的典范莫过于颐和园万寿山的排水系统。建造者在山间分布着一些细长高耸的石头,这些散点放置的石头虽然不能直接阻碍水流的下冲,但可以将大股的水流分成小股的水流,分散水的力量。在山间的小路上有一些大石块,有时候游人累了,便可以坐下来歇息,这些石块可以挡住大股水流,有效地降低了水流的动能,缓解了水流的力量。
在弧形的扬仁风外,有一条中间低两侧高的长沟,流经过来的水被这条长沟拦截在建筑之外,并随着水沟的流向,流入山下的昆明湖内。通常落水会夹带着泥沙,如果直接排放到昆明湖中会造成淤泥沉积,于是在大的昆明湖安置小的蓄水池,将这部分带有泥沙的水沉淀后再通过暗管送到大的水体中,山脚小的葫芦河就是起到这个作用。正是它的存在才使昆明湖的湖底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不至于每年清淤。
在后溪河也间或分布有较为宽阔的水面,其主要作用也是在强降水时收纳山上的排水,使水位不至于过快升高。同时苏州街水道弯曲回转的设计也有利于山涧冲下的溪水在此回传涡旋,以减少水的河岸的冲刷。
以上这些水景或与水相关的设施,我认为风景美观的意义其次,最主要的意义是他们发挥了实际的功效,他们在视觉上可能不如纯艺术形式的布置来得赏心悦目,但至少设计师没有夸大美观性不足这个弊端,尽量自然和谐的来安排这些布置,获得的效果却令人吃惊。也许游人在园中游览时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正用途,可能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它们却真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启示与感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法令我折服。我在感叹古人造园技艺之高超的同时,不禁反省当今中国园林景观的现状。不难看到,近些年国内园林界弥漫仿古复古风潮。全国上下,无论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居民区花园,一律挖池堆山,大建亭台楼阁,以求古典自然山水园林之美。我们不难发现现今很多不中不洋、毫无依据的景观作品,园林中臭水、死水和一些浪费资源的水体设计屡见不鲜,我们应该仅仅在形式上追求继承还是应该更深层次的寻求古人严谨细致的造园精神呢?
我认为是后者。一味模仿形式而不品味园林真正的功用的园林师不会设计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我相信古人造园为美观也好为工程也罢,它们都有严格的理论基础,垒石造亭,植木栽草,皆有方圆。如是寥无章法的胡乱照搬和模仿,脱离古人造园的精神实质,看起来再美的园林也禁不起理论的推敲和实践的考验。好比古人处理水流的办法,我们如果不知其原因而生搬硬套地使用到所谓“古典风格”的园林中,那么后果将是可怕的。
关键词:地景文化、形胜、相地、因借自然、现代景园设计、 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园林设计属于立体式设计载体,它包含了建筑、园林小品、规划、园艺等各方面的设计因素,期间还蕴藏着人生哲理、山水意境、文人世风等多种文化背景意味。可见,优秀的景园设计不仅要注意工程建设,更应注意人文因素。
中国地景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总结了长期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处理和设计实践中的有关地景文化的理论,将传统的景园设计上升到了人与自然的层面,并且赋予了人文因素。
1.中国地景文化的发展过程
中国地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也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的一个过程,对地貌的功用和对景观认识的过程。最初,人类对自然仅仅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依据古代文献记录,距今约5000年前伏羲氏绘制八卦,辨识东南西北西北方位,认定天、地、水、火、山、泽、风、雷八种自然景象的活动。这就是地景文化的启蒙阶段,也是对自然认识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只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还未对其产生感知,即美与丑之分,好与坏之分。西周时期《周易大传》中提出了“形”与“象”的美学概念,此时期已对自然开始感知,已出现评价,选择。战国时代《荀仔.强国》记载中对秦地秦川所作评述中“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是对那个时代自然景观与自然资源的一种认识,“形胜”已属于地景文化的一种理念。此时已涉及到对自然景观与资源的应用,使人对于自然的认识更上一个层面。东汉三国时期将“形胜”理念与人文心理观念相融合,使中国地景文化登上了风水学的殿堂。到了隋唐时期,地景文化已达到兴盛,营造工程、因借自然的造园手法已普遍应用于帝王宫殿、都城、陵墓等的营建。在此时期,地景文化发展迅速,并且已经提出了许多基于“形胜”理念的设计方式。如“笼山为苑,冠山抗殿”、“包山通苑,疏泉抗殿”、“因山借水”、“因山为陵”等。在此时期工程营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宋元两代在隋唐时期兴盛的地景文化基础上持续发展。到了明清,继承了各代的地景文化,创造了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体现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绝佳之作,使中国地景文化达到了蔚为大观的时代。
2.“形胜”理念以及对“形胜”的基本认识
从字面意义讲,形,《说文解字注》讲“象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胜,《新华字典》讲“优美”。形胜,《辞源》解释为“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形胜一词最早见诸《荀子.强国》,云:“其(秦)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中国地景文化的核心理念为“形胜”,在古代各地志书,史书中多有“形胜”一节,即对城市所在的环境形势予以描述。而现在对形胜的解释多为: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山川壮美;利用有利的地形制胜。可见,形胜与地势有关,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且形胜之处往往山水景观优美,人们往往利用这些形胜环境进行人工创造。形胜在其物质层面的意义主要指其自然地理的条件的优越,而精神层面的意义主要在于对景观元素的比拟与概括,且加入人文心里元素与风水学理念。如古人诗画中都会描绘出心目中理想的精致的范本。在诗人眼里,天象、地理、石壁、烟柳、人家等都属于形胜范畴。而风水学将形胜的概念得以形象化,有了所谓“龙脉”、“九星”、“天门”、“地产”等等概念。
3.相地
在古人看来,相地是很重要的,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
计成于《园冶》相地篇中将造园用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六种。六类地虽各有偏宜,但是都具备一定的地利,因而通过造园手段可以提升可以达到“完形”园林甚至于出人意表的效果。
古人相地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卜邻 造园中卜邻则是强调借景。卜邻不仅指邻借城市之地,还包括山水之邻。卜邻的范围不仅包括相邻的构筑物和自然山水,也包括周围整个环境。在现代景观设计相地中,也应将视野放宽,不能仅局限于场地之内,应充分挖掘场地潜力,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因山就水创造佳境。
(2) 究源与察地 造园相地除了考虑周围环境之外,还要考虑园林基址范围内的立地条件,造园讲究随曲合方,得景随形。只有顺天然之理,才能自然、合宜,故对基址的了解十分重要。设计师应将用地看作是有生命的物体,与场地进行心灵沟通与对话,尊重场地。
古人相地尤其注重对水体的处理,古人注重引水究其源,察其之历,以便创造有生命的景观。这也是在相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古人造景通过水景彰显其灵气,而现代景园设计亦离不开水景。在景园设计前期相地过程中应寻其源、察其历,若场地本身有水源,则是创造佳景的绝佳场地,应充分利用其优势,彰显水景之魅力。若场地无水资源可利用,应充分考虑其周边环境,寻找是否有可利用资源,充分挖掘场地潜力。
了解原址的植被情况,在察地中也十分重要,园中树木是难得的造园资源,应尽量保留利用。
4.因借自然
因借,在于造园宜“因地制宜”,即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设计园林,顺应于自然,不违逆自然条件而强作构建。同时,要求园林内部的山石、水域、道路、花木以及建筑各景点之间相互巧借得体,通过一定技法将园外景致借入园内,构成一个和谐而充满生命意蕴的园景。
《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中所提到的“笼山为苑,冠山抗殿”是借景的内涵。即笼山水为苑以形成群山环抱、水流相汇的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因借自然的效果。冠山抗殿则是选择自然地势优越的山体高点,点缀建筑,形成标志,使建筑融于自然山水之中。“因山为陵”即借助自然山形为陵,凿山洞为墓,借助自然山势地景景观显示皇帝的威严与宏伟的气魄。
5.现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地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在场地分析方面,现代景观设计师应学习传统造园师对场地环境考虑还应从大处着眼,通过对场地内各种要素和景观资源进行细致的勘查和分析,从整体角度指导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因此,我们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加强对场地周边现有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园林建设与城市开发及资源相结合,促进景观综合价值的现实,达到“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因借自然”。使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
在设计思想方面,我们应当传承古人崇尚自然的传统,加强对自然山水的保护意识。无论是传统园林还是现代景观,尽管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不同,但都注重对景园设计思想的表达,将传统造园中的这一优秀设计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气候环境和景观资源,因地制宜,营造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景观类型,使园林景象的营造更具有深意。使地景中的人文思想得以延续,精神得以流传。
总结
中国地景文化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使园林营建充分结合自然、并结合人文心理、风水学理念。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应继承中国地景文化,使景观营建更加尊重自然。
参考文献:
[1] 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佟裕哲,刘晖.中国地景建筑理论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3(08).
[3] 刘莹.相地合宜地塑造城市地域景观[J].山西建筑,2009,35(33):25―26.
[4] 周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典园林的选址与立意[J].中国园林,2005(04):46―48.
[5] 封云.相地因借―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3,14(01):9―12.
[6]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相地”与“借景”理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7] 封云.相地因借―中国园林的造园之法[J].同济大学学报,2003,14(01):9―12.
[8]张薇.隋唐长安城自然形胜及其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 陈芊宇.相地与地景、景观的关系[J].四川建筑,2007,27(05):33―34.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城市园林;融合
Abstract: Mr. Xu Sizhai’s "Jian on cottage" has won the appreciation of Shen Fu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author thinks this is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garden most respected, but als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istic conception.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modern city landscape; fus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引言: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沿海开放城市兴起一股美化环境、大搞园林绿化的新潮,大规模的绿地,大片大片的草地,大笔大笔的投资,让国人大开眼界,从此,中国园林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旅程。然而,中国的园林风格同时也进入了一个迷乱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绿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市政绿化、主题公园和房地产绿化。房地产绿化是一个新概念,在中国新鲜而又古老。作为商业用途的房地产绿化是新鲜的,说其古老是因为我们的苏州园林本身就是房地产绿化,在世界上像苏州园林如此讲究的房地产绿化是罕见的。对于现代房地产来说,它不但要求环境营造的纯美效果,考虑更多的是其广告的卖点和成本核算,所以开发商在决定绿化方案的时候会考虑方案的独特性和卖点。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求助于国外的设计机构,设计出来的作品许多是纯粹的西方园林风格。随着房地产业在全国的迅速发展,这种外来文化的冲击遍及全国。建筑风格表现为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植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豪华气派,中国传统风格的园林艺术难觅其踪。以广东顺德碧桂园为代表,单从其豪华的造价不菲的凯旋门式大门就可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影响。同样,其他的园林绿化也受到很深的影响,如道路绿化、街头小品、广场铺装等都有了很强的西方园林色彩。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不可避免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
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的创作原则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与美学意念在园林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即纯任自然与天地共融的世界观的反映。中国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
园林创作的第一步就是塑造山水地形,“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是园林建设的要领
苏州环秀山庄是一个仅有一亩多地的小园,得力于清著名造园家戈裕良的深湛技艺,在这有限的面积之内,塑造了以假山为主、溪地为辅的大起大落的地形,使小园现出质朴自然的山林风貌。主山在池东,有前后两峰。前峰突起于水面之上,虽不高,却巨石嶙岣,气势磅礴,是堆叠得极好的峭壁峰,山中构筑有洞。后峰稍矮,两峰之间有幽谷断崖,其间植物有数株古木,阴翳森然。两峰之外,还有几个小峰环卫左右。整座假山均用湖石堆成,层次分明,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侧倾,加上湖石的纹理体势,给人以形同真山之感。后山在溪北,临水为石壁悬崖,石壁与前山相距仅1米,形成深约5米的峡谷,加强了山形的危峻。园中山有脉,水有源,山分水,水穿山,山因水活,水绕山转,使咫尺小园的山水景呈现出充沛的生机。园林大师陈从周称:“环秀山庄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
现代城市园林建设中很难借到真实的山和水,但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地行,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做到地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结合点缀风景石或将废弃的建筑块石叠塑成假山石。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这样写道:“生气,活气也。活泼泼地,生气充沛,则精神进露,远出纸上。”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将小建筑置于以土为主、间以黄石的假山平岗之中,溪水曲折流出,两岸柳树枫林,要是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此小憩片刻,定会使人感到满眼生气,精神舒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水资源比较匮乏,可以通过收集雨水或利用地下水结合地形地貌来营造溪水景象。
风景或景观中,除了自然界的山水、日月、生物外,还有人工的建筑物
街道,广场等,都是景观构成的要素。但童山秃秃,无景可言,只有披上了绿装,才有山林之美。一泓池水,晃漾弥渺,虽然有广阔深远的感受,但若在池中,水畔结合植物的姿态、色彩来组景,使水景频添几多颜色。园林中士山若起伏平缓,线条圆滑,种植银杏等尖塔状树木后,就改变了对地形外貌的感受而有高耸之势。高层建筑前种植低矮圆球状层次分明的桩景植物,对比中显得建筑的崇高;低层建筑前种植住状、圆锥状树木,使建筑看来比实际的高。巧妙地运用植物的线条、姿态、色彩可以使建筑的线条、形式、色彩相得益彰。
酷爱游赏风景的坡曾这样评价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景观“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如名节,久而后成。”意思是说台榭建筑只要有了钱,马上就可以造起来。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却不是立刻便能长成,需要十几年或数十年的生长。花草树木是使园林景色富有生气、活泼可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植物布置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另一个表现是不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见树种,如榆、槐、杨、柳、银杏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罗网般缠绕在假山石峰上的络石,山脚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伏在地上生长的小灌木、箬竹,在园林中也是随处可见。它们既增加了山石景的自然情趣,又起到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园林自然活泼景致的很好辅助。
园林造景不仅要遵循生活习惯还应考虑风水习俗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西式园林讲究几何形式,注重人为修剪,而中式园林讲究顺性而为,注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如何营造或设计一个既别致又合人文风水的景观,俞孔坚先生提出以下几个原则:(—)园林占地面积以及营造份量的大小要与住宅合比例,以求精、简、小、清为原则,忌贪大、奢、全、杂。色彩以万绿丛中一点红为准,忌色彩主次不分。(二)奇石怪树尽量或不适宜设在住宅明堂正中位,能放在后花园最好。(三)不宜在庭园中心或太靠近宅基的位置植大树,尤其是东南、南方,但可培一些如桂花、杨桃、白玉兰、石榴、鸡蛋花、椿树、萱草、兰花、景竹、沙田柚树之类,要错落有致,但不宜太密。(四)鱼池、泳池以方、圆、月牙形、猪腰形为最好,当然做好过滤水循环系统,保证池水清彻,再养一些风水鱼,才会大利财运。至于门前左右设有双塘,屋前屋后都有塘亦为大忌,宅的四正位也不适当。水池与光线最易形成“血盆照镜”风水煞,需特别小心。如果水池太近宅基,又处理不妥,易致病和招白蚁。若庭院较大,除鱼池外可造假山石景配以流泉飞瀑凉亭,要点是流泉飞瀑声音宜清脆,太响则为声煞。(五)公寓则不宜室内设置山水石景,若位置不合,常招阴气致疾。(六)流水与道路以屈曲穿插有情为准,忌直。草地园林景观与地面、道路比例以4:2为宜。道路和地面材料宜采用哑光,防滑偏深色最好。若材料偏浅又靠近门窗,此为风水之光煞,尤其在夏天特别严重,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七)凉亭、围墙比例大小高度要合适,忌用白墙蓝瓦。围墙则不宜太矮,150cm左右的高度为宜。
总结总之,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美好的意境会产生和升华,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体现出来,就能实现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的和谐统一,就能凸现中国园林特有的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画;“四王”绘画;明清文人;山水画;风景美学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Chinese Literati Landscape Paint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Viewed from "Four Master Wangs" Creation
ZHANG Dan
一、“四王”画派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征
“四王”是中国明清之交的重要绘画流派,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三个太仓人,一个常熟人,都生长生活于今天江南苏州周边的几个县市。四人互相有着师友、亲缘关系,且风格相承,他们在绘画审美的追求上有着共同的价值标准。“四王”又是生长在清初的中国明清时期最为正统的文人山水画流派,他们的绘画反映了那个时期的文人审美需求。
作为处于朝代更迭、社会转型时期的文人画派,社会演变时期的士人心态在他们的身上有所表现,尤以老一代画家王时敏、王鉴为甚:二人均不仕新朝,归隐田园以画自娱,作画的思想略有保守却代表着当时上层旧文人思想的主流;后一代画家王与王原祁成长于清,都因本派的名声鹊起而成为宫庭画师并因此入仕。“四王”模古开新,集前者大成并加以提炼,笔墨承载了更深的内涵,他们创造的山水画新风非常符合当时人群的审美意向和心理状态,因此在朝野和画界中都获得极高的尊崇和赞誉。他们所追求的神情意趣,产生了对绘画理法的归纳和对审美规律的应用,创造出了具有抽象审美特征的新山水画风。由此,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在明清时期产生了形式结构和审美取向的重大变革,这一探求,也反映了伴随同期风景园林艺术的发展而改变的文人美学观念。
二、以“四王”为代表的明清文人山水绘画发展
(一)明清文人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文人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因士大夫区别于职业画工的绘画精神追求而产生,对文人画家来说,山水画的创作就是一个他们不断参悟自然和生活并自由抒发胸臆的过程。南北朝世风的自由,隋唐诗文的兴盛,宋元社会政治的动荡,随后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在不断刺激、充实、发展着文人山水绘画的内容与意趣,其间迸发出了“畅神”、“卧游”、“逸气”等绘画美学理想。至明清时期,以江南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又有新的思想与审美情感注入到文人绘画中,形成了自明后期直到清末一脉相承的众多文人山水画流派。
明中晚期的很多的画家切身体验到了官吏制度的腐败而退出仕途潜心于绘画创作,寄情于山水之色。由于江南一带远离政治中心,客观上为文人画的发展创造了相对自由轻松的政治环境和富足的经济条件,在这里形成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吴门等画派,有更高气韵的文人画也取代了院体画在画坛上的地位。明末董其昌首次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阐释了文人画的独特追求,他在《画旨》中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
,文人画的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开始被社会普遍接受,此后文人山水画的发展进入了繁盛期,自明清之交始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文人画家:“四王”、“四僧”、“扬州八怪”、金陵画派的文人绘画伴随着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变迁同步发展,虽然它们的画存在消极避世且缺少创新的诟病,但朝野统治者在这一时期的大力支持让文人山水画上升到画坛的主导地位,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
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兼修的文人名士,他们致力于宁静风雅、意蕴深远的艺术创作,追求自由适意的精神境界。因这一阶层文人历来以儒学修行为本兼习佛道,明清的山水绘画作品中或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积极自然观表现,或有在隐逸精神的作用下避世独善其身的人文追求――丰富的审美理想融入画面之中,也影响到了中国近代山水画家的审美取向和作画风格。
(二)“四王”在明清文人山水画发展中的代表地位
自宋董源开辟南宗山水,至元四家,又经明朝浙派、吴门画派等,中国文人山水画的精神在传承中不断渐进发展,共同追求着逸然内修的文气和境界,这一理想至明清仍传承有序。“四王”深得其道,成员皆以师法前代传统绘画精华成己艺,并直接受教于董其昌等前辈大师,这也造就了他们共同的风格:四人均工习宋元古风,功力深厚而画面气韵高淡,意境含蓄深远,他们对山水绘画理法总结性的自我表达,确立了新的山水绘画格调。四人在清初名满天下,其后一直被尊为文人绘画的“正统派”。
除了相承的意境追求,在现实的艺术表现中,“四王”的绘画加以己意抒发,创造了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笔墨和线条表现方式,虽然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保守,但却对推进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起了积极的作用。笔墨图式本是绘画表达的语言,较为程式的用笔、设色以及图面布局正是四王不断领悟前人的绘画表现并加以自身提炼总结的创造性成果,是中国文人山水画在明清之际实践经验的结晶,“四王”的笔墨与图式实际上已经赋予了山水绘画于技法意义上的一种很强的可学性、普及性,这种对笔墨的趋于符号化的运用使得画面之物与现实景物已经拉开了更大的距离,丰富了笔墨的表现范畴,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引领了从单纯摹物态向抽象形态变化的革新。
“四王”在当时朝野和画界的重大影响力,以及他们易学的笔墨图式、绘画语言,承载深刻传统内涵又适于时代审美情感的画面表现,都给他们带来了大批的追随者,让他们的山水绘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深入人心,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记:“海内绘事家,不为石谷(王)牢笼,即为麓台(王原祁)械”。作为当时共识的主流正宗,四王的绘画可以看作明清山水画总体态度的缩影,由四王成员开创领导的娄东画派、虞山画派影响了入清后江南文人画的走向,“传承前派,引领后世”,在朝代更替的历史时期,“四王”在明清文人绘画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四王”绘画中的风景美学理想
(一)山水绘画造景之美
六朝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了绘画“六法”,成为后来中国绘画思想、艺术思想的指导原理。其中之一“经营位置”,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画面布局、造势、成境的原则方法。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山水画之法,根本上在于以大观小,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大自然的内部节奏,把全部景界组织成一幅气韵生动的艺术画面。”
对画面布局造景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形式美的问题,然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意在笔先,绝非仓卒而为,画面因有人的灵魂在内,寄托了人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艺术家的个性。中国山水画的造景艺术,远非西方油画仅仅为寻找合适观看角度的简单构图手法,而是一种传递着气韵生动内涵的精神境界,充满着超于画外的理想追求,已经上升到了美学的范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观“四王”绘画造景,不仅反映着经营位置的基本法则,又有他们源于自我感悟的提炼提升。“四王”成员个人气质修养相类,对画面关系的处理手法趋近,他们的山水画造景不求刻意为之的场景而强调对自然和画理的认知。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对造景作了论述:“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不必求好景,亦不必拒旧稿,若开合起伏得法,轮廓气势已合,则脉络顿挫转折处,天然妙景自出,暗合古法矣。画树亦有章法,成林亦然”
,作画有了正确的认识,便就有了妙景的产生。他也谈到具体的表达:“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澹荡,峰回路转,云合水分,俱从此出。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借王原祁的分析,笔者试做进一步归纳,以四人作品中最具共性和代表性的竖幅大场景图轴为例审读画面造景:竖向全景式画面中以多山林丘壑为主体,下端水面,上端云气,顶头留白,通过山石从下到上的转接循序而上,并有植物、建筑点缀其中,章法明朗。如果进行语言上的提炼,“四王”山水就是一种对元以来传统的平稳三段式造景模式的丰富扩充,加入皴点描绘,让多种自然界的风景元素和建筑、人物共生在画面之中;是作者以人的环境主体地位出发,寄景托情,以笔墨线条抒写自然观的直接情感表达。“四王”的山水画仿佛置人于其中,在画面的山林丘壑中因循而观常能发现可供人活动于其中的线路。摹古并在山水环境中加以分析,将自己的
王《虞山枫林图》身心融入自然精神,在自然化的形式中表达主客体相互转换的愉快,以主体性更强的视角进行造景构思成为“四王”山水绘画美学观独特之处(如王《虞山枫林图》),其中具体的造景手法可归纳为对于多种关系的艺术处理:
(1)远近与虚实――竖构图面在顶部有较多留白,用笔用墨近浓远淡,近实远虚,以远山虚化画面空间、推远视觉距离与艺术境界,近、中、远景的层次区分都是通过对比过渡拉大景深,达到景小境远的状态。如画面中段左侧的山脚已经渐消云端,对比着周边体量不一又高低错落的丘壑,虚实之间相互穿插,丰富了空间,升华了意境。
(2)主次与疏密――这一关系在画面的多个造景元素如山石、树木、水面中均有体现,其中以树木变化最为典型:前景树木立于最近的山石之上,相互之间关系明确并成丛出现,株株型态高大,枝叶清晰可见,能够遮蔽其后的山石,作为主景突出。而中后景里的林木枝叶形态已简化,以群集用点法表现居多,最远处的树木仅作为山石点缀更加隐晦,排列也较近景树木更为分散,比对之下便显出了韵律的变化。
(3)藏显与动静――建筑这一人造物在画面中的位置能看出作者有意的构景布置,最前临水的草亭直接设于平台之上,与其后不完全暴露的建筑位置就产生了比对:或依偎山石,或半掩于林木之后,逐渐走入山林深处,表达出一种含蓄的虚显之美,藏与显的相辅相成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桥上人物的加入是画面的点睛之处,此时,林木丘壑是静的,人是动的。
“四王”山水注重画中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和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仅取其形更重其意味,使其各具韵律又节奏齐一,以生成一种格调高雅的调和之美;着色淡泊,更合山水之势,不用厚彩而更显得古朴高远。“四王”在笔墨美、形式美及程式美表现上的创新,都是该画派造景美学观的集中体现。
(二)园林艺术的渗入与风景审美的发展
风景一词以现在景观设计学科解释是指人眼能看到的一切自然物与人造物的总和
,而用中国古代的观念解读则为“风雅之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里也早说到风景,与西方的概念有相应之处但其内涵是更深的,如清曹雪芹在《石头记》里对大观园的形容,“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如果把衔山抱水作为人所看到的风景,那么天上人间就是更高的一层境界――这里的景不只是单纯的人眼所观的景色而是园中更有为人所向往的天上之景境。因为多出了超于物象的审美感知,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景美学观显得更高明,这同样在山水绘画中得以展现。
在“四王”画派发展的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也走上,四人正是生活在造园活动兴盛的江南地区,崇尚自然适意的造园理念反映着当时文人对园居生活、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也无形的渗入到画家的艺术创作之中。由于二者有着共通的理想,当时很多文人画家积极参与到园林营造之中,在“四王”之前的吴门画家,对江南造园活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像文征明、唐寅等画家就曾直接参与到苏州园林的设计之中,并在自己的山水绘画中有意加入了人工的园林景观点缀。画家的参与拓宽了园林的审美视野,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画家将绘画艺术带进了园林;反过来,景色如画的园林又成为画家创作的源泉。画家用精妙的笔墨,以不同的剪裁方式,多角度地表现了城市山林的幽旷意境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场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对园林美景的心理感受。
“四王”时期的江南园林艺术发展达到最盛,并产生了理论化的成果:《园冶》、《长物志》等总结了造园思想及设计手法的著名造园论著出现,明清文人园居文化更加流行。四人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发展着前代文人画家的理想,并在自己的山水画中投入了更多更自主的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解读,以实践创作进一步阐释他们对园林所观所游所居后的理解,四王绘有多幅园林图卷,如王一人就作有《沧浪亭图》、《狮子林图》、《艺圃图》、《夏五咏梅图》、《康熙南巡图》等或全部画幅或有重要篇幅描绘江南园林的山水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观察自然,认识自然和表现自然是相辅相成的过程,而这时的园林营造和山水绘画创作同样是从客观形象到艺术形象的再造。通过比较“四王”绘画和江南园林艺术,可以发现其中的密切联系:
首先,双方具有统一的理想:山水绘画和园林都是感性的艺术,它们崇尚自然美,希望通过再造美来实现人的审美需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观点看就是超尘脱世,寄情山水,强调意境,追求优雅和深邃。另外,以小见大,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的追求在造园和山水绘画中也是一样的。
其次,双方采用相似的手法:“四王”沿用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散点透视方法,从各个角度观察自然,根据需要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把各个不同位置上看到的景物都组织进画面中。同样,江南园林也是通过把人行进中遇到的本不在一个位置上的景物连贯起来,达到动观的效果,给人以“步移景异”之感。
第三,双方遵循共同的原则:在整体中求变化,在有限中创造无限,达到局部之美和整体之美的对比统一。园林布局
王《沧浪亭图》(局部)
讲求通过曲直变换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穷感,园中曲折宛转的风景也更具有动态之美。“四王”的山水画同样在画面中汇聚着广阔的自然景色,而且除了对画面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有对比变化的要求外,组成局部画面的笔墨线条本身也充满着变化。
“四王”的作品受到园林艺术的影响,但他们的视角不仅在于表现有限空间的园景,相较吴门画派等园林山水画,“四王”更多以大丘壑、大山林等更有气魄的姿态审读自然,在他们的山水画里可以寻到园林美学思想渗入的痕迹,又能发现他们根据自身理解对更广阔自然山水环境做出了抽象化、符号化的整体渲染,使画面另具气质,虽笔墨厚重老到却更显得气韵平和。这一态度是“四王”作为清初画派对晚明画派在风景审美观上的进一步发展,也被当时的文人山水画家们所认可。
(三)哲学观与时代社会风气
如果向源头追溯,中国传统山水绘画是源于人对自然奥妙和天体宇宙的欣赏和向往。山水画中表现出的留白就是中国人无穷宇宙观的反应,“善用虚实,虽白而不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表明了画家超脱现实的广阔想象力。共同的哲学观指导一定是文人在山水绘画创作中不能悖离的,在漫长历史进程凝练的哲学思维下,中国人开始对自然观、审美观进行定义,其结论因时代特征、宗教思想和画家品性的异同而丰富发展。
在儒学无可争议地占据到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入世思想往往最初是被画家积极接受的,一些画家因生活的不顺意逐渐走向求隐等消极出世的状态。“四王”的切身经历就对应着这一历程,他们都是在不断参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追求平和的人生观,在他们的绘画中已经成为了公认的特征。
一个画派风格取向的形成发展与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影响是分不开的。“四王”产生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思想发展最为自由兴盛的时期之一,此时经济发达,政局波荡,文人中有的标榜隐逸,追求自我,有的趋附潮流,归仕新朝,在繁盛与腐朽,坚贞与屈节,保守与进发之间,各种进步的思潮涌动着。此时,作为习画以师古为宗旨的“四王”来说,对彻底的革新虽难以认同,但渐进的改良也从他们的笔墨中表现出来。
同时,作为文人画家,深受着中国哲学文化传统的陶冶,他们的作画观念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四王”生活的地理环境、成长经历都熏陶了他们淡泊而深远的品行。“四王”的笔法平和淡泊,画面具有一种“中和”之美,透露出他们的纯净的精神状态和消减偏激浮躁之气,涵养平和仁爱之心的内在追求
,通过画面,可以直接反映出他们独特的学养、人格、性情及笔墨功力,更能解读出那个时代的一种文人美学理想。
四、结语
每个时代都应该在历史上留下它的印记,“四王”作为明清正统文人山水画的典型,他们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独树一帜,在笔墨形态、风格特征、情感抒发及传承发展等方面对封建社会晚期文人山水画的发展演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作品中展示出了他们对于风景审美理想的独特理解。从风景美学的视角对“四王”绘画进行深入的剖析,结合艺术、哲学和人文科学的多学术背景进行参考,可以看出当时的风景审美观点是科学的,甚至在理想上是超越现在的。
“四王”数百年后的今天,社会风貌已完全变革,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但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文化传统从未改变,人们的内心深处仍然保有着对先辈与生俱来的尊崇和向往,而其中最优良的部分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不懈发扬,正如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绘画,它们表达出的对美好自然的审美情感寄托是古往今来人类生存发展之中永远的共同理想。对应着中国山水画共同遵从的美学宗旨,即《畅神说》中的美学追求:中国山水画造景之情神是远超画境的,画中之山水高于真实之山水,欣赏它们让人的精神愉悦。
“四王”一派及明清社会文人山水画的风景美学观内涵,不仅是时代的反馈,其精神一直延续至今,亦是现在习画者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王剑、田军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山水画风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史明景观艺术设计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董寿琪苏州园林山水画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陈从周说园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陆俨少山水画刍议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从过去单纯追求室内豪华装修转变为如今注重室内、室外和谐共存,讲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交流。各种以山景、江景、湖景、园景、都市景观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景观住宅已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市场魅力。由此推动了当前住宅景观设计的蓬勃发展,并进入了更加讲究精、美、意境的新阶段。良好的景观设计把人工与自然、技术与艺术、功能与观赏、时尚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拥有住宅的同时又拥有一座公园或一片绿地,尽情享受阳光、空气、绿色、人、自然与建筑构成的和谐的居家环境。
一、传统的继承
中国传统的造园术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空间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解欣赏方式和创造构筑程式,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对当今的住宅景观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园林艺术手法是我们在当前住宅景观设计中可以大加借鉴的宝贵遗产。其倡导的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意境可以大大提升住宅景观的空间意韵,让居者真正在自然中得到精神的贻养。中国传统园林,其造园手法在遵循“中和”,追求意境的大法则前提下,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取启迪,充分发挥传统的“有法无式”的设计理念,以达到感性与理性、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建造技巧,巧妙地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构筑与观念体系,在当今特别是在南方城市的住宅景观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与发展。
二、布局的合理
任何一个设计都应有全局的观念,把客观存在的“境”与主观构思的“意”相结合,因地制宜,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环境以及实际环境中有特色、有利的因素,加以适当的改造,通过合理布局对构成小区景观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安排,按不同功能用地进行合理的划分与衔接,既考虑到主景区、活动区、休闲区、主要出入口和干道的区分,又充分考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通过造景、借景等手法使整个设计突出主体,分别主次,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功能和景观要求的统一体。
三、元素的组合
纵观中西环境艺术的发展历程,水、绿化、雕塑等环境元素自古就是构筑环境,提升意境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中国传统的园林理水艺术就是研究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和水在造景中的作用。《古兰经》中用十字形水渠表现天堂的梦境,这一思想曾对西方造园的理水思想产生过深远影响。
1.水景
水是生态景观中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有水才会有生命。人类自古择水而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依赖水、爱水甚至崇拜水。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现代人也越来越意识到真正高品质的生活在于融入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正如著名建筑设计师陈跃中所言:未来的居住条件,特别是高档居住条件将趋于清新与质朴。水景住宅以其独有的慑人魅力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亲近自然的向往。风水之法、得水为尚,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符合自然规律,水在起到美化作用的同时,其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净化空气、改善住宅区的小气候。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如静水、动水、落水、喷水等不同的设计,把水的精神做出来,给人以良好的视觉享受,达到丰富变幻的效果。
静水有着比较良好的倒影效果,给人诗意、轻盈、浮游和幻象的视觉感受。在现代建筑环境中这种手法运用较多,通过挖湖堆山,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形成住宅小区大面积的水面,给人以宁静至美的风景,可以取得丰富环境的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面积静水设计切忌空而无物,松散无神韵,应注重曲折婉转,方显灵气。
动水设计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曲水流觞”风俗,最初用以招魂,镇鬼,驱散病疫。后经王羲之等文人雅士以“流觞曲水”赋诗取饮,挥就《兰亭序》而得名,成为日后众人造景生意的仿效手法。他们或是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给人以生动跳跃的美感;或以涓涓细流,任水自由地流淌于汀步、卵石之间;或是通过借景的方式,将住宅小区外的湖景、江景尽收眼底;或是设计人造喷泉等人工水景,让水在宁静、柔美与欢愉、激动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心情。
2.绿化
众所周知绿化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改善气候,美化环境,消除身心疲惫,有益居者身心健康的功能。尤其是在当前绿色住宅、生态住宅呼声日益高涨,住宅小区的绿化设计,更应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化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空间与设施融合在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的公共空间。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色彩、质感等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同时充分考虑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题,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
在植物的选择上应注重配置组合,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尽量选用叶面积系数大,释放有益离子强的植物,构成人工生态植物群落。如:有益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群落松柏林、银杏林、槐树林等;有益消除疲劳的香花植物群落月季灌丛、松、竹、梅三友林、丁香树丛、合欢丛林等;有益招引鸟类的鸟语林植物群落海棠林、松柏林等。
植物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体现出主题化的景观原则:从主题上体现出园林景观中系列植物主题及时分、气象系统所显现的“时景美”,从而为整个园区营造幽雅、宜人、舒适的组团景观。做到主次分明和疏朗有序,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要尽量避免人工之态的显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要合理应用植物围合空间,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的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如街道,人行道两边,可用封闭性空间,与外界的嘈杂声,灰尘等相隔离,闹中取静,形成一个宁静和谐的休憩场所,要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要善于运用透视变形几何视错觉原理进行植物造景,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树冠垂直投影在平面上的线)、林冠线(树冠与天空交接的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提倡“林荫型”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的效果,从而提高生态效应。
3.环境设施
环境设施设计是环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是一个具有多项功能的综合服务系统,它为满足人的生活需求,方便人的行动,调节人、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系统中,包含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内容。
硬件设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些基础设施,包含五个系统:信息交流系统(如小区示意图、公共标识、留言板、阅报栏、街头钟等)、交通安全系统(照明灯具、交通信号、停车场、消防栓等),休闲娱乐系统(饮水装置、公共厕所、垃圾箱、健身设施、游乐设施、景观小品等),商品服务系统(售货亭、自动售货机、银行自动存取点等),无障碍系统(建筑、交通、通讯系统中供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有关设施或工具)。软件设施主要是指为了使硬件设施能够协调工作,为社区居民更好的服务而与之配套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如安全防范系统(闭路电视监控,可视对讲、出入口管理等)、信息管理系统(远程抄收与管理、公共设备监控、紧急广播、背景音乐等),信息网络系统(电话与闭路电视、宽带数据网及宽带光纤接入网等)。
任何环境设施都是个别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安全、舒适、识别、和谐、文化是住宅环境设施的共性。但由于环境、地域、文化、使用人群、功能、技术、材料等因素的不同,环境设施的设计更应体现多样化的个性,例如,不同地域之间气候的差异性也会影响环境设施的设计。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多雨,环境设施在造型上不宜采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可以多用木材以增加亲切感,另外北方常年下雪,考虑到一年中很长时间的灰白背景,设施不宜采用浅色,而应该多采用色彩较鲜艳的玻璃钢材质;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但阳光充足,这为环境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创造了条件。此外,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地方资源,比如竹子一类的传统材料运用到现代环境设施中,而不是一味只追求材料的科技含量。又如,江南、岭南、西南地区充足的水资源,各地不同的风力、地热等自然资源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合理利用,成为环境设施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征。
指示系统要统一于视觉识别,每一个规划的小区都有自己的识别标志,尽管指示系统有区别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应具有广泛的统一性,载体之间应用材料与造型的统一性、载体颜色与企业VI的一致性;产品尺度上的呼应性。设计中还应考虑景观设计的风格理念,分析设计中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对指示系统的影响,在统一的设计风格中寻求变化,产生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
在公共座椅的设计上,应考虑以方便使用者长久停留的舒适型座椅为主,同时兼顾老人、小孩的需求,设计适宜不同人群休息使用的座椅类型。座椅的设置要注重人的心理感受,一般应面向视线好,人的活动区域,同时兼顾光线、风向等因素,也可与其它设施如花坛,水池等结合进行整体设计(见图8)。在座椅的造型设计上,住宅区的座椅应有别于一般公共场所的座椅,应体现出住宅区的生活气息。(见图9),琴键式的钢质座椅潜移默化地表达出住宅区浓郁的文化氛围,(见图10),卧地式的花岗岩石凳,简洁之余透露出随意便捷的生活理念。
自行车存放架在设计上要形成一定的秩序性达到景观化效果,充分利用向心式、岛式(对放式)、靠墙式等车辆存放形式合理利用空间,规范车辆的停放。不锈钢材质的弹簧式存放架采用一次性浇铸工艺,线条流畅,结实耐用。分段式的设计可供不同场地的需求酌情增减,有别于一般公共场所工艺粗糙易生锈的钢筋焊接架。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存放架的设计除了考虑自行车的存放外,电动自行车的存放在尺寸上的要求也是值得我们引起重视的(见图11)。
垃圾箱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应着力体现人文特色,通过细微的差异性设计来提升小区的独特品味,要考虑与社区整体风格相一致,从中找出那些诸如形态、色彩、文化等隐含着的因素,运用到设施的设计中去。诸如,作为产品形态很重要一部分的色彩,具有一定的功能与表征,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色彩的爱忌是不同的。就我国而言:东北地区偏好色相反差大,明度对比大的色彩;西北地区偏好色彩浓艳、强烈,体现西北人豪迈而纯朴的民风;东南沿海地区偏好色彩淡雅、别致。在设计垃圾箱时,我们完全可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尊重不同地区人们对色彩的爱恶特征,投其所好,避其所忌,利用色彩来体现各地区住宅设施的个性特点,而不是如今这般全国到处一个样,南方、北方一个步调的现象。在材质的运用上,应尽量运用当地较为常用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如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复合材料的使用;玻璃、荧光漆、PVC特殊材料的运用;实木、竹子、藤的运用。设计中还要考虑维护使用的方便易行,提高人的可操作性,在功能上达到方便人们丢弃废物,提高资源回收率的作用,如烟蒂与可燃废弃物的分别收纳,可回收物与不可回收物的分别收纳等,在布局上,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箱设置在一块儿,避免间隔一定距离间断投放的现象,并应尽可能设置在公共座椅的附近,提高人的可接近性与分类投放废弃物品的自觉性,以达到真正保护环境的功能(见图12)。
观赏设施作为美化环境,营造环境氛围的主要手段更易于形成住宅景观的主体。观赏水体、雕塑小品等可以调节人们的视野,陶冶人们的性情,体现时代主题,反映当代生活,使小区充满艺术气息,尤其是当前各种以生活化题材为主题的抽象、具象雕塑的出现更为提升住宅景观质量,营造景园意境,反映当代人的生活面貌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例如用彩色玻璃钢制成的小型抽象雕塑;以铜为材质,地域民情故事或当地人生活情景为题材的情景雕塑,用废弃制成的以环保为题材的小型主题雕塑等来反映居民区的精神风貌,创造民俗、现代、富有个性的小区环境(见图13)。
总之,住宅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设计艺术与其它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
提倡多元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空间艺术,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环境,不断将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使身居其中的人们获得重返大自然的美好享受。转自:《风景园林》
参考书目:
1、《景观艺术设计》刘蔓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