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消费模式

可持续消费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消费模式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第1篇

2009年开始,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我国农村消费量逐步扩大。农村消费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时代转型过程中的环境资源约束效应将日益强化,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人民小康的新问题。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并提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作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如果不能未雨绸缪,积极转变农民的消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创新农民消费模式,则“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要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必须转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而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符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构建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模式,将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目标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生态消费模式与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1.1生态消费模式的内涵及特征生态消费模式是基于人类社会再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是一种以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前提,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它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终极目标,是适应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因此,生态消费模式是对传统消费模式的改变,是未来建设生态文明的终极支撑,是时代的客观要求[2]。生态消费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适度性。它是一种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最良好的消费活动,由一定的物质和生态生产相适应的消费规模与消费水平决定,并保证人的生活质量的消费。这种消费模式强调在消费中的各个部分支出必须适度,减少攀比消费,扩大精神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可持续性。生态消费模式将当代人的需求和未来人的需求,今天人的需求与明天人的需求有机统一起来,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并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过度的消费,具有一种跨时空的品质。第三,全面性。生态消费模式是一种包含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消费,注重物质文明消费,更注重精神文明消费。由于人类过多地关注物质上的消费,而轻视精神上的消费,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所以生态消费模式更突出精神消费的第一性,强调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的关注。

1.2农村生态文明内涵及特征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和农村自身发展与自然和城市的关系,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村庄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这进一步表明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也包括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是2种成果的共同发展。其中,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指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如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善与优化、农村卫生环境状况的改善与优化、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与优化等;农村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包括农民生态观念的产生与增强、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农村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3]。农村生态文明具有3方面特征:第一,强调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只讲究速度而不考虑质量,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把“好”字当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生态产业发展为主导,生态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重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提倡构建农村生态消费体系,注重城市文明的传播、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生态工程技术的运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农村环境质量。第三,强调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处理好地区间、部门间、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

2现有农村消费模式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负作用

消费可以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因此可以从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和生活方面的消费对当前农村消费模式进行分析。

2.1农村生产方面的消费

2.1.1农业生产消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投入高,资源消耗大。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相比,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生产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粮食等农作物主要靠高资源投入、增加播种面积、加大施肥力度等途径实现增收。养殖业经营仍然比较分散,主要依靠扩大养殖场地、增加饲料供给实现其产量的增加。②非可持续性生产。农业生产对土地资源依赖性高,农村地区大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发土地,导致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一些地区土地盐碱化,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垃圾的随意处置、桔杆和杂草等垃圾露天焚烧、动物粪便堆放不合理等,造成了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不利于生态农业建设。

2.1.2企业生产消费。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地区企业数量逐渐增加,但其生产消费也存在不少问题:①粗放式生产造成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粗放式的生产是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企业的发展方式,产量的提高也主要来自于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增加。由于土地、原料等资源价格相对低廉,非节约性生产造成大量资源浪费。②生产设备落后,工业污染严重。农村企业由于资金少,生产设备相对落后,配套的环保设施十分不齐全,生产垃圾处理能力极为低下。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不加处理便随意排放,给农村地区的空气和水土造成了污染;工业废渣随处堆放,不仅占用了土地,也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生态村庄建设[4]

2.2农村生活方面的消费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消费结构显露出了低层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恩格尔系偏高,文化消费偏低。相关调查表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村地区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但相对于城市地区仍然偏高。当前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实际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其次是住房消费。“有些农民在解决了吃穿后,把建造怎样的房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些盲目追求,不惜借钱盖‘有派头’的庭院,一定程度上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在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5]消费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农村消费结构的低层次性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许多农民的消费方式也不健康。有些农民为了少花钱而不注重产品质量,买回的产品用一段时间坏了,丢弃后再买同样的产品,造成资源浪费,有些“三无产品”的甚至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随着农村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农村相关的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打麻将、打牌等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封建迷信仍然盛行,“找大仙”看病、算命等,这些愚昧的消费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反而浪费了钱财,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给社会带来了危害。同时面子消费、人情消费十分常见,特别是农村“红白喜事”时,盲目攀比、大摆筵席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民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的消费时尚,但他们环保意识比较淡薄。例如,对使用塑料袋会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只要带来方便就好,造成了农村“白色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到处都有掩埋的塑料袋。另外农村没有专门堆放垃圾的地方,也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站,随处都可能成为堆放垃圾的场所,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模式的的现状,不管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领域的消费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的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当前扩大内需及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的背景下,应该转变农村消费模式,实现农村地区生态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p#分页标题#e#

3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必然性

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既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也需要变革农村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是理性、科学的选择,是对农村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新的诠释,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1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得到巨大改善。然而,工业也造成了当今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实行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废弃,对自然过度开采,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生态危机,我国正不断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重点是在农村,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转变农村地区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生态消费。通过生态消费模式调节农村消费和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从生态角度对消费进行重新认识,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因此,推动农村消费模式的转变,是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3.2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利支撑生态消费模式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该模式强调质量兼顾,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协调发展,注重消费的适度性、可持续性、全面性等,反对过度、不健康的消费。农村消费者选择生态消费模式,在满足自己生产、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选择有利于环境和生态的产品,排斥对环境和生态不利的产品,能够引导企业减少或停止生产对环境和生态有破坏作用的产品,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用生态消费模式引领农民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在消费或使用消费品过程中,以环保的方式实现较大的效益,推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实现生态农业、生态村庄、生态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4积极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通过普及生态消费的理论知识,倡导生态消费理念,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奠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农民是农村消费的主体,要促使他们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把生态价值观引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介,采取多形式、多层面的宣传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陪养他们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习惯;要对乡镇领导干部以及乡镇企业法人代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能力。在生产消费上,引导农民购买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农用生产工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生活消费上,倡导适度消费,在消费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形成健康的可持续消费模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

4.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文明及生态消费理念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据统计,目前有7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5%~50%,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该比重高达60%以上。可见,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作好文章。可以采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的农业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此外,还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规范劳务输出组织,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得到切实增加,生活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农民才可能真正建立生态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农村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朝着生态性消费方向转变,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4.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相关政策、法律的不完善,忽略了自然、社会的可持续性,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危机。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将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想使农村地区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协调一致,促进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的政策法规,在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同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这一消费方式,为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实际上,政府也有责任和义务推进农村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规范农民消费行为,强化农民的生态消费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地区消费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保证他们得到全面发展[6]。此外,还要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消费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温室气体排放过度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显示,以当前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和相关可持续发展实践,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将来几十年将继续增长。人类必须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世界排放第二大国,中国要发展低碳经济,选择正确的消费模式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其与低碳消费的关系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

我国著名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付允等人认为低碳经济的内涵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金乐琴等人认为,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在利用各种手段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目的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消费模式可以定义为在符合低碳原则的前提下,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们消费行为的程式、规范和质的规定性。低碳消费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它在满足低碳原则的同时也有着与传统消费模式所不同的其他特点,主要包括低碳消费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低碳消费的公平性可以分为两种,即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低碳消费的横向公平是指低碳消费要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平衡,某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要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地区消费的前提下进行。例如,当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北部地区的消费就存在横向不公平,通过低碳消费就可以平衡这些地区的差异。纵向公平就是前后代之间的公平,通过低碳消费,当代人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后代的消费,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进行无节制的消费而不顾后代人的需求。低碳消费的可持续性即低碳消费满足两条原则:资源使用的最小化原则以及废物和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原则。这两条原则也是低碳经济的原则。

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而一切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低碳消费的作用不容忽视。可以说,通过低碳消费可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促进低碳消费的实现,两者相互作用,密切联系,因而通过建立低碳消费模式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有着长远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对能源的需求非常大,能源利用率低,碳排放量巨大,而现有的消费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都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带来了很多制约因素。

(一)低碳消费的相关政策不完善,低碳消费环境不够理想。一国对消费的政策反映了一国对消费的态度。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低碳消费虽然已被中国政府接受,但是具体完善的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还未形成。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采取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GDP增长了,但是环境却每况愈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低碳消费并不是重点问题,低碳消费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也还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导,低碳消费只能是空想。

(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费量巨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非常大,而中国的高耗能工业部门都属于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巨大。但这些高耗能工业部门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都还有赖于这些产业的支持,在就业压力和税收压力都较大的情况下,要在短期内调整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这些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一大阻碍。

(三)收入差距大,消费观念落后,阻碍了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消费水平及消费模式,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造成了消费水平及消费模式的不同。由于低碳商品的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导致其价格也较一般商品高,我国的低收入者在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时就不会考虑这些高价的产品。而高收入者往往具有炫富攀比心理,大排量的进口豪华车在中国的销量很好,而小排量的高价环保车型在中国却难以销售,这就证明了这一点。归根结底,这还是由于我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落后,没有形成低碳消费的意识。

三、我国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建议

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我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在2010年的坎昆会议前,我国政府又宣布将把节能减排的具体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议之中。这些都证明了我国政府已经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消费作为经济中的重要环节,也将备受重视。但是,低碳消费模式的推广,需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消费模式。

(一)加强政府对低碳消费的政策引导。政府在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低碳消费。首先,政府应当制定关于低碳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低碳消费进行强制性约束。只有在法律约束下,企业和居民才会真正重视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才会有更好的外部环境;其次,政府可以制定低碳消费的相关税收政策及其他引导政策,提高不符合低碳原则产品的税收,而对低碳产品的消费予以一定的支持,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气候经济学家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也认为,中国一些大城市的交通很糟糕,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可以考虑征收拥堵税或设立无车区,也可以禁止非电动车进入市区中心地带;最后,政府自身的消费活动也可以对低碳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政府机构应该从自身做起,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和单位可以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最新先进低碳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

(二)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新能源开发,促进能源消费转型。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很大,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现节能减排最为有效的方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富有的煤炭资源也日趋减少,所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也对低碳消费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些自然资源必定会枯竭,根据消费的公平原则,我们必须要对后代负责,所以要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例如,各种工业废渣、农村各种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等都可以作为日常生产以及生活的能源。总之,在能源消费中,将过去传统高排放的能源结构转变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能源结构,这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肯定是有利的。

(三)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正确的消费理念是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基础,只有符合低碳经济的消费理念才能真正引导低碳消费,使低碳消费成为可能。首先,要通过社会文化、媒体宣传正确的消费理念,提高全民参与低碳消费的意识,这其中网络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对人们的消费理念与行为影响越来越大,它能够支持和帮助新消费模式的建立;其次,从消费者本身出发,正确合理的消费理念也会对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好处,把低碳消费作为道德标准并以这一标准来衡量自己,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问题,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过度消费。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伦理;伦理内涵;伦理缺失;对策

1可持续消费伦理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可持续性消费作为可持发展战略的实现机制之一,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不健康的消费之风也开始滋生。比如:攀比消费,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有,而且必须是名牌,尤其体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公款旅游,每年都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名胜风景区开各种名目的会议。而会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旅游—·这一现象已见怪不怪。据了解,去年底一行政机关为“写好”年终总结,就把相关人员组织到一风景区“封闭”了几天;迷信消费,不少人喜欢求神拜佛,以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更多的时候,是看面相、算命,搬迁、买房看风水、选吉日;滥食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一些大中城市,有46%以上的人吃过野生动物,这其中“出于好奇”的占38.3%,而相信“能增加营养或滋补作用”的占45.8%。结果表明,正是我们的这些不健康消费行为,给社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时代呼唤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性消费伦理。

2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内涵

2.1适度性

消费是社会大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力。如:增加物质资料消费,可以推动物质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劳务服务消费,可以促使社会分工发展,增加工作岗位,并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因而,在环境和支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增加合理消费。

“适度消费”既反对“消费不足”,又反对“过度消费”。前者无法提供人类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抑制了人的体魄和智力的发展,最后阻碍和影响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停滞,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危及人类社会;后者将消费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永无节制的消费常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2.2公正性

公正消费从内容上说包括代内公平消费与代际公平消费两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消费,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消费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为代价。在国与国之间,代内公平消费的关键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贫富分化。以改善富裕者因为自身的利益滥用资源,贫困者因为生存而掠夺性利用资源。在一国内部,代内公平消费应该体现在一部分地区在保持自己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另一部分地区的发展。以免造成一部分地区享有的权利过多,而另一部分地区承担的义务过多。

所谓代际消费公正,是指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消费,要求当代人自觉承担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与消费资源的责任。代际消费公正强调人类在资源消费上要公正地对待下一代。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我们要考虑代际消费的合理安排,要公平分享自然资源和无污染的自然空间,我们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当代人为后代人应该提供至少自己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

2.3科学性

消费的科学性是指人们用科学只是来指导消费的一种消费模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生理、心理的需要。又不至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的一种消费方式。比如:在吃上,不去追求精细、珍稀,而是追求营养均衡,绿色健康;在住上,不去注重富丽堂皇的装修,而是重视建筑材料的环保,住房的通风采光。在行上,更多的选择节能型或者无公害的绿色交通工具等。

3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伦理缺失

3.1浪费性消费

所谓浪费性消费是指耗资源较多,却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使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降低的消费行为。市场开放后日常消费模式中的无序行为和浪费现象以惊人的速度铺开:以饮食文化传扬世界的中华民族正面临另一个窘境—每年大吃大喝掉的财产约达300亿,成为世界上“食量”最大的民族;城市建设则以“摊饼”的形式蚕食着农业耕地,正演绎着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以轿车、摩托车为主的家庭机动车尾气夜以继日地污损着地球的外衣;更为严重的是大“一次性”现象,一次性卫生筷成为森林杀手,便利型的易拉罐回收利用寥寥无几。

3.2失衡性消费

失衡性消费表现在物质消费超前,精神文化消费滞后。当人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凭票限量消费的“短缺经济”时代走出来,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长期受压抑的物质欲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轿车、住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在人们拼命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的消费并没有同步跟上,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而且在精神文化消费支出中用于娱乐服务的支出大大超过用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支出,这表明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不高。

3.3腐败性消费

腐败性消费主要体现我国国家公职人员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过度消费。诸如,乘公车要新的、豪华的,吃饭要进星级饭店,住的要别墅式的……郑州市惠济区集中兴建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四大班子的办公新址,占地33.5hm2,有庞大的人工湖、园林、喷泉、假山、气派的6座办公大楼、容纳千人的巨型会议中心,共耗资7亿元。安徽黄山屯溪区新潭镇博村村民不到1000人,村干部只有8人,却投资近400万元修建了4500多m0的“村部大楼”,人均办公面积562.5m2。据了解,屯溪区类似的“村部大楼”近20幢,而且办公室明亮宽敞,老板桌、立式空调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

4造成我国消费伦理缺失的原因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种种伦理缺失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4.1消费主义的影响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生活目的。目前,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人们依据消费能力和消费内容去评价他人的社会地位,个人成功。

4.2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在吃上,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材料的珍稀。在穿上,注重绫罗绸缎,珍惜皮毛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在住上,重视面积要大,装修豪华。为此,人们费尽心思,竭尽所能,从自然界那里肆意略取植物、动物以及他们能享用的任何自然资源无一能幸免。4.3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不够

人们普遍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意识都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宣传和正确的引导,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在消费中做何种选择时主要都是受广告的影响或亲朋好友的推荐,可见,政府对消费者的正确引导力度是非常不够的,这就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时具有很大盲目性,这也是现行消费模式产生的原因之一。

5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全民的消费状态和国家的宏观目标存在着差距,特别是种种畸形的消费,更是社会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纠正消费领域的道德失范,使之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除了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之外,.也要建立相关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行为得到全面的规范。一般说来可以从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生产者来说,要尽快提高绿色产品质量和加大绿色市场开发。目前的形势却使人们大跌眼镜。由于对“绿色”概念不切实际的商业宣传,再加上一小伙不法分子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使得绿色产品仅仅成了一个徒有其名的概念。可持续消费已经为企业竞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董事曾经说过:“如果谁想在市场竞争中抓住当前这个至关重要的机会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全面的评估由新的消费模型(指可持续性消费)带来的深刻的变化。”例如,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来说比市场上同类的非绿色食品要贵。尽管如此,大多数品牌的绿色食物还是供不应求。所以,商品生产者应在他们的发展策略中提出相关的绿色产品的发展计划,然后积极有效的追赶市场龙头,以此来赢得显著的竞争优势,快速的占领预期的市场份额。

(2)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必须转变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生活的比较系统的稳定的见解和看法。这种见解和看法一旦形成,会对消费行为产生稳定而又持久的影响。“在构成生活消费模式1基础的生理需求、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因素中,当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消费观念则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消费观念是当代转变消费模式的核心要素。”可持续消费要求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消费品对自身的有用性和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和过度消费:注重消费品的环保性和安全性,尽可能的选择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充分利用消费品的有用性,结合消费品的性质和自身需求尽可能的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周期。避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对达到寿命周期的消费品,按规定进行分类,以利于相关部门的再回收。可持续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行为将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可持续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发展。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消费模式

一、我国低碳消费研究的历史

对于低碳经济及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世界上在4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并在过去40年里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兴趣,世界对低碳行为的研究最早是出于保护能源,应对石油危机方面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相关研究,则更多地考虑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暖方面的因素。

我国对低碳消费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以低碳消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能够搜索到的文献有1430篇,而这些文章都是21世纪的文章,我国20世纪对低碳消费的研究几乎空白。在这些文章中,2009年以前的文章仅占到了12篇,不到文献总量的1%,2009年的文章有143篇,占总量的10%左右,剩下的90%左右的文章都是在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以后发表的。由上可见我国对低碳消费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这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相符,符合低碳经济的研究规律。我国对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在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低碳消费模式的内容及如何引导低碳消费的策略。

二、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模式的内涵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压力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究竟何为低碳经济?目前尚无严格定义,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也有自己的见解。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夏堡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较高。

第二,低碳消费模式的内涵。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个方面,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生产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所以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分析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低碳消费模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体现出物质产品消费均衡,精神产品消费丰富,生态消费更加凸显。其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黄毓哲、黄亚哲)。

三、我国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分析

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发展取向不仅影响和日常消费直接相关的能源消费,还将通过终端消费内容的变化,间接影响整个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和数量产生重大影响。低碳经济时代低碳消费意义重大。

第一,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居民消费方式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很多情况下,居民消费方式的改变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更明显和更深远的影响。影响人们低碳消费模式的因素有很多,王淑新、何元庆等在借助国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影响我国居民低碳消费模式的因素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上来分析,能源制度及消费政策、消费风俗习惯和政府采购与消费行为导向对低碳消费模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在微观方面,家庭收入、个人偏好和家庭规模等对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都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低碳消费模式分析。赵晓光、许振成等提出了可以将我们的日常消费划分为衣、食、住、行、情五类。其中“衣”包括纺织品的生产过程、纺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纺织品消耗量以及最终废气回收;“食”包括食品生产过程所消耗的能源及消耗的食品种类、数量;“住”包括住房面积、家用能源的类型及供应量、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家庭采暖和制冷等,在“行”方面,包括出行需求、小汽车拥有量、交通方式结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覆盖密度等;“情”包括政府和国防、餐饮和住宿、教育、医疗、卫生等。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衣、食、住、行、情的碳链图,并提出了衣、食、住、行、情方面的低碳消费新理念。

孙延红则提出了低碳消费循环模型,该模型提出: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而低碳经济又进一步推动低碳消费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消费循环模型代表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圣坛环境的和谐共处、良性发展、可持续循环的共生式消费方式,如图1所示。

该模型提出了一种低碳消费理念:即低碳文化对低碳消费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推动作用,要实现全社会的低碳消费模式,低碳文化的建立和渗透至关重要。

周厚威、刘争波则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低碳消费模式进行了分析。借用C-D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低碳经济增长与现代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模型――通过建立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总量等之间的函数关系:GDP=AKαLβECγC有EOγOEgγgEeγeeμ,其中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为就业人数,Ec、Eo、Eg、Ee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消费总量,A、α、β、γC、γO、γg、γe为未知参数,根据C-D函数的假定,一般情形是0

第三,推进低碳消费模式的策略。根据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分析,推进低碳消费模式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大力发展低碳消费文化。低碳消费文化是低碳消费模式的核心,发展低碳消费文化,就是积极倡导发展性、智力型、精神性消费,努力提高广大群众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比重。(黄毓哲、黄亚哲)具体主要包括大力倡导节约为荣、简约为美的风尚,改变人们传统的消费分俗习惯,大力提倡一种环境友好性、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王淑新等)。二是要从政府、企业、公民三方面入手,推动低碳消费模式。政府主要是从制度上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如通过减免税、提供财政补贴等措施调节居民的消费行为,实现低碳消费(曾嘉)。而企业可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低碳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来加大低碳产品的生产力度以保证低碳消费的需求(陈小春、胡婷)。公民则应着重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习惯,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结构。

参考文献:

1、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2007(5).

2、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问题[EB/OL].省略/zlk_1/yjbg/zcyjbg2008/200909/P020090903605916091468.pdf,2009-09-03.

3、庄贵阳.低碳经济中国之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7(13).

4、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5、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

6、王淑新,何庆元,王学定等.低碳经济时代中国消费模式的转型[J].软科学,2010(7).

7、赵晓光,许振成,胡习邦.低碳消费战略框架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6).

8、周厚威,刘争波.低碳经济下的消费模式与引导策略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0(1).

9、曾嘉.低碳消费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10、孙延红.低碳经济时代对低碳消费模式的新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11、黄毓哲,黄亚哲.低碳经济消费模式转变析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10).

12、陈晓春,胡梅,唐姨军.略论低碳消费需求[J].消费经济,2010(8).

可持续消费模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0503

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1.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

2013年初始,雾霾、沙尘、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GDP至上的发展观念,受到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我国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进入21世纪,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正步入低碳时代。

《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兼顾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强调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合循环利用为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可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

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

2.1 绿色消费的发展内涵

绿色消费模式是指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活动,是一种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具有生态意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涵盖从生产到消费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因其强调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而备受关注,成为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

2.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生产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最终是在消费系统中获得体现和吸纳的,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发展,同时通过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变革消费模式形成的绿色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源头控制。“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约束,要实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污染、高排放”生产模式,也要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引导居民消费由高碳行为向低碳行为转变。

2.3 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等现象,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

绿色消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索取和尽可能大的回报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用这一观念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选择;用绿色消费驱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三者的共同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三者的终极发展目标都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即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群体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群体的需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面贯彻低碳、循环理念,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社会生活从传统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

3 低碳、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消费发展策略研究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每年有如此多的声音在呼吁绿色消费,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公众意识缺乏,大多数消费者没有绿色消费的意识,珍惜环境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污染环境,浪费能源,推崇奢华、过度消费。发展绿色消费,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消费主体的作用,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消费者崇尚绿色消费的局面。

3.1 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引导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推动绿色消费,需要市场自发引导,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科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1)倡导绿色文化,推行绿色消费。

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倡导理性消费与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消费,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

(2)政府机关做好表率。

近日,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等方面率先垂范,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旨在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一是在厉行节约方面,政府应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带头节约,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

二是在绿色采购方面,政府须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优先采购保护资源与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提高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通过绿色采购引导环保产业发展,调动全社会开发和节约能源、资源的积极性,引导绿色消费。

(3)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鼓励与惩罚机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增长、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对电力、钢铁、建材、水泥、电镀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外资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业、产品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健全清洁生产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依法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等。

(4)推进资源回收利用。

引导公众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公共垃圾绿色处理;鼓励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回收网络;对资源回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完善资源回收设施。

(5)发展绿色旅游。

构建包括旅游服务、工业旅游、农业种植业示范园生态观光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促进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探索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在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消费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6)推广绿色建筑。

加大推广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补充取暖,积极推动建筑节能;选择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建材、给排水、照明、采光、供热、制冷和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方面全面引入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施工图审查到建设施工、监理和验收实行全过程监管,建设配套设施,使之达到中水利用、节水、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态型建筑示范;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或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中,重点推动照明和供电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

(7)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业。

在城市中加大力量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引入绿色交通空间设计理念,科学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中心,减少公共交通无效行驶和空驶。

3.2 企业在绿色消费中的载体作用——从企业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企业作为绿色消费模式构建中的载体,从生产者角度推进绿色消费理念、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模式等。

(1)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根本转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节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安装净化设备,做好工业排放废水和废气、废渣的科学净化处理;二是实行清洁的生产过程。运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和能源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物排出。循环回收和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等;三是提供清洁的产品。积极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产品设计充分考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和废弃后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产品包装和使用寿命、功能合理,使用回收、重复使用。

(2)采用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其要求是:一是简化包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包装废弃物难以回收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加重消费者负担,又污染环境。从源头控制豪华、过度包装,需要企业从自身做起,简化产品包装;二是绿色包装。在简化包装的基础上,产品包装采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易重复利用、容易降解腐化的材质。

3.3 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主体作用——从消费者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在绿色消费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转变消费观念。

作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摒弃过度、豪华消费,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节约资源和能源,适度、理性消费。

(2)选择绿色产品。

选择绿色产品,减少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积极购买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食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等绿色标志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增进反复利用意识,推广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推行包装绿色化,抵制“白色污染”,抵制过度包装,逐步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日常出行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方式等。

(3)做好垃圾分类。

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首先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首先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便于回收处理。

4 推行绿色消费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消费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我们期待依靠法律、政策、宣传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自觉遵守的绿色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0,(9).

[2]袁志彬.中国绿色消费的主要领域和对策探索[J].消费经济,2012,6:283.

[3]陈杰,郭晨.浅论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帕内涵及相互关系[J].科技信息,2010,(36).

[4]黎鑫,黎超权等.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5]许光.基于低碳视角的“绿色消费”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1,(5).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