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医学教育;信息化;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医学教育的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实现医学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其次是在教学设备、教学资源上构建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医学教育从传统的板书模式向信息化、网络化转变。
一、医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根据我院上课的情况分析,多数教师均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一些特殊课程,如外科手术学、概论等比较直观、需要图文结合或者与时事政治息息相关的课程,都需要在上课过程中随时播放视频文件,以达到授课的最优化效果。
(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院的网络技术主要应用在英语网络教学和寒暑假的网络教学上。通过远程控制,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家就达到上课的效果,既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消耗,又解决了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授课方式。
二、实现医学信息化的途径
实现医学信息化应该从人开始,而不是从设备开始。应在教师的信息化培训上投入更多的支持和精力,否则用大量资金购买的设施不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
(一)构建信息设备
为实现校外信息资源和校内资源的共享,学校为了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先进的网络环境,从而应该建立校园网。在网络的总体设计上,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不盲目追求,又没有局限性,同时网络设备还要留有余地,能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扩张进行升级,使投资更加合理化。
(二)建立健全校园网
校园网上的软件应能够满足日常办公、管理、教学、研究、网络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这些应用软件统称为校园网平台。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办公管理、正方软件管理平台等等。这些平台都应具有学校的特色,符合医学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三)建设教育资源库
教育资源可以是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也可以是数据,如成绩数据、学籍数据等,也可以是教学资源、图书资源或者其他材料。这些资源可以是学校内部产生的,也可以是在校外收集的。将如此多的信息建成一个资源库,可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它更好的备课、充实讲课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它更方便的查询信息,获取知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它调取各种信息、资源,方便办公与管理。优势如此明显,因此建设一个全面的教育资源对一个学院来说是必需的。
三、推进医学教育信息化的方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切实把医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舍得投入,推动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医学教育现代化。
(二)科学规划、明确标准
从国家层面上,要尽快出台相关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标准,做到工作目标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统一领导、业务管理统一规范、信息服务同意高效。从省市层面上,可逐步建立和完善分平台,建立基本数据管理中心。各个学校要加强网络建设,夯实基础,逐步提升信息化的脚步和能力。
(三)抓住重点、协调发展
当前要充分利用原有信息,网络资源,加快硬件建设,优化结构和功能,突出医学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可操作性、规范化和人性化。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技能和水平。注重网络和信息安全,构建一个技术先进、管理高效、安全可靠的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
四、存在问题及不足
(一)对医学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很多院校领导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还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念,因此没有足够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因此导致本校网络信息化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二)对人才的培养、培训不到位
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实现人的信息化。因此,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建设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有很多院校,要么没有认识到网络信息化的重要性,不发展,不扩张。要么就是认识上到位,可是搞错了方向。花大量资金购买设备,而实际会操作的人员却少得可怜,因此导致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网络信息化普及不够
很多院校硬件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技能和水平都没有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更不要谈到信息普及化了。因此,在领导认识充分的前提下,要加快硬件建设,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注重信息安全、有效。
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医学教育要摒弃传统观念,在言传身教教学的基础上,运用更多的信息化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学科的整合,使医学教育信息化向着更有利、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耀萍,丁文祥,苏肇伉,徐志伟,孙国军,何毅.医学教育信息化在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9,22(1)
[2]马尚林,张钊.浅谈医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J].教育研究,2005,23(1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师范教育;教学模式;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30-02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的教学理念、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对教师越来越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师范教育目前的现状
师范教育目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部分师范院校,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师范大学(也包括一部分已经改名不含“师范”的高校)。在高校扩招以后,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即便是有师范类专业,其毕业生已经不以中小学教师为就业重点。因此,他们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其师范教育的特点越来越不突出,对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越来越弱化。
另一部分师范院校,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但由于受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其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十年前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领域一般设置思想政治、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国防教育、艺术与审美、人文与社会等模块;学科教育领域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模块;教师教育领域一般设置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模块。
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信息技术的课程大多是计算机基础(Office2003为主)、课件制作(Powerpoint)、简单的图像(Photoshop)声音处理等,而对于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网络学习、网络资源、云计算、即时通讯等内容则很少涉及;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多数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电化教育学》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选修课程,或者是公共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一些新型多媒体设备(如液晶电子白板)没有涉及;微格教学的实验条件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实训要求。有的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两年在师范生实训条件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总体上来说,离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
2012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教育部又了《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其整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南,全面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项部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也将逐步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如何建设好、使用好,除了国家加大投入以外,关键还要靠教师,教师是应用的主体。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院校学生,如何进行职前培养?培养哪些技能?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以后,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网络知识及应用软件、应用平台的学习,以提高他们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求教师率先使用,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网上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学习强调的是协同学习,互助学习,要求教师具备熟练使用网上交流工具,像QQ、微信等即时交流软件。同时,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必须熟悉。
3.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交互式白板、云终端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已大量装备到中小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应对措施
面对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师范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使师范生走出校园,能够胜任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就要与时俱进,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会他们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获取知识的方法。
2.教学计划与课程改革
(1)对教学计划重新进行梳理,减少、压缩那些知识陈旧、内容过时的课程,增加并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必修课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增加选修课的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2)跟踪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例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推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像“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21世纪课堂评价”、“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等,都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的。师范院校应及时跟进,使师范院校的学生接受与国际同步的先进理念,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3.专业技能培养
时代在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在变。过去要求教师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行了。而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网络学习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数字多媒体交互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各种教学评价、备课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比如,对于近两年才配备的大屏幕液晶电子白板,最好能纳入到教师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中;备课中常用的思维导图、教学评价中常用的问卷星、维客等工具的学习,应及时加入到课程内容,在专业技能实训中进行学习。
4.实训条件的配套
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离不开实训设备、场地等条件的支持,尽管近几年教师实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离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除常规的教师技能实训室以外,应重点在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实训室、实训设备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如:高配置的计算机多媒体机房,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室、录播室、视频直播室,液晶电子白板实训室等,以满足不同实训课程的需要。
五、总结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已密不可分,师范院校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紧跟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身体力行。使这些准教师――师范毕业生,在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能够满怀信心的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只有这样,他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才能走的更稳、走的更快,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更高。
参考文献:
[1]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3-5.
[2]单新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151-152.
【关键词】士官教育;信息化教学;转型
第十六次军队院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是贯彻落实胡主席主题主线战略思想,全面加强我军院校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此次院校调整改革后,我院由任职教育院校调整为士官教育学校,虽然培训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责任同样重大。士官学校,作为士官教育的主战场,在提高士官能力素质上担负着重大责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士官人才”和“怎样培养士官人才”这两个基本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是军队院校士官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士官人才,既是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打底未来局部战争的客观要求,为此,要抓住第十六次军队院校会议给我校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紧贴“两个需求”,不断深化院校改革发展,加快士官教育信息化教学转型。
一、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推进信息化教学转型
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不断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抓紧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人才。
从目前部队信息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看,还存在较为突出的新装备新系统人才匮乏的现象,必须着眼未来装备发展以及学科交叉融合对士官人才队伍的新需求,更好地满足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对士官人才队伍的动态需求。
(一)树立信息主导观念
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军队,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方式。信息主导观念体现在作战方式运用和体制编制的更新上,更体现在军事人才的培养中。坚持以信息为基因、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人才信息化为目标,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更新观念,实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围绕信息化;在学科专业结构上,突出信息化;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上,体现信息化。
(二)树立“实战化”培养理念
按照“三个贴近”要求,采取如与重大军事演习绑定等嵌入式育人模式,努力探索与信息体系保障能力和体系管理能力建设相适应的士官人才培养路子。
(三)树立开放式办学观念
加速机关、部队、院校和科研院所教育训练资源的综合集成和共享,进一步完善联教、联训、联考、联研的机制。
二、以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为抓手,推进信息化教学转型
按照信息系统“栅格化组网、区域化保障、模块化编组、集约化使用”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积极推进信息教学内容的创新,加速构建以信息化训练为主线、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教育内容向信息化拓展
着重开发以信息科学为基点的专业教学内容,逐步构建部队信息化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受训对象建立信息主导观念;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途径,拓展和完善现有学科专业领域,充实、更新信息化知识教学内容,着力提高受训对象信息技能;以信息高效流转为重点,依据信息化作战体系,构建并完善支撑信息闭环的各环节的教学内容体系,着力培养受训人员的信息运用能力。
(二)课程设置向信息化靠近
采取精选必修课、扩展选修课、多开讲座课等措施,使课程设置更贴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通信、指控、频管和军队信息化建设方向课程。
三、以创新教学手段和条件为基础,推进信息化教学转型
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化教学提供“资源丰富、通畅快捷、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教学网络化、可视化和远程化,便于开展网上授课、网上指导、网上对抗、网上作业和网上评判。
(一)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依托现有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完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基础平台;加大信息资源和作战数据的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探索以信息资源促进教学手段创新的新举措。
(二)加强教学训练场地建设
为教学训练提供信息化的物质保障,努力实现“导调指挥自动化、情况显示模拟化、信息传输实时化、训练保障信息化。
(三)搭建信息对抗平台、探索信息化组训模式
以构建信息闭环、畅通信息流转为主线,依托模拟仿真、分布交互、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新成果,构建和完善军事通信对抗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实验室、指挥控制模拟训练实验室等信息主导条件下的训练环境,探索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特点相适应、与部队信息化训练相一致的新型组训模式,采取网上推演和实战演练相结合等方法,以侦察和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为重点,练指挥、练谋略、练战法,不断提高学员的信息作战能力。
四、以加强教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信息化教学转型
提高教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我校教学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教员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加大教员培训力度
建立完善定期培训制度,采取岗前培训、在职进修、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及时对教员进行教学、研究基本功训练,为其专业素质发展提供机遇和平台。
(二)丰富教员任职经历
在加大院校教员到部队挂职锻炼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教员来源渠道。如通过教官制等渠道,把部队优秀人才、科研院所优秀人才吸纳到教员队伍中来,实现理论、实践与研究的有效融合,提高院校整体教学实力。
(三)提高教员科研能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持续提升教员的科学研究能力,以科研实践作为培养教员能力素质的利器,以科研经历作为教员贴近部队的保证,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员的教学资源,为教员践行有效教学提供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四)加大名师和教学骨干培养力度
充分发挥名师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与激励效应,利用现有资源,有计划重点培养基础好、能力强、有事业心的中青年教员,让有前途的教员脱颖而出,逐步形成一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带动教员队伍整体实力的跃升。
参考文献:
[1]于正泉. 士官教育学[M].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9.
关键词: 信息化;高校;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36-pppp-0c
Some Cognition and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Fuj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Xiang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Fujian Police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Abstract: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reforms its ideology and concept too. Nowaday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has become a strategy choice. Fujian Province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 as full implementation on the strategy of "Vitalization of the province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action pla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 ",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describes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Fuj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改革,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指的是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它包括教育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其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1]近年来,福建省内全面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如,高校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各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等。本文就福建省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1 省内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福建省大部分高校都覆盖有优质的千兆校园网,建设起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开发出各类精品课程等远程教学资源。省内的政企合作,促进了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省域网和城区网的建成,为地区间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资料、课件等)的共享,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开展提供了支持。然而,我们也看到省内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忽视个人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逐渐使各个高校告别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网络互动式教学格局。学生在网络中可以下载名师精品课程,及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讨论学术、社会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2]教师通过QQ、电子邮件、网站留言、微博、blog等互动平台迅速地进行答疑、引导和启发。网络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网络为师生、师师、生生交流提供最便捷直接的平台。
网络发展同时也对使用者提出了更多要求,比如,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尤其是富有经验的教师,他们的经验储备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更需要在信息化的潮流中学会将自己的教学精华能信息化体现。一言以蔽之,信息化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可包括为: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校园教育资源平台探究新型的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新时代对高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在是停留在传统的读书学习方式,还必须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网络知识,能熟练使用各种应用软件进行数字图书资料的查阅、检索、下载等等。
2)网络资源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教育信息化的号召下,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精品课程、专家讲座等等,但在建设上存在开发水平参差不齐,网络平台不兼容,难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许多课程资源表现形式相似,内容雷同。各院校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通常重点院校好于一般院校。目前对于资源库的共享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有些资源是免费的,有些是有偿的。如何才能加强院校间优秀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各个院校中,教授是网络资源的主要依赖,如何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提高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加快信息的整合,都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网络文化主导校园文化:校园网能满足信息化教学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同时也是校园传播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平台,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实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对多,多对一的互相沟通,核心是互动。[3]在网络信息时代,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引发大家多角度的解答。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高校如何利用网络手段掌握校园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弘扬社会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一个问题。
4)重硬件轻软件:国际教育技术界普遍认为,只有将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实现这样的混合教学,首先要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其次是要有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视频课件(虚拟课堂),网络测试题库系统等等。[4]目前,许多院校都覆盖有千兆的校园网,但重硬件忽视软件的情况较为普遍,硬件基础是有了,但软件平台却没有发展,也没有独立的网络应用部门,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2 我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1)教育信息化要“以人为本”[5]
资源的建设,硬件的搭建,最后的应用在于人,因此,人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对于高校教师,学校应当多位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程,帮助提高和普及全校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这也是最快捷有效的途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它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过程,因此作为教师本身,应当反思定位,提高自身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革,始终适应教学需要和时代要求。
对于高校学生,目前各学校都为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一部分高校甚至把信息管理与检索课作为必修课,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电子图书信息资源的搜索、检索能力。但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重视让学生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和创新意识,形成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风格。比如,通过院校合作开发或引进国外先进的数字自学软件或网络课程,使学生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学习思维。
2)建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激励机制和标准
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长期任务。教师准备的教材内容要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化,共享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备课阶段的工作量。因此,在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要体现教学信息化的要求,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另外,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各学院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竞赛,教师主题网站资源建设评比,教学经验交流与研究论文评比等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学生参与信息资源建设,开发和制作出有特色的信息资源,既保护和尊重了个人成果和利益,又很好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3)营造信息化人文环境和氛围
各高校要利用网络互动性的特点,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互动中达到了最佳的教育和引导效果,既可以扩大了思想教育的广度,又加深和做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校园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6]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既要发挥传统优势,更要运用网络载体的特有优势,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导向功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经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探索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从而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成熟和完善,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恪守网络规范,约束网络行为,自觉维护网络秩序,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在组织管理上,高校要配备高素质的网络文化队伍,其中有网络技术专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专家,定期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网络管理意能力,增强安全意识,学院专门设立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机构,成立网络控制中心,建立了一整套的较完善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使校园网络的管理和运行有章可循。
4)加强对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视
数据中心的建设在硬件方面为数据源整合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集中的数据中心建设可以让应用部门从繁重的硬件、网络及安全等管理工作中脱身,专心于所熟悉的应用和数据生产,共享的硬件和灵活的调配也可让投入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除了数据中心的建设外,建设统一的数据平台,统一管理、统一数据格式、类型及相关规范为后期的各种类型应用数据的统一管理打好基础,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应用层面,成熟的应用系统可以同时部署,不成熟的业务应用先做准备。由于具备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在新建、新增应用系统时,可以有效地避免数据格式不统一,应用系统各自为政所造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7]
3 总结
教育信息化目的是为师生建构一个先进、通用、能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网络教与学环境,使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开发出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爱娟.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6(9).
[2] 邱蓉,姚剑虹.信息化与中国高校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02):199-200.
[3] 傅钢善,秦磊.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6):184-188.
[4] 谢忠新.基于系统视角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3-16.
[5] 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 教育 信息化 建设思考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就是在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息息相关,它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的教育体系,因而学校的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着,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尽管农村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配置了多媒体教室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建成了校园网
在偏远的农村,很多学校的电脑都实现了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为学校的介绍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农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立,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三)实现了网络办公
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改变传统的办公方式的催化剂。
(四)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的配置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化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配置了远程教育设备
在农村,很多学校都配置了远程教育的模式一、模式二,有的学校还配置了模式三。这些远程教育设备的配置不但给农村中小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山区的学生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到更优越、更全面的教育。同时,对学校的教学方式产生了更深的影响,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领导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育信息素养,同时为教师创造培训的机会,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从而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
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对学校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对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农村中小学里,有部分领导的信息素养还严重不足,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认识尚浅,因而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没有起到引领的作用。以致在部分农村中小学里,出现了以下不和谐的画面:没有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备投入甚少,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够重视等等。
(二)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是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是与教育信息化设备接触最多的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农村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尚浅,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就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农村中小学里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部分教学设备的空闲、浪费
在农村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的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比如:多媒体设备管理、网络教室管理、校园网管理,甚至学校的科研课题研究等等。究其原因,专业的计算机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但在农村的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它学科的教师兼任。在这些兼任的教师中,大多数又是"半路出家"的,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是很熟练,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因而,在管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备上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部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空闲、教学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三、解决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信息化是当今这个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农村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稳步发展,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重,即重视。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领导的决策息息相关。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重视。只有领导重视了,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才会舍得投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设备,也才会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二是教师重视。教师作为投身教学改革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信息化起到推动作用。如果把学校教育信息化比作前进的车,那么,司机就是学校的领导,车轮就是教师,只有方向统一,步调一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稳步向前。
(二)培,即培训。
一是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教育信息化的理念,教育信息化的素养,并不是每个领导天生就有的,何况这些理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到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才能让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迈上正轨。二是培训教师。对教师的培训,除了着重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培训外,还应着重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资源开发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
(三)导。一是学校加强领导。
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想要实现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转移,就要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应该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教育的工作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健全组织,建立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让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每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学校的领导就像火车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这趟火车就是在领导的引领下向前行驶的。二是上级加强督导。实现教育信息化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以此作为凭仗来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益。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上级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指导、注重引导,力求重在运用、讲究实效。举个很实在的例子: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有几年了,但有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利用,有的甚至让设备闲置、浪费。上级有关部门就应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帮助解决,让每所学校的教育设备都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做到"边建设、便发展"的目标。
(四)变。一是思想改变。
有的领导把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室、远程教育设备和很多优秀的教学资源闲置在一边,仅作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摆设和进行招生的招牌,对学校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了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作为领导,就应转变这种思想,应让这些教学设备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也应有一定的转变,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教师仍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新形式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不甚重视,不注重自身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注重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新课程的改革漠然视之,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学校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五)促。一是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