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象探测技术

气象探测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探测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象探测技术

气象探测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P4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还有为了迎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气象预报也相应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人民的出行还有劳务作息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让人们生活方式变得更为方便。尤其是在近几年的时间,我国气象预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应用让气象预报的效率全方面地得到了提升。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而这些也变相地要求和推动了我国的气象预报工作,让我国的气象预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阻碍,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研究和解决,在相关部门的极力推动还有我国工作研究人员的协作之下,已经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与此同时,我国对传统的“观云测天”方法进行创新转换模式,使这种传统的模式转为高效探测和信息化数据综合处理模式的方向发展,这种转化是一种很重大的突破,并且为了推广这种技术能够在我国广泛地得到应用,先后在各大地区展开了地面气象测报技能的竞赛。

1 A文件计算机审核疑误信息处理

1.1台站参数疑误信息处理

在进行格式审核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对A文件在台站参数疑误信息在某些方面进行处理。A文件最常显示的错误信息一般是“文件首部参数与台站参数表不符”的信息,如果我们要切实解决这个疑误信息的问题,就需要分为下面几个步骤来进行处理。

1.1.1我们要先检查错误的来源,也就是文件首部参数,如果文件首部参数的设置有问题,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很多时候会发现其实自己文件首部参数的设置是全月数据缺测。因为我们的台站参数中对于冻土观测的项目也有进行设置,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1.1.2在发现了这种矛盾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对产生矛盾的原因进行探究。经过各个方面的检查之后,我们发现会发生这种事情的主要原因是次月初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对冻土观测的相关观测,最后月的B文件进行转换变成A文件,但是在次月的时候,台站参数却没有对冻土观测项目进行相关的设置,因为这样两者在数据设置上面不能够保持一致,也就容易出现上面所叙述的这种矛盾。

1.2 文件正点记录缺测处理

有对于这方面的相关文件,里面明确表示了如果我们是有条件进行高效率的获取非正点分钟数据的话,应该对正点左右的十分钟之内的记录进行有效替代。但是当我们所获取的非整点数据却正好在正点之前的10min之内而且这个时间段的数据并没有进行观测,就能够运用正点之后的十分钟内最接近正点时候的记录来替代。

上面是最好的获取情况,但是依然存在着无法对分钟数据要素进行有效获取的情形,又或者是因为出现有分钟数据但是却没有对数据进行观测的情况,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运用平行观测值或者是补测值来弥补这个方面的问题,把这种数值作为替代的数据进行运用。有的气象观测站并没有具备平行观测或者是补测的条件,我们能够将气温还有相对温度、气象站本身气压还有地表温度等要素结合起来,根据相关的规定还有科学方式进行内插。

1.3 降水量与降水现象不一致疑误信息处理

在数据A文件里面最经常出现的疑误信息便是“存在7~8小时降水量,但是并没有存在相应的降水现象”,造成该类型的信息错误现象主要是因为传感器的翻斗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情况。对这一类的情况处理措施一般是以下的几个步骤,对于降水量滞后能够进行有效的判定,而且滞后的时间一般是限定在两个小时之内,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规律对这一期间得到的数据进行一个量的累加,而累加时候我们的目标主要还是降水停止的那一个时间段。但是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滞后的时间已经明显超过了两个小时,那么这段数据就不能够再用,应该删除掉。

2 文件人工审核疑误信息处理

2.1 云层、能见度、天气现象记录的处理和审核要点

我们在对云层进行记录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我们要记录的对象——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云的定义、特征还有形成的原因以及云状可能象征的天气现象着手,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云状记录还有演变状况进行排序。

对于云的能见度记录中,我们要将它和伴随出现的天气现象进行科学有机的结合。一般情况下,如果能见度是小于10000里的状况,我们还要在旁边记录关于轻雾、霾等现象。如果能见度小于1000米,就应该记录雾、雪暴甚至是沙尘暴的天气现象内容。

最后说的是天气现象的记录,对于这个记录我们也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确保它适合规范当中定义特征在相当的程度上面保持它们的一致性。除了遵守这个要求之外,我们对于每次天气现象出现所谓的视程障碍现象时,都要在旁边结合相对的湿度还有降水现象等。

2.2 其他人工审核注意重点

以现在的气象需求来说,我国的自动气象业务系统明显还有一段需要发展的路程,离全自动高精准度还有很大的差距,功能上面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它的作用很多时候只是检查数据文件合法与否而已,但是对于一些非定量的信息化资料如果要进行检查却显得力不从心。要弥补这个情况的缺点,目前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只是进行相应人工审核而已。

在本文当中主要探讨的是气象预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的研究,提出了相关技术的缺陷还有弥补的手段。希望有关技术人员会再接再厉,不断进行突破,为气象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明阳.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数据处理技术[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2).

气象探测技术范文第2篇

【P键词】 气象信息网络 安全 策略

一、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目前,计算机网络在气象行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威胁着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自然因素,一些自然的突发因素、如地震、洪水等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第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缺陷,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以及国际性等特征、以及防火墙和计算机操作系统都存在缺陷,使计算机网络容易受到攻击,如果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做好,并且缺乏严格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卫措施,可能会造成信息的丢失。第三,恶意攻击,由于计算机网络存在缺陷,因此可能会受到病毒、木马以及黑客的恶意攻击,其通过计算机网络的漏洞入侵到气象信息网络中,可能会对数据进行篡改,以及进行恶意的破坏。

2、气象人员专业能力较差。虽然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已经在气象行业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相关的气象人员专业素质差,对于软件安全性、气象信息的保密级别以及气象信息网络安全防护缺乏响相应的认识性,气象专业知识不足,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认识也不充分,因此缺乏对网络攻击的防范能力,加之目前网络攻击方式具有较强的隐藏性、突发性,所以当气象信息网络受到攻击时,相关人员不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来保护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

3、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认识误区。目前,由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还存在错误的认识。首先,工作人员对于软件安全性能认知存在误区,任何安全产品防护作用的发挥都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下的,没有特定的标准性,如国内软件安全,而国外软件不安全的,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其次,要更新工作人员对于气象信息保密级别的认识,部分员工会认保密性级别最高的文件就是安全性要求最高的,但是气象信息的网络安全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六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保密性。最后,部分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工作人员过于依赖和信任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认为安装了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就能够保护气象信息网络安全,但是没有安全产品能做到绝对的安全,因此需要工作人员提高防范意识。

二、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了保护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进行各种安全防护的保障,如建立起相关人员的培训制度,提高其专业素质,以及计算机使用制度等,实现专机专用,保护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在建立规章制度之后对其进行不断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制度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需要与时俱进,对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健全的制度是保障气象信息安全的前提,在其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气象信息安全体系,将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明确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最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

2、加强气象信息网络的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价。做好气象信息网络的风评价估和风险管理工作对于保证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选取以下三种风险管理的方法。第一,接受风险,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风险对于气象信息网络的影响不大,可以不用采取专门的安全措施去应对。第二,减轻风险,对于危险程度低的风险,要通过对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第三,消除风险,对于严重的风险,如气象信息网络遭受攻击,此时要采取最高级别的安全防护措施,来消除风险,保护气象信息系统的安全。通过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更好的保护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

4、做好网络控制工作。通过设置网络访问的控制可以有效的保护气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止非法的入侵和访问。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加强访问控制:第一,进行入网访问控制,对网络信息、网络权限、目录级别等进行严格的控制。第二,做好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工作,以防止突发事件对气象信息安全方面的影响,在数据遭到破坏时能够通过备份数据进行恢复。第三,利用信息加密技术对气象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信息加密技术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数字签名、身份认证、单钥密码体制、古典密码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密,保护气象信息安全。第四。充分利用防火墙来阻止病毒入侵,及时的对防火墙进行更新,对进出信息的安全性进行检查,阻止危险因素进入到气象信息网络,实现对内部网络的监控,从而保护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

结语: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网络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风险,因此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气象信息网络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气象探测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TN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3-0014-03

从现在的新型科技企业来说,很多企业的设备在车间生产线上都安装和设置了无损检测程序,之前也有很多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出现,不过这些技术不管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一定的缺点,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能较好的改善一些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不能达到的一些检测效果,如今它在很多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因为有它检测的便捷、准确性高等优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1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简介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利用红外热成像原理来工作的。它是由热成像技术、红外标定技术、图象处理技术和图象压缩与恢复技术等多项高技术的集成。举个例子,就石油化工企业生产程序来说,对这个生产线所需要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测,首先是启动设备,之后在设备工作的时候就会散发出热量,每个仪器所散发出的热量是不一样的,在设备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器检测被测仪器的热量,这些热量会发射出辐射,在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会有电磁波辐射,之后根据辐射就会在红外热成像仪器上成像,根据成像的不同可以判断被测仪器的工作状态。

2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

相位法红外无损检测利用调制激励源在被测物体内部产生周期热波,由于物体内部缺陷产生的反射受到入射波的干扰而在物体表面形成一个可被红外热像仪记录的波形,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多幅热图像,经过图像序列信号重构,得到被测物体表面温度变化信号,提取被测物体表面各点温度变化的相位图和幅值图,据此判定缺陷的存在和特征。图1给出了采用红外相位法技术进行无损检测的原理。

2.1 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的组成

如图2所示,一个典型的红外无损检测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热激励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红外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系统。

2.2 激励系统

主动式红外无损检测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热激励系统,用以造成被测材料内部稳态或瞬态不均匀温度场,使被测材料内部缺陷显示出来。光源激励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函数信号发生器;二是功率放大器;三是卤素光源。

2.3 红外图像采集系统

红外图像采集系统主要指红外热像仪,它负责把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变成人眼可识别的可见图像,即把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转换成图像,以直观、形象的热图像显示出来。由于热像仪所获得的是物体表面二维温度场信息,因此普遍应用于红外无损检测。

2.4 分析处理软件系统

法国CEDIP软件处理系统包括ALTAIRLI处理软件和ALTAIR图像处理软件。ALTAIRLI软件具有快速采集和处理信号功能,ALTAIR具有图像增强、数据分析等功能。为实现对法国CEDIP公司ALTAIR红外无损检测系统采集的红外图像序列进行处理与开发,自行设计了后处理软件系统,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通过读取CEDIPMWIRJADE550红外热像仪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提取表面热波信号相位等信息,并可进行信号重构。

自行开发的红外图像序列处理软件,同样用于国产红外无损检测系统采集的红外图像序列的处理,用以实现缺陷的识别。

3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一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其它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它在很多方面都有优点,但是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也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下面就这两方面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3.1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优点

目前红外热成像的应用还算不上是广泛,这是因为红外热成像仪器还没有普及到一般的中小企业的工业生产程序中,还有就是可能一些工厂的生产线上还没有设置检测这项程序,不过除了这些方面之外,在其它一些大型的工厂企业中,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还是因为其优点慢慢的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优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安全性高。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是利用红外热成像的原理根据热量的散发检测红外程度,这种方法与其它技术相比更为安全可靠,检测的时候也不需要经过工作人员接触性的工作,就像在石油化工企业对一些设备进行无损检测时,利用其他传统的方法,需要工作人员对设备的操作流程十分的清楚,此外,石油化工的一些设备都是高风险性的,如果在处理的时候,工作人员一不小心弄错了一步,那么就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与此相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只需要启动设备,之后根据工作时的热量差直接判断设备的正常与否。

第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高。因为这项技术不是经过人为的检测,与之前一些需要人为操作的检测方法相比,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完全是由机器操控,通过仪器内部零件的控制,分析设备工作时的散热量检测设备,这样会避免很多差错。

第三,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诊断效率高。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完全是由红外热检测仪器内部自动检测自发进行的,由需检测的设备在工作中散发的热量经过红外热检测仪器,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只有几秒钟而已,这样大大的提高了诊断效率,传统的检测技术,不仅步骤复杂繁琐,如需要进行一次检测,除了要经过工作人员的准备之外,需要的检测仪器设备也比较多,当然时间相应的也就多了,而且,并不是每一次的检测都会成功,有时只要其中一个步骤出错了,可能这次的整个检测就前功尽弃了,所以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诊断效率与其他一些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相比,诊断效率高多了。

3.2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缺点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就缺点方面而言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这项技术只能检测仪器表面的热量,虽然红外热成像技术是通过检测热量差来检测仪器的好坏,但是很多仪器工作的时候,背部散发出的热量和仪器表面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如果单纯的通过检测仪器表面的温度来断定一个仪器工作状态的正常与否,这样造成的差错可能会对整个工作程序造成重大的伤害。

第二是红外热成像技术需要的设备是高科技的设备,而且这种设备的更新速度与其他的检测仪器来比相对来说也比较快,所以这种设备的价格也是非常昂贵的,如果就规模一般的工业投资来说,这样的投资对企业自身是不合算的。

4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现代石油化工企业已经逐渐进入到了一个高科技的生产模式中,很多时候石油生产都是自动化的流水工作流程,所以在进行石油生产之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过关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在石化企业工作也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面对易燃易爆的石油制品,仪器是不能出一点差错的,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石化工业生产中作出了贡献。

在石化工业生产时中,设备在运行工作时无时不刻伴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其中高温设备也不少,而红外热成像检测可以根据检测高温设备内衬的温度来检测设备,这样可以避免仪器在工作中出现故障而出现停工现象,石化工业设备在生产工作的过程中,仪器工作状态不一样,其内衬温度也不一样,这样的检测方法不会出现较大的差错。另外,管道保温层的检测在石化工业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石油主要的运输方式是管道运输,所以对管道保温层进行检测也是一道重要的工序,如果管道中的温度较低的话,在石油运输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石油凝固的现象,如果管道中的温度较高的话,就会出现石油爆燃的危险现象,这样对石化企业来说可能不是损失一部分成本那么简单,所以控制管道保温层的温度是保障石油安全的被运输,才能保障石化企业生产工作的正常进行。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能正确的检测管道保温层的温度,使得企业生产程序正常进行。当然了,还不止这些方面的应用,像对工业锅炉和高温管道耐火材料侵蚀和剥落情况的监测,对高温炉管以及其使用寿命的检测,预防烧穿事故的发生,对锅炉及加热炉炉壁和保温容器壁的监测,寻找热能泄露点的发生等等,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作用,预防企业恶性事故的发生,减少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在很多方面都能得到应用,就像其他的一些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它利用检测电力设备的一些的导流体与接线之间的温度来判断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设备是否完好,预防停电和火灾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此外在其他一些航空领域、还有建筑设备上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将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更好。

5 结 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的红外成像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西方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有些设备的先进性可与西方同步或领先,在国防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也是依赖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都是它的特点,缺点可以在实践中慢慢的得到改善,优点可以在科技的进步中得到更大的发扬,甚至是可以得到更好的改进,而且这项技术在无损检测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优势。随着社会市场的发展,红外热成像仪行业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也是红外应用产品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一块。像红外摄像机、红外通讯、红外光谱仪、红外传感器等等这些技术已经得到市场广泛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更加成熟和成功。

参考文献:

[1] 李丹嵩.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化工设备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J].上海化工,2010,6.

气象探测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营改增;铁路运输;对策分析

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铁路运输业的“营改增”,无论是涉及的税率,还是可抵扣的进项税,都有其特殊性。铁路运输施行“营改增”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面对,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阐述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的意义,结合铁路运输企业的具体情况,对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后将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一、铁路运输业实行“营改增”的意义

1.有助于铁路企业的均衡发展

从税收负担看,“营改增”克服重复征税现象。营业税对企业应税行为的征税不受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导致了营业税存在着明显的重复纳税行为。而增值税的核心特征是抵扣机制,即以货物和劳务的增加值为基础,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可以抵扣用于生产投入的外购货物和劳务所负担的增值税款。增值税仅就增值环节征收,可以促进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有助于实现包括铁路运输业在内的各行业间的税负均衡。

2.有助于铁路运输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营业税由于无法抵扣上一环节的进项税额,按收入全额缴纳营业税,而且承担了外购固定资产价款等增值税进项税额。经济活动越多,营业税的重复征收频率就越高,这种问题对于外购货物和固定资产占比较大的铁路运输企业尤为明显。实行“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即可以享受新购进机器设备的进项税额的抵扣,从而有利于企业加速资产更新,鼓励科技创新,有力的促进了设备的更新改造。

3.有助于改善税制环境,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

铁路运输业与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密切相关,制造业依赖铁路,把铁路企业及时纳入到营改增改革中,抵扣链条会更加完整。在未进行“营改增”的情况下,这些行业实行不同的货物劳务税制度,导致铁路运输业无法真正纳入到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当中,增值税纳税人无法进行购入劳务的进项税额抵扣,存在着抵扣链条被人为中断和重复征税问题。因此,将铁路运输业纳入到“营改增”改革,有助于解决抵扣链条中断的问题,有力推动增值税实现管理链条的完整。

二、“营改增”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影响

铁路运输业与其他运输相比,其生产经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各铁路局运输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集中调度统一指挥;二是铁路运输是由多个铁路局密切协同合作完成;三是各铁路局的营业收入由总公司统一清算确认;四是各铁路局实行路网一体的管理方式,即同一铁路运输企业既管理线路,同时又管理客货运输。因为铁路运输的特点,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后,将对整个铁路行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1.对经营成果的影响

由于铁路运输企业具有“全网联运”的特点,因此各铁路运输企业的运输收入需全额上缴总公司,总公司统一清算确认的收入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按照当前“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金额是含营业税的“含税收入额”,而营改增后“主营业务收入”核算的内容是不含增值税的“税后收入额”,铁路企业的营业收入将大幅下降。费用方面,营改增后将使得成本中的材料燃料和电力等外购成本要素的进项税在取得合规票据后可以进行抵扣,极大的降低了运营的成本,但通过对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分析发现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对还是偏少,另外铁路运输企业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线路及房屋等不动产,按照现行的税收政策其购置费用中的进项税额无法进行抵扣,会导致铁路运输企业的成本偏高。税负方面,现行铁路运输业的应纳营业税率是3%,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于11%的税率,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是增加还是减少,关键在于外购项目的进项金额占当期销项金额的比重的大小。综合来看,按照目前的税收政策,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后,短期内其承担的税负将增加,且企业效益会明显降低。

2.对票据管理的影响

铁路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后,所有的铁路运输企业都将被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铁路运输企业主营业务中对客户开具的客票或货票都将使用增值税票,涉及“营改增”中现代服务业的其他业务也是如此,相比营业税普通发票而言,增值税发票的开具、使用和管理上各个环节都非常严格,我国《刑法》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与违规使用增值税发票行为的处罚措施都做了专门的规定。因此“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票据的管理相比与缴纳营业税时期更加严格。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管理需要制度化、规范化。铁路企业不仅财务部门要严格发票管理,严格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审核外,还需要业务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增值税发票的重要意义,在业务开发和业务运作中,时刻关注增值税发票的使用,避免触犯法律。

3.对物资采购管理的影响

由于目前铁路运输业的主营业务及绝大部分其他业务均缴纳营业税,因此其采购的物资不论是材料还是固定资产,其增值税进项均列入成本或者是固定资产价值。改征增值税后,材料和除不动产以外的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允许进行抵扣,将极大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的物资采购,包括对供应商的选择等方面。要尽可能选择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供货。

4.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实行增值税后,铁路运输企业在会计核算、财务报表列报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必须根据总公司的要求及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增设增值税相关科目,如沿袭现营业税缴纳途径,铁路运输企业主营业务的增值税也由总公司汇总缴纳,还应相应增设各核算单位间的往来清算明细科目。另外,税制改革同时会影响财务报表列报,企业应在扎实掌握政策的基础上,对税务处理和会计处理重新梳理,从而为总公司做出相应的决策提供参考。

三、“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的应对措施分析

为了避免“营改增” 带来的不利影响,铁路运输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保证“营改增”的顺利实施:

1.争取国家政策,争取税率优惠

一是与税务机关进行沟通协调,力争将目前铁路运输投入最大的线路资产购置过程中承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纳入抵扣范围;二是争取国家补贴。前期试点地区的税收政策对税制转换期内按照新税制规定缴纳的增值税比按照老税制规定计算的营业税确实有所增加的试点企业给予财政资金扶持,帮助试点企业实现平稳过渡,确保试点行业和企业税负基本不增加,铁路运输企业应就税负增加问题与各级政府和税务机关沟通衔接,争取税负增加部分的补贴。三是根据“营改增”相关办法和规定,细分业务板块,交通运输服务类企业增值税率为11%,物流辅助服务类企业增值税率为6%,这就给企业留下了纳税筹划的空间,能并入物流辅助业的就不留在运输主业,以期降低税率。

2.修订完善现有规章制度,适应“营改增”的变化

“营改增”后,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对经营业绩考核办法、清算办法、收入管理规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预算编制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以适应新的税制改革。对于基层站段特别是成本支出站段、设备站段,在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方面应设立考核办法,对于取得进项税完成好的站段应当定期予以奖励。按照目前的管理方式,基层站段在取得进项税额后,路局在清算收入时都予以抛出,不利于基层站段在增值税管理方面的积极性。“营改增”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企业管理层应该站在整个大局上考虑研究各项政策及规章制度。

3.高度重视税务管理,防范税务风险,合法降低企业税负

实行“营改增”后,铁路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肯定会涉及较多的税务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要全力做好税务协调和筹划工作,严格规范纳税行为,防范税务风险,为铁路改革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障。各级税务管理人员应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各地区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好税收筹划,合法降低企业税负,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目标。

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税制改革,是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铁路运输企业来说,“营改增”带来的影响是有利有弊。铁路企业应该时刻关注“营改增”的最新情况,并且做好准备工作,稳步面对市场经济的变化,从而实现铁路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颖川.铁路运输“营改增”实施带来的影响.现代物流报,2013年1月11日

气象探测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263-03

近年来,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有效防灾减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物联网技术的特点是通过大量传感器及感知技术的应用获取监测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传输,并对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这些特点对于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物联网相关技术发展概况

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无线传感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纳米技术[2]。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物联网的技术优势得到不断的提升,其关键技术也在不断发展。1.1无线传感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远程自动获取信息的先进技术,其监测点的覆盖范围不受有线网络的限制,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其核心技术是传感器节点的定位技术,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有以下四种:1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2基于到达角度;3基于到达时间;4基于到达时间差。1.2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对象信息的技术,该技术具有稳定性强、识别速度快、识别效率高等特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常由标签、耦合元件和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并通过读取器读取标签信息,最终通过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1.3纳米技术纳米技术的特点在于使得体积越来越小的物体能够在物联网中进行交互和连接,该技术可以扩展物联网的使用范围,增强物联网的应用领域。对气象灾害的精细化监测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2物联网技术在气象防灾减灾应用的必要性

2.1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影响及特点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我国每年由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000-4000亿人民币,占GDP的1-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灾害性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繁态势。各类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一般包括暴雨、暴雪、雷暴、冰雹、干旱、洪涝等因素造成的灾害,以及由于暴雨、暴雪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都可以借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前预报和预警,并在灾害发生时为指导救灾和转移人民群众提供准确及时地信息[3]。2.2物联网技术特点及优势随着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原有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式暴露出诸多弊端,物联网的技术优势恰恰可以弥补这些弊端。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和远程监控能力,并且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大幅度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4]。这些优势给有关部门科学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为防灾减灾节省的宝贵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5]。2.3物联网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发展前景2.3.1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目前有一种叫ZigBee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和优势对于建立智能气象观测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特点如下:1)低功耗:ZigBee设备非常省电,仅靠两节5号电池就可以维持6个月到2年左右的使用时间,而目前使用的其它无线通信设备功耗都要远高于ZigBee设备。如此低的功耗对于气象灾害监测点往往建在极端恶劣且没有供电设施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2)时延短:ZigBee设备的通信时延是30ms,休眠激活的时延是15ms。如此短的时延即提高了通信的实时性,又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这非常符合智能气象观测网的技术要求。为大幅提高智能气象观测网的通信质量提供了基础。3)网络容量大:一个区域内可以同时存在最多100个ZigBee网络,而一个Zigbee网络最多可以容纳255个设备。如此大的网络容量可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点的密度,为灾害监测的精细化奠定了基础。4)低成本:ZigBee模块的初始成本在50元人民币左右,估计随着ZigBee技术的不断成熟,其成本还有很大的降幅空间。5)安全可靠:ZigBee技术采用了双向确认的数据传输模式,每个发送的数据包都必须等待接收方的确认信息。如果传输过程中接受方没有确认,发送方将启动重新发送,直至发送成功。同时支持鉴权和认证,采用了AES-128的加密算法。综合以上技术优势和特点,构建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将成为目前的最佳选择[6]。气象灾害监测站点分布地域广、密度大、大部分地区属于没有供电设施的无人区或者电力设施落后的乡村和山区,并且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的报文比较小,易于传输。因此,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完全符合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的要求。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点由一个主控制器和若干个传感功能节点,主控制器和传感功能节点的距离在10米至100米之间。传感功能节点(RFD)包括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智能气象灾害监测网拓扑图如图1。每次观测采集数据时,由主控制器呼叫传感设备建立连接,传感设备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汇集数据,通过科学的算法得到精确的数据,再由主控制器通过现有通讯手段将数据传送至信息中心或者应急指挥中心。2.3.2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立体获取体系物联网技术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灾害应急救助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气象部门应该加大相关技术及应用研究,通过科学引导、统筹规划,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一体化的灾害信息立体获取体系和统一指挥协调机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7]。

3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架构

气象灾害动态监测系统主要由智能观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系统、预警信息系统等四个子系统组成。(图2)3.1智能观测系统智能观测系统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构建气象智能观测网,解决地面气象观测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异常和缺测,提高实时观测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可用性,进而大幅提高采集数据的质量,实现观测精细化。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远程控制和设备自检,提高自动站设备的稳定性,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提供数据支撑。3.2数据传输系统数据传输系统主要利用GMS、CDMA和气象卫星等网络,建立观测网站点与网络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和畅通。前端气象灾害监测可采用ZigBee无线传输技术组网并将传感信息互联上传,物联网网关设备将采集信息进行收集并通过3G、WLAN、北斗等通讯接口回传至网络中心。3.3智能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对前端传感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专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特定的数据计算方法对实现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特定格式的灾情报文。最终发送给预警信息平台。3.4预警信息系统根据实时数据自动预判灾害预警,及时会商,并利用现有自动化的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信息联动,确保政府和人民群众及时获得灾害预警信息。

4结论

随着RFID技术、ZigBee技术、传感技术、纳米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可靠性、稳定性、实时性、准确性将得到大幅的提升。气象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物联网随时随地获知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对提高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保障,大大提高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水平,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减少或降低由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董爱军,何施,易明.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框架体系初探[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1(14):61-65.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物,2009,23(12):1-7.

[3]梁慎青,李永生,李泽杰.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气象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5):3646-3648.

[4]王建宙“.物联网”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J].IT时代周刊,2009(10):20.

[5]张霭琛.现代气象观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