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转型发展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是指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利用方式为手段,以发展延续产业为重点,以技术支撑为突破,以产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区域差异化发展为方向,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作出的重大部署。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总的要求是加速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实现从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大力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另一方面,要实现煤炭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因素,明确转型的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今社会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是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加为目的的传统发展观的摒弃。内蒙古作为煤炭产业大省,煤炭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科学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理性地对待煤炭产业发展,既要保持做大做强与合理的发展速度,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制约,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规模,实现良性发展。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内蒙古地域辽阔,各自发展情况和环境不同,在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基础,煤炭资源品质、赋存和分布,其他自然资源状况,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情况,对煤炭产业进行合理定位,既要保持适度超前,又要结合地区特点,保持发展相对稳定,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的理念,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煤炭产业发展必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改善矿区环境,保证人民增收,不断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四是坚持统筹规划。以实现煤炭产业大省向煤炭产业强省转变为目标,根据目前全区煤炭产业现状和煤炭分布特别,统筹规划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不重复的要求,打破地区圈子,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防止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内部自相竞争,认真分析研究目标市场和周边省区产业结构,充分考虑各盟市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区域布局,形成区域竞争合力,取得竞争优势。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目标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目标是以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人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均衡为重点,以管理和技术创新为突破,转变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推进煤炭资源的节约集约开发利用,建设差异化大型煤炭基地。一是转变开采方式。以提高煤炭开采回采率为重点,加强对现有煤矿的整顿力度,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和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井工矿单井生产规模提高到100万吨以上,开采回采率达到70%以上。二是转变利用方式。以提高煤炭利用率为重点,大力发展煤炭利用效率高的煤炭加工延伸产业,突出发展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制油和煤化工产业。力争到2015年电煤利用率到达65%以上,煤化工和制油煤利用率达到50%以上。三是改善矿山环境。以打造绿色矿山为重点,对矿山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滑坡、土地破坏和地下水破坏等矿山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开采形成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恢复地形地貌和植被,实现文明开采。到2015年,全区历史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恢复,新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及时有效治理,矸石和疏干水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65%。四是整合关联产业。以实现优势互补为重点,促进煤炭产业与关联程度高的产业进行整合与重组。内蒙古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这些产业耗能较大,仅仅依靠市场供应能源,成本较高,这些行业难以向下游延伸产业发展,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推动煤炭产业与关联产业联合,就可以降低成本,实现优势互补。到2015年,在呼伦贝尔、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包头和鄂尔多斯等地区分别打造联合企业1-2家。五是推动煤炭开采企业联合重组。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以资源和资产为纽带,以市场方式为手段,整合现有煤炭开采企业,形成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的定位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转型战略实施总的方向是围绕市场需求,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相衔接,打造国家能源基地。一是成为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2005年-2009年,全区煤炭生产总量达到19.7亿吨,其中一半以上外运支援其他省区发展;2009年,全区电力外调1200万千瓦时,占装机容量的1/5。预计未来几年,区外需求仍会持续稳定地增长。总体来看,无论是煤炭开采、还是电力等延伸产业都具备大规模生产和对外输出的条件。因此建设全国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是今后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二是成为国家煤炭开发利用科研基地。煤炭开发利用研究水平不高,开发利用技术含量低,已成为制约内蒙古煤炭产业转型战略实施的主要因素,内蒙古煤炭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破解技术难题,取得创新优势,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三是成为国家能源的储备基地。煤炭资源不仅对内蒙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内蒙古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必须站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高度,全面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做好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程度,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保证国家发展的长远需求。
二、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区域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确定的原则
合理确定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事关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大局,也是关系到内蒙古煤炭产业能否顺利实现转型的关键,应做到科学合理。内蒙古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的原则是:一是立足当前。就是要把已经形成的煤炭产业做大做强,加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二是顺应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就是要主动与国家能源战略相衔接,在布局、定位和产业格局等方面与国家能源战略保持一致,特别是要做好蒙东和蒙西煤炭产业发展两篇文章。三是破除行政区域限制。就是根据区域内的经济社会状况、煤炭资源分布及种类、周边地区的产业类型、目标市场需求,来整合区域内的全部有效资源,依托产业基地,合理确定煤炭产业发展类型和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形成竞争合力,建设差异化的跨行政区的区域性煤炭产业基地。
内蒙古已有煤炭产业基地布局
为推动煤炭产业健康发展,内蒙古重点建设了7个5000万吨煤炭基地。一是东胜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787万吨基础上达到1亿吨。二是准格尔煤炭基地,以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300万吨基础上达到6620万吨。三是锡林郭勒盟白音华煤炭基地,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白音华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6000万吨。四是霍林河煤炭基地,以霍林河煤业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0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五是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以原呼煤集团和伊敏煤电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413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六是锡林郭勒盟胜利煤炭基地,以内蒙古神华蒙电能源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6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七是伊泰煤炭基地,以伊泰集团公司为主,生产规模在原有1040万吨基础上达到5000万吨。目前,这些煤炭基地已基本达到预计规模。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是对以往大型煤炭基地及其他煤炭生产基地进行整合,确定市场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设具有区域带动和区域辐射功能的差异化煤炭产业基地。按照全区煤炭产业基地布局的原则,结合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情况,全区重点建设以下4个煤炭产业聚集区。
蒙东煤炭产业聚集区:以呼伦贝尔煤炭基地为基础,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553亿吨,实际生产能力5140万吨,计划建设年产1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16亿立方米,可以满足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2.0亿吨左右,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方向为: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和清洁煤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考虑到环境问题,应重点加快推进已有产业的升级换代,适度控制新建煤炭开采项目。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利用两种资源为重点,加强与俄罗斯在煤炭及相关资源性产业的合作,搭建国家实施走出的资源利用战略平台。
蒙中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霍林河、平庄、白音华和胜利煤炭基地,形成大的跨区域性的煤炭产业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967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年产煤炭154555万吨,计划建设4亿吨煤炭产业基地。煤种以褐煤为主,发热量低,高灰分,适合于发电和气化。区域内水资源短缺,煤转化项目用水需求紧张。周边省区煤炭缺口在5.0亿吨左右。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清洁煤产业和煤地下气化产业,重点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鼓励发展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一体化产业,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目标市场为东北和华北地区,并以此为通道向以远地区辐射。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建设,形成多条与华北、东北的运输连接通道。限制耗水量过大的煤炭产业发展。
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神东煤炭基地、准格尔煤炭基地和伊泰煤炭基地,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煤炭产业研发基地。区域内煤炭保有查明资源储量1615亿吨,实际生产能力可达35000万吨,计划建设8亿吨煤炭基地。煤种以长烟煤和不粘煤为主,发热量高,适合于发电、气化和煤化工。区域内水资源短缺,但可以通过水权置换调水。周边区域煤炭缺口3.0亿吨左右,目标市场重点向华北以远地区倾斜。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和煤制天然气产业。支持煤炭开发利用的研发与实验,在制约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建设煤炭产业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主要目标市场为华北地区及以远地区,通过秦皇岛向南辐射。积极鼓推进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蒙西辅助煤炭产业聚集区:整合乌达、海勃湾、古拉本和棋盘井煤炭产业基地,建设焦煤和无烟煤稀缺煤种生产加工基地,作为蒙西煤炭产业聚集区的辅助功能区。区域内煤炭储量60亿吨,实际生产能力4700万吨(包括蒙古国进口约400万吨),计划建设1亿吨煤炭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焦化及其延伸产业,适度发展煤电冶金及建材一体化产业。加速推进与蒙古国在煤炭及相关资源开发领域的战略合作,建设中蒙能源合作开发基地,到2020年每年从蒙古国进口煤炭3000万吨。在满足包钢需求的基础上,向华北、西北输出。积极打造太西煤品牌,鼓励对外出口。煤炭开发保持适当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内蒙古煤炭产业规模分析
煤炭在未来较长时期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目前约占世界煤炭产量生产和消费的40%左右,也是世界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从中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历史结构变化来看,煤炭占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上世纪50年代的90%,下降到70年代的70%,以后略有走低。这是由于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电和核电等一次性能源开发强度逐步增大的结果。煤炭作为一次性能源构成中的主导能源,是由中国的能源资源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按发热量计算,煤炭资源占化石资源总量的90%以上,是石油和天然气和的12倍。基于这种情况,煤炭仍将是中国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的首选能源。煤炭除满足国内消耗外,还有少部分出口,在当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的情况下,保证了中国能源总体自给率达到90%以上。从国家能源安全考虑,煤炭仍将在今后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
经济增长与单位产值能耗变动的规律
一般来说,能源需求预测可以通过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变化趋势和对未来GDP预期分析,进行测算。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源消耗将逐步降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等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时,高能耗的工业比重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减少,单位产值能耗会明显下降。
中国2020年煤炭需求预测
按照国家“十一五”能源消费安排,到2010年全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23万亿人民币,消耗煤炭21.51亿吨。
统计数据可见,2009年比2005年单位产值能耗煤降低了22.9%,主要是由于节能减排发生作用和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国家承诺到2020年,单位产值比2005年减排二氧化碳45%。综合考虑以上情况, 2020年单位产值耗煤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降低30%,比2005年降低近46%较为合适,预测2008年单位产值耗煤为0.637吨/万元。有关机构预测2011-202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速7.8,但考虑到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发展不确定性,2009-2020经济增速按每年7.0%-7.5%为宜。由此测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5.9-69.04万亿人民币,2020年煤炭全国需求量为41.98-43.98亿吨,比2005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95.17%-104.5%和37.64%-44.20%。未来11年,全国煤炭需求将放缓。
目前我国的统计学在经济领域并未获得很好的发展,很多统计内容也并未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经济统计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重视。我国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首先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实际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次,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想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是一项很困难的工作。因此,在我国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过程中,应明确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与地位,并采取措施弥补数据不足、质量低下等问题,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完善。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统计分析我国已经提出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创新能力。它需要我们在产业创新、国家创新等方面提升能力,并作出科学的研究。目前,创新指数的应用影响、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创新对国家税收的影响以及创新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都已成为经济统计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将科技信息数据融入到经济统计之中已成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中之重,也是统计与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2.2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统计分析产业结构高端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大量经济数据,对国家产业高端化的转型作出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各要素之间的推动作用,提出了“三高一低”的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规律,即生产效率高、劳动报酬高、资金回报高以及能源消耗低。通过研究分析国家产业结构高端化的特征,发现产业结构高端化离不开创新与金融信息的支撑,这也说明了我国实现经济产业的高端化转型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信息化创新等方面作为支撑,同时,还应坚持绿色创新,发展新能源,以便实现产业能源的绿色、高端化。
2.3实现金融创新的统计分析金融体系与效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改革与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可以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正处于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过程,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经营发展的链条关系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经济难题,这对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而言,既是重要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做好对货币供求以及货币政策的金融统计分析,深入挖掘资本市场以及证券市场的统计分析内容,充分发挥现代统计学作用,进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关键词: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技术优化
前言: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要对我国众多行业领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技术创新。针对我国钢铁行业来说,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传统模式下的钢铁生产技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钢铁行业生产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一、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技术创新的原创性
虽然我国钢铁行业近几年中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在技术创新上面仍缺少一定的原创性,国内自主研发出的技术成果很少,技术原创程度也较低,并且出自中国的钢铁技术很少能够成为国际领先技术,说明我国钢铁行业技术距离世界钢铁生产水平有很大一段差距,因此,这种技术性创新程度很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钢铁技术的进步[1]。
(二)技术经济指标和钢铁工业集中度过低
我国钢铁企业不论是企业规模、能源消耗总量还是炼钢周期次数等,这些技术经济指标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当前,我国钢铁企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规模较小,生产所用的能源利用度较低,能源损耗过多造成的环境问题也较为严重。总的来说,由于国内钢铁企业炼钢周期过长造成了很多弊端。并且,我国钢铁产业的设置偏离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钢铁行业定位,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发展形势。
(三)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缺少技术创新动力
由于我国在工业园区、房地产以及汽车工业的建设速度上不断加快,从而使得对钢铁材料的需求大幅度攀升,使得我国钢铁企业大量生产钢铁原材料,却忽视了对钢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只注重生产,不重视产品研究工作。
二、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我国重工业首屈一指的钢铁行业来说,创新钢铁技术、推动钢铁行业技术化转型是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调整钢铁行业的转型和优化,实现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钢铁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我国当前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应该明确绿色化和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从钢铁材料入手,主要利用环保材料、低碳材料以及清洁材料为主,也要保证生产过程对信息自动化技术的灵活应用,创新高新材料的利用程度,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钢铁企业为主体,协同创新,形成良好优化的钢铁行业创新产业链[2]。
三、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面向市场,健全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机制
我国钢铁企业在过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力度不强,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国内的钢铁行业缺乏完善的钢铁技术创新机制作为保障。由于技术创新机制存在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国内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开展全面化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缓解企业债务危机,支持国有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制,重新规划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技术创新步伐[3]。
(二)从国际角度考虑,加速战略性技术重组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受全球化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步伐不断加快,外商在我国进行投资的最终目的就是占领我国的钢铁市场份额,因此,我国面对企业重组脚步逐渐加快的现状下必须加速国内企业的战略技术重组,提升钢铁资源的合理配置程度,降低单位钢铁产量的能源消耗和物料消耗,合理进行技术布局,重新对钢铁行业进行技术整合。
(三)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钢铁自动化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钢铁技术也越来越注重自动化,因此使得钢铁自动化技术被逐渐普及和推广开来。作为我国重要产业的钢铁行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生产力和效率,必须尽快实现生产技术的升级,推动我国钢铁领域实现现代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自动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综上所述,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钢铁行业技术化转型是当前钢铁行业面临发展难题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调整钢铁行业的转型和优化、实现钢铁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钢铁技术的创新能够推动钢铁企业实现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技术创新是实现钢铁产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和集约化的必经之路、根本途径。通过对钢铁行业的技术进行创新和发展,能够提升钢铁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生产技术升级的速度,提升我国钢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晶.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实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19-126.
[2]王道平,杜海蕾.钢铁行业“十三五”发展趋势及对煤炭产业影响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5,01:22-26+31.
2016年4月26日,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肯定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市场、技术突破成果的同时,也指明了我国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他说:“电动汽车在中国是一个具有光辉前程的朝阳产业,也是今后科技创新的重点。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燃料汽车可以做补短。”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步入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汽车产业进入重大转型期的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将面对更加严格的能源、环境、交通的约束,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将对中国汽车产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挑战与机遇共存
万钢表示,“目前,在中国每十人一辆汽车,在德国每十人七辆汽车,在美国每十人八至九辆汽车,可见,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很明显,这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机遇;但是提供什么样的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能源结构调整,在风电、太阳能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同时,中国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风广储输示范工程,2015年中国风电累计装机量129GW,光伏累计装机量43GW,风电和光伏发电量222.5TWh,均位居全球第一。万钢指出,“但是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在2030年占到能源总量的20%,还需要把这些世界第一再翻两倍,这就是我们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中国市场上运行着50万辆电动汽车,用电量不到风光发电总量的3%,因此能源结构的变化为汽车能源的供给提供了保障。从世界各国对汽车能耗法规变化情况来看,能耗都在快速地降低。我国要求:2020年,汽车能耗达到4.5升~5升/百公里,新能源要达到4.5升/百公里以下。因此,中国每年汽车能耗下降量同比世界各国要大很多,这无疑也给中国汽车工业的节能减排提出更高的挑战,这无疑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万钢说:“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持续深入的核心技术的研发;继续加强在电池、电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的发展;整车能力,集成能力,特别是安全性还需要我们利用新的技术,新的形态来不断提升。”
电池成本降至1元以下
十几年前中国在确定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时,把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做为未来规划,并为其未来发展确定了关键技术和关键总成,以及关键的车型动力系统。万钢说,“把动力系统称为由电池和管理系统、电机和驱动系统、多能源系统为主要核心技术,以及混合动力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为能源发电系统来处理。这样就在三条技术路线上得到了一个关键技术的排列,即三纵三横排列。”
现在我国混合动力汽车正从过去重度混合动力向插电式,增程式混合动力转变,发电机将变成发电系统。燃料电池也出现了两个方向:一个用燃料电池作为主动力,另一个用燃料电池作为增程式电电混合动力源。万钢认为,“最终,混合动力就变成一个由电机驱动,由发电和储电系统组成的技术路线,它的发展能够集中最大的力量攻克最关键的技术,作为政府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科研激励、标准检测、法律法规推广等应用。”
那么,今后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如何发展?万钢的答案是:“电池能量密度再提高一倍,制造成本再降低50%;使单位电池能量达到300瓦时以上的同时,成本降至1元以下。”
据了解,随着我国对动力电池研发的不断投入,动力电池的效率不断提高、成本持续下降。与2011年相比,2015年的动力电池单位能量密度已经提高了一倍,制造成本降低了30%。万钢强调,“今后我国会更加注重对基础技术的研究,并在动力电池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凝练问题,找出科学解决方法,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插电式混合动力是重点发展方向
万钢指出,未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他解释说,“电动汽车时代还要不要发动机?不仅要,还要加强发动机技术研究。小型、轻量、电子化将成为未来发动机的发展方向。未来,发动机+电机的配合将是很重要的技术形式。比如我国企业研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我国要求续航里程最低50公里,大多数中国汽车企业的续航里程已达70公里或者75公里。通过对4000多辆电动汽车进行多年观测得到结论是:约75%汽车行驶50公里以下,90%汽车行驶75公里以下。如果每天都有充电机会的话,90%以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可以用纯电行驶,在市区达到零排放,这是我国汽车产业今后要发展的方向。”
据《汽车观察》记者了解,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外部充电,可以用纯电模式行驶,电池电量耗尽后再以混合动力模式(以内燃机为主)行驶,并适时向电池充电。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它完全可以当作一辆纯电动车来使用,只要单次使用不超过电池可提供的续航里程,它就可以做到零排放和零油耗。这与目前面临发展困境的纯电动汽车产业相比,插电混动车型有效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问题,并将传统动力系统与纯电动动力系统结合在一起,弥补了各自的劣势,又将双方的优势最大化。无疑,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更适合当下中国情况,它将成为超过纯电动汽车发展的下一个热点。
同时,万钢指出,“因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行驶还存在一些排放,未来可以考虑用燃料电池来做补短板。”他说,燃料电池汽车正在走入市场,相比纯电动汽车而言,燃料电池市场化的路径要长,要多一些等待。中国从2003年第一辆燃料电池开发以后,其技术研发一直持续不断,先是高校组织开发,然后逐渐进入企业。2015年上汽完成了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低到高,一直到青藏高原的试车经历,燃料电池汽车正在逐步走向市场。
此外,未来,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与车网融合之后,电动汽车不仅可以作为储能终端,它甚至可以在能源互联网、车联网、信息互联当中相互交融。这样就为新的商业模式――分时租赁提供了前提。
一、新能源及绿色产业有望引领产业转型
能源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很多国家的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但是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渐减少可枯竭,许多国家开始寻求新能源以及绿色可持续产业作为主要产业的发展方法,所以新能源以及绿色产业在近些年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主角,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经济危机下催生出的新产业链。各国发展新能源及绿色产业一方面为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是为本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来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当前世界经济中新能源以及绿色产业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核心,各国都在努力抢占未来技术进步的先机,并能够很好地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如果这个产业链形成全球化的合作,产生庞大的产业集群,势必将能够带来全球产业链结构的重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发达国家虽然对此有所重视,但还是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传统的金融、信息、技术以及服务业等方面,战略方针依旧是将生产制造业保持在具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亚洲及部分非洲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和绿色产业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希望通过这种无前人涉及的产业的快速发展占据市场,在未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从整体来看,发展中国家虽对此比较垂涎,但是在技术条件上还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经济的分工中仍然会处于下风。
二、国际贸易重新活跃
在经历了一场全球经济的寒冬之后,对国际贸易额度以及跨国投资方面有很大影响,2009年出现了10%的巨大下降,很多跨国贸易公司陷入困境。但是经过几年休整之后,国际贸易已经重新活跃起来,未来几年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会较经济危机前有所下降。
三、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制约性
加大在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考虑给我们家园带来的危害。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各国均在全球环境回忆中予以承诺节能减排等保护环境的措施,这也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多了一个制约的因素,而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这种制约程度将会在未来继续增加。
四、美元地位下降
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在美国给全球带来严重经济危机之后,其国际地位将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尽管美国政府给予各种各样的承诺,但是美元在国际经济中的信任度势必将有大幅下降。从另一方面来看,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带来美元汇率的严重波动,面临的贬值压力也十分巨大,所以其作为各国储备货币的地位将大大削弱。从长远来看,世界货币不会走向多元化,这将会让国际货币失去其存在意义,但是发达国家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主导的国际货币意见很难达成一致,所以从当前来看,国际储备货币很有可能出现由美、欧、中三大经济体共同主导的局面,而为了降低国际货币汇率波动带来对经济影响的风险,很可能诞生国际中央银行来同一货币,打破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
五、新兴经济体地位上升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在经济危机中的巨大衰退以及新兴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的强势,新兴国家将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贡献力量,这其中中国发挥的作用一定很大。世界各国在去求经济中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大,发达国家无法再依靠自身的力量恢复金融实力以及保持经济稳定性,所以,他们必须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通过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