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河道生态;水量保证;水质修复

城市小河道具有排涝、蓄水、供水等多种功能,小河道的一般特征有河面较窄、长度较短、水深较浅、数量较多的特点。小河道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小河道也在逐步演化。城市小河道普遍走过了一条由繁荣——衰落——再繁荣的曲折之路。目前,城市小河道的水环境受到多方面的破坏,有工业废水的排入,生活垃圾的倒入等。致使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失去了平衡,河水变黑变臭,有的甚至干涸。因此,在治理城市小河道的水体时,从小河道的水量和水质出发,综合治理小河道的水体问题。

1 城市小河道水量保证

水量保证是城市小河道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前提,城市小河流受城市化影响大,城市化造成河流保水和补水能力下降,河道渠化和下水道的广泛敷设,使得本来水量就少的小河道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确保小河道水量是一个大问题。要使水量保证达到很好的一个程度,首先得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一种是非常规水资源(净化的污水、海水和苦咸水的利用)。水量的保证依靠的是水资源的充裕度,因此小河道的水量保证是根据水资源状况而采取工程措施,以使小河道是常年有水的水道,具体的措施有外调引水工程(河流水、涌水),地表水空间调配工程(雨水、净化污水、净水厂剩水),地下水的配置工程(泵取地下水、地铁通道及建筑物地下室渗水)。

2 城市小河道水质修复

2.1生态修复方法

2.1.1生物膜除污技术。使用天然材料、合成材料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生物膜,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小河道治理工程中,一般选用当地盛产的石材和适合生物附着的合成材料,在施工当中,尽量让其表面粗糙,增大其生物膜表面积,使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加强。

2.1.2土壤。植物系统主要是利用植物根茎叶吸收污染物质,以及土壤过滤有机碎屑。能直接净化小河道水质的植物有两类,一种是水生植物,一种是湿生植物。

2.1.3曝气复氧。向污染的水体进行人工充氧,满足水体中动物和好氧微生物需要,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维持生物群落平衡,从而改善水体环境,消除水体中导致黑臭污染物(如H2S、FeS等)。同时河道充氧可以使河底松散的表层底泥转变成密实的表层底泥,表层底泥在厌氧的状态下是比较松散的,很容易向上覆水体扩散。

2.1.4生物操作又称作食物网操作。主要通过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或添加肉食性鱼类来降低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具体措施有投放鱼食性鱼或动物食性鱼,投放蚌、螺、贝类等水生动物,投放浮游动物,引种大型沉水植物等。

2.2物理修复方法

2.2.1截污。对点污染源的小河道具有很好的效果,将直接排入小河道的污染源用管道引导排入市政污水管,经污水管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再排入河道中。这样消减了水体的污染总量,减轻了河道自净的负担。敷设管道的方式有两种:沿河边敷设截污管道和河道内敷设截污管道。

2.2.2引水冲淤是指引进外部清洁水源来改善河道水水质。使污水在河道中只能短暂的停留,从而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量。这种方法能在短期内消减污染负荷、扭转水质恶化的速治途径。引水冲淤的实行,其条件要求是水源充足,我国南北方水分布差异性大,因此这种方法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

2.2.3底泥疏浚。将河道底部的淤泥清除出去,恢复小河道的行洪、供水、灌溉等基本功能,可以消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底泥疏浚,一般按照测量的淤泥厚度、清淤断面设计来选定方案施工处理。

2.3化学修复方法

化学修复顾名思义是用化学物质除去水体中的污染物,化学物质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分别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控制水质的参数。目前使用的化学药剂是一种新型高分子合成药剂,对水体中的污染因子有一定的去除率。此方法在处理小河道水质方面,具有见效快、方便、效果明显等特点,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小河道治理初期效果还是比较快速明显的。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修复 生态护坡 河道

河道生态修复是利用生态工学原理、技术,通过河道水污染控制、水量和水流态的调节,河道河底和岸坡的形态结构的生态改造,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重建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达到良性的自然生态平衡。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水利工程建设新的理念,如何更好的发挥与造就河道各项功能,使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更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与其协调发展,在总结的基础上,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文着重从生态护坡与水质生态修复两方面阐述河道的生态修复理念和措施。

1生奈护坡技术

生态护坡是一种新型的护岸技术,它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自净效应和景观效应于一体,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

1.1 河道生态护坡建设原则

河道生态护坡建设因地制宜,强调近自然特征,重建河道坡岸植被缓冲带,其建设原则为:(1)生态边坡必须能够营造一个适合陆生植物、水陆两生植物、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生命环境;(2) 生态护坡应满足渠道功能和堤防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尽量采用自然材料,减少刚性结构,避免二次环境污染;(3)护坡栽种植物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栽种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地域适应性及生态平衡的问题,选择对土壤要求低,抗病虫害能力强,易维护管理的品种【1】。

1.2生态护坡类型

生态护坡是既满足河道护坡功能,又有利于恢复河道护坡系统生态平衡的系统工程。生态护坡技术可以归纳为3种:

1.2.1全自然护岸

全自然护岸又叫全植被护岸,通常是指在经过平整处理的岸坡上,种植不同品种的护坡植物而形成的护岸,通过植被根系力学效应和水力学效应来固土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和绿化坡岸,具有生态和景观的双重功能【2】。可以采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和水生植物全(半) 技术,对河道开展以生态修复和稳定坡岸为目标的全自然护岸技术,使河岸土壤侵蚀得到有效控制,坡岸的结构稳定性增强;同时河岸生境得到改善,本地植物快速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河岸植物群落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复杂结构转变,生态稳定性得到增强【3】。全自然护岸中植被防护能力有限,适用于护坡角度较小、河流流速平缓、防洪需求较低的河段。但这类护岸接近自然状态下的护岸,对坡岸平衡生态体系影响小,自然融合能力较强,完整地保留了陆地与河流的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能力,也为多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栖息地, 施工快速、简便,造价也十分低廉。

1.2.2半自然护岸

半自然护岸是利用一定的工程措施,采用植被与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相结合,使坡面既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又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的基质【4】。结合植被使用的天然材料通常有石块、卵石、木桩等,使用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如安徽某农业观光园区河用草皮、水生植物、木桩营造了一个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水景观,半自然的生态护坡为村民提供了休闲的地方,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半自然护岸修复中,对坡面做削坡和压实处理之后抛石,抛石护岸是既省资金又施工方便的一种施工工艺。在半自然护岸中,石材、木材等自然材料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的框架和加固作用,岸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得到了提高,随后通过植被根系的加筋纠结作用,以及植被茎叶的缓冲吸能作用,使坡岸能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坡岸的冲刷作用。

1.2.3多自然护岸

多自然护岸是利用工程措施,较大规模地使用混凝土、高分子材料及药剂等人工材料与植物结合形成一个具有较大抗侵蚀能力的护岸结构【5】。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多自然护岸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结构类型。常用的有生态石笼和生态袋。生态石笼用网塑结构框将石块固定在河岸上,是集石笼结构的稳定性,卵石等填料的净水性、水生植物的保护性和净水性为一体的新型护岸结构,该新型护岸结构兼有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亲水功能;生态袋是用高分子聚丙烯及其它材料制成,耐腐蚀性强,抗UV,不降解,对植物友善。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既能防止填充物(土壤和营养成分混合物) 流失,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并且随着根系的生长,边坡稳定性加强,维护费用降低。多自然护岸对生态干扰较大,施工较为复杂,造价也相对较高,但护岸作用明显而牢固,也有相应的生态功能。多用于对护岸抗冲击能力要求较高,或坡岸陡峭不适合修建以上两种类型护岸的河道岸坡。

2水质生态修复技术

水质修复主要从生态一生物修复技术考虑。

2.1生态调水

通过水利设施(闸门、泵站等) 的调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者附近的清洁水源冲刷稀释污染水域,以改善水环境质量。河道整治在治本的同时,治标的措施也各种开展,通过内河水闸积极引清调水,改善水质。

2.2曝气复氧

曝气复氧是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修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从而改善受污染水体的水质,进而修复水体的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治理和曝气复氧逐步修复水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河水的自净能力,水质明显改善。具体方法为:一是采用“生态坝”的方法,对污水进行阻截过滤,营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环境;二是在河中安上了曝气增氧的装置,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可以抑制藻类繁殖;三是在水边、水面和水下种植“三水植物”,发挥这些植物天然的自净能力,并放养了螺蛳、鱼虾蚌等生物,优化水体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2.3底泥疏浚

底泥疏浚是水域污染治理中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一般而言,疏浚污染底泥意味着将污染物从水域系统中清除出去,可以较大程度地削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进而解决内源释放而造成的二次污染。这种方法较为简单,而且应用已较多。生态疏浚仍处于研究和开发当中,但已经有一些生态疏浚的方法和技术被投入使用。这种疏浚技术充分遵循了自然界的自身规律,通过强化自然界自身的自净能力去治理被污染水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污思路,也是一条新的技术路线,是人们遵循生态系统自身规律达到治污目的的一种尝试。

2.4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 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吸收或氧化降解,从而减少或最终消除环境污染的受控制或自发的过程。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投加菌种、投加营养物、提高生物可利用性、人工投放动物或植入植物等修复方法。还包括生物操纵技术、人工生物膜技术、湿地净化技术等。

3结语

生态修复是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和新需要,既要满足行洪防洪的基本需要,又要尽可能地从生态的、可持续的角度来看待河道的修复。河流生态修复具有多学科交叉性,修复方案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今后对河道的开发和治理一定要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坚决避免先破坏后修复的不合理模式。要用生态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的问题,使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理念在河道建设中得到落实和体现。

参考文献

[1]顾秋平,徐乃文,徐国强.生态护坡技术在生态河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水务,2008,(3).

[2]孙字.河道植物护岸技术[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5,(1).

[3]赵广琦,奉树成,邵飞,毕华松.植物护坡及其生态效应研究[J].园林科技,2008,(4):31-38.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3篇

查看更多《水利规划与设计》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水利规划与设计》编辑部

       规划战略

        (1)珠江三角洲河道整治与修复方法初探 梁海涛 陈国轩 黄兆玮 朱婷

        (4)浙江省小流域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朱晓玲 陈皓 李玉芬

        (7)移民工作中安全生产监督评估内容探讨 牛福钰 齐锡蕊

        (10)试析生态水利设计新理念 徐位明

        (12)谈玛纳斯河灌区水价改革 杨扣锁

        (15)北京市山区河道治理工程设计的体会 闫永旺

        水文水资源

        (18)三角洲地区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 王学金 陈立强 宋玉敏 厉明排 张绍英

        (20)大汶河洪水出路探讨 王华 张军 牛德东 彭慧

        (23)宁夏固原北川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太红礼

        (25)论河套灌区节水改造 郭平 李宇清 尹晓云

        斛研管理

        (28)安徽省淮河流域易涝洼地涝灾及其损失研究 夏广义 李燕

        (3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余侃柱

        (33)兰州降水对太阳活动及enso的响应 张庆文 张济世

        (37)旗岭水闸砂砾石地基渗透变形特性 王国华

        (40)滑模技术在调压井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李奇 李影 张晓龙

        (44)山区河道水面线和管涵漫水桥壅水计算探讨 杨扬 韩凤霞 刘军梅 赵月芬

        设计施工

        (48)高压喷射灌浆在尹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戴永坚

        (52)陕甘宁盐环定扬黄一泵站改造工程主水泵选型方案研究 光荣

        (55)引水斜井开挖施工技术 王胜仙

        (58)《水利规划与设计》刊期调整公告 无

        (58)广东首座堆石混凝土重力坝——长坑水库 罗传雄

        (59)建平县城区应急供水工程冬季施工措施 王婕 管爱民 金艳丽 于秀琴

        (62)谈胶南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措施 袁明杰 汤杰 单洁 袁敏

        (64)中空注浆土锚杆支护在溪洛渡水电站高边坡加固和治理中的应用 宋飞 张军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4篇

本项目地段位于前门以东的鲜鱼口历史文化保护区内,设计范围包括,A区是北起打磨厂街道永中。南至鲜鱼口街道路水中;西起前门东侧路道路永中,东至长巷四条胡同。本区域占地面积约为3.64ha。B区是北起鲜鱼口街道路永中及长巷二条胡同,南至得丰东巷及南芦草国胡同,西起前门东侧路道路永中,东至正义路南延规划路道路永中,本区域占地面积约为5.27ha顷。还有古二里河沿河景观带北起于西河沿街与前门东侧路交点,向东南至南,北芦草胡同以东(图1),项目的设计目标一是通过A、B地块的具体设计,阐释“原汁原味地保持历史风貌”的实际内涵。探索以保持院落,胡同空间肌理特征为目标的更新方式:二是探讨古三里河河道恢复方案。整合沿河公共空间,进行沿河景观设计,并提出水系统技术方案(图2)。

设计策略

1 文化理念:文化传承+人文景观

文化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它包含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很多内容。确切地说,四合院、胡同就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一种可识别的地域文化特征的物质形式,代表着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在当今时代非常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展。因此在四合院的更新设计中我们坚持保留传统四合院,胡同的肌理和空间尺度,尽量保持沿街巷建筑界面的连续性 保持原有胡同的走向和尺度。尽量保持原有院落单位的用地界限,以“院落”作为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细胞。在设计中四合院空间的扩展不是细胞的放大 而是细胞的增殖和裂变(图3)。即大宅院(豪宅)不是简单地把小宅院扩大,而是由若干小宅院串联或并联而成的深宅大院,是内向化、序列化的空间。同时将四合院按房屋状况和历史信息状况分三类,针对不同的类型做出不同的更新策略:

(1)修建类:对状态较好的有保留价值的院子采用修补,修复和修缮的办法(图4)。

(2)改造类:对新旧参半的院子采用“修复+新建”的策略,部分保留或修复原来的房子,部分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建,并满足新的居住标准(图5)。

(3)新建类:对没有老房子且质量较差、布局较乱的院子采用“新建”的方式,但要尊重邻里,不可太张扬。新建的部分采用钢框架结构,墙体采用再生砖,屋面可平可坡,甚至屋面可以植被化,最好结合地下空间和太阳能设施搞生态建筑(图6)。

所有这些物质层面的设计策略都是为了把传统四合院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延续下去。

古三里河沿河景观带设计同样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性的体现。一是重拾古河道的遗迹,二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到三里河景观设计之中。之前,河道本身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已消失在街区的混乱建设中,为了遵从历史原真性,恢复古河道线型走向和宽度,我们依据历史文献进行定位,并最大限度地尊重现状,河道北侧保留长巷头条胡同和北芦草园胡同的北侧立面。将完整而富有变化的胡同立面向河面展现,转折和宽窄变化也尽量结合现有房屋,胡同的肌理,坚持总体规划方案中确定的大原则――河道融入街区环境并贯穿整个街区。这样传统的胡同四合院文化由于水的介入而进一步得到提升,更加富有魅力(图7)。另外。为了进一步体现人文性的原则,在总结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沿河设置了“六景六桥”,分别是长巷市井、梯桥渔隐、青云品茗、中芦吟咏、芦港观渔、北桥一湾和通衢桥,梯子桥、知鱼桥、点茶桥、青云桥、芦风桥、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隐于市井”、“知鱼之乐”,“知山聆水”、“品茗论道”等思想融入景观环境设计当中(图8、图9)。同时,在景观小品和水岸的形式处理方面注重艺术性 不搞矫揉造作的新式皇家气派,也不要模仿江南水乡的景象,要的是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朴素自然的水边风光(图10)。

2 社会理念:社会关系延续+功能复合

前门地区原有的胡同四合院格局是北京城市发展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遗产,它反映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文化、伦理、习俗、生产、生活、以及哲学、美学的观念和发展状况,因此不管是作为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它都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所以,在设计中我们不仅注重延续其城市的肌理与格局,从物质层面对前门地区进行保护,而且注重延续其内部现存的社会结构和邻里构成,强调社会构成的非物质层面的保护。因为四合院、胡同长年积淀形成的邻里关系是不可复制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了街区中的原有居民,这里只会成为富豪们买得起并拥有的“死亡”的街区,但是,街区现状存在的“大杂院”也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对象,“大杂院”的形成是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的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四合院的居住模式。因此结合当今北京城市发展和时代需求,我们将“大杂院”所具有的混乱的“公共一私密”空间属性和社会关系重新进行定义、调整和设计,形成和谐、理性、现代的四合院新状态,传承胡同文化(图11)。

在功能方面,根据社会的需要在街区注入新的功能,包括商务。旅馆,社区服务等,让街区的功能复合化,不仅提高了街区内部的运行效率。而且也使面临城市孤岛的历史街区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的发展和运转当中,形成这种缝隙两侧之间的织补。在河道的景观设计方面也强调功能的复合性。其中包括恢复该地区的历史内涵,使曾经被掩埋的历史信息重见天日:为该地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滨水开放空间(休闲及防灾、避难空间):还对局部小气候有调节作用。

3 经济理念:综合效益+产业复活

设计中一直注重采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考虑长时段内的综合效益的平衡成为主要的关注目标。因此设计方案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提高建筑密度,而是要注重提升旧城土地储备价值。

在建筑方面,保持四合院建筑“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发扬传统四合院空间体系对功能的适应性,因此,更新类建筑采用框架结构,支承和围护体系分离,保持空间划分的灵活性,为房屋结构构造体系的改造和功能的转换都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和灵活性,设计建议采用可再生的轻型钢框架体系,用预制构件以减少现场施工影响。墙采用灰色混凝土砌块,与原有的胡同色彩及景观协调统一。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良好的市政条件不但能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品质。同时也改善了投资环境,最终使城市土地升值。鉴于胡同曲折狭窄的特点,方案中建议在胡同地下采用“小型共同管沟”综合解决管线布设问题,在交通与停车方面,新建的院落住宅房屋分散设置地下室,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利用成片新建院落地下空间设置集中停车库,采用机械升降梯替代坡道,以节省空间。

另外,设计按照让文化产业成为旧城地区的支撑产业的原则,加入新功能并使功能复合化也使街区的经济重新焕发生机。其中包括商务、文化娱乐、旅游、餐饮、教育等等。

4 生态理念;生态文明+生态技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具有生态和谐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众生平等”论都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前门东区分区域设计中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前提,将旧建筑看作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再生性资源,而不是一次性消费的工业化产品(图13)。通过生态技术的集成。寻求适用的资源与能源利用的模式。

在建筑方面,实现太阳能利用与四合院建筑一体化设计。其中有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主动式太阳能采暖。制冷空调,热水系统,围护结构采用光伏发电系统,改造和修缮设计中提高围护结构的节能水平,屋顶结合太阳能光电板、植被化屋面设计;墙体采取保温系统,采用自然采光通风;保证房屋日照间距,外窗和庭院可增加可调控遮阳系统等(图14)。

在绿化方面,四合院内的庭院绿化和胡同绿化是重要的绿化系统,是天然的气候调节器,是街区上空覆盖的森林,因此历史街区的绿化系统量化指标应采用“绿化覆盖率”而不是“绿地率”。以胡同绿化、庭院绿化为主,以沿河岸边绿化带为辅,不搞大片集中绿地,以免破坏城市肌理;树冠应高于屋顶以发挥生态作用(图12)。

另外,三里河河道水源拟通过截留市政雨水获得,经初步计算水量可以满足,并且通过一定的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措施,收集雨水和河道的循环水水质都可以得到保障。利用雨水作为景观用水不但解决了雨水的综合利用问题,并且还改善了局部小气候(图15)。

河道生态修复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河流;生态治理;科学治理;因地制宜

0 前言

河流是地球上水分循环的重要路径,对全球的物质、能量的传递与输送起着重要作用。流水还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不同的流水地貌,如冲沟、深切的峡谷、冲积扇、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等。在河流密度大的地区,广阔的水面对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河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淡水资源和能源,我国河川径流量为2.6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为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我国的农田灌溉水量及灌溉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利用河流还可以进行养殖、航运、发电等,并可借助水利工程为人们提供了生活及工业用水。

但河流也有给人类造成灾害的一面,如各类水灾、河流通过下蚀、侧蚀两种形式对地表的破坏、河流夹带大量泥砂在中下游沉积后造成淤积等。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鼓励各种型式的河道治理工作。大连市历来重视对河道的治理工作,在2009年更是明确提出了生态治河的理念,要利用3年时间,将全市315条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重点河段治理完毕。

1 治河理念

所谓的生态治河,不是简单的河流绿化,更不是以“美观”、“档次高”为目标的形象工程、景观工程,而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物与水工建筑的有机结合。分而言之,生态河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保留自然曲折蜿蜒、深潭、浅滩和湿地交错的完整性,目的是减缓流速,提高滞洪补潜能力;

2)河滩地绿化,增加缓洪和蓄滞洪水能力;

3)尽量保持堤岸植物自然护坡,目的是利用植物根系固结堤岸土体,绿化河岸;

4)重视两岸植被建设,保持水土与人文协调的聚居环境和生态体系。

近年来,某些地方及一些部门在治理河道上存在一定误区,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治理河道,而是为了出“政绩”,有“形象”,工作中掺入了其他因素,必然导致工作走形。在工程地点选择上不能够实事求是,在具体治理措施上好大喜功。表现在:

1)只重视河流城区段及可视段的治理工作,对其他急需治理地段漠不关心、高高挂起。

2)不能坚持科学治理、生态治理理念。不能因地治宜,简单追求整齐划一、档次高,喜欢选择浆砌石、混凝土比较生硬的治理措施,以为这样是上档次,甚至不惜将河流两岸丰茂的树木伐掉而砌上浆砌石挡墙;在河里肓目修建拦水建筑物,人为在河道内蓄水;对弯曲的河流实施裁弯取直,将散乱状态的多叉河流集中成一条主流等,人为地改变了自然河流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在河道生态绿化上不选择适合生长的树种,而采用松树、银杏等“上档次”树种。

2 生态治河工程措施

大连市在2009年明确提出生态治河理念,要利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大连市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153条河流的生态工程建设(简称3153工程),并提出了《大连市“3153”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按照大连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全面加大河道生态工程建设力度,2010以来,共实施生态河项目94个,治理河道长度286公里,完成土石方889万立方米,河道绿化面积4.2万亩,栽植各种树木390万余株,完成工程投资4.2亿元。目前,全市河流水质和水环境进一步改善,重点河段已成为水清、草绿、林茂的绿色生态通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具体治理措施上始终坚持生态理念,主要表现在:

1)河道走向与堤线规划

传统的河道治理规划,常常是从防洪的角度出发,对弯曲的河流实施裁弯取直,将散乱状态的多叉河流集中成一条主流等,人为地改变了自然河流中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而目前,为保持河道生态功能,设计时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状态,保留自然曲折蜿蜒河道,对局部确需调整的地段先进行论证并采取生态恢复措施。

2)堤岸结构设计

(1)对河流中宽敞、河水冲刷不严重的河段,采取砂砾料筑堤,堤顶堤坡栽植当地适宜生长的灌木护堤,在坝炕栽植柳树、毛柳、枫杨等护堤林带。

(2)我市小型河流转弯处的凹岸,由于水流湍急,冲刷力大,单靠植物措施很难保护堤岸不受冲刷,采用天然石材、宾格网、无纺布等生态材料建设水工建筑物进行防护,具体型式有丁坝护岸、宾格网石笼护岸、干砌石护坡等。

①丁坝护岸

丁坝是比较常见的河流水工建筑物,其型式是由大体积干砌石外包宾格网或铅丝网,插入河岸内并与河岸保持一定角度。主要功能为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同时在改善淤积、保全水生物多样化方面也能发挥作用。

②宾格网石笼护岸

宾格网是包塑镀锌铁丝网,内填块石,网眼大小以不漏填充的块石为宜,一般不超过15cm。宾格网石笼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同时具有柔韧性高、不易断裂的特点,其多孔结构也有利于生物的栖息,可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③干砌石护坡

干砌石护坡可就近取材且施工技术简单,造价低廉,在坡度较缓的土坝迎水面使用。其基础配以铅丝石笼护脚,护坡下设无纺布反滤层,坚固耐用,工程现场显得大气、整齐,并且不影响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循环。

④大块石护岸

对防冲能力要求不高和水流流速不大的河道,就近取材,选择当地大块石干砌护岸,在保护河岸的同时,使河道显得清新、古朴,有一定的景观效果。同时石料之间的间隙有利于河道水生物、苔藓和草本植物的生长,改善河道自净能力,维持水生态环境。

3 结语

大连地区的河流年际年内径流分布不均,不同河道(或河段)应有不同治理目标,治理中尽量顺应河势,维系天然河道特征,采用不同的生态水工模式,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同时还要加大后期管护力度,防止河流、河堤遭受人为破坏。

总之,生态治河不是简单的河流绿化,而是以水利综合理论为基础,将人类活动与河流生态有机结合,以达到河流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