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海洋生态文明;环境;规划;建设;开发
引言
党的十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生态文明涵盖两层意义:一是人类遵循人、海洋、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二是人与海洋、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已备受重视。2013年初横琴新区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之一,这将对整个广东沿海地区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1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近年在全球竞争力排名靠前的新加坡、日本、北欧等地,拥有不少成功的、典型的生态城镇建设、生态治理案例,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作用。
1.1 新加坡城市建设与发展
新加坡是举世公认的生态城、“花园城市”,其城市建设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都可被视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1.1.1 规划为城市发展之本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只是一个资源匮乏、百废待兴的小岛国,发展根基十分脆弱[1-2]。为此政府对城市规划十分重视,专门通过联合国聘请了世界一流专家,历经4年时间、高起点、高质量的编制了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陆续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未来4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提供了战略指导[3]。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城市发展定位的明确,其城市规划将先进的理念与区域特点进行合理的融合,运用区域生态经济、城市意象等规划理论[3],设定了概念清晰的长期发展导向和目标,“花园城市”便是新加坡建设与发展的定位。二是规划执行的权威性,“花园城市”的发展定位在规划实施的40多年来始终不变[4],其城市概念性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基于稳定概念性规划、定期调整总体规划的策略,概念性规划期限为40-50年,每10年调整一次; 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10-15年,每5年调整一次[3]。为此,新加坡的各项规划才得以稳定、持续、有效的实施,也才有了如今的成果。
1.1.2 重视“绿色”与“蓝色”建设
作为位于滨海地区的“花园城市”,“绿色”与“蓝色”建设一直都是新加坡规划建设的重点。与“绿色”建设相关的主要有绿地系统、绿色景观以及一系列低能耗的、环境友好的项目。“蓝色”建设是指水环境建设,包括供排水、水处理、水环境治理以及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湿地、保护区建设等。
新加坡政府在规划方面将“绿色”和“蓝色”建设列为重点:初期在城市规划中设立了专门的“绿色规划”和“蓝色规划”部分[4];在发展中期,推出了新的绿色总体规划蓝图,明确到2030年,至少要有80%的现有建筑物要达到合格的绿色标志评级[1];第六个十年计划中又提出了建设成为“花园与水城市”的目标[4]。
“绿色”与“蓝色”的理念在新加坡的城市发展中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早期,政府将“绿色”建设的重点落在绿化街道和公园的建设,随后逐渐强化道路的绿化,要求在露天停车场种植树木,对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进行绿化,并大力推动园艺教学的发展,使“花园城市”的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2,4];新加坡政府还成功治理了新加坡河,新建滨海堤坝以提升城市的集水能力,并投入巨资建设深隧道排污系统,由于缺水问题显著,新加坡推行“维持可持续性的水供”新策略,实施雨水收集、新生水、海水淡化等措施[1]。除此之外,新加坡在“绿色”与“蓝色”建设中都尤为重视科学性,力求通过科技突破来解决长期的问题。
1.1.3 广泛的群众参与
新加坡从建国之初定下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后,极力向全民灌输该理念,使其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加强了社会各族群的凝聚力。各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府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向公众征求意见;部长深入民间,召开交流会议;城市重建局定期收集专业团体、企业和开发商的意见,并充分采纳合理建议[3];成立由国会议员和普通居民共同组成的市镇理事会,使居民以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商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城市管理宣传教育、评比活动和全国运动,使公众从思想上认识到遵守各项法律规章、维护城市环境的重要性[2];发动民众直接参与城市“绿色”建设中的植树绿化、园艺设计等工作。正是因为政府对公众参与的重视,公众普遍具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花园城市”建设,也从根本上大大减少了城市环境破坏行为。
1.2 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
东京湾是日本经济文化的核心,主导着全日本的城市和产业的发展,但自二战之后,东京湾流域及其沿海地带社会经济快速的增长,使该地区人口高度集中,产业密集,产生了水环境污染、海岸带生境丧失、渔业资源锐减、青潮频发、人与海亲近受阻等诸多环境问题[5-7]。为控制东京湾的环境恶化,日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调查和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先后出台了《东京湾整治行动计划》和《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2006-2015年)[5,7]。经过了多年的环境整治和生态恢复,其海域环境逐渐有了改善,因水质恶化而关闭了50年的东京江户川区海岸于今年再度开放了海水浴场[8]。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是典型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案例。
1.2.1 生物生存环境改善
东京湾地区曾开展了大量的填海造地工程,合计填海造地共25000hm2,致使大面积的浅水海域、自然海岸丧失,现只剩约5%的自然海岸[5-6],随之造成潮间带生物生存环境退化,极大降低了自然海岸和滩涂具有的水质净化和生物生存的功能。为此,《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中制定了生物生存环境改善计划,强调要充分考虑海水交换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生物生存等因素,普及环境友好型工程设施,充分利用航道疏浚和港口工程产生的优质沙土,用于滩涂、藻场、浅滩的保护和恢复建设,建造岩礁和渔礁改善已有设施功能[5]。
1.2.2 推动公众亲海意识的提升和亲海岸线的扩大[5]
东京湾环境恢复工作中对建立公众亲海的社会共鸣与认同感十分重视,规划实施的基本方向之一便是“人与海自然接触的恢复与建设”,力求通过增强公众对东京湾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境恢复与建设对策的实施。实施对策包括继续发挥东京湾作为环境教育场所以及提供海滨景观和氛围等功能,提高公众对其关心程度;建设良好的海岸景观,开放和利用更多的海岸亲水空间,创建更大的、更便利的公众亲海空间。为了考核该目标,规划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大类即为“恢复与建设人与海的亲近和接触”目标指标,包括人与海接触的亲水空间的地点数量增加、近海公园和绿地面积增加等指标。
1.3 北欧生态城镇建设中的政策调控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以及公众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如前所述,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可以通过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引导公众的消费行为和企业的生产行为,使其向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斯德哥尔摩从2006年起开始征收交通拥堵税,该项税金减少了交通流量20%,改善空气质量10%,减少碳排放10%~14%;该政策试点实施前还有接近80%的公众反对,但在实行7个月后便得到65%的公众支持[3]。
赫尔辛基同样是国际滨海生态城市建设的典范,该城市非常注重发挥公共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引导功能。其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政策鼓励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农业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对于位于该市东北郊的维基实验新区的成功建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3]。
2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给横琴新区示范区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横琴新区位于珠海横琴岛,是待开发的处女地,发展空间大,具有临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但人口稀少,资源条件不突出,所处珠江口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横琴新区绝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治理”的途径,应立足于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将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建设、管理之中。
2.1 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与新加坡类似,横琴在建设初期非常重视规划的制定,围绕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等编制了《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横琴新区生态岛建设总体规划》、《横琴新区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等规划。规划体系相对完善,规划理念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中,《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明确了横琴新区的发展定位、空间布局等。
对于横琴新区这样的新兴发展地区,其建设、发展将是一个长远的历程,应吸收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确保规划的权威地位,坚定发展的定位和空间布局,稳步实施规划措施,制定合理的规划修订周期,避免将规划停留于纸面或迁就于特定项目而轻易调整规划。此外,应重视对规划目标指标的考核以及其实施成效的评价,以便于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2.2 采取环境友好的开发方式
为避免因不合理开发而出现与东京湾类似的环境问题,横琴应在规划的指引下进行有序的开发,并尽量采取环境友好的开发方式。
目前在横琴南部规划有大面积的填海工程,应探索采用基于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围填海技术,使用环境无害的填料。应保证自然岸线保有率始终达到规划目标,在实施填海工程或岸线开发的区域,应从保障水体交换、净化能力和生物生存空间的角度出发,建设环境友好型的护岸。重视对泥沙和生境的特征研究,积极恢复因开发而受到破坏的滩涂和浅滩。
横琴新区未来将陆续新建大量建筑。可考虑采取类似北欧国家的政策调控手段,利用税收优惠鼓励开发商采用低影响开发方式、使用节能环保的建材,通过补贴政策激励开发商建设绿色建筑。
2.3 营造公众的海洋生态文明共识
横琴本地人口数量较小,但随着其发展,必将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由于本地原先并没有形成显著的文化底蕴,假如缺乏文化凝聚力,将不利于未来发展。
政府应向公众宣传横琴总体规划的理念和核心价值,使公众了解横琴未来的发展定位。发动公众共同开创属于横琴本地的公共文化,多举办体现横琴新面貌、又切合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的文化活动,提升社会的凝聚力。采取类似东京湾环境恢复的策略之一,推动海岸景观和海岸亲水空间的建设,提高公众的亲海意识。学习新加坡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增强公众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戴礼翔.新加坡生态城:1965-2011-未来.建筑技艺,2011,总第206-207期:86-87.
[2]郝文升,赵国杰,温娟.基于新加坡模式推进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思考.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24(5):43-46.
[3]李红星,张秀波.国外典型生态型城镇建设模式及政策借鉴.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总第129期:96-100,107.
[4]谢新松.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及启示.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总第1期:52-55.
[5]日本国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 著,马明辉,关春江,洛昊译.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6]王军,林晓红,史云娣.海湾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探讨--日本东京湾发展历程对青岛的借鉴.中国发展,2011,11(4):5-8.
[关键词]土壤沙化 造林育草 荒漠化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S812.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12401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沙土化面积不断增加,沙尘天气屡屡侵袭至市区,尤其在每年春季,较强的沙尘暴侵袭多地,空气质量与生存环境都受到严峻挑战。尽管我国在治理土壤沙化问题上一直不懈努力,每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的面积数让人触目惊心。纵观中外经验,造林育草一直都是防沙固沙的重中之重。因为草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就像一张特殊的大地毯,既可捂住沙土、蓄涵水分又能净化空气、沃土肥田。可见加大造林育草力度、严治土壤沙化已经刻不容缓。
一、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现状
(一)国外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实践案例分析
在草原沙化治理方面,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成功模式,是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像美国的《水土保护法》、巴基斯坦强化保障机制以及以色列推行长远规划科学开发等等。下面以美国注重综合治理措施为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在有相当数量的移民迁移到南部大草原,开垦草地。当地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导致了著名的黑色风暴。《水土保护法》就是当时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制定的。同一时间种植豆科植物,在植物周围的石头沙地生长,使得蒸发变缓,挖掘人工水槽收集水,稻草捆起来放置等,最终草原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了,通过实施“泰勒放牧法”,实现了各项计划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些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沙漠化现象。
(二)我国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的典型案例分析
土地沙化现象源于草原的破坏,止于植被的恢复。自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在13省区551个县(旗、市)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出现了全新的形势,步入了新阶段,90年代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经过50年建设,我国育草防沙工作已经总结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尤其近年来国内造林育草出现不少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发扬的。
首先是甘肃省通过试行推广栅栏固沙技术治理土壤沙化。用塑料尼龙网铺设网格,种植梭梭植物固沙草,人工摊铺网和抗旱植物组合,形成一个大型人工沙障,固定牢固了移动沙丘。由于甘肃省有大量棉秆,于是民勤县充分利用棉花秆,做成篱笆防沙固沙,不仅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又促进了经济。
而陕西省榆林市通过造林育草结合明确生态补偿的措施治理土壤沙化,成效也相当显著。榆林市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水土流失现象,对黄河的泥沙输入数量惊人。在榆林市的生态恶化问题上,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过度的资源开发都是根本性因素。由于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气候干燥、湿温交替且自然灾害频发。给治沙防沙造成了巨大困难。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施了多项措施严格治理,主要包括划分区域承包治理,坚持机制创新及推行“谁利用谁补偿”的生态补偿办法等,目前已经成为率先实现沙漠化向农田园林化逆转的先进案例。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辽宁西北地区曾经存在较为严重的沙化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沙化土地总面积为230.15万公顷,大多分布在该地区。三十多年来,该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面积已由800万亩扩大到目前的近1800万亩,仅彰武县被科尔沁沙地侵蚀的耕地就超过7万亩。通过三年的封沙造林治理,治理区植被覆盖率为75%以上,比对照区(未围封补播区)植被覆盖率(20.8%)提高54个百分点;平均植被高度达100厘米,比对照区(34.2厘米)提高了192.4%;地上生物量干重为386.9公斤/亩,是对照区(80公斤/亩)的4.8倍;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73%,比对照区(1.51%)提高了14.6%;土壤入渗率为每分钟4.32毫米,比对照区(3.76)提高了14.9%;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每亩每年1867公斤下降到367公斤,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治理过程中,把围栏封育作为关键点。通过在项目区建立优质设施,实现全封闭保护。停止乱开乱垦,减少牲畜践踏草地,这些举措在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中起到的效果也不容小觑。另外适时牧草补种,优良牧草抗旱播种,可以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很多植被都可以使用,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成果和经济效益。
二、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造林育草治理土壤沙化取得了一些卓为有效的成果,但从目前来看,防沙治沙工作仍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薄弱环节,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人才的缺乏以及未建立健全的治沙防沙机构
在很多县、乡,治沙站境况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管理问题,再加上技术推广体系薄弱以及基层的技术力量缺失,很难保证的防止土壤沙化的质量和效果,导致造林育林、防止土壤沙化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二)相关机制不够灵活,有效防沙治沙的社会力量不能充分调动
部分地区的税收、农业特产税仍很高,造林治沙仍然要缴纳土地占用费,缴纳水资源费,贷款贴息和短期贷款是很难的,沙质土地管理合约期不稳定,这些因素都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和投资控制群众的积极性不高
(三)全国草原生态治理的瓶颈
目前仍然存在“点上好转、面上恶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在牧区存在的诸如发展滞后、牧业成长缓慢、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在我国可利用天然草原中大约有90%不同程度出现了退化,其中中度和重度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接近一半。因此,防沙治沙、保护草原等各类工作形势严峻。
(四)缺少资金支持,不能提高治理工作进展速度
防沙治沙工程中多个环节需要有大量资金投入,然而资金仍显囊中羞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有效的计划就此搁浅。有些工程尽管开展,也被局限在局部,取得的效果也有待提高。
总结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巩固的任务越来越重。大力植树造林,控制地表植被的减少率,保护现有的绿地以及对自然灾害的防治,这些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改善非一朝一夕之事,保护植被的理念以及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模式仍需提高,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急需制定实施。要想进一步解决土壤沙化问题,推广造林育草,需要我们上至政府下至每一个公民都能培养保护植被、植草种树、防沙固沙的意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让干涸的荒漠土地焕发出青春的容颜,祖国山川更秀美。
参考文献
[1] 林斯超;试论三江平原合理的森林覆被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2] 赵承;保护天然林 重铸生命线[N];中国环境报;2000年
[3] 从浦阳江淤沙情况看治山造林的紧迫性--《浙江林业科技》1980年01期
一、理清线索,构建体系,形成思维模式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知识体系构架如下:
二、剖析案例,提炼方法,实现举一反三
例1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阴影区域示意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该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的人为原因。
(2)分析植树造林在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利弊。
解析 本题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背景,考查土地荒漠化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和治理措施。(1)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可推断土地荒漠化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2)运用辩证思维,一分为二地分析在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不合理的农耕活动,过度放牧,破坏植被,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利: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弊:森林植被耗水量大,本地区水资源少,适合草本植物生长;树木成活率低,并影响其他植被的生长等。
点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地理环境(自然、人文)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机制往往要从自然(气候、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等)和人为(各种具有破坏性的不合理的人类行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以土地荒漠化形成机制为例:
[大风天气多][原生环境的脆弱性][降水量变少,
气候干旱][松散沉积物][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
供应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严重][人口激增,掠夺性利用
土地资源(过垦、过牧)][固定半固定沙地植
被破坏,沙丘活化][沙化加剧][沼泽化草甸植被
破坏,斑点状沙化][作用过程][反馈机制]
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和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 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1: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地。
方案2:以植树造林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同时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1)简述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据图说明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及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3)请你在图示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项,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该方案的理由。
解析 本题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治理为背景,考查考生定性、定量解读地理图像信息和探究、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1)依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分布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分析即可。(2)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分析黄土高原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注意图中300mm、450mm、600mm三个重要“拐点”。(3)此题属于开放性探究问题,解答时一定要注意理由和观点的一致性。
答案 (1)特点: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由东南向西北距海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降水量小于300mm时,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水土流失较轻;降水量在300~450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mm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降水量大于600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3)甲地:选择方案Ⅱ。
理由:甲地降水量超过450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或乙地:选择方案Ⅰ。
理由:乙地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较差,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地更适宜。
点拨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生态失衡的一种表现,会直接或间接引起相关地理要素的变化,进而危及整个区域的地理环境。以水土流失的危害为例:
[淤积危害][侵蚀危害][水文变化][泥沙淤积、洪水泛滥][地貌变化][土壤侵蚀][气候恶化][浸蚀沟谷、沟壑纵横][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减少、逐渐消失][植被退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生态恶化][水土流失]
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整治相结合,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1.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
A.水平梯田 B.坡式梯田
C.隔坡梯田 D.反坡梯田
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 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 D.便于灌溉施肥
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 )
A.甲地区植被退化 B.乙地区沙化
C.丙地区荒漠化 D.丁地区植被改善
5.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效益。
1~4 CADC
2015年中国经济人均GDP为5.2万元(按13亿人口计),约合8016美元,已经迈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随着人均收入生活观念日趋,人们的休闲意识增强,对于休闲产品需求日益强烈;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截止2015年底,据统计我国有22200万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1%,比例在不断地扩大。老年人退休之后,健康的身体状况让他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更加多,需要更多的休闲娱乐设施满足他们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规模、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变动,社会对于服务业,尤其是休闲经济的需求日益强烈。
近日,引汉济渭工程作为重大引调水工程之一,被明晰地写进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更是加快了大西安的渭河生态景观带的建设工程,随之而来的景观带的休闲旅游将成为发展主流。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环境的污染,是河道中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开始对河道的自然环境进行改进,设计出河道的景观带,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成功的案例主要有:府南河景观的改造工程。设计的主要思路:通过湿地系统的建设,在上流把府南河的污水改到进府南河湿地公园,通过府南河公园的湿地系统对污水进行进化,然后再流回府南河。该工程得到世界的认可,其设计思路是其他各个城市改造河道生态环境的标杆,被很多研究者拿来作为景观营造的参考依据。
在1996年,《全球城市滨水区开发的成功实例》由滨水空间研究中心收集比较典型的39个滨水区的优秀案例编著而成。书中讲述了滨水空间的形成转变、滨水空间的娱乐项目设计、滨水空间的历史文化及其改造方法,被称为滨水规划设计者的研究宝典。
在国外,对滨水区景观设计比较典型的有两个:一个是美国的巴尔摩内港的改造重建项目。巴尔的魔内港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主要侧重景观空间的多功能性和连续性的有效结合。把景区内的水、土地和人有机的联系起来,让所有元素的共同体现景观休闲型和亲水性这一主题。另外一个是日本的“多自然型河川计划”,它的设计重点在于生态性:利用生物的生态观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河流的水利工程进行重新改造,成为保护生态环境设计的典范,为我们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渭河生态景观带的建设提供宝贝的设计思路。
二、研究区域介绍
本文以渭河为研究对象,东边开始于西安高陵区泾河和渭河交流的哄鄙态半岛,东西绵延至周至的涝河渭河交汇之处,区域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这就是大西安旅游生态圈的研究范围。在此范围内,对其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进行研究,设计休闲旅游产品,从而提升西安市民的人居环境。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一)整体规划已经实施,但进展缓慢
以渭河南北两岸整体治理为导的生态景观恢复已经实施,截止目前已经完成渭河南岸河提路基本贯通,但是在市区部分路段仍未畅通,影响整体规划的实施。渭河北岸河提修复整体进展缓慢,导致渭河景观带整体项目实施缓慢。
(二)水资源补充与湿地修复,缺乏与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
渭河常年径流量偏低,水资源欠缺,导致渭河景观带自我修复及生长功能缺失,需要根据引汉济渭河渭河沿岸支流修复为手段,恢复渭河生态自我修复功能,将渭河的自然与两岸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打造成为大西安核心轴。
(三)生态及休闲旅游产品挖掘层次不深,整体缺乏吸引力
渭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米家崖新时期遗址、北岸帝王陵带、咸阳古渡等处于开发停滞状态;渭河两岸自然景观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休闲旅游产品缺乏亮点,不能成为游人休闲娱乐的。
(四)管理职责不清,导致资源重复投入
由于地域行政区划的限制,导致渭河发展的不均衡性,分层次投入,不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日常管理落后,资源投入未达成预期的效果,致使资源重复投入。
四、渭河生态景观带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1)渭河休闲酒吧街:以马家湾米家崖为中心,打造以酒吧娱乐为主体、滨水休闲为依托、富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区。酒吧街以渭河为景观主轴,规划设计绿道(慢行)系统、通航系统、交通停车系统、步行商业系统等“四大系统”,实现城市休闲、活动健身、景观疏林、民俗人文、生态景观等“五大功能”。
(2)渭河休闲驿站:在渭河生态景观带周至、咸阳、秦汉新城和泾渭新城等重要的节点,建设休闲驿站,让市民休闲驿站游玩,自助烧烤,钓鱼,骑车,采摘活动,晚饭后可以打麻将,打牌,下棋等。
(3)渭河自行车嘉年华:在全民提倡“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在渭河两岸的机动车道旁边开辟专门的自行车道,以土槐、垂柳、樱花、冬青为主要的绿化设计。特别是春天绿树发芽,漫天飞舞的樱花中骑自行车漫游或沿渭河景观带悠闲地散步,将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
(4)渭河休闲农场:现今,在渭河的两岸仍然保持着大规模的农事活动,我们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种采摘的活动,让市民在周末的时候来次进行新鲜水果的采摘活动,并开设农家乐,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
(5)渭河秦汉文化城: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将建成一个及博物馆、影视城、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6)渭河十里荷香:“十里荷香景观区”就在渭河兴平段的北岸,河堤外是国家级千亩莲菜种植基地,集生态观赏与经济价值为一体的旅游景观带。
关键词:焦作市;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480-05
我国煤炭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的复合面积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很大比例,粮食产量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很大比例[1]。在矿粮复合区,由于采矿活动,造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使煤矿区农田荒芜、耕地减少。同时,煤矸石粉尘飞扬,矿井废水、废气渗溢,农田受到严重污染。因此,矿粮复合区是一个极其脆弱的复合生态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业开发对矿区生态环境、粮食生产、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将不断增强。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该区域能源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与团结。随着人们对粮食安全、环境和食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当前有关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湖泊、草原、农田、湿地、森林等单个生态系统类型[2-5],对矿粮复合区这一特殊但却广泛存在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健康研究缺乏。因此,对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研究,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焦作市是以众多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煤矿城市。焦作矿区自20世纪90年代步入大规模衰减阶段,除近年在远郊建成的九里山矿和位村矿及正在建设的古汉山矿外,已陆续关闭了位于城郊附近的王封、李封、焦东、焦西、朱村、冯营等矿,其他如中马、韩王、演马等矿资源已濒临枯竭,因此,焦作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衰竭型城市[6]。在分析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该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促进矿粮复合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矿粮复合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3 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分析
综合上述评价结果可知,焦作市2009年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为0.463,处于一般病态。3个一级指标均列于Ⅲ级(一般病态),9个二级指标仅经济活力(指数为0.542)处于亚健康状态,社会活力(指数为0.320)和社会恢复力(指数为0.259)处于一般病态,其他5个指标处于疾病状态。可见,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不容乐观。
通过对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可知,焦作矿粮复合区的活力综合指数(0.452)最高,活力的子指标中的经济活力指数(0.542)最高。经济活力在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中得分最高,且是惟一一个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二级指标。经济活力包括全员工效、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单位面积农业产值、万元GDP能耗,指标标准值分别是0.906、0.755、0.668、-0.115。全员工效在31项三级指标中处于最高的位置,该指标全面反映了焦作市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营收益水平。单位面积农业产量和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均较高,主要是因为焦作市近年来针对矿区耕地特点优化了农业用地结构,如在土壤质量好的区域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土壤质量较差的区域发展林果业,并依托云台山景区辐射效应发展观光农业。但该区的万元GDP能耗指标标准值较低,仅为-0.115,说明区域内工业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欠佳,应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态势的同时,加大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活力的子指标中,自然活力最低,它的各项指标标准值也很低。因此,为了该区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这些指标还有待进一改善。
焦作矿粮复合区的组织结构综合指数(0.312)最低,是该区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限制因素,说明该区的环境质量差、经济结构还欠合理,这些指标的改善必须得到高度重视。该区恢复力也处于较弱状态,综合指数为0.322,并以经济恢复力最弱,其指数仅为0.004。经济恢复力包括R&D比例和环境投资比例,指标标准值分别为-0.969和-0.551。R&D比例在31项三级指标中处于最低的位置,反映了焦作市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方面投入的力度和规模欠佳。环境投资比例在31项三级指标中处于第28位,反映了焦作市在支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措施欠缺。此外,恢复力中的公众环保参与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思路
通过分析焦作矿粮复合区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素,本着健康、活力、发展的理念,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原理,以该区的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人居为建设重点,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该区的长远发展思路。
4.1 大力开展矿区生态治理工作,减少矿产开采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
通过大力开展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治理工程,把开采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要针对开采区地面塌陷、开裂、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强制性的生态修复。对地处生态敏感区、易造成严重地表塌陷和生态破坏的煤矿要实施绿色开采技术,使得环境损害/单位资源比趋于最小[10,11],主要包括实施以水资源保护为目的的保水开采技术;实施充填与条带开采等减沉技术,同时开展土地复垦;实施少出或不出矸石技术(矸石充填采空区及用于煤层巷道支护),或者实施矸石地面利用技术(发电,建筑、复垦回填材料等)。所有煤矿应完成矿井水达标治理和矿井水资源化设施建设,完成矿区生产、生活废水达标治理;完成矸石山自燃治理和扬尘治理,要把环保达标作为矿山取得合法生产资格的条件之一。
4.2 加强政府对农民的引导、培训,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步伐
政府作为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劳动人员进行相关引导、培训,切实提高劳动人员素质,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协作,制定并推广科学的耕作、施肥、灌溉技术,提高焦作矿粮复合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政府补贴方式,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同时收集并净化矿井水,用于农业灌溉,以达到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质量的目的。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生态模式工程、沼气工程等,鼓励发展低污少废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化、无害化。强化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染控制,促进种、养业废物资源化,尤其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综合利用措施;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开发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控制养殖业的污染。
4.3 加大政府的环保投入,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重点内容,安排环保专项资金,并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为了保证政府足够的环保资金投入,要制定有利于环保投入的财税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者财政专项资金,增加环保投入。根据“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建立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开征煤炭资源生态补偿费;修改和完善现有排污收费规定,加收煤矸石排污收费,建立煤炭行业生态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切实落实矿区生态恢复资金。同时参考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开征铁矿、铝土矿、采石场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落实矿产资源开采区生态恢复资金。
4.4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各级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都要积极开展矿区环境保护公益性宣传。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及时报道和表扬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为环保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广泛开展绿色矿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搭建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平台,鼓励和引导公众、社会团体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警示教育以及环保知识教育、法律讲座活动,使环保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参考文献:
[1] 付梅臣,胡振琪,刘 爽.矿粮复合区农田恢复与污染防治[J]. 金属矿山,2008(9):119-122.
[2] 彭 建,王仰麟,吴建生.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方法与进展[J].生态学报,2007,27(11):4877-4885.
[3] 崔保山,杨志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Ⅱ.方法与案例[J].生态学报,2002,22(8):1231-1239.
[4] 吴建国,常学向.荒漠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探索[J].中国沙漠,2005,25(4):604-611.
[5] 李 琪,陈立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44-146.
[6] 刘昌华,章后甜,王世东,等.焦作市煤矿衰竭关闭与城市转型规划分析[J].煤炭学报,2005,30(3):395-398.
[7] RAPPORT D J. Ecosystems not optimized: a reply [J]. 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1993,2(1):56-59.
[8] 马克明,孔红梅,关文彬,等.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方向[J].生态学报,2001,21(12):2106-2116.
[9] 吴 琼,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8):2091-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