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民经济和公有制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四章里说得很明确:“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私有制在最初看来所表现出的无数色层,不过反映了这两极间的各种中间状态。”马克思说的“无数色层”和“各种中间状态”,就有系列的意思。历史上如此,现实中也是如此。
至于历史上的私有制,不仅包括奴隶主私有制、封建地主阶级私有制,还包括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私有制。除了这些典型的私有制(实际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外,还有存在于许多社会的农民、手工业的小私有制。马克思称他们为“自由私有者”。
这里附带说一下股份制。这种企业是什么性质呢?很明显,它已经与单个私人资本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了,应该说已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但它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之内,并没有完全否定私有。至于我国现在搞的股份制,则多数是公有股为主,但也有私人股为主的股份制企业。
过去我们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制定义为两种:国家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所有制也叫全民所有制。但这是计划经济下的概念和公有制模式。由于全民所有制概念还有虚幻的性质,这些年来我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都公开发表过文章,建议以后不要使用它了,用社会主义国有制就可以了。而且这两种公有制的具体模式都有一系列弊端,如产权不清晰、所有者不到位、缺乏自我约束机制、经营不灵活等,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我国还出现了大批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企业以及外贸经济。这部分经济的数量现在已经很大了,已部分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活力源。
同时,我国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公有制形式,或称“新公有制”。例如真正的合作制企业,十五大报告将其定义为“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意思就是说这些公有制企业的资产是由劳动者集资而成的,劳动者在企业中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这类企业现在也有很多了。
国企=垄断
在给国企冠上“垄断”这个定语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才算得上是垄断。垄断指的是一个行业里只有一个卖家,行业缺乏竞争,唯一卖家可以随意操纵贸易。我国大部分国企都分布在诸如房地产、建筑、汽车、机械制造、商业和社会服务业等竞争性行业中,需要和同行业中的私企、外企展开竞争,并不拥有垄断地位。另外,在具有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性质的行业中,比如铁路、电信和石油等行业,也并非全是一家独大、毫无行业竞争的情况。比如电信行业中的三巨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它们彼此之间就一直存在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并没有哪家能在电信市场上独拥优越的垄断地位。
严格意义上能称之为垄断的国企,其实只有中国盐业总公司、铁路总公司、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电网属于区域性垄断的情况,即在区域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等少数几家,且还是在企业自身不能完全拥有产品和服务定价权的情况下拥有的垄断地位。因此把国企称为“垄断国企”,对于我国绝大多数国企来说确实是“不敢当”。
国企=社会福利损失
在绝大多数国企都不是垄断企业的前提下,我们再来看那些相对垄断性质较强的国企,如果撤销它们、引入私企,所谓的“社会福利损失”就一定会减小吗?
拿铁路来举例,对于铁路这种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行业,如果让行业实现充分竞争,让铁路大量依凭有逐利本性的私有化企业去发展,火车票价很可能不会变得更低,而是变得更高。以英国的铁路发展为例,过去将近两百年间,英国铁路在国有化和私有化之间来来去去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回归了国有化。而在其几段私有化时期,我们看到的是事故频发、监管缺位、规划混乱、巨额损失和票价昂贵。铁路建设需要巨额投资成本,可以试想中国铁路行业如果实现私有化,那么青藏铁路大概现在都还没有建成,即便建成也会票价高昂。而北京到上海间则可能建了不止一条线路,且这种耗费大量资源的行业竞争最后会以票价的形式加诸于消费者身上。
国企在经过一系列市场化改革之后,经营状况已经大有改善。国企所在的大部分行业也都是竞争性行业,国企也需要和私企、外企竞争才能获得市场和利益,其所获得的盈利也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贡献。
根据财政部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19504.9亿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润总额11129.6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中央企业8057.1亿元,同比增长15.6%。
不管是对处在具有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性质行业的国企来说,还是对处在竞争性行业中的国企来说,指责它们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都是欠缺根据的,这只是在假想自由竞争必然会带来低价这样的伪命题上建立起来的推论。
公有制=垄断
目前,我国公有制成分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已经从1992年的80%以上降低到了20%以下,中小国企基本已经转变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国企也在转变之中。现在有的偏激观点认为企业要么只能是私有制,要么就只能是公有制,并将国企改制等同于私有化,认为市场不是全由私企来主导才产生垄断,这个逻辑也大有问题。
垄断与所有制之间根本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不管是公有制、私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这些形式都不会天然导致垄断。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热衷于推行“引入竞争”、“反垄断”这一类概念,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政府在某些重要经济领域缺少类似我国国企这样的经济力量,因此只能利用引入竞争和反垄断等间接手段来维护市场的良性发展,保障消费者利益,但效果却未必理想。而对于我国现在的情况来说,行业开放竞争的结果也不一定就能让私企控制市场,更可能的结果是市场被更强大的外资企业抢夺,行业私有化就等同于行业外资化。尤其是在具有国家战略性质的行业,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生活必然造成重大隐患,毕竟我们不可能指望私企和外资企业会抛弃自身利益,去实现国家整体利益最大化。
世界银行在中国一贯大力推行私有化,认为我国企业该私有化,银行也该私有化,否则中国就将面临经济危机。且不说现在面临经济危机的到底是哪些国家,将大量国企私有化,到底能让谁在这个过程中分得一杯羹?这是值得怀疑的。至少中国没必要像被世行要挟的那些非洲国家一样,让民众在民生保障性行业私有化后,连水费都支付不起。
国有经济存在的合理性
现在对于国企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贴标签式的抹黑,只要将国企贴上“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的标签就可以认定它具有原罪,既不考虑国企对于国家战略发展和国民公益的重要性,也不从国企实际的制度上去考察。我国的国企经过改制后,很多和西方的公共上市公司实质上已无太大区别。两者都实行多元股权,并引入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经营。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私有化也并非唯一道路。
关键词: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二元结构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总体上止跌回升,“保八”目标实现。但是在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同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2009年在“保八”实现的基础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0年的六大任务之一,即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结构的调整包含丰富的内容,从总体上说,它既包括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的调整,既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既包括区域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既包括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也包括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要妥善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保增长关注的是短期目标,是一种战术性措施,而调结构关注的是长期目标,是一种战略性措施,既要实现保增长,又要在保增长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构建公正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度,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征管和调节。
二、投资、消费出口的结构调整
促进投资消费出口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2009年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出口下滑,我国实现“保八”基本都是靠投资拉动,从以后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出口前景并不乐观,而单纯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也导致了过剩的生产能力。所以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提高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树立健康的消费文化,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消费信贷记录,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上涨现象,防范新的金融风险。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转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同时在产业内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具体来说,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注意产业的地区布局规划,引导发展产业集群;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该出台政策去救助那些产品落后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该破产就破产。同时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劣势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但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手段为原则,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系为纽带以生产能力的重组为主要手段。
四、区域结构的调整
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合理发挥,和而不同,各尽所能,促进效率的提升;各地区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体来说,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应当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二是推进形成功能区:功能区包括主体功能区和特殊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特殊功能区进一步细化分为生态保护区蓄洪地区粮食主产区能源区污染防治区旅游休闲区等。三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今后的重点看,国家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五、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
城乡二元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推进: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制度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繁荣农村文化,积极发展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力度,认真做好农村防灾减灾。四是加强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巩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五是加强对进城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加强民工权益保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实力,鼓励就近转移和创业,完善进城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
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们要走出“国家要控制就必须搞公有制,不搞公有制国家就不能控制”的误区。一是要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性调整,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不断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构建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体系,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融资问题,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张军扩,侯永志.协调区域发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学习辅导读本[M].新华出版社,2008.
4、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在企业内部实施针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工作,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市场特点,积极选派一批肯钻研、肯吃苦的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到各大专院校进行培训深造。2、从各大专院校或科研所请专家到地方进行授课或举行讲座。重点培养企业家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框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很难做到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因此,对企业而言,发展生产,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始终是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根本保证。目前,由于各方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企业生命周期过短,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相当部分私营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才匮乏;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低下。这就要求对企业而言,要努力整合有限的资源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准投资方向和合适的投资方式,赢得市场的主动权,追求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对政府而言,要积极引导扶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为其创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营造劳资合作的企业文化,树立人本管理思想,重视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为目标的管理模式,这种文化的软管理打破了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利用一种激情、责任感。它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运转必不可少的一种剂,也是能够创造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与和谐的劳资关系相伴随。我们以湖北恒隆企业集团为例,这是中国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及零部件制造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供应商,总资产过16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例如,对一些员工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对表现突出了优秀员工给予物质精神奖励,鼓励员工为企业献计献策,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同时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领导亲自参与其中,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团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企业形成了一整套对员工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一些有困难的员工实施人文关怀。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让广大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正因如此,近几年在许多非公有制企业遭遇用工荒的时候,企业留住了人才,每年员工的流失率不超过5%,企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四、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应对SA8000认证体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国企改革;社会责任;与民争利;市场竞争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很多阶段。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家通过扶持国企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多数民营企业在这种趋势下却遭遇的沉重的打击。一时间,关于国有企业的“国进民退”、“与民争利”成为当下热议话题。国有企业的改革似乎已是迫在眉睫了。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众多的国有企业不断的兼并,国有企业的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利润总额却快速增长。据统计,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从1998-2003年实现利润从二百亿元提高到五千亿元,增长了二十二倍,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国家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2010年其实现利润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38%,根据央企须上缴利润5%-10%的红利计算,去年共上缴红利440亿元。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起,对央企统一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比例,并扩大征缴企业范围。这一数据一出,引起很多人的议论,他们认为近2万亿元之巨的国企利润,居然只上缴区区440亿元。这样的企业,还是不是应该被称为国有企业?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国企上缴红利不但比例低,其上缴的国企分红非但未能纳入公共财政造福于民,反而是公共财政经常要从国库中拿钱补贴国企!
国企的本质应该是全民性和公共性。简单来说,国有企业的财产应该是全民所有的,所以,国有企业经营取得的收益自然要反馈与全民。按照这一特性理解,国有企业盈利后,应该服务全民,提供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保健等。
二、国有企业改革陷入“与民争论”漩涡的原因与影响
目前“与民争利”话题,正是中国国企改革历程中亟待突破的难关。国有企业利润逐年攀升,大力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但同时国有企业利用政策扶持及垄断行业的先天优势,不断压榨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不仅通过垄断定价打压民营企业发展,更是侵占了大量社会资源,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国企改革进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在于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政策的执行者。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之所以还能保持较快速的增长,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的4万亿刺激,而这个刺激大部分作用于国有企业投资上,但投资的有效性很少有人关注。国有企业如此重视执行政策,很难在此基础上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者以中央财力为后盾,不计后果进行投资,通过盲目的粗放经营来扩大企业规模,陷入了“虚假繁荣”的怪圈,现代企业制度所要求的国企所有者以私人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永远无法实现。
第二个原因是国家依赖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针。国家依赖国有企业来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同时也要注意国有企业一味扩张对国民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造成的不良影响。据相关统计,国资委分管的央企中逾七成企业涉足房地产业,吹高房地产泡沫,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负担。如果国企的过度扩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那自然是不可取的。
三、如何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的位置
所谓“与民争利”中的“民”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民众,二是指民营企业。因此,“与民争利”既可以理解为与民众争利,也可以理解为与民营企业争利。如果国有企业通过让广大消费者支付高价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把垄断利润用于企业内部的分配,这样的“与民争利”要坚决反对。国有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也要履行好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能把营利目标建立在让民众支付高价的基础上。通常指责国有企业“与民争利”并非指它与民众争利,而是指与民营企业争利。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以竞争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因此,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只要是公平竞争,争利行为就无可指责。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推动公平竞争,不断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领域,改善其投融资环境,以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通过不断推进改革,可以促进竞争、提高效率。今后我国还会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努力降低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的门槛。但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并不是要求国有企业退出,而是要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形成这样的格局,一方面能够促进国有企业效率提高、资产增值,增加人民群众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与其说国有企业“与民争利”,不如说它是“为民争利”。我们既要允许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与国争利”,也要允许国有企业“与私争利”。如果以不“与民争利”为理由,要求国有企业退出所有竞争性行业甚至关系围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既是对全民所有权的侵害,也是对公平竞争原则的破坏。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上,应当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一些关键行业和领域,国有经济要起控制作用;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
国有企业不应从竞争领域退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原因来阐述:首先,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民利和经济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实现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人民摆脱了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其次,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有利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经济效率,但市场也有盲目性,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发挥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三,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
但是,我们要在肯定国有企业地位的同时更要注意到他的诟病。虽然国有企业可以增强我国整体竞争力,但国企的最初目标毕竟是服务于民,而不是背道而驰。国有企业不能一味的去追求高额的利润,而忽视了占有大量国家资源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美国财富杂志在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排名中,中石油及国家电网公司,在榜单中位居倒数前两名。从榜单看,欧美企业雄居排行榜前茅,垫底的偏偏是整日把与国际接轨挂在嘴边的国内垄断巨头。既然是接轨,就不能只想闷声发大财却不承担或很少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公民”这个概念,如今颇为“炙手可热”。衡量企业公民有三大标准,一是企业要遵纪守法,二是企业要遵守国际标准,最关键的则是第三点:企业必须自愿承担社会责任!
四、小结
国企竞争力的提高固然重要,国企的地位固然也是无法撼动的,但是我们更应该在争夺企业利润与地位的同时做好一个企业公民。国有企业在今后的改革中,如何努力做到合格的“企业公民”,对于国有企业今后的发展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朱秋霞.中国财政制度――以国际比较为角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杨志勇,杨之刚.中国财政制度改革三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李荣融.宏大的工程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J].求是,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