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负数。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说一个词语,你们要说出相反意义的词语。(板书:相反意义)

一个字:上、高、正(板书:负数)

两个字:上车、上升、收入

三个字:向左走

师:生活中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情况有很多,谁愿意像老师一样领着大家说一说?

二、借助生活原型,认识负数

(一)在温度计上初步认识负数

过渡:我们在科学课上已初步认识了温度计。

1.你能找到温度计上的“相反”吗?

以0为分界点,液柱在0上是零上的温度,在0下的是零下的温度,它们是相反意义的量。

2.温度计上的单位“℃”和“”各表示什么?

0℃是摄氏度,表示左刻度,我国使用摄氏度计量温度,所以我们一般看左刻度;“”是华氏度,表示右刻度,美国一些国家使用。

3.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摄氏度?每一个小格呢?

【思考:课前找相反意义的情况,一则是热脑运动,二则是为下面认识负数做准备】

(二)从加减法到正负数

(1)建构意义

要读准气温,关键先找哪个 ?它表示什么?(出示虚线和0℃)增加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上升)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减少8摄氏度呢?减少2摄氏度(出示-2℃),液柱会在哪个位置呢?(液柱下降)。它表示零下几摄氏度?增加8摄氏度呢?

(2)转化概念

(出示正数)这些都是什么数?换个角度,当我们把这些数看成正数时,这些加号就要看成正号。你会读吗?(逐个指读)

怎样写数呢?(先写十号,再写后面的数)当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出示2℃和8℃)

(3)同法读写页数

(4)感悟简洁

你喜欢用正数和负数来记录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吗?为什么?(既简洁又便于区分)(板书:区分相反意义。)

【思考:数从表示数量的多少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数字发展的一个飞跃,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材例1中,呈现了教室里和教室外学生利用温度计观察温度的两个场景,先营造需要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然后讲解负数知识,本节课设计利用温度计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恰好抓住了数学知识的意义生活点。】

(三)通过存折明细示意图,再次认识负数

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观察思考:

哪些数是我们熟悉的?表示什么?哪些数是新出现的?

1.例题中表示什么?

2.“500”与“-500”表示的意义相同吗?“0”属于正数或负数吗?

【思考:让学生充分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三、借助数学模型,由具体意义抽象到一般意义

1.结合:“4人以大树为起点行走”的情境图,引导认识数轴。

2.找对数。如果1小格表示“1”你能在数轴上找到+2和-2吗?你是怎样找到的?-2接近2,还是接近0?为什么?

3.观察发现:

(1)一起从0开始往右读,发现了什么?

(2)人从0开始往左读,发现了什么?你能找到最大的负数吗?为什么?

(3)再从左往右连起来读一读,又发现了什么?

(4)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负数

【思考:本环节从温度计模型逐渐抽象成数轴,将下一课时出现的数轴提前到了这里,使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过程。之后在数轴上找2和-2,发现更接近0,借助直观数轴将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有机地渗透进来。】

四、联系生活,巩固意义

1.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里。

-6,+23.8, -40, 5/8,-10.8,0,-0.5。

追问:你能在数轴上找到5/8吗?知道-0.5的大概位置吗?为什么?

2.生活直通车:

(1)出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是3193米,世界上最低、最咸的湖――死海的海拔高度-400米,世界上最大的湖――里海的海拔高度是-28米。读一读上面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2)填一填:

0℃ ,10℃ ,-10℃ ,70℃ ,100℃

冰箱里冰冻的鱼的温度是( )℃ ,刚烧熟的鱼的温度是( )℃ ,水中游着的鱼的温度是( )℃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 ,水沸腾的温度是( )℃。

【思考:第1题,借助数轴将负数范围从负整数扩展到负小数,防止学生陷入负数即整数的思维定势。】

五、总结: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从钟英中学团队与横梁初级中学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较分析看,同题异构,各有特色,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总体上看,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相同,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亮点六个环节进行设计,关键环节上都明确了“设计意图”,便于学习者和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设计的深刻思考所在。

殊途同归,教学目标编制本质相同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师期望在教学活动后学生的行为变化与结果。从两个团队的教学目标的编制来看,都采取了三维目标方式编制目标。从目标的总体内容来看,都符合本节内容所属的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上都指向三个维度的目标达成。从具体内容来看,钟英中学团队的目标编制更为简洁。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来看,认知性目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混淆,具体表现在:“分类思想”到底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是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需要两个团队的设计者重新认识。另外,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两个教学目标的编制都存在一些缺憾,即没有完全站在学习者的立场上编制目标,没有完全彻底地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认知,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学习者为学习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者、合作者和实践者。

形同质异,过程设计彰显团队魅力

从教学过程的设计来看,两篇教学设计形同质异,具体表现在各自教学设计基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两个团队不同的设计特色与魅力。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真备课;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很难集中。一直以来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方面,多数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理论、列公式,学生机械地套公式、代数字,不重视学生的理解状况,不确定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科学性。新课程背景下,使学生达到理解性地学好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是对我们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优化教学设计,转变教学策略、开展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尽力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呢?我们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一、认真备课,将生活化的素材导入课堂

小学生教材设计较为多样性,充满童趣,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城市化倾向:传递数学知识的地点选择上往往出现动物园、银行、超市等具有城市标志的地方;涉及电梯、斑马线、公交车等农村不具备的事物。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引用生活化素材时不妨采取一些贴近农村生活的实例,对素材进一步加工,重新向学生解释说明教材知识,使其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比如,在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将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小卖部要买1块钱的橡皮,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1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1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

二、生活化数学例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例题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然而,教材的例题内容却不能与时俱进,而且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教材内容中比比皆是“黑兔白兔”“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诸如此类的经典例题,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轨,学生学起来当然感到乏味单调,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鉴于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可以在设计例题时,做到例题设计的生活化,即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中提炼数学素材,将其运用到数学例题的设计中,如此,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研讨,学生也能由此巩固和强化所学的数学知识,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百分数”的教学设计中,“向阳客车厂原计划生产客车5000辆,实际生产5500辆。实际比计划多生产百分之几?”这种百分数应用题对学生来说很陌生。我们可以设计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应用题案例,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将购物理念应用到百分比应用题的设计中,为学生创设购物环境,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播放出来,课件上播放“好消息,本店商品一律八折出售”的信息,提出问题:“老奶奶花了100元买了件外套,请你帮姥姥算一算,这件外套原价是多少元?”待学生解决后,再提问:“一家店满100减15,而另一家9折优惠,请你们帮这位老奶奶想一想哪家店更便宜?”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数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数学知识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缺乏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陷入泥沼。数学是体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工具,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就必须注重数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挖掘数学知识的内涵并运用于生活化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践环节: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测量工具,带领学生来到学校新建的花坛,告诉他们:“学校时冈诨ㄌ车乃闹芎蜕厦嫫躺洗勺,并将花坛的里面填满土,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计算一下铺瓷砖的面积和需要多少方土,大家愿意吗?”来到校园里一听老师说要帮学校的忙,学生肯定会很乐意,积极性高涨。这样设计例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做例题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为学生寻找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实践中探索发现,举一反三,全面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借助温度情景感受负数的意义,会借助温度背景下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正确读写温度。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

教学过程实录:

一、激趣导入,重在感知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师:大家对苏老师的工资感兴趣吗?

生1:2000

生2:3000

……

师:教师的工资不高,但教师的工作很有价值,教师工作的价值就是你们健康、茁壮的成长。上个月老师领到了2200元工资,现在花去了1200元,该怎样记?

生:领到2200元,记作“+2200”,花去1200元,记作“-1200”元。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能不能找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正数和负数,说说他们表示什么含义?

生1:我在超市见过1楼、2楼,还见过-1楼,-2楼。

生2:我还在温度计上见过正负数。

生3:我还知道“2-1=1”,“1-2=-1”。

生4:我还在冰箱上见过负数,我还画了简易的示意图,它表示冰箱的冷冻箱的温度是零下5度。

……

师:大家都有擅于发现的眼睛,今天我们主要在温度情境下学习负数。

【设计意图及教学效果分析】教学前的准备活动要起到两个作用:一组织课堂,二抓住新旧知识的切入点巧妙预设。学生对教师的工资很感兴趣,积极活跃进行猜测,在猜测中组织了课堂,消除了紧张,迅速进入正负数世界,在列举正负数中,引出温度。

二、设问导读,重在会以“零摄氏度”为分界线,表示温度、会读写,能感知

小小天气预报员预报首都北京今日气温-2℃到5℃,在温度计上找到5℃和零下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在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找到0摄氏度,向上数5格,找到5℃;在向下数2格,找到-2℃)

其中的0℃表示没有温度吗?(小组讨论)

师问:你感觉“0摄氏度”是没有温度吗?生齐答:有温度。此时有一个不同声音冒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0摄氏度是中温。”师先是一怔,又想要尊重学生的“第六感觉”,于是我就势引导,“中温的感觉是能煮中鸡蛋吗?”学生兴趣盎然,立刻有学生反驳:“不对!不对!煮中鸡蛋水就开了,我妈妈告诉我,此时水有100摄氏度呢?”师又问:“那这位同学说的“中”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在5℃和-2℃的中间处(分界点)。”此时,师强调“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休斯把在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0℃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温度的单位是( ),读作( )。

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如何记作最简洁?怎样读更规范?

(记作时强调“+”号可以省略,符号不能省略;教师示范读写温度。)

温度计上的温度高低排列有什么规律?

(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温度计,感知水银柱上升,温度越来越高,为温度的比较建立模型。)

说一说-5℃与-20℃哪个温度低?和同桌交流你的比较方法。

分三个层次逐步深化:

1.直观体验

2.借助模型标出两个温度。

3.脱离模型,总结规律。

两个负数温度比较,负数后面的数字越大,温度

越低。

【设计意图及教学效果分析】这部分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充分自主学习,对温度分为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有了清醒的认识,感知了温度的冷热,能正确读写温度,教学设计能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温度计的认识渗透到正负数的学习中,特别是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先感知-5℃的情境图中“穿秋衣、地上没雪,自我感觉有点凉”,-20℃的情境图中“穿冬衣、有雪,感觉冻得直哆嗦。”学生又在温度计上找了找,知道-5℃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线,向下数5格;-20℃是以0摄氏度为分界线,向下数20格。温度计上标的越低,温度就越低。最后脱离模型,总结规律,两个负数温度比较,负数后面的数字越(大),温度越(低)。整体感觉,教学有序,渗透尊重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三、巧妙延伸,完成知识链接

把达标检测2题的温度计倒置变数轴,感知正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规律,巧妙连接新旧课。

教后反思:

“负数”这一概念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经常会从多种途径收看到天气温度的信息,再加上购物中的消费,所以对负数已有了认知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从师生谈话为切入点,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倾听电视播报天气预报,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巧妙引入课题。再以多媒体为载体,观察温度计水银柱的变化,让学生用正、负号正确读写温度,比较温度的高低。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理念新颖。

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认认真真做了我为学生设计的学案,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教学,也许在教师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却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也许在教师看来很不起眼的问题,却可以开拓思维,广开言路。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史;负数;重构

数学史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如何有效地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并发挥其作用,这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将数学史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有四种,分别是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在“负数”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把数学史融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会用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然后跟学生介绍:中国比西方国家早1500多年发现负数;早在2000多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古人就有了“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的钱为正,付出的钱为负”的思想;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进一步明确了负数的概念,并用不同颜色的算筹来表示负数。这种向学生讲数学史或者数学家的故事的数学史运用方法就属于附加式,是数学史的低层次用法。运用附加式将数学史融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由来和发展有一定认识,但是学生们实际上并不理解这些数学史料中真正的数学意义,并没有将数学史真正的教育作用发挥出来,并没有对学生的认知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那怎样有效运用数学史来给学生讲解“负数”呢,笔者将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筛选和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学设计后,将运用数学史进行负数的重构式教学做了如下两点总结。所谓重构式教学就是借鉴数学史料所记载的负数产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将教科书中所展现的负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适当地改编、重构,从而将负数产生和发展的真实过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负数”,有效地将新知识归纳到原有的知识结构网络中。

一、学习负数概念之前

在引入负数的概念之前,教师可以带着同学一起回顾小学时接触的第一次数的扩充,即分数的引入。从生产生活方面和数学内部(特别是解方程)这两方面举例说明分数引入的背景、原因以及解决了哪些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思维的类比做好铺垫。从生产生活中举例,让同学们发现在非负数范围内,当减数大于被减数时,原有数系内出现了不够减的情况,可以将这一情况类比分数引入中有些数不能被整除的情况。从数学内部来说,引入负数后,解决类似X+15=10的方程时,由无解变为有解,数学所研究的范围扩大了,减法运算畅通无阻。可以将这一情况类比引入分数后解决如3X=4这类方程时,由无解变为有解,除法运算畅通无阻。

若教学时间充裕,还可以向同学们展现不同时空的数学家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在解方程方面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成就,在解方程组等数学活动过程中,数学家会运用一种叫“算筹”的计算工具,将解方程组的过程可见化、具体化。当两列数同时相减时,在算筹操作中就会出现“两算得失相反”的情况,即同时出现以多减少和以少减多的情况,而正是这一情况的出现让中国古代数学家发现了负数。

二、从数学史中预见学生认识和接受负数存在的困难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正负数,并且由于算法的高度发达和算筹将计算过程具体化和机械化,中国数学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负数的存在。但当阿拉伯人将负数传播到欧洲后,西方数学家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却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就认为从0中减去4是天方夜谭;另一位叫阿尔诺的数学家还提出了论据来驳斥负数,即―1:1=1:―1,他提出如下质疑,既然―1比1小,那么较小的数与较大的数的比和较大的数与较小的数的比怎么可能相等;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在《整数算术》中称负数是荒谬的数,因为他认为从零中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所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小于一无所有”的数;笛卡尔还将负数看作是不合理的数。可见西方数学家们在刚开始认识负数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阻碍了他们对负数的接受。如美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M.克莱因所说,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在历史上数学家们同样也会遇到过。因此,数学家们在认识和接受负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困难的解决对于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欣然接受负数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人类在建构对负数的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跨越原有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扩展已有的认识,换而言之就是如何在负数的意义和之前对0的认识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纵观历史上那些数学家对负数的困惑,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数学家们认识整数的内在逻辑是:1表示一件物体、2表示两件物体、3表示三件物体…那0就表示什么都没有,而负数比0还小,换而言之就是负数比“什么都没有”还小,“什么都没有”就已经到了尽头了,这样的数怎么可能存在呢?

三、借鉴数学史让学生理解负数及其数学本质

因此,在引入负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自主探索,让他们在对负数的认识中产生如上述数学家一样的矛盾(即:负数比0小,怎么可能存在比“什么都没有”还要少的数)。从而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原来的数系中引入负数后,数不再仅仅表示实际物体的量,对正负数的概念要通过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来理解。其次,0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什么都没有”了,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同时也是正数和负数这对矛盾统一体彼此转化和过渡的桥梁。不要让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停留在实际生活层面,要让其对负数的认识提升到数学的本质层面,要通过结合数学史对数系扩充的思路与方法的分析与梳理,使学生体会到人们遇到需要时可以创造新的数,并且每次创造的新数都解决了数学内部和实际生活中原先无法解决的问题,而创造新数的难点在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与认知心理,将凝结在数学史发展中的数学家思维打开,使之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的灯塔与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