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金融改革的回顾?金融会计的演进?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
1.1 30年来金融改革的基本回顾
重塑金融体系时期(1978—1992)。这一时期初步奠定了我国金融业三足鼎立局面。启动金融改革与加强法制建设时期(1993—2001)。拉开了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序幕。攻坚与扩大对外开放时期(2001至今)。为化解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积聚的金融业巨额不良资产和处置严重违规经营以及资不抵债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包括行政关闭、不良资产剥离、注资、债转股、中央银行再贷款、中央财政直接偿付等多种政策措施。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完成“三步曲”基础上实现整体上市。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金融业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和逐渐“走出去”。
1.2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会计规范的演进
随着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产生会计信息的依据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会计制度的不断革新变化。
1.3 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进程回顾
近20年来,我国在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范体系,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内的会计标准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协调,这对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对30年来金融会计规范建设的基本评价以及金融标准国际化的成就
2.1 金融会计规范建设在经过30年的探索后实现了两次飞跃
2001年重新颁布的有关规定,顺应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潮流,逐步把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框架之中,基本实现了同类金融会计事项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核算的一致性,是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接轨的第一次飞跃。2006年的新会计准则,则是接轨后的再次飞跃。它意味着在面向市场经济前提下,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同类业务在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的统一。
2.2 金融企业会计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回顾30年来我国金融会计改革,完成了两个历史性转变:从计划经济时代习惯于统一会计制度逐步过渡到将制度制定权还政于企业,从习惯于规制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会计思想完成了由“工具论”向“管理论”的转变。
2.3 我国金融会计标准国际化的成就
我国金融会计标准体系在诸多重大问题的会计处理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接轨,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①采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②完善了金融资产及负债的结构体系;③扩大了资产减值的范围;④衍生了金融工具由表外披露转变为纳入表内核算;⑤抑制了金融企业利用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操纵利润的行为。
3 展望与进一步完善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议
3.1 金融改革展望
在全球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和通货膨胀抬头的经济体系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周期性波动,金融业改革任重道远。我们应努力确保金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全面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力:①加快建立健全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机制建设,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②要着力解决制约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法律制约、产品制约、市场制约和监管的不协调;③要主动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努力把金融机构建设成为治理良好、资本充足、内控严密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渐强大及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原有的实物投资构成也在逐渐地变化发展,进而推动了金融投资的完善和良好发展。大众的投资理念也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深入改革逐渐转变为金融投资,这是一条不断完善和成熟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特殊的计划经济,对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力,这也使其在发展的历程中挑战与机会并存。
(一)从资本市场发展情况分析首先,金融市场中直接融资的能力比较弱,企业公司融资过度地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从整体上来看,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巨额的贷款数目使得M2/GDP比例变大,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多数来源于银行。而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就增加贷款,导致银行贷款环境出现些许不良风气,从局部上来看,则是企业要承担巨大的财务风险,其财务杠杆率高达70%~80%。其次,市场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目前,中国的金融体制管理过程主要是把经营与监管分开管理,并且整个金融业的业务相互没有交叉进行。具体来讲,证券行业、银行系统和保险等行业的业务范围分割清晰。这在减少传递金融风险的方式的同时,阻碍了资金在金融行业的有效流通,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例如,2012年国内的贷款、存款差额不断增加,银行在市场投资中注入了大量资金,随着投资收益的减少,央行发行的票据及国债只保持了1.7%的招标率,较之同年的存款利率存在较大差距,导致银行的收益低于成本,提升了投资风险。
(二)从融资工具等方面分析金融投资在发行、交易等部分环节的问题也不断出现。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其运行机制表面上平安无事,暗地里却存在着严重的误差和扭曲,这对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极其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可分为以下两点:第一,受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第二,我国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投资环境的基础发展相对落后,在发展的过进程中,相关要素组合体系不完整。因此,我国要建立完善的金融环境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挑战,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金融投资市场,把金融投资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际金融投资环境变化多端,加之“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金融投资环境现状也面临困境。所以,完善国家金融环境投资建设、构建完备的金融投资系统、加强金融投资建设显得更加重要。
二、金融投资建设发展的路径探析
(一)扩展融资途径,完善引资程序我国目前的金融投资引资途径太过单调,要提升对引资措施的分析与研究,就要采取多种方式并存的有效引资举措。我国的地域广阔,产业结构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各地域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导致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不均衡。所以,要先认清我国的国情,再从中选择可行有效的引资手段,具体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引进外国投资时,在重视大型跨国公司的同时重视中小企业投资的引进。因为在发达国家地区,部分中小型企业相对来说规模较小,但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却是很高的,而且其灵活多样、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方式对我国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中小型企业乐意与我国企业合作。因此,这对我国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优势,为引资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借鉴多种经营理念,多种方式并存的引资措施,提升和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有益于我国企业的调整和进步。其次,要注重投资、引资的原则。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采用金融投资渐进式的发展模式,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对资本市场金融业务进行不断革新,激励更多的大中小企业共同对我国的金融投资进行改革。再者,要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对外证券投资风险的把握,必须要保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借鉴国内外企业的各种成功事例,增强对各类投资结构的分析,积极有效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并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和经验。同时,还要注意在进行投资之前,相关参与人员务必要加大调查和研究的力度,对投资中可能蕴含的风险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加强风险意识,进而有效地减少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产业结构分析,制定配套的产业政策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体现在逐渐地引进国外投资,这推进了我国资金的快速运转,其最显著的就是资金高速流入我国的高科技行业和服务行业。我国金融投资要想顺应这种新趋势,确保我国经济的和平稳定的发展,就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具体经济实况,拟定相应的产业优化政策。
(三)保护民族企业,革新我国经济结构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而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增强对我国民族企业的保护力度。因为,在我国的工业体系构造中,民族工业作为民族资本发展的基本和主要构造,至今为止,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其快速成长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力和规模也飞速提升。目前,由于早期引进外资的不合理,我国的部分民族工业逐渐被外资企业垄断。为此,政府部门应针对民族工业的保护采取相应有效的举措,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一些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和拥有高增长性的产业开展保护,进而顺应我国借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思想。以此为前提,增强和保护我国民族工业,将对其有效的举措加入国际投资协议之中,保证我国民族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投资管理,制定有效的风险机制首先,加强风险投资管理是为了真正保证我国金融投资高速正确地发展,为此就要制定合理的风险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提升金融投资的差异性,根据国家当前的经济、政治形势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最大程度减小汇率波动的影响并以此为前提采取多种货币投资并存的方式。选择时,要确保差异性,从而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其次,增强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股票、国债、基金等都有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证劵交易时,价格的波动属于常规现象。对此,可运用“相关系数法”,引进专业性人员,深化对投资的研究,从各个角度、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最后,实行实物型投资理财。通货膨胀是投资过程中最大的危险。在我国,这种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在投资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重对产品的研究分析,全面多方位地考虑风险和利润的比率,从而进行合理科学的投资。
三、总结
在西方社会中,早在18世纪艺术品金融化就盛行于欧美,许多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的投资资产组合中都配备了艺术品资产[5]。例如,历史上名声远洋的艺术品基金是熊皮基金和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6]。熊皮基金是一批金融家在1904年号召专业投资人出资而建立的。他们通过购买包括毕加索、塞尚、马蒂斯等现代大师的早期作品而运营基金。之后就是1974年发起的英国铁路局退休基金。由于当时处于英国经济低迷,失业率高、通货膨胀严重的大背景下,该基金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就拿出一部分钱投资艺术品。为了保障其专业性,还请了苏富比拍卖公司为其做投资顾问。我国艺术品收藏历史可能不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但是将艺术品与金融资产相结合,实现艺术品金融投资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艺术品与金融资产结合的步伐加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速度迅猛,艺术品金融化发展势头明显。除个人爱好者外,在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进程中,投资者机构化趋势明显,但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诉求增加。目前,参与艺术品市场投资的企业主要来自文化传媒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领域。二是大量金融投资机构开始在艺术品投资领域试水。企业和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获取收益的方式不同,其借助的是雄厚的资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更专业的资本化操作方式。由此推断,随着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艺术品投资市场将逐步从散户市场向机构市场转变。
第二,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中金融化产品逐渐增多。以艺术品为标的物的金融产品是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标志。目前我国推出的艺术品金融化产品主要有: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保险产品等。艺术品基金的发起人通常是一些艺术家或者金融投资人,召集拥有一定经济实力或对艺术品有投资计划的投资者,通过组合多种艺术品,获得理想收益。艺术品基金投资市场的发展经过了散户阶段、专业机构投资阶段和艺术品衍生品投资阶段。专业基金投资艺术品和个体-易受个人喜好影响的方式不同,基金主要考虑的是艺术品的未来出售增值价值,因此,前一种方式的收益率往往要比后一种方式收益率高[7]。随着我国提供给艺术品投资基金的成长环境逐渐向好,艺术品投资基金市场频传捷报。2010年各种艺术品基金开始试水,先是年初中国民生银行消息称推出“非凡资产管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再是同年6月怡桥财经艺术基金宣布启动。同年7月,德美艺嘉艺术基金正式,发行规模数亿,发行面向全球。目前情况下,由于艺术品投资基金的门槛不高,其广泛参与性使得艺术品投资的另类价值显现了出来。同时,艺术品基金让投资者不用费心思去照顾那些娇贵的艺术品,还能有所收益。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所以其未来十分值得期待。把艺术品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的机制和过程称之为艺术品信托。艺术品与信托的结合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艺术品作为一种资产在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及资产定价时发挥作用,即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二是首先将艺术品资产化,然后金融机构向投资者发行投资基金;最后,将整合的资金重新投放到艺术品市场中。艺术品信托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以下阶段:一是以散户市场为主的起步阶段,即个人或者投资机构在没有采纳任何专业指导和咨询的情况下,作出的个人直接购买行为。二是以机构购买为主的发展阶段,例如,购买由金融投资机构发行的艺术品按揭产品、艺术品基金产品等。这种背景下导致的问题是艺术品没有所谓的所有者,只有当投资者收购后,才能获得艺术品的所有权。三是交易艺术品衍生品的成熟阶段,即跨过艺术品变现的过程,通过艺术品指数挂牌上市进行交易。与之相适应,艺术品保险业务也开始起步。2010年12月,我国《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8],指定了一批文化产业保险试点,确定了11个与文化产业“联姻”的险种业务。自此,保险公司就有资格提供从保管、展览到运输等环节的艺术品综合保险项目。但考虑到艺术品确真估值以及出险后评估的瓶颈,保险公司目前只向公信力强、规模大的机构提供这类保险服务,艺术品个人持有者的保险服务尚未出现。
第三,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我国投资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艺术品正逐步实现由商品向资本的转变。艺术品投资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便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9]。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年增长率达到41%,交易总额达到1694亿元,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上所占份额已超过英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中存在大量闲散资金,使艺术品交易市场成为金融资本寻求利益的价值洼地。虽然发展势头向好,但是,艺术品金融化交易火爆的场面已经暴露出一些问题。不少业界人士提出异议,即过分强调艺术品在资本投资市场的作用,会磨灭其自身的文化属性,让艺术品单纯沦落为金融炒作的工具。西沐教授也曾指出:“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还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缺乏有力的风险监管体系,等等,都需要政府政策与时俱进”[10]。
目前我国艺术品金融市场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一,发展环境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携带资金进入市场从事交易活动,但相应的市场监管与法规建设缺位,这一不利因素在金融资本大量介入之后显得尤为突出。艺术品交易市场涉及的资金量大、专业化要求高、风险程度大,没有专门化的监管机构与法规规范就容易造成市场秩序混乱、交易规则失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其次,在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上缺乏对于软性方面的有效控制,例如,职业道德等。此外,大多数扶植艺术品投资的金融服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这些无疑都是阻碍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因素。另外,市场风险控制能力差也是艺术品金融化发展的绊脚石。首先,自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进入发展的黄金期后,艺术品造假现象就从未停止,这也使得我国艺术品的投资风险居高不下;其次,由于综合性人才以及专业鉴定机构的稀缺,对于艺术品的确真鉴定目前没有公信的方式,许多所谓的鉴定专家以及专业机构唯利是图,缺失职业道德,有意推高艺术品价格。
第二,发展体系问题。我国艺术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处在初始阶段。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品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紧密程度上,而且还体现在配套金融服务不完善等方面。在艺术品交易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与艺术品相结合的资本市场,那么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就将前景灰暗。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实现艺术品与资本的结合。例如,艺术品估值体系随意,缺乏公信的艺术品鉴定机构,都增加了专业金融机构对艺术品进行资产化的难度,从而使金融机构在面对艺术品投资时只能望而却步。另外,专业监管机构的缺失以及税收制度的不明确都是制约我国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发展的因素。
第三,运作制度问题。与证券的标准合同化方式相比较,艺术品金融化在完善运作制度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必须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化交易、完善体系建设,才能保障艺术品金融化市场的平稳发展。
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情况,对未来我国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提出五点可行性建议:
第一,转变传统艺术品交易观念。有质疑者指出,非理性炒作与投机是艺术品金融化的最大特点[11]。而其实,目前进入艺术品交易市场的投资者很多都是有金融投资背景的专业人士,他们不是利益的投机者,他们的关注点放在运用现资理念投资艺术品上。所以,艺术品金融化并不是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倒退,而是新理念、新观念介入后的一种良性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观点,不断提高投资技巧,总结鉴藏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品金融化,在充分研究艺术品交易市场发展趋势的情况下,把握投资机会。
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艺术品金融化的法律规制,需要在传统立法的基础上,针对新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立法。在立法层次上,可先出台行政法规或者多部门联合规章,形成多部门法律、法规共同规范的局面[12]。
第三,完善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结合使得艺术品交易市场得到了扩大,艺术品金融化发展也提到了战略高度。面对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建立与艺术品交易市场相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紧要课题。艺术品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有利于国家对艺术品交易市场进行保护;充分考虑艺术品金融化的特殊性;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等[13]。
第四,大力培养专业化的艺术品从业人员。苏富比拍卖公司专业投资人员的大力协助是英国铁路基金会能取得辉煌成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虽然艺术品金融化交易是非实物的交易模式,但是其专业化、科学化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要加快艺术品金融化的进程,完善艺术品交易投资市场,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专业鉴藏知识,经验丰富,熟知金融市场的综合性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建议设立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估值资格考试系统,培养专业性人才。国家级艺术品鉴定估值资格证书可以隶属于国家艺术品登记鉴定机构,凡是由持有资格证书的鉴定估值人出具的鉴定估值结果都具有法律效应,受国家保护。此举不但能改变多年来鉴定人员一直处于“有岗无职”的无执业资格证书状态,而且将推动艺术品投资与经营市场的健康、繁荣和有序发展,并为艺术品的规范鉴定、修复、经营等经济行为提供保障。
【关键词】金融中介 金融稳定 资源配置
一、概述
(一)金融中介
广义的金融中介包括两种――静态金融中介和狭义金融中介,前者单指资金融通的中介,为金融市场上的客户提供不能通过直接交易获得更高效益金融产品的机构;后者是指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因为在金融机构内部、金融机构与金融中介之间将会有资金的流动,从而产生结构、机制等方面的博弈,促使在博弈中获利的一方不断发展、壮大。
(二)金融稳定
金融稳定描述的是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体系)一定动态中保持平衡的状态,在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是就该词的应用来说,金融状态的指示对象是金融体系,具体说来主要是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欧洲通用的“金融稳定”是指,金融机构如银行业在资源运转方面畅通无阻,市场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抵御各种市场冲击的状态。关键点在于金融机构要使金融消费者对其充分履行合同有信心,参与其中的经济主体能够真正反映市场基本要素,且价格在价值的安全幅度内浮动,在短期内不产生大幅波动。金融稳定具有以下特征:
1.金融稳定具有全局性。金融稳定关注的不是某个银行、某个市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稳定,而是立足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维持银行业、证券、保险等与金融市场有关的行业都纳入自身关注范围,密切监控这些领域内的风险变化及事先防护。
2.维持金融稳定的手段具有综合性。由于金融主体的多样性以及曝光问题的多样化,用以维持金融稳定的手段也应具备综合性。实践中一般采取的手段有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手段,笔者认为除了经济手段能够保障金融市场稳定、有序地向前发展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非经济手段,只要在客观上能综合考量实际效果和成本即可。
3.金融稳定具有效益性。金融主体的目的在于效益,因此金融稳定也具有该特点。金融稳定需要着眼于促进资源在整个市场的优化配置,建立一个不断提升、抵御风险能力强的金融体系也能反过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金融中介的发展考察
(一)我国金融中介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的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看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形式多样的多层次金融机构体系。据统计,在2004 年末,银行类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近三十二万亿元,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四千多亿元,基金净值资产为三千二百亿元。传统金融理论认为间接融资在前,直接融资在后,但是在这二者之间又存在一种互补的关系,我国的金融市场现状也体现了这一理论:2011年前三个季度的各项融资比例中,贷款占据绝对优势,国债的融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此外,我国的金融中介发展历程还有以下特点:
1.银行业占据主导地位。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银行业在金融资源中所占比例高达九成以上;而证券业、保险业合计约占5%左右,前者的发展滞后,后者的发展规模一直未能壮大。而银行业因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农村、城镇吸收了大量存款后再通过发放中长期贷款以获利。各大金融中介的发展规模如此失衡,不仅银行会因资本重组率过低难以支撑信贷的超量扩张,而且长此以往的话将破坏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金融稳定的维持。
2.间接融资比例较高。2003年,我国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比为1.5∶8.5,并且该比例还呈现继续减小的趋势;而发达国家仅为3∶7[2]。融资结构的单一化将使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及时得到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还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该现象也表明,非国有经济在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未能形成与银行业等国家扶持金融中介机构相抗衡的力量,这是我国在金融资源分配上的缺陷。
3.金融机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如前文所述,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金融体系,但是在治理、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缺陷,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首先是金融产权不明,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者之间职责不清晰不仅导致金融机构内部的控制、运转出现问题,还使内部的监督机制未能发挥作用,最终损害的是那些中小股东的利益。其次,在信息的披露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做得也很不到位。利害关系人对于公司的关键性决策都不知情,透明度使公众对于金融市场的信赖感不高,进而威胁到稳定的金融市场的构建。
(二)金融全球化下金融中介发展趋势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金融中介在完善金融市场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金融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金融活动的参与成本。那么,如何准确预测未来的金融中介发展走向,使之更好地为金融稳定发展服务成为众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让放松管制、取消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成为必然。
金融创新不断调整着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边界。创新是社会各界百提不厌的话题,在金融活动中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能够为金融主体提供更加丰厚的收益,金融中介机构利用创新能够从传统金融市场专项一些高新产业领域;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从提供初级金融产品逐渐提升到进行标准化的市场交易。而衍生的金融工具多样化的特点促进了金融中介交易载体的发展,金融中介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打通之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提供之前无法提供的服务、开启无法使用的资源。同时,金融创新的另一大益处在于能够转嫁金融风险,从传统的储蓄转为投资,进一步融入金融市场,为消费者提供资产交易保护和风险管理人的服务。与此同时,金融中介之间的竞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金融主体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金融中介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必然受到其他机构的影响。竞争的激烈化又将迫使金融中介进行改革,结果将是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细化和多样化。
三、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
(一)金融中介对金融稳定的积极作用
1.金融中介为金融稳定提供信息支持。金融市场尤其是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存在很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信息又关乎盈亏,故金融中介利用大量的资产组合在整个市场上专业地进行信息收集,为投资主体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投资者根据中介提供的信息来决定投资安全但收益的项目或者是风险高但收益也高的技术项目,但是金融中介提供的这些信息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金融投资者原有的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4]。
2.金融中介能够进行风险分担。金融中介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投资对象、储蓄行为等的多样化,能够同时解决无效投资的问题。在以往,单独的投资者只能选择一些风险成本较低的投资对象,比如能随时变现的资产来转移投资风险,防范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危机,即使向其他对象转移,也多是专注于证券市场或者保险市场。实际上,金融中介能够将储户的流动性风险聚集起来,集中用于某项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二)金融中介对金融稳定的消极作用
金融中介作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必然也存在着自身收益与成本的平衡,并且这种微妙的平衡又将影响到金融稳定。
1.金融中介存在道德风险。以银行为例,相比较于储户,银行机构以其专业化能够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这些信息收集上的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问题。如果贷款人不能从银行业提供的所有信息中仔细甄别出最有利的信息,那么投资的风险将会大幅升高。或者,银行业可能削减贷款数量,趁机抬高利率。利率升高对金融市场可不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情――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随之发生波动,金融的不稳定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2.委托问题愈加突出。无论是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投资者都将面对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也就是说投资者还需要额外支出成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投资者一般采用激励机制来降低其中的成本。但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当事人选择的外部效应应当降低至最小,风险制造者应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者。但是金融中介的内部治理结构、外部的监管机构未能有效地使之完全在自身范围内消化这些风险,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蔡若思.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C].厦门大学,2005.
[2]史敬,吴丽.金融中介功能的理论研究和发展评析[J].金融经济,2006(11).
[3]马丽娟.在不同融资模式中金融中介的作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农村金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还较为薄弱,城乡互联网金融差异仍有扩大趋势。国家在大力发展三农政策和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结合农村电子商务改革创新,将对破除农村二元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农户的金融问题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分析
(一)与传统金融相比成本低,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平台针对客户需求,自动完成信息的定价和交易,程序简便,无需传统机构人工操作,客户无需排队,时效快、交易成本低、效率高、无垄断利润。因互联网金融无需资金投入营业网点和固定成本,节约相应的资金和管理成本。
(二)覆盖范围广,产品多样化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客户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覆盖范围广。互联网金融产品多样化,如众所周知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余额宝、财付通、微信钱包等。各类产品,各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金融产品的多样化使得供需双方互惠互利。
(三)合理调配城乡资源配置
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传统资本市场里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大力普及,对消除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拓展农村发展所需的资金募集渠道,挖掘农村金融资源,不断吸收农民存款并开放农村贷款等金融支持,使农民支付结算和获得资金更为便利,推动改变金融资金流动方向。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供需双方能及时了解信息,完成交易,合理调配城乡资源配置。
(四)发展快,潜在风险不可疏忽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产业,其在中国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目前,国家并未提出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模式来约束互联网金融。此外,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和信用问题,金融模式的不规范行为都会对互联网金融运作造成影响,对客户的信息和利益存在潜在威胁。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类型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这些机构对农民客户提供的服务业务单一,商业性金融层次不足,主要都集中在农业企业和农业项目的服务上,农村金融网点相对较少,金融基础设施不足,未能满足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导致金融市场参与率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对金融理念和产品的意识不够,法律观念淡薄,民间借贷服务管理不完善,也使其在参与民间借贷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损害到自身利益。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不能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以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未能满足现代农业金融的需求,如贷款、期货、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未得以发展,农村金融与民间金融未能融合。而且,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缺乏现代信息化的金融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现代农村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和农业的产业化特点决定了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还需不断的完善。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关注三农问题。但在现代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上主要由政府支持,在对民间金融机构和农户企业等支持上不够,政策性金融制约了金融支农的作用,且政府长期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扶持,使得民间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也明显不足。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动未能完全运用在三农建设上。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
(一)对传统农村金融存款业务造成冲击
由于传统农村金融政策原因,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而互联网金融产品为广大农户提供了较为便利和盈利的投资方式,如:余额宝、理财通、掌上基金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农户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移动终端充分加以利用闲散的资金获得收益,对比金融机构其他金融产品来说,其风险低、投入小、使用便利,这必然会吸引农户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合理利用资金,但也会对传统农村金融存款业务造成冲击。
(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造成冲击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程序复杂,人工操作繁琐。而通过互联网金融P2B网贷平台,借贷双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价值认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使供需双方通过第三方做好风控的项目在平台上和对方对接,其操作简便,无抵押,高利率、安全性强。网络借贷为资金借贷双方提供中介服务,现也逐渐为客户所接受,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借贷业务造成竞争。
(三)对传统支付结算业务造成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众多农户通过互联网平成电子支付功能,如网络购物、网络转账、网络缴费等,第三方支付也成为电子商务领域运用最广泛的方式,农户借助支付宝等模式进行支付,更为便利。这都会对传统金融支付结算业务造成冲击,影响中间业务收益。
(四)对传统农村金融的现有格局造成冲击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人工处理、费时费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新兴技术通过电子交易方式改变了传统农村金融的格局,其业务范围涉及信贷、理财、租赁、保险,其产品多样化、扩张能力强,可以满足农户的新需求,不断推动传统农村金融的经营方式的更新。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一)健全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健全科学的金融机构体系,扩大农村金融在农村区域的覆盖范围,积极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增加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的合作,拓展农村金融新领域,运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拓展金融新形式,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开发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需求,实现互联网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和服务创新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是发展农村金融需要改革的重点。农村金融应充分利用信息数据、云计算等计算机手段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电商平台的优势来吸引农户,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服务,开拓新的客户渠道发展农村金融,将电子金融、电子支付、手机银行等新兴技术融合,加强线上线下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减轻复杂的业务流程,此外,农村金融要加强服务的水平,通过标准化和人性化的个来创造无形中的效益,以此来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水平。
(三)加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和监管力度
政府在互联网金融背景和“三农”发展的背景下,加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扶持,创新并完善互联网金融政策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统计和税收政策。提供惠农支农的信贷业务,支持“三农”融资和银担合作机制。在监管上,也要落实政府与地方之间的监管责任,健全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机制,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网络
为进一步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网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借助手机银行,网上银行、ATM机、POS机等支付方式,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科技创新应用,丰富农户支付结算体系,提供便利的农户支付结算服务。在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中,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手段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体系,通过建立和健全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满足农户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快互联网金融与“三农”良性互动,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加快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3(24):15—17
[2]刘志平.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3)
[3]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