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村镇建设;管理;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34-01

1 明溪县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明溪县村镇建设以突出试点建设的示范带动为主,按照“五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搞好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抓好省级“百镇试点”瀚仙镇的试点建设工作。于1993年全面完成镇区本点及下辖11个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镇区于1994年基本完成迁入新址,镇区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二是抓好夏阳乡紫云村的试点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规划涉及的杨坊、张坊、罗坊新村公建已基本建成,农民建新房以二层半的庭院式为主,也建成并入住,农村居住环境、生产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该村被评为小康示范村。三是县域次中心盖洋镇于2006年完成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桥南小区等新区竣工投入使用。四是抓好梓口坊试点建设工作,委托省村镇发展中心编制规划,成为我省退宅还田的土地整理先进试点。至目前,全县建制镇建成区87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8.32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12.0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2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8平方米,公共厕所18座;全县集镇建成区92公顷,人均居住面积17.81平方米/人,实有公共建筑面积9.9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6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5平方米,公共厕所21座。

2 村镇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明溪县村镇建设进展虽顺利,但还存在一些日益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规划编制水平参差不齐,规划实施随意性较大。大多数村镇的集镇总规多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制的,规划编制单位资质不全,很多规划没有组织技术评审,规划起点低,没有体现地方特色。

(2)人口外流严重,农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我县村镇经济发展较慢,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乡镇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大部分涌向县城或县外务工、经商、办企业;部分村镇出国人口太多,农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者,村镇建设资金严重缺乏,村镇人气不旺;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片面地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高。

(3)小城镇规模小,功能不完善。多数小城镇人口在2000―3200人左右,小城镇规模过小,布局比较分散,产业发育缓慢,经济集聚功能差,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城市化气息淡薄,造成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其效益也难发发挥。这是当前城镇化的最大难题。相当部分小城镇供水、供电、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了我县城镇化的进程。

(4)村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环境“脏、乱、差”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历史欠帐多,设施不配套,投入少,机制不活,严重制约了村镇建设面貌根本改变,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初始阶段,环境面貌未从根本上改变。

(5)村镇建设管理力度不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主管部门人员少,队伍力量不足,对村镇内的违法建设查处不力。

3 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超前、规模适度、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村镇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二是要坚持产业支撑、特色带动。坚持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立足小城镇区位、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养大城镇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村镇建设,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三是要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打破均衡推进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小城镇,进而带动一般村镇加快发展。四是要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目标和重点。立足实际,分类梯次抓好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胡坊、瀚仙2个建制镇以及属于“132计划”内的市级示范村、整治村以及县级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2007年抓好24个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力争2009年全面完成示范村、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免费提供村民住宅建设图,努力使我县村镇初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管理有序的目标,实现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

4 村镇建设的主要对策措施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大村镇建设和管理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措施:

(1)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摆在首位,决不能仅仅把新农村建设简章地理解为新村建设,必须联系我县实际,扬优势、创特色,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

(2)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主导作用的关系。建设新农村必须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战备,实行“两个反哺”,增加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农村范围广、基础差,政府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事”都包下来。要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为。

(3)加大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各村镇在编制规划时,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规模和撤旧建新方案,合理安排村庄总体布局。二要与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发展空间。三要衔接好与防洪等其他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合理确定农民点选址,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要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分新建型、改造型、环境整治型、古民居保护型等几种类型因地制宜地编制规划,切忌不切实际和不顾群众意愿的大拆大建。六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始终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原则。

(4)走发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新路子。村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城市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归根到底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发动公众参与、走群众路线。从规划的基础资料收集至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发动村民参与,广泛听取意见。通过召开村两委、老同志、村民代表座谈会、规划方案公示等多种方式,了解村民意愿,促进村民参与规划,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2篇

今天把大家请来开个“农村档案工作研讨座谈会”,主要议题是结合各乡、镇档案工作实际,如何把党的十精神切实落到档案工作实处。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相关目标。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度,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要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依法直接行使民利;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全区的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基于农民有需求、村集体有积极性、乡政府大力支持、区档案局跟进指导,实现了民档村管、一户一档的规范化管理要求,有的乡实现了村民不出村就能查阅档案的工作目标,为农村的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谐共处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总结以往档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的十精神,以十精神指导农村档案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档案工作水平。要继续发扬“不花国家一分钱,村民自己建档案”的优良传统,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全面促进新农村档案工作建设,真正发挥档案工作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安焕敏(丰台区档案局副局长)

党的十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更好地发挥档案部门的整体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我们如何继续创新工作思路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坚持“搞好服务”、“积极引导”、“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本着农村经济社会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发展理念,不断开拓创新,突出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起步正常,发展势头好;二是科学开发,作用发挥好;三是规范管理,拓展空间大。为推进全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全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大档案”的理念尚未真正形成,档案法制意识仍旧较为淡薄;二是档案工作基础依旧较为薄弱,管理手段和条件相对较差;三是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仍需完善,制度建设亟需健全与完善;四是档案工作的服务与需求存有落差,整体服务水平有待加强。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既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要按照党的十关于“三农”发展的新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2012年10月30日北京市农村档案工作现场会议和市档案局局长吕和顺讲话精神,在创新档案管理中完善、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下大力气在以下六个方面工作能够有所突破:

一是转变观念,拓宽农村档案工作科学发展新思路。要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方针,把做好农村档案工作作为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二是完善机制,统筹规划区域农村档案工作,依法履行筹划、组织、管理、监督、检查职责。三是加强协作,促进农村档案工作科学发展,把农村档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同步发展,协同并进。四是健全机制,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要积极推进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测评工作,实现区域农村档案工作大发展。五是整体推进,全面开展村级建档优秀村达标工程。六是加强指导,提高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

3、王东义(卢沟桥乡党委办干部)

我们乡党委、政府对深入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工作非常重视,同时对档案工作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有明确的要求。

我们乡近几年来通过搜集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2009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包括20个行政村在内的《卢沟桥村志集》,为此后《卢沟桥乡志》的编辑和出版提供了丰厚的档案资料。

2012年,全面反映卢沟桥乡特色的地方志《卢沟桥乡志》已正式出版,其间共查阅档案2000余卷,照片2000余张,真实反映了我们的发展历史,是部不可多得的档案编研教材。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村级档案员的业务培训,村级档案工作水平都有了明显提升。

按照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十精神的总体要求,我们今年的档案工作重点,就是在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着力推动三方面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乡、村两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前提,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档案人员继续加强与党务、产业、民政、社保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保证档案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步开展,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以狠抓档案管理制度及业务建设为核心,把村级档案工作作为重点,尤其是要对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村“两委”换届档案管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专项档案管理加强指导。各村档案员要明确档案管理重点,及时接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查阅价值的档案资料及实物收入乡史规划馆,完整留存城乡一体化建设历史记忆。

三、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以提升档案人员整体素质为保障,推动全乡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4、蔡志强(花乡党委副书记:)

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重在贯彻落实。在区档案局的帮助指导下,花乡的档案工作近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服务经济建设,还是在服务民生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结合花乡工作实际,档案工作要更好地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认为要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不断延伸和拓展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努力为档案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继续坚持每年对基层单位的档案检查验收;二是进一步加强对还没达标专业公司和直属单位监督指导力度;三是要将对档案工作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延伸到村属企业和村民小组。

第二,继续加强乡、村两级档案资源建设,更好地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服务。花乡地处首都城乡结合部,按照市里的整体规划,城市化建设发展很快,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确保各类资料收集得齐全完整。

第三,充分发挥档案资源整体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要围绕中心工作找准档案服务的切入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能够满足发展和群众满意的利用服务方式。

第四,从工作实际出发,以缺什么就补什么为原则,加强各类业务知识培训,使乡、村两级档案人员的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都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5、莫连成(南苑乡办公室主任科员)

党的十为党和国家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奋斗目标和任务都非常明确,同时也为我们档案事业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前景。因此,我们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十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十精神上来。

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肩负着“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神圣职责,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加快推进丰台的科学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乡档案工作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强自身,在档案局的指导下继续加强和完善各项基础性业务工作,提升档案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其次是结合我们乡的工作实际做好“三项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改善民生服务、为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三是要不断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特别是对那些档案管理不规范、未达标的单位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以此来推动我们的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达到新水平,能够在服务全乡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陈国林(长辛店镇党委副书记)

党的十就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确实令人振奋。如何使我们的档案工作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确实值得研究探讨。

我们长辛店镇的发展定位是以文化休闲产业为龙头,多种经济形式并举,拉动经济社会发展。镇领导和下面各部门对档案工作还是相当重视的,尽管经济条件有限,政府仍然拨出35万元专门用于改扩建档案室。在档案局的指导下,档案室的各项管理也在逐步规范,大家查着方便,领导也比较满意。

下一步工作重点还是要按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十八精神的统一部署做好各项服务工作,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作用,我想在以下这几方面还有待继续加强:

第一还是要加强学习,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精神上来,忠诚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的职责,积极主动做好档案服务工作。

第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档案知识竞赛、档案文化进村、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来提高村民的档案意识,为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是完善监督机制,镇、村两级齐抓共管,确保各项档案规章和工作计划有效执行,先选择1~2个村作为试点,取得经验,然后以点带面,提升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是创新工作方法,硬件上要求做到“五有”(有人员、有装具、有制度、有档案室、有计算机),在收集、整理、装订、编目、利用等环节严格把关,保证案卷质量。

五是强化培训教育,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档案人员业务培训,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以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际需求。

六是从领导机关做起,下大力气加强新农村档案资源建设,实现档案利用与政府信息公开有机结合,把农民想了解的各类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利用需求。

7、郑春华(王佐镇党委委员)

最近一个时期,通过学习党的十文件,感触颇深。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十七大以来的工作,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今后一个时期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确实令人振奋。

档案工作是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在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也排不到什么重要的位置。但是这项工作的特性是真实记录历史,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轨迹。回顾这些年的发展明显感觉到:档案工作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王佐镇除做好档案基础工作外,十分注重与民生有关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其中社保基本救助档案629盒,新农合档案资料2000余本,为了配合新农村建设方便群众,我们通过区档案馆扫描1973年到1997年房基地档案8000余份,分类整理后分发给各中心村,方便了群众查找。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3篇

20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综合分析今年经济形势,全县直机关面临着良好地发展机遇和条件。中央倍加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见,莘县在市委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综合分析今年经济形势,全县直机关面临着良好地发展机遇和条件。中央倍加重视“三农”问题,出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见,莘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农业和城镇化建设等工作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今年年初县委工作会议提出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县上下思想认识更加统一,加快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全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可喜局面,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体分析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莘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培植亮点,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全县经济呈现出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过调查分析,2006年上半年全县GDP预计完成48.2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2%,第二产业增长21%,第三产业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8.25亿元,同比增长35%,地方财政收入78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8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上半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99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贷款余额25.08亿元,比年初增加2亿元,税收合计完成13990万元,同比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一)突破工业成效显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大力培植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古云和县城两个工业园区,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工业发展明显加快。2006年上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1.8亿元,利税4.51亿元,利润3.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9%,67.1%,74.4%和146.7%飞泰、莘星、华祥热电,电业公司、东方特钢、阿华、新嘉华、三威8家骨干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6525万元,利润3482万元,分别占规模企业的14%、15%和10%。全县民营企业总数达到10453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预计17.7亿元,税收完成1。1亿元分别增长48.7%和30.1%。平均每个乡镇税收额预计增160万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完成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4%。

(二)“三农”工作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对“三农”工作始终紧抓不放,切实把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紧紧抓在手上,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夏粮总产6.3亿斤,比上年增加823万斤,创历史最好水平。蔬菜面积33.25万亩,比上年同比增加5.55万亩,总产33.13万斤。比上年同比增加10.19万斤。食用菌产业走出了高产、高效、多品种发展的路子,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360万平方米被评为全国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新发展精品水果1万亩,新建完善绿色通道350公里。全县肉类总产量上半年预计总产9。8万吨,禽蛋总产4.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9。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7%。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65个。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政策。直补粮食资金及时到位,减轻农民负担2500多万元,相对增加农民收入。抓好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全县下派117人,促进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外务工人员保有量18多万人,上半年收入可达4.2亿元。经测算2006年1-6月份农业增加值为14.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2%。

(三)商业和对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县中心市场新增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入住商户500多户,其中世纪佳华超市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是全市县级面积最大的超市。美食休闲一条街运作良好,初见成效。农村贸易营业额过千万元的市场5家。预计上半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5亿元,同比增长20%。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县1-5月份出口总值1110万美元,同比增长5.3%。

(四)“双招双引”实现新突破,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莘县把“双招双引”增加投入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创新招商方式,注重招商质量,开展集中招商月活动,组织了赴日、韩、港、美、澳等境外招商。1-5月份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工业投入完成8。9亿元,同比增长28.5%。华祥热电、三威玻璃毛坯管,东海雁塑料制品、冠华大豆蛋白、新嘉华二期、澳登双饱菇加工、广庆塑编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立足古云盐矿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盐化工项目,市政府与中国神力集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在城区,高标准建设了政府街,改造了北内环、东环路北段和工农路,新华路北段开始施工,中心市场三期工程进展顺利,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建设,顺河公园正在紧张施工。预计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5亿元,同比增长35%。

(五)财政、金融运行平稳。由于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财政、税收、金融各项增幅的稳步提高。2006年上半年经部门预计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800万元,同比增长22%,地方财政支出16940万元,同比增长24%;全县各项税收完成13990万元,同比增长23%;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5.99亿元,贷款余额25.08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5亿元和2亿元。

尽管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许多经济指标创多年来最好水平,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先进市县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大,二、三产业比重仍然偏小。工业基础差,缺乏具备支撑带动作用的大企业项目。传统产业多,高创税汇企业少。农业标准化水平仍然偏低,农副产品加工能力不足,终端市场开拓不足。二是投资质量不高,经济发展后劲亟待加强。投资规模小,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一般项目多,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少。三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科技进步比较薄弱。大部分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工业终端产品少,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针对以上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年下半年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预期目标

做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工作使其快速持续发展,必须按照县委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根据省、市对经济工作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务必迈出实质性步伐;二是根据经济工作的主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全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四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因此2006年下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

(一)凝心聚力发展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落后是制约经济跨越发展的根本因素。必须把发展工业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上下一心,全神贯注、集中力量、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战略,突出“大、高、快”,充分发挥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工业结构,努力构建以骨干企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为先导,工业园区为平台、循环经济为方向的工业经济新格局,建设具有莘县特色的工业体系,增强全县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一是更加注重骨干企业培植。要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培植骨干企业的意见,今年实缴税金过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2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28家,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纺织印染、大豆蛋白、玻璃制品、特钢制造、塑料编制、热电联产等优势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优势,以增长一批新的增长点,预计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利税8.8亿元,利润5亿元,分别增长26%、29.4%、31.5%。二是更加注重工业园区建设,古云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城工业园区是我县工业经济的最大平台,县委今年把两个园区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单独考核,其目标是古云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投入1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31亿元和4.1亿元;县城工业园区要完成固定资产投入6亿元,新增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5亿元和1.2亿元;三是更加注重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的主体。今年全县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入达到22亿元,利税达到15.5亿元,平均每个乡镇民营经济税收新增312万元。四是更加注重科技自主创新。要逐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争取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

(二)着力发展新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2006年下半年要巩固扩大全县特色农业优势,继续围绕瓜、菜、菌、果、牧五大主导产业,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打造莘县农产品品牌。今年全县新增蔬菜面积5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和弓棚2万亩,食用菌面积发展到500万平方米。积极发展林果业,新发展精品果园1万亩,速生丰产林5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0万亩,加快发展养殖大户和规模饲养场,畜牧产值达到14亿元。要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抓好优质小麦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效益。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一步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质量监测管理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今年全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种达到22个,种植面积42万亩。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支持金牌实业、澳登农业、光华鸽业、科瑞特生物等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真正推进莘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00元,同比增长10%。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4篇

我省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广东省较快、较好和率先解决“三农”问题,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经过25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目前全省GDP总量已达1.6万亿元,人均GDP折合为2500美元,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达2000亿元。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级化和重型化方向转化,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二三产业占了经济的大部分,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城市人口比重近四成;市场经济日益完善,要素市场进一步发育;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法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稳步发展。这表明我省现代化进程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我省农村农业也有较大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呈现新的亮点,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62亿元,增长4.2%;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4%,是6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省67个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98亿元,增长11.7%;农村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这表明农村现代化进程加速,对工业、城市发展提出了反哺的要求。我省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创造和积累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经验。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发展的不利因素和存在问题。从我省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虽然处在全国前列,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增幅慢和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较突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6年的2.56:l扩大为2004年的3.06:1,珠江三角洲人均GDP相当于两翼的5倍和山区的7.4倍。这种城乡差距大的状况若不尽快扭转,不仅严重制约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且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对“三农”发展既要充满信心,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又要正视问题,实事求是,科学决策,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

从实际出发,制定我省农业农村“十一五”发展的新思路

一是在指导方针上,要改变城乡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三重三轻”传统观念,确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

二是在基本思路上,要扭转局限在“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思维惯性,确立通过综合办法解决问题的系统观念。真正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既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调整结构增加效益,又要突破农业局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出路,增加非农业收入;既要在农村发展和改革上下功夫,更要跳出农村圈子来解决农村问题,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开放力度,从根本上为农村、农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在发展路径上,要消除把“三农”工作停留在口头上的畏难情绪,确立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科学化从根本上来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维。

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

我们要抓住当前全党上下统一认识、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有利时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着力提高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才能保持农业的强大生命力。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搞好农业内部“三化”:推广育种良法,实现种养良种化;围绕花卉、水产品、名优岭南水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以加工流通组织为龙头,发展一批区域化、专业化程度高的农产品产业带,实现生产规模化;面向市场拓展加工流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现营销市场化。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保证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抓好农田基本建设;抓好全省水利防灾减灾建设;抓好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抓好农业科技创新;抓好农村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大力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推进农村“三化”进程是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具体体现,是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永葆农业农村发展旺盛生机的重大举措。一是要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型工业,增强工业促进农业、带动农业的能力。二是抓好城乡规划,完善中心城镇建设和农村市政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增强其带动农户、开拓市场、争创效益的实力;创新经营管理和农户联结机制,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群体;不断改革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商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开拓市场能力。

——大力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加快市场化步伐,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要立足改革增动力,创新机制促发展。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落实“一免三改革”工作(乡镇免征农业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县镇财政体制改革)。二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抓好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高效的农村服务体系。三是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努力解决农民缺资金、难贷款的问题,把农信社建设成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四是抓好全省供销系统的改革,焕发新的活力,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农用物质供销、技术服务的重要渠道。建设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运销畅顺;促进城乡要素和产品的流动。版权所有

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5篇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在县级行政区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事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系统。

近年来,*县委、政府深入调研,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浙江”和“把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工作要求,紧跟温州“一港三城”建设步伐,正确把握欠发达山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问题,确立了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发展目标,致力打造欠发达山区的“亲善政府、温暖社会、美丽家园”,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的县域经济与其他发展县域经济比较,无论是从经济水平还是发展效益来看,仍相差甚远,县域经济整体水平落后,财力严重不足;城镇化水不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县域特色经济不明显;瓶颈制约依然存在,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等问题仍较突出。概括起来,*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三喜”和“四忧”的总体特征。

一喜是优势产业得到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立足自身优势,一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以效益为目标,加快安全、优质、无污染的农产品的生产,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区、区域化的生产格局,出现了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基地,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二是发展资源型工业。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着重抓好水电、矿产、竹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资源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资源型区域经济。重点是开发水电业、矿产品、竹制品加工业、绿色食品等。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主要是加大旅游开发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观光、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挖掘、保护和开发古民居、古建筑等旅游资源,不断丰富旅游内容,努力促进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断繁荣,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二喜是劳务输出提高了农村生活水平。自*年以来,对渴望走出去但缺一技之长的农民,按照“一支队伍、二本证书、三个中心、四项任务”的要求,深化农民知识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改变了以往“苦力多、挣钱少,出力多、技能少”、“外出无路、打工无门”的状况,促进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劳动型转变,劳务输出由自发盲目型向组织有序型转变。通过努力,形成了一支人数多达10万、足迹遍及全国劳务输出大军,涉及建材、建筑、服装和服务业等行业,每年赚回资金6亿多元,提高当地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活力的一个亮点。

三喜是招商引资初现成效。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山坡地多的优势,克服土地瓶颈制约,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与资源优势,取得了明显成效。从*年起至*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企业34家,涉及工业、农业、文化、旅游等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110万美元、内资1.73亿元,新引进企业已投产生产的有8家,其他引进的项目将陆续兴建投产。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和我县区位条件的逐步改善,特别是距离温州较近彭月产业转移基地的建立,将提升我县开放型经济规模和水平,为*经济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忧是经济实力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年全县GDP为19.2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26亿元,人均GDP仅5553元,人均财政收入363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在全省、全市都处于最低水平,是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

二忧是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是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现有36个乡镇中,虽有建制镇11个,但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量小且渠道不畅,对经济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弱,城镇化进程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据统计,*年未,*在建城区范围内的常住人口为6.7万人,当年全县常住人口为26.9万人,城镇化率仅为24.9%。

三忧是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存在。*具有丰富的资源,虽然已不是“远在深山未人知”,但受交通、土地、资金等条件限制,发展速度不快,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资源仍然得不到有效的、彻底的开发利用,资源开发成本高,科技附加值低,难以形成有较强竞争力和集聚力的县域经济体系,无法融入温州的经济发展圈。

四忧是农民增收缓慢、贫困面仍然较广。农村改革20多年来,农民收入总体上有了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纵深影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增收的差距越来越大,且受自然灾害、粮价下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增收十分缓慢,还有一部分农民生活困苦,贫困面仍然较广。至*年底,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6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28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3694元,与温州市平均水平相差3879元,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人口还有35411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氛围不浓。*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差距是思想观念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但一些陈旧落后的观念和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干部谋发展、求发展、促发展的氛围不浓,在差距面前挺不直腰杆,缺乏发愤图强、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一些群众思维方式落后,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怕担风险,安于现状,这些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是基础设施条件差,竞争能力弱。*地处山区,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有限的经济总量与拮据的财力状况下,县乡两级政府仍然首先要挤出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根本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经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低,影响了县域经济质和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区位劣势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投资竞争力,使得开放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难度加大,大型项目难以落户。

三是支柱产业还很薄弱,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提出并实施了竹木、茶叶等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战略,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少,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是政策优势不突出,发展合力不强。*作为浙江的一个欠发达县,享有各级规定的扶持经济欠达地区的政策,但与周边的县市相比的政策优势并不明显。如景宁县是华东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苍南、福鼎、福安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福鼎市是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福建省对台贸易区,福安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开放促开发脱贫致富综合改革试验区”,均拥有特殊的优惠政策,政策优势明显。另外,一些部门受利益驱动,不运用改革方式和市场经济手段抓经济工作,该取消的程序不取消,不该管的事情还在管,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营运。重点工程建设经常有个别人为一些无理要求聚众滋事,阻拦建设,使项目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发展合力不强。

五是社会矛盾和问题较多,加快发展和维稳的压力大。*集山区、库区、边远区、灾害多发区于一体的县,历年来积累形成的矛盾和问题较多,尤其是矽肺病、库区移民、地震灾害、国有企业职工安置等问题,都给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挑战。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今后如何正确立足县情,面对区位劣势的客观事实,扬长避短,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道路,有效发挥后发优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是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和探讨的问题。

(一)立足实际,聚优化劣,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思路决定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优化地方发展战略,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突出发展战略的地方性,即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因地制宜,聚合整体优势,化解局部劣势,选择适宜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路子。*地处闽浙交界,属浙南闽北结合部的一个山区县,区位优势不明显。矿产、水能、旅游、农业等资源丰富多样,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但合理开发利用差;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程度偏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经济发展有一定基础,但结构不合理,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不高;交通、能源、通信条件大为改善,但“瓶颈”制约仍很突出;经济发展速度纵比还算可以,但横比滞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就需要我们吃透县情,搞清优势,在新形势下求发展,谋划新思路,采用新办法,通过产业整合把人、财、物等资源、要素集中配置到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县域经济其实质就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只有坚持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按照非均衡发展的原则,找准发展定位,突出重点,扬长避短,大力发展自己可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骨干项目,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形成规模优势。首先要突出生态特色化,借助新型农业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在“新、奇、特”上做文章,突出地方农副产品优势,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系统工程和发展生态旅游工程;其次是要突出品牌市场化,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关注市场需求与营销链条的建设,及时搜集和反馈信息,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方式扩大市场规模,高度重视品牌的培养,对已形成品牌,如“三杯香”要注意保护,以带动特色产业的发展。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把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竹制品和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上,营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但要想其成为*山区特色的主导产业,就必须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继续给予扶持和帮助,才能做大做强,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突出重点,依托资源开发,壮大经济实力。制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不是为了例行政务式的应付,而是为了调整目标,明确主攻方向,主动出击,更好地指导一个地方加快发展。这就要求地方的发展战略必须注重实践性,既要有站得高、看得远,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性,又要有务实进取,有激人奋进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同时又要有便于操作的可行性战略措施和办法。突出地方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是优化地方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战略措施上必须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实施整体推进,就是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实施重点突破,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形成拳头,解决一段时期内最迫切、最关键的问题,着眼于整体发展的前提下,善于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带活全盘。

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拘泥于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因地制宜,依托本地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也就是说县域内或乡镇区域内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产业,什么资源优势明显,就把什么产业作为重点,决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发展资源型县域经济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认识本县的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优势,并把其放在大市场、大环境中去审视、去分析,从而确定开发的重点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符合本县实际的发展路子,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我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中最有特色和潜力的大致有三类。一是以氡泉、乌岩岭、廊桥、古民居等为代表的宝贵的、独特的旅游资源。二是以青山绿水、山水相依、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和称为天然大氧吧的环境资源。三是以名、特、优为基本特征的丰富多彩的以茶叶、高山蔬菜,竹制品等为代表的农特副产品的资源。三大资源互为呼应,相互补充,显现了我县自然资源无与伦比的比较优势。

面对资源优势,确立科学的开发策略,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对开发条件相近的竹木制品、茶叶、高山蔬菜等产品,要从提高品质和促销上下功夫,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减少农民发展种植、养植和加工业的市场风险,实行有序竞争;对生态旅游要依托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突出特点,大力重点开发,做到立足长远、规划有序、定位准确、灵活筹资、综合开发,致力打造*旅游精品,把旅游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对水力等再生资源,要实行规模开发。在对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今后几年,*县发展的重点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几个特色行业的规模企业,增强规模效应和竞争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才能增加县级财政收入,提高县域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