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网络”和“多媒体”两个方面,二者可以看作是驱动高中语文教学信息化、电教化高速发展的“双轮”。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双轮”同时驱动的观念。
一、要重视网络这一崭新载体的作用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通过互联网实现了丰富语文教学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空间的目的。网络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师生互动是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但这种互动,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在同步条件下对学生“耳提面命”来实现的。过多的耳提面命,会使语文教学失去活力,学生没有兴趣。因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并非一门自身有着严密知识体系的知识课。几十年来的实践早已证明,严格按照文体、语法、写作、文学史等知识体系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高效率,甚至适得其反。因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母语能力,它需要以“能力”立意,需要在读写听说等各方面切实从学生母语实际水平出发来着意培养训练。说它是“能力课”,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倘若是传授知识,“耳提面命”自然有其优势。但若要提高母语的能力,高质量的读、写、听、说等母语的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读、自学、讨论、研究等做法,在语文教学中一再被提倡、被强调,但效果一直不显著。时至今日,“讲”风不息仍是语文教学中难以革除的一大弊端。
在一周几个“45分钟”的语文课上,师生“交互”的局限性的确很大。一位语文老师一学期如果能够找班上每位同学谈心一次,就很不容易。但如果借助网络,这些问题会大为改观。师生之间的沟通变得十分容易、方便、快捷,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不仅师生之间如此,“生生”之间亦如此。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兴趣,这两年很多教师积极探索凭借网络除弊兴利、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效果明显。
二、要提升对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关注度
在网络还未普及的时候,多媒体教学主要是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常被称为“演示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出现关键词、句或一段重要文字时可以用多媒体显示出来,达到视听结合的强化效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可见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是简单的直观演示,课堂上恰当的使用文本显现、模拟动画或表演的片段,有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看看科技工作者拍摄的极光照片,看看追踪极光出现过程的实况录象;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操作一下模拟贝格尔号巡洋舰环球航行的动画,让学生自行选择达尔文日记中几处记述,浏览一下那些地方的风光;将连环画穿插在长篇名著中,这有利于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原著,证明了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较大的作用和发展空间。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高中语文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化,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由局部使用到全部使用,由为教师讲授服务到为学生学习服务,从单纯使用到多媒体与网络相结合的趋势。在语文课件的观摩交流中,不少教师意识到,语文课件不应仅仅为教师授课提供背景,更不应仅仅是对某种结论起说明作用的多媒体“板书”,而应当是体现资源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平台。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开发开放性强的课件,以保证师生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基于这样的理念,产生了用网页制作、便于教学中随机选择的“素材积成”型课件,产生了微型网站型课件,也产生了供学生自学的“学件”型课件。课件类型的多样化,说明“课件”最初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仍探索“局部使用课件”,有的潜心于探索贯穿全课的多媒体教案设计。在极富启发的“讲授讨论”中,结合重难点插入制作精美的课件,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有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学课文的体会作成课件,上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课件讨论交流,学生也很感兴趣。有的实验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探索让学生当堂提交作业、当堂交流、当堂评改的规律;有的实验则选定一定范围,广泛整合有关资源,打通课内课外,探索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总而言之,语文多媒体教学所呈现的以上走势,反映了语文学科在应用多媒体方面的长足进步,也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深入思考。语文学科在重视网络应用的同时,对多媒体教学同样应给以高度重视。局部使用课件也可以完成一节高质量的高中语文课的教学;使用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否并不是评价语文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更何况目前各地各校软硬件条件差别很大。语文教师掌握信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在语文多媒体教学方面,应当不拘一格;对于课件,应看重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是否正确;对于课件的使用,要在体现语文教学规律上下工夫。至于那种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做法,则断不可取。
一、教学对象的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指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教学,其教学对象大都没有汉语基础甚至是零基础,这些人不熟悉汉语与汉字,不了解中国的文化,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而语文学科所面对的是长期生活在中国并一直都使用汉语的学生,他们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会写会用汉字,了解中国文化,能够很好地运用汉语使用规则。所以,对外汉语所教的学生在知识迁移方面会比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生困难的多。因为在语文学科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都是同一年龄层,有着相同的文化环境。但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学生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各国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的对比分析
第一,对外汉语教学与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的教学目标都对词语的掌握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选择生词和对词语的掌握程度方面却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高中课本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生词“阜盛、敕造、紫檀、雕梁画栋”等,这些都是一些比较生僻,在生活中不常用的词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会细说这些生词,认识生词往往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工作。对外汉语高级教材《我们天天在说谎》中的生词列出了“大手大脚、将心比心、炫耀、无所不能”等词语,而这些词语是不会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但在面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者时,教师需要落实到每个字的读音,例如“手”是第三声,学生可能会发不好这个音,教师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示范并且一遍遍地纠正读音,直到他们读准。除了要学生读准读音外还需解释字词,“大手大脚”这个词学生会理解为人的手和脚都大,对外汉语老师就需要向他们解释“大手大脚”的引申义为花钱、用东西都不节省,比如说“这个人花钱大手大脚的”,这是在指责这个人浪费钱,不懂节约。在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的小学阶段,语文教师会着重讲解生词,要求学生会写;初高中阶段,教师只会指出那些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很多是学生提前自学的。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生词的学习是贯穿整个教学阶段的,需要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能够正确使用词语进行对话。对外汉语的学生对于词语的掌握程度在于能否正确运用,学科语文中对于词语的掌握不同于对外汉语的要求,它还需要学生了解词语的更深层次的意义、词语的色彩意义,比如虚伪是贬义词。
第二,两者的学生都会接触到语法学习,但是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规则的讲授,而语文学科教学接触到的语法知识是粗线条的。例如“就”这个语法点,语文教师会简单地说明它是一个时间副词,而对外汉语教师会在其词义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它的用法,包括“就”在句中的位置和经常跟它搭配的词,也会归纳出其在句中的结构“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用“就”表示说话人认为动作或者事情发生的早的时候句子末尾要加“了”,这时结构就是“主语+时间状语+就+动词(+宾语/补语)+了”。可见,对外汉语教学更加重视语法知识。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从小接触汉语,他们知道如何使用汉语,但第二语言习得的学生不了解汉语的规则,而汉语中很多词语有不同的用法,所以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这方面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汉语使用的规则。
第三,两者都要求学习者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推测理解词义,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中级课程《小议食文化》中的教学目标有一点是锻炼学生的猜词能力,“阿里来中国留学三年了,他说的汉语很地道,大家可以向他学习学习。”这句话中的“地道”一词便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需要学生根据词所在位置的前后句来推断词在文中的意思。再如《雷雨》中周朴园用了“贤慧”、“规矩”来形容梅小姐,这对于有着牢固的语文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从零开始学习汉语的人来说却不容易,更因为文化的差异,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词语,教师在讲解时便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征。
最后,语文学科教学是将学生的终身发展纳入教学目的,而对外汉语教学则更多的是将汉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工具,这是两者教学目标差异的根本所在。语文学科教学除了要教语言知识,提高学生们的语用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应用汉语。
三、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并不是因为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而往往是因为没有选对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想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很好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教师就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前需要根据学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选择不同的方法,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学方法是为完善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二者的差异首先反映在教学目的和任务上,任何教学方法都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交际,语文教学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身心健康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注重发音语法教学,语文教学注重阅读和写作。所以,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不同,二者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二者存在着区别,但又有些方法却都适用于它们两者,只是在运用时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像情境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也可以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学生没有到过三峡,他们很难想象有关三峡的画面,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纪录片作为课堂导入,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到不同时间段的三峡时,教师还可以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将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在脑海中出现秀美的三峡与险要的三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同样,练习法也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俗话说的好,“光说不练假把式”,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需要学生多做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在《小议食文化》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学生依据上下文推测词语含义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些选择题,如“地道的菜要做几天几夜( ) A、道理B、真正的C、地下通道D、好吃”,或者是给学生一个句子“这幅画很出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让学生分组讨论“津津乐道”的含义。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当然,有些教学方法更适合一种教学内容。比如语法翻译法,因为语法翻译法的特点,它并不适合语文教学,但是它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要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听说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让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熟练地使用汉语普通话进行日常的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形式是小班教学或者一对一的教学,而我国的语文学科教学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加之教学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同。语文课堂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随着中国教育理念的变革以及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经验,中国的课堂正在朝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迈进,讨论法正体现了这一点。
语文学科教学历时长,实践多,经验足,无论是理论的积淀还是实践的总结都能给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接触到不同教学理念,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与传统语文学科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语文学科教师取经的同时,传统语文学科教学也可以对照对外汉语教学,反思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吕必松.汉语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志伟.中学语文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比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古诗文本身具有“半门外语”的特点,字词句与今天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教学模式是 “字字落实”,翻译和语法的讲解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字字句句落实,读读背背巩固,至少从字面上弄个清楚透彻。而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下,更多的老师尝试力求把古诗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摆在同一位置,不再花大力气逐字逐句讲解落实,而是把理解字句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进行,更多强调对于作品本身的体会、把握。这让学生得到了相对的轻松,但是一旦落到实处检测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语文学习有一个时间和效率的问题,而文言文的许多知识不是单单靠理解就行的,很多具体实际的知识还要靠老师去补充。这样既要落实掌握词句含义,又要弄懂文章内容,并且要给出理解空间,如何向课堂要效益?更重要的是,这样从头至尾的抛锚式学习,学生觉得沉闷枯燥,学得不快乐,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列入了高中语文必修课程部分,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释。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在当前进一步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古诗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标准。笔者经过实践发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建设、应用相关教学资源库,是建立现代教育方式和课堂模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构科学、高效、独特的古诗文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
一般而言,校园网上的教育资源大致可分为教育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库和视频影视库三类。教育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素材库、教案素材库、课件素材库、教育论文素材库和试题库等;电子图书库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电子图书;视频影视库则包括影片、教学录像、歌曲、朗读等。而本文所提及探讨的教学资源库,则与上述三类资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这里所说的教学资源库,是由语文学科老师或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按照平等、共享的建设原则,自主开发的专题性资源库。其中的主题可以是某一本书,如《诗经》;某一个时期,如明清小品;也可以是某一位作者,如李白、鲁迅等。每个专题资源库中既包括与之相关的论文素材库、教案素材库,也包括电子图书、影片、相关歌曲、文章朗诵等。
建设这一类专题资源库的宗旨是为了打造教师的知识储备,做好学生的学习助手,充分利用其声像文结合的多感官聚合功能和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构建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立体化模式,为师生的古诗文学习创造良好的对话平台,努力建立起一种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回顾以往的古诗文教学,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语境的强弱,也不是字词的基础分析多了还是课文的理解赏析重了,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即使是理解把握古诗文的环节,教师也更多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培养,结果是老师越主导,学生越被动。资源库环境下的古诗文教学,则是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让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设计分为学习环境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设计两类。学习环境设计实际上就是要求设计出一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有利环境;自主学习策略包括支架式、启发式、自我反馈式等,要求学习者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满足了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资源库创设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环境氛围。在电化教室,师生进入同一个资源库,也就进入了一个由文字介绍、图片描摹、音乐效果等搭建的网络化的学习平台。同时,这里有经整理筛选后大量必要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这就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了一种可能。在这里,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主体,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合作精神,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手段共同探究问题,通过筛选、比较、分析、概括而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课堂的绝对领导者转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和学生一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在于塞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学习过程当中的领先一步。以讨论式学习为例,围绕什么主题进行探讨,初始问题如何提出,怎样随机应变提出后续问题,从而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这些都靠要老师去设计组织,即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首席作用。
以具体的教学为例。《诗经》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学生阅读理解其中的篇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笔者所制作的以《诗经》为主题的资源库包括诗经导读、美文共赏、诗海泛舟、经典回顾、名家赏析、相关内容、阅读推荐、相关链接等八个部分。对于一首新接触的诗,学生很容易在各个部分找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并且根据知识掌握的要求和自己的兴趣,和小组同学一起仔细阅读探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从而对这首诗歌建立起一个比较详细而立体的印象。同时还可以以此诗为出发点延展开去,通过相关的链接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时教师的作用也不再是板书、讲授,做一个知识的灌输者,而是体现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以及研究性学习指导和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方面,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介绍背景、字词落实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有效地统一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