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逐步朝向国际化、标准化及现代化发展,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及经济社会运行的支撑力量。但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绿色壁垒”挑战,主要原因在于,受长期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影响,加之我国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我国大部分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滞后,在绿色生产技术上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环境问题及资源浪费,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虽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凸显,但绿色理念并未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绿色产品价格较高,导致我国绿色消费氛围不浓厚,即使企业通过技术、制度及管理创新生产出资源消耗低、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公众也缺乏消费动因。由此可见,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及消费者达成“绿色共识”,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生产,再到物流配送及消费形成绿色闭环,以此提升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
一、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的交互关系
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开发等为主要手段,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以绿色制造理论及供应链管理为指导,以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物流及消费等各个环节资源消耗量、环境影响最低为目标的现代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支撑,涉及供应商、生产厂家、物流服务商、消费者等多方的协同配合,在政府统筹规划、社会力量参与下实现绿色供应链的良性运行,继而实现企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
二、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
(一)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估
近年来,我国企业环保意识有所提升,在绿色生产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其供应链管理实践来看,依然存在过于重视内部环境管理,忽视对供应商考核评估的问题。调查显示,企业内部生产环境有所改善,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量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大幅度降低,内部环境管理的累计贡献率高达45.5%。但在供应商管理上,累计贡献率仅为8.9%,表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从原材料采购环节考虑产品设计、研发及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缺乏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且管理技能薄弱。
(二)绿色生产渗透性差且技术要求高,企业经营压力大
企业从传统的粗放式生产转变为绿色生产,需要对产品设计及研发、生产流程、生产技术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并且需要购置节能减排设备,对于企业来说绿色生产前期资金投入规模巨大,且资金回报周期较长,实行绿色生产后,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承受着巨大的经营与资金压力。虽然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加大对企业绿色生产的支持,但存在政策供给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显然难以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2]
(三)绿色物流标准尚不成熟,物流过程中资源浪费问题突出
物流是绿色供应链体系内资源消耗量庞大的环节,发展低碳经济及绿色供应链,最为关键的是突破绿色物流难题。绿色物流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的尾气排放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当前运输工具新能源的使用及碳排放量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之我国当前新能源布局尚不完善,物流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难以控制;二是现代化绿色物流体系不健全。现代化绿色物流具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标准化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物流配送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源消耗。但当前我国部分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程度不足,在资源配置、节能减排等方面较为薄弱,无法充分发挥现代化绿色物流的作用。
(四)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足,绿色产品价格偏高
消费是绿色供应链的终端环节,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大部分绿色产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产品价格,消费者出于对产品的综合对比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更倾向于购买普通产品,一方面反映出当前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偏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绿色营销不到位。要想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既需要消费者个人意识的提升,又需要产品商家采取适当、合理的营销策略提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心理价值。
三、低碳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绿色采购:加大供应商审核力度
绿色采购是绿色供应链的开端,鉴于我国基本国情及当前供应商经营发展实际情况,在挑选供应商时切忌“一刀切”,而是要秉承互惠互利的理念与供应商及区域内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企业战略联盟,遵循利益共建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的基本原则打造利益共同体,将区域内企业集成在同一条供应链上,一方面降低绿色金融供应链的风险,另一方面则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综合成本最低、资源消耗最低。除此之外,企业可以构建供应商清单,严格审核各供应商原材料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能源及排放许可证,选取一家作为主供应商,两家为备选供应商,避免因原材料断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进程。
(二)绿色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绿色生产资金投入规模大,且对技术要求较高,在政府支持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应由政府主导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的绿色生产需求开发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可在政府信贷的帮助下发行节能环保技术债券,吸引社会及私人资本购买债券,间接投资于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中。除此之外,政府需要结合当地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行业发展形势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条例,明确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企业、金融机构等应当承担的责任,使各方主体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绿色供应链良性运行方面达成共识并采取协同行动,着力解决企业绿色生产资金难题[3]。
(三)绿色物流:完善绿色物流标准
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地方政府积极构建现代化物流产业布局,实行一体化、规模化及专业化采购、仓储、运输服务,在降低企业采购成本的同时减少物流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其二,在现代物流网络基础上整合区域内物流企业,发挥区域内物流企业整体规模优势,并借助大数据、5G网络等技术手段促进物流与商业、金融的融合,实现物流点的全覆盖,继而缩短产品由商家至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其三,制定物流包装标准,包括集装箱的体量、纸箱的循环利用与材料用量、塑料包装的使用范围等,最大程度上降低物流包装环节对环境的影响。
(四)绿色消费:加强宣传教育引导
其一,建立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金融机构为主题,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形成全面覆盖的绿色金融服务网络,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动机。其二,绿色产品商家需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公益广告,借助新媒体宣传产品等形式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提升产品的购买力。同时,开展绿色消费双倍计分返还活动,吸引消费者关注并购买绿色产品。
关键词 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 互联网经济 发展趋势 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和构建
一、供应链管理目前的管理模式分析
(一)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最初的原型是“价值链”,由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后来慢慢演变成“供应链”。并广泛地应用在经济领域。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一条链条上涉及的节点互相依托,互相协作的管理方式。供应链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物流,以及到达最终客户手里的这一整条链条的衔接。涉及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这三者在这个链条中的传递和运作。
(二)供应链管理传统管理模式的介绍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采购、生产、供应、物流等节点。厂商根据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生产,物流配送到客户的手里,并且以系统、技术为依托,配合好生产计划和供应计划,提高整个链条的反应速度和柔性管理。在供应链运作中还会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第一,供应商管理以及CRM客户管理。第二,产品管理,包括产品周期管理,产品需求计划/供应计划,以及产品的切换。第三,产品设计进度把控,包括设计,前期试产/量产生产计划,质量控制。第四,物料,物流在各个企业之间的流动以及企业内部的流动控制和跟进。第五,基于网络、软件等建立的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互联网经济下对传统供应链的冲击以及新型供应链的需求的变革
(一)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供应链产业的影响以及对新型供应链的促进作用
(1)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供应链产业的冲击较大,尤其是信息流动、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不断更新交替,极大地冲击了供应链产业。
(2)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市场的营销模式。互联网经济是一个跨国界、跨区域的载体,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支付越来越便捷,这二者之间的联合,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经济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提升了企业管理的先进性。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反应以及整个供应链链条的优化,并且对企业管理的创新起重大的推进作用。
(4)互联网经济下的传统供应链必然被新型的供应链替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供应链无法在新的经济体下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必然推动供应链的变革,供应链的不断变化,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二)互联网经济下的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变革迫在眉睫
纵观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会出现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创新,这种基础创新是历史的发展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很多推测,其中社会心理健康被认为是第六个长波周期的基础创新内容。
(1)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信任问题。供应链涉及的成员企业较多,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等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三者之间必然要有很强的信任关系,一环套一环的运作,如果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都无法进行运作。因此,供应链成员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关系,彼此间的信任会增加供应链整个链条的协同性。
(2)供应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链条,而且需要很多人力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上。例如,计划、采购、订单管理、物流配送以及客户服务等等,这些关键的部门需要有关键的人力去管理,需要有核心人力、核心骨干人员的存在,这就需要跨部门之间、人力之间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管理。
(3)供应链管理的社会责任管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关注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很多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管理问题,在互联网经济下,这种责任管理已经延伸到全球范围,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采购和生产,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对第三国家环境以及社会责任的管理。
(4)供应链的风险规避问题。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需求的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商不稳定等诸多随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供应链管理中有很大的风险性,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例如,生产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等事件,都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供应链管理需要做好各个节点的企业合作,信息共享,使得整个供应链能更好地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消除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风险,使得供应链能够良性运作。
三、互联网经济下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经济长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基于经济的理论供应链模式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战略层面。企业应该把供应链管理上升到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利益从上到下的增长,为了实现这种从上到下的增长,就要解决信息共享和社会责任管理问题。
(2)运作层面。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需要从传统供应链向新型的供应链转变,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嫁接供应链管理,实现该企业的供应链快速响应,柔性管理。
(3)技术层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管理更加信息化、高速化,互联网技术、SAP、ED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广泛运用,使得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大程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便于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无阻。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的方法
(1)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响应和柔性管理。企业需要更加准确的信息和沟通桥梁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供应链成员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共享、流程整理和系统集成才能更加快速地进行柔性管理。
(2)供应链网络合作和网络经济组织。不管是企业内部成员还是企业的外部成员,都需要ERP或者EDI信息系统对接才能更好地加强合作,每一个企业成员都应该积极共享信息,需要资源配置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客户的最终需求和经济的最大化。
(3)供应链KPI考核标准的建立。互联网经济下的供应链健康良性的运作,需要KPI考核的监督和管控。供应链上的节点较多,涉及的供应链企业也较多,因此需要KPI来监控每个节点的运作水平。尤其是新型的供应链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供应链KPI的水平要求更高,响应速度和柔性管理更高。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莱桑斯,布莱恩・法林顿.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传版社,2014:69-72.
[2] 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4-26.
[3] 唐慧.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J].消费导刊,2008(3):255-256.
关键字:供应链;库存;问题;对策
一、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背景
库存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其本质上是减少物流对资金流的影响,是两者达到最优化结合,库存管理已逐渐成为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生产过程中,有效的库存管理将起到调节供需余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使库存管理费用达到最低效用。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寻求综合优势,提高管理绩效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1.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等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分别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地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实时地传递信息。但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因此也就造成了不准确的交货状态数据。
2.拥有者拥有库存
虽然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取决于各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绩效,但是各个成员都具有各自的独立利益,有各自独立的目标与使命。有些目标和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是不相关的,更有可能是冲突的,因此,这种各行其是的山头主义行为必然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低下。
3.供应链中企业间缺乏合作与协调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方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运作效果。协调的目的是使满足一定服务质量要求的信息可以无缝地、流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从而使整个供应链能够根据用户的要求步调一致,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如果组织间缺乏协调与合作,会导致交货期延迟和服务水平下降,同时库存水平也由此而增加。组织之间存在的障碍有可能使库存控制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各自都有不同的目标、绩效评价尺度、不同的仓库,也不愿意去帮助其他部门共享资源。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很多企业没有认真研究和跟踪其不确定性的来源和影响,错误估计供应链中物料的流动时间(提前期),造成有的物品库存不足的现象。了解和跟踪不确定性状态后,还要利用跟踪到的信息去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不确定性也在不断地变化。有些供应商在交货与质量方面可靠性好,而有些则相对差些,库存控制策略不能过于简单,必须要能反映这种情况。许多企业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因为这种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其库存控制方法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依然比较低,而其中对库存问题的研究更为薄弱。虽然国内外针对单个企业库存控制模型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完善、成熟的理论成果,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化供应链环境下库存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完善、成熟的理论则更少了。
三、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的对策
1.可外包
对供应链中的库存进行外包,使库存管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规模化。这样企业将有机会将优先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产业,使得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商品的流转速度,从而达到降低库存,降低风险,降低了管理的难度。
2.加强信息建设
(1)建立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库存、需求和销售预测信息的共享。这样各成员企业就可以依据真实的信息进行决策,消除由于决策信息的差异导致供应链库存数量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出入。
(2)实现联合预测和计划。如果不能进行联合预测和计划,即使各成员企业实现了信息共享,也会由于各成员企业经营策略和计划的不同,导致对未来需求预测结果的差异。
(3)降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由于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会发生失真现象,而且信息经过的环节越多,失真得越厉害,影响库存决策。
3.VMI、JMI管理库存
(1)VMI库存管理VMI是很好的库存管理策略。关于VMI的定义,可表述如下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来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框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框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关于VMI也有其他的不同定义,但归纳起来VMI的主要思想是,供应商在用户的许可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拥有库存控制权。
(2)联合管理库存(Jointly Mnaaged Inventory JMI)。基于协调中心JMI从分散和集中型系统得到启发,对现有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拓展和重构。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是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商和用户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测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结语
传统库存控制方法曾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它们仅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缺乏整体优化的理念,因而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新环境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联盟与系统优化。在这种新的管理环境下,必须实行基于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控制策略与方法,通过供应链信息的实时共享以及企业间的协作,实现供应链库存管理效果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马谦杰:物流技术[M],1998.4;
[2]王成恩:供应链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
关键词:供应链;建筑业;建筑业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TU-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6043-02
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先进的系统管理思想,其强调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参与方进行集成整合,从而达到供应链上各企业双赢的效果,提高供应链上各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业作为典型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同样具有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1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建筑业供应链是指以总承包商作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建筑工程的勘探、设计、原材料采购到施工、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中,将涉及企业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实现整个建造、运营、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和集成化。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就是把建筑业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各企业分担的咨询、材料、设备、人员供应、施工管理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围绕采购、供应、施工作业与管理等来实施。包括计划、合作及对业主、分包商、各供应商等各方之间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达到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满足业主要求的目的。
2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管理模式的比较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发展而来的,这也导致了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以提高业主满意度为目标,基于对工程涉及企业连成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强调相关企业间长期合作关系,期望获得共赢的战略目标;实际操作中,各企业基于企业利益要求密切关注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状况,能做到各项资金的及时支付,使资金成本最小化,以期望资源在供应链上达到有效配置。而传统的建筑业管理模式是以满足合同要求为目标,仅限于项目,是对项目的管理,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阶段各企业独立实施,涉及各企业仅仅强调合同规定,存在一定的对抗趋势,信息共享称为奢望。在实际操作中,涉及企业往往延期支付资金、各自为政,从而只关注本企业的状态,有效资源也被局限于各企业内部进行配置,削弱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流程分析与实施
3.1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分析
建筑业供应链实质是一个由业主提供的项目拉动流程,因为只存在一个项目拉动流程,使建筑业失去了竞争的主动性,所以建筑应该将供应链的推动流程引入,通过对业主提供的项目拉动流程和推动流程的有效结合,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引入推动流程后,建筑业供应链分为:拉动流程和推动流程。建筑业供应链的拉动流程是由顾客订购启动,推动流程是由对多个顾客订购预期引发并运行。中标前,企业为求得市场竞争优势以预期的多个业主为最终客户,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与供应商和潜在分包商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流程链;中标后,建筑企业为求得最优效果、客户的做大满意度而形成的一种以项目为动力源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拉动流程链。建筑业的推动流程链和拉动流程链以建筑企业的中标为分界线。
推动流程链的动力来自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建筑企业在接到项目前处于市场危机感的压力下,建筑企业不得不加强企业内部事物管理,如加强企业制度、开展技术创新、扩大人才引进、规范财务管理等等,保持与合作过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合作伙伴,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绩效评估准则。最终建筑企业以供应链联盟的形式向市场展示自己强大优势,将自己时刻摆在吸引潜在的业主或合作伙伴的位置。拉动流程则是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典型运行模式,业主的需求是整个供应链的动力源,链上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业主的最大满意。
3.2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步骤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供应链现状分析、职能集成、企业内供应链集成、整体供应链集成四个阶段。
3.2.1 供应链现状分析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对原有供应链进行分析,总结供应链的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有利因素和阻力,同时分析市场环境,对市场特征和不确定性作出分析和评价,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为供应链建立做基础。
3.2.2 职能集成阶段
建筑业传统管理模式中,业务由各部门独立控制,比如几个项目之间的物料采购、库存运输、生产计划、施工进度等业务。这种部门独立控制业务的状态使得协同管理效率低下,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迫切需要进行职能集成。在职能集成阶段,建筑企业需要依照供应链特性开展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以便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信息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将设计商、供应商、承包商和房产销售商等有机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
3.2.3 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要实现其控制领域的供应链集成,要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企业内部集成化的区域供应链。这一阶段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快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
3.2.4 整体供应链集成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市场用户集成起来,形成集成化供应网链,与各供应企业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涉及企业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这也是集成化建筑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最终目标。
4 小结
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之一,建筑企业引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通过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加强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能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共赢的目标;同时,通过不断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在信息化时代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管理运用到建筑业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章一.企业供应链的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卓甫,简迎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2800字(一):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内在联系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且企业供应链运作方面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此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概念;联系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46-02
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现在开始由时尚化日渐向生活化方位转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但是電子商务之所以成功且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后台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电子交易方式在全世界方位内进行且完成的各类商务活动和交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简而言之,电子商务便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集产品买卖和付款以及服务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总体目标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创设销售网络结构体系;二是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类型商务活动全面数据信息内容,处理企业生产以及销售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困难等问题;三是减少企业进入市场的若干环节,助力企业拓宽本体市场,从根本上提升商品销售效率;四是降低企业销售成本,科学有效地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五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以网上谈判形式为彼此促成合作;六是为企业一方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七是方便顾客网络检索所需商品种类与详情。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主要是指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仓库和配送中心等所组成的物流网,其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链,二是基于销售的供应链,三是基于产品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则是指调整和完善供应链活动,供应链管理对象便是供应链组织以及期间产生的“流”,集成和协同是核心应用手段,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满足客户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便是深入供应链体系之中,囊括不同增值选项,将客户所需产品在正确时间点,根据正确的数量和优质的质量、合理的状态,最终送达指定目的地,最大限度上去降低经济成本。
1.供应链管理将所有节点视为统一整体,然后达成全过程战略性管理。老旧式管理手段,一般都是将企业职能部门作为基础,但是由于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的目标迥异,所以就会相继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此时便不能有效发挥功效、履行职能,所以难以达成整体目标。供应链管理,会将物流和信息流以及业务流等方面的管理贯穿于供应链始终,整个物流囊括在内,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直至产品运输以及储存等,这些都涵盖其中。其间,处在各个节点上的企业一定要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承担、利益共存,要站在战略层面去掌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方可达成整体高效管理。
2.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特点甚是突出。需知,供应链关键的核心便在于集成思想和集成方法,从供应商端开始,会经由制造商和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客户这些全要素和全过程,然后形成集成化管理样态,这是一种新型管理手段,会将不同企业统统集成在一个供应链里,然后提升供应链水平和质量,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最为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局最优化发展局面。
3.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库存”愈加明显。传统库存思想理念表明了,库存是保障企业生产和企业销售的必要手段,是一种必要成本。所以说,供应链管理让企业和其他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达成了库存转移,企业库存成本得到科学合理的降低。此时,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成员间要通力合作,形成战略互助关系,要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更好更优地节约投入成本额度。
4.供应链管理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此为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方位。无论是供应链节点中企业数量多少与否,也无论企业类型如何、参与程度深浅,之所以形成供应链,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始终都是核心导向。正因为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存在,供应链才会应运而生。唯有让广大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得到有力满足,供应链的发展空间才会变大,未来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在联系
当前,全球每天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交易活动产生,每笔交易均为供应链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业务活动,最为常见的就是虚拟市场和跨过客户需求分析、资源供给、科学安排、新产品研发、策略型资源获得、产品加工生产,诸如此类,均会被纳入到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范畴中。由上可知,由此所产生的信息量之庞大、之繁杂,管理难度必然比一般流程下的供应链管理更高。
1.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集成驱动器。电子商务让供应链上的成员方可以紧密合作、积极交流,将供应链概念合理地进行延伸,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客户都会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全球化的协作样态,所涉内容繁多,包含了需求预测内容和产品设计内容以及商品外购、服务客户等内容,为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平台,使得供应链管理朝向变得愈加动态化和柔性化以及虚拟化,供应链管理持续竞争力倍增。
2.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依据。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要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核心依据,之后在此基础上使用新型技术模式进行崭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将供应链管理视为和电子商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运行环境,并且要将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实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
3.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立足于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这给基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优异的管理平台,让供应链管理不仅仅被限制在企业内部和区域里,形成慢慢延伸至全球化的一种供应链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跨企业合作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法宝,需要在不断探索发现中去找寻渗透渠道、整合办法,最后渐入佳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电子商务系统建立是大势所趋,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根基,面对全球化供应链的信息沟通、处理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平台出现,信息交流矛盾和资源共享问题才能够被一一化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也会变得愈加融洽,存货效率会得以提升、资金流动也愈加流畅。不仅如此,业务处理速度和客户需求响应速度也会双向提升。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法宝”,实践阶段,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主要关系。
电子商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企业物资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物资采购和管理,采购信息准确、全面,方便决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效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物资管理
电子商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基于信息化市场的扩张,凭借其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与延伸,逐渐成长并成熟,成为当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营销模式。很多传统企业从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快的成长速度的立足点出发,将原有管理模式和销售业务与电子商务进行互补结合。
一、企业物资管理的特点
目前,信息化是物资采购管理业务的基石。传统物资采购方式不仅采购效率低,而且供应商也难以满足采购部门的要求。而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得以推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从而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随着行业规模逐渐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物资管理与监管成本。在业务流程中,除了要完成信息化和确保对物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之外,还需要实现电子商务价值最大化,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从而真正提高采购电力物资的效率。
二、采购环节
2.1采购申请和审批流程
采购环节最初需要进行编制需求(采购)计划和提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主要参照采购计划进行物资采购,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若编制的采购计划偏离实际需求造成物资短缺或过量,甚至无法跟上生产进度,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参照实际需求编制采购计划。第二,基于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现有库存量,通过物资管理平台合理布设采购计划,避免过量采购或物资短缺。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具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所以怎样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物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盲目的使用不仅不能方便物资的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因为管理混乱引起物资供应和管理问题,造成工程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发生问题,酿成大错。所以,加强网络物资信息收集、网络询价议价、采购运输、到场配发等环节,是企业和物资采购人员应当加强的。若企业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物资请购制度和审批流程,就无法合理控制采购量,可能会破坏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采购申请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部门基于物质需求和采购计划提出采购申请。主要管控措施为:首先,确立物资请购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授予相应归属部门请购权,厘清各关系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请购流程;其次,请购人员和部门必须根据成本预算和市场行情提出采购申请,依照规定办理请购手續;再次,负责审批请购单的管理部门必须按成本预算严格审查请购单,检查采购申请是否与采购计划和生产经营需求相符,采购内容是否健全,物资量是否超预算等,如采购申请超预算或与上述要求不符,可不予审批。
2.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采购方的生存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实力、行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为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且与其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要坚持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评估制度,在政策方面适当给予优秀供应商一定的优惠,确保供货源稳定可靠,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
2.3控制采购价格
第一,完善采购定价机制,通过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途径,对所采物资进行合理定价。第二,采购部门必须深入剖析大宗物资的成本构成,通过市场调研,时时关注其价格波动情况,并根据其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分析其供求关系和市场行情,构建采购价格数据库。
2.4建立采购合同内部审查制度
一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内容。检查合同内容是否严密、完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合同价款或报酬;双方约定的地点、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二是审查采购合同产生的过程。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实际是对合同产生的必要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如审查采购方式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审查采购计划、物资定价和资金分配过程;审查供应商选用及开标过程。三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重点审查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审查采购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与采购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相符,是否根据规定预留了质量保证金等。
三、验收环节
健全采购验收制度,规范验收流程,是该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首先,采购、验收两大部门必须相互分离。其次,规范验收流程。指派专人或指定验收部门对照请购单和合同条款逐一核查物资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审核通过后编制计量报告、验收报告及验收证明,并办理接收手续。再次,及时上报存在问题的物资,深入调查问题根源并妥善处置。最后,健全退货管理制度,明确告知退货的条件和手续,规定货物出库、退货款回收等相关内容。
四、付款环节
在付款环节,如果付款方式不当,不严格审查付款流程,致使付款金额超预算,企业不仅将因此蒙受经济损失,信誉度也会降低。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一是健全预付账款及定金的授权审批制度;二是严格审批流程,采购预算、合同、审批程序、验收手续、发票等手续通过审核后才允许办理付款;三是定期与供货商审计核对应付款项和票据,如有账款金额与实际不符,应立即核查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