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由贸易港城 改革开放 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34年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0年来,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外向型程度同步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仅为2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贸易总额的0.8%,列世界第32位;中国入世的2D01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097.68亿美元,列世界第6位;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6420.6亿美元,是1978年的182倍多,也是2001年入世时的7.14倍。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30余年来重要的经验总结。
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家,但继续深化推进改革开放仍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丝毫不可动摇的坚定选择。我们必须牢牢抓住21世纪第二个十年,也是中国加入WTO第二个十年的战略机遇,把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由此,我们建议,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依托现有的保税区或保税港区,大力推进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城升级转型,以此成为我国新时期深化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在沿海城市的特定区域设立了一系列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截至2011年9月底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设有保税区12个、综合保税区18个、保税港区14个。这些“境内关外”的特殊监管区域在出口加工、物流分拨、保税仓储、保税展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标杆。
然而,与世界知名的自由贸易港相比,目前我国的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在开放程度、功能拓展、管理体制、服务质量、产城融合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制约,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境内关外”的区域优势,如何优化区域的行政管理体制,如何健全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如何克服区域内空间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制约,如何协调好区内和区外的联动发展,如何更好地联系两个市场、调动两大资源,如何更大地发挥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些都是我国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未来发展必须着力思考和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上取得突破,我国现有的保税区和保税港区才能继续成为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高地。
为在上述问题上寻求突破,有必要在一些条件相对成熟的保税区和保税港区率先进行扩围建设自由贸易港城的尝试。构建自由贸易港城,就是在一些现有保税区或保税港区基础上的空间延伸,在保税区或保税港区与城市之间构筑一个结合和过渡地带,缓解保税区或保税港区与周边地区开放度的落差,促进地区、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投资促进、配套服务的有效联动,由此成为保税区或保税港区在产区、产城、产业融合以及港城一体化、港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进。
国内一些城市和地区在推动保税区或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城发展方面已经有相当的努力和尝试。例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已经提出“港城一体化”的规划,深圳市也提出“港深一体化”设想和目标。上海则将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空港综合保税区三区合一为“上海综合保税区”,实行管理体制一体化,并统一法制保障、推进政策共享、推进区港一体,强化三区与周边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机制。许多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在发展中都注重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转型,结合周边地区的产业调整,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深度城市化再规划与开发,以此打造国际贸易城,并重点集聚运营中心等高能级总部型贸易主体。这些努力和实践都表明,建设自由贸易港城将成为保税区、保税港区的发展趋势,是我国34年来对外开放和今后扩大开放的重要的传承结合点,也是未来十年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亮点。
当然,推动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城发展仍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研究和解决一些面临的难点。其中突出的问题在于:一是自由贸易港城区的隔离问题;二是自由贸易港城区的监管问题;三是自由贸易港城区的特殊政策问题;四是自由贸易港城区的社会服务配套问题等。
为了积极而稳健地推进自由贸易港城建设,我们建议:
1.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条件已经成熟的城市和地区的保税区、保税港区试行向自由贸易港城区转型升级。建议采取试行逐步推进的办法,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扩大封关地域,逐步向自由贸易港城过渡。目前,上海综合保税区的条件相对已较为成熟。
2.采取分步推进的办法,推动自由贸易港城的差别化监管向一体化监管转型。扩展地区在未封关之前,允许保税区、保税港区注册企业或新引进的企业设立办公场所,但其货物必须进入保税区、保税港区监管。日后根据发展情况,逐步有差别化监管向一体化监管过渡。
3.采取逐步到位的办法,推动自由贸易港城的差别化政策向一体化政策转型。鉴于保税区、保税港区与区外的政策有所区别,在一定时期内,两者实施差别化政策。但随着封关范围的扩大,逐步向一体化政策推进。
4.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制定有关自由贸易港城区内社会配套服务项目的监管方法,财税部门制定有关社会配套项目的相关政策,为推动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港城转型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
五中全会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十一五”发展的形势判断和总体部署上来。
经过15年的开发建设,我市已经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通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我们要牢牢把握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努力在“十一五”发展中找准位置、找准方向,使我市开发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一要立足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努力在服务全国中加快自身发展。五中全会进一步对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我们要深入把握“开发我市、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新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市委对我市“一个作用、三个区”的功能定位;加快提升我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辐射和服务的能力,真正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200*年是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改革攻坚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为构建和谐*提供体制保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200*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促使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改革的重点与分工
200*年,我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深化国企和国资监管改革、农村改革为中心,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科技体制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1.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重点研究探索政府机构的重组与优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能分工,明确管理权责,创新管理方式(市编办牵头)。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精减行政审批环节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制订《*市行政审批管理规定》,做好*市“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市发改局牵头)。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与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市国资委、经贸局、发改局负责)。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市法制局牵头)。继续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市编办、民政局牵头)。
2.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思路,以转换用人机制和完善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分行业实施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制订出台争取《*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意见》;探索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新途径(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争取尽快在全市全面铺开。扩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将市直二、三级预算单位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不断推进县、区改革试点,逐步确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管,不断扩大“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政府采购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激励型财政体制,制定改革配套措施,推行“镇财县管镇用”改革试点(市财政局、发改局牵头)。
(二)深化国企改革,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在董事会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实现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与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的有机结合。学习借鉴各地实施国有资本金收缴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建立健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基本框架。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市国资委牵头)。
2.做好国企改制、重组、退市工作。对已确定改制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加大工作力度,采取一企一策等方式,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退市的目标和任务(市国资委牵头)。
3.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市科技局牵头)。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手段,支持金融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和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的发展。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市金融办、中小企业局负责)。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完善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坚持落实好土地承包政策,坚决维护农民自主经营的合法权益,尊重、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施土地流转规范操作,依法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及农村征地遗留问题(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强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有效监管和科学经营(市林业局、财政局牵头)。
2.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的政策。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点,健全乡村债务控制和预警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努力构建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市农业局牵头)。
3.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抓住当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联合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拓宽信用社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建立农村投融资担保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户互助合作的信贷担保组织,组建多层次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允许各层次担保机构之间开展反担保和再担保业务(市金融办牵头)。
4.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8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以市、县(区)就业训练中心、乡镇培训基地和技工学校为依托,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推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转移,通过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乡镇企业等,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劳务收入,带动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5.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市场经济主体。建设粮食宏观调控载体,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扩大粮食产业化经营,发展粮食订单收购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布局结构调整,利用粮食基础设施,推进市场体系建设(市粮食局牵头)。
*.继续推进农村价格改革,健全农村价格监督网络,规范农村市场价格秩序,完善农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物价局牵头)。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建立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形成扩大就业与发展经济良性互动的岗位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把当前行之有效的、专门的、过渡性的政策上升为长效性制度,形成一整套促进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新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劳动者需求出发,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和乡镇(街道)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的“九统一,一加强”建设,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分析和制度,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2.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开拓社会保险工作新局面。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积极做好以失地农民和计划生育纯二女户为保障对象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积累基本养老保险金,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进行重点突破,重点解决高风险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和城镇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问题。积极研究建立基本医疗保险救助机制,探索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市劳动保障局牵头)。
(五)完善市场功能,积极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地方商业银行改革,提高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力。建立金融准备金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稳定协调机制,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市金融办牵头)。
2.规范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产权市场,推进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市国资委牵头)。进一步完善国有土地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机制,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市国土资源局牵头)。继续规范发展人才市场(市人事局牵头)。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流通企业改革,推进流通方式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适合新时期农村消费特点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市经贸局牵头)。
4.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入手,加快建设统一、高效、规范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体系。加快信用体系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市政府办公室牵头)。
5.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深化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改革,以行业协会民间化、中介组织市场化为突破口,按照“理顺体制、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扶持发展”的思路,建立行政机关宏观监管、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与中介机构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和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按照《广东省行业协会管理条例》,研究制订规范我市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管理的办法(市经贸局牵头)。
(六)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市科技局牵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市教育局、财政局牵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督(市卫生局牵头)。建立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市物价局牵头)。
三、推进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为推进改革创造条件。市和县、区发展改革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主动承担改革的统筹协调工作,积极推进改革。
(二)充分发挥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作用,整合改革资源,建立改革专家咨询小组,吸收经济社会和政治法律方面的相关专家,参与改革的决策咨询评估,为推进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建立改革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征求意见制度,必要时采取听证制度,以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监督。
(三)积极开展改革试点。要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改革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四)加强改革经验的推广交流。完善经济体制改革联络员制度,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的改革联络员要积极发挥作用,加强改革工作联系。没有改革联络员的县、区和部门要按《印发20*年*市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府〔20*〕*4号)要求,确定改革联络员。
关键词:煤炭企业 人事制度改革 思考 研究
一、人事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1.传统观念是改革的最大桎梏。包括企业求安稳、“只怕出错,不求出新”、“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等思想认识,企业员工对现状的依靠,相关利益主体对国有企业定位等,一直是人事制度改革最大的阻碍。
2.管理制度体系变革成效显著。国有企业都把建立和优化人事管理制度体系作为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大量投入人力、财力,并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
3.市场化管理尚未形成运行体系。市场化、职业化是国有企业人员管理的变革方向,当前国有企业人员与人才市场刚刚接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等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4.组织管理体系正在被逐步打破。原有国有企业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中被逐步打破,但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老国企,复杂的组织管理体系仍然存在着分割和重叠现象。
二、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质量,增加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其中关键就是核心要素人的问题。只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才能从观念、体制、素质和机制上为企业改革成功提供保障。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主要表现为洞察势态、准确应变的能力,组织运行机制的持续优化是实现这一能力的重要保障。人事制度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运行机制活力的关键子系统,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将为持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基础保证。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逐步由单一煤业、区域、产权经营转向跨产业、跨地区、跨国、跨所有制经营,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树立现代国际化的人才管理理念,拓宽人才渠道,优化再造人事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
三、人事制度改革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把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作为检验人事制度改革成效的主要标准。第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正确把握德和才的辩证关系,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第三,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进一步扩大民主,增强选人用人透明度,加大公开竞聘力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第四,坚持改革创新、科学规范。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目标要求。遵照现代国际化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机理,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发展中心任务,积极推进以优化机构、健全机制、扩大民主、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为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四、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
1.加强管控体系建设,提高管控力度。围绕突出主业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系统研究所属单位目标定位,明确界定职责权限,理顺管理关系。健全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拓宽选拔任用渠道,进一步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制度化,保持适度频率和规模,做到经常有序开展。坚持民主化,扩大职工参与度,做到岗位公开、条件公开、程序公开、人选公开、结果公开。坚持科学化,合理确定人选资格条件,以岗定人,改进考试内容和方法,完善考察程序,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借鉴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提高公开竞聘工作的质量。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突出对科学发展能力和应对危机能力的考核。优化考核方式方法,把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任前考察、巡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年度经营责任审计结果和有关部门专项考核结果,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增强考核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逐步形成目标责任制、实绩考核制和升降奖惩制共同作用的考核评价管理系统。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创新培养、使用、引进、评价、激励机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代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加快培养急需人才。加大人才选拔竞争力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健全以岗位职责规范和能力素质指标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强化能力、业绩和贡献导向。探索建立技术和成果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贡献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不断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5.健全监督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工作质量。完善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扩大职工群众参与监督力度。坚持和完善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坚持任职回避制度。严格按照领导职数配备干部,切实解决违反规定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建立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完善巡察工作制度,改进巡察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巡察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形成从严管理干部的合力。健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
五、人事制度改革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企业要成立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解决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各级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职责任务,抓好贯彻落实。
2.试点先行,分类指导。认真贯彻改革政策和工作部署,通盘考虑、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后再推开。
3.规范有序,稳妥推进。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抓住重点难点,加大攻关力度,努力取得突破,同时注意改革措施的配套衔接,从整体上推进改革。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循序渐进,稳妥推进,保证改革有序可控。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深入宣传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和工作部署,宣传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改革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营造有利于推进改革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注意把握宣传的力度和方式,正确引导网上舆论。
5.情理包容,和谐发展。把握改革工作的主要矛盾,本着循理为本、以理通情、以情达理、情理包容的宗旨,坚持保障企业发展和员工共同利益的原则,科学制定改革方案,通过多渠道公开、公正,以充分纳入各方合理建议,保障方案的切实可行,并为改革创造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不久前,一场关于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的座谈会在位于北京的国家电监会举行,参与俄罗斯电改的德勤集团相关负责人应邀到会,介绍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及输配电改革的经验。
“我们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需要借鉴外国的经验,而俄罗斯与中国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相似性。”4月21日,参加座谈会的国家电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孙耀唯向媒体解释说。
而这仅仅是中国学习俄罗斯经验的“前期工作”。据孙耀唯透露,国家电监会还将组织考察团赴俄罗斯实地考察。
所有这些取经行动,都旨在为即将到来的新一轮电改热身。据悉,由国家电监会、发改委、国资委各自领衔的电力市场建设、电价改革及主辅分离三项改革,均有望在今年获得进展。
电监会北上取经俄罗斯
2008年7月1日,曾垄断俄罗斯电力行业的统一电力公司(RAO)停止运营,旗下火电资产被拆分为6家电力批发公司和14家区域发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输电资产中220千伏及以上的骨干电网由新成立的联邦电网公司所有;配电资产除莫斯科和圣彼得堡配电公司外,其余9家跨区域配电公司将在2010年后进行私有化,而电力零售业务仍由配电公司负责。此外,俄政府还成立了独立的电力系统调度公司。
由于体制转轨和金融危机等因素,俄罗斯电改进程较预期有所推迟,但仍坚持完成了既定目标。这引起中国电改规划者们的注目。
孙耀唯用三个“一样”概括中俄两国电改的相似之处――一样是在电力工业需要快速发展、经济改革处于转轨期的背景下进行改革;一样是幅员辽阔,具有区域性电力公司;一样是要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因此,相比其它国家,俄罗斯电改模式对我国更具借鉴意义。
为此,国家电监会正加紧研究俄罗斯经验。一个主要由电改课题组成员组成的考察团近期将奔赴俄罗斯实地调研。接下来还可能邀请俄罗斯电力系统人士来华介绍经验。
借鉴普京电改“四板斧”
在俄罗斯模式中,调度独立设置被作为经验之一推介给中国电改的设计者们。
德勤集团的俄罗斯分部作为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统一电力公司的财务顾问,参与了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有关工作。该集团全球能源与资源行业主席克里斯•尼科尔森认为,俄罗斯在电网重组和调度独立等方面的做法可为中国电改提供参考。
在中国,调度目前仍放在电网内部,电网企业既是买方又是卖方,这被认为不利于市场的公平开放。
而在电监会看来,除改革方案外,俄罗斯推进改革的方法也有值得中国学习之处。
“首先是政府主导,强力推动。”孙耀唯介绍说,俄罗斯的电力改革是自上而下组织和推动的。前总统普京亲自组织电力工业改革工作组,组成6个人的专家顾问委员会,并委托11家代表不同利益的单位提出11套改革方案,以确保平衡兼顾各方利益。
“传统计划经济国家的电力改革涉及面广,问题多,难以周全地照顾方方面面,因此更需要政府的强势推动。”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朱成章说。
俄罗斯电改的另一大特点是统筹规划,立法先行。早在2003年,普京就签署了5项法案,包括拆分RAO、放开电价、建立竞争性电力市场等方面内容。孙耀唯认为,通过立法明确了改革预期,有利于增强改革的信心。
“立法先行是俄罗斯电改区别于中国的一个方面。”朱成章指出,中国虽然在2002年就公布了电力改革办法,但至今未出台支持电改的相关法案。
俄罗斯推进电力改革的目标明确,就是要建立适合电力行业特点的市场运行机制。为此在构造电力市场结构时,明确将高压输电、低压配电和电力调度界定为垄断性业务,坚持由国家所有和控制;而发电、售电、维修服务等则界定为竞争性业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此轮改革完成后,俄罗斯形成了合理的市场结构,分别组建了发电公司、输电公司、配电公司、供电(售电)公司,成立了独立的交易系统管理所和系统操作公司,并鼓励大用户直接购电。“这样就为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奠定了合理的运行基础。”孙耀唯评价说。
此外,俄罗斯的电价改革也引起中国电监会人士的兴趣。
“他们的电价改革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孙耀唯说,一是发电企业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双边合同可以一年一订,允许根据燃料成本和通胀变化进行调整;二是随着改革推进逐步放开价格管制,适当提高居民电价,减少交叉补贴,由电力买卖双方自由定价、签署长期合同。
电力综改酝酿试点
学习借鉴俄罗斯经验之时,停滞多时的电力体制改革再次悄然上路。积极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已被列为电监会近期工作重点之一。
“电监会将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以大用户直购电试点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的双边交易市场。”孙耀唯透露,这项改革前期在吉林及广东进行点对点试点,今年将会在内蒙古进行区域试点。
试点前期为政府主导,而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发电市场平台,允许发电企业和用户进行直接交易。
与此同时,电监会主席王旭东在近期召开的电监会党组会上表示,将推进主辅分离改革,推进电力综合改革试点。
“单项推进改革往往比较困难,选择一些地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有利于围绕电力市场建设,配套推进输配业务分开核算、输配电价、发电节能调度、农电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孙耀唯告诉媒体。
而推进这项改革需要与发改委主导的电价改革特别是核定独立输配电价相衔接。中电投集团总经理陆启洲此前曾向媒体表示,应当把输配电价分开核定,输电电价独立出来。因为配电网和输电网是两个网,一般大用户不通过配电网,可以直接从输电网走,这样供需双方就有了直接交易的价格基础。
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完善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适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这被视为政府加快电改特别是电价改革的信号。据了解,电价改革正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方案,其中最为重要的独立输配电价核定方案可能在年内出台。
“电价改革,可以按照成本加收益的原则核定输配电价。”吉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张羡崇向媒体表示,比如投资成本、人工成本、生产成本都是很容易计算,再给电网一定比例收益,主要用于循环再投资。而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则应逐步随行就市。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价格监管者而非定价者。
核定整个电网输配电价的前提在于厘清成本。由于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等改革尚未完成,电网企业的成本难以核算清楚。输配分开目前尚有争论,但主辅分离一直是电改的主要内容,但前几年由于各利益方有分歧而陷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