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的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中高职衔接 人文素质课程
传统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按照学科内容自成体系,课程之间缺乏沟通,中高职课程之间缺乏层级性。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必须改变传统学科式建构模式,按照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要求,以工作任务分析为线索,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进行职业化方向、模块化建构。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衔接正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1],人文素质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参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确定。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又有教师教育的特性,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其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把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成既具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又有良知、智慧、美好情感、温暖情怀和健康人格的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建构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目标,结合工作岗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分析,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分解为人文通识素质、人文专识素质和人文特识素质三大模块。按照学前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层递化设计,最后形成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人文通识模块――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通识素质模块着力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旨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旨归。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与人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目的在于浸润文化传统,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第一,文学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饱读诗书的教师具有儒雅的气质、人性的光辉,学生受益良多。第二,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而且要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更要关注人类文明成果的接续。第三,哲学是研究人对待世界、对待自身的学问。教育要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四,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审美教育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第二部分为沟通与表达,内容涉及自我心理素质、人际沟通和合作、信息采集与处理、演讲与口才,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是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前提,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质。第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人必备的素质,是教师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第三,信息采集、筛选和整合的技术与技巧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形象与礼仪,内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职业形象。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形象取决于在校形象的塑造。大学生形象内涵的三大基石是道德、学识和健康的心理。道德是大学生形象的第一块基石,是最基本的基石,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礼仪是形象的外延,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以自我形象塑造为基础,成就未来职业形象。
(二)人文专识模块――提升学生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性,进一步设置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的人文专识模块,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从教师角度进行演习,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人际沟通和合作部分,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演练。演讲与口才部分,强化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和教学语言的应用实践。形象与礼仪部分,重点训练教师礼仪,塑造未来教师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教师职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学生的关爱情怀。人文意义上的爱是对“人”的尊重与珍视,是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第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第三,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教师要提升教育质量,让学生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心灵充实,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有浓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教师既尊重学生,又关注自身,师生共同享有完整的、发展的、健康的生命教育过程。
(三)人文特识模块――改进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
特识模块将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及人文精神内涵引入人文素质课程,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和融入幼儿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继续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与专识模块着重教师人文素质不同,人文特识模块将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日常管理规范引进课堂,模拟幼儿教育现场情境,引领学生认知、熟悉幼儿教育。人际沟通和合作、演讲与口才、形象与礼仪部分,则重点加强与幼儿教师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的训练。特识模块的设置,使学生高仿真地生活在幼儿园文化中。
第二部分着重培养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人文方法:第一,直觉。对幼儿状况和幼儿教育进行直接觉察,培养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第二,体验。既从教师角度体会、品味、觉察未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角度出发感受、经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第三,内省。省察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幼儿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衔接的实现
(一)通识――专识――特识,人文素质职业化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构成金字塔式模块课程体系。底部是人文通识模块,针对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中部是人文专识模块,主要针对教师职业,培养幼儿教师需要的精神及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上层是人文特识模块,针对幼儿教师职业,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三层模块课程由普遍职业到教师职业,再到幼儿教师职业,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衔接。
(二)能力基础――初级能力――中级能力,人文能力提升式衔接。
模块化课程内部根据中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设置层级化能力标准,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质为例,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优良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年级不同,将中职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一二年级在巩固自理能力的基础上,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三年级重在培养社会化心理和工作能力。
(三)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人文内涵递进式衔接。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含递进式的三部分内容,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其中,人文知识是基本组成材料,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人文方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学生人文素质只有经历知识习得、精神涵养和方法演练,才能真正实现由外在规范到内在价值的转变,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中职阶段主要积累人文知识,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一二年级重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方法;高职三年级训练人文方法的同时,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职业能力;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定位
1.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原有定位
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拥护并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职业素养、一定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及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面向学前教育行业,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于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定位大致为:①通^幼儿保育、教育教学、艺术修养等方面能力练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从事学前教育行业实际工作的教育教学核心能力和进行幼儿保育的基本技能;②具有钢琴、歌曲演唱、舞蹈等幼儿艺术教学能力与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等能力;③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基本掌握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琴法、舞蹈、声乐、美术、教具制作等技能和技巧。
2.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核心职业能力重新定位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位。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将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概括为七项,分别是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
(2)《幼儿园工作规程》关于幼儿教师的职责论述。2016年3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七章第四十一条规定:“幼儿园教师主要职责如下: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 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
(3)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核心职业能力构成。由上面表述来看,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相关规定并不一致,依据这两个文件,我校将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定位如下。
一般教育技能。一般教育技能包括弹、唱、跳、画、讲、写、做等基本教学能力。表现为会唱儿童歌曲,会弹奏乐器,会表演儿童剧,会跳儿童舞蹈,会讲儿童故事,会写规范字,会做儿童体操,会做手工,会写活动方案,会创编儿童歌舞、故事、儿歌等。
综合教育能力。综合教育能力是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的七项职业能力。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分析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生源大都来自辽宁省各职业高中和师范中专学校。由于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管理制度不同,生源在职业能力方面参差不齐。经过入学后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均有所提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弱项。
1.一般教育技能优势突出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一般教育技能优势突出。尤其是很多学生的单项教育技能比较突出。这与人才培养方案中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有关。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年,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进行职业技能训练,训练之后,进行相应的大赛。因此,学生的单项职业技能比较突出。第二学年,专业课上我校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如钢琴、舞蹈、美术、儿童文学等课程,全部采用项目考核、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强化了学生的一般教育技能。
2.综合教育能力亟待提高
调查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综合教育能力亟待提高,突出表现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这四方面。
(1)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欠缺。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活动。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要求幼儿教师不单要能够带着孩子玩,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提供游戏环境、材料,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内容、创造性地进行游戏。学生在见习和实习期间,游戏的设计能力较强,但是如何支持与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如何帮助幼儿提升游戏体验,在这方面,学生明显力不从心,这与学生实际带领幼儿游戏经验少有着直接关系。另外,在游戏组织与课堂实施上,教师提供的实际案例偏少,让学生在面对实际游戏场景时,不知所措。
(2)评价幼儿方式单一。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幼儿发展的。笔者通过模拟授课及专业见习听课发现,学生评价幼儿的方式单一。在组织活动中,很多幼儿回答完问题,教师都会用“你真棒”这一句话来评价幼儿,这种单一、笼统、含糊的评价方式,没有具体到幼儿的个体行为表现,不能起到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更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3)沟通能力不足。幼儿教师沟通的对象包括同事、家长和幼儿。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在专业见习期间,沟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方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幼儿园考虑学生缺乏经验,没有给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机会;二是幼儿园考虑晚上乘车安全问题,在幼儿离园之前就让见习学生下班了,学生没有见识过带班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更不用说单独与家长沟通了;三是即使有的幼儿园让幼儿离园后再让学生下班,但是由于班级人手有限,学生被安排在活动室带领幼儿游戏,没有参与家园沟通。
(4)反思与发展能力存在缺陷,专业发展规划不明确。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见习日记是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检查见习日记,笔者发现学生的反思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缺少对反思问题的分析和理解,以及无法提出对反思问题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赵丽英.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状况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高师院校 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 研究型幼儿教师 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伴随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研究地位日益突出,幼儿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从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转变。《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使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得以明确,“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这是对幼儿教师研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具体规定。高师院校作为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主要阵地,承担着合格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重任。能否完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这一基本要求的规定,有效提高研究型幼儿教师师资培养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因此,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目标势在必行。
济宁学院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是自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以后面向省内职专幼师毕业生招录的一种形式。事实证明,以此种形式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在进入高师院校之初便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基于入校前职专阶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经历,以及高考时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对口考试,进入高师院校时已初具一定的专业基础,但这类学生的科学文化理论水平较低,思维水平和研究能力欠缺。后者则相反,后者基于高考前的普通文化知识学习,进入高师院校时,所具备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好,问题意识、逻辑性及对问题的研究能力较强,只是在艺术技能技巧方面的发展空间不足。春季招录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这一基本情况严重影响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提高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因此,探索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及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围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通过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进行人才教育培养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由谁来培养人才及怎样培养人才等几个方面加以体现,其中,怎样培养人才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高师院校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研究”为线索,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1]。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基本特征
对“研究型幼儿教师”字面的理解是善于做研究的幼儿教师。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来把握“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含义:一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教学研究行为的幼儿教师。研究型幼儿教师并非让幼儿教师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幼儿教师无须也无力进行那种学术研究,而是基于自己日常的幼儿园保教工作实践需要所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二是研究型幼儿教师是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能针对保教工作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与其说培养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倒不如说培养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幼儿教师。
研究型潜质具体来说,研究型教师具有以下表现:第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对外在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热情和探索欲望,善于在探究中获得发展。第二,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问题意识。研究型幼儿教师能够用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批判性提问。第三,具有突出的思辨习惯、创新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具有对所观察的现象及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尝试分析的习惯,并具备大胆创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客观定位学情,准确把握目标。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和艺术技能,但由于问题意识缺乏,反思能力较弱,研究能力薄弱,从而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的进程。定位这一学情,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高师院校春季招生W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难点,对“症”下“药”,为“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的文化科学基础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保教工作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能够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与研究的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完善课程设置,弥补知识不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文化载体和核心要素,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对春季招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有知识不足的重视,提高学生对相关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避免他们重艺术技能轻人文素养、重基础理论轻素质拓展课程的不良倾向。适当增加《学前教育评价》、《幼教热点问题透视》、《幼儿园教育文件汇编解读》、《教育统计学》等课程,为春季招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建构知识框架,从源头上增强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鼓励研究学习。
由于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接受学习”的倾向,这一倾向极大影响着他们研究型潜质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这就决定了本专业教师要改进日常教学方法,将原有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变成现在的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研究性教学。通过读书指导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等研究型潜质的形成。
(四)强化教育实践,提高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幼儿教师的研究灵感往往是在教育实践中迸发出来的,这就决定了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实践。因此,要提高对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通过构建全程化教育实践模式,丰富学生教育实践形式,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研实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多元化教育实践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做到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各学期都有教育实践课程。强化学生的问题研究意识,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教育实践目标及相应的教育实践内容[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极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的原则,逐渐培养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型特质,提升其研究智慧。
(五)更新评价方法,促进研究实效。
高师院校春季招考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持有典型的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做法,也流传着“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质量。所以,提高高师院校春季招生学前教育专业研究型幼儿教师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对过去教育评价方法的不足进行改革,即打破原有的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考核导向。如增加各学期专业课程的日常考核环节,并适当提高其在考核中的总比重;降低闭卷考试中死记硬背题目的比重,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题形式[3]。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能力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将课程教育活动设计、见习报告、大学生科研立项、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等成果与期末闭卷考试共同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于桂霞.论高师院校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13(3):251-253.
[2]田景正.面向研究型幼儿教师培养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8(1):49-51.
[3]于开莲,张慧,李莉.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探析[J].幼儿教育,2009(4):23-26.
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能的涵义
(一)职能的涵义
职能是指一个组织、团体或社会系统应有的作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职能是指它应发挥的作用,主要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承担科研任务、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二)职能与活动的关系
职能与活动是两个既有关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指向不同。职能是指一组织、团体或社会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而言,表明它们在更大的系统乃至整个社会中的作用,指向外。活动则是就组织、团体或社会系统内人们的具体行为、行动而言,指向内。职能的发挥要靠活动承载。
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职能是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它是通过高校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高校中人们的主要活动是教学和科学研究。教学主要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情操;增强身体素质等,寓于其中的主要社会作用是培养人才。还有一些教学活动,诸如教师资格证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园长培训班等,则体现出社会服务的作用。科学研究就是认真执行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通过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有效地促进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促进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培养人才服务。如与教育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直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同时,学校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其新的发现与发明,还发展了科学知识;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还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一起共同发挥培养人才的职能。由此可知,无论是教学,还是科学研究,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作用。教学与科学研究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能正是对教学与科学研究活动的反映,体现了活动的社会意义,而不是活动本身。
(三)职能与功能的关系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职”是同职务、职权、职责、职位、职业相联系的;“能”是同能力、能量相联系的;“职能”是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是同功劳、功力、功率、功效相联系的,表现为能量、效力;“功能”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虽然两者都含有“能”的因素,但“职”与“功”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涵。所以,“职能”与“功能”并不是同义词,不应等同。职能主要指教育机构,功能主要指教育活动。
高等学校的职能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而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受到时代制约和变化的。高等学校的职能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和文化功能等。高等W校职能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与高等教育中人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
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统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影响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能的发挥
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一个广泛、复杂的过程。我国古代的重理轻术、重农轻商的传统价值观影响了学前教育的生源素质,又影响了学校管理人员对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办学定位不准,不能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特色,使其不能更好地发挥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出现效益差,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突出问题。
(二)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层次结构不合理,规模效益差
纵观全国现有的学前教师教育,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职业技术院校,所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规模都偏小、专业集中度不够,重复开办学前教育专业造成的浪费和混乱现象明显,如何统一规划好各地学前教师教育事业,使学前教师教育院校形成合理的层次结构,实现优势互补,规模效益,走可持续、内涵式发展道路值得研究。
(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过分追求市场效益,忽略了人才培养职能
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盲目追求市场效应,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过分强调针对性,使人才后劲不足。一些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沿袭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方法,职业技术教育难以向高层次迈进,在科学研究上出现了科研重点转向产品开发,结果使得高校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在内容上难以统一。不少师生片面奉行等价交换原则,将无私奉献、先人后己的职业道德观弃置一旁,理想人格教育出现空缺。
(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部结构不合理
一是学校内部的专业结构比例失调,一方面人才不足,另一方面人才浪费严重;二是学校的专业结构缺乏宏观规划,某些专业建设缺乏长远计划,专业与学科的设置不够合理,特别是相关专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学校职能的发挥。
(五)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独立实体未能落实
我们否认高校是独立社会实体,只把它当作政府有关部门的附属机构,剥夺了它应有的自力,缺乏追求自身利益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强。
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能的取向及发挥
我国幼儿园教师培养层次日趋大专化,原有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培养方式将随之改变,幼儿园教师培养要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园研究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实现各项职能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
(一)坚持正确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全面发挥学前教师教育的功能
高等教育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高等教育功效的追求和价值的判断,它对学前教师教育起着导向作用。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重视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价值,高等教育追求的是社会经济价值与政治文化价值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国高等教育追求社会经济价值与高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社会发展,后者着眼于人的发展。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主要表现在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高校历来都是政治思想、观念、舆论的重要阵地,为此,要注重学前教师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
我国高等教育对文化价值的追求表现为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积极借鉴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传递和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化,进而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无论是弘扬民族文化还是借鉴外来文化,都应当以是否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标准来进行文化价值的鉴别与选择、传递与创造。
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就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培养多种类型和规格的人才,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坚持学校科研服务于教学;学前教师教育的社会服务应体现把教育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促进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的双重目的。
(二)进一步规范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增强办学活力
由于幼师的办学目标与高师有所不同,原有的学校体制、机制不能满足这种变化的需要,必须通过改革,理顺关系,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优化队伍,改善待遇,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建立起与高效、有序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师的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各部分的管理模式应根据事企分开、管理与经营分开的原则,高师的教学和科研,要进一步完善事业行政管理体制;校办产业是高师以自己独特的智力成果,产品和服务于社会进行等值交换的经济活动,必须实行企业管理;我国高校现行的后勤保障管理体制要引入企业经营体制,实行全额成本核算,实现后勤保障社会化。同时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逐步理顺学校内部各级关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搞活用人制度,优化高校人员结构,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条件;实行评聘分离、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建立与绩效密切挂钩的收入与分配制度,改变过去分摊资源的做法,通过激励和竞争机制以及自我约束机制,实现用人利益的最佳化,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习活力。
(三)深化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教师资格证书教育要求以综合性和多元化的学科教育为基础,因此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应着力建设和发展一批新型的学科和专业,使教师不仅了解和掌握某个具体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要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以及各个学科和领域知R之间的关系。幼儿教师的培养,必须达到对知识和理论非常系统的把握和了解,达到“融会贯通”。
其次,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正确处理科学、人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把以科学知识传授为内容的科学教育和以人文知识传授为内容的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实现人才素质的均衡发展。加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努力使二者真正融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最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关系,改变教育就是传授知识的传统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必须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大学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订单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必须确立全面素质教育管理,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转变学前教师培养模式的机制与制度,提高学前教师教育质量
迄今为止,学前教师培养模式是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取得毕业证书,即基本取得了教师的资格,以后的培训显得无足轻重,没有能够在整体上实现学前教师教育和培养的职前职后一体化。
实施教师资格证书教育以后,所有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都要参加统一的考试,无疑对新入职的学前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地接受各种新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学前教师培养模式的机制逐步从终结性模式和制度,向终身性模式和制度转变,培养学前教师的学校由单纯职前教育的机构,向终身教育的机构转变,使学校从教师职前教育和培养的机构,转向教师接受和获得终身教育的机构,学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按照一种组织化的模式实施,并且通过资格的认定进行保障,这是教师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社会和教育发展所需要的。
(五)构建“校园研究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实现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项职能的协调发展
今年以来,商丘市睢阳区毛堌堆乡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了居住环境、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公共服务的城市化,为新农村建设走出了一条好路子。
科学统筹,提高土地利用率。毛堌堆乡以群众自愿、循序渐进为原则,打破村庄界限,将全乡规划为5个社区,统筹规划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并将新农村建设与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把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土地潜力。全乡5个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8790亩,这些土地将用于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
完善制度,保障运作规范性。毛堌堆乡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在项目立项审批、旧房拆除、工程建设施工等环节,配套健全了管理程序、标准要求和操作细则。对所有项目一律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投标制度,指挥部、工程监理公司、群众监督小组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消除安全隐患。已动工社区成立了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采取“一对一”方式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做到了指导到位不越位、全程参与不包办,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的作用,引导农民自主协商解决问题。
产业集约,提升经济竞争力。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素,促进就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求。为此,毛堌堆乡在积极探索实践产业带动型、村庄合并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同时,优先在中心集镇周边、产业集聚区附近、干线公路两侧等处拆除旧村,腾出更多土地发展生产。坚持“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产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及养殖大户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约发展。目前,毛堌堆乡的葡萄生产、板材加工、反季节蔬菜塑料大棚种植等经济效益已显现。经济结构的转型,确保了农民就近务工不进城、就近就业不出村、就近致富不离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大工程”助推宁陵教育发展 侯文超 李勇
2013年以来,宁陵县教体局全面贯彻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良心”引领办学行为更加规范,以“创新”促进学校发展更具特色,以“责任”促进人才培养更高质量,把宁陵教育办成面向人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是民生教育工程,优质均衡发展。教体局通过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前教育启动计划、实验室建设计划,缩小各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3年,教体局投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1778万元,力争全年建成公立幼儿园65所,基本解决宁陵县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投入1600万元为全县乡镇中小学配备标准化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二是质量教育工程,科学高效发展。教体局以“感恩教育”为抓手,以“有效德育”为保障,全面推行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教师成长进行科学规划,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师德考核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三是环境教育工程,健康和谐发展。教体局经常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定期排查校园安全隐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治安的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和谐的工作和学习环境,确保全县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同时,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支持当地教育,为全县教育优质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