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旅游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通过参加竞赛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竞技水平,在不断地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其中有很大是商业效益,因此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参与竞技体育的时候,都会不遗余力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组队参加比赛。对于承办方而言,其中也蕴含着无限商机。如,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的18届奥运会,扩建了城市公用设施和体育场馆,其中当时建成的浦田机场河许多高速公路,至今还是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典范,这是体育对经济延续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样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韩国带来了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被韩国的经济专家称为“奥林匹克生产效应”。再例如,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北京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和改建的37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其中新建场馆22个)也为首都文化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将成为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文化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奥运会期间,北京获得赞助总额已超过10亿美元,这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从上述的例证中可以看出,体育是带动和“诱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产生经济价值的重要路径,值得相关政府部门重视。
2、大众体育的经济效益
所谓大众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广大人民群众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也可以称之为群众性体育活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中体育健身依然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生活方式,为很多人效仿和参与。在大众体育的范畴内,体育旅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旅游也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龙头,所以,体育旅游成为旅游界和体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体育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更加注重人的切实需要,而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优势,博得了人们的青睐。如,澳大利亚借助2000悉尼奥运会的东风,极大的促进了本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的后3个月,赴澳大利亚的国际游客增加了近19万人,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并由此带来3.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3、学校体育的经济效益
学校体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也为国家储备体育人才。现今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也会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不惜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财富。同样的,学校体育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因素,不仅会展现出其对社会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也会对祖国的下一代的茁壮成长贡献着力量。所以,学校体育一项兼具教育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工程,是国家和政府应该有其重视的体育战略项目。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国际和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形成了以游览为目的,以旅行为手段,很好地将旅行和游览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项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六项活动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旅游活动涵盖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客体(即旅游对象)、旅游媒体(其中主要的是旅行社、交通及饭店)。该三个要素紧密联系,鱼水关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旅游整体。按照旅游活动的目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休闲度假旅游、探亲访友和商务、公务旅游三个类型。休闲度假旅游主要包括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娱乐旅游、体育旅游和保健旅游等五种形式;商务公务旅游主要包括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会议旅游、修学旅游、奖励旅游和专项旅游等六种形式。按照地理范围和国界来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种类型。按照旅游活动的空间距离来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划分为短程旅游、中程旅游和近程旅游三种类型,也可以称为长程旅游、中程旅游和短程旅游。按照惯例,旅行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的旅游活动为远程旅游;旅行距离在240千米之内的旅游活动为近程旅游;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中程旅游活动。按照旅游活动的方式来划分,旅游活动可以分为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
旅游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能够很好地促进国际间各个领域间的交流,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发展,以实现全球共赢;二是扩大国内需求,稳定国内市场;三是提供就业机会,保证社会稳定;四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五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六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首要条件和必备前提,它对旅游经济结构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传统观念认为,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而现代观念认为,旅游资源还应包括人才、信息、智力、资金,等等。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生存和充分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所具有的数量和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及水平,而且决定着旅游经济结构的功能和属性。旅游资源有着它独特的品位、特点、分类和规模。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对象物或客体,与旅游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资源的本质就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其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旅游资源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二是能够被旅游企业开发利用。吸引力表现为旅游者是否对其感兴趣,是否有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吸引力越大,就越具有开发价值,越能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优美的环境,就为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直接影响着旅游经济和效益,我国要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战略,妥善保护好作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丰裕仅仅意味着自然和社会所赋予的资源优势,但还不是社会财富。要真正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且形成社会财富,就离不开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离不开旅游经济的发展。
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就开始从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旅游经济的发展。世界联合国会议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就对旅游、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等做了专门论述。《世界旅游马尼拉宣言》、《海牙宣言》、《世界旅游》、《国际旅游准则》、《可持续旅游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等等,提高了人们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初步形成了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何谓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充分考虑旅游与自然资源、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前提下,把旅游开发建立在生态环境承受能力之上,努力谋求旅游业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协调发展,并福及子孙后代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目的在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感受和体验,提高旅游目的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地人民所共同依赖的环境质量。充分满足人类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合理规划和开发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旅游业管理是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有利于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旅游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带动了人员、资金、技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跨国界流动,对旅游经济客源地和目的地均有较大的经济影响。
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是旅游经济影响所研究的重点,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的经济影响包括:第一,增加就业机会;第二,带动相关产业;第三,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具有很强关联性的发散性产业,可以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旅游经济研究与规划中心石培华的研究表明:2002年核心旅游业直接就业规模达到800万人,综合就业达到4,400多万人,占社会全部就业的5.1%。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对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业服务等密切产业就业贡献分别为35%、24%、26%和19%以上。针对不同行业就业增长的比较,旅游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现代旅游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文化审美活动;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活动。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消费中,一般包括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而旅游消费则属于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为了减少或消除工作带来的身心疲惫,丰富物质文化生活,就会主动外出旅游。或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山水风光;或了解异地风土人情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或探亲访友以追怀故旧;或休闲度假以增进身心健康等等,从而使旅游活动成为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人们用于享受和发展的消费支出也会相对增加,进而增加旅游消费的支出。
现代旅游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消费,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高层次享受。因此,从文化角度来看,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既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又是文化的消费过程。作为文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旅游活动体现出一种社会、民族文化的内涵及特质,从而创造出一种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新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消费过程,通过旅游活动可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非常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奇异的民风、民俗进行认识和鉴赏,从而不仅是一种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审美活动过程,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增进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团结。
交往沟通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无交往就不能结成人群,无交往就不能称其为社会,无交往就没有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特别是当今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通的社会,社会交往活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旅游活动,不仅促进了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和理解,从而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而且通过对自然界优美环境的感受和多姿多彩的旅游消闲活动,开阔了人们的胸襟,沟通了彼此之间的思想感情,很好地调动了人们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在自然、轻松而愉悦的氛围中产生其他交往形式不能达到的积极效果。
现代旅游虽然不是以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就其整个活动过程,必须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因为任何旅游者要想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有效地达到旅游目的,并满足旅游需求,都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这样就需要有专门的服务部门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与之发生一定的交换行为,从而产生一系列经济活动。因此,现代旅游已不是一种单一的社会文化活动,而是建立在以经济活动为基础,把多种要素集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尤其是随着以提供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业的产生和迅猛发展,现代旅游就逐渐发展成为以旅游为目的、以经济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经济活动。
旅游经济是一种商品化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旅游活动主要表现为旅游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我需求的活动,一般不涉及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而现代旅游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因而必然要产生经济活动中的供需双方和交换的对象。一方面只有当市场存在着旅游经济活动的需求主体――旅游者时,才可能产生大量的旅游需求。而旅游需求的规模数量、消费水平、旅游目的、旅游内容等不仅决定着旅游经济活动能否有效地进行,而且对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当市场上存在着旅游经济的供给主体――旅游经营时,才有可能为旅游者提供各种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因此,旅游经营者既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旅游产品的经营者,是保证旅游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并促进旅游经济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现代旅游经济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性产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之快,综合经济效益之高,产业带动力之强,吸收劳动力就业之多及其发展的光明前景,促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均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积极扶持和发展。伴随着旅游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产业范围的全球性扩展,使旅游业不仅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朝阳产业”,而且成为第三产业中的带头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及相关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产业范围非常广泛。旅游服务业本身涵盖12个第三产业行业,还有23个行业与旅游服务间接相关。与旅游服务业直接、间接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共有35个。据测算,在国外,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2.5美元;在我国,旅游业每收入1美元,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3.12美元,使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美元,利用外资金额增加5.9美元。大力发展旅游业最明显的经济作用之一是可以增加旅游接待地的财富或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和促进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在经济研究中众多学者们用各种指标测度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例如,在鲁继通关于广西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旅游业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度三个方面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休闲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农产品供给由短缺变为过剩,经济增长的模式开始由单纯注重数量的粗放经营模式向质量与效益并重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转变;三是党和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展开了新的篇章;四是强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统筹城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一、 休闲农业的内涵
1.休闲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与经营,结合乡村文化和农家生活,满足人们旅游、娱乐、休养身心的需要,增进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和农业生产的了解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休闲农业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化。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有:(1)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2)以农业生态资源为条件;(3)以农业高新科技为手段;(4)以邻近都市为依托;(5)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的。
2.休闲农业的类型与功能
按照所利用的资源划分,休闲农业的类型可分为:(1)农产品直接利用型:利用当地栽培的草莓、樱桃、枇杷、苹果、桔子、葡萄等水果或蔬菜规划为观光休闲农园。(2)畜产品利用型:以饲养家禽家畜及开发新品种的可爱动物如“迷你小猪”等为主。(3)林产品利用型:利用森林公园、野营农业园等开展采蘑菇、露营等趣味活动。(4)水产利用型:以水上活动为主,如垂钓、赛龙舟、潜海体验等。(5)农作过程利用型:让市民亲身参与农业生产过程,如插秧割稻等,这类活动可能对“老三届”知青、银发老人等有特别的吸引力。(6)文化资源利用型:以传统乡村文化为主,如民间艺术展览馆、民俗文化馆等。(7)农村资源利用型:提供农村民宅给游客住宿,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农村生活。
休闲农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1)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2)生态环保功能:为了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主动改善环境,维护自然生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做好资源保护工作。(3)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的接触、交流与互动,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村生活品质。休闲农业使久居都市的人们有机会认识农业,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体验田园生活,提供独具特色的休闲场所,解除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压力,达到休养身心的效果,尤其对老龄化社会中日益增长的老年人提供了怀旧和回归自然,延年益寿的场所。此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使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产业文化等得以传承。在日本,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有正义感的健康人格,很多市民把子女送到农村就读中小学,或者在寒暑假把子女送到农村亲戚家寄宿,并让他们参与农场生产活动。
二、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发展休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可用于休闲的时间也比过去大大增加:不仅有平时的双休日,还有春节、“五一”、“十一”等“三大”黄金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生活大大丰富的基础上,必然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反璞归真,回归大自然,聆听天籁之音,领略乡村风情成为新的时尚,旅游消费也逐步从传统的景观旅游发展到以休闲农业等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上来。尤其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在休闲农业园区内,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山珍野味,瓜果蔬菜,还能进行花卉观赏、鲜果采摘、狩猎、垂钓、烧烤等活动,使各种农产品就地消费,既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发展休闲农业顺应世界农业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从内心里崇尚简朴生活,休闲需求也迅速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产业――休闲农业应运而生,一方面拓展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开辟出新的旅游领域。由于休闲农业具有经济、社会、教育、环境、文化传承和康乐保健等多种功能,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年来,休闲农业在我国也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
三、 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1.正确引导,促进发展
市场需求是休闲农业产生的源泉,也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所在。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重点示范,切忌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地盲目上马。必须制定合理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设施及建设的许可批准制,对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指标进行检查。
2.借鉴经验,巧妙设计
加强对国际休闲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的研究,努力做到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注意休闲农业中单项适用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其科技含量:如农田管理、节水滴灌、环境监测、农业装备信息化等实用技术,以及精细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等。在通盘规划中注意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常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时令的品种,在游人集中的地区,应使四季皆有景可赏。注意休闲农业建设规模和区域布局,避免市场范围过于狭窄,客源不足,造成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形。
3.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不能破坏和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结合农村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
习俗,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业,必须利用其特有的乡土文化、风土民情和乡村生活方式去发展,因而要求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要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也要有历史人文资源的积淀。例如,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由于其独特的魅力而深受游人的青睐。还有重庆垫江有悠久的牡丹栽培历史,现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因此要注意提炼休闲农业的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乡土文化内涵。
一、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诸要素中属于自然资源与历史基础要素,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资源”的共性,在区域经济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可利用价值。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的实用价值和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一)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旅游活动具有异地性,它以人们的地域移动为主要特征;而诱发人们地域移动的主要动力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是人们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旅游活动的行、游、住、吃、购、娱这六大要素中,行、住、吃是旅游活动的必备条件;购、娱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则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而旅游资源,正是游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没有旅游资源,区域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内容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无所谓旅游。
(二)旅游资源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
区域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是旅游需求的形成和增长。决定区域旅游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旅游资源则是刺激旅游需求的内在动因。一般地说,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决定着旅游需求数量的多少;当其它条件都具备时,旅游资源越丰富,旅游吸引力就越大,旅游需求也就越强。因此,丰富旅游资源,扩大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刺激区域旅游需求增长的主要手段。
(三)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在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方面提供的综合性产品。其中,旅游资源方面提供的内容在各项旅游产品中居于主导地位,它是设计旅游产品、规划旅游项目、安排旅游路线的必要前提。旅游资源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因此,要提高区域旅游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首先提高旅游资源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开发牵动区域经济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是在选定好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旅游资源而对与之有关接待条件设施进行开发和建设,以便使旅游资源所在地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旅游环境和接待空间。因此,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产生良好效果,牵动旅游地区域经济发展。
(一)经济效应
1.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旅游业是区域经济中重要的输出产业,特别对于大量的欠发达区域,旅游业甚至是最重要的输出产业。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仅能够刺激区外对本地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货币流人,提高区域绝对收入和人均收人。
2.提供劳动就业机会。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的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性产业,其发展需要宾馆、旅行社、交通、邮政、购物等配套设施为其服务,这些设施需要大量从业人员来支撑运作,这就为社会创造了就业机会。而且旅游就业者专门技术较易掌握,对欠发达地区十分有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来发展旅游业可以吸纳这些劳动力,从而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功的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国家的税收收人。同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旅游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旅游地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必须调整原来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使之与旅游需求相适应。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又要求其它部门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而改变了原有区域经济结构和部门布局。
(二)基础设施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旅游业的产业综合性和旅游产品的整体性,旅游资源开发将全面带动旅游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投资的规模意味着所能提供固定资产的数量,从而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综合接待能力,以及其他各种设施的规模和大小。这些固定资产的类型、现代化水平等不仅影响旅游客源,而且影响劳动生产率。其次,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投资是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是有计划地形成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业有其独特的结构,它主要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设施等多部门构成,各部门内部各环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相互协调的旅游业有机整体。所以,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和构成是形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的重要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部门一样,是旅游业不断扩大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效应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空间。旅游资源是构成环境的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变化各自发展,相互之间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二是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彼此受益。三是冲突关系。当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会发生冲突。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古建筑、古遗址、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纪念馆得以修复和修建,被赋于新的时代内容,成为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一些自然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外,旅游资源通过适度开发而获得的旅游经济收人也是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资金来源,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摆脱无钱保护的窘况。
(四)社会效应
旅游资源开发能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从而加强旅游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种族等偏见,促进旅游地社会的发展,增强了相互理解。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人旅游地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示范效应。这些效应会起到开阔旅游地居民眼界,改善和提高旅游地居民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意识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功效。
三、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的本质是审美和愉悦,消费性和休闲性是旅游的基本属性。研究证实,当一个家庭的收人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成员就很少会外出旅游,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某个临界点时,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支出便可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现代旅游的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一)全球经济发展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膨胀所引起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使脑力劳动者队伍越来越大,以及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劳动者在工作上所感到的不是体力的过度疲劳,而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精神疲劳。在闲暇时间消除这种疲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以寻求新鲜空气和幽静环境。大量城市劳动者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使旅游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导致以非物质生产为特征的全球性旅游业出现空前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
(二)居民收入增加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导致居民个人收人也逐步增加,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和储蓄外,有可能将一部分收人用于旅游。从我国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内旅游热持续“升温”,出国旅游也悄然兴起。
(三)闲暇时间增多
这方面的表现在西方社会尤为明显。在西方,多数企业和政府机关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有的实行每周四个工作日,加上每年的例行休假和节假日,闲暇时间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能够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更加丰富多彩。闲暇时间是社会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劳动时间缩短和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外出旅游在时间上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黄梅戏;旅游;开发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118-03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乾隆年间流传至安徽安庆,并在吸收、融入安庆官话以及徽戏的相关特征后,发展为今天具有浓厚安徽地方特色的剧种――黄梅戏。黄梅戏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唱腔流畅,表演质朴,在皖、苏、浙、闽、赣、鄂等地尤为盛行,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黄梅戏在发展传承中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创新乏力、创作萎缩、听众锐减等,对此,将黄梅戏融入地方旅游是新时期发展黄梅戏音乐,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门类,近年来发展尤为火爆,安徽作为传统的旅游大省,有着难以计数的自然人文景观。将黄梅戏融入其中,既能实现黄梅戏自身传承与发展的目标,也能丰富地方旅游景观,打造区域旅游文化品牌,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举两得。文章就旅游视野下的黄梅戏音乐发展做了相关探究。
一、黄梅戏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才老化
黄梅戏以青春爱情故事居主,如《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牡丹亭》、《春香闹学》等,这些曲目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又有欢快流畅的曲调,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因而,对演员的年龄有着较高的要求,大都以年轻演员为主,如50年代的严凤英、80年代的五朵金花都是风华正茂的年龄。然而,当前的黄梅戏演员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青黄不接的现象,除了省级剧团、市级剧团等少数剧团年轻演员较多以外,大部分剧团存在着演员年龄结构偏大、人才老化的情形。尤其是在县以下的戏班中,年轻人的身影近乎绝迹,人才断层是目前黄梅戏发展的最大困境。
(二)剧目陈旧
黄梅戏作为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经典剧目为数不少,最具典型意义的仅为严凤英1955年摄制的《天仙配》、1959年摄制的《女驸马》以及1963年摄制的《牛郎织女》等。正是这些经典曲目和唱腔,使得黄梅戏成为风靡全国的剧种,声势仅次于京剧。后,黄梅戏音乐和其他剧种都受到了冲击,结束后,黄梅戏发展迎来了春天,更出现了“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等五朵金花。但在剧目创作上,却略显乏力,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作为黄梅戏整理、改编、创作的中坚,主要成就仍在传统剧目的现代展示上,剧目创新略为不足,以黄梅戏展示现代生活的优秀剧目相当稀少。
(三)观众锐减
尽管与其他地方剧种相比黄梅戏有着基数庞大的观众,但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黄梅戏的观众也呈现递减的态势。并且,年龄鸿沟非常明显,年青一代群体很少对黄梅戏感兴趣,即使在黄梅戏的故乡黄冈、安庆等地也不例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好莱坞电影、格莱美音乐、日本动漫、韩国组合歌曲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迅速“征服”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心,很少有年轻观众喜欢欣赏慢节奏的传统剧目。加之,黄梅戏等传统剧目过于保守,未能紧随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观众人数不可避免减少。
二、黄梅戏音乐的旅游价值探讨
(一)丰富旅游景点
旅游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旅游日益成为旅游中的重要支柱,而地方剧种则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黄梅戏形成于安庆,有着极为鲜明的安庆特色,比如黄梅戏的发音吐字与安庆官话紧密相关,而黄梅戏的韵律则有着鲜明的徽戏特征,将黄梅戏表演穿插到安庆乃至安徽各旅游景区,如黄山、天柱山中,可以丰富景区景点与观瞻性。
(二)提升旅游层次
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还将加大。不仅如此,文化旅游与传统的自然观光旅游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融合态势,一方面自然观光景点了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品、服务日益依赖于传统的旅游景区平台。黄梅戏在安徽各地,尤其是对安庆旅游景区中的融合与发展,对安庆旅游景点文化内涵的弘扬的有着相当不错的效果,是提升游客旅游层次的有效手段。
(三)传承地方文化
现代经济的发展以人口的自由流动为主要特征,这在促进全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形成的同r,也日益侵蚀着地方原本赖以为生的精神温床――地方文化。目前,地方文化在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呈现出普遍凋零的态势,安庆等地也不例外,黄梅戏无论是演员还是听众都在大幅度减少,这对安庆地方文化的传承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将黄梅戏和地方旅游结合起来,等于为黄梅戏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对于地方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
三、基于旅游视角的黄梅戏音乐发展策略
(一)以政策扶持为引领
强大的政策扶持是黄梅戏音乐发展的前提,也是黄梅戏与地方旅游相结合的前提。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传统文化的日益复兴,安庆市、黄冈市、黄梅县两级政府对黄梅戏的重视有增无减。黄冈市实施的人才工程、精品工程为黄梅戏培育了两位梅花奖得主,为黄梅戏与旅游业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安庆市更是将黄梅戏作为城市文化名片来打造,并将安庆最大规模的经贸洽谈活动命名为中国黄梅戏艺术节,这对黄梅戏来说起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效果。当然,为了更好地将黄梅戏资源融入到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中,安庆、黄冈等地方政府还要从项目审批、税收等多个环节给予政策扶持。就项目审批而言,在旅游开发公司根据安庆的旅游景区而开发的与黄梅戏相关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中,政府要在法律规章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优化审批程序,为旅游开发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就税收而言,政府可以给予旅游开发公司必要的税收减免,增强其产品、服务开发的欲望。
(二)以景区建设为重点
音乐与旅游的融合离不开必要的平台,而平台通常就是旅游景点或旅游景区,比如享誉世界的《印象刘三姐》就是音乐资源与地方旅游融合的典范,而张家界景区2009年推出的《新刘海砍樵》则将传统的湖南花鼓戏融入到了到自然景观之中,为黄梅戏和安徽、湖北两省旅游资源的融合提供了经验范例。就以安徽而言,黄山是安徽首屈一指的旅游景点,对安徽旅游产业贡献也最大。黄山作为典型的自然观光型景区,文化旅游景点的融入,既能丰富景^的观瞻性,也能提升游客的旅游层次。黄梅戏发展、成型于安庆,安庆也以黄梅戏之乡自居,因而,黄梅戏与安庆现有旅游资源的融合就显得尤为必要。安庆地处长江之滨,有“万里长江此封喉”的美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并享有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美誉。天柱山、小孤山、菱湖等都是自然观光景区,与黄梅戏音乐有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安庆的旅游胜地,它们无疑是容纳、发展黄梅戏音乐的绝佳平台。
(三)以音乐创新为关键
黄梅戏音乐与地方旅游产业的融合,除了需要依托于政策扶持与平台建设以外,黄梅戏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至关重要,甚至决定着黄梅戏融入地方旅游经济的成败。如上所言,黄梅戏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创新乏力、创作滞后等,这对黄梅戏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表明“吃老本”绝对不是维持艺术生命力的可选途径。黄梅戏作为地方剧种,之所以能够走出安庆乃至安徽,成为长江流域乃至全中国都极为流行的五大剧种之一,和建国初期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有着密切的关联。1959年的《女驸马》更为黄梅戏增加了无数的“粉丝”。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黄梅戏出现过“五朵金花”的时代,但剧目创作上却显得相当乏力。对此,安徽、湖北以及安庆、黄冈各级政府需要加强专业黄梅戏剧团的建设,鼓励黄梅戏创新,将黄梅戏与现代生活、旅游景点融合起来,摸索黄梅戏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途径、新模式,这是旅游视野下黄梅戏音乐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四)以宣传推广为抓手
“酒香也怕巷子深”,广告宣传是政府推动黄梅戏与旅游资源紧密融合的必要手段之一。黄梅戏在中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甚至可以用“妇孺皆知”来形容,这是黄梅戏融入地方旅游的优势所在。但不少人对黄梅戏的了解仅限于“为救李郎离家园”、“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几句歌词上,关于黄梅戏的其他内容,比如诞生地、成型地则不甚了解,更不用说去了解黄梅县、安庆市有哪些旅游资源了。对此,政府需要做好黄梅戏的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借助央视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做好黄梅戏的宣传工作。比如,安庆市政府可以依托地方专业剧团,排演相应的黄梅戏短片,借助央视、安徽卫视等上星卫视让全国观众来了解、欣赏黄梅戏。不仅如此,在黄梅戏短片的摄制中,安庆市政府要巧妙地融入安庆的旅游资源,比如以天柱山等景区作为黄梅戏摄制的基地,并不断在黄梅戏欣赏中切换景区,比如菱湖景区、小孤山景区等,将安庆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呈现出来,这对增加黄梅戏听众,促进安庆旅游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戏剧艺术中的瑰宝。从旅游视角来看待黄梅戏,不仅能够为黄梅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对黄梅戏诞生地、成型地的地方旅游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新时期黄梅戏音乐发展的有效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梓琳.关于黄梅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05):44-47.
〔2〕徐冉.黄梅戏旅游开发及发展探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07):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