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明确指出:“教育部将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的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也必将成为改革的灵魂。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基础教育的素质养成目标,必须通过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而达成。具体到生物学科,就是如何培养“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开展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实现课堂的转型,是重要的课题。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为例,浅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 基于素养的教学目标

学生的学习是分学科进行的,如何才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相统一?其实两者并没有冲突,只有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分解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通过各学科的教学贯彻下去,才能使培养核心素养具有可操作性,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囊括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劳动技能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的优势。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更加注重生命观教育、科学通用概念教育、科学实验方法和探究能力教育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从生物学视角出发,每一点都是知识、技能、情感的融合,兼具个人和社会价值,是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部分。

崔允t教授在《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生素质》一文中明确指出: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关注需要发生转向,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即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关注“学生学会什么”,这都需要教师更多地思考。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发生转变,即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生物学核心素养。

在“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一课中,笔者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 通过上网搜索资料,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发现过程及其作用,认同科学探究的历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需要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 通过小组学习构建血糖调节的动态物理模型,探究血糖调节的过程,从而归纳总结运动中和饭后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M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并且能类比推理体内其他激素调节过程;体会模型建构的方法及好处。(3) 学会做小医生,网上搜索当前治疗糖尿病等激素失调疾病的方法并在课上分享,从而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更加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基于素养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品格并培养其持久的能力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关注的重点,该过程往往离不开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当前,课堂中生物学科素养教育的落实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构建落实型课堂;落实个性化教学,放飞每位学生;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学科特征。笔者正是以以上几点作为启发,寻找生物课堂核心素养教育的切入口。

2.1 了解学情,准确定位

教学活动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控,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做到“以学定教”。其中,“设计学前准备、制定教学任务”尤为关键。

高二的学生已在初中学过激素的概念和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教师要求小组利用互联网查找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科学史、糖尿病的病因与治疗方法以及激素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做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以及制定符合学情的学习任务也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笔者将课堂教学分为“小组分享课前收集的科学资料”“设置情境――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物理模型”“小组展示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小组分享当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以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期间设置的情景与生活息息相关,如“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是稳定的吗?”“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胰岛素时,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讨论与思考”,突破重难点。

2.2 科学规划教学环节

本节课为模型建构课,学生需动手操作,笔者参考“学讲方式”,即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通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流程为:自主先学资料分享小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学后反思课后拓展。

2.2.1 小组探究任务明确

本节课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率。例如,笔者设计的探究任务1为:小组合作构建血糖调节的过程,归纳总结出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时血糖调节模式图。笔者要求每个组员都要有明确的分工、交流讨论,确定发言人,如小组中谁来扮演甲乙丙,运动时及饭后指令由谁发出,由谁归纳总结等。

2.2.2 及时收集和解答问题

理性思维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学生在合作的过程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之外,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问题。可让学生把问题写在本子上,教师挑选普遍性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上予以解答,实现有效教学。例如,是否身体中所有激素的调节方式都类似于血糖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只有胰高血糖素吗?在小组活动的环节中,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提问与倾听,在问题的反馈中提高合作的深度。

2.2.3 多样化的交流展示

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以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节课中笔者安排了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学生在本次教学中不仅能口头表达,还能借助黑板、多媒体、图片道具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例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血糖调节的模式图,并进行讲解。

2.2.4 学后反思及拓展

学后反思有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巩固学习的成果。本节课知识性目标主要是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因此,笔者留下的反思任务是:回顾血糖调节的过程;试举例说明生活中反馈调节的实例。

从课堂来看,学生能写出血糖调节的机制,并对其他激素调节机制产生疑问;掌握了模型建构的一般方法;认同激素的发现过程是在不断地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在了解日常预防疾病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最好的课堂应该是在学生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问题。笔者在本节课中也留给学生拓展题:查阅资料,说明血糖调节只有激素的参与吗?以甲状腺激素为例,你能写出其反馈调节的过程吗?这些问题既是本节课的延伸也是下一节课的引子,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3 角色转换,组织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生物课堂教学,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由课堂知识的主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2.3.1 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要体现在对学情的掌握、对教学的设计、对学习活动的组织、对问题的适当点拨上,使教学环环相扣。笔者是这样引导教学的:以马拉松运动员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安排其中一个小组演示血糖调节模型建构过程;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修改得出血糖调节模式图;通过模式图引导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反馈调节。在归纳模式图时,笔者是这样点拨的:血糖调节的核心是实现机体的稳态即血糖浓度的稳定。血糖浓度过高需要什么激素降低?浓度过低需要什么激素升高?

2.3.2 协调者和参与者

课堂上,教师要做“站在现实后面的”参与者,走下讲台,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中,收集相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5个教学时机:指导预习的时候,教师要让一步;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慢一步;展示拓展的时候,教师要退一步;研讨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停一步;总结反思的时候,教师要缓一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例如,总结血糖调节机制时,小组代表把讨论的结果写在黑板上,小组间相互查漏补缺,教师略微点拨,最后再归纳总结。

2.3.3 激励者

新课程倡导“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激钛生。笔者通过“小组积分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表现欲;采用“奖品制”激励学生,使其在成功中树立自信。

3 基于素养的教学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评价中最有价值的理论,理论指出要注意学生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与学生学前起点进行比较,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在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启发性、鼓励性、引导性语言与学生交流,并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此外,课后,小组内的成员要针对本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记录在本子上,供教师参考。教师要选择精当的习题检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巩固学习成果。

新一轮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指向,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准绳。然而,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堂课所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模糊的认识会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清晰,关键是敢于尝试。

参考文献:

[1] 徐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 2016(20):115-115.

[2] 赖海元.新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J].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2010.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实际矛盾;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14

当前课改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新课程顺应时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然而在生物课程改革中,上述理念的真正实施和目标的真正实现将会遇到很大麻烦。著名的“木桶原理”阐述了一个道理:木桶水位的高度,决定于最短木板的高度。笔者认为以下一些存在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极有可能会成为此次生物新课程标准改革这一木桶中的最短板。

一、当今生物课改的矛盾

矛盾一:新课改对教师要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正在走入生物教学课堂,课堂气氛和效果明显改观。然而,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普遍化、大众化。退一步说,就算全国所有的学校都有多功能教室,也需要丰富的专业教育人才为后盾。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专任生物教师偏少,很多时候生物课都是由其他科教师兼任,课堂教学也仅限于照本宣科,更不用说制作课件了。

矛盾二:生物等小科目与主干科目间的矛盾

目前,许多学校为了上质量、创品牌,将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集中在某些学科上,同时在思想上将不同学科区分为主科和小科。另外,家长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在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也鼓励自己的子女在主科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通过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学生们也就认为:这个学科很重要,那个学科学好学坏无所谓。这样对生物学科教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矛盾三:生物学科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间的矛盾

生物学科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仍然属于弱势学科,其本身所能支配的课时相对于其学习的内容来说显得偏少,教学过程中又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冲掉几节课,导致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突出。就目前的教学时间来看,只用于理论课的教学还是勉强够用,但要保证实验课全部开出、开好就比较困难了。有的实验课可以在实验室结合理论学习一堂课。但有些需要学生亲自动手练习的实验必须要用一个课时才能保证实验的质量。试问:偏少而又得不到保障的学习时间,又如何能将这些弱势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实到位呢?又如何面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

矛盾四:生物等小科的教师工作量与课程标准要求间的矛盾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强调注意个性化教育。然而,一个教师大都要求承担六、七个班级以上的教学任务。以每个班50人计算,每位教师至少要面对300多个学生。试问:每位教师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所能倾注的精力能有多少呢?在这样的情形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并设法培养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又谈何容易。

二、解决矛盾的对策

上述这些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到生物课改计划的落实,成为木桶原理中最短的那几块桶板。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大教育投资,加强硬件设施投入,提升生物教师素养

1993起,我国就提出了教育经费要占GDP比例4%的宏伟目标。弹指一挥间,十年光阴转瞬而去,而这个目标却一直难以实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能够尽快实现,我们也要从教育入手,加大教育投入,让所有的贫困地区和边远学校的硬件设施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就生物学科而言,除了像理化学科一样能拥有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外,还需加大力度培训专职生物教师,提升现有生物教师的专业水准。

2. 淡化小科目与主科目间的界限

具体做法是从初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即开始采用分次考试,综合评价的方法,改变原来的一考定胜负的考试制度。在学生学习的特定阶段组织各有关科目的会考,会考成绩作为选拔学生的一部分依据。各学科在考试成绩中应占有同等重要的分量,退一步说,各科的分值不应相差太大,比如,语文、数学和英语占120分,而生物只占60分,从而淡化主科目与小科目间的界限,让生物等小科目都能得到全体师生和家长足够的重视。

3. 初中生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现综合化

新的教材应紧扣新课程标准,强化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强化基本的生物技能,强化生物与社会、科学、技术相结合。从初中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深造的需要出发,选取必须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反映生物科学全貌及最新进展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强化知识的综合性,淡化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体的各自特殊性,将植物学、动物学和人体生理学的知识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新组合。例如,初中阶段讲授“植物的呼吸”知识,讲授“动物的呼吸”知识和“人的呼吸”知识,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分别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动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知识,学生应该了解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识。教材应整合各种生物的呼吸方式,减少内容,从而减轻学生负担。

总之,初中生物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可以避免分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减轻课时量,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样,生物学科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间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 采用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

全世界被评为“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国家是芬兰,而该国的教育从小学起就实行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笔者认为该国的这项制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它有如下好处:首先有利于解决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间的矛盾,因为这种制度允许学生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选修相应学科,而不必每门学科都学,有利于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其实,在现在的教学制度下,有很多知识是学生在中学阶段花费了大量时间才好不容易学会到的,而这些知识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却毫无用处,并很快会被忘掉。其次有利于解决教师工作量与教育要求间的矛盾,采用这种制度后由于学生的分流,每一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数将有可能维持在一个较合理的数量上,有利于教师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从考试试卷来分析,学业水平考试有以下特点

1.考试范围符合课标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学业水平考试紧紧抓住了《课程标准》这个课改的指南,一切从课标出发,编制试题,设置情境,试题难易适中,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要求。重视考核学生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2.考试内容突出了生物学主干知识。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增强了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的重视程度。同时考试突出了对学生将来对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对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分析,可见生物学主干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体现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宗旨。

二、学业水平考试应对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生物学业水平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其中90%以上是基础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业水平考试说明,加强主干知识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突出生物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学习,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生物学基本概念,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生物学的知识体系。

2.加强重要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3.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初中生物课程不仅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学习和探索生命科学的能力,还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丰富情感和正确态度,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加强对学生学习生物学科方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听好每一节课

不少学生有这样的想法:生物很简单的,只要最后背背就可以了。殊不知如果没有理解作为基础,生物知识点到最后是没法记忆的。所以对于重点知识,教师要反复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去讲解,围绕重点提出一些问题,以便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2)指导记好笔记

俗语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生物这门需要大量记忆工作的学科来说,记好笔记显得尤其重要。将知识内容的纲要记好,并记好教师讲课时举的一些实例、画的一些简图、提的一些问题等等,为将来复习提供提纲和资料。

(3)指导科学的记忆方法

①简图记忆法。即通过绘制简图加强记忆。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时,将各部分器官绘制成简图,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即一目了然。

②衍射记忆法。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例如,以细胞为核心,要衍射出细胞的概念、细胞的发展、细胞的学说、细胞的种类、细胞的成分、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等知识。

③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在学习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制作时,可把实验步骤归纳为“擦、滴、撕、展、盖、染”六个字,方便学生记忆。

5.在开放的问题解答中培养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开放试题着眼于测评学生发展水平,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强调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强调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选择已有知识、方法,发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形成。引导学生不断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体现个别发展的理念,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     生本教育;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顾名思义,生本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出指导。初中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机意识性,对生物教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且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充分适应日后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将生本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为培养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贡献力量。

一、生本教育理念的原则

(一)主体性

每一个班级都是集体,集体是由每一个学生组成的。他们都是集体的一分子,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公平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并未认识到生本教育理念的原则,往往是喜欢好学生,对待学困生以及优等生的态度截然不同。除此之外,教师往往会将自身的地位放在很高的位置,不尊重学生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升本教育的理念下,教师需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被激发出来,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生物素养得到提升。

(二)全面性

我们了解到,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而世界上的两个人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未知的事物有着充分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际的生物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学习上的满足。这就需要教师对全班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点以及具体学习情况等,从而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具有针对性。

(三)理论与生活相结合

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最终将服务于生活。生物学科更是如此,大多数的生物知识与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知识理论需要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得到,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那么,教师很难让学生消除对生物学科的恐惧心理,并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生物学科必然的教学途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二、生本教育理念的主旨

(一)更新教学观念

对于传统教学观念来说,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只关注眼前的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教学观念强调让学生关注自身的长久发展,让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从而可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生物的实际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从而使得培养学生的思想发生变化,不断发展自身的教学理念。

(二)创新道德教育观念

对于现代化社会来说,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超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而很多教师在分数的影响下,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这无疑会跟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相冲突。因此,对于当代的教师来说,要不断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不断为学生营造温馨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条件,并不断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生本教育理念固然重要,但是若只强调生本教育理念,而忽视了教学评价机制是十分不理想的教学步骤。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使教学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虽然成绩很重要,但是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凭借一次分数就能得到,而是要综合成绩、学生表现以及参加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来说,很多学生会认为生物是一门副科,不需要自己投入太多的精力,而是要将精力投入到语文、数学以及英语这几门主科上。殊不知,这种学习观念对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很多学生认为生物是一门文科类型的学科,只需要在课下利用一点时间来背诵主要知识点就可以了,而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自己完全可以利用课上的生物教学时间来学习主科,看似将时间安排得很好,但却忽视了自身生物素养的提升。当长期下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生物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师生之间的交流较少

在传统的教学行为中,很多时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学生在讲台下丝毫没有被感染,而是自己在记笔记,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如果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如果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对生物学科产生厌学的心理,进而使学生学习生物的效率不断降低,这无疑会影响生物学科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

四、在生本教育背景下实现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较为陌生的学科,若教师不加任何的修饰直接进行教学时,显然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降到最低。因此,需要教师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当教学方法合理科学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增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时,其探索的热情以及参与的激情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虽然初中生物知识较好理解,且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为紧密。那么,教师在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时,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该课程充满兴趣时,这对于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知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生物”时,世界上的生物丰富多彩,有水里游的、陆上跑的、天上飞的以及我们看不见的。为了展示生物的丰富性,教师可以运用计算机为学生展示丰富的生物世界。比如,植物园以及动物园等,那里有丰富的植物生物世界以及动物生物世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大大的博物馆来了解生物的变迁。当学生通过视频以及图片介绍了解了我们周围的生物时,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抽象的生物的生命现象。教师通过现场演示草履虫,该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的典型,一个小小的细胞就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为了让学生全面观察草履虫,教师可以通过显微镜的帮助来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神奇面貌。多媒体与显微镜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对生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接下来的知识学习也会充满兴趣,并主动探究接下来的生物世界。

(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生物学科的根本教学目标。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学习理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当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综合提升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等,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真实用途,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欢乐,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时,其中草履虫是让学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直接方法。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草履虫,让学生了解草履虫的日常生命活动以及对其刺激之后的反应。为了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草履虫的存在以及单细胞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实验的方法来实现教学。首先,准备草履虫培养液、牛肉汁、食盐、玻璃片、吸管以及放大镜等,让学生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步伐,观察具体的实验现象。在玻璃片的右侧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在玻璃片的左侧滴一滴牛肉汁,用吸管连接玻璃片的左侧以及右侧,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在观察草履虫的运动轨迹之后,在左侧的牛肉汁上撒上少许食盐,再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的运动轨迹。通过不断地添加实验条件,我们可以发现,草履虫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变化。草履虫在实际生活中,更喜欢生活在稻田、水沟等含有有机物的地方,它们的食物一般以细菌以及单细胞藻类为主。通过与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容易理解单细胞的相关知识。

(三)制定多维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学习方向

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来说,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若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会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因此,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所以,为了实现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多维度地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内容。对于初中生物学科来说,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该角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材知识;其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该角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具体过程;其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该角度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制定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其一是知识与技能方面,该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及可以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的具体内容;其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即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并可以不断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其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即让学生在结合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了解我国多样性的生物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保护生物的意识。通过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的提出,让学生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课堂上渗透生本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对于教师来说,需要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来对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不断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当然,针对生本教育理念,需要教师明确生本教育的内涵以及基本原则,在分析当今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海.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新课程(中),2019(7)-:188-189.

[2]能巍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J]求知导刊, 2020(8).29-30.

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生物学科 创新

素质教育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的全新的教育观,在素质教育中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最终的目标,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等都会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有所区别。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生物教学过程中来呢?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也是三大基础自然学科之一。生物学科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具备一定的生物素养就成为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现如今很多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依然沿袭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生物知识的传授作为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要知道我们这里所说的生物素养绝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上,同时还包括一些生物学思维、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仅仅依靠过去的教学模式显然与生物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一旦我们把素质教育理念渗透进生物教学工作中,自然会有利于生物素养的提升。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渗透素质教育呢?

一、教师要对素质教育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时代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无疑是非常有利的,而我们要想顺利的开展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师首先就要对素质教育有一个清醒而科学的认识,只有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够保证素质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很多教师在开展素质教学活动时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才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例如,有的教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素质教育,就把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些形式主义活动上来,像是很多教师在上生物课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做各种游戏、开展各类学生活动,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是享受到了热闹的教学,但是最后的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除此以外,还有的教师在实施所谓素质教育时采取“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把应试教学方式换一个包装,结果还是同以前的教学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由于教师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因此,我们要想让素质教育名副其实,就要先从科学的认识开始,先努力改进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地搞好素质教育。而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加强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学习形式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够符合素质教育对于教师素质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二、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任何事物获得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如今高速发展的态势之下,创新一词也就自然成为了十分热门的词汇。如今我们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却远远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理所当然地被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1.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十分重要的内驱力,有了兴趣作为前提的学习活动就会摆脱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转而会以更加主动的心态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而创新能力的形成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之下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更容易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因此,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就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轻松的教学环境。在以往,学生一进入学习状态就好像是要上战场打仗一样,尤其是在“灌输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显得十分紧张,一堂课下来,教师很辛苦,学生也会感到筋疲力尽,试想这样的教学环境又怎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学生在主人翁意识的推动之下,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同时在学习的过程自身所具备的潜能也能够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2.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按照已有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常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知识的学习和系统化知识结构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也常常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唱反调”,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一定的逆向思维,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十分有利的,例如,我们可以在学习完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后,再来认识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并分析实现F2代分离比的条件,同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3.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阶段有很多有趣的生物实验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然而,很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一些教师在做生物实验的时候总是习惯于让学生进行一些模仿性的实验,这样学生就沦为了实验操作工,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转而用一种更加科学的模式加以替代,例如,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些实验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实验素材等,再采取小组合作等方式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这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验教学会使得学生不再一味地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实验,而是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实验中来,从而逐渐培养出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改进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