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设计的出路

景观设计的出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景观设计的出路

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第1篇

规划以“玉龙腾云起,文明颂古今”为设计理念,打造一条松北新区兼具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特色景观大道,通过路径、植被的精心配置,营造流动起伏的绿地形态与空间,在道路两侧形成一组形态多样、生态平衡、充满生机的公共生态绿地系统。景观大道的设计中,通过节点的设计,使之成为整条道路的景观骨架,再由直线段的抽象化的逻辑演绎过程,使“玉龙腾云起,文明颂古今”的主题更加凸显,从而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景观序列,打造成为一条整体性强、功能丰富、风格明显的景观大道。友谊大街周边的用地性质将友谊大街整条道路分为两个区段——商业段和行政段。商业段以动感连续的种植形式为主,行政段则以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为主。鉴于绿地宽度的限制,只在商业段设计适量的铺装,缓解购物人群的集散压力,行政段则以绿植为主,形成有序、丰富的植物序列。在文化元素上:用红山文化中“玉龙”文化符号,在节点设计和直线段中,象形化的魔纹和节点的文化雕塑,突出了城市新道路建设的重点,同时弘扬了中华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功能设计上,商业区段种植以流线形式为主,流畅、大气,预留设置与商业区相接的出入口和游步道,使得人行道和商业区相连,能够达到活跃商业气氛的效果。行政区段不做过多的铺装,只在节点转弯处进行空间的划分,变化处理。绿篱形式为流畅的曲线,配以规则的树阵,清晰大气,既严肃又活泼,配合行政主楼和广场,更添气势。植物选择上,商业区段种植模式为:背景林+流线型绿篱+流线花灌木+组团。行政区段种植模式为:背景林+树阵+流线状绿篱+组团。背景林植物有:白桦、国槐。中层花灌有:紫叶矮樱、暴马丁香、红刺玫、接骨木、木绣球。地被植物有:马蔺、福禄考、粉花绣线菊、景天。

2大街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强化规划

“依悠悠青山,塑生态新城,留白云绿水,续草原故事”。通过特色的“哈达”形状及基本设施的设计来满足多样的活动需求,主要包括生活性、休闲性、交通性和安全性四类设施。根据不同类型设施的服务半径类型和个性化设计,形成景观展示、功能使用、设计创意一体的设施网络和完整的松北文化脉络。西站大街周边的用地性质将其分为两个区段,商业段和居住区段,再根据重要节点划分为四个不同风格的标准段。四个标准段均以“哈达”为寓意,以其流线的造型和自然的走向设计出绿地间的铺装,打破以往的思路现状,形成多样的不规则的绿地边缘和流畅的园路带。在文化元素上,蒙古人迎客的“哈达”被赋予了平面的元素,联通整个道路的主平面,宜为欢迎人们来做客的传统意思,同时派生出的座椅、小品及雕塑,无不符合哈达的寓意,节点处穿插红山文化的景墙,一个现代化的迎宾文化大道油然而生。功能设计上,商业区段两侧的用地性质是以商业用地为主,该路段的设计以将周边的环境与西站大街的迎宾景观性相结合为主要设计手法,游园路采用“哈达”的柔美曲线,展现松北人的热情好客。居住区段位于松州路与园林路之间,道路两侧为居住用地。运用简练的线条和丰富的植物景观塑造安逸静谧的休憩空间,将传统文化和现代造景元素相融合,更好地体现了草原绿城的城市印象。植物选择上,商业区段和居住区段的种植模式都为:背景林+中层花灌+地被+时令花卉。背景林植物有:白蜡、白桦、国槐、栾树、云杉。中层花灌有:紫叶李、紫丁香、榆叶梅、碧桃、山楂、木槿。地被植物有:金鸡菊、马蔺、石竹、金娃娃萱草、荷兰菊。

3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强化规划

作为城市主要生活道路,英金路主要体现城市居住文化和生活文化,设计利用穿梭绿地间的游憩道路、文化主题空间、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等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居住文化,突破道路绿地全覆植被的陈旧模式,迎合交流、休憩、健身等功能需要,展示城市发展活力,打造松北区重要的生活道路。英金路周边的用地性质将其分为三个区段,居住区段、商业段、居住区段。居住区段以流线型的园路贯穿于绿地,适当的设置了休息空间,方便周边居民,为其提供很好的娱乐休闲环境;商业段则增加了开敞空间和小型的集散空间,并且运用红色民族特色的景观廊架活跃商业氛围。在文化元素上,契合蒙古族所特有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把节点处打造成文化主题空间,利用富有文化的主题雕塑和小品等手法,展示独特民族风情。功能设计上,居住用地以带状绿篱与铺装展示出现代、简洁的设计风格,衬托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该路段运用不同颜色的绿篱组成柔美曲线的色带,在绿篱间设置道路,增加步行的乐趣,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商业段用地,路段设计以开敞游憩为主,背景林种植整齐划一,前面运用景观树与花灌木、地被搭配的植物组团模式。植物选择上,居住区段的种植模式:背景林+中层花灌+绿篱+地被。商业段的种植模式:背景林+中层花灌+地被+时令花卉。背景林植物有:白蜡、毛白杨、国槐、栾树。中层花灌:紫叶李、碧桃、稠李、紫丁香、木槿、山楂。绿篱植物有:朝鲜黄杨、紫叶小檗。地被植物有:鸢尾、荷兰菊、马蔺、金鸡菊、石竹、金娃娃萱草。5化肥街景观风貌的控制与强化规划设计以务实为原则,充分考虑周边的用地性质,将20米、30米宽的绿地作为整体,内设游步道和健身小广场,植物种植丰富、乔灌草相结合,落叶与常绿植物相搭配,成为一条绿量丰富、层次分明的带状游园,营造休闲、亲民、和谐的城市生活氛围。化肥街设计路段绿化带集中在道路一侧,以富山路为界,西侧为30米宽,东侧为20米宽。周边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30米宽绿化带游步道形式更为多样,植物层次更为丰富,活动空间也相对较多,能给周边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而对于20米宽的绿化带,是对30米宽绿化带的延伸,在重点位置运用了独赏树,成为景观的视觉中心。在文化元素上,利用如红山文化的符号和思想,配合20、30米的空间,打造属于赤峰人自己的文化公园。植物选择上,种植模式:背景林+亚乔木层+中层花灌+地被。背景林:毛白杨、栾树。中层花灌:红刺玫、黄刺玫、紫叶矮樱。地被:景天、多季玫瑰。

4结语

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中国画;环境景观设计;天人合一;置陈布势;意境

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7)03-0136-03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协调配合,以满足人们的活动要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为目的的工作过程。其领域包括从宏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环境景观节点设计,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视觉效果的再创造。

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是渊源久远、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在造园理论和造园实践上独树一帜,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和中国绘画相生相长。人们长期以画论代园论,文人画家参与造园创作,从绘画中获得了园林造景艺术的启示,以其绘画构图理论、技巧手法与形式美法则作为园林布景的指导,以自然山水画的美景作为园林造景模拟的对象,构造出秀美的景致。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明代的张南阳、周秉成、清代的李云林、石涛、郑板桥等,他们既是擅画者又是造园者,他们的艺术理论实践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明末计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著成《园冶》一书,在设计史、美术史、园林史上都有着宝贵的价值,从而使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创造了造园史上空前的辉煌。

诚然,在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目前已经可以通过电脑辅助绘图或专业手绘工具进行预期效果的表现,中国画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科已经不再被应用于景观设计表现中。但二者出于相同的审美哲学,有着类似的精神理念,因而也有可类比的创作手法。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中国各大城市逐步踏入“工地景观”,难免出现一批没有文化积淀,不符合人们心理结构、行为需求的垃圾工程。因而,到传统中国绘画中寻找出契合点应用于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中,以一种更为具体的方式传承文化,推进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艺术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

在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上,中国古人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宇宙是一个普遍和谐的体系。天人合一的核心含义是人和天由同一本体构成,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遵循着同样的规律,这一规律就是“道”。“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国美学的本体核心。中国的文章讲“文道”,诗讲“诗道”,画讲“画道”,道是中国艺术的核心,以“美”的形式体现出来。

中国画主张艺术的本质在于客观自然再现与作者主体精神表现二者的高度统一,其创作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面向大自然学习,一面又要抒发艺术家的性情,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也是中国画创作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是主客体的合一,理与气的灵通,也称“道境”。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如槁木,心固可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画道的关键在于妙悟自然。中国画家作画时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道的本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与自然生生不息,而中国画正是特别注重生命感的表达。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会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在现代文化逐步全球性融合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东方的审美哲学对现代景观的影响力。只有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景观设计才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文化上的归属感才能真正给人以精神上的慰藉。中国拥有独特的传统美学思想,优秀的造园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景观设计来说,研习其中的经典表达手法,继承其中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发展现代环境景观的必然途径。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在景观设计中,人类的审美情趣和自然属性正受到更多的尊重。作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完美结合的作品,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是人类回报自然的礼物,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天人合一的宜居环境。中国传统审美哲学所讲求的“天人合一、永续经营、三才之道”,与当代“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生态学思想完全吻合,这对注重人性回归,贴近自然的现代景观环境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置陈布势的构图原则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即考虑整个结构和布局,使结构主次分明,远近得体,于变化中求统一。构图规律、疏密参差、藏露虚实、呼应简繁、明暗曲直、层次及宾主关系等,是中国画论与造园景观设计共同的理论和依据。顾恺之首先提出了“置陈布势”的构图概念,而谢赫在他的“六法”中将“经营位置”奉为六法之一。传统中国画中的“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即构图,在景观设计中就是初步的概念规划阶段。

潘天寿先生认为:中国绘画之根在于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为“道”,道之形象是太极,S形弧线,任意延伸,无始无终,循环往复,一切都在生生不息中流动,这便是气。气的存在就是运动的存在。“万物之成形象,无不由气之摩荡自然而成”(唐岱《绘事发微》)可见,中国画家把“气”视作是形象确立的基础,描绘景物,以“势”来呈现,所谓“山水之象,气势相生”。

空间营造通过不同的“势”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古代画家重“势”已突破了可控的静止,有了主观能动的形式。“画壮士有奔腾大势,恨不尽激扬之态;画三马,隽骨天奇,其腾跃如蹑虚空,于马势尽善也;画七佛,有情势,皆卫协手传;画清游池,不见京镐形势”,《画评》中所述可见顾恺之注重画“势”。一则力求表现出所绘物象的运动姿态;二则突出所绘物象的特征及意趣,以形成其独特的个性之“势”。

在现代景观空间设计中也同样需要造其“势”、立其“意”。画在纸上,景由地起。根据不同的基地条件和项目性质,确定项目的设计理念,通过景观结构分析和功能分区来实现。山地丘岭的景区设计往往依山就势,没有高差的广场设计,会通过定量挖方,制造微地形,并通过景观元素的累加营造视觉中心。这个中心的确立代表了整个设计的点题之处,如青岛五月风广场,就以五月风雕塑为造势的最高点。

“势”是流动的,有韵律的,这才需要“置陈布势”。合理的布势能使整个画面滂沱大气、浑然一体,使整个景观空间“气韵畅通、生生不息”。中国古典园林的含蓄、凝练、隽永,犹如诗歌般的情调与韵律以及绘画般的构图形式,正是以笔墨意趣取胜。

在中国画构图的重要法则中,常用开合、虚实、疏密、黑白、阴阳、宾主等对比手法以造势。开合体现了一种起承转合的关系,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曾写道:“画中龙脉,开合起伏,古法虽备,未经标出。龙脉为画中气势源头。有斜有正,有浑有碎,有断有续,有隐有现,谓之体也。开合从高而下,宾主历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开合通过景观节点来体现,妥当安排景观中点、线、面的关系,以面为基底,通过线的引导,到达景观节点,由分至合,由合到分,在分合的韵律中烘托出景观中心。在景观设计中,只分不合,会让人觉得无景可看,而只合不分,会使人视觉连续紧张,产生视觉疲劳,只有分合得当,才能产生节奏性的视觉刺激,让人可憩可游,沉浸其中。

中国画的布置讲究虚实疏密。一般来说,山水画多讲虚实,花卉多求疏密。虚实,“言画材之有无也”;疏密,“言画材排比之距离远近也”。虚者,空也,只有处理好画面中的空白才能知“知白守黑”、“惜墨如金”。中国画在对空间的处理上普遍追求着虚实相生的意境美,敢于大胆取舍,巧妙利用画面空白,无画处皆生妙境。然画事之疏密亦要“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疏中有密,密中有疏。所谓“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这种虚实相生、疏密相间的对比关系对现代环境景观设计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在景观元素的运用中,以建筑、小品为实,水面为虚,园路为硬,草坪为软。在平面布局中,既要有一定量的景观建筑或景观小品供人们游憩、欣赏,又要有大面积的水域、草坪、广场与之呼应。在立面上,要采用堆山、树丛、建筑等景观元素和一些下沉广场、水域形成高差上的对比。在植物造景中,孤植、丛植相应而生。把握好这些景观元素,对创造连续的、不同性质的景观空间,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园林疏密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幽曲和开朗相结合的设计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提倡朴素、祟尚自然、反朴归真、寄情田园山水。中国园林以山水植物和建筑作为基本设计元素,“虽为人作,宛白天开”。其设计以曲折多变的造型手法和自然野逸的意趣,讲求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造园理念,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绘画原理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不喧宾夺主,注重画面和设计中的整体性,同时考虑点线面的有机关系的原则,使画面或空间具有节奏感、韵律美。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升华

意境,意即意象,境即景物,属于不同的主客观范畴。意境一说来自于佛经“能知是智,所知是境,智来冥境,得玄即真”。意境是佛家乃至传统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中国画和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共同的灵魂和追求。传统中国画以超人的构图法则、特有的水墨意趣笔触营造画面创造意境,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为了传递这种感觉,中国画家相应地以散点透视法代替焦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这和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理解中国画和中国画论时,就不能把这种空间理解成科学的透视空间。

中国传统的园林追求神韵和意趣,以自然情趣与文化精神相融合,以向往自然的精神欲求和诗情画意的意境审美为艺术特征,寓情于景,以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相互促进演变分化,逐步形成异彩纷呈的体系,如北方皇家园林的壮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雅秀美,岭南园林的风格新奇。当人类从最初的农耕文明时代的风景园林走出来,走过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现代环境景观设计,在价值观念、判断标准、实践范围、专业背景和理论方法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已向更为深广的现代文明的方向发展。作为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景观,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表达人类理想和个性生活的方式。景观要创造优美宜人的环境,必须在立意上让画家文人与工匠共同参与师法自然,遵循画理画法造园,功能上讲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作用上做到可观、可悟、可融,要引起美的愉悦、陶冶情操、震撼心灵。还要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优美境界,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这就是景观的意境,是比外在形象更为深刻,更为高层次的审美范畴。

不同的景观设计有其不同的特征,如:含蓄典雅、洗练清漪、神秘幽静、雄伟壮丽、粗犷劲健、浪漫飘逸,赋予人们各种感受。也就是说,景观的意境能使景观有灵魂、赋予环境情感和生气。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极大的丰富了其文化内涵。意境的感知必由景观体现思想境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的象征。在环境景观艺术中,形式是载体,内容是表达,意境是要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化境”。

景观的感受是从直觉的心怡开始,把植物的形态作为各种象征和比喻,引起人们的联想,即“情由景生,境由心造”。设计者常以竹子象征君子刚正不阿、淡泊名志,让人们睹物会意、触景生情,做到传神达意。在景观中,不同的绿色植物配置,可产生不同的意境。高大的松柏、针叶树可构成肃穆的环境,而不规则的阔叶树混植可形成活泼轻快的气氛。完美的植物景观布置更有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的功能作用,这一切更加深了现代环境景观艺术的意境。绘画中植物的点缀与景观中的植物的合理布置与运用,能带来极美的艺术空间效果。画家或设计师常以竹间取道、画间求径等顺应自然的手法创造不同的视觉景观。四季景观植物配置常以春日桃李芬芳、盛夏荷柳相依、金秋银桂灿烂、隆冬腊梅傲放,使景观变化无穷,引人入胜,拟造出景观艺术的诗情画意。当现代景观艺术中具体的、有限的景观形象融入诗情画意的哲学精神,它便升华为抽象的、无限的审美对象。脱离意境的设计不能成为很好的景观空间设计,然而,我们现代景观空间的设计,多数还停留在满足功能加一点美化的层面,对意境的追求很少。景观空间通过人们的公共休憩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引导人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自然、经济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通过・画境”论・意境”,给人们创造“如行画中”的景观空间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的根本追求。

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梧州市;防洪工程;景观提升

[作者简介] 廖灿均,广西梧州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研究方向:堤防建设及运行管理,广西 梧州,543002

[中图分类号] TV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5)01-0025-0002

梧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城市环境优美,区域优势明显,享有“百年商埠”之美誉。梧州市区地处珠江流域西江、浔江和桂江交汇处。据统计,梧州水文站集雨面积为327006km2,广西壮族自治区85%以上的水量流经梧州,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4.245亿m3 。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梧州市城区水患严重,洪水多发,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防洪城市之一,自此,梧州市决心建设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到2005年,城区主要堤防河东、河西防洪堤工程相续建成,经过近十年的运行,大大减少人民因洪灾造成的损失,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但防洪工程岸坡一直处于简单的工程处理措施状态,河道防洪堤岸坡景观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基本处于天然状态。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水生态环境越发关注,提出了亲水、戏水、乐水的人水和谐新要求。本文通过归纳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多种方案,对防洪堤岸坡水景观提升的设计处理措施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可为下一步设计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其他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一、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景观及岸坡现状

梧州市城市防洪堤全长12.33km,分为河东防洪堤和河西防洪堤工程,防洪堤岸坡平均宽度达50m,大部分处于天然状态,目前,梧州市城市防洪工程景观主要分成四个景观区域:河东防洪堤西江段鸳江丽港特色商业步行街、河东防洪堤桂江段梧州历史文化长廊、河西防洪堤富民堤段堤顶休闲观景带、河西防洪堤西江段西堤公园健身绿道。

河西防洪堤全长8.73km,分为浔江左岸龙新小学至白鹤观段,长6.88km,桂江右岸富民段1.85km。河西防洪堤工程于2003年全部建成至今,发挥了极大的防洪效益。目前,防洪堤内侧经过绿化美化,已成为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供人们休闲健身的西堤公园,但河西防洪堤岸坡由于技术以及资金等原因一直得不到有效维护和美化亮化,存在不同程度岸坡石龙压脚,部分没有硬化的岸坡,表面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一些护岸还遗留一些旧钢筋混凝土构筑物,不利于河道行洪和岸坡稳定。

河东防洪堤全长3.6km,分为桂江段和河西段,其中桂江段长1.7km,西江段长1.9km。河东防洪堤2003年5月主体全部建成后,2005年通过竣工验收,对促进梧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老城区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2005年特大洪水和2008年大洪水的侵袭,堤防护岸现已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原抛填的塑料石笼护坡大多被洪水冲毁,部分露天的石笼已老化断裂,岸坡土体,给岸坡安全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岸坡景观与河东鸳江丽港特色商业氛围不相协调。

二、岸坡处理与景观提升设计思路

(一)水文特征

根据广西梧州水文站水位资料统计,2005年至2014年西江梧州站常年在5m高程(含5m)以下水位占48.88%,5~10m高程(含10m)水位占33.72%,10~15m(含15m)高程水位占12.18%, 15m高程以上水位占5.22%。由此可见,不同高程段的岸坡受淹概率明显不同,岸坡处理及景观设计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采用不同工程措施并增设相应的景观设计,既保证岸坡防洪安全,又能满足人们对亲水、乐水的观景要求。

(二)岸坡处理及河道景观结合思路

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首先要体现城市河道功能,包括河道的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河流是天然的生态廊道,河流与河滩、河岸植被一起,控制水和矿物质体的流动,同时河流又须满足人的需求,岸坡处理及河道景观相结合正是体现城市河流功能的重要措施。

1.岸坡处理工程方案布置

梧州市河东、河西防洪堤工程均为沿江平顺布置,岸坡在防洪堤迎水面一侧,参考已成防洪堤背水面城市园林绿化的成功实践,如河西堤的西堤公园,河东堤历史文化长廊,防洪堤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应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功能。迎水面的岸坡与河道水面相连,是陆域与水域结合的纽带,同时也处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气候、环境、水文地质等条件随河道水位变化而复杂多变,在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构想时,既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河道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水利行业规程规范标准进行谋划,又要满足城市规划特别是建设部有关建筑标准规范。

2.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

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方案根据不同水位采用多梯级护岸稳定处理措施和生态措施提升岸坡景观,同时达到岸坡处理与景观提升的目的。

(1)5m高程以下岸坡压脚处理。堤防迎水面河道流量较大,常年低水位下岸坡受水流冲刷严重,岸坡处理应考虑不同形状的大块石或石龙压脚,减少水流冲刷和岸坡崩塌,保持河势相对稳定,结合现有岸坡压脚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下河码头,方便人们下河游泳戏水,达到亲水乐水之目的。

(2)5―10m高程段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方案。该高程岸坡河道水文变动频繁,岸坡处理应合理考虑混凝土硬化面积,减少岸坡因水位变动造成的坍塌、滑动等破坏现象,同时也要考虑有利于运行维护管理,比如洪水退后方便冲洗等。可采用梯级护岸与斜坡式护岸相结合的形式,梯级护岸有生态混凝土挡墙与亲水平台以阶梯形式布置,根据岸坡断面情况,设置1~4级挡墙和亲水平台,挡墙宽度1~0.8米为宜,挡墙高度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施工。斜坡式护岸按1∶2.5以下进行修坡后铺设生态混凝土,种植草皮或矮小耐水浸泡的树木,坡脚处设置不高于1.5m挡墙,保证护坡稳定。

(3)10~15m高段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方案。该高程为防洪堤岸坡景观主要拓展区域,岸坡上部链接防洪堤堤脚,在本区域应主要考虑设计人行便道及休闲平台,人行便道采用适当高低起伏设计,路面铺设彩色混凝土或者卵石,设计路缘石和栏杆,栏杆结构形式主要从景观提升考虑,分段采用不同的结构,尽量与防洪堤以及河道相辉映,独立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带;在防洪堤交通闸口上下游附近,考虑建设休闲平台,并辅以运动设施,方便人们休闲健身。

3.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结合设计思路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充分考虑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主要是突破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粗大、厚重的特点,特别是混凝土堤迎水面壁的景观设计,应考虑将梧州市2100多年的人文和治水历史进行浓缩,取其精华,采用雕塑、名人柱、碑记、大型石刻在岸坡进行布置,同时配以绿化、灯光、休闲、健身等设施,使岸坡景观与岸坡处理工程同步进行,为人们提供一个集防洪、休闲、运动、娱乐于一体的城市防洪工程岸坡亲水观景场所。

(2)加强与城市功能的结合。城市防洪工程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洪堤及岸坡作为城市的重要建筑,防洪堤岸坡处理应与城市功能相协调,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旅游、环境等规划,设计适合城市功能的景观内容,使岸坡景观成为集防洪、旅游、环境、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设施。

(3)充分考虑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的设计实施,一般为水利部门负责建设,在岸坡处理方面,水利行业主管部门经验丰富,保障岸坡安全稳定的要求容易达到,但在景观设施的管理方面,就需要多部门配合,比如市政、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历史文化管理等部门共同参与,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很重要,建议在方案设计时成立临时协调工作组,综合参考各部门的意见,设计合理方案。

三、结 语

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梧州市作为全国重点的防洪城市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出新要求。本文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简述梧州市防洪工程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的设计思路,对城市防洪工程岸坡整治与景观提升工程有效结合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一些探讨,可对其他类似岸坡处理及景观提升设计思路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梧州市人民政府.梧州市2014年城市防洪应急预案[Z].2004.

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园林景观;本土化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思想意识受到越来越多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国内的一些景观设计师开始大肆地宣扬、追捧、模仿西方国家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式,使得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本土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严重工业化、同质化的园林景观开始普遍出现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导致我国园林景观设计进入瓶颈阶段,难以取得重大突破。但是,本土化是世界各地园林景观设计通行且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现代化与本土化同步发展,在延续传统园林景观观赏性的同时,全面考虑其“景境”特质,重新进行合理的定位,在符合现代化进程的基础上,保持、延续和凸显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做到二者的统筹兼顾,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的园林景观。

1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困境

1.1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

中国园林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传统,不断地自我更新与发展,取得了许许多多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风景园林引入了很多欧美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技术,这无疑对中国风景园林的思想解放、拓展创新产生了重要、积极和广泛的影响[1]。但是,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公园建设都起步较晚,在面对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强烈冲击下,中国现代园林景观由于缺乏自身特点而发展缓慢,且方向不明,逐渐消失殆尽。为了迎合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树立国家、城市的现代化形象,改变国家、城市的景观面貌,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们一度把适用于某些发达国家、地区的理念或技术当作普适的、先进前沿的创新理论,膜拜式地把国际化当作未来方向,逐渐形成了崇西抑中的趋势,导致西方各种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泛滥。他们热衷于追求西方稀奇的形式,大力效仿西方景观设计案例,很少有设计师真正关注中国园林的本土性以及园林景观中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园林景观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与符号阶段,并没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辨析,所以经常盲目地将西方国家的设计思想及方法技术照搬到中国,如大树移植、大广场、大草坪、大花海、大景观等大尺度造景比比皆是,这些设计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复制品,毫无中国特色可言。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导致传统园林大国失去了学术自信,本土化园林景观被全面冲击、改造和替代,园林景观作品缺乏“原创性”。

1.2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

中国传统园林地理位置独特、功能较为单一,且多为观赏性景观,其服务对象大多为宫廷贵族、文人志士或者社会中极少数的人,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而现代园林景观却是普遍存在于城市之中,全面开放,服务于群体大众的,二者有许多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开始意识到了本土化的重要性,也开始尝试进行本土化设计。但由于行业和市场繁荣与乱象并存,许多设计师往往不加思考直接照搬传统园林或成功案例的模式,以期降低项目成本,达到利益最大化。他们在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考虑场地所处的位置,不考虑场地周边环境,不考虑场地服务对象,统统把它们做成传统园林的形式,直接模仿传统园林中元素、材料、色彩、结构、布局等具象的表层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堆砌,使得园林景观有形无神。一时间,全国各地到处都是仿古亭廊、小桥流水,传统园林中的置石被到处滥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过于无原则地仿古和拼贴,不仅影响了城市景观,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种浪费。这样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只是对传统园林的模仿与复制,缺乏鲜明特色和深远意境,无法完全融入到现代生活与社会环境之中,不能称之为现代园林景观。传统与现代的错位,使现代园林景观缺乏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导致景观审美杂乱。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在地化属性的、自然与人文兼容的,不存在可以普适于全球的设计理念、方法与技术,任何新理念、新方法都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融合以后,才能接地气、可操作,只有传承和创新,才是生存之道。上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忽略了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结果必然是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设计出来的作品不是群众真正需要的、可以满足心理需求的园林景观,无法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文化。

2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出路

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和现代园林景观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的设计元素和手法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园林景观的需求,简单地使用现代材料技术去模仿照搬传统园林的形式,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开始高度重视地方民俗特色、历史文脉等,并且力图实现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完美结合,强化现代园林景观的意义。部分学者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已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冯纪忠先生在《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一文中,通过梳理将园林发展分为形、情、理、神、意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孟兆祯先生在《园衍》一书中强调,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科学创新,并对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澍等通过设计实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并借助现代化手法进行表达。随着时间的发展,“景境”一词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丰富了现代化设计的文化内涵。“景”与“境”合成为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中,常被用于文学、美学、影视学等领域。近年来,在风景园林学中也开始频繁出现。如张亚文先生在《景观欣赏》中写道:点景主要是用一语一词来刻画出景观的特征和景境。张家骥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史》和王其钧先生的《图说中国古典园林史》中,都有关于“艮岳景境”的描述。较早提出中国园林“景境美”的,有王玉晶等编著《园林美学》,以及曹林娣教授的《东方园林审美论》[2]。郭明友先生在《论“景境”———关于中国园林审美理论元概念的思考》一文中,定义了“景境”一词的概念。所谓“景境”,就是园林实景与情感理想交融渗透所形成的审美境界,其中“景”是园林审美的物质基础,具有真实可视性,“境”是情感理想融渗于实景后形成情景交融的整体审美效果[2]。纵观古今中外园林的发展历程,不断变化的元素、材料、结构、色彩、形式等表层特征都是难以传承和发展的,原封不动地传承那些具象的表层特征,只能称为仿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园林景观,我们应该抛开传统园林的表面,深入挖掘其文化精髓。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其成功之处是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样的景境,要想找到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合适的出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学会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景境特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首先应确定场地定位。站在时间轴的延长线之上,尊重并挖掘设计场地的历史文脉,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提炼出该场地的主要特征,同时融于地理、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全要素系统之中,尊重场域环境的内在肌理与规律,从而直接通过构建园林实景的物质形态来表达主题思想,使园林景观具有“故事性”,能够传递易于游人理解的意境。其次,注重人文精神,因地制宜地营造特有的人文景观。这并不是指要采用历史典故、名人传记或者文物古迹等方式方法来营造各种人工化场景或设施,而是以场地自然空间为基础,以人文情怀审视人地关系,既爱护这片土地,也关切其中人的需求。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利用合适的材料、技术等,营造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人文空间,以及满足游人观赏和游憩等各种需求的人工设施,将情感理想融入园林实景中,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第三,体现现代化的景境。中国传统造园中景境的体现更多的是在于花木寄情、状物比兴所产生的象征寓意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脱隐逸、淡泊名利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现代园林景观所承载的主流情感,不再是古代文人孤高独乐的清居思想,而是现代社会积极向上的的公德和价值观等时代精神,因此造景形式不必依样拟古,材料和工艺也必须遵时合宜[2]。设计者应该全面认知中国园林历史,重树民族文化自信,继承传统智慧,直面现实的需求和问题,在进行现代园林的景境设计时,应该走出传统园林的束缚,更精确地表现现代的审美情趣,深刻揭示现代社会、人对生活环境的本质要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应该再盲目照搬西方园林景观,更不应该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固有观念之中,而应该从中走出来,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社会需求等,以现代手法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完美融合。只要园林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分区的景境之间有内在呼应、过渡自然,工程实现上符合视觉、生态、功能、可持续等相关要求,风景园林就可以成为意蕴丰富的经典之作[2]。

3结语

从古至今,园林景观与人类的生活一直都是息息相关的,它产生于人类的需求,也服务于人类的需求。每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世界园林之母,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意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对它进行重新诠释。“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化发展任重而道远,面对国际潮流与本土立场的错位、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的错位,盲目地“崇洋”与一味地“固步自封”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是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艺术精华,提升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杨锐.论风景园林学的现代性与中国性[J].中国园林,2018,34(01):63-64.

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特征;设计方法

一、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1、园林建筑的功能。(1)点景功能: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会结合,园林建筑常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的主体,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赏景功能:赏景作为观赏园内外景物的场所,一栋建筑常成为画面的重点,而一组建筑物与游廊相连成为动观全景的观赏线。因此,建筑朝向、门窗位置大小要考虑赏景的要求。(3)引导功能:园林建筑常常具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当人们的视线触及某处优美的园林建筑时,游览路线就会自然而然的延伸,建筑常成为视线引导的主要目标。人们常说的步移景异就是这个意思。(4)空间分割功能:园林设计空间组合和布局是重要内容,园林常以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圆洞、门等恰是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最好手段。

2、园林建筑的类型。(1)游憩性建筑:有休息、游赏等使用功能,具有优美的造型。如亭、廊、花架、榭、舫、园桥等。(2)园林建筑小品:以装饰园林环境为主,注重外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兼有一定使用功能。如园灯、园椅、展览牌、景墙、栏杆等。(3)服务性建筑:为游人在旅途中提供生活上服务的设施。如小卖部、茶室、小吃部、餐厅、小型旅馆、厕所等。(4)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用的设施:如游船码头、游艺室、俱乐部、演出厅、露天剧场、展览厅等。(5)公共管理用设施:主要由公园大门、办公室、实验室、栽培温室,动物园还应有动物兽室等。(6)标志性建筑设施:如一些假山、雕塑、标识物等。

二、园林建筑设计中的特征

园林建筑设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布局设计上,因地制宜是园林建筑设计的首要原则,在建筑的选址和规划方面,除了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限制之外,更需要统筹考虑当地的地形因素,将建筑以“自然”的形式融入到当地的环境当中。

2、做到情景交融。想要园林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景”更需要“情”,但是“情”的抒发需要通过“景”来表现出来。例如在古典园林建筑方面,建议与诗画相融合,这样能够显著增加建筑的情感感染力,使游览者的情感与建筑的情感产生共鸣。

3、空间处理。在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上,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间感。

4、造型方面。园林建筑在造型上更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5、装修方面。在细节装饰上,应有精巧的装饰,增加本身的美观,制造气氛并获得安全感,又以之用来组织空间画面。如常用的挂落、栏杆、漏窗、花格等。

三、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1、点―――景点。点作为最简洁的形态之一,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多寄托在景点形式中。首先,点的布局要能够突出重点,且疏密有致。景点的分布要按照“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进行,要充分考虑到游客聚集和分散的情况,做到聚散有致、动静结合。其次,点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映衬,以点作为吸引游客视线的核心,并在视域范围内将点与其他景观进行联系,景点之间要能够相互协调,注重游客的视线范围和角度。再次,点要做到主次分明,且重点突出,要有一个点能够体现出园林的主景或是主体,表达出园林景观的构思立景中心,这个点既可以是人文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点主要包括置石、筑山、水景、植物、建筑、小品和雕塑等。点的布置既要协调,又要突出,例如在植物设计时,要突出植物既能够作为单景又能够作为衬景的作用,既可以单独欣赏又可以突出其他景观,再如在建筑点的设计中,即使是一些用混凝土建造的建筑物,也最好用竹、茅草等进行装饰和覆盖,要体现出朴素、自然的情境,另外,还要注意建筑造型风格等和园林的主题风格保持一致。

2、线―――景观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的功能主要为审美功能、导向功能、分隔功能。审美功能即每一种线的变化都能够带来特殊的视觉效果,粗细线条、浓淡线条、曲直线条和虚实线条等能够带给观赏者不同的视觉印象和美感;导向功能即线条的方向性,能够引导人流;分隔功能即通过线条来展示出路径、植物、地形等的区分,分隔出特定的空间。在线的布局时,要遵行自然性原则、序列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由于园林要表达的是自然美,因此在线的布局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另外,线要能够发挥出满足人们观赏、交往、交通等的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主要包括:(1)路径,即供游客散步、观赏、休闲的风景,以曲折为主,通过与道路两旁景观的结合,变现出步移景异,丰富变换的特点;(2)滨水带,即陆域和水域的交界线,让游客能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水面的凉风;(3)景观轮廓线,在轮廓线的设置时,要考虑到观赏角度和距离的问题。

3、面―――景观面。在城市地理学中对面的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那么便是一个区域。按照活动要素来讲,可以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面分为游憩区、服务区、管理区、休闲区等。面的布局原则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能够在总体上有机完整的进行空间分割和关联,在空间的排列序列中,能够理清主从关系和各个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山水、土地等进行组合,并最好和自然地形的分界线一致,这样稍加点缀,便能够呈现出如画的风光。再次,要遵循生态原则,让土壤、植物、动物、气候、水封等条件能够相互作用,并维持景观环境的平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面主要包括植被、硬质铺地和水体。植被主要为各类树木和花卉、草坪等,植被的作用是以形、声、色、香为载体体现,为园林增添独特的、变化的风景。硬质铺地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活动的场地,还能够帮助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通过限定空间、标识空间,能够增强各个空间的识别性。水体主要包括河、湖、溪、涧、池、泉、瀑等,水体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水体的审美价值较高,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体现,其次,水体能够提供一些活动形式,例如划船、游泳、钓鱼等,再次,水体能够调节微观气候,为园林中的动植物提供水源。在对水体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对地形、意境等进行考虑。

结束语

景观建筑在园林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不同的景观建筑具有的不同特点。现代园林不单纯是作为游憩的场所, 而应该把它放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高度来对待,使园林景观建筑更适宜人们观赏。

参考文献:

[1]旬平等.景观设计创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王立华,戴继明.关于园林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