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理解性;记忆性;运用性;难点;突破;方法。
地理学科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遥远,对于形象思维还占主体,抽象思维有待发展的初中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起来兴趣也不高。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难点,要想突破这些教学难度,光靠教师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开动脑筋,寻找突破教学难度的最佳方法。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点,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其实质是学生与教材之间较为突出的矛盾。它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往往成为教学活动的严重障碍,使学生在学习中“知难而退”,丧失信心,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教学难点是一个相对的教学概念,同一教学内容,因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有的易于接受,有的则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难点的“难”处不同,突破的方法也不同。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3)联系法。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再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又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将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多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
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法则,若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故事,效果就大不一样。从前有一只前进中的海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姐姐的生日是5月1日,妹妹的生日是4月30日,试问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理解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突破方法有:(1)图示解答。图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矛盾,可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有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孩在闲聊,老人问:“小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叫我什么?”小孩听了后,不知所云,头摇得像拨朗鼓。接着老人拿来粉笔在身后的墙壁上边画边说:“你看,这最上面一个人就是我,第二层就是我的女儿,第三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小朋友还没有等老人把说完,我急不可待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你的重外孙,他应该叫你老公公,对吧。”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摸摸小孩的头,说:“你真聪明。”其实更聪明的是这位老人,因为,他知道巧妙的利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现象。另外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地应力概念仅靠文字表述是难以理解的,可让学生两手挤压小竹片或小塑料尺,使其亲身体验到应力的存在,从而明白地应力是什么。再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讲解经线和纬线时,我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例如:在学习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向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
(3)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角色体验,感受深切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深刻。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地理现象,十分抽象,教师难说,学生更难懂。我在上课前,将一个地球仪打扮了一下,用一张写了字的纸条,从南极点贴到北极点,在课堂上,将地球仪转动动一定的位置,但学生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与地球仪水平的高度,平视地球仪,观察纸条上哪个地方的字看得最清楚,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同学们看得最清楚的字一会儿在赤道附近,一会儿在北回归线附近,一会儿又在南回归线附近。我告诉学生,刚才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太阳,我们的目光就是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我们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太阳的直射点,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太阳的直射点也在移动。学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相当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也没说多少话,真正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应用题 难点突破
初中数学中的应用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别:①代数应用题,它包括行程问题(如相向、相背、追及等)、工程问题、工作问题(如话费、资源分配、最优方案等)、效率问题、利率问题、统计问题、植树问题、浓度问题、数字问题等。通过学习代数应用题,使学生从小学的列算式解应用题过渡到中学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等内容;②几何应用题,它包括线段问题、三角形问题、圆形问题、函数问题等。学习这一部分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几何语言,形成空间转换概念。
应用题教学也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考试时学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种:第一,阅读理解能力不强。应用题中文字篇幅较长,科学术语较多(如存款、纳税、出租车计价、消费支出、盈利、打扮等)。相关的制约因素较多,各种信息互相干扰,如果学生阅读理解不到位的话,就不能从具体问题中归纳出数量关系。
第二,将题目中实际用语转化为数学语言的的能力不强。解应用题,就是要将题目中叙述语言通过列代数式、方程式(组)、不等式(组)或函数解析式转化为数学语言,如果找不准数量关系,公式记得不牢,对公式的意义不理解,就会出现盲目应用公式或者列式不准确的问题。
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科学,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容易出现以下失误:①不指导学生事先预习,任务指向不明确,学生很难进入正确的认知空问;②只强调结论的正确性,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对问题的实际意义,所涉及的数学概念理解不够完全;③强调时间紧,内容多,教师满足于满堂灌,学生动手练得少。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呢?我们以下面这道题为例说明:
甲、乙两人同时从学校出发,步行15千米到某风景区游玩。甲比乙每小时多走l千米,结果甲比乙早到半小时。求甲、乙每小时各走多少千米?
第一,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的基础是阅读,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多认知活动,它能为弄清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做准备。阅读时,要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关键性的词、句要做标记;对于较长的关键句子,要浓缩为主——谓——宾,重点加以分析,以突出问题的实质。上题由三句话(标志是两个句号,一个问号)组成,构成数量关系的关键句是:甲乙都走了15千米,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每小时多走1千米,甲走完全程比乙走完全程少0.5小时,未知量是分别求两人的速度。
第二,指导学生找准等量关系。这一步要指导学生找出能表示应用题含义的所有等量关系,如上题中的数量关系有:①甲的路程=乙的路程;②甲的速度=乙的速度+1千米/小时;③甲行完全程时间=乙行完全程的时间-0.5。找出这些等量关系后,还要引导学生将其翻译成数学语言。
第三,指导学生准确地列出等式。这里的等式可以是方程式(组),不等式(组)、函数式或其它等式。
为了正确的列出等式,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关键词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其次要正确地理解公式的意义及使用范围。前面那道题应采取列方程式、方程组的方式来解题。而列方程式或方程组,要求用字母标出题中的未知数,由于本题的等量关系不只一个,因而本题的解法也不是一种。
第四,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解答题目,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首先是细心,其次是准确,方式可以要求学生个别练,叫一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等多种手法。
第五,指导学生学会检验。通过检验,查看所求出的解是否能满足方程(组)的要求,还要查看是否符合题目的实际,很多同学不重视这一步,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错误。老师务必要加强指导,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第六,指导学生写出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语,并带上单位名称为解应用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上题的答案为:甲的速度为6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5千米/小时。
为了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还可采取下面措施:第一,进行一题多解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由于应用题的等量关系不止一个,因而应用题的列式、解法呈现多种多样的态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但答案是唯一的,就方程式而言,一题多解主要表现在未知数,以前面那道应用题为例,可以设一个未知数、两个未知数、三个未知数、四个未知数,根据排列组合知识,列方程及方程组。我指导学生进行探求,学生很快找到了15种不同的解法。
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能加深对解应用题步骤的理解,能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二,以练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而老师的讲,只起到引领、点拨作用。因此创造各种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放手让学生练,是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练、动手做题,这一点大家一般都能接受,都能做到,在教学解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不但让学生动口读题目,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重视学生的口述训练,我的训练步骤如下:①首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应用题的意思;②再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你这样想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口述思维过程,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条理性;③让学生口述本题的相等的关系式。根据这些关系式,可以运用哪些公式、定理、原理。这样既为学生下一步列式做了准备,又使他认识到怎样运用公式、定理,使之对号入座,灵活运用;④解完题后,特别是解完一些典范性强、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之后,及时组织学生总结提高,作错了的,谈错误的原因,纠正的措施,做对了的,就总结经验,谈成功的体会;解题新颖、有创意的,更要请他们向全班同学谈解题思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强化感知参与,运用直观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鉴于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地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他们要接触并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需要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直观正是解决从具体到抽象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获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做一些立方体模型,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对圆心、圆的半径、圆的特征和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二、抓住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所以,我们数学应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并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我们都知道“利息”知识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我在教学“利息”时,让学生通过5000元存入银行,计算整存整取三年期、整存整取五年期,体会到期后会取得多少利息等。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了有关利息、利率、本金的含义,体会了数学的真实。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游戏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注意只能保持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而且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如:学习“倍”的概念时,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教师首先拍2下,然后拍4个2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抓住知识间的异同,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如: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有些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教者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教师设计的正确方法去解决,造成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这样其实是教师对教学难点没吃透、教学中教学难点没突破的反映。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两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暴露错解,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比较正、误两种解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使学生真正理解重难点,灵活运用新知。
五、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采用转化的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中数学 运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分析和研究怎样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尤为重要,从笔者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灵活性、直观性和内容丰富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明显地提升学生整体的成绩。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很多教师还尚未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教育理念,因此还需要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地予以完善,此外,应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经验还远远不够成熟,所以,探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才能有清晰的前进目标以及巨大的学习动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处在青春期阶段的高中生的个性特征之一,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很大的好奇心和很强的求知欲,基于这一点,如果我们能够在传统的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中加入新鲜灵活的元素,创造立体空间感的课堂氛围和情境,会增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的趣味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数学“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一段短片:短片中可以利用卡通画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何为柱,何为锥,何为台,何为球。通过有趣卡通短片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对这几种几何体的兴趣,同时学生对这几种几何体也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为后续知识的教授奠定了前提。
2.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如何加工处理教材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性因素,重点在于如何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有些重难点很难突破,根源是高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太过狭隘,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不够具体。所以,教师应当采取比较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比较容易地使知识迁移。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就是高中数学教师突出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数学上册中“二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这一重难点内容的学习中,笔者通过几何画板软件的运用,精心地将“函数”这一枯燥的内容用动画的方式表现出来,把“轴动区间定”与“轴定区间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很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而总结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由对称轴以及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予以决定的,即区分为对称轴在区间之内以及对称轴在区间之外这两种不同情况,从而将本节的重难点顺利地解决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轻松地将重难点内容予以突破。
3.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的多媒体教学中要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动”这一特长,变静态的“解说”为动态的“表演”,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具模型、投影片、黑板等实物展示的各类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加工成图形、文字、影像等表达形式,并予以一些创意性的处理,例如通过动画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并将这些资料整合起来。在课堂的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动态的变化可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将运动与变化清晰地展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数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注意的问题
1.运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必须要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否则就完全没有必要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将难理解的、抽象的概念通过直观的、容易接受的方式予以表现出来,将静止的内容用动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快速地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予以突破。
2.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广泛地存在如下的情况: 老师虽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却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毫无差异。例如对着幻灯片照本宣科,学生仍然是被被动的灌输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技术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并且妥善的处理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新型的科学合理的“双主教学模式”。使知识能够由浅入深地被教授,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使多媒体真正发挥其优势作用。
一、重难点年年依旧,忽略学情分析,建议因材调整
现象:在网络逐渐普及的今天,“无纸化备课”成为主流,很多地区和学校纷纷采用电子备课,从而使教师从繁琐的手写备课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钻研教材。但笔者在检查教师的备课资料时发现,电子备课虽然有反思,有重建,也有局部改动,但教学重点与难点这一栏目,却是年年涛声依旧,无一例外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剖析: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前提条件。但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重难点时只凭主观经验或者照搬以往经验,甚至直接网上下载,根本没有考虑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校、各班和学生学习情况不一,教学重难点自然也就各不相同。如在一节“后滚翻”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团身滚动,难点是推手时机。但实际情况是:该班大多学生前滚翻基础较差,甚至连前滚翻的基本动作都没有掌握好,结果导致了一节课无法正常推进。因此备课前,我们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水平做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在平时具体的教学中留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信息,找准符合学情的教学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手段,并在学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重难点一成不变,缺乏技能剖析,建议适时变动
现象:现在学校提倡超周备课,即提前一周将课时计划备好。更有甚者,还有超月、超学期备课的教师。这样,教师早早就备好了课,各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早已设定。虽然,在课后反思中也提到了动作技能学练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但在后续教学中,并没有根据教学需要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进行有效剖析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也体现不出相应的变动。这样的难点设定,成了空中楼阁,一纸空文。
剖析: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现实与课前预设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体育教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课前无法预料的诸多情况。所以,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随着学生对知识、技术、技能的逐渐掌握而发生变化。即旧的难点突破了,有可能又会产生新的难点。其次,体育教师在制定下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时,要根据上一节课学生技能的学习情况和动作技能要求,对单元教学计划灵活地进行微调,或者适时变更新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不断剖析动作技能、适时变更重难点,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三、重难点形同虚设,缺少教学跟进,建议针对突破
现象:目前很多体育教案存在“大而统”的现象。所谓“大而统”,就是体育课教案存在着较多的“大同小异”,即从课的开始到结束,无非就是跑一跑(绕操场跑步)、做一做(做固定徒手操)、听一听(讲解动作要领)、看一看(动作示范)、练一练(分组练习动作)、玩一玩(体育游戏)、抖一抖(放松活动),最后就是评一评(课堂小结)。这种教案放之四海而皆准,缺少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个性备课,更无针对难点的专项突破。这样的备课,形同虚设,自然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
剖析:为什么要在教案格式中的重要位置设立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栏,无非是把教学重点与难点作为导航标,引领教师把教学重点、难点作为教和学的主攻方向。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程序,制订解决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步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措施,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体育知识与技能。如教师在教授武术动作时,依据课堂进展和学生掌握情况,可以通过边讲解边模仿、多角度示范(正面、侧面、背面)和分解与完整,甚至还可采用非正常速度进行示范等方法,使学生看清、弄懂和完全了解所学动作技术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容易学会,并熟练掌握动作。当然还可以采取诱导法、分解法、迁移法以及增加辅助练习等,深刻剖析教学过程,巧妙化解教学疑点,彻底解决难点。切忌对重点难点心中没数,在教学中平铺直叙,缺少跟进,本末倒置,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四、重难点面面俱到,缺失提炼精简,建议突出重点
现象:在前滚翻教学中,某教师设计的教学重点为:团身滚动,难点是两腿均匀蹬地、团身紧、肩背臀依次着垫、推手及时和两腿并拢前伸等。在教学中,为了突破这些教学难点,教师设计了很多铺垫游戏和方法策略。纵然教师拉大嗓门,下足力气,处处“尽心尽力”,然而,由于难点太多,练习方法太多,教师教的散而忙,学生练得眼花缭乱。一节课下来师生都顾此失彼,无所适从。
剖析: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动作要点。教师把多个教学重难点放在一节课里,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本节课中,只要抓住“团身紧”这一难点, 而不是过分强调两脚并拢、直腿前滚等动作细节。这样一旦解决了主要难点,就会促其掌握初步动作。该教师把学生多处的“病痛”安排在一节课中进行“诊治”,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得到的效果往往是“一病未治”。由此可见,备课时需要教师把握动作的结构,一一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清主次难点,紧扣关键难点,并以此为突破口,选用针对性强的练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重难点。对于一些不影响完成动作的小毛病、小难点等细节,可以暂时搁置,留在后续教学中解决,或通过辅助练习解决,而不是把多个重点、难点都放在一节课中去解决。
五、重难点混淆,缺乏理性把握,建议深刻理解
现象:在检查教案时发现,有一部分教案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同或相似。这除了教师应付检查而简单复制粘贴原因外,也是教师对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概念认识模糊,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制定教学难点之故。这样就会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无法准确定位,在教学过程中突发的教学问题就会难以应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剖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重点”是同类事物中重要的或主要的部分,“难点”是问题不易解决的地方。由此可见,体育教学重点可理解为动作技术结构或完成与掌握动作技术的主要和重要的技术部分,难点是突破重点的难处和关键部分,需要教师要下力气去教、学生要下功夫去学的部分。教学重点重在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相连,主要解决学生的发展需要问题。教学难点重在与体育动作技术结构的技能教学相联系,主要解决技术教学问题。教学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教学的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当然也有二者相同的时候。根据笔者实践总结,准确确定教学难点,一般可从三个部分来制定,即学生掌握需要很长时间的部分、学生感到危险和困难的部分以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