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第1篇

>>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福建省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研究 甘肃旱作农业区大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 高海拔旱作农业区农田毒饵防鼠技术 浅谈甘肃灌溉农业区马铃薯垄膜沟灌高效节水技术 气候变暖对甘肃陇中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 甘肃中部农业区舍饲羊养殖技术 黑龙江省旱作农业技术对策 丘陵山地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措施的探讨 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 甘肃省农业区域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陇南旱作农业区一膜两用冬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彭阳县旱作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究 浅析农业节水技术措施 浅析农业灌溉节水技术措施 抗春旱农业技术措施 果园防治病虫的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分类初探 浅论青海省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保护性耕作在旱作农业区的应用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雨水集蓄与节水灌溉技术[EB/OL].(2012-05-08)[2016-10-20]..

[3] 吴景社.国外节水农业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世界农业,1994(1):36-38.

[4] 邢杰.内蒙古旱作农业区应加强对免耕和少耕技术的推广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2):33-35.

[5] 张晓燕.门头沟区农业节水灌溉中供水方式综述[J].北京水务,2008(4):48-50.

[6] 李福,李城德.甘肃省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9):3-5.

[7] 高宇,张晓霞,李彬,等.国内外旱作农业研究进展[J].北方农业学报,2016(1):102-108.

[8] 张建华,庞良玉,高永才.节水农业技术的现状[J].西南农业学报,2001(增刊1):113-116.

[9] 周维海,李卫民.唐山市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浅述[J].河北水利,2004(10):42.

[10] 孙伟.中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2.

[11] 苏荟.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第2篇

我国农业面临

“水减粮增”压力

据统计,当前我国有近10亿亩耕地为无灌溉条件的旱地,全国大约85%的小麦和90%以上的玉米和薯类是在旱地生产的。专家认为,以提高降水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可再生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目前,我国虽然在局部地区和个别作物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全国水的平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均低于发达国家,其中灌溉水利用系数0.5,降水利用率56%,吨粮耗水1100立方米左右,农业面临“水减粮增”的压力。据统计,我国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是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高度重视旱地增产技术的改进。

自然降水是旱作区农业最主要的可利用水资源,但由于降水量有限,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期与作物生长需水期错位,干旱损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矛盾日益威胁粮食安全。

中国农科院旱作节水农业学科首席研究员梅旭荣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处于一个生产性低耗水而结构性高耗水的状态,北方土多水少、南方水多土少,结构性缺水制约了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降水的资源化率和耕地灌溉率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且已接近极限,以提高降水利用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旱作农业技术是未来粮食生产的关键。

正是由于生产能力相对低下,经济效益提高不明显,旱作农业曾被定义为低效农业。但是,通过各地旱作农业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我国旱作农业技术突飞猛进。如今,旱区粮食产量连年稳增。旱作农业地位不断上升,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梅旭荣表示,目前以旱作农业技术的增产增收为先导,旱作区农村经济结构和生态环境正发生变化。

旱作农业关键技术迅速推广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有很高的比较效益。2012年,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在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集中连片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农业灌溉技术。

在田间起大小双垄,沟内播种作物,并以地膜全覆盖的种植技术,就是甘肃省近年来探索出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起垄沟播和全膜覆盖,使天然降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抗旱、保墒、节水、增产效果显著。现在,它已成为旱作区广泛使用的一种耕作技术。

长期以来,农业部、财政部等部门始终把加快旱作农业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十一五”以来,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印发了《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连续5年召开全国农田节水会议,财政部连续多年安排节水示范项目,推动旱作农业发展。

另据财政部初步测算,在灌区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需投入4-6元。而在旱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平均每增加1斤粮食生产能力仅需投入2元,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有很高的比较效益。

2010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西北、华北地区旱作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用于支持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土壤保墒增墒等先进旱作栽培和耕作技术推广所需地膜等物料补助,农作物抗旱耐旱优良新品种以及农业增产高效抗旱新机具、新材料等技术的应用推广补助。同时,通过“以旧膜换新膜”方式支持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环境。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稳产增产技术补助34.6亿元,主要用于对西南地区玉米覆膜、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等6项关键技术补助。此外,按照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健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层农技改革建设覆盖全国所有的农业县,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服务农民需要。

各地的生产实践表明,旱作区实现稳产高产大有潜力、大有希望。过去7年,甘肃省累计推广旱作农业技术316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超过64亿斤。2011年,甘肃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功实现粮食从依靠调入到供需平衡有余的根本性转变。陕西5年间全省净增粮食超过36亿斤,主要作物单产增长了10%,其中旱地玉米单产提高100斤以上。可见,充分发掘旱作农业生产潜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作用。

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双赢

当前,旱作农业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点。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如何解决好残膜回收,在节水增产的同时将对环境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为焦点。

除此之外,旱作农业还是生态安全的大屏障。我国沙尘暴沙源的51.8%为旱农地区的退化草地,30.3%为旱作农田。保护利用好旱作农田和草地是防止沙尘暴的第一道屏障。

在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有一些新的生态问题值得关注。传统旱作农业的精华是以土壤为核心,重点在精耕细作;而现代旱作农业却是以提高降水利用率为核心,重视的是水分生产力。于是,地膜覆盖被普遍采用。有人说,我国旱区农业已经进入了“全膜时代”。但地膜自然降解缓慢,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梅旭荣说,地膜覆盖能够使非生产性降水消耗的大部分变为有效的生产性耗水,节水增产的效果和效益巨大。但是,现有地膜比较薄不易回收,地膜残留将对农田生态系统和作物生产造成影响。所以我们面临的是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博弈。如何解决好残膜回收,在节水增产的同时将对环境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为焦点。

专家表示,废旧农膜作为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如果不加以有效回收利用,不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传统的焚烧、填埋、废弃等处置方式也将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对整个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危害。为此,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扶持政策,对相关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在乡镇、村社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使农户捡拾、网点回收、企业加工三个环节得到了有效连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据悉,2011年该省回收废旧地膜45700吨(折纯量),回收利用率达57.1%。

从全国范围看,残膜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还有待建立。据了解,云南、内蒙古等省区正在探索以政策吸引农民和加工企业回收利用残膜,并鼓励农机部门研发残膜回收农机具的具体措施。

加快旱作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

目前,探索区域农业协同创新机制,加大旱作区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打造我国新的粮食增长极、解决旱作农业“瓶颈”问题的关键。要进一步提升旱作节水科技的支撑作用,确保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第3篇

1 基本情况

昔阳县地处山西省晋中市东部,总面积为1954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7乡、335个村,总户数6.8万户,总人口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我县地处太行山低中山土石山区和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16米。地貌四界峰峦叠嶂,围成中部盆地。盆地内丘陵突起,沟壑纵横。山地丘陵面积约占94%,仅在河谷两岸有少量平川。现有耕地43.85万亩,其中95%以上属于旱作农区,水资源缺乏,农业发展及产业调整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全县玉米生产一家独大,高效产业进程缓慢,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比较困难。

2 近年来开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情况:

2.1 旱地果园:我县干鲜水果种植面积将近20万亩,其中干果以核桃为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为17万亩,水果面积2.97万亩,以苹果为主,占到约76%,其余梨、桃、葡萄、杏等少量分布。我县干果种植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退耕还林经济林建设和扶贫开发项目的推动,主要种植退耕林地和二坡地。我县苹果种植历史悠久,高产田亩产量达到6000斤,亩产值在15000元以上,适合我县特殊生态气候的高效产业。去年至今,我县加快推进苹果产业振兴工程,拿出200余万元,补贴种苗,整合项目资金,重点发展3000余亩瓦里短枝苹果,现已全部落实到户。同时加大老旧果园改造力度,经过3-5年发展,新旧果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

2.2 杂粮振兴:我县气候、气温,降水及光照等因素决定了杂粮生长的黄金地区,谷子的种植生产对地力和降水的要求不高,适合在旱作区种植,近年来小米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种植积极性逐年提高,特别是实施杂粮振兴工程以来,我县杂粮产业发展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3 食用菌业:从2010年开始,我县开始种植双孢菇,由于食用菌产业用水少,管理方便,发展速度迅猛,通过5年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经突破100万平方米,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的一个新亮点,每平米产菇25-30斤,每斤售价3.5-6元,双孢菇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为800多户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 1200万元。为了将这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我们通过引进品种,优化结构,加强市场营销和加工销售建设,目前已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基本完善,打下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2.4 设施农业: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2010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当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 1.5万亩,主要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但通过几年实施情况来看,由于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措施不科学,近年来,面积逐年缩小,即使新发展也是以双孢菇棚为主,发展方向基本以稳定面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单位效益为主。

2.5 节水设施:以农田水网建设工程为支撑,发展了近2万亩可灌农田,但由于水源不足,运行成本较高,实际发挥效益不足,造成资源浪费。

3 存在问题

3.1 资金投入不足: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资金不足,旱作农业高效种植模式引进试验示范资金不足,造成旱作技术推广技术储备不足,长期沿用老旧模式,更新换代工作滞后。

3.2 管理水平不高: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耕地现状,实现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难度较大,特别是广大农户分散经营,条块种植,无法形成合力,造成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从而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3.3 农民素质较低:传统农业思想严重,小农意识较强,科技素质较低,同时由于生活压力大,也没有勇气和资金实现以资本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业生产活动。

3.4 产业开发不足:主要是我县旱作高效特色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引进工作落后,现有产业格局以传统模式为主,突破创新力度不够。

4 解决办法

4.1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有效的科学发展规划,并完善有关鼓励政策。要充分认识发展旱作农业对我县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发挥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旱作农业项目实施和技术应用推广的领导。以农委为牵头单位成立旱作农业工作推进领导组,涉农单位如水利、畜牧、农机、扶贫、国土部门参与,对我县各生态农业区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市场导向、农民自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管理体系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农业环境的逐步改善有机结合起来。

4.2 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旱作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根据不同类型地区特点,积极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基地,以完善区域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模式;二是大力开展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的田间工程建设,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及利用效益;三是实施以地力建设为主的土壤培肥工程,以提高土壤肥力、土壤蓄水能力;四是田间渠道及田间灌溉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网建设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第4篇

在对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应以调整种植结构,适当增加饲草料作物比例,压缩粮薯作物比例;引进和推广抗旱省水的作物和品种;集雨补灌技术;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抓好传统的抗旱耕作措施,逐步推广免耕少耕技术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凉城县;旱作农业;现状;发展对策

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难点。张蓉等提出应以种植结构优化、科技措施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地膜覆盖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以政府为引导、科技为支撑、区域治理为基础、产业化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策[1]。康志文提出旱作农业十项技术,其核心是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农业用水[2]。旱地农业必须走传统蓄水农业与现代节水技术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地产量低而不稳、效益低的实际问题,采用节水技术可明显提高产量。发展集雨农业,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旱地水源的主要途径[3]。以秸秆覆盖、少免耕加表土作业组成的保护性耕作体系,适合我国北方旱作农业条件,可以取代翻耕为主的传统耕作体系,有力地推动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6]。施肥能够促进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8]。本研究从凉城县实际情况,探索了凉城县旱作农业的发展思路和战略。

1凉城县旱作农业特点

凉城县位于中西部,处于中温带,属于半干旱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3023h,年平均气温5.3℃,≥10℃有效积温2430℃,无霜期90~125d,年平均降雨量427mm,年蒸发量1938mm,是降水量的4~5倍,且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凉城县是以农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大县。

1.1旱作农业比重大凉城县是以旱作为主的地区,全县总土地面积3458km2,总播种面积6.4万hm2,旱地4.8万hm2,占75%,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2.08亿kg,其中旱地生产粮食1.5亿kg,占总产的72%,旱作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气候十年九旱,旱作区植被稀疏,地形起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问题,面积达2500km2以上,水土流失地区的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旱作区。降水量427mm,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别是春旱成为旱作农业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2水资源短缺全县水资源总量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调查资料表明,虽然近年来水浇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农业用水范围增大,但大面积的水浇地还在大水漫灌,水分利用系数为0.35左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主要粮食降水利用效率只有3.29~9.32kg/(hm2•mm),其中小麦3.03~8.32kg(/hm2•mm),玉米4.34~13.72kg(/hm2•mm),谷子2.70~5.16kg(/hm2•mm)。因此,采取积极的节水措施,进一步增强水危机的意识十分重要。

1.3旱作农业区基础设施差旱作农业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全县坡耕地面积近5万hm2,相当一部分坡耕地还在顺坡耕种,水土流失严重。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仅为46%,大中型动力机械80%老化。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肥料,使旱作区土壤养分状况严重失衡。在有机肥方面,积造肥基础设施差,建设标准低,影响农家肥的积造数量和质量提高;秸秆还田量少,通过各种方式利用的秸秆只有可利用秸秆总量的30%左右。在化肥方面,施用量地区间不平衡和N、P、K施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虽然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产地区化肥施用量过大的问题仍然存在,而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和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化肥用量偏少,使旱作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4节水新技术普及率低旱作农业区节水农业新技术普及率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的旱作农业区化肥施用量偏少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有30%的旱地不施用化肥,平衡施肥技术的普及率更低;二是虽然地膜覆盖技术节水、增产作用都十分显著,但推广面积较小;三是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不足,遇上旱灾90%的旱地没有有效的抗旱手段,只能望天等雨;四是抗旱的优良品种少,优良品种普及率不足70%,杂粮杂豆种子退化严重。

2凉城县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传统的农业保墒增墒技术越来越不受重视,农田培肥也逐渐轻视,重视投入轻视技术,重视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土地越重越薄,土壤肥力越来越差,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逐渐变低。

2.1传统农业保墒措施不再重视习惯上的秋雨春用、春旱秋防、精细耙耱、三九磙地、顶凌再耙耱等传统技术已经不再有人关注。

2.2生育关键期补灌坐水点种是一项比较经济的补灌技术,是在播种期土壤干旱采取的抓全苗、促壮苗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春播期间干旱严重,增产十分明显。但由于缺乏省工省时的技术和机具,目前,推广面积有限。

2.3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在连续降雨的情况下还有降低湿度的功能,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早开花结果,增加产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等作用。在旱作农业地区推广应用其保水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凉城县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水平低,覆膜机具不配套,费时费力费钱,所以推广难度大。

2.4选用抗旱作物与品种筛选适宜的抗旱作物和品种是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的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凉城县能够种植的作物种类较多,但由于比较效益和种植机具等问题,目前主要以种植玉米和马铃薯为主,一些培肥作物和耗水少的作物种植较少。

2.5轻视有机肥近年来,凉城县旱作地区施优质农家肥平均不足500kg/667m2,化肥以二铵基施为主,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低,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严重下降,抗旱抗逆能力显著降低。

3凉城县旱作农业发展对策

凉城县总的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作物布局和种植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旱作农业的重点是保墒、蓄墒、防旱抗旱,充分利用天上水、合理开发地下水,使有限的水资源达到最大利用,提高水分产出率。总结多年来的旱作农业成功经验,吸收引进当前先进的旱作农业技术,做到两者有机结合,为凉城县旱作农业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3.1旱作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目前,旱作农业主要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以玉米、杂粮和马铃薯为主要作物,生产链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旱作区域的种植业应由目前的粮薯作物为主逐渐改为粮草作物轮作种植,增加饲草料作物种植,以粮食作物为主,改为以饲草料发展为主;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改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以农促牧,农牧结合型种养结构。

3.2抗旱作物和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品种是作物增产的内因,选择具有抗旱耐旱和生育期耗水少的作物及优良品种对于旱作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凉城县要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旱作地区种植的抗旱品种,逐步代替过去种植的一般品种。

3.3集雨补灌技术针对凉城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于7月—9月份的实际,在土质较好的丘陵山坡地,发展雨水集蓄微小工程,将有限降水集中使用,如坐水种,生育关键期补水等。坐水点种是一项经济实用技术,选择适宜机具,稀薄作物每穴坐水0.5~1kg,待水下渗后,点籽盖土。根据每年春播期间降水情况,区域内旱情分布情况,坐水点种面积差异较大,春播期间墒情较好,无需坐水点种。

3.4有机无机肥相结合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化肥,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不仅能满足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而且能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使作物根系发达,能充分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实现以肥调水。近年来,凉城县旱作地区增施优质农家肥,化肥施用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因地因作物施用。近几年,凉城县还引进推广了以有机质≥45%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以弥补人畜粪尿的不足,年施用量在300~500t。

3.5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墒作用显而易见,已被农民所认可,并且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但是目前只局限于在稀播作物上采用,今后要不断试验研究,在其他密植作物上使用。与生产覆膜播种机厂家合作,研发适合在密植作物上使用的覆膜播种机,以扩展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物种类。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与半膜覆盖栽培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增温、集水、保墒作用,在旱作地区推广双增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要大力推广,并且要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以逐步代替半膜覆盖。

参考文献:

[1]张蓉,张卫军,李作宏,等.通渭县旱作农业发展实践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15(3):89-92.

[2]康志文.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战略探讨[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3]王新安.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4]赵惠芳.河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2(5):67-69.

[5]张苏林,王谊.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出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9(1):90-93.

[6]高焕文,李洪文.可持续机械化旱作农业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9(1):57-62.

[7]许旭旦.旱作农业中的合理施肥及其生理学基础[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2):51-55.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节水 农业 水资源 管理

1、节水农业的发展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6.188万亿立方米,年水资源总量约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225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亩均算只有13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每年城镇缺水200亿立方米以上,而农业用水每年亏缺300亿立方米,农村有2000万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据预测,在2030前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需要粮食增长到6.4~7.2亿吨才能满足需求,按照现有水平预测,为了满足这种粮食需求,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9.0亿亩,此时,用水量将从现状的4000亿m3增长到6650亿m3。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如此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节水农业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0%,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00~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在不增加灌溉用水的条件下,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300~26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500~700亿m3。如果我们把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0.7,则仅节水灌溉一项即可节水900~950亿m3!不仅可以解决7亿吨左右食物生产的用水,还可以富裕出400~500亿m3的水用于国民经济的其它重要领域。,因此,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紧迫性。

2、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根据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6252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达到5800处,有效灌溉面积25506千公顷;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280处,有效灌溉面积13771千公顷。2004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成干支渠骨干渠道衬砌防渗1300公里,改造、加固、配套建筑物7800余座,新增年节水能力11亿立方米。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

3、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3.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目前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2%,大约有4/5的面积是大水漫灌,节水灌溉面积仅2276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20%。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其中西北干旱少雨,西南土层瘠薄,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3.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3.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3.4农业节水系列标准的不完善

农业节水系列标准是衡量节水农业的尺子,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尽管目前采取了多种节水农业技术措施,但如何进行衡量和度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体系,很多。如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多大才是节水效益优的,效益的衡量的时空范围多大,都没有明确界定,这样,对于衡量节水农业是导致众说纷纭。对于一个节水工程而言,局部是节水效益高的,但从整体上来考察则是不节水无效益的。

3.5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3.6农业节水投资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全国在此方面已投入节水灌溉资金250亿元。在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方面,目前国家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大约为2000万元左右。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投入资金约580亿元,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开展了150个节水示范项目、50个牧区节水灌溉试点和99个山区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设。但这些资金同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相差很大,投资不足,依然制约节水农业的发展。 4、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4.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4.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4.3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第四,通过建立农业水权体系,维护农民的利益,并且在农业水权转移过程中得到好处。

4.4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4.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国的农业基本国情是地块零碎的一家一户土地承包制、农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域广阔、农民的掌握科技的整体素质不高等,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这个基本的国情之上,只有适合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农业节水技术才能得以普遍推广,才能产生明显的效益。

目前,适合我国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尚为建立起来,曾经“一刀切”式的喷滴灌技术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而未成功。因此,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需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建立“傻瓜式”的节水农业技术,傻瓜式的节水技术能够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并不是降低节水结束的科技含量,而是增加了起含量,“傻瓜相机”在民众得意推广就是同一道理;

第二,实施“区域不均衡发展”的节水技术推广战略,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可以以现代节水技术为目标推广高新技术,对于欠发达地区,以投资小,见效大的传统的节水技术为主体推广节水技术;

第三,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节水技术;

第四,建立我国节水设备研制、开发和推广技术体系,成本低廉,实用性强,服务方便到位。第五,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农业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

河北农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