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开端计划;家庭中心模式;埃里克森方法;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79-04

在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中,对家庭的重视,与家庭的密切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悠久的传统。人们普遍相信,只有为幼儿创设一种家庭式的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早在19世纪,一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妇女就开始宣传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的理论,认为妇女(尤其是母亲)是幼儿最适合的第一任教师。她们在美国创立了福禄贝尔幼儿园,非常重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进入20世纪后,全美范围内对家庭、社区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早在192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把基金投向了全美的儿童研究和家长教育中心,同时洛氏基金会还出资奖励教师就幼儿的行为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1929年,美国全国教育研究协会在年鉴上探讨了家长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关系。美国还出现了许多家长自发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例如1923年由幼儿家长在马萨诸塞的剑桥创办的保育学校。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美国进行了许多大型的学前教育研究,并且形成了许多教育模式,这些教育模式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这种重视家庭、与家庭密切合作、对幼儿生存环境的立体式关注已经成为美国学前教育的传统。本文将结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学前教育史上曾经并且仍然在发挥作用的三个早期干预方案来详细阐述美国学前教育的这一传统。

一、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形式

1.开端计划中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开端计划在一开始就定位于提高贫困家庭幼儿的竞争力,而要达成这个目的,必须关注贫困幼儿的家庭。幼儿是在他们所处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家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合作者,“家长是儿童的主要教育者和抚养人”。〔1〕

开端计划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将家长视作幼儿的首要养育者,注重为幼儿及其家庭提供必需的社区服务,确保项目管理的良好运行,并保证家长能参与决策制定。开端计划强调家长是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被研究者,因而家长一方面是开端计划政策和实践的积极献计献策者,另一方面也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有力促进者。托幼机构与家长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开端计划积极为家长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参与和实践学前教育的机会。开端计划在政策上支持和保证家长的参与机会,由家长来制定和执行那些阐明家庭教育目标、责任、实践策略及进程监控的个别化家庭合作协议,并且要求家长在某一活动的地方政策委员会中所占的比率要超过50%,而且参加过地方项目的家长也可以作为社区代表而成为政策小组的成员。在开端计划中,家长以雇员或志愿者的身份为托幼机构服务,实际参与托幼机构的活动。据统计,从1996年到1997年间,有80.8万多名家长自愿参与当地的开端计划项目。家长也可以参与托幼机构的课程管理。托幼机构欢迎家长参观,鼓励家长观察幼儿,参与幼儿的小组活动。在开端计划项目开展的所有时间,托幼机构的所有设施都向家长开放。开端计划还对家长的育儿观念与行为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并且为家长提供机会进行交流,帮助家长提高养育技能,使家长更深入地理解幼儿在教育和发展方面的需求。开端计划的教师定期家访,每年还必须召开两次“教师―家长”会议。开端计划还为家长提供健康和营养方面的培训。培训计划涉及社区服务、幼小衔接、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家长的义务和责任等许多内容。

开端计划还强调社区的作用,重视与社区机构的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开端计划指出,托幼机构应与社区机构加强合作,如卫生保健服务提供者、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营养服务提供者、为残疾幼儿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维护和支援家庭的服务机构、幼儿保护机构、当地的小学、其他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以及任何能为家庭提供支持和资源的机构或商业组织等。〔2〕

2.家庭中心模式中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的合作

家庭中心模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为低收入家庭所设的补偿计划,目的是改善处于不利环境中的幼儿的发展环境和结果,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水平。家庭中心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亲子学习模式,强调家长与幼儿共同游戏,共同学习,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该模式尤其注重帮助母亲学习有效地与幼儿游戏的方式。美国的经济机遇办公室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36个亲子中心,为3岁以下的低收入家庭的幼儿提供教育和支持。同时,家长―幼儿发展模式的研究课题也开始进行,用于检验亲子中心观念的准确性,并收集相关结论和数据,为模式推广提供指导。1981年在芝加哥召开的家庭支持研究会最终确定了以下原则:对家庭最有效的课程应以健康和幸福为出发点;家长有效抚养子女的能力会受他们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家长的育儿方式和价值观受到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幼儿自身无法摆脱与家长的联系,而家长生活的质量又受到所居住的社区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家庭幸福的意义重大;那些接受支持的家庭会变得更能维护自己的利益。〔3〕

为了使这些理念变为现实,家庭中心模式开展了多种活动。例如,“同一起跑线”计划重视家访和以亲子中心为基础的活动,为家长提供机会共享育儿理念与实践,而且为家长和幼儿提供在丰富的教育环境中一起游戏的机会。明尼苏达州和密苏里州都制定了家庭教育计划,把家长教育纳入政府行为中。其中密苏里州的“家长的教师身份”计划致力于为婴儿家长提供家访服务,而且还在社区中设计了小组亲子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社区中心、家庭中心、医院、儿科诊所、学校、娱乐中心或儿童保育中心进行。同时,家长课堂成立,致力于建立家长群体,帮助处境不利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

3.埃里克森方法的家庭发展研究方案

埃里克森方法是埃里克森理论影响下的产物。埃里克森方法主要关注健康人格的发展,试图发展一种综合的认知和情意并重的学前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家庭的作用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家庭的延伸活动和环境对于确保幼儿认知和情意的均衡发展,构建幼儿的健康人格来说非常重要。该方法的家庭发展研究方案非常重视家访的重要性。受过专业训练的家访员与家长建立起友好沟通的关系,共同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家访员具体承担的责任包括:与幼儿母亲建立信任关系;为家长演示与幼儿互动的应答过程模式;帮助母亲学习调整游戏和活动的方法,使幼儿更易维持活动兴趣及学会勤奋和愉快地活动;帮助母亲观察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设计合适的学习游戏和活动;在可利用的社区支持系统(例如儿科诊所、食物配给计划、法律咨询服务)与家庭之间充当联络员,使社区联络功能得以拓展和改变。〔4〕

二、美国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合作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综观欧美许多早期干预方案或是课程模式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是源于对贫困幼儿教育的关注,旨在解决社会贫困问题。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人权运动的发展使人们发现贫困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并且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构成了威胁。而且当时的许多研究发现,贫困是可以遗传的,贫困家庭生长的幼儿很难摆脱贫困的命运,以至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这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无疑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美国总统肯尼迪推动了同贫困作斗争的活动项目,约翰逊总统则坚信教育是解决贫困的途径。当时美国学前教育界正处于环境决定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早期经历被视为与建筑物的基础一样重要,“如果地基不稳,建筑物则注定要倒塌……人们则把为学前儿童学习构造稳固的基础称为解决贫困和无知的途径”。〔5〕因此,学前教育成为改变贫困现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为重视早期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尤其是对儿童智力的研究历来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极大。新近的研究还强调家长的教育价值,指出家长与婴儿在游戏中的互动对婴儿的发展非常重要。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一步证实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早期环境和经验,包括亲子关系,对幼儿的大脑发育以及认知、社会性、情绪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父母忽视、社会往缺乏、生活条件贫乏、缺乏适宜刺激等都会阻碍幼儿大脑的正常发展,并且会导致幼儿社会性发展不良、情绪障碍、冲动暴力以及后续学习能力的大幅度下降。〔6,7〕这为介入和干预幼儿的早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正如布朗芬・布伦纳所说,人是在一个生态环境中生存的,而生态环境是“一种网状结构,每一个系统都包含在下一个系统中,像一套俄国的套娃”。幼儿与家长、家庭、社区、社会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套娃”一样。幼儿的发展首先处于家长、教师、保育者和周围亲戚朋友等的包围之中,这些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幼儿。这些人又处于社区这个更广阔的环境中,而社区又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在这种层层套叠的网络关系中,各个系统之间会发生复杂的联系,共同影响幼儿的发展。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站,理应与托幼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发挥教育作用。在欧美人的传统观念中,育儿应当在家庭中进行,母亲应当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可以说,家庭育儿是欧美国家的传统。在托幼机构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没有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三、美国学前教育机构重视与家庭合作的启示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重视与家庭的合作,这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启示。尽管我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但是我国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在访谈中发现,幼儿园教师常常会抱怨家长不配合教师的工作,幼儿家长在许多时候也表现出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不理解。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多种方式来建立和改善托幼机构与家庭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

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学前教育相关研究,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幼教政策提供依据。我国尽管在政策上重视家园合作,但是相关的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政策支持、实际投入、理念宣传较少。政府部门应该增加相关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幼儿尤其是贫困家庭幼儿的处境,通过介入幼儿家庭的方式,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进而打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恶性循环。

其次,社会公众应改变对学前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创造关心幼儿和重视学前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不只是托幼机构或家长的事,而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还要重新思考和界定我国学前教育的性质。众所周知,我国的学前教育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两种性质,但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社会化倾向,尤其是幼儿园实施体制改革以来,幼儿园的生存危机大大加剧,幼儿园普遍渴望盈利。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非常容易出现一味迎合家长心理(即使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的现象。这促使我们思考我国的学前教育机构究竟是脱离于社会的纯粹的教育机构,还是一种商业机构,或者是应当承担一定社会角色和义务的福利性机构。针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家庭教育有待健全的现状,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例如,学前教育机构可以与社会福利保障部门配合,切实为广大幼儿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职能,加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不失为提高国民素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的一条良策。

参考文献:

〔1〕〔2〕WASHINGTON,VALORA,OYEMADE,et al.Project Head Start: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New York:Garland Pub.,1995.

〔3〕〔4〕〔5〕贾珀尔・L・鲁普纳林,詹姆斯・E・约翰逊.学前教育课程〔M〕.黄瑾,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6,79,90,107,128.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范文第2篇

一 概念界定

免费男幼师生须在中考前参加招生培养学校统一组织的面试。面试合格者方可填报免费男幼师生志愿。毕业时拿的依然是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专科毕业证书。在就业方面,为免费男幼师生制定宽松的就业政策。江苏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是取得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免费男幼师生,均可自由选择就业出路。包括参加教师公开招聘,到生源所在省辖市公办幼儿园任教,也可通过双向选择到民办幼儿园任教。经公开招聘、双向选择依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还可由省辖市教育部门负责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任教。经协调安排到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应承诺在农村公办幼儿园工作不少于5年。各地则负责确保,到公办幼儿园工作的男幼儿免费师范生有编有岗。”由于就业有保障,学生报考热情高涨,录取分数线均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水平。目前共有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苏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常州幼儿师范学校、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宿迁高等师范学校、阜宁高等师范学校八所学校承担培养任务。

二 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的教育已由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过渡,规范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及其培养方式,应当成为免费男幼师生培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由于幼师男生未来承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任务,所以他们自身的素质一定要过硬,教育科研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入职后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师范生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详细的规划,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体现了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视角来分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免费男幼师生必须在职前教育阶段就要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兴趣,让他们参与科研活动,激发探索精神,为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目前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三次免费男幼师生汇报会上,充分彰显了男幼师生培养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人文精神、教育实践等方面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男幼师生们进行了体育类、美术类、互动实践课、文艺类展演,赢得一片喝彩。武术、跆拳道、健美操,展示了男幼师生们的蓬勃朝气、阳光帅气;儿童水墨画、蜡笔画,则展现了他们的刚柔并济、内外兼修。这些技能、技艺,素质、素养,品德、品格,已经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锤炼,形成常态。但是汇报会上却没有关于教育科研能力方面的展示,首届300名学生已经五年级了,2015年7月即将毕业。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统计:参与到老师各项课题研究的学生仅约10%,在正式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的约为1%,参加假期社会实践的仅约20%,课后阅读教育科研类期刊的仅约10%。应当承认,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意识较为淡薄,很多学生只把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作为主要目标,没有探讨学术问题的意识,参与调查研究的经历较少。

2.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掌握甚少

通过对八所培养学校免费男幼师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其他五所学校只是把学前教育研究方法作为公共任选类课程来开设。调查表明,只有约5%的同学参加了公共任选课的学习,还有个别学校因公共任选课学生报名人数较少,取消了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约10%的学生了解教育类研究论文的相关写作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及课题选择、调查问卷设计等知识。学生主动去了解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状况的几乎没有。

3.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实践能力有限

在访谈中,大部分免费男幼师生都认为工作之前参与教育科研实践不重要,认为工作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基础才能搞好教育科研工作。仅有个别学校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也都是涉及寒假、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调查类的。没有学生主动申报研究课题,只有极少数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做一些数据调查、记录、统计等方面辅助工作。调查表明,有80%的学生能通过图书馆文献索引查找文献资料,但都是查找其他材料的,查找教育科研方面的只有10%。

四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素质较低,究其原因,不仅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

1.对教育见习、实习进行改革,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

学校与邻边的幼儿园共同建立免费男幼师生教育培养实验区,免费男幼师生在幼儿园见习、实习,建立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注重免费男幼师生见习、实习培养过程管理。把教育见习时间安排为从第二学期至第九学期,共8次,每 次为期一周,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到第六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十学期,共3次,每次两个月。每次都安排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继而去解决问题。学校给每一个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教师每人必须至少在指导免费男幼师生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设立一个课题,同时这一课题组中必须有5~10位同学参与。不仅增加了学生见习、实习的时间,而且加强指导教师的职责,在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指导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加强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考核,构建新的评价体制

教育部在《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师范院校特别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坚持科研和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师范生教育学术水平,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高师院校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和实践上加强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查,免费男幼师生培养学校中只有我校建立了学生毕业撰写毕业论文的制度,把学生毕业与撰写教育类论文或课题研究相挂钩。学校明确科研处牵头,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科研活动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特别是对在校期间完成科研项目的学生予以一定的奖励。学校从制度层面使培养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能力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并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及每个人身上。

3.以专业课程为依托,建设免费男幼师生教育科研精品课程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我校的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免费男幼师生专业课程主要有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以前这些课程的考核都以考试为主,现在部分课程用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提高对学生的科研要求。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教育研究选题与研究方案设计、收集与分析研究资料、教育调查、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专题,运用案例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幼儿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教育科研对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范文第3篇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就《指南》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国家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今天,我们邀请以《指南》研制团队为主的专家队伍,在这里举办《指南》的国家级培训班,目的是为各省(区、市)培训一支在当地组织和策划《指南》培训的专业化队伍,指导和推动各地逐级做好《指南》的培训与贯彻落实工作。借这个机会,我首先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几年来为研究制订《指南》付出辛勤努力、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各省(区、市)的学前教育管理干部、教研人员、园长和教师们为推动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指南》下发后的贯彻落实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把握新机遇,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当前,学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坚持公益普惠。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短短两年时间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增长了11个百分点,各地普惠性资源快速增加,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入园难”问题在全国范围开始逐步缓解。中央国务院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亮点。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一个艰巨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加强科学保教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因为没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难以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难以承担为亿万幼儿终身发展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贯彻落实《指南》,对于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贯彻落实《指南》是加强科学保教,推进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适龄幼儿的入园机会不断扩大,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对有效转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和指导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央国务院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这是指导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总体方向和要求。《指南》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指南》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贯彻落实《指南》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指南》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6岁每个年龄段幼儿在各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合理发展期望和目标,也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正确领会和理解《指南》的理念和要求,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指南》的出台对全面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贯彻落实《指南》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近些年,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引导,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社会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家长牺牲了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不仅让幼儿“伤”在了起跑线上,也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指南》的出台,为广大家长科学育儿提供了权威性的参考和指导,对切实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估结果表明: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引导家长。提高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职能的创新,是继学前教育“国十条”之后,新时期新阶段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将贯彻《指南》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好《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幼儿园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多个层面,覆盖城乡各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重点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逐级组织好全员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做好逐级培训是确保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指南》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指南》培训纳入近期和今后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计划,精心组织。一要确保金员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级幼教干部、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二要注重遴选专业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和专家,确保培训质量。三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努力改变讲大课、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注重调动教师的已有经验,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建设好《指南》实验区,构建好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平台。《指南》是一个具有高度操作性,用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的文件,《指南》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在实践层面上扎扎实实地研究探索、分享经验、总结推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全面贯彻实施《指南》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实验区,重点探索贯彻落实《指南》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组织推进方式,以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验区所在幼儿园要大力开展、推广行动研究,幼儿园要制定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每个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践行者,从日常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在运用《指南》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反思教育实践,让广大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自身理念和行为的变化,在团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信心。要通过《指南》的贯彻落实,彻底改变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发展、机械依赖教材上课的现状,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实验区组织和推进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专业支持,并积极发挥实验区的区域带动作用。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实验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实验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3.开展广泛宣传,营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教育部将利用2013年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重点宣传《指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宣传作为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广泛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进一步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引导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自觉抵制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创设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幼小衔接。《指南》的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还有赖于小学教育的支持配合和科学衔接。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指南》意见的过程中,广大家长对禁而不止的择校现象和小学入学选拔考试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忧虑,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花大气力,加大整治力度。一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二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三要积极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坚决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减少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坚决铲除催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土壤。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

当前,在继续抓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缓解“入园难”的同时,要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科学保教,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努力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1.精心组织部署,建立行政、教科研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是贯彻落实好《指南》的根本保障。《指南》的实施量大面广线长,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行政推动、科研引领、专家指导、典型示范四个轮子一起转,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特别要有效整合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计划,统筹协调,充分利用教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发挥专家和一线骨干园长教师的作用,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做好《指南》的宣传、培训、实验等工作。要建立常态化业务指导机制,组织有关学前教育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园长、教师组成巡回指导队伍,针对幼儿园保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城乡各类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幼儿园贯彻落实《指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抓住关键,努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指南》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抓职前培养,把《指南》系统融入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根据《指南》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二要抓入口关,把《指南》全面纳入幼儿园教师招考的考试考核内容,将对《指南》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录用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指标。三要抓幼儿园实践,把贯彻落实《指南》的任务细化为幼儿园工作的具体要求,使幼儿园教师把《指南》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转化为科学保教的高素质,表现为高水平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实际能力。

3.树立科学导向,建立学前教育评估考核新体系。贯彻落实《指南》,必须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充分发挥督查评估的重要导向作用。学前教育的对象在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其他阶段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建立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评估考核新体系,是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提高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关系到能否切实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一要改革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观察了解幼儿,注重尊重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关注每个幼儿的变化和成长,注重反思和总结日常教育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二要建立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科学保教的制度建设,对教职工配备、资质、待遇和流动情况,师生比以及游戏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影响保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行动态监管。三要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纳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4.加强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幼儿保育教育水平。各地要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教工作业务指导机制,确保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广大基层幼儿园教师能经常性也得到专业支持和指导。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城乡各类幼儿园的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作用,指导各类幼儿园形成片区协作组,建立健全片区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及时总结交流教育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幼儿园要围绕《指南》的学习理解和实际运用,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和教研活动,交流体会,分享经验,反思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当今独生子女社会现实背景下,在幼儿园实施混龄教育对幼儿及教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混龄教育模式也使幼儿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来自家长的压力、缺少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环境和材料要求对教师要求高等。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幼儿教育管理者为幼儿教师提供心理和技能的支持等将有利于帮助教师克服所面临的困难,推动混龄教育的推广与开展。  

 

混龄教育是将年龄在3到6周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相对大的环境里共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1]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混龄教育。在幼儿园实行混龄教育符合当前学前教育改革的理念,不仅能为儿童创设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儿童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而且又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我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实施的可能性。[2]然而在现实中,混龄教育在并没有像其他理论一样大规模地实践。实施新型教育的关键环节在于广大教师。[3]教师在带混龄班级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惑和困难?又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和策略来面对混龄模式给教师提出的要求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和体会,结合查阅相关文献,就混龄教育下教师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探讨。 

一、混龄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面临的困难 

(一)来自家长的压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4]幼儿教师来说,家长的支持与肯定,不仅关系到其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自信心与成就感。在采用混龄编班的教育模式下,来自家长的压力是幼儿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主要问题。 

许多幼儿家长这一有别于我国传统班级形式的新形式难以认同。许多低龄幼儿家长担心:小孩子思维不如大孩子活跃,老师提问年长幼儿先回答是否会约束年幼幼儿的创造性;小孩子模仿大孩子,是否会对其思维发展带来局限性;小孩子是否会受大孩子的欺负等等。大班幼儿的家长也有种种顾虑: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是否会迁就低龄幼儿,而让大孩子在原来基础上没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大孩子由于能力等方面原因,是否会过分自信;大孩子是否会不适应小学的学习等。 

(二)教学中缺少一套独立的课程 

由于混龄班创设时间短,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的课程。因此,混龄班级教师在课程及其安排方面感到压力巨大。已有的研究表明,很多研究者对混龄课程持“回避”态度,要么撇开不谈,要么点到为止,笼统简要的谈几句。有关我国混龄教育实践的素材微乎其微,很多教师想要开展混龄教育,也很难找到相关的案例和指导材料。[5]即使是在国外,混龄班级课程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国已有不少的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践进行混龄班级课程的摸索。教师在课程中挖掘生成课程,采用主题活动、区域活动、分科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实践探索。然而,什么样的课程适合混龄班级,怎样安排课程,使其可以兼顾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差异,使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以及同一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仍是混龄班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在材料的提供以及环境的创设方面感到棘手 

混龄班级幼儿的学习方式有别于同龄班级幼儿。混龄教育以皮亚杰的认知冲突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为基础,认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强调社会互动,包括幼儿与幼儿、尤其是异龄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意义。混龄班级的环境与材料的提供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互动的发生,在互动中实现教育目标。混龄班级幼儿学习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提供的材料的数量和质量。 

混龄班级教师面对的是发展水平不同的有一定年龄跨度的、能力各异的孩子,教师缺少一个统一的教育目标来提供丰富的材料,这对教师把握多元目标能力、观察和指导能力以及对个体差异的了解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为幼儿提供有层次区分以及相关延展性操作材料,如何在为孩子营造一个准备性的环境,通过环境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者幼儿之间的愉悦关系,发挥环境的潜在功能,很多教师仍感觉到困难重重。 

二、对混龄班级幼儿教师所面临困难的一些建议 

(一)教师要坚定专业意识,积极与家长沟通 

面对家长的质疑与干涉,首先,教师要以尊重、真诚的态度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以积极的姿态同家长沟通交流。例如在幼儿入园前,教师应向家长详细了解幼儿的情况,并向家长介绍混龄编班的益处,征求家长的意见,解答家长的一些困惑和难题。通过建立班级qq群、家长开放日、宣传混龄教育相关理念、邀请家长参与混龄活动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有效沟通,获得家长的理解,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面对家长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干涉,教师应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捍卫幼儿的权利,明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而不能被动地受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或出于其他一些利益的诱惑而迷失了教育的方向。 

(二)幼儿教师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智慧 

无疑,混龄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材料的提供以及环境的设置能力等等。作为教师,要努力学习混龄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了解混龄班级幼儿学习的方式,混龄班级管理经验、相关的课程等,如瑞吉欧的项目课程。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倾听幼儿,观察记录混龄班级幼儿的互动形态,增强敏感度。不仅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还要即时判断和分析行为的发展意义,适时的介入,采取有效的应答和指导策略。[6]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提供有层次区分的丰富的材料,以材料为中介,刺激幼儿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另外,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弹性的环境。“环境有能力去组织、提升不同年龄者之间的愉悦关系,创造出美好的环境,让选择和活动更臻完善,而且环境的潜能可以激发社会、情感和认知方面的种种学习…”。[7]教师应将一个弹性化的环境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及能力体现。 

(三)幼儿园管理者应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从一个同龄带班老师向混龄班级教师的过渡,从一名新的混龄班教师到成长为一名有丰富经验的混龄班教师,离不开幼儿园管理者的支持与帮助。首先,幼儿园的管理者应为幼儿教师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混龄带班的尝试,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肯定。营造一种互相支持的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沟通和交流,并提供相应沟通机制及交流平台,让教师感受到支持的力量及团队感。考虑幼儿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分配给幼儿教师一定的自由,允许教师在“试误”中探索、摸索。其次,要为幼儿教师提供技能上的支持。在幼儿教师接手混龄班级之前,给教师一定的时间保障学习相关的理论以及实践技能。互相观摩,交流反思,征求专家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的策略及技能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另外,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先进的混龄班级教育及管理经验,如瑞吉欧混龄团体的实施等,通过邀请专家及研究工作者进行师资培训、在职训练等方式,为幼儿教师提供技能上的支持。 

(四)研究者应加强混龄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已有的对混龄教育的研究来看,大部分研究为幼教一线工作者的经验介绍或总结;实验(实证)研究较少(王滨,2004)。混龄教育的发展实施需要研究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混龄班级的实证研究。从而为混龄班级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 

混龄班级的课程问题一直都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正是由于其难度之大,因此,很多研究者对其也是望而却步。很多幼儿园采取了一些过渡措施,如从部分混龄编班逐步到完全混龄编班,混龄生活,分龄教学等。[8]正是混龄课程,尤其是混龄教学的难度之大如此,就越需要研究者去面对这个问题,深入到幼儿园中,配合幼儿教师,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设计混龄教育活动方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等,并指导教师重视搜集一些优秀的教学案例,大胆尝试。通过不断地修正研究方案,持续进行相关研究试验,探索一套适合混龄班级的课程。从而为混龄班级教师提高有力的支持,推进混龄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1. 

[2][6]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2). 

[3][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52,37. 

[5]钱秀华.在我国幼儿园实践混龄教育的困难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8,(2). 

学前教育研究方案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行动研究

引言:问题的提出

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教育职责、对幼儿身心施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贯彻、实施《纲要》的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关键在教师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而师资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即教师专业化水平。2O世纪8O年代以来,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方向和主题。通过前期调研我们了解到,我省幼儿师资队伍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职业素养普遍偏低,综合素质不高;二是教育理念比较陈旧、缺乏,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较差;三是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安于常态,敬业精神有待加强;四是幼儿教师虽然已认识到应该加强职业素养,但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迷茫无措,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我省幼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此,作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方面的负责人,笔者牵头承担了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确定了我省哈尔滨市的尚志幼儿园、市政府一园、市政府二园、省委二园、建新幼儿园、香坊幼儿园、哈锅炉幼儿园、靖宇幼儿园、哈尔滨工业大学幼儿园等九所省级示范幼儿园为实验幼儿园,开展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同方面的子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切实促进了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我们的研究多属于教育行动研究,也就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专职教育研究人员密切配合,针对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采用各种可能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以最终寻求解决问题、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因为这种研究能面对我们不同幼儿园的不同教育实践课题、不同的教师发展水平、教师面临的不同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我们按照计划一行动一观察一反思一修改计划一行动等几个环节之间循环的行动研究步骤,逐步推进我省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我们确定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科与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和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等多种职业素养。另外,幼儿教师还承担多重社会角色,他们还应该是幼儿身体健康的护理者,认知发展的促进者,适宜环境的营造者,游戏的参谋和同伴,社会化的指导者,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同时还应是具有不断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儿童教育研究者。

一、引导幼儿教师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化发展的目标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就是幼儿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框架。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首先应尊重其自身的需求、兴趣和意向,这些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内部动因。各实验园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儿童的发展与未来,都与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密切相关。而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制定一个既有长远目标,又有现实目标的规划。包括自己的发展优势分析、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发展目标、发展措施及方法、专业化发展评价与检核等。这样每个人前进的道路上有了主攻方向和明确的目标,就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有位新手教师,计划在三年内完成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的过渡,还想在五年以后成为区级的骨干教师,为此,她制订了一些具体的学习计划和措施。再如,另一位37岁中年教师这样写道:“以前,自己工作就是跟着感觉走,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己总是没有什么头绪和方向,现在通过学习,认识到不进行专业化发展,不仅会落伍,而且还会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发展。”她也制订了三年内成为一名研究性的教师,五年内能成为幼儿园的科研骨干力量的个人发展计划。虽然幼儿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有差异性,但都是积极向上的、主动发展的,努力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幼儿园领导者通过了懈每位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了解本园教师的成长需求,掌握每位教师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能更好地打造本园的师资梯队,也能找到调动每位教师工作及改革积极性的良好契机,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

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将读书学习作为教师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建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体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在这样的学习型组织里,人人平等合作和交流,能发挥每位教师在组织中的主体作用,让个体的聪明才智得以尽情施展,从而激发每位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和成就感,还发挥共同体的凝聚、辐射功能,充分展示教师集思广益的群体智慧,达到资源共享、信息沟通,使整个组织充满朝气和活力。我们组建了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有全省网络化的学习共同体;有各地市视导员组织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有各个幼儿园的学习共同体;还有园内每个年级组的学习共同体等等,她们根据不同时期的研究任务、幼儿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问题,开展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要学习就要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幼儿教师只有边读书、边实践、边反思,学以致用,才能获得专业化发展。读书既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个人进行。读书的内容可以选择是与教育、幼儿教育有关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好书。每所实验幼儿园都购置了大量的图书,支持教师的学习。通过读书,不断丰富了幼儿教师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增长了职业智慧。通过读书,他们更加能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读懂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需要,使他们的教育实践更有科学性、针对性、适宜性。当然,他们的阅读也经历了从粗浅的看到仔细读懂、写书评感想再到与同伴交流、分享、辩论。就这样,我们的幼儿教师渐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其专业化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组织多元化的培训——利用专业引领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关键

要全方位地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单靠他们自身学习与同伴的相互学习还是不够的,因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目标是包含多方面的要求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培训,应该寻求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引领,才能高屋建瓴地预测未来国内外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能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更新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深刻地认识NJD童观、师幼关系、课程观的不同会影响我们国家未来人才的素质,影响儿童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邀请了在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专门研究的华爱华、刘占兰、梁雅珠、姚伟、王晓英等知名教授来给我省骨干幼儿教师及教研员作了“园本教研——给教师以专业支持”、“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与教研员的作用”、“新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幼儿教师心理成长”、“学前儿童朴素理论发展与教育对策”等专题报告,这些报告使我们幼儿教师比较准确地解读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明确了如何把专业化发展的要求逐步落实在自己身上。而且新《纲要》对幼儿教师及教研员提出了角色转变与作用的新要求;而且结合教研员工作的实际,必须具体带领幼儿教师进行五个“一”的研究;即研究每一面墙饰;每个区域;每一个领域的教育活动;每一个生活环节;每一次师幼互动。并且要三位一体地研究,即研究学科、研究幼儿、研究教育策略和教学法。再如,专家指出园本教研要求以园为基本单位,建立各种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有一致的认同的核心人物(园内专业引领与促进者)各有各自的优势,能有效合作与互助;实质性的互动与同构新经验;以实践作为判断的依据;有相对稳定的人员。专家这种具体的引领和指导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教师明确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他们知道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除了省级培训之外,我们还分区域培训和园本培训等多级培训,在培训中倡导参与式培训和现场研修的形式,都是结合本地区本园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来开展的。通过多级培训,幼儿教师丰富了幼教专业理论,学会了解决自己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四、开展各种园本教研、科研活动——依托园本课程、园本课题研究提升专业研究素质

园本教研是以幼儿园为本,基于幼儿园内部、幼儿园自身实际的保教工作的实践问题,以促进幼儿园以及教师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旨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研究活动。而园本科研也是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基于本园的一些教育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地改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管理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研究过程。过去幼儿园虽然也有教研活动,但多是自上而下的被动式的教研,教师缺乏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习《纲要》,教师不断更新了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等,他们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不再只关注自己怎样教,而是更多地关注儿童怎样学,关注儿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注怎样引导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之间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各个实验幼儿园探讨了不同的园本教研形式;例如省委二园的结合本园实际开展了参与式教研强调人人参与,亲身感悟和体验,使教师成为园本教研活动的主人;诊脉对话式教研集中在本园教师普遍感到困惑并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体分析和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建新幼儿园在分享交流式的教研活动中探讨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提问策略;尚志幼儿园结合本园一日生活作息制度、开放表现的园本课程构建等专题进行深度会谈,由浅表的教育现象的教研逐渐进行原因性、本质性、规律性深度探究和改革。园本教研活动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幼儿教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幼儿园的科研工作,多数是专家指导少数教师开展自上而下(即由幼教专家根据研究兴趣选题,幼儿园实验教师参与的)、形式单一的研究,大多数教师都因缺乏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缺乏科研经验和信心,认为科研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而很少参与科研活动,还形成了教研和科研两层皮,不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改的理念。尤其结合本课题的行动研究,通过专家的引领使教师认识到科研工作并不是高不可攀,而是解决幼儿园实践中问题的良策,幼儿教师恰恰才应该是幼儿园科研工作的主人。幼儿园的科研课题不是专家的理论设计和假设,而是为了改进教师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不适宜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敏感性,使他们更有效地工作。从某种角度来看,“行动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改进教育实践的研究方式,更是一种促进教师实现个人价值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幼儿教师更加用心去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构成自己生活的教学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学与研究成为了幼儿教师职业生命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发展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使他们在这种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中,不断地获得新生、乐趣、成功感,将理论、经验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发展。

实验幼儿园还根据这几年的科研课题,打造研究性教师队伍。在专家的指导下,先系统地学习了科研的基本理论,然后从选择适宜本园的问题进行科研立项申请到研究方案设计,再到研究方案的实施,再撰写研究报告,直至最后的结题验收等都让本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积极参与到不同的研究分工中,使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不断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改革意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五、借助案例分析和教师的反思——在教育行动研究中促进自身不断专业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