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1篇

在全建制的留学生本科班采取全英文授课形式。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经过汉语培训,即使可以通过了针对来华留学生设置的汉语水平考试,但其汉语水平还是不能达到专业学习的要求,只能在日常生活里进行简单会话[3]。我国企业环境一般以中文为主,而开放的实习环节需要与企业工程师需要有特别多的互动,因此语言上的差异是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对教学资源的基本要求来华留学生知识水平以及汉语能力的约束,对高校设置认知实习的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而且要与相关企业保持良好的互动,校企协作共同设计实习内容,共同积极探索培养国外留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留学生的实习效率;另外,与校园内的课堂集中授课不同,实习环境相对分散,任课教师在现场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因此,需要招募更多的助教保障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在实习活动中,由1名中国学生(研究生或本科实验班学生)和3~4名留学生组成实习小组。中国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充当技术翻译,帮助留学生熟悉生产认知环境。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专业教学里,首先由教师发起、校企协同讨论并制定具体实习方案,然后教师在课堂集中讲解实习要求、布置预习内容和强调实习纪律,学生在企业完成实习之后撰写报告,教师集中批阅。针对不同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不同的教学环节,推行分层次实习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的目的。1.以生产认知为主的实习学习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生产认知实习建立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一种具体电子信息系统(如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作用。其中重点了解通信系统的国家技术标准、技术需求、系统组织、工作流程、管理规范、实施过程等,了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学生以现场实习、集中讲解和简单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实习,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通信工程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首先明确“通信企业大规模生产”认知实习的目的和具体安排之后,分别认知零部件模块、学工艺流程,了解产品标准化过程,最后全程参观通信系统设备制造环节,包括全自动电子联装生产线、集成装配和总成线及包发物流线等环节。由于实习内容超出课堂教学范围,也超出本科留学生的知识面,教师提前总结归纳任务要点,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按任务列表针对性地完成任务并按任务索引完成实结报告,确保实习效果的基本成效。表1是在某超大型通信企业进行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安排及任务要点、知识要点。在教学内容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与时俱进,注意新技术、新工艺、新平台的发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可制造性设计”的工程理念[4]。2.以专项系统应用认知为主的实习学习专项系统应用认知为主的实训学习,通常与专业课程结合比较紧,留学生在课内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分析应用场景。在实习阶段,首先参观企业的系统级通信产品的原理讲解、系统组成,强化课内知识的获取;然后实地考察通信系统的功能展示,调研通信系统的组网规模、吞吐指标等具体数值,对某个专用通信系统有整体的感性认识,从而拓展了留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能力。表2是专项系统应用认知实习内容与课内内容对照表。认知实习在某大型通信国企完成,涉及的通信系统设备完全由我国民族通信企业提供。由于各知识点的原理和技术内容在课内已经详细讲授,实习指导教师只需明确实习内容,高年级本科留学生都可以根据课内知识和实习认知,自行撰写实习报告。部分学生还能主动使用搜索引擎,搜集系统演进趋势等材料,结合实习体会谈及中国民族通信企业产品在亚非发展中国家应用的现状等。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报告里提及通信系统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这就增强了留学生们的专业自豪感,同时明确了今后学习的方向和定位,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3.实习报告和考核由于商业保密等原因,企业不允许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电脑、数码设备拍摄和记录,只能使用普通纸和笔来记录实习内容。在现场有问题可以通过中国学生的翻译,与企业工程师进行互动沟通或讨论,客观上也促进了留学生积极投入实习。中文比较好的学生,直接与企业工程师交流,效果更好。实习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原始记录并提交实习报告,特别鼓励学生把课内知识、实习所见结合生源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程度[5],撰写自己的实际体会。目前学生的考评分数是综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主动性和实习纪律)以及报告结果,由任课老师综合评定。

来华留学生通信工程类课程的认知实习教学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实践里,我们充分考虑到来华留学生的中文交流能力和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通过简化、细化教学内容,强调基础知识点,采用不同侧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留学生能在相对较短的专业认知实践环节内理解所学内容,特别注重培养了留学生可制造性设计的工程意识。

作者:苏钢 刘建 程文青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2篇

1高职计算机通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2+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文件同时强调,与企业结合,相互受益。从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的,专业设置的好坏与否,关系到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专业的培养计划应该根据千变万化的职业岗位来设置。计算机通信专业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创办的专业,本着为通信行业培养满足各种岗位人才需求的宗旨,通过专业调研,了解到该专业的学生今后将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的施工维护、计算机通信工程的设计生产与管理、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设计施工与测试、通信产品技术支持、营销等岗位的工作。了解了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设置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能了解到目前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校内的模拟实训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只有让学生进入到与通信相关的企业,安排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与单位的职工一起顶岗工作,才能真正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计算机通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计算机通信专业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2“2+1”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对通信企业的调研,参考广西等各地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计算机通信专业的建设,以及对该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分析,我们认为“2+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通过对现今通信行业的调研发现,具有大专学历的通信类毕业生较多从事通信设备维护、工程建设、施工等工作,而提供这类工作岗位的通信代维公司,大多数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合作。一方面,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3G时代。3G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提供的通信类业务、娱乐类业务、资讯类业务、互联网业务等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因此,运营商需要更多具有通信技能的人才从事3G网络工程建设、施工和维护的工作。同时,现有的2G网络,如GSM系统、CDMA系统,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对其基站设备、传输设备、动力设备等进行巡检和维护。另一方面,企业总是希望招收到的员工经过短期的培训或不经培训就能上岗,为企业创造效益。但是目前很多代维公司缺乏具有通信技能的人才,有的甚至为了满足公司的需要,自己建立通信工程学校,招聘通信技术教师,并向社会各界招生,培养具有通信知识和技能的员工,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人力资源,这就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如果我们将已经具有通信知识和较好通信技能的学生送入到代维公司进行短期培训,并且让他们在该公司顶岗实习一年,甚至毕业后留在公司继续工作,就能取得为学生争取最大的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以及为学校提高就业率的三方共赢局面。

2我校计算机通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过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计算机通信专业教师等深入调研及反复研究,我校最终与广西润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校企合作,该公司服务对象为各大通信运营商,主营业务涵盖通信网络维护、通信网络工程施工以及通信产品等,并且运用军事化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管理。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一方面,以公司为主,采用公司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和技能培训方法,让学生在两个月内完成军训、通信理论学习、通信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学习等,并由公司在培训期满后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考核,考核通过才给予上岗;另一方面,以学校为辅,通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配合公司管理学生,对学生遇到的专业问题、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生活问题等及时处理和指导。培训结束后,考核通过的学生可以分配到广西各地,如南宁、柳州、梧州、河池等地区的维护站进行顶岗实习。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工程应用;分组指导;教学改革

1 强化实践操作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内涵

目前,《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作为移动通信专业的必修理论课,该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都比较高,高职学生在移动通信工程中所需的测量技能以及微波理论知识需要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教学中实验操作较少,电子测量仪器种类较少,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形成具有高职自身特色的教育课程,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索。

结合该课程特点,我认为其教学内涵应体现任务驱动的本质,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性是指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要求较高,因为移动通信专业的知识外联性较低,学生以前接触的很少,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电子测量技能,并能够运用理论去指导本专业的实践操作。实践过程必须以提高学生基础和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其能够胜任岗位基本要求。二是任务性。《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将工作任务细分,同时配备多种电子测量仪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练习各种测量技能,学和做相辅相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以实际电子仪器作为载体,遴选、重构课程内容,将工作任务作为终极努力目标。

2 教学改革实施

依据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如下:⑴以电子仪器或模块作为课程载体。⑵将实际工程应用引入实践教学。⑶以实践作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

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该课程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⑴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主导的导向作用,使主体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主导教师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技能的锻炼,同时及时更新专业动向。主体学生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锻炼自身实践操作。通过调查分析及学生反馈,移动通信专业对于电子测量的能力要求为熟练使用各种电子仪器,运用自己所学理论指导实践,进行高频微波各种信号的测试,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并处理。因此,本课程从专业需求入手,充分利用实训室条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应用,以任务作为驱动,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主导教师介绍任务,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分贝完成不同任务,在同一组中,每位同学轮流当组长,指导该组学生进行整个任务的完成流程。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课前预留,让同学们在课下时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和准备即将学习的知识,在后续课中鼓励同学们上台展示,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将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基本模块用于提高电子测量能力,拓展模块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⑶以电子仪器作为载体,联合企业开发多项实验实训项目,构建理论实践统一的教学体系。通过整合电子测量实践教学,合理有序的安排实验项目,根据不同的工程环境、工作任务及精度要求,选取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选取正确的测量仪器。主导教师给定测量要求,学生自行确定实验方案,配置实验仪器,分组制定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比如测量射频放大器参数实验,不同组别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测量模块,自行查阅实训手册,分别制定不同实验步骤,最终完成测量任务。同时提出扩展性任务,添加学生自己的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虚拟实验平台,引入Lab View虚拟仪器平台,利用虚拟仪器测量相关实际电路测试点,得出仿真结果,从而掌握电子产品发展新方向。

在综合性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使用DXP、Multisim等软件进行项目设计与仿真。根据仿真通过的电路结构与参数,进行搭建实际电路并进行实际参数测量,要求学生提交测量结果,完成课程实习报告的书写,同时在实训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自行讲解实训原理、数据处理过程、实训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等,指导教师进行点评与打分。整个过程其他同学均可参与讨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总结

通过对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学生有了较强的自信心,理论知识在不断的展示讲解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有目的的实践又能够帮助学生从全局角度完善整个任务,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思路思考方式的锻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关系融洽,面对问题能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落实了理论实践深层次理论的过程,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精神得到提高。课改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关系进一步增进,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要求,因此,基于工程应用的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课程实践教学意义深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如何开发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M/CD].姜大源教授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报告,2008-11.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第4篇

伴随着改革开放,北京联合大学自1978年建立大学分校起就开始领悟了面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背靠行业,走一条应用性发展新路的必要性,积累了发展应用性本科教育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宝贵经验。随着分校、联合和整合的发展历程,应用性教育的理念在不断凝练并系统化,应用性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联合大学率先明确提出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以“应用”为核心的办学指导思想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应用性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了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改革实践,自2004年起学校采取整体稳步推进与试点改革突破的策略,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并举,探索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开展的一系列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中,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为应用性本科教学改革的龙头,进行了3所学院整体改革试点;机电学院从建立产学合作教育机制入手,探索学院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模式;应用文理学院从应用文科、应用理科的建设与改革入手探索,培养应用性人才模式;旅游学院依托行业,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应用性人才模式。同时学校先后遴选了11个有一定基础的专业(包括8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和3个两年制专升本专业),探索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等四类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涵盖的专业有: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检测与质量管理工程)、电子商务、广告学、英语(涉外文秘),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

1.明确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一线人才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要求。各专业结合自身面对的行业与职业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分析,根据需求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自动化专业定位在培养现场工程师,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在培养中、小企业管理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系统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同时,进一步明晰各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特别是厘清了能力中的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核心应用能力。

2.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制订培养方案。各试点专业突破了学术性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以面向应用、依托学科的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导,进行了课程体系结构、学时分配等调整和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改革,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了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培养方案。如:学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对4年实践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并在实践教学学时比例上进行了突破,增加了专业核心技术训练或实习比重,强化集中实践环节。自动化专业改为3+1模式,前3年集中进行理论课教学,第4年集中进行实践课教学。

3.强化集中实践环节,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各试点专业全部开设了8周以上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加强专业核心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11周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2周着眼于职业要求进行职业强化训练,并结合了相关证书课程,9周为管理素质与能力综合训练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经营决策、会计、财务管理、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各试点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方面做出了大胆改革和尝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4.开设综合性课程。试点专业开设了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如:广告专业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开展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参赛选题、创意、策划、文案、设计制作等一系列真实项目的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如: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实践、集中实践环节(实训与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课程和毕业设计等4个层次,并对“工程训练”进行重点投入,建立一套系统完备的训练方法;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专业进行了综合性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5.开展适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各试点专业根据各自特点探索了一系列应用性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普遍采用了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IBL教学法(基于行业的教学法)、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和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并更多地创设真实或模拟的企业情景。学校从全面考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出发,进行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采用了实习报告、调研报告、企业评定、证书置换、口试答辩等考核方式,在考核过程别注重过程考核以及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

6.产学合作的教学环境建设。试点专业建设了依托行业、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如:工商管理专业与劳动部合作设计开发“小企业家训练中心”综合实践教学系统,与用友、金蝶等国内著名ERP设计开发公司合作,设计开发“ERP”模拟实验室综合实践教学系统。试点专业围绕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最大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培养质量上、体现在学生就业率上、体现在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上。如: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检测与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接本)专业毕业生提前达到100%的一次就业率。

二、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

我们在应用性本科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探索。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在应用性教育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形成体现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指导性原则和建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它明确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指导课程与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的实施。

(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理念

1.大众化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理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是人才需求多样化阶段,需要用分类发展理念指导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首先,明确树立应用性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高等教育类型的观念;明确树立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这一类型高等教育主体部分的观念;第二,把视野转向国家、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上,在把握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特征基础上实行分类指导,避免与学术性本科教育“同构化”;第三,要进行理念和实践创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为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人才的目标定位。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转型、劳动组织形态变革等,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呈多样化状态,其中应用性本科人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量急需的人才。为此,要透彻了解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充分把握其对应用性本科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育理念。应用性本科人才具备的能力是与将要从事一线工作相关的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专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教育理念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坚持“面向应用、依托学科”的专业理念,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产业、行业需求,形成专业结构体系;第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设计和构架都要以综合性应用能力培养为轴心,有可能打破理论先于实践的传统课程设计思路;第三,“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要确立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要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工作场所中学习掌握实际工作能力和养成职业素养。

4.激励人人成才的育人理念。应用性本科教育要摈弃以单纯智力因素为依据判断学生优劣的传统观念,树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激励人人成才、培育专业精英”的学生观,指导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育人工作。

5.产学研结合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应用性本科教育要培养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可能仅在教育内部完成,这就决定了产学研合作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也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理念,为此,需以下面几点为指导:(1)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产学合作教育和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应用能力;(2)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研究和实践各种产学合作教育形式;(3)充分利用企业人才与管理优势、设备与技术优势,建立产学合作的企业实习基地、培训中心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基地;(4)开展应用性科研,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进一步推动产业发展。

(二)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建构原则

我们在以上所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和应用性本科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分析并把握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中涉及的基本关系,形成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特征可以用四句话来描述:“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这一概括反映了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成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的指导原则。

1.以应用为导向。“以应用为导向”就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在应用性本科教育中,“应用”的导向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专业设置面向区域和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对一线本科层次的人才需求;第二,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确定满足用人部门需求;第三,课程设计以应用能力为起点,将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教学内容;第四,设计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较好衔接;第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法和考核方法的选择要以掌握应用能力为标准。

2.以学科为基础。由培养目标决定的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理论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因此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为基础的。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学术水平不指向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学科体系,而应指向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体系,以对能力培养起到理论支撑作用。因此,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既要重视专业建设,也要重视学科建设;既要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也要重视学科团队建设;要努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各类学术活动。同时在学科建设中,要注意突出应用的特色,学术研究要注重承担来自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课题,以及来自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学术研究的形式应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应用型大学的教授应善于解决行业企业的技术难题,主动为生产第一线提供服务;应用型大学的教授也应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高手,在推动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以学科为基础”在应用性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应用性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开发以应用理论为基础的专业课程。(2)以应用性学科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建设:为理论课程提供应用案例的支撑;为综合性课程中提供实践项目或实际任务的支撑,为毕业设计与因材施教提供应用研究课题和环境的支撑;(3)引领专业发展:从学科前沿对应用引领作用的角度,为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应用方向;(4)为产学合作创设互利的基础与环境:通过解决生产难题、开发创新技术,以应用性学科建设的实力为行业企业服务。

3.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建设好支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应用性教育的学科指应用性学科,应建构一组具有应用性教育特色的学科基础课程,它们可能与传统的课程名称相同,但课程内容应遵循应用性学科的逻辑。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科门类,进一步建构模块化的应用性学科基础课程体系。(2)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应用能力指雇主需要的能力,学生生涯发展的能力等,能力培养要遵循“理论是实践的背景”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3)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应用性课程原则设计好专业课程。改革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法,整合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形式,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实现应用导向和学科依托在课程设计中目标指向一致。

4.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应用性本科教育尤其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要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点有以下含义:第一,要关注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素质养成;第二,要重视职业道德、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等非专业职业素质,特别是沟通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合作能力等雇主更为关注的职业素质的养成;第三,要重点通过与显性课程融合的隐性课程设计达到全面职业素质养成的目的,专业带头人在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具有隐性课程设计意识,把隐性课程纳入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中,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能够相互补充和促进。

(三)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件

我们这里所说的“要件”,是指活动或现象的重要组成要素或主要方面。前文所述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亦即构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要在这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具体体现,关键是抓住人才培养的要件。也就是说,“要件”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制定,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体现应用性特征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要件主要是:

1.明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本科教育与学术性本科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明确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首要且关键任务,其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要明确这类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类型指向定位;二是要明确这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确定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出发点是根据新时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一方面,科技发展推动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含量提升,对人才的学历要求随之提升;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转型催生出了新的职业岗位,特别是复合型职业岗位大量出现,对一线工作的本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类型定位。关于应用性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仍可以本科教育改革中所共识的“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标准来界定,但其区别在于三要素内涵的不同,体现在:应用性学科理论基础更加扎实;经验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构成的隐性知识不可忽视;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以外的素质养成更加突出;应用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同等重要。

2.建构“柱型”专业课程体系。应用性本科课程体系是从工作需求、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的,学科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科基础课程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但要以应用为导向,围绕应用能力培养改革和创新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而组建模块化课程和建设新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是重要任务;专业课程要强调从事工作的实际技术活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因此,根据应用性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原则,应用性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呈“柱型”结构。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强化集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包括如下几方面:实践教学环节要明确分类;要分清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在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并进行科学安排;既要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硬投入———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更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软投入———实践课程设计;产学合作校企结合开发实践教学项目,共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一支能胜任实践课程的教学团队。同时特别强调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进行集中实践环节设计,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形成,根据北京联合大学试点专业实践的经验,集中实践环节要在8周以上,并围绕集中实践环节内容进行软条件和硬环境的建设。

4.开发综合性课程。综合应用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应用性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开设基于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综合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的内涵体现在:第一,综合性课程教学方案需要校企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要透彻了解企业现行技术和相应综合应用能力需求;第二,综合性课程要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第三,要力争在真实环境中实施综合性课程教学,或者在仿真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以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变,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状态;第四,要开发出反映企业主流技术的典型综合性项目和相关教学方案,建设开发相应综合性课程教材、实践指导书等系列教学资源;第五,综合性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主,更多地引入来自来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第六,综合性课程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5.实施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学法。应用性课程体系改革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改革。“启发式”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法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应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法,从案例入手、问题出发讲授理论知识,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和思维方式。改革教学方法是课程目标实现和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特别要在实践教学和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环节方面进行大力度改革。“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教学活动中由师生共同确定的实践教学行动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式的学习达到应用能力的掌握。应用性本科教育必须坚持“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要亲自动手、亲身实践。而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现场的教学等都是体现“做中学”理念并经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

6.加强对应用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重要部分;同时要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实习报告、调研报告、企业评定、证书置换、口试答辩等配合书面考试,使考试能确实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