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劳动教育是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同学们参与校风建设的途径之一,可以培养全校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实际本领。学校决定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美化相结合,学校卫生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劳动教育与校园环境美化具体安排

实行全校园全天候公共区域(楼道、院区)等清洁大包干。划分出具体的固定区域,分别划归各班。各班每天安排值日生,从早上7:40开始至中午放学,下午(冬季13:30,夏季14:30)开始至下午放学前做好负责区保洁。与此同时各班负责本班教室清洁扫除,这项内容视为学生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由班级评分记入学生操行成绩。

二、班级及个人职责

(一)班级职责

1、负责教学楼楼道、楼梯、及楼梯扶手、通风窗、镜子等的打扫及保洁;

2、负责学校操场、篮球场、绿化带的打扫及保洁;

3、负责学校大门口及两侧扫除及保洁;

4、清除责任区内果皮屑箱内的废弃物,清洗果皮箱,做到随时清除;

(二)个人职责

1、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校规校纪,用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校园的良好风尚;

2、学生实行责任区域包干负责制,负责搞好班级分配给每个同学的责任区域的全天卫生和常规管理,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一个优美整洁的校园;

3、学生具体责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打扫责任区卫生

(2)责任区保洁

(3)责任区常规值勤,违章纠正(包括乱吐乱扔,言行不文明等及有违反校规校纪的其他行为),记录并上报。

三、组织职责

(一)德育处

负责活动安排,标准制定,目标检测考评,违章情况统计通报,劳动技术指导。

(二)总务处

负责物质保证,工具发放,回收。

(三)年级组

负责督促、协助各班按要求开展好劳动教育课,对年级各班劳动情况评估并记入班级考评,组织好本年级科任教师按要求参加劳动课的组织指导。

(四)班主任

分配落实责任,组织督促,指导学生进行劳动保洁,评价每个学生的劳动情况,记入个人操行鉴定评分。安排科任教师的指导区域。

(五)科任教师在所任班级劳动期间按课表规定的该班课程表时间到班上与班主任一起共同组织、指导学生劳动。

四、劳动标准

(一)楼道

1、地面无尘、无迹、光亮;

2、墙裙无污迹、洁净;

3、墙面、墙角、屋顶无尘,光亮;

4、及时清除责任区内果屑箱,有效维持区内秩序,有力纠正违章行为并填写“违章记录单”。

5、楼梯扶手、楼梯扶手下面的玻璃、楼门玻璃,光亮无尘。

(二)院区

1、无石块、纸屑、烟头等垃圾废弃物;

2、无积水、痰迹;

3、草坪、绿化地带无纸团,塑料袋等废弃物;

4、每日清除两次以上果皮箱;

5、有效维持责任区内秩序,及时纠正违章填写“违章记录单”。

(三)教室

1、地面无尘、无迹、光亮;

2、桌面整洁;

3、窗帘干净、玻璃光亮;

4、讲桌、讲台无粉尘,黑板光洁;

5、门框、电扇等无灰尘

五、检查及评定

(一)、检查实行定时检查和不定时检查相结合。

1、定时检查时间是上午大课间、下午大课间。

2、由班卫生委组成年级检查小组。九年级检查小组检查八年级卫生区,八年级检查小组检查七年级卫生区,七年级检查小组检查九年级卫生区。

3、检查范围:院区责任区、楼道责任区、教室。

4、不定时检查,由德育处人员检查。

(二)、评定

1、院区责任区、楼道责任区、教室。各占10分,总共30分。

2、检查结果公示在楼道小黑板上,德育处存档。

3、每周一次班级评比,在周一广播会上宣布。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德育活动显实效。

1.传统文化教育成系列。

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过农历的日子”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围绕多方面展开研究:舌尖上的二十四节气、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农耕文明里的二十四节气、气象变化下的二十四节气、动手创造的二十四节气,内容多样、形式有趣。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加强晨读古诗、午间写字过程性评价;

对快板课程、中国结课程进行主题展示,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引起家长、学生广泛好评。

2.红色基因教育显成效。

传承红色教育基因活动,与少先队实践活动积极结合,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为主题,组织清明祭扫、观看红、排演红色小剧、组织多层级的队前教育,用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吸引更多的少先队员参与到学校少先队文化的建设中,用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更多的少先队员的红色教育的实践体验。

3.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处。

以“我与他,我与这座城”为主题开展系列的家国情怀教育活动:结合各纪念日开展“为我的家种下一片绿色”、“我们决不让地球去流浪”等主题活动,开展“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主题演讲,开展“爱在绿色创意中”废旧用品再利用的环保教育活动,结合学校自主设计的志愿卡使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4.多彩劳动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本学期,我校的劳动教育丰富多彩:结合二十四节气的食材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种麦子、刮土豆、摘香椿芽、摘豆芽、剥橘子……开展“金童爱劳动”系列家务劳动主题活动和劳动实践周活动;开展“岗位责任制”中体验校内劳动的快乐;结合“我与他,我与这座城”志愿卡开展校外劳动;为不同年级设计有针对性的“金童劳动卡”;为毕业班学生准备了最后的礼物——劳动研学……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5.我是爱的源头,成就健康心理。

开展心理课堂、“我爱我”主题活动、“我是爱的源头”主题升旗仪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全员育人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形成了“产生爱、奉献爱、汇聚爱”的良好局面。

二、德育体系有规划

1.爱的十品行,月月有主题。

学校制定推进方案,结合德育工作一体化,每月一品行,推进区级“以海明德十品行”工作。三月开展以“爱+仁”主题活动,我校志愿服务团队荣获青岛市志愿广场“最具活力志愿服务团队”称号。四月突出“爱+融”主题,各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五月开展“爱+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立志。

2.“三Y”育人制,尊重学生个性。

完善“三Y”(前预、首遇、全育)全员育人中的班导会、导师联系等制度,邀请高校教师、有特长的家长试点组建“全员育人导师中心专家组”项目。各班专家组根据自身优势为学员进行“个性化辅导项目”,每月至少与学生亲切交谈一次,每学期个性化辅导一次。

3.创设真实情景,落实德育目标。

以“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德育目标中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实践活动:一年级在与人交流时做到尊重他人。二年级创设情境研究与他人合作。三年级在研究中草药过程中体验与人合作。四年级在研究春天中学会尊重身边事与物。五六年级在辩论赛中体会尊重的含义。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实践活动 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课时、场地、师资、资源、经费、安全等诸多实际问题的困扰,迫切需要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高度,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以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1.丰富学生活动内容

首先要落实学生活动内容,强调弘扬主旋律、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深入社会、深入实际的过程中,加深对国情、民情、社情的了解,增进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1 走向社会的四项实践行动

1.1.1 走进基地。到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技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高等院校等进行参观和考察,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结合鲜活的教育资源,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1.1.2 走进社区。到社区、街道、乡镇开展“唱读讲传”社会宣传,保洁护绿公益劳动、体育艺术展演、为孤残老幼做好事等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弱势群体,自觉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1.1.3 走进工厂、农村和军营。到工厂和农村,观察工农业生产过程,了解科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感受工人农民的工作和生活,体会改革开放给工厂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呈现出新气象,加深对知识改变命运的理解,增进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1.1.4 走进大自然。让学生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关心自然,认识自然,加深对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关系的理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1.2 学校组织的三类实践活动

1.2.1 学校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活动课程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每年一次的学校“艺术月”活动;切实开展学校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实践活动。开展岗位体验、社会场景模拟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和实践能力。

1.2.2 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结合“2+2”项目实验计划,广泛开展人文、管理、科技、艺术、体育等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发掘兴趣潜能,培养个性特长,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1.2.3 专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感恩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1.3 参与家庭两项实践活动

1.3.1 自我服务活动。不同年段,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基本生活技能、自我保护的生存技能和待人接物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具备独立生存、独立生活、独立处事的基本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1.3.2 为家人服务活动。每学期至少学会一项为家人服务的技能,养成为家人服务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家中帮助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学生主动承担家庭责任,自觉分担家务劳动的习惯,学会主动关心父母长辈,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怀。

2.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学校要针对不同对象,明确具体内容,保障活动时间和场所,坚持校内实践活动资源与校外实践活动资源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学校安排组织、社会和家庭支持与参与相结合,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实效。

2.1 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要利用课外活动课时,切实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艺术月时间开展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各种课外活动。学校要主动加强社区联系,努力开发校外教育资源,为充分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创造条件。

2.2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综合实践(劳技)、科技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努力实现校内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庭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2.3 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学校要制定学生活动计划,拟定学生活动实施方案,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如:自我服务、班级服务、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体活动等,增强活动的针对性。

3.完善活动的机制

3.1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学校要设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校团委办公室或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日常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体系,健全校内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长效机制,努力使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教育常态。

3.2 健全经费和安全保障机制。学校要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证。学校应在公用经费中专项安排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安全措施和预案,完善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社会实践基地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3.3 建立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学校要广泛宣传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和政策要求,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引导家长、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争取家长和社区对社会实践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努力为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推进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4 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和奖励机制。学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要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将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学生期末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对实施素质教育成绩突出的教师学校要予以表彰和奖励。

“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 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提高育人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反思、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低年级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是抓好、抓实常规教学。因为常规教学是班级管理的基础,基础夯实了,班级管理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顺利前行。常规教学通常包括社会生活常规、家庭生活常规、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这几方面内容。对低年级班主任来说,首先得抓好学校生活常规和课堂学习常规,让学生养成初步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良好的品行习惯。为了使入学不久的学生学会并掌握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整理课桌、整理餐盘、准备上课用品等五项学校生活技能而尽快适应小学学校生活,还特意开展了“自理五项大比拼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个人自理五项练习、小组自理五项评比、自理五项班级层面评比。让学生向家长、老师、学长等请教,学习最基本的五项学校生活技能;在班内开展小组合作,让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派能起示范作用的“志愿者”每天检查班级学生学习自理情况,记录并及时反馈。又如:班级里开展“我爱我的小书包”活动,活动分以下几个过程:第一步,先让学生猜一猜“我的书包有多重”,再现场测一测。并让学生思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结果?第二步,让学生展示“我的书包里有什么”,分别介绍它们的作用;第三步,“给我的书包减减肥!”,让学生们出出主意,谈谈怎样爱护自己的书包。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上述活动时,可以不必那么循规蹈矩地确定主题、设计方案、分组分工等,那是他们能力所不及的。而要以充满童趣的活动为主,让活动在自由自在的气氛中开展,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哪怕效果不那么突出,也能为今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及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课程改革要求班级文化建设中树立积极向上、展现活力热情的精神风貌。因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文化土壤,而这恰好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完全相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分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指教室环境建设,它是班级特色文化的物化表现,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体现了班级的精神文化———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班主任可借此开展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动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设计和制作,用自己的双手布置美化教室,营造班级精神文化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例如,有一个班级经过学生民主讨论决策都形成了共识:以“爱生活、爱阅读”为班级文化特色口号,除了学校统一的队角外,在教室里另行开辟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为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可以策划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发动全班学生都来参与“图书角”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系列活动,具体包括:1.图书角名称、图案征集;2.图书角板块设计;3.书架的设计;4.图书的来源与流转;5.图书的借阅与管理;6读书心得征集与展示等。在全员参与、人人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展示,最后每一块内容由一个小组(组长领衔,组员分工)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活动有声有色。利用“百草园”来开展了以“植物保姆”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由报名,分组研究“植物管理中浇水的学问”、“植物管理中施肥的学问”、“植物管理中光照、温度的学问”,通过小组研究掌握植物管理的方法。学生们采访了学校开心农场的负责教师和花工爷爷,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义工讲课,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管理植物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笔者还引导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点滴的感受和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学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锻炼才干、在劳动中增长见识、在合作中分享快乐。

三、结合班级事务管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布置的各项活动,最终都得落实到班级。如果光靠班主任老师单枪匹马,累且不说,效果还不尽人意。要想班级管理工作有特色、出亮点、创和谐,班主任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领他们积极投身于班级管理、主动参与班级事务,这样既可以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压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从服务于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目标

班主任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喜好,在班级里选择一项具体的工作来负责,教师根据任务的难易度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合理分工,定期实行考核和轮换。例如,在高年级以“让学生学会参与班级管理,养成自主管理班级的意识”为目标,进行了“班级卫生工作自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班级卫生工作目标分解—分组承包班级卫生—实践任务分解—制订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实施班级卫生自主管理系统方案—监督、调整实施方案,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形成班级管理常态化。班主任老师把任务下放,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全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具体实施,再到后续管理,让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事情可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管理员,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就是班级的小主人。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还使他们过剩的精力有了释放的空间和时间。

(二)学生成长、班级管理、教师指导评价三位一体

劳动教育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 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 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