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那么,如何构建多元合作育人立交桥?江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牢固树立“德育就是质量”的教育观,遵循“人以德立、校以德兴”的原则,秉承“德技双馨、手脑并用”的校训,遵循“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精一点、美一点”的德育理念,结合苏州水城特色,以德育规范和积极心理学为依托,实施“彩虹德育”。依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立项课题“基于bbw平台‘中外校企合作’学生德育工作机制的实践与研究”等研究项目,搭建中外合作育人彩虹之桥和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和社区等)校内校外彩虹之桥,成就学生七彩人生。“彩虹德育”多元合作育人立交桥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借鉴中外育人经验以提升“彩虹育人”意识,利用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等育人阵地以发挥“彩虹育人”合力,在“彩虹德育”多元合作育人中实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摘要】为了提升“彩虹德育”培育人才的有效性,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学校引入德国bbw教育集团,学习借鉴国际先进职教理念、模式、方法。分析中德两国德育的异同,吸收德国教育的成功之处,积极探索合作育人的新模式,建设了基于中德合作育人bbw平台。通过构建“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制课程体系,学习德国职教多元化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加强感恩教育、完善评价体制等措施提升合作育人的有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合作育人;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38-04

【作者简介】张虎,江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009)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及德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指出,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创新平台,鼓励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中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模式对我国职教德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了解决我国职教德育模式存在的题,正视职业学校育人面临的新问题,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增强育人的有效性,近两年来,江苏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引入德国bbw教育集团,建立苏州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开展中德职教合作办学新模式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既引入了德国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也引入了德国职教的先进管理模式,为“彩虹德育”中德合作育人提供了新的路径,增强了职业学校培育人才的有效性。

一、bbw平台下中德合作育人简介

传统校企合作之所以容易陷于企业冷淡、学校热情、政府为难的怪圈,是因为合作方权利及义务不明确,合作育人落实不到位。bbw平台是指以德国bbw教育集团为媒介,将苏州新区政府、新区欧美企业和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系在一起,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政校企共同育人的创新平台。图1是bbw平台下中德合作育人的生态链示意图,bbw集团将政校企三方的合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合作方权利及义务明确具体,方案切实可行,实施过程及效果可控可测。

二、中德两国德育分析与借鉴

(一)中德两国德育的相同点

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德国德育目标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有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中德两国德育的目标是趋同的,借鉴德国德育对学生“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的要求,使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培养更加具有操作性。

(二)中德两国德育存在的部分问题

笔者作为中德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的跟班中方教师,两年来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教学以及与多位德国培训师的沟通,概述了中德两国德育存在的部分问题,如表1所示。

表1 中德两国德育存在的部分问题

[\&中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德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1\&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缺少纪律教育\&2\&德育教学理念的落后\&对学生的在校辅导时间不够\&3\&德育的评价手段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管理体制僵化,学校缺少独立性\&]

中德两国德育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两国的德育目标是趋同的,为了克服自身问题,完善德育体系,中德合作育人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bbw平台下中德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法

(一)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制课程体系

“职业行动能力”是德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由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三个能力维度组成,而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又是三个能力维度的组成部分。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体现在bbw所建立的项目制课程体系中。在育人过程中中德双方教师展开渗透式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每门课程都要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进行探究和思考,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每门课程的教学中,全部课程都发挥着育人的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单个项目完成后,教师和学生不仅要对这个项目完成后的结果做出评价,还要对加工过程中材料的损耗、安全意识的防范、工量具的使用规范等做出评价。在项目制教学过程中,逐步推广仿真企业班级管理模式,加大校企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力度,深度推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树立职业理想。

“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制教学把传授学生思想道德知识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通过主体性的道德实践体验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提高思维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学习德国职教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实训过程中德国培训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常见的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德国教师上课的流程是:给学生指定任务,学生讨论、查资料、制订计划,学生向教师请教,教师检查讲解,学生完成计划,最后评价反馈。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很有兴趣,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和表现力。

此外德国培训师在实训过程中还采用了学习型工厂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和学生汇报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基于德育和智育双重目标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德方培训师的实际观察,反思自身的教育,中方教师进一步更新了德育理念和范式。多元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团队中正确定位,提高了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存在感和自信心。

(三)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在不少职业学校里,德育内容很大程度上已脱离学生的生活,缺乏实践性,不能很好地和企业需求相结合。我校通过与bbw职教集团的合作办学,不仅吸收了原汁原味的德国“双元制”教学经验,而且开展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践。先后与威卡自动化仪表(苏州)有限公司、卡瓦科尔牙科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和苏州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等合作,形成了具有本土气息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培训中心的学生到优秀企业实习,借助企业的管理加深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我校通过企业的反馈来针对性地改进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也派出人员来到学校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例如培训中心有个学生在校期间有过多次迟到早退的情况,多次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到企业实习后,感受到企业文化对时间的严格要求,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学生也以进入优秀企业为目标。回校后,中方团队再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这个学生再也没有发生迟到早退的现象。学生的职业观念得到改变,良好的职业性格开始形成。

(四)加强感恩教育,完善评价体制

bbw平台下中德合作育人离不开中方专业德育教师的指导。针对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德育教师和中方专业课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比如: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念同学的帮助之恩,感念老师的教育之恩等。笔者在跟班过程中,德国培训师Enno要离开中国回德国工作。一节普通的班会课,学生表达了对Enno老师的热爱,师生积极互动,彼此祝福,学生表达了对外教的不舍和感谢。学生不缺乏感恩,中德合作育人通过教育要把学生“教”成懂得感恩的人。

bbw平台下中德合作育人重视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对育人的参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共同参与的育人机制,并重视各路径之间的互补和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发散性的育人路径网络,实行多元评价体系。图2是bbw平台下中德合作育人评价体系逻辑结构图。

德国培训师、中方团队和企业人员编写了职业道德规范手册,将质量、服务、诚信和团队意识等企业的核心价值涵括其中,并将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除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还必须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考试,由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在学员工作半年后的调研中,企业负责人对学员给出了较高评价。表2是企业对学员表现的评价表,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1.不合格:不符合要求;2.较差:低于一般,略需提高;3.一般:基本_到要求;4.良好:经常超出要求;5.优秀:远超出要求。权重系数分别为0.3,0.5,0.7,0.9和1。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达州市教育局达市教函〔2019〕154号文件《关于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批(学校)实地考察点位达标工作的通知》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全面落实达市同创〔2019〕9号文件《关于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批实地考察点位达标工作的通知》,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文明示范学校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二、创建目标

确保做到:校务环境廉洁高效、校园环境洁净优雅、人文环境健康向上、学习环境轻松愉快、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树立文明学校的形象。

三、创建任务

(一)健全机构,狠抓落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组成了由校长冉东、支部书记杨崇建为组长,副校级唐萍、肖寒、何小梅、沈涛为副组长的同创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具体工作。一是将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狠抓督促检查,形成“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的共识;二是把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学期末进行评比奖励。

(二)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本行为规范。

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学各个环节,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健康人格。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立志向、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规范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共建校园文明。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劳动技能、文娱体育等校园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建立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学校各项安全和消防设施齐备,每年举行安全疏散演练。

(三)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重视班主任、骨干教师的成长,注重年轻教师的培养,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教师队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师德师风建设中,使“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在学校蔚然成风。

(四)全面落实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课堂教学中,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融入学校专题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中,通过学校的展板、教室文化墙、口袋书、晨诵、午读等,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更加有声有色。

(五)营造温馨校园气氛。

学校严格落实“门前三包”,维护校园周边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做好学校门前及周边环境卫生宣传、清洁、维护工作,校园整洁有序、文明优雅。

(六)加强师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

我校全体教师注册志愿服务系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如与所在社区有固定的社区共建计划,精心组织开展四城同创知识宣传、文明劝导、清除牛皮癣等志愿服务活动等,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期化、规范化,使广大师生在参与中强化,在体验中养成,培养公共文明行为。积极组织学生、教师、家长开展以文明出行、扶贫助困、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

四、具体措施

1.召开四城同创主题动员大会,校长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深刻阐释,务必让全体教师深刻理解创建意义,让教师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统一到全市四城同创上来。

2.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全体教职工会议、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志愿者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墙打造、主题展板等引导全体师生深刻领会“美丽达州是我家,四城同创靠大家”。

3.发挥家委会作用,引导家长参与,努力营造家校共育和谐教育理念。广泛开展家长课堂进校园、大手拉小手公益行动、四城同创进社区活动。使学校引领家长进而辐射社会,四城同创建设活动掀起全民参与。

4.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向全社会公开师德师风举报电话,接受全社会的共同监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一、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定位

一是立足现状。2013年9月,学校率先完成教育资源整合,“七校合一”的举措为学校发展、教师提升、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大、更广的空间。与此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亟待解决,如来自七所不同学校的17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师的尽快融合等。为此,学校以迎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验收为契机,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尊重传统。学校的驻地孝直村,因恪守孝道、忠厚信直而名扬县域内外,淳厚的村风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是突出特色。学校课程以校为本、以生为本的特性,决定了课程的独特性。面对师资紧张,生源分散,乘车、就餐人数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素质急需提高的现状,如何构建一个属于学生、属于教师、属于学校的课程体系,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是着眼未来。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事业,一切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学校追本溯源,从涵养道德、匡正品行入手,着力培养品正志高、自信向上的阳光学子,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确立“养正”核心文化,引领学校课程发展方向

学校结合地域文化,立足实际,确立了“养正”核心文化,建立了一整套文化理念系统,以此来进行顶层设计,并制订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等计划;同时,将特色地域文化元素、悠久历史文化元素、先进时代文化元素进行融合,通过课程建设促使学校发展成为文明之地、养正之所,努力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打造“童蒙养正”的学园、书香浸润的乐园、现代规范的校园。

2.明确育人目标,构建“养正”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养正教育,助每个学生成功”的核心理念,制订了“养正”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架构起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具有学校特色,体现教师个性特长的“养正”教育大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人文、科学、身心、艺术、实践”方面的素养,包含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层面,综合了国家、地方、校本三大课程,涉及课程门类共44个。其内容安排既有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主干课程或专题,又有分年级实施的阶段性动态课程或专题,从而初步形成了几个特色课程。

基础型课程主要指国家学科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学科拓展课程和德育课程群组,指分领域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探究型课程包括学科中的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课,为必修课程。必修课的德育课程群组中,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设了“学做孝直人”系列特色课程,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内化,在点滴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三、突出五个载体,确保课程做实做优

一是效果明显的学科拓展课程。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进家课程的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如果说国家课程是学生基本能力发展的保障,那么国家课程的拓展课程则是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载体。为此,学校开设了习字微课程、主题阅读课程、趣味数学等部分学科拓展课程。

二是管理规范的“走班制”课程。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分层教学、选课走班”为途径,加大教师资源整合力度,把每个星期三下午定为“快乐周三我做主”时间,为学生营造活动空间,开学前两周内完成课程设置,形成“课程超市”,共开设14门校级跨年级走班课程、28门级部走班课程,每个学生可同时选修两门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同时,规范管理,秉承“四定(课程要定地点、定时间、定老师、定学生)”“六有(上课老师要有目标、有计划、有讲义、有考勤、有展示、有评价)”原则,确保课程有序开展。学校教导处、教科室、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落实,确保课堂高效、学生快乐。

三是意义深远的生活教育课程。学校基于地域传统文化,开发了“学做孝直人”德育系列课程,破解学校现有管理难题,从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公德、懂礼仪、守纪律、乐团结、爱劳动、会学习、勇进取的良好道德情操,从内而外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四是务求实效的家校合育课程。学校以“养正”文化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开发实施了“养正教育进家庭”课程,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校“养正”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社会,让“养正”教育走进每一个家庭,协助参与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实现家校共育新模式。

五是丰富多彩的展示课程。展示是学生获得自信的源泉,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抓手,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学校突出形式多样化原则,通过物化成果交流、表演汇报、参与比赛等手段,确保课程有效实施。这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的热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建设的收获与反思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感恩的失落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别让中国现在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许多教育专家的呼吁,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培育活动”中的一个切入点,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感觉到感恩教育确实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完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所谓“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有感恩戴德之意,亦有感谢感激的意思,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它是一种感激的心情,是一种关爱的表达,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灵魂唤醒灵魂的人性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受教育者不自觉者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对他人、对周围、对社会常怀感激之心。重要的是,感恩教育使学生在认知层次能洞察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得到内心的肯定;在情感层次能发出愉悦和温暖的情感,进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体验;在实践层次,能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

西方人把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独创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西方人提到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才会是一个心理道德都过关的人。因而我们 从感恩入手,让学生的心理和道德都上一层楼,我们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抓好“三个层面”。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为父母多做事,与父母多说知心话;感恩师长,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感恩社会和祖国,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感恩同学和朋友,与他们互助互持,携手前进;感恩自然,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班级层面,班级利用班队活动两周举办一次,学生完成每日一善,可以是为父母做的,为同学做的,为班级做的等;家庭层面,每周布置一次以上的感恩作业,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社会层面,组织学生开展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三是实行分层施教。在感恩教育中针对不同性格品质学生的特点,坚持重感知;抓诱导、重习惯;抓养成,重体验的原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

确保“三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召开班级干部思想道德座谈会,充分听取同学对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制订出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的实施方案。二是发动宣传到位。在学校艺术节上学生同唱《感恩的心》,开展签名、倡议等活动。三是阵地到位。班级开辟专题、专栏等抓好舆论引导。发挥各类宣教阵地作用,在心理健康报《绿色世界》中进行宣传,让学生强化感恩之心。

开展“三大活动”。一是开展主题作文比赛。以“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主题,全初二组同学参与,收到文章217篇,评出40篇获奖文章。二是开展“感恩标兵”、“感恩之星”、“感恩班队”等评比。三是开展量化考核。将学生“感恩教育”纳入年终综合目标考核之中,评出优秀。

实现“三大结合”。一是与学校平时开展的《守则》、《规范》等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二是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是《弟子规》,学生都会背诵,里面的教育理论和感恩教育相得益彰,让学生受到了德育教育。三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了《心理咨询》平台,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健康信箱,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感恩,从感恩中得到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习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课本中的“理论”,从而加强内心的“道德良知”,进而转化为“行动”。

必须贴近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实际。感恩教育载体多样,活动丰富,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易于为广大未成年人所接受。这让德育活动形式更吸引未成年人,让德育活动过程更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让德育评价更贴近发展实际,这样使得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具有实效。

整合德育教育资源。“感恩教育”面比较广,而且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在学校中,也可以在校外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本,还可以通过唱歌、诵读、平时的举动等形式进行教育;可以是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还可以是家长、同学以及和学生交往的一切人员进行互动。只要引导得当,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可以让学生得到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把学校、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教育贯穿起来,这样就有利于整合德育资源,改变以往学生德育以老师为主的狭窄局面。 感恩教育活动丰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形式和手段的创新。是解决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高、实效性不强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解决了德育空洞乏味、枯燥说教的弊端。以往德育教学大都是课堂集中灌输,学生对空洞枯燥的说教兴趣不高,那些写在德育成绩单上的只是学生对德育知识点的记忆,难以真正成为自身的素质。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使感恩意识走进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感恩体验中来,在亲历中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情感,使思想道德得以逐渐提高。

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有机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基础的。通过在未成年人中开展感恩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感恩的种子,为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是伴随学校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是对学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反映,是为学校实现其育人等各项职能服务的。狭义的校园文化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基地,以寻求新型校园生活和校园精神文化的文化。而广义的文化包括以校园为载体的全部存在内容。而目前的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愈来愈受到关注,成为广大学校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引言:

校园文化是任何一所高等院校的核心和灵魂,完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院校的“招牌”。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得到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高速发展的背后自然而然地存在许多隐患,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无法打好根基,这定会埋下“祸根”,对卫生职业院校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将其打回原形。再者,世界文化不断融合,趋于多元文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校园作为培育祖国花朵的园地,自然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本文通过对卫生职业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然后再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进行讨论研究,以谋求一条属于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道路。

一、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的引人入胜,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迄今为止,我国卫生职业技术院校得到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少卫生职业院校成立和建设的时间相对较短,没有很好的历史沉淀。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尤其是在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卫生职业学院都忽视或者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其校园文化建设明显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会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现对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现状分析如下: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卫生职业院校大多追求高速发展,大力扩建校园面积旨在吸收更多的生源,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重视程度欠缺,把校园文化浅显地理解为校园自然景观建设和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从而使得卫生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培养效果脱节,职业院校内严重缺少学术气氛,更谈不上自身的职业特色的建立等。所以,我们需要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作为一项促进学校发展地重要工作来抓。

(二)缺乏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应该说,卫生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应该拥有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行动策略以及步骤,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但是卫生职业院校现有地校园文化建设毫无章法可言,东拼西凑,散乱无章,既无领导分管也无长期规划,完全处于一种“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尴尬状态。因此,缺乏科学、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严重制约了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 缺少可以长期坚持的校园文化建设战略

据调查,有数据表明,当前在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中,本应该作为战略任务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校园文化建设迟迟未得到足够重视。往往存在注重形式、急于求成一阵风,一味追求学生数量等问题,这些都偏离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严重制约着卫生职业院校长期的可持续地发展。可以说缺少可以长期坚持的校园文化战略是目前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新道路的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卫生职业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与时俱进。其中对中等职业学校育人目标的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和办学风格的整体外显,属于影响学生发展和学校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卫生职业院校要想尽早解决遗留在发展道路上的隐患,建立系统全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拥有完整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行动策略,必须马上扭转观念,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思考探究,以谋求一条适合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道路。卫生职业院校必须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来完善自身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大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众所周知建设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投入是否充足及时是校园文化建设能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由于教学、科研、基建等需要都属于“硬件”,学校往往比较舍得大资金投入;而校园文化建设则被看成“软件”,往往不舍得进行投入,因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做到:既注重校园自然景观的建设,同时也注重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力争达到平衡。

(二)建立健全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

大多数卫生职业院校的制度建设尚未建立或者不够完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好了完整的规章制度,师生的行为才能得以规范,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才能得以建立。要建立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好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三方面的工作,以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适用于卫生职业院校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校园人的言行,帮助其井然有序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浓郁卫生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统一师生思想,增加其凝聚力,促进师生自我约束,推进学校的自我发展。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根茎。更是一所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色的内在表现。校园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的办学风格、历史传统、发展历程和人文精神等,对于校园的建设和学生的身心影响是深刻久远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当成是一项需要长期任务坚持下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培育卫生职业学院的学生,帮助其成才。开展丰富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真正出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举办就业讲座、经验讲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加强职业归属感与职业自信心,有利于他们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稳健发展。

结语:

现阶段卫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形势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沉淀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此卫生职业院校要在吸收借鉴普通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充满生机活力与自身发展相契合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体系,真正形成符合卫生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和需要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斯为肩职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4)

[2] 许晟.略论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及其实施方案[J]教育与职业, 2007(06):94-95

[3] 张群生,梁金凤.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08,(2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