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时间表虽然已经拟定,但试点方案推出需要一个过程,不会那么顺利。”12月3日,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政策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房养老”的展开依然会面临很多障碍,导致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参与积极性不太高。

据本报记者了解,11月下旬,保监会曾就此事召开了内部会议,参与的保险公司只有幸福人寿、平安、泰康、新华、合众、中宏等7家。

老龄化倒逼提速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利用自有住房以取得或增加养老资金的做法都是“以房养老”,但狭义上来讲即是“倒按揭”,也就是通过金融或房屋机构买断老年人自有住房产权,通过测算定期给予养老补贴,老年人仍然可以在自己住房里终生居住。

其实,我国提出“以房养老”的概念也已有10年,并且从2007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进行过试点,可惜效果不佳,并未被市场接受。不过,眼下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倒逼“以房养老”再次被提上日程。

据统计,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己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十年前,‘以房养老’的建议就得到了当时中央高层的认可。时隔十年之后,国务院才首次提出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作为“以房养老”的首倡者,孟晓苏坦言,十年间未进行大力推广的阻力主要是金融机构对房价下行的担心,加之人均预期寿命在增长,致使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选择了集体沉默。

据记者了解,倒按揭与正按揭恰恰相反,时间越长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越大。

如今,客观因素并未有太大改变,但国家对养老领域的扶持力度日渐增强,很多地产、保险及银行等多个行业的公司纷纷布局养老领域,将产品与养老地产相结合,成为很多公司拓展业务的新渠道。

“‘以房养老’是给老百姓提供的一个养老渠道,老百姓可以自愿选择,金融机构也可以自愿选择。就目前参与的险企而言,大都有涉足地产的意愿。”12月3日,中国人保一相关研究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房养老”牵涉到房地产业、金融业、社会保障、保险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这些领域的运作质量要求相当高。如何保证这些行业、部门公平、公正地经营、管理和执法,在当前法治不健全的条件下是个极大的挑战。

据记者了解,“以房养老”的第一步就是对现有房产进行评估,比如,老人以评估价值200万元的房屋参保,每月大约可得到1万元。但是,由于我国房地产评估机构还极不规范,不但整体素质偏低,而且市场存在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同一房屋或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

问题虽然存在,但急需增加养老渠道的现实同样刻不容缓。今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试点方案将于明年一季度拿出。记者同时了解到,各地有关部门己开展调研,并陆续草拟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的实施意见,相关细则大都在年底前出台。

试点暂难惠及农村

“以房养老”的大网虽己张开,但由于中国传统的观念以及现行房产制度的影响,真正惠及的人群不多。

“在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老人更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而将房屋抵押最终卖给保险公司,不少市民很难接受。”12月3日,中国老龄办一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此问题,他们曾做过一项调查,绝大多数人依然选择将房产留给子女。

其实,据记者了解,老人身后的房产并非绝对要留给金融机构。当老人去世的时候,银行或保险公司将有一笔钱帮老人打理后事,同时处理房产。但是,如果老人去世很早,房子则会按退保处理,房产继承人补齐相应款项后可继续继承。

“除了观念问题,‘以房养老’在技术和法律上都己不成问题。”上述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前阵子住建部己对房产登记制度进行革新,房产证上可以登记两个人的名字,这样一来,“以房养老”在房产登记制度上的问题则迎刃而解,老人一旦选择“以房养老”,房产证上便可加上保险公司的名字,以便在日后进行房产交易。

“以房养老”在技术和法律上虽己不成问题,但我国现行的房产制度使得最有养老需求的农村老人暂难参与其中。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近日,肥西县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县医、养、健结合工作试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听取县卫计委、县民政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实地考察、了解情况,召开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自国家、省、市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文件下发后,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整合养老及医疗资源,在推进医养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五保老人医、养结合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中供养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问题。如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自2017年5月设立老人医疗专护区以来,累计得到及时救治的五保老人2600多人次,五保老人生病救治不及时和无人护理难题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全县十五个五保供养中心均设立医疗专护区。

二、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呼唤医、养、健结合。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试点,但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在严店乡五保供养中心调研时了解到:医疗专护区运转经费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等,影响和制约了医、养、健结合试点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倾注更多的支持、关怀。

三、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政策保障。要根据国家、省、市有关医养结合文件精神,立足我县实际和试点工作经验,特别是要针对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解决办法,落实鼓励措施,引导医养结合机构有序、加快发展。要根据全县老年人群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医疗资源分布状况,统筹做好各类医养结合机构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出台推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激发民间投入的积极性。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划分好“医”、“养”界限,尤其是要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政策问题,要认真进行研究,搞好政策衔接,支持医、养结合机构逐步步入良性循环。

(二)强化资源整合。要认真研究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日常合作、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协调养老医疗资源,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吃不饱”的乡、村医疗机构就近和“住不满”的养老机构等“结对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良性互动。乡镇卫生院要逐步把村(居)卫生室的医疗资源和老人健康诊疗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医疗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为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提供便捷服务,特别是为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医、养结合事业留出空间。

(三)推进融合发展。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养老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督促全县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确保到2017年底,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要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办老年康复中心、老年医院、护理院,支持部分闲置床位过多的县、乡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护理院,开展养老服务;鼓励支持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为社区与居家养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四)突出人才支撑。要不断强化医养结合发展的人才保障,提高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建议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人才,纳入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和临床骨干医师培训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合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内优秀的执业医师和执业护士到养老机构中开展服务,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养老机构从事医护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评定职称方面,给予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五)强化对试点工作的领导。 县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将医、养、健结合工作进一步摆上位置,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财政投入,有序推开卓有成效的试点,合力推进我县医养结合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健康幸福的新肥西作出新的贡献。

医养结合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二: 为积极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满足“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一)探索医养结合体系建设,推动资源优势互补。

按照国务院及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的指示精神,区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方案(试行)》,待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按照方案,大力推进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一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区、老年护理床位;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举办医养结合联合体;三是鼓励辖区内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四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五是支持养老机构按相关规定申请设立医务室或护理站,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的能力。

截至目前,区民政部门管理养老机构11个,设养老床位1186张(其中批准新民医院开设老年护理床位300张)。区卫生部门核批了乐年长者之家等3家社区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我区6家养老机构与市一院建立了医养结合联合体,初步实现养老机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二)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筑居家养老服务基础。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优势,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点对点”健康服务体系。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主动深入社区和家庭,通过实施“积分制”、“健康储蓄银行”、“粉丝签约”和老年人健康俱乐部等形式,对社区老年人实施分级分类健康管理。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组建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3.8万余户7.8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3万余人。

建立以“医联体”为专业技术支撑的“个性化”健康服务体系。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市一院、省针灸医院建立“医联体”,把综合医疗专家和中医康复专家纳入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个性化”签约服务。今年4月,双岗中心创新组建 “2+2”家庭医生专业服务团队,成立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卒中康复4个专业服务小组,已与56位居家老人签订了有偿签约服务包,以满足多元服务需求。

(三)丰富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建立机构养老服务机制。

为强化养老机构中集居老人的健康保障,从今年6月起,区属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建立固定服务关系:一是每季度主动上门对养老机构开展1次健康教育讲座,对老年人进行常规健康体检,并指导康复治疗。二是与养老机构建立24小时服务热线,对常见病、多发病随时进行上门诊疗。三是接收老人住院治疗和康复,根据康复情况及时转回养老机构。四是老人享受慢病选择性药物免费治疗等卫生惠民政策。2012年以来,我区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免费发药人次分别达8.9万人次、4.3万人次,免费金额达310余万元,其中老年人发药比例占98%以上。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解决健康和养老问题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医养结合。从全国范围看,医养结合是一个新兴课题,都处于积极探索中。实际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医养结合服务需求与承载力不对称。据统计,201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6.1%,而且每年处于上升趋势;预计2024年超过20%,2041年超过30%,并于2050年达到近34%的水平。我区2017年60岁以上老年人8.4万人,达到全区户籍人口的17%,老龄化趋势与全国同步。而我区在养老机构养老的不足800人,基本上是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老人包括“失独”、“独残”等计生特殊群体选择居家养老。庞大的养老和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重挑战,已成为全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医养结合行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目前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设置审批和管理,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由街居负责,医疗服务由卫计部门主管,医保支付政策由人社部门制定。由于制度、行政职能和资金分割等因素,各相关部门在实施医养结合时存在行业壁垒、职责交叉、业务交织等情况,其分而治之的格局势必造成医疗和养老资源相互阻隔,难以做到目标一致,优势互补,协调统一和横向整合,老人的医养统一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医养结合机构定性定位不明确。从实际服务看,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既不能完全替代养老机构,也不能替代医疗机构,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和需求群体,在设置审批上也必须进一步明确标准体系和审批部门。按现行政策,完整的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权归属不明确,即使同一投资主体在设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时分别由卫生和民政部门审批,运行机制相对独立,没有解决医养结合到底姓“医”还是姓“养”的问题。

(四)医养结合医保支付政策仍然保守。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现行医保支付政策,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早期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病房等医疗健康服务项目均未出台相关支付标准。即便是最新出台的医养结合病床医保支付办法,对老年人的患病病种有明确规定,且病种数较少。可以说,当前医保支付政策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医养结合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放开。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当前人口发展现状、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医养结合将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当前,在积极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立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法规体系,多元化、多途径形成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生命过程中各个时期所需的可负担的公共服务。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医养结合顶层设计。

一是出台意见,分类明确定位。各级政府要从上而下出台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和牵头单位,形成工作合力。要根据不同类型,分类明确医养结合机构姓“医”或姓“养”的问题。凡是养老机构开设医疗诊室由民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医疗机构增设养老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凡是以医疗、护理、康复为主的护理院(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增设养老床位,由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管单位。以上三种形式医养结合机构,同级民政、卫生行政部门要相互备案,并针对老年人群“医”或“养”的不同需求,做好入院引导和合理分流。

二是配套政策,建立运行机制。卫生行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尽快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审批准入、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规划、房产部门要出台相关规定,在新建的一定规模的社区中同步规划建设医疗、养老配套用房。要积极改革医保政策,将完整功能的医养结合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将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居家养老诊疗费用逐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消除行业障碍和“瓶颈”。

(二)坚持多元资本发展,完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

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扶植政策,引入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入驻。规划、土地、财税等部门为社会资本举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有步骤、有规划地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

加快医疗养老机构转型升级。鼓励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增设医养结合病床或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护理科室覆盖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开展签约服务;鼓励综合性医院与养老机构建立“医联体”,实行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医护培训等。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为计生“失独”、“独残”家庭及农村“五保”户提供基本医疗和养老服务保障。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医养结合保障措施。

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民政、人社和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养老专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加强对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护理员的培训;鼓励专业院校毕业生到医养结合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并给予相应的特殊岗位补贴;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人员岗位配套政策。对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型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并根据多部门考核情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基本保障。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根据联合国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这个国家就?儆谌丝诶狭浠?国家。

2000年11月底,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 ,占总人口的10.6%,65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占人口总数的6.96%,2002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7.06% ,按国际标准,2000-2002年,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2.2182亿,占人口总数的16.15%,65岁以上老人1.4373亿,占人口总数的10.47%。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增至2.84亿,占人口总数的19.3 %。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增加到3.7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4.48 % ,进入老龄化高峰期[1]。2015年,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529.47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4.45%,65岁及以上人口333.43万,占人口总数的9.10%。大同朔州地区(以下简称同朔地区)2015年人口总数516.3万,按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山西省老年人口比例推算,2015年同朔地区60岁以上人口可达83.38万,65岁以上老人可达54.06万。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及失能老人的增加,老年人预防保健、疾病护理、生活照料需求不断增加,但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发展更加缓慢。在国家最新的中高职专业目录中,也没有设置老年护理专业,只在护理专业下增设了一个老年护理方向,没有明确的教学标准和完整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处于摸索阶段。为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我校护理专业开设了养老护理方向班,但人才培养方案极不成熟。2016年,有幸将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为一个课题,成功申报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因此有了这次调研活动。希望通过调研为我校乃至全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我校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老年护理方向的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本次调研只涉及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与质量状况,不涉及家庭养老领域。

2 调研对象与方法

2.1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选择了同朔地区二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发放问卷21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90.47%,其中包括4家医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家养老机构。调研对象为医院老年病区护理部主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养老机构负责人或主要管理人员。

2.2 调研方法

调研采用问卷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研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主要包括六部分:(1)医院的等级、养老机构的性质等。(2)目前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数量、学历、性别、年龄、来源、人员稳定率等信息及对新招聘从业人员在数量、学历、性别、年龄等方面的要求。(3)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依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咨询护理专家并查阅大量文献[2-3],将养老护理工作任务列出,按照“每天做、经常做、偶尔做、几乎不做”分4个等级,每个等级按4、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将工作任务按分数高低排序。(4)对老年护理人才主要知识能力需求。根据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转换的原理,列出主要知识和能力,每个条目分为“掌握、了解、基本不需要”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按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5)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核心能力按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分4个等级,每个等级按4、3、2、1计分,统计时计算平均分,将核心能力按分数高低排序。(6)制约养老护理机构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部分采用访谈形式,设置开放式问题,由被调查对象自由作答。

对参与调查者进行培训,在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调查中充分解释,确保调查对象能充分理解调查内容。

3 调研结果

3.1 当前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大量的从业人员都没有学历,以女性为主,而且年龄偏大,流动性较大;医院学历层次最高,其中本科67.2%,专科20.5%,稳定性最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学历层次适中,稳定性较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老年护理人员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3.2 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状况

所有调查对象在未来两年希望招聘222人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其中4家医院需要13名,10家社区卫生机构需要172名,5家养老服务机构需要37人。

在调研中还了解到,目前仅大同市城乡就有290多家申报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按现有日照中心每家平均30张床位、护理人员与老人3:1计算,我市两年内就需要近3000名具有康养一体护理能力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员中如果按50%为中职学历,那么就需1500名。中职学校老年护理专业大有可为。

3.3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任务

表3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员主要工作任务统计表

老年护理主要工作任务为生活照料、安全护理、老年人健康状况观察,老年人健康教育、常见病护理、给药及药物治疗等医疗护理也是老年护理人员重要的工作任务。

3.4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知识技能需求

表4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常用知识技能需求统计表(前14位)

除上述内容外,老年护理工作中常用的还包括压疮预防与护理、热水袋及冰袋的使用方法、常用物品消毒隔离、肌肉注射等共计57项知识与技能。

3.5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

?o理核心能力指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4]。

表5 同朔地区老年护理人才核心能力需求统计表

在老年护理工作中,危急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老年人安全隐患防范及管理能力、与老年人沟通能力、老年人心理护理能力、老年常见病观察与护理等非常关键,被视为老年护理核心能力。

4 调研结果讨论

4.1 根据需求层次,培养适用人才

各类老年护理机构对人才需求层次不同,社会应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对中专层次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康养一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比为48.3%;医院老年护理以医疗护理为主,工作技术含量高,待遇也高,工作稳定,所以要求的学历层次最高;养老机构工作主要围绕生活照料、基础护理,工作辛苦、技术含量低、待遇低,要求的学历层次也最低。因此,各级涉医类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培养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人才,以满足不同工作场所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4.2 强化职业思想,稳定从业队伍

老年护理人员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偏低,是造成人员流失的主要原因。加之,我国养老事业刚刚起步,目前,年轻学生对这个行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人才培养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情感态度培养,稳定专业思想,稳定老年护理从业队伍,提高老年护理服务水平。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近日,笔者在网上也看到一则新闻,某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在上海花费巨资兴建了一个高档养老社区。这个养老社区无论从建筑规模、装修档次、所属地段、护理设备,还是服务项目都非常让人羡慕。但是,这些是否是老人最想要的呢?

中国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

养儿防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对于很多老人来说,入住养老机构很多情况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因此,养老机构要想获得老人的亲睐,务必在体验上做到尽善尽美。

NEC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事业部专家袁军学谈了他对我国老人养老意愿调研情况:老人对养老机构的选择,首先关注的是养老机构的健康护理;其次关心的是人文环境,老人都害怕孤独,儿女不在身边,养老机构里最好能够有共同语言的人群。除此之外,老人才会去关注是否建筑是否高端、住宿环境、饮食条件等。

中国养老市场的发展前景,也促使很多养老机构的运营者,四处高薪挖人。这种情况也造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养老服务和管理人才的竞争。但是,当真正运营一家养老机构之后,运营者会发现,人才有了,建筑装潢花了很多钱,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但是仍然不能贴合老人的喜好,入住率会降下来。袁军学特别指出,根本原因是,很多养老机构忽略了最核心的东西――护理业务。不专业、不规范的护理,会大大降低老人在养老机构的体验。

我国养老机构的整体水平都不高,甚至有些服务水平还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层次。袁军学指出,有些养老机构,老人缴纳的都是床位费,有服务员每天给居住的老人打扫房间。很多养老机构推出的服务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提供的服务又不够细致,不便于员工执行和运营者监督。例如,陪老人遛弯,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护理员要做到耐心,耐心到什么程度,什么叫溜弯,一天溜弯多少时间,都没有量化。

通过对中国市场客户一年多的调研,袁军学发现,我国养老机构最缺乏的不是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而是对养老理念进行最基本的改造――把养老服务流程化,把服务内容细化和量化。这是我国养老机构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标准化养老服务和工作流

要解决养老机构遇到的以上问题,袁军学认为,必须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一个标准化的体系:一方面是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标准化,另一方面是对老人服务的标准化。

目前,养老机构运营者的理念比较模糊――该怎么样运营一家养老机构,没有具体可执行的工作流程。有时候,养老机构虽然有一些好想法,但是执行的时候发现无法量化,也无法获知员工执行的情况。对员工的考核,养老机构都是靠抽查、年终考核和听取老人的意见反馈等。而对于老人的投诉和意见反馈,养老机构的处理往往不及时、不全面,形成不了一个闭环,也不能帮助老人及时解决投诉的问题。

NEC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平台i-Care可以给养老机构运营者一套清晰的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工作流程,可以让运营者和从业者,尽快地把养老机构运转起来,而不用再重新梳理业务流程。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运营者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流程,再修改甚至新增一些流程皆可,也可以把自己的新理念先放进去。

NEC i-Care的出现帮助养老机构把所有围绕老人的服务进行量化,做到可执行、可视化,而不只停留在纸面上。袁军学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养老机构才能提高服务质量。通过NEC i-Care提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对每一个工作流和细节都能得到一个闭环的结论。例如,员工可以遵照标准的工作流程服务老人,然后根据流程的可执行度收集反馈信息,最后,养老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把这套标准化体系进行修改、提升和完善。

NEC i-Care可以帮助养老机构运营者固化标准的服务和流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养老人才的离职率。因为养老机构可以把自己的一套服务流程和理念,传递给中层、服务人员,把他们融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去。当一个人离职后,接任人很快就可以按照固化的工作流程去执行,养老机构的运营就不会停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NEC i-Care规避了一些人员流失造成的损失。

以老人为本的研发理念

NEC i-Care平台当初开发的核心理念是:帮中国把养老行业、养老观念,从以前的那种旧的传统观念过渡到一种新的养老服务理念,把一些先进管理和服务理念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体现出来。事实上,NEC原本有一套智慧养老系统,但是考虑到中国养老行业的特殊性,NEC中国通过两年多时间的研发,重新为中国市场量身订做了NEC i-Care。因此,很多养老机构最关心的本地化问题也迎刃而解了。目前NEC i-Care已经被国内四家养老机构采用。

从模块上来看,NEC i-Care拥有六大智能化系统:建筑设施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智能化系统、健康管理智能化系统、生活服务智能化系统、老年照护智能化系统、文化服务智能化系统,涵盖养老机构、老人和运营者的所有需求。

袁军学表示,NEC智能养老信息化管理系统、NEC健康监护系统和NEC智能定位及紧急呼叫系统等是最为核心的系统。其中,NEC智能定位系统采用一种超声波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对老人的定位管理,甚至可以精确到厘米级,不管在老人卫生间、客厅,还是卧室都能够精准地定位到。

与其他定位技术不同的是,超声波的波段对老人佩戴的仪器没有干扰,经过国家验证,这个波段对老人的身体也没有伤害。另外,为了让老人的紧急呼叫得到第一时间的响应,NEC i-Care还与门禁系统相连。当医务人员接到呼叫后,通往救护现场的路上的所有门禁都会自动打开,还会为医护人员配备一个自动指路系统。

NEC i-Care还把紧急呼叫系统与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相连,当老人发出紧急呼叫以后,在医生的平板电脑上或者桌面电脑上弹出紧急呼叫的信息之外,还会弹出老人的详细信息,其中包括老人以往的病历,有没有潜在危险。救护人员会带着最可能所需的一些药和急救包快速赶到现场。

养老机构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人养老指导;老龄化;消费需求

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上海人口老龄化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深。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2020年总数将超过540万人,且随着时间推移规模将持续扩大[1]。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人口平均寿命仍将不断延长,人口高龄化将不断加深。同时,未来一段时期,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1],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现象愈加明显。如今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大大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社会上养老模式层出不穷,养老产业千变万化。目前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老年医疗、老年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均有所提升。但养老领域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如:老年群体退休适应难,退休生活质量不高;政府养老“好思路”“新思路”难以推广,得不到老年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养老产品“不知何处买”与“没有商机”矛盾重重;老年群体消费力下降与理财意识缺失;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不断增强,从满足养老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到考虑如何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养老的需求不断在变化发展等。养老领域中的矛盾及养老观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对未来的养老有了初步的规划,但这种规划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并且受老年人在年轻时形成的思维所束缚,在新的社会养老模式下无所适从,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的长寿城市的特征进一步突显,养老问题势必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在“十三五”期间予以突破。在养老转型的背景下和在养老供给侧改革中,探索个人养老指导的相关问题,引导并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度过晚年,拟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个人养老指导

个人养老指导是指向老年人提供的关于法律、医疗保健、理财投资、异地养老及旅游等多方面的咨询、建议服务,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了解各类养老政策与养老产品的便捷渠道,帮助老年人合理规划老年生活,安度晚年。个人养老指导目前尚属新兴概念,国内相关研究少之又少。现今已存在的“老年超市”与“退休规划”的部分功能类似于个人养老指导,可以为个人养老指导的发展提供借鉴。退休规划,又名养老规划,是根据个人退休,进行个人收入和资产管理安排的个性化需求,以确保实现退休生活目标的财务安排[2]。目前,退休规划在国内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其仅局限于通过金融理财为老年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个人养老指导。个人养老指导事业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其面向范围,完善“规划”具体规制,全方位的个人养老指导势在必行。

二、个人养老指导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社会个人养老指导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与个人养老指导相关的问题。2016年5月至11月针对50至59岁的“准”老年人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上海市的长宁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闵行区、虹口区、杨浦区、黄浦区、徐汇区随机投放调查问卷,共分发问卷1294份以及网络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86份。并根据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为本地户籍等因素对受访者进行基本信息与社会背景分类,准确了解上海市年老的不同社会人群对个人养老指导的期待与需求。

三、个人养老指导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个人养老指导的社会需求

个人养老指导是养老领域里的新兴事物,可能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涉及过,本次调查内容就有“是否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和“是否需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养老指导”。在1186名受访者当中,有37%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个人养老指导,只有12%的受访者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主要来自家庭、子女、朋友等的建议);与此同时,接近四分之三(71%)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接受专业的、系统的个人养老指导,社会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量巨大。而在我国养老市场当中,专业系统的个人养老指导却接近空白。

(二)不同社会人群需求差异显著

以年龄、是否为上海市户籍、受教育水平、希望获得个人养老指导的渠道等进行分类统计。上海市不同的老年社会人群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是否为上海市本地户籍和不同年龄的调研对象的差异最为显著。在回收的有效问卷当中,上海市本地户籍849份(71.6%),非上海市户籍337份(28.4%),其中上海市本地户籍的受访者中有76.7%希望接受个人养老指导,较非上海市户籍的受访者高19.1个百分点(57.6%),需求量更大。

(三)个人养老指导获得渠道需求

在受调查中只有12%的受访者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为了了解个人养老指导的获得渠道及老年人今后希望获得个人养老指导渠道,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中,约82%的受访者愿意通过政府、社区街道办获得个人养老指导,少部分人(约15%)愿意接受养老产业机构与子女及家庭的个人养老指导建议。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与“准”老年人在个人养老指导方面对政府的信赖度明显较高,同时,各年龄层对社区街道办、子女及家庭的信赖度次之,而对养老产业机构的信赖度较低。

(四)个人养老指导间隔时间需求

从总体上看,受访人群更多地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占比达38%。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对单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时间间隔的需求有着较大差异,“准”老年人(50~59岁)和低龄段老年人(60~69岁)由于即将步入或者刚刚步入老年生活,需要更好地了解养老政策与养老产品等相关信息,所以多数更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而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只需要接受1~2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比例较大,甚至远远高于“每年一次”的选择,考虑到这一年龄层在早些年可能接受过多年的个人养老指导,对每年一次的“高频率”时间间隔的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减少,通过1~2次的个人养老指导来补充对养老政策与老年产品的了解即可。

(五)老年人个人养老指导预期支出需求

上海市老年人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巨大,且多数希望得到政府和社区街道办的个人养老指导。那么他们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预期支出有什么看法呢?经问卷统计数据显示,24%的受访者表示,个人养老指导单次开销在300元以内是可接受的。约占69%的老年人与“准”老年人认为,个人养老指导不应收取过高的费用,最好能作为社会福利或公益项目,免费向大众提供。

四、个人养老指导发展建议

中国当前的个人养老指导领域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空白,也很少存在公益性的或主业性的专门服务机构,个人养老指导行业亟待建设与发展。如何充实完善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于我国居民养老供给侧改革至为重要。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认权责

个人养老指导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养老方面内容的机构部门功能单一,权责交杂、含混不清、推诿现象严重,以致许多老人难以获得专业个人指导。应明确政府在个人养老指导中的主导作用,准确划分权责。政府可通过整合该项职权,建立常设机构负责辖区内个人养老指导的相关事宜。通过定期开班宣讲会、编写并分发个人养老指导教育手册、设立养老资讯服务窗口、创建公众号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理性且个性化的老年生活规划、法律、医疗保健、金融投资、旅游、老年产品、信息传播等多方面的公益咨询服务。为保证个人养老指导的有效性与健康稳定发展,政府必须加强监督,进行定期的监察与评估,建立回访机制。

(二)以社区、机构为依托,切实深入

基层以政府为指导,以社区、机构为依托,深入基层,切实落实并普及个人养老指导,使老年人从中真正得益。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设立相关服务平台,使老年群体在居住地附近即可就近咨询养老事宜。社会慈善机构亦可将个人养老指导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三)保障个人养老指导的公益性

调研结果显示,民众对个人养老指导的单次预期支出在300元以内,且倾向于将个人养老指导产业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项目来运营。故个人养老指导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就成为两大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个人养老指导的运作资金基本可来源于政府拨付的专款与社会第三方捐助。适时成立个人养老指导专项基金会,负责相关资金的具体运营操作。保障个人养老指导的公益性,尤其是在引导老年群体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旅游、保健等消费时,应避免对某一具体品牌或具体产品的推销性介绍,而应更多地指导老年群体如何选择及了解其利弊。个人养老指导所需的人力资源方面,除政府原有养老部门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可由政府聘请养老事业研究人员(如:专业教授、老龄研究所研究员等)、联系慈善机构提供人力资源、募集志愿者。另外,政府还可针对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单位企业的干部或退休管理的相关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并充分利用老年人子女对其的影响,发挥这些子女的作用。由于目前关于个人养老指导方面的专业人员稀缺,还需由政府开展实施长期专业人员培训计划,选拔培养该方面的人才。

(四)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养老指导

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受访者对个人养老指导的具体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政府与社会在提供个人养老指导服务时,不仅仅要考虑养老指导的普适性,即设计通用养老指导方案,也要考虑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指导。调研发现,受访人群更多地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但只占38%,所以单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时间间隔应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意愿以及需求有所调整。针对50~59岁人群,可在其退休之前,分阶段进行每年1~2次有针对性的个人养老预先指导;对于60~69岁刚刚步入老年生活不久的老年人,可每年进行1~2次的有主题的个人养老集体指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中、统一的个人养老指导的频率可以有所下降,但仍欢迎鼓励70岁以上年龄层的老年人接受指导。另外,还应在社区、村委会等基层设立的个人养老指导服务平台为老年人随时提供便捷咨询服务。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不同需求,必然导致在此方面所需的咨询服务不同:对身体状况不甚良好的老年人进行个人养老指导时,一是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指导,侧重于日常专业护理与看护、医疗保险与报销等此类老年人所急需的方面,急人之所急;二是考虑到此类老年人的实际身体状况,不适宜亲自接受指导,指导者可对其亲属就知道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而对于较为健康的老年人的医疗指导,应侧重于体检、适宜强度的锻炼等维持老年人的健康之外,还应对未来潜在的疾病与可能的身体衰弱进行预防指导,并指导老年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商业医保、就医途径等。对于所受教育水平不同的老年群体,所采用的指导方式与表达语言也应有所区别,必要时用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来进行指导。

(五)发挥社交媒体潜移默化作用

由于个人养老指导在中国刚刚起步、尚未成型、发展缓慢、影响力小,使得许多老人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该项目内容,而且对个人养老指导人员持不信任态度,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认识到接受个人养老指导的重要性。利用各类媒体,将个人养老指导的具体思想内容潜移默化给老年人。通过公益广告、民生类新闻等方式间接指导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养老,引导他们建立起合理的养老理财观、消费观。甚至可以将此类思想元素融入电视剧、电影等之中,使养老指导中较为前卫、新颖的观点更易为老年群体所接受。

(六)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先行试点,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可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或社区进行试点工作,并及时收集反馈老年与“准”老年群体的体验信息,调整方案。而后在全区、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养老指导工作。由点及面,促进我国个人养老指导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个人养老指导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退休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安度晚年,还将逐步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老年人有计划地理性消费,在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间接地减轻政府的养老压力,在多方面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会[EB/OL].(2016-03-30)[2016-08-16].

[2]高超.北京居民金融素养与养老规划调研报告[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4.

[3]韩扬.新时期养老观更新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