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展厅方案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事求是 精简节约 适度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f2011102-0144-08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建设适度

建设节约型社会,其实质就是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筑领域的节约尤其重要。建筑使用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社会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20%~25%,且呈逐步上升之势,可以说建筑能耗状况是牵动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建筑的节能,设计是先行。好的设计,就是从有节制的设计人手的,专靠技术的补救,是杯水车薪。“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筑实践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

节约能源要求建设要适度。减低造价的同时追求建筑品质是建筑师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这个度,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这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进行建筑的适度设计。

适度的建筑要求设计遵循适度原则

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例如,日本的一个杂货产品――无印良品(本意是“没有商标且优质”),它摒弃一切外在“标签”,不断简化:拿掉商标、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颜色,简单包装。简单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提醒人们去赏识原始素材和质料的美感,还物品以本来面目,将使用者从外在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达到一种更接近于内心自我,更接近天然的状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刻意追求低调反而成为著名世界的“No Brand”(无品牌),达到了“无牌胜有牌”的境界。它已经超脱了商品品牌的局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品牌,这也是品牌发展的最高境界。适度的美好,这是这个品牌的设计理念。度的界定是前提,也是价值取向的具体实现。有度之后,还要品质,不是一味的节省,简化,而是一种克制的美。

从建筑的角度来讲,适度设计就是在保持建筑节能、降低造价同时追求建筑的品质,如何在二者之间把握经济投入的量的设计。适度设计要求根据项目性质,场地条件、客户需求的客观现实来建立设计理念,并要求设计者的逻辑性与创造性结合的设计。适度设计是相对于过度设计而言的。在过度设计的误区中,视觉形象常常扮演着过度设计的角色。设计者在拿到项目后,往往在设计之初脑海中就浮现设计作品的意象图,这也是设计者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但是经验不足的设计者很容易在协调意象与功能上,不能成功地解决功能问题。在初始设计中考虑视觉形象的话,设计者的注意力将会集中到如何展示外形上,而不是集中在如何满足使用需求上。这样就会导致不恰当的设计(如设计不充分的过度设计)。

适度的设计取决于设计者“真”的实力和“求真”态度,而不是潮流和时尚的驱动下所制造出来的具有自我陶醉性质的建筑作品。设计者应用批判的观点去审视设计,用功能的尺子去衡量设计。设计者没有实力、或者虽具备实力却不真心投入,都不可能设计出对人,环境和社会有意义的建筑作品。

建筑创作的愉悦来自于适度。适度的设计实现了人们对建筑的需要,适度的高附加值展现建筑的品位,适度设计应该成为每个景观设计者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只有建筑和环境的适度设计,才能同时做到能源节约,又能提供人们温馨周到的、品质高尚的室内外环境,从而环境不但没有破坏,从某种程度上反而延续了其自然的生命力。

中国粮食博物馆的适度设计

中国粮食博物馆是国家粮食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河南工业大学承办的河南省重点文化项目。基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郊高新区河南工业大学新校校区内。项目总用地1.3hm2,南侧为居住用地,东、西、北均为教学科研用地,东侧紧邻河南工业大学校门,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河南工业大学的名片和形象标志。

甲方的设计要求:中国粮食博物馆应成为全国粮食行业的标杆。建筑语言应突出粮食元素,要与农业元素有所区别。充分挖掘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体现粮食储藏、加工,制造,衍生产品,粮食物种等粮食科技的丰富内容,集收藏,展示、教育、科研科普为一体的重要文化基地。同时且宜体现低碳、绿色、环保,生态的现代价值观。

在对博物馆使用功能、建筑个性和格调充分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和建筑定位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精简节约,文化内蕴。与时俱进:反映粮食产业的历史沿革,现展和未来展望。体现博物馆建筑的时代精神和可持续发展,做具有时代感,适度超前但不追风的设计,以人为本,以建筑的开放性,文化性和亲和性来显示博物馆的公共性,创造优质的室内外观展环境:实事求是,建筑设计贵在得体,使建筑在时间和地点均适宜,要准确把握建筑功能,做不虚张声势理性的设计;精简节约:建筑要“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设计中贯彻低碳、绿色、环保理念,兼顾一次性投资与长期维护的辩证关系:文化内蕴,以丰富的形态语言呼唤大众的自由联想,避免“说教”和“强加于人”的牵强(图1、图3、图15,图16)。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 总体布局

总平面用地规整,博物馆正人口开在南向,东西设次入口。次入口根据需要灵活开闭。为节约用地,基地内只设尽端路,充分利用基地四周的校园辅路形成消防环路。为保证建筑正面环境的完整,将车位、地下车库入口集中在建筑北和东侧,南侧开敞的广场成为主体建筑重要的烘托。用地南侧和西侧的绿化形态呈放射状,充分考虑到绿地的可达性、参与性(图4、5)。

2 功能布局

展厅:展厅是博物馆最主要的部分,应在建筑最醒目,便捷的位置。其布局应保证参观的系统性、顺序性和选择性,本设计展厅的空间组织采用放射

串联式,即:展厅与共享大厅直接相连,各展厅之间彼此串联,各展厅均可单独面对共享空间。因此可根据需要开放多个展厅。各功能流线间接明了,不同的人流都有直接专用的竖向交通(图11~13)。

3 外型设计

建筑“基本形”是在对平面功能的认真思考后确定的。外部是由内部决定的:先有内部,而外部是平面功能的自然流露。从而使建筑的形态有着坚实的功能基础。对于建筑外形以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图2、6、14)

(1)建筑形态分析A展厅造型(图7)

展厅部分平面形式用了弧线,立面形式用了上升的斜线,其目的是使建筑有一定的张力和向上的感觉。平面的弧线使建筑重心倾向河南工业大学的校园中轴线,产生向心感,同时呼应了学校大门。从而明确了博物馆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弧线和斜线也带来了联想,如“元宝”或者“蒸蒸日上”。

(2)建筑形态分析:B线刻天工开物(图9)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人力和自然力的配合”,早期有农业、手工业科学发展的雏形,里面有关粮食的加工如:水碾,藏粮,去壳,榨油,酿酒……图案。我们进行重组,用花岗岩石线刻,放在建筑正入口左侧,使之成为参观展览的前奏,体现本建筑的“文化”“历史”的丰富内涵。

(3)建筑形态分析:C外墙开窗和材料(图10)

展厅外墙开窗,用尽量不影响展品布展的竖向长条窗,同时也保证了展厅的展示光环境和参观的舒适性。外墙材料建议使用节能环保、朴素自然的挤塑成型水泥幕墙板(俗称埃斯洛克――ASLOC板)。它由水泥和纤维为主要原料挤压成中空板,具有高强,轻质,耐火耐候,抗震隔音等性能。

(4)建筑形态分析:D粮仓的联想(图8)

粮仓不仅仅是粮食储藏的重要工具,更是国家兴盛、人民富足的重要象征,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将粮仓的形象转化成建筑符号,运用到博物馆设计中,将共享空间的玻璃幕墙做成筒状,除完成采光和拔风功能外,还能产生粮仓或某些机械之感。

(5)建筑形态分析:E简约的辅助功能体块

建筑北部是社会教育和内部使用空间,有节制设计成一字形,与南部的弧型形成“和而不同”的整体,也成为弧线的烘托。

4 室内设计

在共享大厅(图17)里设计了大型展品的展示墙体,同时它也是分割公共与私密空间的隔断,结合展示墙体和参观路线设置坡道,此坡道提供了接近参观大型展品的一个机会,同时也可以作为无障碍设施。

总之,中国粮食博物馆的方案设计无论从总体、功能、外型、室内,都最大化地做到深入的、适度的设计,这正是我们这个项目投标胜出的原因,也是我们工作一直坚持的制胜法宝。工程负责:刘力刘小飞方案设计:刘力,刘小飞周文瑶

杨真 侯晟

作者:刘小飞,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刘力工作室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力,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顾问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

计大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模型摄影:杨超英,《建筑创作》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范文第2篇

一 博物馆建筑设计

注重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要意义

衡量一座博物馆工程的优劣有多种指标,其中建筑设计所提供的内部空间是否适合后续的展陈内容是评判博物馆是否取得设计成功的关键。展陈工作是博物馆开展各项服务、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今后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同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在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止是收藏和科研的中心,更是公众主要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而展陈空间做为展品与公众沟通的媒介,是博物馆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博物馆建设中注重营造与公众直接对话的展陈空间,有利于实现展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更多的公众接受博物馆并从中受益,以实现博物馆运营的目的。

二 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营造

的建筑方案会带来诸多问题

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不符

过分强调设计概念、建筑造型的结果往往是以牺牲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为代价。有些博物馆在建成后进行布展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展陈空间不连续、面积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问题。面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不相适应的内部空间,整个展陈内容的编排、铺述及形象展示无论从总体构建到分项结构布局,都会受到即有空间条件的限制,很多构想难以实现,留下诸多遗憾。不理想内部空间同样影响着展陈线路的设定,很难妥当安置各类展品,使展陈设计经常面对展品丰富,但即有空间狭窄;或是展品缺乏,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又过大的无奈境地,即便采用不同的改造补救措施进行空间调整,却最终让展陈效果大打折扣。

为改造不合理展陈空间所产生的能源浪费

建筑设计阶段疏于对展陈空间的考虑,使得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时需对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既有因建筑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所导致的内部光环境不适于布展,而重新进行的展示空间围合;也包括内部空间不连续发生的对既有墙体的改造等等,类似的重复建设都会造成博物馆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另外因建筑追求场面宏大导致的内部公共空间体量的无节制,既浪费了有效使用面积,也加大了空调、照明的负荷,无疑容易让资金本就缺乏的博物馆在后期运营中陷入困境。

存在缺陷的展陈空间影响公众正常观展

有些建筑遗存的内部空间缺陷可以通过展陈设计过程中的改造得以完善,有些却无法解决,内部空间缺陷的无法弥补,让博物馆展陈工作完成后的对外运营很难取得良好收效。观展距离不足、交通拥堵、公众视觉休息空间的缺失都会影响正常的观展,特别是随着目前很多博物馆免费观展日的出现,让一些本就疲于应付的博物馆无法满足瞬间出现的观展人群高峰,这不但会造成公众观展的不适,影响观展效果,甚至会危及公众及展品的安全。为杜绝这种安全隐患的出现,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时应将布展到观展的连续过程作为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依据,从而让博物馆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展陈工作完成后便于公众观展,以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此驻足。

三 营造合理展陈空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尽早为建筑设计提出展陈文本

博物馆展陈工作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博物馆筹建部门对自己的馆情及特点分析得不够,没有给建筑师提供详细的展陈文本,致使建筑设计提供的内部空间与今后的展陈内容不符。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在立项之时,就应研究博物馆究竟要建成怎样规模、陈列哪些展品、各类展厅所需要布展面积多大、空间多高,这些都应以展陈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展陈文本提供给建筑设计单位。目前进行的博物馆建筑设计招投标过程中,博物馆建设单位通常只提供博物馆建设项目的用地红线图、总投资、总建筑面积以及简单的功能空间分配诸如陈列厅、库房、科研、办公、服务所占面积及数量,而很少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不同展厅内将要展示的展品统计、归类以展陈文本的形式纳入建筑设计任务书中,这就使得建筑设计任务书过于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很难向建筑师清晰传达设计任务,从而造成建筑设计流于形式。须知展陈文本是博物馆布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博物馆展陈的总体水平。因此博物馆筹建部门应改变只对后续进行的展陈设计提供展陈文本的习惯做法,而将这一工作提前到建筑设计阶段,从馆藏实际出发确定基本陈列、精品陈列的空间中的展品类型及数量,并对临时陈列的展品大致设定方向,依据这些资料进行的建筑设计将会提供相对合理的展陈空间,将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今后布展工作与观展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例子如湖南省博物馆,该筹建部门本着建筑为展陈服务的宗旨,在建筑设计招标之前就开始了对博物馆各个展陈项目的构想和具体要求进行筹划,将展陈的总体策划提前到了建筑设计阶段。如在重点项目马王堆汉墓陈列上进行了详细的策划与展陈空间构思,并站在公众的角度,精心设计展陈线路及公众视觉休息空间,使得建筑设计能够有很好的展陈设计依据,真正实现了展陈文本先行的原则,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运营效果。

建筑师应将展陈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建筑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设计界出现的过分注重建筑外观造型、刻意强化建筑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风气,同样波及到博物馆的建设,致使很多建成的博物馆功能适应性差,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不能满足后期的展陈要求,忽略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此建筑师在进行博物馆设计时,除了通过了解当地文化及用地周边环境的分析提出设计概念,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功能划分及构建建筑形态,同时更应考虑如何为今后的博物馆的展陈布局提供合理内部空间,为了做到这一点,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之初就应将博物馆提交的展陈文本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让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展陈设计策划同步,尽可能消除阻碍今后博物馆顺利进行展陈设计的隐患,使建筑营造的内部空间更适合展品的陈列、公众观展、满足博物馆今后的实际运营,避免出现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所需展陈内容不协调的尴尬局面。从这一点上看三星堆与法门寺博物馆建筑设计做得都很好,两个博物馆就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而言都比较适合后期的布展,之所以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为展陈设计提供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源自建筑师对博物馆的收藏实情及特性的充分了解,从而实现了“博物馆应按其所收藏的物品的性质进行设计”、“内部设计应足于外部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设计原则。

应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建筑设计中

建筑的空间划分程式化、功能布局不合理,是后期布展时最难处理的问题。对博物馆展陈主题及其展品情况缺乏系统的了解,使得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仅凭经验按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将各功能区填充到建筑平面内,而不去考虑博物馆展品的类型、数量、体量以及意欲表现的主题,这就势必造成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存在明显缺陷,给后期布展增加难度,对博物馆的运营十分不利,至于某些博物馆的建设实行所谓的“交钥匙工程”则更不可取。通常在博物馆建筑设计投标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操作规范、体现公平及减少工程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往往要求博物馆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博物馆的工程建设,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让建筑师失去了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合作的机会,相比之下博物馆工作人员更了解馆藏的展品,也有着对今后博物馆如何运营的构想,而目前这种将博物馆使用者排除在建筑设计之外的做法,很明显会让博物馆的设计因缺少使用者的合理建议而略显盲目,从而造成给后续展陈设计及运营带来问题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首都博物馆新馆在设计过程中,因建筑师不了解博物馆业务的特性,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未参与建筑设计,使得建筑本身存在先天不足,遗留了很多问题诸如个别展陈空间安排不合理、缺少无障碍通道;部分展厅公众的通道不够便捷,自动扶梯和通道连接处的两侧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建筑初期介入,将会大大减少后期展陈布局和建筑装饰交叉施工矛盾,为布展的顺利进行提供方便。类似的例子再如长城博物馆,因其主题宏大、文化内涵深厚、文物展品丰富等优势,极可望做出上乘的展陈作品,但却因建筑师对展陈内容的忽略,出现内部展陈空间狭窄、且分割过碎的缺陷,而且跨度不大的展厅中居然出现了柱子,致使展陈设计颇感局促。因此在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让博物馆工作人员尽早介入建筑设计中,将会减少博物馆建成后的的二次改造问题的出现,从而节约建设及运营成本,提高展陈水平。

提高投标建筑方案对展陈空间的重视程度

目前大型建筑项目方案的确定基本都采用公开的的投招标方式,博物馆建筑也不例外,博物馆筹建部门往往在方案投标期间成立专家组对各设计单位的建筑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最终选定一个得票最多方案作为最终实施方案。这种方案的选定方式虽然比较公平,但由于专家组的成员都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几乎没有博物馆专家及展陈专家的参与,使得专家组在对建筑方案评审时,过多地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去评判建筑形式与功能是否统一、与所处环境是否协调、设计风格是否反映地方特色等一系列建筑条款,而很少甚至忽略去评判是否便于后期展陈设计及运营,让选定方案的评价趋于片面。因此在博物馆筹备之初将博物馆专家及展陈资深人士纳入专家组,将会提高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程度,也会使专家评选的结果更趋合理,同时通过对中标方案从展陈设计与博物馆运营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最终实施的博物馆建筑方案尽可能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标准。在这一点上做得较好的是良渚博物院选用的方案,由于建筑设计过程对展陈空间营造的重视,使建筑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与博物馆的实际展陈需求很和谐,最大程度地满足博物馆的收藏、展陈和讲解服务功能。通过听取各方专家的建议,对原方案中平均跨度为18米的柱距调整为局部36米宽的跨度,将空间原为6米的高度调整为6-14米的不等高度,为今后的展陈提供了可变的空间;并将原设计中局部实体墙改成通透式的玻璃墙,以满足观展过程适当位置自然光和借景的需求。

结语

建筑所提供的内部空间在博物馆后期展陈与运营过程中的改造不可避免,但如果博物馆筹建部门及建筑师从博物馆的立项到前期的调研、从设计概念到建筑方案审核、完善乃至施工这一系列过程中,都将博物馆展陈空间的营造作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依据去指导建筑方案,将会大大减少建筑遗留问题的产生,进而实现博物馆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与展陈内容的协调,便于后期公众的观展,最终实现博物馆传播信息、交流文化、参与教育的社会功效。

参考文献

1.王群,《寻找文化的契合契合点》,《北京文博》2004年12期

2.梅宁华,《关于首都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总结与思考》,《北京文博》2006年4期。

3.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3月7日。

4.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2期。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渤海国 遗址博物馆 展示设计

遗址博物馆是建立在遗址之上或遗址区范围内的,以保护遗址、研究遗址和展示遗址为其主要任务的博物馆。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上属于遗址保护区建馆的模式,内容上以展示上京城遗址为主,同时将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贯穿于展馆之中。作为唐代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在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展示设计需要在满足博物馆信息传达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挖掘地域形式语言,展现渤海国灿烂的海东文明。

一、项目背景

渤海国是唐朝册封的中国东北地区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结合靺鞨诸部及其他各民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建于公元698年,亡于公元926年,历经229年,更迭15世王。公元755年,渤海国三世王大钦茂自中京迁至上京为国都达160余年,创造了“海东盛国”的灿烂文明。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境内,为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渤海国古遗址,遗存包括内、外城墙和宫城三部分,王城整体形制模仿唐长安城。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1943平方米,主要展示渤海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和上京城遗址,承担着对渤海国出土文物保护、研究、传播教育和展览的功能。

二、总体构思

(一)设计理念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在科学内容研究基础上有特色的艺术创作活动,它既要符合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符合博物馆展示的特殊规律。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展示设计首先以史实为依据,以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陈列内容及形式以遵从科学性为前提,无论是内部空间的装饰纹样,还是场景复原等艺术形象的再创造,都不能违背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所提供的科学信息。其次,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遵循合理的空间尺度,突出展示与观众的互动性。再次,挖掘地域语言,体现上京城地方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达到展陈内容与展示形式的统一。

(二)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

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主要包含展示空间和其他附属空间。展示空间以序厅为中心,将展示渤海国历史、上京城遗址、渤海国文化和经济的展陈空间分列序厅两侧。布局方式采用“走道式”,总展线长341米。由于序厅位于两个展厅中间,为避免展示过程中断和参观流线的交叉,在大厅中多功能厅墙体前设影壁墙,与多功能厅墙体形成通道,使观众从第一展厅出来后通过序厅中的通道直接到达第二展厅。这样就将陈列布局和展厅的流线组织进行了统一设计,既回避了建筑空间的不足,又保证了线性参观流线的通畅和连贯。

为避免直白的叙事性展示方式,合理布置展示节奏,在整个参观路线中均匀布置能够调动观众情绪的亮点,如第一展区中设置“朝唐纳贡,渤海中兴”的场景复原。第二展区中有结合数字设备能够与观众产生互动的上京城遗址复原模型以及渤海国王子归国的主题半景画等,增加了参观过程中的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有效合理的组织路线使展厅形成连续统一的展陈空间。

三、设计深化

在方案整体思路确定后,为进一步阐释设计主旨,研究上京城遗址博物馆的特殊属性,分别在不同层面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化处理,以便更深层次诠释展示主题,完善设计方案。

(一)展示空间意象的塑造

展示空间意象通过实物、道具、材料、影像、肌理等一系列传播要素,对展示空间主题进行有意识的构建、强化与渲染。空间意象的真实来源于对遗址本来的面貌、历史环境的深入认识,立足于对确凿的历史事实、文化个性的真实汲取。其目的在于恰如其分地烘托展示气氛,在人与展示空间中搭建内在联系的关系场。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在空间意象上着重体现历史感的营造,针对该馆非遗址实物的展示,需要有意创造与渤海国有情感联系的意象性空间,有助于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

序厅是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起到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需要调动各意象元素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将观众迅速拉进渤海国的历史氛围中。渤海国与唐朝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水路,东渡日本也依赖航行,水陆交通在渤海国的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序厅正中复原波涛中行驶的渤海船只,表现海东盛国渤海远航朝唐的历史画面。船后设置大型影壁墙,墙面采用遗址中散落的砖瓦堆砌而成,形成特殊的历史肌理,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砖瓦而获得直接的历史信息。影壁墙上镶嵌唐都长安城浅浮雕,既说明渤海国是唐在东北的属国,也暗含了上京城仿唐都长安建设的意义。影壁墙画面以唐文宗在致大彝震敕文书中,盛赞渤海“遵礼仪而封部和乐,持法度而渤海晏宁”等句为画面题记。这样,通过“象”的创造与“意”的建构,向观者更好地传递博物馆空间主题的内容与信息。

(二)历史真实信息的传递

遗址博物馆的特殊性在于需要展示历史原貌,但古代渤海国的视觉图像保存并不完整,已经没有办法得到特别准确的资料,给展示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展示设计的表达上,主观上不臆造历史片段,力求传递正确的历史信息,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文脉的延续性,反映历史真正的文化内涵。如在渤海国十五王的展示过程中并未采用原老馆中后人刻画的形象,而是在玄武岩制成的石碑上刻录以唐楷写就的渤海诸王世系表(渤海国没有本民族自创的文字,而是通用汉字)。同样,在渤海国族属的部分中,渤海国姓氏墙中主要姓氏都以出土的文字瓦中的文字展示,保证展示信息的真实性。

(三)地域特征的体现

采用地域性设计手法,将地域性元素与展示设计结合,丰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形式,加强展示形式与遗址的内在联系。渤海国考古发掘显示上京城的城市建设、建筑形制及建筑构件装饰风格等都受唐文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材料选择上,展陈空间使用了上京城遗址中使用较多的玄武岩、土坯、木材等天然材料。展馆中将当地盛产的玄武岩石材大量应用在主要墙面、地面及雕刻构件上,与遗址产生直观的联系。序厅夹道两侧的墙体采用堆砌成的土坯墙面,增强墙面肌理和视觉震撼力的同时与遗址中城门夹道的土坯墙面形成历史的对话关系。艺术造型的处理上,把遗址的地域性符号表现在展陈环境中,保持渤海国遗风。如将序厅地面用渤海花纹方砖做铺装收边,两个承重柱做唐柱式处理,柱础采用玄武岩并与遗址中处理的方式相同,不做刻意雕刻修饰,循石而凿,柱础风格雄浑、粗犷。

(四)数字技术的应用

遗址博物馆中的展品普遍观赏性较差,需要改变传统博物馆中实物加图版的单向型展示方式,在展示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来弥补缺陷,增强展览的互动性、多维性和体验感,力求将专业性、学术性与观赏性、趣味性紧密结合。在展线各环节设计一至二个亮点,营造气氛,以多元化的展陈手法全方位展示渤海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

渤海国上京城“三朝”制的展示即采用三维投影互动沙盘模型,将互动投影的三维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沙盘模型进行无缝结合。依据渤海上京遗址宫城与皇城平面图制作传统模型,观众可通过看台上的电脑设备与沙盘互动,利用虚拟三维图像技术可以在沙盘上切换渤海宫城南门与丁字街广场、1号殿、2号殿。同时大屏幕投影会分别将举行外朝、中朝、内朝的盛况在对面的屏幕展现出来。参观者可以最快速地获取生动逼真的动态信息。在展示渤海国墓葬的内容上,由于考古发掘的墓葬较多、较分散,如果采用传统展板的形式占用面积较大,且展示内容枯燥,展示方式平淡。因此采用3D影像技术,将投影打到地面突起的台基上,地面上设置感应装置对应渤海国早、中、晚期墓葬形式,投影会随着观众的脚步切换内容,增强了观众的临场感。

结语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渤海国存在与发展最直接、最客观的真实写照,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唐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在尊重历史价值与实现现代展示手段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博物馆作为渤海国尤其是上京城的传播媒介,在展示东北地区渤海文化与唐文化的历史渊源,挖掘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课题编号C058)

参考文献:

[1]张男.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区外”模式遗址博物馆建筑设计初探[D].天津大学,2004:9—30.

[2]梁乔,梁华.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J].四川建筑,2001(5).

[3]谭红毅,董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10).

[4]鞠叶辛,梅洪元,马维娜.寓历史于当下,融深思于淡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J].建筑实践,2010(3).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安局 建筑设计方案 “山”字形青铜器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河北省平山县城。总用地面积26700,合40亩。建设用地整体呈长方形布局,东西方向宽约300m,南北方向长约95m,地势东西向平整,北高南低,高程高差较大。规划总建筑面积19169.95,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7759.15,地下建筑面积1410.8。

二、规划设计

建筑整体面向南侧呈“山”字型布局,通过裙房的联系,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山”字型构图来源于在平山县境内出土的中山国古文物――“山”字形青铜器。此文物为国之利器,一方面象征国家的权力机关,另一方面寓意公安机关执法如山。

总平面布置图

建筑东翼主要为办证服务大厅,接待大厅,巡特警值班室等功能。建筑西翼主要为办案用房,刑侦技术用房及大会议室等功能。建筑南北向主楼为各科室业务用房及局领导办公用房,其中首层为接待大厅,顶层设指挥大厅。

用地南邻规划路,东临50米宽钢城路。在用地南侧上开设礼仪性出入口,入口结合建筑前区广场形成完整的对外主要景观形象面。于用地东侧钢城路设对外服务入口,方便居民办证业务。于用地北侧临钢城路处设次要入口,主要为内部机动车辆出入。地基内通过环形道路将南侧与东侧广场相连,解决内部流线组织的同时形成消防环路。

在用地内南侧及东侧广场周边,结合绿化设置机动车临时停车位,东侧主要为外来办事人员使用。内部办公人员机动车位位于场地西侧。

三、平面功能

建筑功能分区明确。其中地下一层为变配电室、换热制冷机房,水泵房等设备用房及二十五米靶场。一层为接待大厅,办证服务大厅,接待大厅,询问室,讯问室,案件汇商室。二层为巡特警值班室,档案室,各类实验室。三层为枪库,大型多功能厅及科室办公室。四至十一层为各科室办公业务用房,其中四层设电视电话会议室。五层设中型会议室。六至九层东侧为局领导副职办公室。十至十一层分设接待室及小型会议室,东侧为局领导正职办公室。十二至十三层为备勤宿舍及活动室。十四层为荣誉展厅,网监室,专用机房,公安信息库,应急通信机房等。十五层为指挥大厅,上部夹层设首长指挥室。

首层平面图

十二层平面图(备勤用房)标准层平面图

四、立面造型

建筑采用竖向线条划分,摒弃多余装饰构件,突出其特有的威严、庄重、大方的气质。一方面通过提取“山”字形青铜器的元素,经抽象提炼后,在檐口、柱廊等部位加以引用,与历史紧密相连,文化性显著增强;另一方面采用中轴对

东北视角效果图

称的构图方式,经典的上中下三段式布局,高大屋檐,平稳基座,象征安定、统一、团结的公安队伍。

文化展厅方案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24-2

当前,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对视觉经验和感官体会的要求越来越高,陈列设计也向多学科、多门类、多功能、多手段方向交叉融合,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又高度综合,群体协作而工程庞杂的特征。但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有着博物馆业的本质特征及其自身规律。在以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曾经经历了注重器物、文献的表现展示阶段和以后偏重于环境装饰的艺术感受阶段,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因素,忽略了陈列形式和人的习惯、生理、心理、感觉机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陈列展览的目的是为服务观众这个中心意义的课题。因此,若要做好有关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就要理清博物馆陈列设计之间主次的关系,以期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关于“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概述:“图形就其特征而言有赖于背景,图形出现在背景之上。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由于图形悬浮于其中,因此格局决定了图形。我们越是使背景概念一般化,我们就越是发现这个规则具有更大的应用性。这里,倘若我们把自己限于较大图形上的较小图形方面,我们便可以根据背景对图形形状的影响来表明背景的格局特征。”在这里,我们还能了解 “双重建构”的原理,即一个依赖另一个,两者彼此制约又互相衬托。

另外,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里描述“表演者”时讲到:“对于这些(阅读物)符号,纯视觉器官是没有功劳也没有自身的重要性的;目光不是作为目光,而是作为理解的工具向它们投射的;知识在词句上滑动,独占了人们的注意力”。在这里,杜夫海纳向我们揭示了“注意力”的问题。

由此,这些美学特征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表现为展品所处的空间与展品本身之间的那种“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图”指的是展品及其重点展示对象,注意的中心便是“图”,是陈列的主要方面;注意的背景便是“底”,是对“图”的必要补充,是陈列的次要方面。

那我们如何辨别哪些为“图”,哪些为“底”?我们来看看有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1.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面总是被看成“底”;2.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成“图”,面积较大的面则被看成是“底”:3.材料的质地密度高,好像距离观者近,便具有了“图形”的特征;4.光波较短的色彩(蓝色),易成为“底”,光波较长的色彩(红色),易成为“图”;5.二形位于上下之位置,而其面积、形状均相同,只有色彩或明度有差异,此时位于下面之形易成为“图”;6.对称性之形易成为“图”;7.相邻二形均具有对称形时,则凸形成为“图”的可能性较大;8.愈单纯之形愈易成为“图”:9.日常看惯了的形也易成为“图”;10.其方向与我们视野的水平垂直坐标相一致的形,易成为“图”;11.有动感、旋转感之形易成为图。

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仅仅考虑这些一般美学规律和原理仍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展品、光线、色彩、材料质地以及湿度等要素考虑进来。1.展厅布局中,面积愈大的空间或愈靠近展厅中心的空间易成为图形;2.重点照明下的主要展品更易成为图形,通过对光源、照明方式、照明器具、光源分布的精心选择,创造出特殊的视觉氛围。良好的光环境能提高展品展出时的艺术效果,增添审美情趣。3.展厅空间和设计符号含有暖相的部分易成为图形。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末代皇帝”展全部以深、冷灰色布作为背景,图片多以褐色衬底,使展厅的“图”“底”关系更加明显;4.展柜体量大比体量小的易成为图形;5.展品组合比单一展品易成为图形,如某博物馆展中采用了多个场景进行模拟展示,通过展品组合、模拟复原的手段增强了单一展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整个展览增色不少;6.质地密度高的材料易成为图形:7.在展厅中,稍有组织的一种元素或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图形,其他元素则被弱化为背景;8.采用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展示的展品易成为图形等等。

若我们在陈列设计时需要在一处进行浮雕设计,如果这个浮雕看上去整体是凹进去的,那么它所要表现的对象(图形)就一定是位于离观者最远的浮雕中心部分;如果浮雕是凸起的,所表现的对象就一定是位于离观者最近的浮雕中心。在很多的青铜器陈列展览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凹进去的浮雕,其主要设计内容离我们明显很远,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把它当“图形”来理解,原因就在此了。再如,在某博物馆展览中针对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复杂的特点,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装饰纹理做铺垫。为不影响作品的观赏、展示效果,我们尽量采用简约的陈列设计语言,强调作品(图形)与展厅环境的对比与反衬关系,让“图”“底”的关系得到完美的呈现。

总而言之,展品与空间之间、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背景之间务必保持融合、统一、完整,并要处在一个主次鲜明、脉络清晰的环境中,利用“图形”与“背景”等美学的一般规律及原理,将“文物美”真正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与“物”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转变已然成了趋势。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需要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挥人本主义精神,简言之,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就像黑格尔提到的那样,作品是一块强有力的磁石,把欣赏者吸引到他应该处在的那些地方,使他恰好成为一个见证人。一件艺术作品,没有人去观赏便不能反映其自身价值。同样,一个陈列展览,缺少了人的参与,那便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陈列方案设计阶段中,“人的因素”是我们考虑的主要方面,“物的因素”始终处于次要方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展览仍是离不开实物的。因为这是博物馆本质职能决定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失去了博物馆学的一切真实。我们有许多办法把观众吸引到一个“中心”来,如果这个中心没有实物,它可以是任何机构,但不是博物馆。因此,在设计效果上,即“人性化”的表达上,“人性化”设计不仅要为“人”服务,同时也要为“物”服务,两者都必须加以重视。

陈列设计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一个彼此交往的中介,为展示活动提供一个美的环境结构,把“物”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人的眼前,同时满足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而“人性化的”设计便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使参观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感受文化的力量、美的召唤。比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他们积极与学校联系,将部分艺术课程直接设在博物馆里,通过所谓“视觉思维课程”来引发孩子们的观察和讨论。这是一种能有效启发思维的全新艺术教育形式。“接触计划”是该馆专门为盲人及弱视者专门设计制定的,博物馆为他们制定了很薄的外科手术用的手套,可用来触摸露天陈列的大型雕塑,同时还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定制的盲文说明材料。再如,湖南里耶博物馆在展示古代战争历史的时候,运用了4D影院,通过动态的影像播放和立体造景结合的手法,运用电影和舞台戏剧两者表现形式的优势,再现古代场景。4D影院在3D影院基础上增加了震动、坠落等效果。人坐在特殊的椅子上观影,增加了观众对情节的感情投入,使观众在观看时能够真切的体会到身临其境而又刻骨铭心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性化”的设计,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一些博物馆将屏幕的视觉设计也纳入到陈列设计当中,在展厅里设计了大型的穹幕,人躺在特定的椅子上看上方,视野完全在屏幕之内,再加上椅子的震动,观众完全成为了展示的参与者,“人”与“物”的关系达到最完美的诠释。

哲人狄德罗说:“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处理好“图”与“底”、“人”与“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协调和把握各类关系,从一般的渲染气氛提高到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以及意境的渲染,为美的存在创造了土壤,美便顺其自然、应运而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博物馆陈列设计,不仅可以在艺术设计上给展品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还能时刻体现着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设计,这对吸引观众和服务观众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要做好有关方面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须在很好的把握主次关系,时刻体现着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设计,把展陈内容所蕴含的信息完整、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观众,以期塑造美的展示环境,更好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参考文献:

[1]何放.浅谈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J].科技信息,2011,(10).

[2]韩靖.专业科技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