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盐城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岸线占江苏56%,沿海滩涂面积占江苏67%,农业份额全省第一的盐城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在《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沿海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盐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盐城市提出了“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的战略目标,着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1、加强载体建设,为现代农业构建发展平台。一是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达168个,面积规模已达59万亩,辐射带动面积超过300万亩,累计投资总额达15.52亿元。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了13个县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规划面积5.32万亩,已完成道路、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50个重点镇中有42个已在工业集中区中规划设立了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全市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65个,累计投资总额26.2亿元。全市已经基本形成了“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综合批发市场、乡有特色批发市场、村有农产品购销经营部、组有农产品经纪人”的五级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这三大载体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盐城市高效农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新增高效农业72.2万亩,比年初增20%,总规模已达431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6万亩,比年初增27.6%,总规模已达104.5万亩;高效农业占农业的比重已达35.2%,设施农业占高效农业的比重达23.7%。
2、着力制度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一是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盐城阜宁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土地“预流转”制度,为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所谓土地“预流转”,就是由村组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协议,并向农户预付一定数额的订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有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现代农业项目进入时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流入方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以此增加农村土地储备。既尊重农民意愿,又确保农民在流转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流转的积极性。2009年阜宁新增流转土地20.3万亩,全县已累计流转农村土地37.84万亩,占总承包地面积的41%。二是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需要较高投入,很多农民就因为“囊中羞涩”,贷款难而萌生资金互助合作的动因。目前全市已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114个,共有10.27万社员入社,吸纳社员股金及互助金11.12亿元,投放互助金9.33亿元。三是创立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组织化模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东台市富安镇在1998年7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蚕农合作社;2000年7月,成立了合作社党委。在栽种、收烘、缫丝等环节,每个关键岗位都是党员带头,为大伙树立榜样。他们的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就把党支部建到哪里。该合作社已经带动了近30万农民致富。目前,盐城全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845个,居全省首位,其中80%以上的规模合作社建立了党支部。
3、强化科技兴农,形成现代农业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一是引进新品种。甜叶菊是天然的甜味剂植物,其干叶加工成糖甜度比白糖高300倍,而热量只有白糖的三百分之一。东台市特有的沿海富钾沙土壤和海边气候,使种植甜叶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认定为最适宜生长甜叶菊的全球少数几个地区之一。在产业化带动下,东台市2009年的甜叶菊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2万亩,正向“世界健康糖源之都”冲刺。近年来,盐城市每年引进的新品种有5~10个。二是引用新技术。好品种需要新技术作支撑,旧品种也能因为新技术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抢占农业新技术领域制高点,全方位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已经成为盐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在阜宁县三灶镇头灶村境内的航天育种基地,有被称为“植物伟哥”的黄秋葵,有孕妇和糖尿病病人食用大有益处的“菜用肉西瓜”,还有可长到如高尔夫球一般大小的草莓及入口即化、口感特甜的太空西瓜。据了解,目前至少有30位以上的博士级人才分布在盐城各地从事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加工,为提升盐城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推广高效立体种养新模式。大丰市推广的30多种稻田、棉田种养高效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3%。东台、阜宁、盐都、射阳、建湖等县市区采用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有的实现一年五种五收甚至六种六收,亩收入万元以上。
二、盐城市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盐城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关键词] “三农”融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30 [文献标识码] B
一、“三农”融资问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面对这样的现实国情,国内学者可以说在研究解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的问题上,不仅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得到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在农村金融领域,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林毅夫,李永军(2001),在农村中曾经红极一时的乡镇企业逐渐遇到发展难题,就是出现融资困难,造成这样的问题的原因就是我国的金融体制是大银行主导,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韩俊(2003)也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农业银行的对农贷款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要高于一般贷款,据统计,涉农贷款不良比率比全部常规贷款不良率高出约八个百分点。周小川(2004)指出,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从广义来看不仅包含国家对涉农资金的配置,还包括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丁志国,徐德财和赵晶(2012)也同样指出,旧有的农村金融组织很大程度上难以完全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必须要因时因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通过对许多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多是关注农村金融组织(资金供给端)存在的问题,较少关注农村产业化发展(资金需求端)。建立现代农村产业体系才是解决“三农”应问题的出路,也是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农村金融领域需求端与供给端良性互动的内在需要。
二、“三农”融资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三农”问题中的资金需求可以分为现实需求和政策需求。所谓的现实需求就是农村建设需要资金,农业产业化需要资金,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资金。依据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是走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是产业化发展,商业化运作,这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来支撑这一模式。所谓的政策需求就是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激发出的资金需求。政府提出扩大内需和“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我们需要打开国内潜在的消费市场。要让我们的发展从出口型向内需型模式的转变就需要注重农村消费市场。缩小贫富差距,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完成相关目标。另外,扶持农民和农村企业创新创业实现增收是有着多方面效益的方案,其不仅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还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也还能增加农村吸引资金流入的能力。
另外,当前的城乡二元体系导致农村资金外流,加剧了“三农”资金需求的缺口。当前的城乡分离的市场体系造成农村和城市金融也为二元的结构。城市相对于农村有着更多的商业机会以及完善的金融服务组织,这就使得资金进入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商业资本在风险偏好和获利机会等方面权衡,加剧的“三农”资金的缺口。农村资金流失的原因复杂多样,最主要的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以税收为主)。
三、“三农”融资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资金需求方的原因
首先,农业自身性质的原因。我国农村的经济是以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林业为主,又有乡镇企业(或农村中小企业)为补充的结构组成。由此,我们将农村的经济主体分为农户(包含农户合作生产的团体)和乡镇企业。农户经济主要是依托家庭组织形式,是分散化,非机械化的小规模生产,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十分明显的区域性和受自然影响属性。另外农户生产获得的产品也具有不宜保存,难以运输的特征。这些因素就使得农户经济相关的金融活动具有了独特的表现:区域差异性和季节性;缺少抵押担保品;信贷规模小。农村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与农业积极密切,所以导致其产生的金融活动也有与农业生产高度相关的金融融资的特点。
其次,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一般农户是以家庭为组织单位,家庭这种组织即作为生产团体又是一个消费主体,它也就需要用于生产的借款和用于生活的借款,比如农户为更新或购买较贵的生产农具,子女上大学,家中老人遇到重大疾病等情形。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农村金融贷款主体也是会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比如更新重大机器设备、建设厂房等所需的长期贷款;购买季节性的生产原料所需的短期贷款。
最后,农户缺乏相应的借款抵押担保品。现在我国农村居民一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二没有市场认可的宅基地所有权证明。这两样资产本应该是农民最有价值的资产担保品。因此,我国农户的金融需求就受到极大地抑制。
(二)资金供给方的原因
首先,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能应对农村金融多元化需求。农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偏向城市金融。其在农村的金融业务一般是接受存款为主而向农户放款的业务十分有限。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助农作用弱化。目前我们在农村建立的农村信用社经过政府改革后更像是商业银行。所以农信社的助农作用大打折扣。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政府专门农业发展设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它通常的贷款对象是符合政府政策目标的企业机构,而且这类贷款多是数额巨大,使用受到较严格的管理限制。民间借贷组织运行欠规范,还不能对正规金融机构有较好的补充作用。这种情形下民间金融就会运作不透明,极容易陷入非法融资的陷阱。。
其次,涉农的资金数量和品种的有限性都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当前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是农产品出售或者来自于进城务工所得,而且这两种收入是彼此替代的。这就需要农户的生产不能发生突发性事情(例如重大疾病),否则农户可能是没有足够的储蓄来解决这样的突况。农产品加工企业有时需要较多贷款也得不到。有时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料购买季节时若资金不足,这也许会引发企业对农户的违约。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三农”融资还存在金融品种难以满足农村中各种融资主体的融资需求的困难。各种金融机构在向农村投放贷款时由于担忧风险偏大往往没有进行金融品种创新的动力。这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可供选择的金融品种单一,人为抑制着农村金融需求。
四、解决“三农”融资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是弱势产业经济部门,因此需要各国政府提供形式各样的政策扶农村金融的发展。我国农村和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处于让位于城市和工业的发展的地位。这使得农业金融活动并不活跃,甚至抑制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所以我们也应该在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提供包括法律支持、补贴、税收优惠等在内的全方位支持。政府可以组织相关行政部门牵头建立特别委员会负责筹建本网络体系,还可以推出特别的农业金融扶持政策来吸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二)培育面向“三农”的农村金融组织
首先,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农户之间建立资金自助组织。这样的互助组织就是有限个彼此信任的农户自愿自发组织并只对内部成员贷款的封闭性的民间机构。它有着三方面的优点:即使发生信用风险不会冲击整个社会金融体系;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成的弊端;管理成本小,贷款效率高。
其次,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有限个股东出资建立,不接受社会存款。一般而言,这类公司不必须有很高的成立资本门槛,只要求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足额且一次性缴纳公司成立资本。这样中小性的贷款他都可以满足,能很好地服务农村,使得农村中的金融供给产品多层次化。
最后,鼓励社会资本成立各种农村金融服务性公司。农村中各种资金供给主体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多种多样的服务性组织机构的配合,由此,农村金融才能走向持续健康发展的体系化道路。
(三)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所谓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依托现代科技,面向市场需求,由单一农产品生产向集农产品生产,资源开发,文化服务,环境保护等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经济体系。这种多元化、复合型经营可以最大化利用农村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更高级的市场竞争体,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发展,农户增收。只有实现这样的农业发展道路,农业经济才能摆脱效益低下的困境,农民才有可能获得收入增加。我们要大力促进农业产业体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1.优先扶持当地农业中的龙头企业。要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必然要发展工业企业,引进工商业优秀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各地的农业龙头企业通常是有相当的生产规模,一定的资金储备和技术,在融资、用地、税收等方面优先扶持这类企业难度更小,收效更快更好。俗话说,农民增收快,全靠龙头带。农村企业可以和当地居民或村集体达成协议租赁农田创办自己的农产品基地,也可以直接和农户签订供给采购合同。
2.引资增智,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未来的农业应该是向多元化发展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极大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我们需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建立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我们需要向农业经济系统引资增智。“引资”就是利用农村金融体系把各种资本引入到农业经济,用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或者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增智”就是提升农民的素质水平以及吸引大学生或农业技术人员选择农村就业创业。政府应鼓励农民利用当前良好的国家扶持政策在农村创业,比如利用小额贷款种植药材,养殖野生动物等。政府也应该引导农村村集体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一村有一品,一乡有一业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崔艳娟,孙刚.金融发展是贫困减缓的原因吗?――来自中国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1)
[2]丁志国,谭伶俐,赵晶.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3]童元保.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影响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6)
[关键词] 市场调研 市场营销 现代农业企业
在信息时代,现代农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如何生存并寻求可持续的发展对现代农业企业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理论和实践证明只有那些能够迅速捕捉信息并以之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业企业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制胜。
一、 现代农业企业开展市场调研的意义
1.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及其趋势
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搞清投资需求的规模、方向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及消费变化,以确定产品结构调整的目标,生产和经营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2.可以把握市场行情和大量的供求信息
通过市场调研,不断发现市场机会,抓住机遇,果断决策,开拓出国内、国外的新市场。
3.可以了解竞争对手状况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销售、价格、经营手段及其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设备条件、人才实力等情况,以便正确地估量自己的竞争地位和竞争前景,采取对策,战胜对方。
4.可以广泛地获得可靠的信息
通过市场调研,把握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状况,从而可以动态地进行市场研究分析,使企业的营销决策建立在扎实的客观的基础之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5.可以掌握生产、供应、消费之间的规律
通过市场调研,自觉顺应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的要求,促进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管理水平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现代农业企业市场调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层对营销调研工作认识不明确
(1)在理念上不重视营销调研工作
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认识上的片面。认为营销调研工作就是设计问卷、个人访谈等边缘性营销工作,应该属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责任,企业只需直接运用研究结论而不需从事研究工作;另一个方面是认为广告投资比营销调研支出更加可信和有效。因为它能够带来销售额和利润的直接上升,所以只要能筹措到广告资金,有无营销调研都可直接开展营销工作。出现这些错误理念的深层次原因是这些企业管理者还未形成适应市场长远生存与发展的科学竞争意识与科学决策的思想、制度、程序、方法,所以在管理上,依然采用粗放的经验管理方式,不进行动态营销环境调研,不研究市场供需状况,不研究顾客消费心理,很少进行企业战略决策,更不进行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产品生产一味盲目仿制他人产品,尤其仿制畅销或名牌产品,因而极易造成一种产品畅销,多家企业追随,市场一旦饱和就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局面。
(2)对营销调研工作寄予不合理的期望
虽然不重视营销调研工作,但企业管理者又往往对营销调研工作结果抱有很高期望,希望调研结论具体、简明并能直接带来销售额和利润的上升。实际上营销调研工作是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咨询参谋,而不是代替管理层进行决策,而且营销调研环境的复杂性使营销调研工作常常费时且难以得出非常具体、简单的结论,有些结论只能说明一种消费趋势或一种消费心理,或企业目前营销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它一般比较抽象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要想最终取得销售额和利润的上升,还必须通过企业广告、生产与技术部门的共同努力形成具体的营销行为。当不合理的高期望达不到时,期望很快转变成失望,企业管理者对营销调研的不重视程度加剧了。
(3)在内部机构设置、职能与费用安排上,不考虑营销调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通过学习了解国外企业从事营销调研活动通行的做法是中小企业委托专业调研公司进行,大企业73%以上都设有专门的内部营销调研部门,配备分工明确的专业研究人员如统计分析、心理研究、模型设计等,并按年销售额的万分之一至千分之三十五进行费用预算。我国则是相当一部分的农业企业还未设置专门的营销调研部门或人员,其调研工作是由广告人员或推销人员兼职担任,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是搜集有关商品信息,典型形式如设在商厦的厂方信息员。他们工作评价的重点在于销售定额的完成情况而不是市场调研;有的农业企业虽设置了专门的营销调研部门及人员,也规定他们的工作职责是专门从事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管理层在总体上缺乏战略指导和长久规划,在人员安排、相应设备配置上缺乏必要的支持,在工作成果上不是期望过高就是不相信、不采纳他们的调研结论,在费用预算上不按实际需要做出有保证的安排,这种环境下的营销调研工作是不可能顺利开展的。
2.营销调研工作方法不科学
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在营销调研技术及营销调研工具运用上还处于极原始的阶段,系列的科学方法还未熟练掌握,营销调研问题选择、问卷设计、抽样工作等环节都还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在最基础的也是我国运用得最普遍的调研工具调研问卷设计这一环节上就存在不少问题。首先问卷种类单一,只有开放或封闭的文字提问,少有图画完成、词汇联想等其他方式运用。其次,问卷技术设计不过关。经常看到这样的问卷:包含几十个问题,提供的答案项目限定了被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所提问题含有专业术语或专业内容,所提问题不能反映调查目的等等。这样的问卷,其调研结论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3.营销调研公关意识淡薄
消费者和用户是企业最重要的一类公众。营销调研活动是对公众负责、是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的良性营销行为,在它开展之前或进行之中针对需要对公众进行宣传,以便得到公众的理解和配合。公众从理解到配合的过程也是对企业从不知、不识到相知相识的心理转变过程。调研结论运用于营销环节,帮助企业改进工作,提高企业为公众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同时又会使公众对企业产品进一步的信任,达到进一步的沟通与理解。这样,企业就把营销调研转化为公关媒介,营销调研活动也就成为企业设身处地为公众着想、与公众沟通、取得公众支持与信任的公关活动。建立在沟通基础上的信任与支持是长久的,给企业带来的回报也将是稳定的、丰厚的。企业在调研中搜集到的有特色的公众语言也将成为企业下期公关或广告活动的宣传主题,成为进一步树立企业形象,促进与公众沟通的工具。因为用公众自己的语言宣传企业的产品与形象,它的真实性与亲近度是无可比拟的。遗憾的是,我们的农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怕跟公众沟通、不跟公众沟通,因而营销活动的宣传意识极为淡薄,能够成功地将营销调研转化为公关媒介的就更不多了。
三、现代农业企业市场调研策略
1.彻底转变观念,加强调研意识
对农业企业来讲,最重要的两个字是“观念”。经营观念是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准则,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只有以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基础,企业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为此一定要重视企业不同层次人员素质的提高,力求彻底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市场调研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1)最高管理者的认识水平的提高是关键
农业企业大多将决策权集中于企业最高领导一人之手,决策人是否具备了先进的经营理念,能否按照市场营销的理论原则,选择适当的调研策略开展调研活动,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与命运。因此,企业领导要通过实践、进修、自学等各种方式来实现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以适应信息时代对领导的高层次的要求,带领企业不断发展进步。
(2)加强从事调研工作的人员和其他人员素质
在提高领导素质的基础上,应当重视和加强对企业调研人员和内部其他管理层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使企业在人员素质方面有质的进步,真正做到贯彻领导的决策意图,使企业内上下齐心协力,发挥协同作用,推动企业的进步发展。具体方法:第一,招聘具备先进理念的工作人员; 第二,对现有人员实施培训计划;第三,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2.结合自身情况,调整组织安排
根据调查显示农业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是缺乏战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这与其没有科学的调研预测系统是分不开的。受资源能力等多方面制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以下策略:
(1)建立正规市场调研部门,专门从事市场情报的收集分析
如果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允许,可选择建立自己的市场调研部门,开展相关的调研工作,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由企业高层决策部门负责调研计划实施工作
如果企业组织结构简单,资源实力有限,可以由总经理室负责市场调研工作,直接在决策的制定者领导下,进行市场调研的策划、组织、指导、控制工作,为预测决策提供信息数据支持。
(3)建立隶属于市场营销部门的调研组织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由其营销或销售部门承担相应的调研预测职能任务,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调动人员积极性。
(4)聘请行业内资深专家或高校专职教师做智囊顾问
定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
3.开发公共信息资源,实施文案调研
(1)侧重当地媒介,开发地方信息资源
农业企业因资源能力有限导致生产营销辐射范围较小,多数以企业所在地为生产经营主要地区,产品仅供当地及周边市场。因此,了解当地市场信息的首选媒介是地方报纸,只有更好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事,才能更好地捕捉信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目标消费者。
(2)精选专业杂志
营销类杂志向公司打开了一扇学习他人市场调研和营销经验的窗口,农业企业尤其需要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专业报刊杂志的选择要遵循综合性、权威性原则,要精而专,而非广而杂。通过专业报刊杂志,尽快地了解业界动态形势发展,关注环境的变动,确保适时行动准确调头,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优势。
4.借助现有渠道挖掘非公开信息资源,开展实地调研
(1)借助一线销售人员,大力挖掘一手信息
市场调研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从农业企业特点出发,具体执行工作可借助于销售人员。公司销售人员可以借工作之便进行调研或临时执行调研任务。一方面可以节省公司人力、物力和财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督促销售人员加深对市场的了解,促进业绩的提高。具体可以采用市调的询问法向关键客户询问有关问题以采集相关信息,或采用观察法等实用方法来收集资料数据。
(2)借助经销商商,掌握调研数据信息
经销商或商在做好本地市场这一基本愿望上是与公司完全一致的,在这一前提下,公司可以与其合作向其索取相关信息资料,或者共同策划做好本地区的市场调研工作;一方面解决了调研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
(3)借助竞争者采集信息
此方法由来已久且实际有效,主要通过向对手索要公开资料,如宣传资料、价目表、产品目录等方便形式或借助展会等公开机会了解对手的多方面情况,以便于知己知彼迅速反应。
5.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工作
(1)借助网络搜集信息资源
企业要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必须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给农业企业带来了获取信息资源的便利条件,它突破了部门、组织、地域及时间的限制,为农业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广泛商机。借助网络,可以详细及时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最新经济信息、新产品、新技术、竞争对手的情况等多种信息,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优势弥补不足。
(2)借助自身网站开展调研活动
企业网站不仅可以快捷地收集信息数据,而且可借助其开展调研活动,如通过网上问卷的方式了解消费者的购买意图消费行为等内容,既方便省事又利于整理加工,是企业进行有效市场调研的途径之一。
总之,现代农业企业调研策略的选择是多方面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方针,以确保在竞争中不断开拓进取,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伯庄:创造性市场调研在市场营销中的渗透[J].商场现代化,2007,(21):109-110
[2]张芳娟:浅谈做好市场调研[J].商场现代化,2006,(6):160
[关键词]气象 预测 农业气象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98-1
1前言
农业气象预测是气象部门较传统的业务工作,是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主要方式之一!该工作的开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欧美和日本的气象部门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展相关工作。中国60年代开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开展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农用天气预测,80年代开始将农业气象向农林牧副渔各业拓展,并开展了相应的科学研究!近几年,农业气象工作者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出发,认为农业气象服务是农业生产管理活动和农业防灾减灾所需预测及其影响分析,是农业气象预报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预测是其中重要环节!
2现代农业气象预测的定义和方式
农业气象预测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地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测的准确率。
天气预测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测(2~3天)、中期天气预测(4~9天),长期天气预测(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测。
农业气象服务是从农业生产需要出发,在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预报”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农业气象定量评价技术等,预测未来对农业有影响的天气条件”天气状况,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的农业气象专项业务。
农业天气预测的方式。如何将天气预报及时提供使用部门和人民群众,是预报服务的中心环节。最广泛而有效的服务手段有:报刊登载,电台广播,电视播送,天气电话咨询等。此外,还通过专线电话、电传和书面等形式,为专门部门服务。天气预报的专用收音机,是一种可随时打开收到当时的天气预报广播的收音机,在即将发生灾害性天气时,专用的气象广播电台可用一定波长的信号,使这种收音机自动开启呼叫,这样,入睡的人也能被其信号唤醒,收听到灾害性天气警报,这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可能性。
气象台制作好了天气预报,就通过各种途径将天气预报向社会公布。传播天气预报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气象电话等。通过互联网获取气象预报信息将是未来的趋势。比较有名的气象预报网站有天气在线、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台等,中国气象台网站提供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实时天气预报信息及一周天气预报预测信息。
3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1气象信息的准确度不够精确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主要是指对天气情况的预测能力,即天气预测和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气象情况的预测能力。目前,气象台采用了人机交互,把数据分析作为预报产品的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气象信息及服务技术,其中也离不开天气预报员的经验订正过程。
3.2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
农村人口对防灾减灾的需求非常强烈,但与县城相比,农村的防灾减灾知识与信息相当匮乏,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对于防灾减灾的认识均不高.广大农村的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基础十分薄弱,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及时得到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及有效地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3.3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目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均未经过气候论证,存在较大的风险。大规模引种未经过气候论证,将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我国目前开展的主要是针对农事季节的农业气象服务,而针对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农田小气候要素的预报较少。从2008年开始,各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要求,逐步开展了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农作物病虫害预报、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农牧事活动天气预报等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服务效果。然而,就目前各省级农牧业气象服务工作,只是开展一些观测资料的分析和上报工作,基础薄弱,不论在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服务产品的种类、自动化程度,情报预报制作技术方法的先进性、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服务产品的及时性等方面均不适应各级政府和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农业气象服务的要求,急需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
5农业气象服务的预测
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极端气象灾害趋多趋强,引发了暴雪等事件增多,影响加重,同时还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农业生产形成了负面影响,造成农业的脆弱性增强,产量和品质年际间的波动性增大,使得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更加密切,合理利用气象条件,科学进行农业生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组织好气象为农服务一直是气象工作者探索的课题,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从气象学引出了农业气象学的分支,从气象角度研究农业,为气象部门准确把握农业生产对气象的服务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农业气象服务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专业化,产品分类越来越细化,在此大背景下,近几年出现了农业气象服务业务。但如何开展,怎样发展,国内尚无明确界定。业务工作需要业务技术规范支持,科研成果支撑,业务能力维持,社会需求引领,才能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树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农业气象 [j],2012年02期.
[2]马树庆; 王春乙;我国农业气象业务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气象科技[j],2009年01期.
[3]吴丹娃;刘爱萍;;电视天气预报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关键词:吉林省;农民增收;收入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吉林省是农业生产的大省。2012 年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比接近15%,从全国角度来看,这一比例亦接近12%;从吉林省从业人员构成来看,2012年,吉林省从事农业相关生产的人员接近600万人,在总从业人数中占比接近45%,而加工业行业的从业人数不足20%,服务从业人数也不足40%,农业从业人数远超加工业及服务业。但是,近年来,吉林省的农民收入却年年下滑,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总体来说,农民收入状况不如人意。综上所述,如何结合吉林省当地的背景和农业条件,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收入持续下滑的现状是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
1 吉林省农民增收现状
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东部,拥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产粮丰富,总产粮约占全国的1/20,是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一些指标上拥有着其他省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在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的商品、调出量以及粮食的商品率等方面。而吉林省拥有人口接近2700万,其中接近1300万为农业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占比接近50%,这些农业人口中,又以纯种粮食的农民居多,因此通过实现吉林省接近1300万农民的增收,不仅能够实现吉林的振兴,还能够保障我国国家粮食的安全。
1.1 吉林省农民增收概况
一个地区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农民的收入状况反映出来,收入越高,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也越低。具体农民收入包含内容丰富,有工资性的、财产性的、转移性的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经营的收入,而家庭经营收入又分为农业的和非农业的收入。吉林省农民收入中,绝大多数为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占比不到1/10。农业收入是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吉林省农民大多数都停留在这一阶段,没有发展其他产业,换言之,吉林省农业收入水平不够高,有待提高。由图1可以看出,目前,随着吉林省农业收入的发展,农民的人均收入在不断增加,比起2003年,其纯收入翻了接近2.5倍,已经由不到3500元/人增加到每年人均纯收入接近7800元,年增长率超过9%。并且收入构成趋向多元化,转移性和财政性收入不断增加,相比而言家庭经营收入持续下降。根据国家农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下,人均农民纯收入要达到近万元每人,由此可见,虽然吉林省农民收入获得了增加,但是其水平还是需要提高,具体的提高方法主要有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等,通过这些方法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1.2 吉林省农民增收与江、浙两省比较分析
江、浙两省是我国较为发达的省份,无论是从经济总量GDP,还是自然、社会资源方面来分析,吉林省与之相比还是有一段差距的。分析农民增收问题,主要涉及农民纯收入、农民收入结构、自然条件等方面。
1.2.1 农民人均纯收入
分析吉林省和江苏、浙江两省的农民纯收入,据相关数据显示,2004~2012年,三省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三省的数据比较如图2所示。有图和表知,在农民纯收入方面,吉林省在总量和增长速度上都与浙江和江苏两省相距很大,以2012年为例,浙江省农民纯收入为14552元,江苏省为12202元,两省皆突破万元大关,而吉林省只有7509.6元。
表1 吉林、浙江、江苏2004~2012年农民纯收入比较
图2 吉林、浙江、江苏2004~2012年农民纯收入比较
1.2.2 农民收入结构
由表2、表3可以看出:农业收入一直是吉林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虽然其占总收入的比重55.5%,占吉林省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可是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下降速度非常快,从1999年的85.7%十年间下降到55.3%,平均每年下降2%,照这样的速度下降下去,不到8a的时间,2017年农民家庭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将下降到50%以下。江浙两省的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0%左右,且总量上要比吉林省高很多。工资性收入是吉林省农民收入的第二大组成部分,而且工资性收入所占份额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1992年13%增加到2012年的14. 3%,平均每年增幅为0. 2%。江浙两省农民的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据主要部分,这可以通过工资性收入的总量以及贡献率看出。吉林省政策性补贴的增长幅度显著,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政策性补贴在持续的增长,其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由2003年的1. 9%持续增加到2012年的14. 0%。可见国家对农民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强。
表2 2012年吉林省农民收入结构表
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2012年)。
表3 2012年江、浙两省农民收入结构表
1.3 吉林省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1.3.1 农民收入总量不高
吉林省土地面积广阔、人口众多,两者皆在全国数量中占据了约1/5的比例,但是,吉林省的粮食产量更高,2012年,吉林省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产量中的比例超过10%,并且是第20次在全国粮食产量中位居首位。国家统计局相关部门对吉林省农民收入的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其年人均纯收入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41元到如今2012年已经超过了7500元。但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其收入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包括: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缓慢;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增长量也偏低,不能和城镇居民比。
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民年均收入分布大多在3000~10000元,比例接近60%具体分布来说,年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在10%左右,年均收入在1000~3000元的,比例接近25%。3000~10000元的收入中,以5000为分界点,大约各占一半,而收入超过10000元的不足5%,如图3所示。而就具体的人均收入而言,吉林省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偏低,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约占30%,其中500元以下的占比接近一半,而在1000元~3000元这个范围比例又接近40%,剩下为人均收入超过3000元的。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农民人均收入总体水平偏低,更不用说和城市对比来看了,因此,吉林省迫切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以及改善农民的现状,发展农村经济已经成为重要问题。
1.3.2 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
而对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并不是靠自身农业发展而获得的,更多时候是依靠于政府给予的补贴或者政府进行的政策倾斜,例如粮食价格调整保护,而发展起来的,这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只能增长一时,而不能一直增长,没有可持续性,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彻底解决了农民收入结构的问题,才能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关于农民收入结构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只有的增收能力才是根本之策。实现“输血变造血”,增强自身活力。
从吉林省农业收入构成中来看,随着粮价上涨,农民的家庭收入获得了增加,与此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农产品收入,但是,农产品具有低附加值、农业产品单一等缺陷,并且农产品收入对于环境天气的依赖性强,而农民通常没有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这导致吉林省的农民收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不够稳定。
从表4可以看出,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均收入都有着良好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这是经济大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农民的剩余劳动力有了发挥的机会。具体来看,吉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构成指数分别为21.44%、42%以及36.56%,第一产业中农林牧渔的比例分别为59.07%、2.55%、36.77%以及1.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中,农业的比例超出了其应占的比例,这导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小并且起不到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包括农民的剩余劳动力得不到发挥、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得不到提高以及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不到提高。
表4 2012年吉林省三大产业构成
数据来源:2012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最近几年,牧业产品价格不断上升,这导致了经营牧业的农民收入得到提高,吉林省牧业收入显著增加。例如,在2012年,牧业产品价格涨幅巨大,这带来了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从表5数据上来看,人均牧业收入接近1500元,相对于之前约为1000元的收入,增长明显,增长比例接近50%。
表5 2012年吉林省农产品价格结构
由上面可以看出,牧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近年来吉林省的农业政策方面一直都是重视种植业而忽视牧业,随着经济发展,部分农民看到了牧业发展的潜力,自主自发地投入到牧业中,去发展牧业,但是这种发展是不稳定的发展,为了全面促进牧业的发展,政府要做到:积极推行发展多元化农业;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牧业。
1.3.3 自然条件制约问题
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东部,地势平坦,且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就在此地,因此吉林省发展成为了我国主要产粮区之一,主要种植作物为大田作物,包括玉米、大豆、水稻等。前文提到,其一些关于粮食产量的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在吉林省,粮食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对于粮食的种植离不开土地,因此耕地对于吉林省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但是近年来由于政府政策影响,例如“退耕还林”等措施,使得吉林省的耕地资源变得稀少,农民多、耕地少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种情况严重威胁着吉林省的农民收入。农业生产离不开耕地,特别是吉林省作为一个国家粮食供应大省,耕地资源的较少意味着农产品产量的减少,这不仅影响了吉林省的农民收入,造成吉林省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更加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2 吉林省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农业投资力度
对于农业投资总量的加大,要做到:增加投资力度;强化投资意识;引导农业部门的私人投资流入。具体来说,应该做到:
2.1.1 对农业投资力度方面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农业的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进行调整,通过这两方面可以确保农业以及农民收入的稳定发展和增长。
2.1.2 对于强化投资意识方面
主要在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投资意识,如工商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具体方法有:通过农业优惠政策等政策手段提高农业投资的收益率,从而吸引更多的商业资本;坚持和完善集体提留制度以及农村的集体经济功能以及准确把握公积金、公益金等的比例。
2.1.3 对私人投资方面
通过土地承包制度的继续和完善来鼓励农民的私人的、长期性的投资,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持久的土地经营权。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合理、完善的农民收入利益共享机制,从而提高农民的私人投资收益。
2.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通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具体的实施措施有:除了原有的对大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外,更进一步需要加大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侧面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在农业科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以科技带效率,以科技创收入的方式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教育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扩大教育投入。具体方式有:加大义务教育建设,通过对基础,也就是农村青少年的发展促进整个农村的发展;对于农村的现有劳动力等,加强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农村的知识水平,同时这也是农业收入增加的基础。
2.3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
完善农业的科技创新,首先就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在具体措施上要做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体系的建设要在吉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当地相关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的基础上,体系的建设还要把握重点,也就是对吉林省农业发展产生制约的关键性问题;要根据吉林省农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关注和鼓励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农业生产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支持方面包括财政、金融、技术等,鼓励其进行科技创新;积极探索高科技并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科技化,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积极与国际创新接轨,鼓励集成创新和再创新,提高吉林省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建立多元化农业科研体系,由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从而逐步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3 结语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关键。分析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环境下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民收入总量较低,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还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加强农业投资力度、改善农民收入结构,加快农科科技创新等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9(10):9-13.
[2] 秦长平,吴承春,伍莺莺,等.论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08(04):34-35,42.
[3] 李宏.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8(04):113-114,117.
[4] 田爱梅.全球化视野下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01):266-267.
[5] 张丽英.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J].科技资讯,2010(14):229.
[6] 干碧峰.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01):75-79.
[7] 柯炳生.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若干思考[N].农业日报,2010-12-9.
[8] 裴淑娥.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91-5892,5894.
[9] 张晓东,权淑霞.宁夏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8(01):61-65.
[10] 邹继军,曹海峰,张立明.黑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形式的探讨[J].现代化农业,2008(09):33-35.
[11] 曲军,胡胜德.工业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9 (10):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