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留守儿童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范文第1篇

Based on a Survey of Guzhu Town,Guangdong Province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3]孙春晨.“留守儿童”: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D].2004,(24):22.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范文第2篇

一、工作任务

做好流浪乞讨儿童救助工作,加大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关心力度。

二、工作情况

1、街面救助巡查工作。为能够及时妥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未成年人,市救助管理站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服务,积极配合市公安局和市城管局承担每天深入到客运站、火车站、商业大姐、银行ktv等人群密集处开展街面救助巡查工作,确保流浪在街头市面的乞讨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目前,我市没有发现流浪乞讨儿童。2、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由社会救助站牵头,组织乡镇、社区街道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走村入户开展走访调研,全面清晰掌握全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并按要求认真指导各镇、社区对留守儿童逐人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召开了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富锦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方案》,对全市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确保各部门通力协作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目前,市妇联组织开展了走访慰问贫困和留守儿童活动,送去了社会的关心和关爱。3、关爱困境儿童工作。目前,我市共有17名孤儿,40名无事实抚养儿童,每月每人按时发放生活补贴1150元。三月份共发放补贴64463 元。贫困大病儿童共有13名,我们组织乡镇网格员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同时动员19个爱心志愿者与76名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通过电话、微信开展亲情陪护和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辅助监护人做好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存在问题

未成年工作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开展的一项爱心工程,目前这项工作由民政局牵头抓总,但很难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来推进。需要研究措施,统筹协调各部门,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范文第3篇

一、领导重视、保障工作落实

为认真做好共青团工作,县科知局高度重视,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具体责任人,各项目标任务都认真制定方案,经局党组会议讨论研究,并予以落实。制定了年初工作计划,半年计划,半年工作总结,多期简报。

二、扎实推进、工作成效明显

(一)认真抓好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今年,县科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工会主任先后深入粉壁小学开展留守学生帮扶调研工作,对留守学生现状、“留守学生之家”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及制度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多次同学校领导进行交流了解;随后局党组会专题研究,并予以落实。12月10日,党组书记、局长一行亲自前往粉壁小学开展“留守学生之家”捐赠活动,捐赠物品包括电视、视频电脑、亲情电话、标准书架、图书等,价值近3万元,县科知局严格按照“星级留守学生之家”的指导标准进行的援建,并对18个特困留守学生送去“温暖套包”(书包、文具盒和笔)。“留守学生之家”的建立,方便了留守学生学习、生活,为留守学生与父母、与帮扶联系人之间架起了桥梁。

(二)认真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本单位青年同志积极加入县青年志愿协会,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各项青年志愿活动,参加团县委组织的礼仪培训,引导优秀单身青年、热心公益事业,并充分利用县青年志愿服务平台,提升我单位青年职工素质。

(三)组织青年职工进园区调研活动

5月4日,县科知局组织机关8名青年干部职工赴驷马—得胜—五木—灵山—元山开展体验乡村旅游进园区调研活动,通过深入驷马元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元山中岭村等园区调研,并实地感受丰富的红色底蕴、科技示范园区的巨大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引导青年热爱、建设、奉献,并带动激活全局干群活力。

(四)强化学习型团组织建设

我局充分认识到学习型团组织是共青团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是团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因此认真组织青年同志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等专题学习活动,认真开展向张雪梅同志学习活动,明确了学习目标,规范学习内容,健全学习机制,学习效果明显,传递强大正能量。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缺失;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85-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43[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不可避免的造就了这样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是时代的孤儿。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几乎是2006年的三倍,超过5800万,而14岁以下的儿童就超过4000万。父母及大部分亲人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教育、情感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欠发达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0年6月,调研小组赴安徽省六安市双河镇就“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随机抽取了某小学的三个班级和某中学的三个班级,调查人数为325人,其中“留守儿童”233人(71.7%)。在“留守儿童”中,男孩184人(56.6%),女孩141人(43.4%)。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座谈调研等方式进行。通过此次实地调查,对欠发达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生活等问题有了更加全面、深切的认识。

三、调查结果

(一)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实际上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不同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影响程度不同,但是,其中与父母的影响关系最为密切。而亲子关系则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亲子关系具有极强的情感亲密性,它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他们日后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身心成长的重要社会支持性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长期在务工,留守儿童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对学校调查可知,大部分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较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联系的内容一般是关于钱物,关于饱暖,谈及学习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的不足20%。

对于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重要时期的青少年,漫漫留守岁月中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却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更为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犯罪的倾向。

根据调查报告总结得出:18.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3.2%觉得自己受歧视,11.4%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二)教育之缺

1.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度需要完善的。

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导致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稳,总体素质不高。

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大多数农村学校的资金十分紧张,学校无力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学校实验设施、体育设施等缺乏,影响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农村学校更是匮乏。

种种原因,使农村基础教育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

2.家庭教育缺失

家是孩子最开始的港湾,是他们的最早启蒙地,选择隔代教育还是亲子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祖父母和其他非直系亲属对儿童的照顾远不及亲子间的教育那样有针对性和富情感性。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

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3.社会关爱不足

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地域广、管理难度大,出现了很多治安盲点,一些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允许“留守儿童”随意出入,久而久之使一些孩子染上了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措施不力。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没有措施、没有资金、没有机构、没有人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三)生活压力

根据调查问卷整理得到,56.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3.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80.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2.6%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7%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同时,溺爱也比较严重。

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但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另外在饮食等方面,“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孩子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条件及能力去医院治疗,只能采取一些简单、传统的治疗,或者干脆硬“抗”。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

四、对策

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上的差异和城乡分割的心理定势的影响,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制定相关制度,协调合作、共同努力,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完善寄宿制,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配备专门的老师。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得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程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改革户籍制度,并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而且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受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从根本上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参考文献:

[1]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3):15-25.

[2]陈丽娜,张明.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1).

[3]陈亮,沈杰,张丽锦.亲子关系对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09(3).

留守儿童调研方案范文第5篇

自负责筹备省老促会妇儿工委和担任主任以来,董玉梅积极主动联系动员省级机关多个部门老领导和企业家、律师,请他们担任妇儿工委副主任和委员。仅一个多月,四川省老促会妇儿工委就完成了从筹备到正式成立。董玉梅还积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促成广元、巴中、达州、南充、雅安、宜宾、甘孜等地老促会先后成立了妇儿工委组织,拓展了老促会的工作领域和空间,扩大了老促会的社会影响力。

经过多次调研,在掌握了全省老区妇女儿童工作的基本情况后,在董玉梅的带领下,2013年妇儿工委完成了《高度重视我省老区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报告,报送省扶贫移民局,被列为省政协正式提案转有关部门处理;省妇联高度重视,也将此报告列入《深化四川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改革方案》重要内容。2014年,妇儿工委又完成了《我省革命老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情况调查》报告,省扶贫移民局与省政协农业委共同形成提案,报省政协。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董玉梅迅速联系山东等地为灾区送去现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共400多万元;妇儿工委两位企业家副主任共捐出现金和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共270万元,支持受灾群众重建家园。2014年11月康定发生强烈地震,董玉梅又主动联系四川某企业为康定木雅祖庆学校1800名师生捐赠2000床御寒绒毯和部分食物,价值近40万元。她亲自将救灾物资送到灾区,使学校师生深受感动。

开展儿童慰问活动也是妇儿工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妇儿工委牵头、多家部门配合,他们先后到广元市旺苍县小学、广元市妇女儿童之家、邛崃市“留守儿童家园”等处送上文具、运动器材、衣物、书包等进行慰问。2014年董玉梅提出把6、7、8三个月确定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月”,号召各级老促会妇儿工委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关爱老区留守儿童,为儿童健康成长多办实事、好事,此项活动各地开展得很活跃,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董玉梅还和省老促会经济专委会联合四川善根公益组织发展促进中心,在广元昭化太公镇小学举行“善根、同关爱、共成长”大型公益活动,向9所学校赠送生活用品、衣物达17万余万元,组织成都4家医院带着医疗设备和价值22万元的药物,为老区师生和妇女、儿童、老人进行体检和治疗,深受老区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