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 体育文化 建设 必要性 研究

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社会加速转型期,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健康和锻炼的需求也日渐高涨,不断给学校体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高校体育在深化改革中由于缺乏整合效应,制约了体育育人功能的发挥。这首先体现在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各自为战,缺乏相互之间的主动协调与配合,很难形成合力;其次,学校体育很难实现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影响学生的终身体育。要弥补目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不足,这就要加强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教育不能把目光盯住运动形式上,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还在于体育文化,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高校体育工作,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康向上的学校体育文化是促进素质教育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途径。一所体育风气良好的学校,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训练、竞赛和课外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无疑对促进人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但促进学生增长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而且还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如结合学校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把学校体育文化融入到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中是当前和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部分

学校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体育文化在学校特殊环境中产生和演进的结果,是体育主导文化的亚文化。学校体育文化水平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文明程度,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文化更加繁荣,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先进的高校体育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建设和谐的高校文化,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学校文化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而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能够使人们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时代、社会的思想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机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声誉的重要因素

学校体育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象征,而支撑和体现学校体育文化的不仅在于物化的场地、器材和队伍,更主要的也是最核心的是健康体育价值观。加速转型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社会化内涵不断加深,其中包括校内外资源共享、互聘教师、跨校选课、互相承认学分等等,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体育交往可更进一步地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培养参与意识,同时对校与校之间在更大领域内的合作起到推动作用。一般来说,具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外声誉较高的学校。因此,在我国社会加速转型期,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争创高水平学校,提高学校知名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偏重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体育精神的培养。把体育教育仅仅理解为向受教育者传授健身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活动。这样一种体育观既不能适应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为此高校体育应充分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吸引力强大的体育文化市场。使学生置身于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感受体育的魅力,接受体育的熏陶和磨炼,自觉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县级文化馆 免费开放 问题 建议

前言:

文化馆是弘扬地区文化的重要渠道,必须要将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免费开放”的提出,是县级文化馆改革实施的重点内容,对促进新时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好县级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能够为百姓提供文化活动的平台,需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前沿阵地作用,让人民切实感受到文化馆免费开放带来的亲民政策,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一、县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我国大多数县级文化馆已经意识到了发展文化的重要性,大力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文化馆的职责是县级城市进行文化传播和文化保护,对促进县级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县级文化馆中的文化是县级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县级文化与当地的文化事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强化文化宣传建设工作。同时,大力建设县文化馆,也展现出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通过实施免费开放的形式,给人们了解家乡文化提供了渠道,有效的提升了县级文化传播的力度,充分展现出了县级文化馆对传播家乡文化的价值。

二、县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存在的现实问题

“免费开放”政策是县文化馆改革的重要展现,对弘扬地区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免费开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给文化的传播造成了阻碍。例如:由于免费开放使来馆参加的人员持续增多,导致一些文物、资料和信息由于长期暴漏在公众面前,出现破坏和受损情况的产生,导致县文化馆的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保证。另外,免费开放的实施,会加大文化馆的服务压力,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服务体制,来为参观的人服务,但是由于人员较多,在日常的运营中常会出现运营混乱和不可控局面的产生,导致县文化馆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能展现出相关的效益价值。因此,需要重视县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存在的问题,提升县文化馆的服务职能[1]。

三、做好县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对免费开放的宣传和引导

县文化馆作为县级地区文化产业的核心,对推动县级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强化人们对县级文化的了解,需要将免费开放政策融入到县级文化馆中,增加来馆参加的人员,促进县级文化的良好传播。同时,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及发展也会对县级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造成影响,需要对免费开放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厉害关系进行分析,旅游局和文化产业机构需要承担起文化宣传的责任,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促进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在对县文化馆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形式,来传播文化[2]。

(二)完善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对促进县级文化馆内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需要每日、周、月和季等对县文化馆的经营管理状态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能够明确人民群众喜欢的文化,对文化拓展,展现出良好的文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需要做好县级文化馆的文化宣传工作,加强对县级文化馆的扩建工作,解决当前县级文化馆存在的使用规模局限和占地面积小情况。最后,需要加强对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县级文化馆的分析和考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手段,对免费开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通过批评和奖励的形式,鼓励大众参与到文化馆的建设中来,为文化馆的环保和安全做出贡献。

(三)提升免费开放的服务职能

我国大多数县级地区的文化馆的级别、规模和文化产品的价值都相对有限,为了更充分的展现出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优势,需要全面贯彻“免费服务”政策,开展相关的服务项目。需要对文化馆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行了解,合理引进先进的文化集合,提高人们群众参与文化馆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在文化馆内部建立阅览室、文学室和摄影室等形式,展现出文化馆的实践价值。另外,还需要拓展文化馆的生活作息时间,对免费服务政策的对象进行合理调整,对各个时间段来参观的人们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出现拥挤情况的发生,使文化馆处于平稳的运行状态下[3]。

结论:

县级地区要想做好县级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必要性,将“免费开放”政策运用到县级文化馆中,是县级文化馆改革的重要体现,对强化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需要文化馆内的工作人员做好免费开放的各项工作,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端正工作态度,为人民群众了解文化提供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婧. 论免费开放背景下文化馆发展研究[D].广西艺术学院,2013.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馆;美术;培训活动

一、文化馆在开展美术培训中遇到的阻碍

(一)美术培训活动形式规划不合理

现代社会为了提升全民的综合文化素养,大多数美术馆会提供免费的美术培训活动供人们进行体验。有些人抱着免费体验不用交费的心态,在文化馆里滥竽充数,并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反而会浪费免费名额。对于持有这种想法的人我们要提出严厉的批评,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虽然美术培训活动可以免费参加,但是文化自身是无价的,如果不是诚心诚意想要学习美术,就不应该占有这个机会,应该留给更加需要的人。因为美术培训活动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面对全体社会人士招生,才让一些贪图便宜的人有机可乘,这是对艺术的亵渎。长期如此,会让人们产生对艺术的误解,无法认识艺术的本质,也会阻碍文化馆的正常发展。

(二)文化馆美术培训活动没有具体的方向

既然文化馆承担着整个社会甚至是国家文化传播和宣扬的使命,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当前,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针对文化馆的建设工作,在文化馆的扩展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文化馆开展免费的美术培训活动,其初衷是为了传播中华的美术魅力,让人们加强对于美术发展史的了解,并能够肩负其发扬中华美术艺术的责任。虽然国家对于文化馆的管理制度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在文化馆管理方面还是存在许多弊端和漏洞,知识美术培训活动开展效果并不明显。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对文化馆美术培训活动进行明确的规划,培训内容不具体,培训步骤也不清晰。

二、开展美术培训活动的意义

众所周知,文化馆面对全体社会人员开放是为了推进现代文化的改革进程。文化馆免费开放可以帮助提升每一个公民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力量。这样可以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飞快,人们得到基本的物质满足,在此只上,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文化就是最好的选瘢文化素养的提升可以使得人们的心性变得成熟稳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美术作为现代文化的一大分支,理所应当受到人们的喜爱,美术在现在文化体系建设工作用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开展美术培训活动,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提升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水平。

三、强化美术培训活动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普及人们对于免费美术培训活动的认识

对于青少年来说,现在正是培养艺术欣赏能力的最佳时期,免费的美术培训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于美术的学习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侧面培养其学习能力。为了使活动能够真正受益于青少年,文化馆必须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力度,最重要是的对活动进行明确的定义,活动的目的是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而不是让他们借着免费培训的名义来滥竽充数。只有正确认识美术培训活动的意义,才能真正理解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从而端正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

(二)培训政策要有针对性

虽说文化馆开展的美术培训活动是面向全部人群的,但不可否认其针对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处在文化素养成型的关键阶段,为了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文化馆在培训过程过要强化个性保留和鼓励个性发挥的相关政策。世界并不缺少美的事物,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的世界里也如此,培训时如果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鼓励青少年进行个性创作,而不是将他们的才华扼杀,想必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三)培训过程中结合语言表达

文化馆开展的美术培训活动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平台,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不受约束的尽情发挥,同样的我们的言论也是自由的。在美术培训活动中,老师要随时对学生作品发表评价,要指导他们的创作过程。不仅可以进行言论交流,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不仅要培养参与者的创作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从而具备综合文化素养。长此以往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文化鉴赏力,还可以推动整个国家的文化进程。

四、小结

现代社会,在政治和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逐渐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文化素养的提升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化馆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争相开展美术培训活动。当前活动存在形式规划不合理和发展方向不具体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普及人们对于美术培训活动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还要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结合语言表达。相信这样一定可以行之有效的提升国民的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第4篇

20世纪70年代末期,江阴的群众文化设施稀少而简陋,拥有5万常住人口的市区没有一家专门的图书馆、博物馆,唯有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市文化馆。一幢老旧的4层楼房座落在市中心,一楼300平米是仅有515万册图书的图书室,年发放借书证不足3000张,月购书经费仅300元。二楼是文物室和资料室,难得对外开放,积满了灰尘。就是这样一个场所,全市所有的群众文化设施全部集中在这里。乡镇的文化设施更是贫乏:一间房子、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位子、几张报纸是乡镇文化站的真实写照。

那个年代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样匮乏,市文化馆一年仅组织一次全市性的小戏汇演或故事会讲,参加会演的节目由各乡镇文化站自编自导自演,少得可怜的经费由文化站自负。会演结束后各节目打道回府,从此束之高阁,广大农民很少有机会欣赏。

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经济发展的大潮席卷长三角,江阴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改变了农民沿袭千年的生存状态,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向往文化娱乐活动,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全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的文化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备一流,书场、排练厅、歌舞厅、桌球厅、阅览室、培训室等一应俱全,成为市区群众文化娱乐的集散地,也是当时省内最先进的文化馆。总面积37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设立了书库、外借厅、报刊阅览室等9个服务部门,藏书达到10万册。博物馆常年对外开放,藏品达到6700件。马镇、夏港、璜塘、周庄等乡镇先人一步建起了功能基本完善的文化大楼,农村基层文化设施逐步与城市接轨,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群众文化活动不再是单一的小戏会演形式,在“五一”节、国庆节、建军节等重大节日开启了节日文化活动,面向广大群众,组织全市性大型文艺表演,人民群众开始品尝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尤为喜人的是,江阴群众文化创作、演出队伍得到长足发展,全市30多名群众文化创作骨干的作品开始在省内外各类文艺刊物发表,《小校长怒砸校门》、《儿子睡中间》等一些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

文化馆建设必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志曾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职院校如何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首先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学校是“以文化人”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不仅要为祖国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出民族精神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更要提高文化传承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体现出大学文化气息

大学因为坚守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而彰显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大学的文化气息需要长期积累和培育。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文化素养遭到质疑,人们开始反思“教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工具”。应提倡“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教学观,大学不能仅停留在实用技术的培养上,而应当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且“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窄”,广博的学识才能造就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大学的文化气息,而不能急功近利。

2.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以知识与应用对接好、专业更新快、培训功能强的特点,与本科教育有着显著区别。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要研究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建设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气息的文化氛围,突出职业特征、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等内容,使学生既具有适应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又具备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发展后劲十足的有用之人。

3.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

职业教育起步晚,普遍存在着发展历史短暂、文化底蕴相对薄弱的现象。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就是要找准定位,挖掘优秀品质,吸收先进理念,积极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体系。如笔者所在的学院正全力打造“大学文化、北大荒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相互整合的多元校园文化。

三、高职院校加强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1.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主渠道。一方面,每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应进行深入挖掘与整合。另一方面,在通识教育领域里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导向,很多学生都忽视了对传统经典、历史地理的学习。因此,学校应增设以经典文化导读为主要内容的通识课,挖掘祖国自然山水、民族特色、历史人文所承载的文化资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生动性,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2.充分利用各种载体

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活动,如带领师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组织一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学习活动,加强引导以增强人们文化传承的自觉性。此外,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加大宣传教育,如宣传栏、墙报以及手机短信、网络、数字广播等新兴媒体,加强交流互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3.抓住特色亮点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办学风格,要根据自身的传统和优势,展现独特的文化。如笔者所在学院紧紧围绕“用北大荒精神办学育人”的特色,坚持把北大荒精神和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长年开展“北大荒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三进工程,成立了北大荒版画工作室、北大荒书坊、北大荒舞蹈团、合唱团等师生业余团体,编写《北大荒精神》校本教材,在一年级学生中开设两个学期8个学时的北大荒精神专题教育,师生一起学北大荒英模、唱北大荒歌曲、看北大荒变化,使北大荒精神教育成为学院特色。

参考文献:

[1]陈雨露.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与金融学科的现代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2]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