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校园文明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言归正传,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小学语文教师深思。小学作文应该教些什么?怎么教?《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也是为了与人交流”,并在小学阶段要求写常见的应用文。小学作文教学喜欢让学生写出感人的记叙文、优美的散文,对实用文体写作不太重视,教材中虽有实用文体训练,但训练量少,且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比如,我所在的学校,但凡当一个班干部、队干部都要参加竞选,都要写竞选稿,然后再投票,学生没学过,不会写,只好请家长包办。学生请假是学校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当老师要求学生写请假条时,就会收到类似的假条:“老师:我因为生病请假一天。某某某”如此言简的假条常常使语文老师无以言对。
吴忠豪教授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和国内相比,国外更关注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美国中小学从三年级起每册教材都安排写调查报告、劝说信、信息说明等文体,实用文体写作在各年级写作文体中所占比例超过50。华东师范大学语文考试与评价研究所所长周宏老师指出,高考作文除了考议论文、记叙文之外,还应考核应用文。美国纽约市奥尔巴尼《小学英语课程说明》中明文列出“写作文体经验”,里边详细地列出各个年级学生要求学习的文体,初步统计6年级要求写作的文体超过17种。再如,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举出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在两周内的写作统计:“写了两份广告、填了一张保险估价单、一张所得税表,写了两份理由说明、一封抗议信、一封收款信、一封家书、一封申请书”。这反映出实用文体在生活、工作中的用途极大。
实用文体通常具备以下特点:① 有明确的读者对象,有明确的范围,特定的读者对象,并有明显的约束力。②有较固定的格式,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任务,不同的实用文有不同的相对稳定的格式和行文方式。③ 有较强的时效性。据笔者大体归纳,实用文体在中小学阶段的分类如下:①领条②借条③收条④请假条⑤留言条⑥通知⑦海报⑧调查报告⑨启事⑩私人信件(11)感谢信(12)表扬信(13)申请书(14)竞选稿(15)检讨书(16)日记(17)消息(18)会议记录。其中,留言条、通知、书信等许多版本的教材都有,但仍有大量的文体教材中没有涉及。语文教学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就应重视实用文体的教学。
策略一:明确小学实用文体训练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及生活需要适当增加书信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了“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读书笔记”、“应用文”、“记实文”和“想象文”四种文体的概念。笔者认为,应当在各学段适当增加书信的训练要求。因为书信在实用文中是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它和普通文最接近,而且包含着普通文的各个种类。所以,书信是值得好好学习的。美国特别重视写信,美国奥尔巴尼市的作文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写信,种类多达5种:一二年级写友好书信,三年级写邀请信,五年级写劝说信。笔者曾为某刊物举办的现场作文比赛命题,其中《给(喜羊羊)(灰太狼)的一封信》《给马小跳的一封信》等题深受学生欢迎,写出来的佳作较多。
下面是美国“全国教育进步评估”测评体系2002年作文测试四年级题目之一:说服图书管理员
试想下面这个情况发生了:
学校图书馆中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丢失了。这本书你可能想要反复阅读,或者这本书是你的老师或者父母曾读给你听过的,而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并未决定是否要再次购入这本书。
写一封信给学校图书管理员,说服他再购入一本。在你的信中给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明学校图书馆应保存此书。
这道作文题出得极为巧妙,首先,事情是学生熟悉的,这就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其次,写作内容是开放的,学生愿意绞尽脑汁写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服图书管理员;再者,说理必须层次清晰,这实际上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但这样的作文题在我们身边却少之又少,值得语文教师深思。
同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改编练习,将文本改编成书信。比如学了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生命的药方》,可以设计写信练习:替艾迪为杂志编辑部写信,希望他们能帮忙找到那位医生。学生可以通过写信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告诉编辑他为德诺所做的事、德诺的现状,以及迫切希望得到编辑的帮助。再比如学了上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拥抱大树》,可以设计写信练习:替那位爱护树木的绅士给纽约市绿化管理局写信,指责丹尼尔虐待树木。学生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必须关注写作对象,在表达方式上注意合情合理,对文章主旨的正确把握也会在训练过程中得到实现。
策略二: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增强读者意识,为应对生活中的某些需要而作文。
关注交际目的,增强读者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亦即解决了“为什么写”的问题。日本等国家将写作教学“培养读者意识”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目标。他们认为,写作必须要有读者意识。吴忠豪教授在《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指出,“如关于旅游,若写给父母看,就要以汇报为目的;写给兄弟看,主要以介绍为目的;写给游客看,则要以愉悦为目的了。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方式自然会不一样了。”因此,日本的作文教学,从低段起,就要求学生“考虑写作的对象和目的”;中年段和高年段也分别提出了“依据对象和目的进行写作”,“要考虑依据目的和意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可以将作文训练编成有趣的生活情境,随着情境的发展,生成一个个应用写作训练的话题。教师不要为指导而指导,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只有在学生产生言语动机基础上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
2010年是世博年,上海也开展了许多“迎世博”征文活动。“世博”这一话题对于小学生来讲不太容易把握,容易写空话套话。笔者曾参与组织了“写世博场馆开馆辞”征文活动,觉得该题目既有创意,学生又有话可说,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下是徐汇区建襄小学叶晓晓同学的开馆致辞:
亲爱的游客:
大家好!今天是一个令世人高兴的日子。我们的非洲联合馆终于开馆了。我代表2010年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向前来参观的各位游客表示热烈的欢迎。
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它形如一个巨大的不等边三角形。在非洲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9亿不同肤色的居民。我们的语言十分复杂,将方言土语计算在内约有1500多种。我们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农业和林业资源,盛产可可、咖啡、棉花等农产品。
我们的非洲联合馆将是园区里最引人注目的展馆之一,它由一万多件钢结构搭起。树木、沙漠、海鸥、动物、建筑……这些富有强烈非洲特征的元素将呈现在我馆的外立面上,勾勒出非洲大陆独具多样性的风貌,展现非洲的古老文明和勃勃生机。经过精心装扮的展馆,看起来更像一个巨型“礼盒”,而其中满载的,是来自非洲的43个参展方献给世界的惊喜。
非洲联合馆将成为世博园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观众看非洲,触摸非洲,还可以和非洲人一起唱,一起舞,一起欢笑。
最后,让我代表非洲联合馆向广大游客表示热烈的欢迎。祝大家参观愉快!
此致
敬礼!
非洲联合馆馆长:叶晓晓
同时,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的机会,使他们学到的实用文写作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得到重温和强化。例如,迎新年活动时需要邀请任课老师来参加自己班的活动时,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写一张请帖,并相机进行指导。例如,有学生在操场上捡到一件衣服,可以指导全班学生写“招领启事”,然后选择一份贴在公告栏里。再比如,大队部即将举行下列活动: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万圣节、圣诞节……可以请学生以大队部的名义写一份活动策划书,策划书包括活动目的、活动内容、活动主题、注意事项等等,还有其他自己想到的内容,都可以写进去。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如何将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在教学中落实到位,恐怕先要从小学生写实用文抓起。
策略三:关注写作对象和目的,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内驱力,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写作对象和目的,有效利用生活中的写作源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夏尊、叶圣陶在《大师的72堂作文课》一书中指出:“凡是应用文,都是应付当前的实际事务的,和实际事物有着密切关系,措辞要得体,要合乎身份地位,否则就不适当。”
训练学生写调查报告能促进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小学生写调查报告在国外并不陌生,国内有些版本的教材也设计了调查报告,但比例还太少,调查内容也很单一。学生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观察社会,才能获得写作内容。
我所在的学校今年实施“校安工程”,学校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对校园进行调查,对新校园提出合理化建议,然后选择一个主题完成调查报告。学生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水龙头、屋顶节能、走廊节能灯、花草树木等都成了学生们观察的对象,他们通过采访后勤组老师获取屋顶面积,他们学着计算全校所有教室的日光灯,他们体验着当设计师的快乐,他们将世博会的直饮水引入校园,他们希望新校园像百花园。奇思妙想中有细致的观察,推理计算中有缜密的思考。他们进行广泛的调查,他们拥有充足的资料,他们将这些资料进行选择、归类、整理,他们知道,只有内容详尽、分析透彻的调查报告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许多学生觉得这样的作业“太好玩了”,希望老师多布置这样的作业。
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合格人才。分析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解析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发展战略逐渐由科技强国转向人才强国,这是因为人才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大学生是人才的前驱,是国家和社会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推动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才能保证国家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不败之地。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这个词语的含义在东西方文化中存在差异,在中国古代,人文主要是指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而在西方国家,人文则泛指人们在自然科学和精神文明中的一些现象[1]。素质的含义是指人类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形成稳定的基本素养和个人品质。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素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文化修养以及行为方式等。人文知识:指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在培养社会接班人的时候,既要向学生传授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人文精神能够对社会价值导向产生影响,是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要提高学生的爱国精神、奉献意识。人文能力:能够运用人文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人文素质的能力体现[2]。中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曾经提出,人类的全面综合素质要素包含了道德、智力、情感、能力和意志等方面,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等,才能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1)大学生对人文素质认知情况比较良好。
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确知道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三个方面,对人文素质的认知能力相对乐观。
(2)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较高。
在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情况的调查报告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主动按照社会道德标准来规范自身行为,并且愿意去遵守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体现出了当前大学生较高的思想水平和素质水平。
(3)大学生对现代化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不全面。
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有基本的认知,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对此缺乏足够认识,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人文素质并不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人文素质的内涵上缺乏全面的理解,只有较少的大学生能够明确人文素质的准确内容。
(4)人文知识严重匮乏。
在调查报告分析中,大约7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历史政治、法律科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方面严重匮乏,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文知识掌握情况感到满意,极大地凸显出人文知识方面的学习和素质较差。(5)大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较差。在调查的这些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太过功利,缺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道德品质,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自立自强能力,导致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逐步下降。
3现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深入执行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支配和调节中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将功利思想和功利主义带到了学校教育领域。由此,大多数学生产生了有悖人文素质的思想观念,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开始在学生的思想里生根发芽,有些学生甚至将此作为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这些偏离人文素质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根据人文素质调查报告可以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还在坚持阅读人文书籍,其余四分之三的学生没有主动学习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习惯。另外,在大学生学习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重视理工类专业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由于功利思想观念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将过多的学习精力用到实用性学科学习上,使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不断下降[3]。由于缺乏较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也是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5%的学生表示自己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因为在大学教学课程中,还没有单独设立人文素质教育这门课程,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评价都是以科研成果和就业率作为核评标准,由于受到此标准的严重制约,导致大部分高校领导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也就无法使学生接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大约有11%的学生认为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能够起到一定教育作用;58%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老师的教学效果相对一般,34%的学生则认为教师教学效果较差。并且将近有五分之二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老师的素质太低,无法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起到作用。大学校园在人文景观硬件方面无法满足学生的期望,就会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学习造成影响,另外,在各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多元化校园中,良莠不齐的校园氛围很容易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影响,学生只有在自由向上、积极乐观的校园氛围中,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4解析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方法策略
(1)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
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第一渠道就是课堂学习,开设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约80%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人文知识,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化教学模式,学生长期处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中,缺乏足够的社会实践锻炼。因此,学校要根据学生对实践内容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合理安排第一课堂的实践环节,增强课堂教学性,提升人文素质教学水平。同时,在学习自身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有逐渐将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进去,实现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活动。
通过不断丰富人文素质文化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高校领导要积极开展读书竞赛、征文评选、知识竞猜、百科知识比赛等校园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人文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书香氛围,通过开办人文素质知识讲座、人文知识电影评析和学生讲坛等,提升当代大学生业余文化知识质量水平,提高人文素质活动层次。同时也要创新校园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教育和思想教育,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发展国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大学生为成为勇于担当、奋发向上的社会合格人才而不断奋斗[4]。
(3)加大社会实践力度,理论同实际相结合。
引导大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扩大教育范围,延长学生假期实践期限,丰富社会实践方式,提供安全实践保障,创建适合实践基地等,加大学生在假期期间的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学生走出枯燥呆板的教学课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调查、知识宣讲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国家国情,增强学生同社会群众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现身的热情。同时,利用暑期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升人格修养,还能够使学生尽快熟悉社会环境,从而更加快速融入到社会中,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世纪合格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修养,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开设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中接受人文素质知识教育;不断丰富校园人文素质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晨虹.人际交往能力与现代人才素质[J].中国人才,2004,(8):51—53.
[2]郭晓俊.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86—88.
[3]解梅.工科类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0,(6):108—109.
一、地理教材内容关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1.全局观念的培养
随着物欲横流的利己主义蔓延至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趋向于家庭个人,这必将导致人地矛盾问题的出现。因此,培养全局观念是学生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全局的角度来看,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中关于生物圈与其他地球圈层的关系、第三章中《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的整体性关系可以串联起来,提高学生关于社会环境的总体认识。从时间全局的角度来看,必修Ⅱ第四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节恰好可以弥补学生历史全局性的不足。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如今发展至生态文明成为历史必然性,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2.人地关系的培养
广义上的人地关系即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地”不是土地而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从地球对人类的影响来看:必修Ⅰ第四章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Ⅱ第四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必修Ⅲ第二章《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都明确表达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力,如果再辅之以影像、图片,必会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和警醒。从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来看:必修Ⅱ的第一章《人口容量》,第二章《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Ⅲ第二章《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都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深远的影响,如果影响得不好就会使人类面临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综合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地球对人类的影响,不难引导学生推想“破坏环境就是毁灭自身”的生态忧患意识,进而推想家乡、学校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继续发展的后果。
3.成功经验的培养
成功经验是成就新事业的重要参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必修Ⅰ第四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明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必修Ⅱ第四章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Ⅲ第二章中《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农业的持续发展》《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等知R初步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努力成果。
二、地理教学过程关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1.课前导入
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突出的要素是地图,地图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在诱导学习动机时,各式各样的地理事件、实地景观、影像等都是优良的素材,再结合教师抑扬顿挫的表达手法,必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课时授课
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感,培养生态文明及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课后评价
生态文明教学知识的评价可以多种多样,辩论竞赛、调查报告、行为统计等都可适用。不管是哪种评价,其宗旨都是让学生更好地、更多地了解和运用生态文明知识,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念,最后在行为上践行生态文明生活。
三、学科串联关于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在开展地理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学科知识局限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串联合作。例如,古人关于人地关系处理的宝贵经验须结合历史、古文来探讨;当代各国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对环境的影响,须结合时事政治来加以分析。因此,加强学科交流,组织关于各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更加有益于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作为地球居民的人类,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产生了大量垃圾。这些垃圾已经成为困扰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顽疾”。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国家里,矛盾就更为突出。家庭生活垃圾是城市垃圾产生的主要来源,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危害,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更能有效实施资源回收再利用。
然而,推广垃圾分类政策13年来,始终收效甚微。在上海世博会上,加拿大、我国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展示了他们的垃圾处理方式,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他们的垃圾分类政策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强了民众的教育宣传工作。要“从娃娃抓起”,从小事抓起。为此,我们开展了“家庭‘屎壳郎’行动”——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的系列科普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让学生乐意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究答案,从小养成关心身边事、关注未来事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家庭垃圾分类是一种保护环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也是公民的一种社会责任;理解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与合作,学会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的认知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对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知道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掌握家庭垃圾分类处理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知道减少垃圾危害的根本办法是“减量、分类、回收再利用”,最终方法是“垃圾零废弃”;启发学生思维,带动家庭、社区开展各种实际行动,减少家庭垃圾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创美好生活环境。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具备调查、访问、收集分析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方案设计以及想象和创新。
活动内容
整个活动分为“屎壳郎‘识’垃圾”“屎壳郎‘辨’垃圾”和“屎壳郎‘秀’垃圾”三个系列(见图1,图中红色部分为重点活动)。
活动过程
系列活动一:屎壳郎“识”垃圾
活动1—1:认识城市垃圾的危害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2日-4月29日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4月22日,结合“世界地球日”的纪念活动,全校师生集合在操场举行主题校会暨开幕式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收看关于城市垃圾问题的专题教育片,并确立各自研究的专题和活动方案。分年级、分专题开展探究活动:三四年级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垃圾危害的电子小报,上传至学校主题网站,进行网络展评;五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以垃圾的危害为主题,利用每天中午时间轮流为一二年级同学举行一次专题宣讲会,并由低年级小朋友评选出最佳作品。各年级学生完成学习单。
活动1 2:探索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
活动时间:2010年5-12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考察世博园的垃圾处理问题,完成考察前的信息收集工作,并在考察完成后,完成有关考察报告。实地考察蕴藻浜垃圾处理码头,设计一份考察方案并撰写考察报告。
活动1-3:发现身边的垃圾问题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011年2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发放一份告知书,征得家长配合;通过完成观察记录表,初步学习观察、记录,以及收集信息的方法;由探究老师利用探究课专门讲解有关的数据统计的方法后,请五年级同学完成统计分析工作,并初步学会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
系列活动二:屎壳郎“辨”垃圾
在对城市垃圾问题有了一个充分了解以后,让师生、家长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我们的身边小事做起,尽量减少日常生活中垃圾的产生,并开展分类回收活动。利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发出“家庭‘屎壳郎’行动”的倡议书,号召大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危害。并鼓励大家开展“家庭垃圾处理创意金点子竞赛”和“废旧电池‘绿箱子’行动”。(见表1)
系列活动三:屎壳郎“秀”垃圾
活动3-1:变废为宝绿满家圊行动
活动时间:2011年3—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3月12日,向全体师生、家长发出倡议。要求大家开展“变废为宝绿满家园行动”,开展无土栽培容器设计比赛。具体要求:利用家庭日常废弃品设计一个无土栽培容器,学校为每户家庭送上一份蔬菜种子,开展无土栽培实验,并鼓励大家开展各种蔬菜或花卉的种植实验。
活动5-2:垃圾分类进社区活动
活动时间:2011年8-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利用科技节闭幕式,邀请居民代表参与学校的各项表彰、互动节目,了解垃圾分类的积极意义;向社区居民、路人发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单;为社区居民做小品剧表演,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活动3-3:垃圾分类能力亲子大赛暨总结表彰大会
活动时间:2011年10月
活动过程及具体要求如下。
垃圾分类电子小报优秀作品展评:每班根据网络投票数的多少,挑选出5件作品,统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进校门的两侧,由每位学生和来宾来评选出最好的20件作品。
家庭垃圾分类调查报告展示:由科技室组织有关学科教师评选出20篇优秀调查报告,统一制作在90cm×120cm的KT板上,布置在学校橱窗里,供同学和来宾品鉴,并择优推荐参加有关比赛。
家庭垃圾分类创意金点子展评:在学校主题网站展示的同时,由学校邀请有关专家,评选出50个最具创意金点子,命名为学校的“创意智多星”,并推荐参加区级的创意金点子比赛。
“变废为宝绿满家园行动”作品展评:将学生在家庭中利用废弃日用品改造成的无土栽培容器和栽培的蔬菜带到学校参加展评,由家长代表、专家代表共同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予以表彰。
优秀主题宣讲会展示:由在前期宣讲会中表现出色的班级,向全校师生和来宾进行表演。
垃圾分类能力趣味亲子大赛:同居委会合作,邀请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竞赛,在闭幕式这一天进行表彰。
表彰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再次向全体市民发出家庭“屎壳郎”行动倡议书。
@活动的教育意义及特色
通过这次系列科普实践活动,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了解,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小关心身边、关注未来的良好习惯,树立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协作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于以往活动最大的特色就是:
活动主题紧紧围绕“世博”理念,结合“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活动,把握社会热点,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充分挖掘学校附近的社会资源服务学校科普教育。上海环境物流有限公司(蕴藻浜码头)是全市最大,最先进的两个垃圾处理码头之一,距离学校只有800米左右,是一处极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本次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庭与社区的科普宣传活动,在延续“世博”精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改善城市形象等一系列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次活动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市民参与的兴趣,提高了教育效率,扩大了学校科普教育的影响面。
该项目获得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科技教育方案类一等奖。
社会公德调查报告总结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社会公德是指在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作为一名当今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我们是当代中国的优秀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我们更应争当道德模范。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我们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总体情况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南开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武东生说:今天的大学生是值得肯定的,与八九十年代相比,社会的进步在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人对当代大学生的总体评价是思想先进,有知识,有文化,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和社会实践报告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这就表明,在公德认识方面,大学生普遍表现得好。对基本的公德行为和范畴,他们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在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而且这种知行脱节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愈趋明显。
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的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人有三乐:自得其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快乐的事情,是博爱的表现,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盼。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帮助他人。
在本次调查当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有57.75%的人选择经常参加,有37.97%的人选择没兴趣,出于任务,偶尔应付,另外有4.28%的人选择不参加。参加公益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良好表现,它体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不太喜欢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同学,社会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
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涉及世事纷争,也因此保存着那颗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们的一个关于无偿献血的个人访谈中,接受采访者回答每个问题都干脆利落,毫不犹豫。献血时她自主争先,她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我们问到:有人说献血很危险,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过吗?她回答很干脆:没有,没想过。我只觉得我自己身体很好,抽点血没关系,何况还有很多人挣扎在死亡边缘,正等着我们献血来抢救呢!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也显示,对于无偿献血,有58.63%的同学积极参与,还有36.31%的同学想去,但没时间,只有10.06%的同学认为这是医院在挣钱,不去献。
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尊重师长,主动让座等。在我们的调查中,84.54%的被调查者在路上见到老师都会主动问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尊师重教的认知程度较高,且能付诸行动。而在公交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只有49.47%的被调查者会积极让座,48.47%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广大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二者之和占了97.94%,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却只有半数。这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文明礼貌这一点上的素质还需提高一个新的档次。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根据调查了解,当外出制造了垃圾却暂时找不到垃圾箱时,有87.05%的同学会找到垃圾箱后再丢,有6.22%的人选择随手丢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碍于面子,会找个角落再丢。在不破坏环境卫生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还做得不错,即能独善其身。然而对于真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时,我们大学生做得还远不够,即不能兼济天下。比如,当看到地上有垃圾时,只有5.73%的人会马上弄干净,而有80.21%的人想弄干净但最终没做,其余14.06%的人干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爱面子,觉得那些俗规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个人做很别扭,所以在可以选择逃避的时候尽量逃避。对于以上这些现象,我们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大学生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以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其实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没面子。21世纪需要的是弯腰精神,多弯一次腰就给世界多一份洁净。另外,对于校园盛行的课桌文化,我们应持坚决反对的态度。在我们做任何事情前应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后果与影响,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