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范文第1篇

成本管理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成本核算制度设计不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按照现行企业成本核算制度规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成本(包含产生的废弃物)、各种损失和浪费全部归集到产品成本中;残次品和废品的成本通过分配归集到合格品的成本中;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及排放的废气、废水隐含于产成品成本中。这种制度设计造成的后果是:企业对废弃物、废气、废水等视而不见;定额范围内的损失浪费,被认为理所当然,不可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负荷成本不能可视化,不利于企业、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成本控制没有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控制方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按费用要素控制,追求每项费用最低化,忽视不同费用之间的有效转换;二是把生产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没有将成本控制贯穿于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到产品产出、销售直至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三是对损失浪费、残次品、废品、废弃物和排放物等的控制重视不够。这种成本控制方式导致企业成本控制的环节单一、内容不完整、控制重点不突出、控制效果不理想。

(三)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从最高管理者到成本归口管理部门直至全体职工参与的成本管理体系。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体系,成本管理职能主要是由财务部门实施,参与成本管理的人员也主要是财务人员。

由于财务部门及其人员忙于日常的会计核算、资金调度和其它一些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成本管理或者难以对涉及内容、部门和环节众多的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致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偏重于事后核算和事后控制,未能进行成本全过程管理,资源损失浪费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同时,由于没有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没有一套预算、责任核算和责任分析的管理体系,造成成本考核难以落实,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持续提高。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目标与理念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求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下,企业必须很好地承担和履行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以下简称三重责任)。企业成本既是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又是反映企业承担和履行三重责任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目标就促使企业履行三重责任,降低产品成本,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长期保持成本竞争优势。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目标,企业成本管理应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一)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应由传统的“节约、节省”观念转变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使用及废弃的各个阶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使企业成本管理目标与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一致。

(二)技术创新理念 持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取决于企业研发团队素质和研发经费投入。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若企业科研投资占销售额的1%,则企业难以生存;占2%能勉强生存;占5%有较强的竞争力。

从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22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资料看,电子信息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是:全行业为1.8%、百强企业为3.9%,该比率只有33家电子信息企业超过5%。由此可见,作为我国高科技新兴产业的代表——电子信息企业的科研经费投入都严重不足,其他行业的研发经费投入状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企业迫切需要树立技术创新理念,并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三)社会责任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企业和公众所关注。然而,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对这些企业来说,将面临来自履行社会责任、具备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遵守法律法规,重视职工社会保障,提高职工素质。只有这样,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四)环境风险理念 从企业角度看,环境风险是企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而带来的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国家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企业经营活动,加大了对高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甚至实施强制性关闭;而对“环保型企业”在产品出口、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和奖励。同时,自觉保护环境资源、减少污染、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会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因此,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应树立环境风险理念,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内容

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即对产品设计、制造、销售、使用直到产品被废弃的全过程成本管理;二是企业管理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管理。

(一)产品设计阶段 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应遵循的首要原则。管理学认为,企业产品成本的8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因此,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是产品设计。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对产品性能、寿命、质量、材料利用率、废料再利用、水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包装材料选择、产品报废回收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统筹考虑,在保证产品使用寿命和质量的前提下,使所设计的产品能够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减少甚至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最终达到产品成本最优化。

(二)原材料采购阶段 加强原材料采购阶段的成本管理,不仅可以节约采购成本和仓储成本,减少原材料有形和无形损失,而且还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本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产品设计、国家相关标准、环保的要求采购原材料;确定原材料采购经济批量和批次;选择原材料供货商、确定交货日期和供货方式及付款方式;加强原材料验收发管理。

(三)产品生产阶段 企业产品成本的70%是在生产阶段形成的,企业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很大程度上与生产阶段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生产过程的成本管理,对于降低产品成本、保护资源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极为重要。生产阶段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确定产品生产经济批量和批次;制订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材料、工时、能源消耗定额及其他费用定额,实施目标成本和成本归口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将减排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设备利用率,适时进行设备更新、改造、维护和保养;制订控制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发生的措施。

(四)产品销售阶段 产品销售阶段应遵循低成本营销策略,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尽量采用生态、可再生资源且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作为包装物;根据产品特点、销售数量选择廉价高效的运输方式;重视广告策划和创意,选择恰当的广告传播手段和技巧;根据产品、市场、中间商、环境等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分销渠道,缩短分销渠道距离长度。

(五)产品使用及废弃阶段 消费者使用产品从表面上看与企业无多大关系,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高低、是否环保、使用成本高低极为关注,这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销路和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然而,产品质量、环保、使用成本问题是由产品设计、材料采购、生产、销售阶段决定的。在产品废弃阶段,企业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耗费,而且还可以降低产品成本。

(六)企业管理成本的管理 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需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作保障,但成本管理体系的运行也会发生成本,即管理成本。管理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合理的成本管理系统;制定成本管理系统费用开支项目和标准;分析成本管理系统运行需要占用的资源以及如何用较小的管理成本替换较大的不合理的管理成本,分析为管理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某项活动而发生的支出来替换放弃该项活动需要付出的更大的成本代价;将管理成本分解到各部门,实施控制和考核。

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保障体系构建

企业为实行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应建立相应保障体系:

(一)建立成本组织管理系统 企业成本管理需要建立一个有经营、财会、供应、销售、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成本管理小组;财务部门设置专职成本管理人员,各相关部门配备兼职成本管理人员,开展统计、考勤、质检、保管、核算、分析等工作;加强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和更新他们在成本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明确成本管理小组及其成员的职责、权限、考核和奖惩办法;开发成本管理系统软件,对企业产品成本进行全面核算与管理。

(二)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目标成本预测、成本企划和成本预算制度,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的成本管理制度,材料采购、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产品各项消耗定额、在产品和产成品保管、移交、传递制度,产品成本核算制度,企业成本归口管理制度、企业环境责任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管理制度,成本考核和激励制度等。

(三)建立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企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申请技改项目、创新基金等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并加大技术创新的研发投入,并保证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二是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组织技术创新研发团队;三是鼓励创新人才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企业,参与利润分配,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共同对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进行攻关;五是切实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四)建立成本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成本管理的绩效需要通过设置一系列指标和采用特定的方法作出评价。根据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目标和理念,在传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还应设置以下评价指标:

(1)反映为提高创新能力投入的指标:研发费用投入率(本年投入研发资金/本年销售收入)、技术改造投入增长率(本年投入额/上年投入额);

(2)反映环境保护投入的指标:环保经费投入率(本期投入环保经费/本期销售收入)、原材料投入产出率(产品产量/某种原材料投入量)、水循环利用率[循环水利用量/(补充水量+循环水利用量)]、废品损失率(废品损失/全部产品总成本)、停工损失率(本年度停工损失/全部产品总成本)、环保产品成本比重(环保产品成本/全部产品成本)、废弃物处置率(废弃物数量/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总量);

(3)反映职工权益保障的指标:职工工资增长率(本年度职工工资总额/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社保支付率(已支付社保资金/应支付社保资金)、劳保支出增长率(本年劳保支出/上年劳保支出)、人力资本投入率(本年度招聘、培训等费用/本年度销售收入)、人力资本维持率(本年职工工资/本年销售收入)。通过以上指标的纵横向比较,可以全面地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成本管理的绩效。

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范文第2篇

近年来,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国务院以及相关部委从金融支持、财政税收、创新发展、市场开拓、公共服务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特别是金融环境得到逐步改善,小微企业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我国金融服务体系中对小微企业实质性支持受限较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满足率、覆盖率不足,金融服务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配套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制度以及考核评价结果尚未实现规范化披露和市场监督。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对被监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有效推动《社区再投资法》(The 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以下简称CRA)实施的举措,提出建立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的一些设想。

一、美国CRA考核评价的实施

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CRA法案,主要目的是要求被监管机构以安全和稳健方式满足其所在的整个社区,尤其是中低收入社区(群体)、小微企业和小农场的信贷、投资、服务需求。同时,美国联邦政府配套设计了一套考核评价体系,促进CRA法案顺利实施。该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有:

考核评价机构。参与CRA考核评价的主要联邦金融监管机构有:联邦储备体系(FED)、货币监理署(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FFIEC),其中FED、OCC、FDIC、OTS为考核评价机构,FFIEC为协调机构。

考核评价的数据支持。美国监管信息系统主要有专门实现监管职能的全国检查数据库系统和专门用于数据共享的银行机构全国桌面系统。

考核评价的内容。美国各联邦金融监管机构对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标准,例如:对小型机构考核评价主要是贷款考核,其主要内容包括:存贷比、贷款情况同业比较、贷款结构情况(贷款区域、与各项贷款占比、贷款对象的收入、企业规模)和消费者投诉情况。对中小型机构考核评价包括贷款考核和社区开发金融服务考核,社区开发金融服务考核的内容包括:社区开发贷款和投资数量和金额、向社区对象尤其是中低收入社区(群体)、小微企业和小农场提供金融服务情况和服务覆盖程度以及对社区开发信贷需求、合格投资、社区发展服务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对大型机构考核评价包括贷款考核、投资考核和金融服务考核。其投资考核的内容包括:符合CRA标准的合格投资金额、投资的创新性和复杂性以及合格投资对社区开发及其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等。其金融服务考核的内容包括:设立分支机构的情况(数量和区域分布)、所提供服务的可用性及有效性、社区开发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满足程度。

考核评价的结果应用。考核结果分为优秀、满意、还需改进和完全未遵循4个等级,由FFIEC将考核结果对外批露和公开。该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估受理被监管机构申请开设分支机构、并购、开设新业务等的重要依据,而且整个过程公众参与度高,可以影响监管当局的评价结果。

二、对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考核评价的启示

从美国针对CRA法案实施进行考核评价的经验来看,考核评价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促使了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美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预期的金融服务对象。因此,建议对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施考核评价,有效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一)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数据的系统支持和共享机制。目前,我国有关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分布于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科技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各部委,数据“孤岛”现象较为明显:一是部分支持政策措施没有专门的考核评价制度,监管部门没有对相关数据进行规范,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无法保证;二是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机构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机制,无法对监管数据进行统一规定。

要建立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考核评价,首先要完善监管数据的系统支持和共享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管信息系统协调机构,组织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部委就监管信息系统涉及的基本业务需求和管理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各监管信息之间的有效共享。

(二)建立分区域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金融机构自身情况不一,需要分析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小微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分区域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根据各地人口、自然、经济发展的特点,评估各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严格小微企业区域服务职责,定期考核金融机构满足辖区小微企业合理资金需求的状况。二是在监管指标的选择上既要选择具有共性的综合指标,也要考虑各区域在经济结构、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制定能反映各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特性指标。三是考核评价内容要避免僵硬的数量约束,减少固定量化的指标,要在尊重市场的原则下,针对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采用不同程度的约束机制,区别对待,灵活现实地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三)根据被监管机构规模,分类制定考核评价内容。目前我国参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机构既有四大商业银行,又有股份制银行,也有规模较小、业务范围较窄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等,应分类制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内容。

对于小型金融机构,由于业务经营范围局限所在区域,熟悉当地小微企业情况,提供的金融服务大部分也是针对小微企业。因此考核评价的内容不应复杂,建议主要以定量考核评价小微企业贷款情况为主。

对于中型金融机构。考核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小微企业贷款情况;二是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情况,包括小微企业专营分支行、合作设立的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

对于大型金融机构,应接受三方面考核评价:除了上述小微企业贷款和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的情况外,还应重点考核评价大型金融机构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向小微企业提供结算、理财、管理咨询、股权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金融服务以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并且这一方面的考核评价还需要社会公众和媒体广泛参与和监督,减少定性考核评价的主观性。

(四)增强对被监管对象考核评价的软约束。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不能强制要求被监管对象违背金融机构的安全稳健经营原则,被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是要求金融机构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因此,要保证考核评价政策的科学、稳健和持续,需要增强对被监管对象考核评价的软约束,强化正面激励效果。

一是对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考核评价结果较好的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再贷款、再贴现、支付结算以及征信管理方面给予较大的倾斜;另外,考核评价结果也要作为被监管机构享受“差异化监管”优惠措施和各省市奖励资金的重要参考因素,包括资本优惠、存款准备金率、财政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等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为当地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当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二是要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考核评价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访谈记录、投诉等方式参与,影响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考核评价的结果,促使被监管金融机构努力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基本权利;关系

中图分类号:DF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3-0121-02

现阶段,对经济法相关的研究也不断进行,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对经济法责任相关的研究缺少系统性和逻辑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法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因此,对经济法的研究,也要在其他部门法律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了解其自身的发展特点,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进行制度的在创新,最终建立完整独立的经济法责任的体系。所谓的“经济法责任”,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其经济法的法律责任的主要称谓,对其责任内涵的研究和相关权利义务关系的探讨,对促进经济法理论的研究和法律责任体系的完整构建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法责任的概念分析

在汉语解释中,责任主要是指“做好分内的事”或者是“因未能做好分内的事而需要承担的过失”。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从积极方面对其界定,而后者则相反。法律责任是所有责任中的一种,其本身主要是属于责任中的消极责任,即因有法律事实引起的损害,最终需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并受到国家政策和调控即社会经济过程中多因素的影响。具有以下特征。

(一)具有否定性,是消极的法律义务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所有的法律义务都是法律责任,法律义务包含有积极和消极两反面,有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凡是法律部责任只是否定消极的。

(二)具有单向性,不对等性

在法律层面,权利义务具有对等性,但是经济法责任不同于法律方面的特点,其只是违法主体单向的义务,也没有对等性之说。

(三)具有强制性

与其他法律责任类似的是,都是法定的、具有强制性的义务,是法律铭文规定了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强制执行的,此外,受到国家的干预,行为人需要接受,这也是其不可替代性的表现之一,从这方面来讲,要求行为人不能随意放弃旅行义务。

(四)经济性

在国际进行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管理的活动中,都与经济法律责任有很大的联系,这是经济法责任与其他的法律责任相区别的地方,也决定了其具有经济性的特点。因此,在具体理解上,要与经济活动的规律相结合,并积极了解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体系,这样才能对经济法责任有更好的认识。

(五)具有因果性

经济法律责任的产生,不是毫无根据的,一般表现为经济主体的先后活动行为存在一些因果关系,可以理解为后续的义务[3]。经济主体若不存在违法行为,则不会有经济法律责任,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义务的特殊性。

二、从哲学基本范畴了解法律责任的释义

(一)典型观点代表

在目前我国的研究中,对法律责任观点的解释主要包括了义务说、责任说及状态说、第二性义务说等方面,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对其他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力。1、第二义务说。该种说法认为违反了第一性法定的义务从而引起第二性的义务,代表人物有张文显等,主要认为违反了相关法定的义务,最终引起国家机关等认定的带有强制性的义务。该种说法从哲学体系的范畴对其进行界定,符合人们常规的认知习惯,也在法律规范及其行为和关系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逻辑性联系。在此概念中,将全力和义务进行区分,增强了自身的说服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只是强调第二性义务,但是缺少第二性的权利,这与哲学中相对应的概念不符合,同时也忽视了权利这一核心的范畴,但是权利是法律责任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一方面,这样也影响到其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2、不利后果说。认为法律部责任是对相关责任者的不利的后果,典型代表人物有林仁栋等,认为违法者要对其行为负责,对国家和被受害者承担一定的后果。这种研究揭示了违法的行为和责任之间的关系,适用于对多种法律责任现象的解释,主要局限性在于用“后果”这一模糊性较强的词语来解释法律责任,本身就不具备较强的严谨性,不能真正建立起与法哲学范畴的联系;另一方面,没有严格区分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不能说所有的法律部责任都会表现为一种法律后果,并没有对最终需要承担的后果进行深入的解释,这也是法律在后期的研究中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二)法律责任第二性权义关系的界定

本文主要对法律责任研究中第二性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第二性权义关系可以作为法律责任的界定,具体原因有:其一,从对“责任”的解释中可以了解到,该词更多地表现在义务、出发不利后果等,早期还有索取主张等意思,后来在使用和发展中逐渐弱化了该词的功能和使用范围,但是部分词义仍然被保留了下来。从责任概念的词义方面来分析,其可以包括责任这一层含义,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语义层面的障碍,追究经济行为者的法律责任也可以理解为督促其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具有双重性。其二,从逻辑层面来讲,法律规范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规范,一般都会有假定、处理及制裁等要素构成,这几种逻辑结构可以理解为是对假定和处理的结构,这也体现了第二性权义关系。其三,从理论研究成果来看,第二性权义关系对不利后果说和其他研究进行了继承,解决了不利后果说中对所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没有详细描述的问题,对响应的法律后果进行了明确,主要指权义主体间之间权利义务的关系问题,也解决了具体的不利后果具体是什么的问题。它也囊括了第一性义务学说所研究的内容,更符合逻辑发展关系。

三、经济法责任概念的几个关系研究

(一)特殊的权义关系

经济法责任作为一种权利义务关系,主要是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产生的,表现出来的是权利与义务主体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人们之间的一种联系。同时,根据张文显的研究,经济责任法可以分为第一性和第二性权义关系,第一性权义关系主要是指其指导作用,在合法行为层面上形成一定的法律关系。而第二性权义关系则是当第一性法律关系受到破坏时,对其进行修补,保护其恢复正常,这两种关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交叉的关系。

(二)其内容涵盖责任权利和责任义务两方面

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发展关系的过程中,法律主体间会形成一定的关系,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单纯的权利义务不能够完整了解出法律则担任所涵盖的内容,作为第二性的权义关系,经济法责任内容页由责任权利和响应的法律构成。

(三)主要设立在具体的经济法责任主体间

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法律关系中既是权利的享有者,还是义务的履行着。经济法责任的研究中,也需要对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进行研究。

(四)主要作用在于保护第一权义关系

在第一权义关系受到破坏时,经济责任法可以对其起到保护的作用,这也是与第一权义关系的区别。此外,经济法还具有其他种类的功能如惩罚、补偿等,调整经济法的权义关系,并为之提供保护。

四、经济法责任的基本权义关系研究

本文主要结合经济法责任现象,对经济法责任的基本权义关系进行研究,经济法责任主要包括了请求关系、形成权关系等主要关系类型。

(一)请求权关系

经济活动中权利的主体可以要求责任主体,从事某种或者是不从事某种行为,但是责任主体需按照相关的要求从事或者不从事某种行为。请求权的关系中,从具体的经济责任现象来看,如经营者如果违反了法律,给被侵害对象带来了一定的损害,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赔偿额是被侵害者在亲看期间所应得的利润,并要承担被侵害者在维权过程中所花的费用。违法的经营者根据被侵权者要求进行的赔偿,就体现了一种请求权关系。

(二)形成权关系

经济法责任权利主体,一般可以是单方设立、并变更和终止的,在形成权的关系中,法律关系是义务的标的。在经济法责任的研究中,形成权关系一般体现为权利主体在特定的义务主体身上所具有的责任关系,在我国的消费者权益的相关法律中,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达成约定的商品,如约定维修、包退等商品,经营者需要履行修理或退货的义务,在商品保修期间多次修理还是不能正常使用时,消费者此时可以表更、解除合约,这就是一种形成权关系的体现。

(三)支配权关系

权利主体可以支配责任义务主体的财产,在该种关系中,主要应用在我国的反垄断经济行为中,相关的执法机构有权利对垄断行为主体进行罚款、对情节严重的还可以进行撤销登记等,在这种责任规范中,垄断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的规定,并且对社会经济行为带来了很大的损害,也严重影响到其他合法经营者的权利。反垄断机构实施的罚款等行为时对其财产标的物实行支配权关系。最终能减少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也保护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结语: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经济法律相关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当前时期,对经济责任的内涵及其权义关系的研究方面很多,对经济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经济法责任概念的分析,并从哲学范畴对其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对其中几种典型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对经济法责任的权义关系进行了简单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孟洲,伍涛.论经济法责任的内涵与基本权义关系[J].理论月刊,2011,04(11):117-120.

[2]张继恒.经济法的部门法理学建构[J].现代法学,2014,02(09):80-90.

[3]卢代富.经济法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J].现代法学,2013,04(13):24-31.

[4]张继恒.经济法责任理论及其思维转向[J].经济法论坛,2012,01(03):22-31.

[5]张继恒,胡玲丽.经济法责任理论的再证成[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11):47-52.

[6]曹胜亮.经济法责任的独立和独立的经济法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5.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安全管理

目前,尽管中国已经发展了与国情相适应的建设工程完全管理制度,但由于建筑施工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每年仍多于千人,进而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因而促进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并保证建筑施工全方位的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着眼于建设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和完善建筑施工安全保证体系两方面确保安全生产目标实现的方法。

1.建设建筑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的升华是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并且保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它代表着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产物,不仅是安全管理发展史上的新突破,更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1培养工人安全生产的素质 为了增强工人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工人安全生产的各方面素质,具体的方法包括:1)定期地开展安全生产层面各阶段的经常性教育和培训。例如:一些民工文化程度较低,因阅读能力较差,不能阅读安全规定,理解规定中的思想。因此,增强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尤为必要。2)定时展开安全生产方面的多样活动。例如:安全生产的总结活动,包括对日常生产的记录、伤亡事故的分析、安全生产的经验交流会、优秀事迹等等。3)针对调查结果采取有效的提高措施分步骤地进行,并对职工安全生产素质的状况定期进行调查分析活动。4)安排监督人员做好监督工作。特别是对于施工场地,对于一人、一机、一物系统下交叉的动态工作流程,应安排监督人员做好监督工作,提醒工人规范操作。每个工人的安全操作不仅关系自己的健康,也涉及到其他工作人员的安全情况。5)奖罚措施的建立和有效实施。建立明确的奖罚措施,并有效地实施,增强工人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间接性地提高其安全生产意识。

1.2管理人员的基本管理素质需要提高有些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素质不高,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管理知识。因此,提高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安全管理知识,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主要内容: 1)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使其具备本岗位所需的业务知识,并能熟悉本岗位的职责。通过全面系统的培训,安排考试,顺利通过考试者才可获得资格证书,凭证上岗。对于没有通过的新员工,仍要继续培训、参加补考。2)由于建筑行业本身的特殊性,技术、工艺、材料更新较快,对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法规等相关内容的推出,需要管理人员及时学习和掌握。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便于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施工中具体管理手段需及时更新。例如:安全会议、安全技术论坛、安全活动日、班前班后会、安全卫生展览会、安全教育宣讲会、事故当事人反思会等等。

1.3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科学而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时间效率、用人效率,以适应和保障安全生产的快速发展。1)增强管理人员责任感和危机感,有助于对施工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实际工作中,缺乏危机感和责任感的管理人员会在生产工作中出现失职、大意的行为。通常,一些管理人员会有侥幸的心理,做出不负责的行为,造成人员的严重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具有工作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是施工生产安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2)管理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需提高。专业判断能力体现在对技术的认识程度以及辨别操作准确的准确度和及时度。管理人员不能只停留在表层问题,更应当具有判断其所提供的安全保证性可靠性问题,这是管理水平能力的直接体现。及时发现、解决安全生产中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问题,可防止出现熟视无睹、视而不见问题。

2.建立建筑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生产的安全形势依然较为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见去、安全信息建设体系不完善;第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高;第三,施工中,企业对安全管理的投入的物力、人力较少,缺乏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第四,工人素质参差不齐,没有安全意识,很多员工在为经培训就上岗操作,违法操作现象到处可见,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第五,不能很好地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扩大施工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上述因素制约着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安全尤为重要。建筑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应该包含:组织保证体系、信息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等方面。这些体系保证工程生产安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因此,保障安全保证体系工作,有助于从根本上减少或避免意外事故,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人员和财产安全,确保建筑工程顺利进行。

2.1安全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组织机构成员应由安全生产专家、各部门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等组成。这个组织机构对安全管理制定决策,组织实施,对各部门执行指导、监督等职能,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实施决策职能。各部门经理经安全专家和专职管理人员的指导进一步实施安全生产的措施,根据安全管理的要求和标准,完成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目标。

2.2信息保证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可确保建筑施工中获得及时的、可靠的、更多的信息,例如:文件、事故状况、安全施工方法、解决事故技术等信息。安全信息保证体系由信息部收集、总结、编制,并作出分析、统计和总结。建立符合一定标准的管理信息和技术信息系统网络,信息的收集,应用以及信息档案管理。至今为止,企业尚未认识到安全信息保证体系的重要性。因此,由于信息的闭塞,造成安全管理水平低下,不能进步,常常重复发生已出现的事故。

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第一,认识不够;第二,不能掌握信息,同时缺乏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第三,不善于收集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第四,缺乏对信息处理的人力、财力投入,忽视对专业信息人才的培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和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安全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当前安全管理科学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网络,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基础是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控制系统的建立。目前,国外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对于信息的管理已很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已普遍建立,网络集成系统也很完善,对于我国信息系统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3技术保证体系

安全技术是建筑施工生产中的重要内容,具体的操作过程需要对安全技术完全掌握。同时,安全技术涉及的问题很多,必须建立技术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主要是针对施工的安排、涉及、监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解决。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的要求,需要建立起与此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文件中的检查标准对于实施安全技术有监督作用,有效控制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意外事故和人员伤亡情况,尽可能地保证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3.结语

如今建筑业已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同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难题也已是建筑业的重要难题之一。我国应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工人安全生产的素质培养、提供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建立系统的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管理三方面加强建筑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以及从组织保证体系、信息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三方面建立建筑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可利于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李敏.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10) .

[2]张秀成,王立友. 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分析[J]. 天津建设科技, 2007,(S1) .

[3]李大春.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企业教育, 2007,(24)

社会责任体系主要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制度设计 供电企业

一、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必要性

供电企业具有投资大、设施分散、资金密集的特点。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电力设施建设,如果供电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差,则不仅浪费资金、达不到投资效果,也极易滋生违法犯罪现象。因此,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和后勤等环节都急需加快内部控制建设,其必要性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供电企业内控建设现状要求必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供电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从具体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仍然不理想。以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为例,2011年5月20日,国家审计署了南方电网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结果显示,南方电网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工薪酬管理、部分重大决策制定、企业内部管理、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存在问题。由此可见,企业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应当加强执行力度,让内部控制体系能落到实处,杜绝制度与实际执行“两层皮”的现象。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起积极主导作用,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会有力地激发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意识,从根本上促进内部控制建设。而企业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反过来也能推动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我国供电企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就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3、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企业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因此,任何类型的企业都必须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是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的最有效方法。企业应以建立内控制度为契机,对原有的规章和办法进行梳理、整合、完善和提升。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该对所有潜在风险有效地进行控制和预防,通过有效评估企业的风险,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中风险薄弱环节的有效控制,将企业可能存在的风险消化在萌芽当中。所以说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

4、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性竞争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完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因。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已有很多国外的大财团、跨国公司进驻到我国市场,国内企业已经面临全球性竞争压力。虽然国内供电企业目前受到的冲击还相对较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到来,供电企业同样要感觉到压力,须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从容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国际竞争。

二、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主要由一项基本规范、系列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构成,如图1所示。

1、基本规范

基本规范即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它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的最高层次,对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起到指导作用。基本规范描述了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建立的框架结构,规定了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要素等,是制订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审计指引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依据。

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首先,内部控制是一个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管理过程,不只是单一的制度、机械的规定,企业不仅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使这些制度得到严格和有效地执行。其次,内部控制是企业全面、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是包括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经理层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事项。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这个目标定义超越了传统内部控制主要为会计审计服务的目标,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作为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是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三是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是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包括: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共18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内部控制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由三大类组成:内部环境类指引,包括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等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包括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所称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主要内容包括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审计指引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工作、评价控制缺陷、出具审计报告。

三、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内部控制评价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供电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既要遵循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的要求,同时也应当能够体现供电企业的特殊要求。

1、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

企业应当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该机构必须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领导小组,二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领导机构,组长必须由供电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如供电局局长,其成员有负责设计的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的项目负责人及企业财务部、审计部、人事部(人力资源部)和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其主要职责为:为本企业内控制度的正常运作提供总体指导,定期召开协调会,负责内控制度设计的管理、监督并控制进度,解决有关具体设计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工程项目、资源采购、电力营销等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进程以及产出进行复核与确认。

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内控制度设计的具体工作,其成员应当由咨询顾问与供电企业指派的成员共同组成。主要职责是完成具体内控对象的实施工作,包括现场访谈、调研,收集、分析、研究相关资料,填写控制矩阵,绘制流程图,进行问题整改,完善控制矩阵,编制内部控制手册等。工作小组成员必须熟悉供电企业的业务情况、流程情况与财务管理情况,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及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够胜任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工作。一般以财务部或内部审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控制项目。

2、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一般分为项目调研与范围确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估、制订内部控制手册、培训、试运行和修改完善、评审验收。

(1)项目调研与范围确定。主要是根据供电企业的需求,制定内部控制设计方案。在制定过程中要了解、搜集企业的基础资料,如企业的基本概况、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业务活动、经营状况、现行制度等。另外,要确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业务范围。供电企业应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规定来确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业务范围。在这一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本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设计范围和重点。

(2)企业内部控制评估。企业内部控制评估阶段也可以称为诊断阶段,主要是对供电企业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评估业务流程主要风险、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并辨析与每一关键控制点相关的控制措施,发现控制缺陷。主要目的是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问题与漏洞,明确本单位各项工作的主要风险及关键控制点。首先,要对企业现有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对照我国现行相关法规和制度,逐条地进行分析。其次,要对制度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执行效果的评估方法有以下几种:穿行测试法、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和抽样法等。

(3)制定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设计工作小组根据调研与诊断的结果,设计出本单位新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并提出本单位内部控制整改方案,结合整改方案制定内部控制手册。供电企业内部控制手册是有关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性文件,为供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运行和维护提供指引,是建立、执行、评价内部控制的依据。

(4)培训。内部控制设计工作小组应根据本企业的需求,结合本企业内部控制整改方案,分工作内容和层次对本企业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培训,让内部控制制度深入人心,使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顺利运行起来。

(5)试运行和修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成以后,要试运行一段时间,设计工作小组应根据本企业试点单位运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结果,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在本企业全面实施。

(6)评审验收。试运行结束后,应聘请相关专家、试点单位的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审与结项。

四、结束语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供电企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实施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供电企业应当在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体系的指导下,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做到切实可行,不流于形式,为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办公厅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19号]: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EB/OL]..2011-05-20.

[2] 刘永泽、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M].大连出版社,2011.

[3]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EB/OL].省略.cn/Column/Information_regulations/Other/200807/t20080723_13991.htm,2008-

07-23.

[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1―18号)[EB/OL].省略/

gzdt/att/att/site1/20100505/001e3741a2cc0d4b0f9c01.pdf.20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