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字]水土流失 山坡耕地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TD9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4-2

水土流失,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一些水作用力,或自然重力及风力等外界影响力作用下而产生水资源浪费及土地的破坏和损失,其中可以包括土壤表面的腐蚀及水土的流失。人们对于土地的使用,尤其是针对水资源的不适当利用及开发,使得土地表面的植被遭到破坏,因此,在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地上,一旦遭遇水流的冲蚀,必然会造成土壤的大量缺失,最终使得土壤表面沙化,岩石裸漏在外,使得土壤无法再次进行耕种。

1 水土流失的特征

在一般地势较缓的平原地区盆地坝区,不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总结这几年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多数为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快或山坡地势不平缓的地区。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水土流失的特征有以下几点:高发地区为山区或地势坡度较大的地点;土壤遭到侵蚀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多以水流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产生后治理难度很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相当巨大。

2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2.1 自然原因

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区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每年降水不平均,一般集中在春夏季节,大约为全年降水的80%左右。因为降水季节集中,并且水量也很大,因此容易汇聚成小型的径流,造成对土壤的侵蚀。山坡坡度的平缓程度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并且也是造成小型径流对土壤冲刷、侵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些产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其地区地势陡峭,坡耕地的坡面长,加大了降水径流的速度。因此,如果不经过防治,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当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又因为降水多发生在春夏季节,一旦产生水土流失,将会影响大春生产,农作物的产量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也会造成影响。

2.2 人为原因

长时间以来,大多数的农耕人群一般沿用了传统的耕地方法,即一般都是垂直于坡度的地方开始进行垄沟耕作。这种不是伴随地势变化耕作的农耕方法造成的垄沟,在地势上形成了一种中间低或者两头低的耕作弧线,一旦雨季的到来,降雨量急剧加大,水流汇集到耕地产生的垄沟上极易出现径流,侵蚀大量土壤,造成侵蚀沟,耕作层土壤破坏,从而导致沙石裸漏在外,形成了水土流失的现象。不仅如此,这些年由于人口急剧增加,造成农用耕地不足,从而导致人类胡乱开垦植被土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开始乱砍滥伐树木,毁林开荒或毁草开荒,森林和草地面积急剧减少。同步,自然资源的变化也会带来气候的大幅度改变,因此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与恶化。

3 我国目前山坡耕地产生水土流失的情况

根据我国第3次对农耕土地资料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耕地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多达68108.27万亩,占总农耕用地面积的40%。其中,分布在黄土高坡地区与西南区的耕地所产生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4.7%和21.93%。排名前五名的还有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17.62%、15.34%和10.21%。针对区域划分,耕地中产生水土流失的比例占所有耕地面积的比重来看,依然是以黄土高原地区和西南地区比较高,分别为所在区域总耕地面积的73.2%和56.8%。就总的水土流失程度来看,分别可以用轻度、中度和重度来进行区别,其中以中度水土流失为主,占总量的75.5%。水土流失已逐渐成为值得我们广泛关注和不容忽视的问题了。

4 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的防治措施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来进行讨论,即坡耕地继续耕作措施、坡田变成梯田措施、种植植被措施及大力宣传,加强监管措施。

4.1 坡耕地继续耕作措施

在山坡耕地尤其是比较平缓的地势上,可以推行一些针对水土保持而继续发展耕作的措施。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土壤表面产生径流,降低雨水对土地的冲刷力度,并且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改变地形坡度的变化,可以增加地面的粗糙率,主要措施是可以种植一些带状农作物等。另一种为加大土壤表面覆盖的植被或对土壤质量进行改进,主要措施可以采用种植秸秆等农作物改善土壤质量。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说,在坡耕地还没有被修成梯田或种植植被前,坡耕地继续耕作措施可以成为一种重要保护水土流失的方法来进行推广。

4.2 坡田变成梯田措施

梯田是保证农作物产值和改善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的措施,它可以根据农耕坡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梯田方法来防止水土流失,保证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

4.2.1 水平梯田

水平梯田是为了保证水土、植被或树木而将平缓的坡地(一般小于15°)改变成为水平的台阶式田地。它适用于人口众多而农用耕地较少的地区。

4.2.2 坡式梯田

坡式梯田应为顺坡度建筑,每隔一定位置,隔年进行耕种。坡式梯田的优点在于它的投资利润小,易实现,同时,坡式梯田也可逐步改为水平梯田。

4.3 种植植被措施

陡坡下的农耕地是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地区,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防治措施为种植植被,退耕还林。但是,就目前的国民经济状况来说,如何稳妥的退耕还林就是需要人们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地区的自然气候不同,地势不同,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而不是单一的采用一种种植技术来保证水土流失的产生。根据我国的国情,农用耕地颇多,且分布范围比较广泛,适宜种植一些草坪,树木。尤其是在土壤松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应该加大力度来倡导人们积极种植果树,减少农耕用地,这样,既可以保证经济的发展,又可以防治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

4.4 大力宣传,加强监管措施

面对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我们应该建立起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大力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倡导人们保护生态资源,并且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建立完善的法制法规,加强执法队伍人员培训,提高执法机关的职业素养,加强监管力度,使那些违法砍伐树木,破坏植被的人得到法律的惩罚,进而有效的禁止了人为产生的更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harmfulnes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n,it analyses the reasons of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t last, key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ure to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re put forward: Intensification advertise and perfection in law systems, reclamation of forest and grass form farmland, construction of demand farm method change, small drainage management.

【Key words】Loess plateau;Soil and water loss;Prevention and cure measures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因此,掌握水土流失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制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方略和为选择适宜的分区治理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黄土高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障黄河的长期安澜提供决策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1. 水土流失现状概况

《汉书・沟洫志》对黄河水沙有“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的记述。黄河年均输沙量为16亿t。世界上年均输沙量超过1.0亿t的大河中,黄河的年输沙量及平均含沙量均位居首位[1]。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所造成的沟壑纵横的特殊地貌以及黄土自身抗侵蚀性弱等特殊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独特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土流失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100t/Km2・a[2]。

1.1土壤侵蚀类型及其空间格局。

受降雨、地形地貌以及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特征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划分为鄂尔多斯高原风蚀区、黄土高原北部风蚀水蚀区、黄土高原南部水蚀区[3]。

1.2土壤侵蚀强度。

根据水利部提供的最新资料,2002年土壤侵蚀面积达39.08万Km2,占总面积的62.63%。其中,水力侵蚀33.41万Km2,占总面积的53.54%,风力侵蚀5.62万Km2,占总面积的9.01%,冻融侵蚀0.05万Km2,占总面积的0.08%[3]。分析结果表明,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其中,轻度水力侵蚀占30.32%,中度水力侵蚀占32.37%,强度以上水力侵蚀占37.31%;强度以上的

风力侵蚀占总风力侵蚀面积的48.97%;冻融侵蚀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西部山体的上部。

2. 水土流失危害

2.1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造成了地形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原有地面植被的破坏,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冬春季节大风和沙尘暴频繁出现。

2.2土地退化。

随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沟壑发展也日益加剧。在晋、陕、甘等省内,大面积坡耕地支离破碎,耕种不便,甚至弃耕荒废。

2.3淤积河道,加剧黄河洪水威胁。

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共同的影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水沙关系更不协调,造成主河槽泥沙淤积进一步加重,“二级悬河”问题突出,河势呈现出“槽高于滩,滩高于背河地面”的局面。下游出现的“地上悬河”使黄河成为套在下游群众头上的“紧箍咒”,是黄河洪水备受重视的关键。

2.4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河道淤积,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为了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和降低河床的急剧抬高,每年需使用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冲沙入海,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有限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土流失产生大量泥沙下泄,淤积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2.5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严重的水土流失,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地表“沙化”、“石化”,田间持续水力下降,土壤肥力衰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当地农民群众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开垦坡地,广种薄收,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制约了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

3. 水土流失成因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这种区域分异特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反映。

3.1自然因素。

3.1.1地质与地貌。

黄土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各类沟谷。在以黄土塬为主的地貌类型区,土壤侵蚀方式以沟蚀为主,沟蚀量可占小流域侵蚀总量80%以上。在以黄土梁峁为主的黄土丘陵区中,晋西、陕北等地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都很严重,但沟谷地的产沙量仍占主要部分。陇中地区谷间地面积较大,坡度较小,坡长较大,土壤侵蚀方式以坡面侵蚀为主。长城沿线和高原北部地区,间地、丈地、掌地、墒地等地貌类型分布广泛,它们目前正受沟谷溯源侵蚀影响,形成以坡间为主的独特现代侵蚀类型区。无定河上游及其以北的黄土丘陵区,地表有零星沙丘覆盖,沟谷中广泛出露中生代石砂岩和泥页岩,风蚀、水蚀和重力侵蚀很活跃。坡度陡峻是黄土高原地貌的又一重要特点。坡度的陡缓不仅决定土壤侵蚀的强弱,在临界坡度以下土壤侵蚀以面蚀和沟蚀为主,超过此坡度则重力侵蚀活跃,发生滑坡、滑坍、泻溜侵蚀。

3.1.2气候。

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变化为200~700mm,具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黄土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很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是秋季。大部分地区5~9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量的70%以上,其中又以7月、8月降水量最多,可占年总量一半左右。该地区暴雨历时普遍较短。暴雨多发生在6~8月,空间分布有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特点。这些特点对土壤侵蚀特征的时空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3.1.3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分布最广的黄绵土,它常与黑垆土呈复式区分布。黄绵土是该区最主要的耕作土。黄绵土的形成过程一方面是黄土耕种熟化过程;另一方面又是侵蚀为主的地质地貌过程。目前除了少数地势平坦、侵蚀微弱的地点外,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地区的土壤都属于侵蚀性黄绵土。

3.1.4植被。

黄土高原的植被种类较多,现有的森林主要分布在高原东南和岩石或土石山区,大面积的黄土地丘陵区和黄土塬区仅在村镇附近有零星的树木,非耕地上只有稀疏草灌。子午岭是黄土高原上黄土覆盖区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的唯一地区,近几十年来同样遭到严重破坏。全区森林植被如此匮乏,土壤侵蚀剧烈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除森林植被外,该区的草灌覆盖度不高,天然草场的覆盖度只有25%~65%,其中,山区草地的覆盖率较高,黄土丘陵和黄土塬区较低。由于过度放牧和滥垦、滥伐、滥挖(挖药材)等影响,大部分草场都向沙漠化方向发展。

3.2人为因素。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的人为破坏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陡坡耕垦;二是滥砍、滥伐、滥樵和滥牧;三是乱挖、乱堆、乱放。其结果是破坏植被,破坏土体结构和破坏原有地貌形态。

3.2.1陡坡开垦。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增长必然导致天然林、次生林的破坏和耕地的扩大。尤其是陡坡地的不断开垦也迅速加剧了该区的水土流失。

3.2.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开发对振兴国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土壤侵蚀和河流泥沙将带来深刻影响。黄河中游大型煤田,地处多沙粗沙产区,又多处于暴雨中心地带,水土流失本来就非常严重,而煤炭的大规模开采,铲除地表原有的稀疏植被,占用破坏土地,移动大量岩石土体,造成地表土层松动,地下砂岩性物质堆积地表,这些新翻动的岩土,在风雨作用下极易风化成碎屑,并伴以滑坡、崩坍等重力侵蚀,必将加剧水土流失。

3.2.3开发项目建设。

随着区域工业化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增大,人为践踏、施工建设等,再加之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管理混乱,必将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抗蚀能力减弱以及弃土弃石乱堆乱放,可动沙源增加,所有这些都可能加剧水土流失。

在道路建设的施工期间,路基填挖方、取弃土、软土路基处理和桥梁建设等是公路建设的关键工程。铁路、公路建设可能损坏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而加剧地区水土流失;开挖坡度大或地质构造不良地段后,开挖面或填方处边坡,在雨水冲刷下易产生崩塌、滑坡而造成水土流失;施工不当或使用大量炸药爆破,造成地层松动,埋下隐患;以及施工过程中大量土、石随意堆放,在暴雨冲蚀下也易产生水土流失。开发建设项目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水库,降低了水利设施寿命和防洪效率,加剧洪涝灾害。特别是近数十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旱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给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4.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只有综合治理,长抓不懈,才能产生效果,才能巩固效果。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战略高度来重视水土流失,增强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我们要让环境保护的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当前,还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做法。有人仍然一味强调经济增长,为了获得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污染环境的小厂,不但不取缔,还纵容支持。这有悖于生态建设,有悖于环境保护。

4.2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体系。

坚决贯彻执行我国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西北黄土高原区的地方性法规,对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还必须建立和健全水土保持的各级机构,提高各类执法人员的水平,严格执法。只有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巩固我们治理的成果,才能促进区域环境的恢复,才能促进经济快速地发展。针对仍然存在的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有破坏的情况,加强监督执法、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4]。

4.3退耕还林、还草。

针对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坚决执行25°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规定,大量植树种草对水土保持很有利,这是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的重点。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等措施,号召群众参与,大搞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合理安排各种森林的比例和布局,提高水源林、防护林的比例,综合发展[5]。植树造林,还要注意林木的更新换代,逐步替换先锋树种,结合炭薪林、经济林的种植。只有同时兼顾林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植树造林的成果才能更好地巩固[6]。

4.4修堤筑坝与改变耕作方式。

在黄土高原地区,修建水平梯田,可以缩短坡长,减缓径流,能很好地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的高产和稳产。在铁路、公路、厂房等附近的坡地,必须修建护坡,进行土地整治,防止泥石流、滑坡等水土流失的发生。在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定点存放区域,要修建挡土墙、拦沙坝等,并覆盖渣表,在上面植树造林。

4.5以小流域为单元,防治水土流失。

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小流域为单位,从源头开始治理。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进行综合治理[7]。为了保持水土流失,福建省人民政府对水土流失区进行划分,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8]。这种防治方法值得黄土高原地区借鉴。

黄土高原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它关系到区域、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我们必须尽快地采取果断的措施,对其实施抢救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可畏.1992.论先秦至西汉时期黄土高原的生产状况与黄河河患.见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三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2]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0.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安全―西北黄土高原区卷科学出版社25~75.

[3]黄秉维.1995.编制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科学通报,12:15~21.

[4]谈明洪,等.关于水土流失的几个问题[J].国土自然资源研究,2001,(2):40~42.

[5]刘守江.西部地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措施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0(2):81~86.

[6]薛丽霞,等.张家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师范院学报,2001,18(1):77~81.

[7]赵纯勇,等.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模型[J].地理,1995,8(4):105~110.

[8]梁锦梅.梅州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2001,21(4):381~38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 铁矿项目;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1 项目区概况

某铁矿采用露天方式开采,现已形成东西长190 m、南北宽80 m 的露天采场。本次开采进行深部和周边扩界,仍采取露天方式开采,设计规模15万t/a,总占地面积21.10hm?。分为采场区、排岩场、运输道路、工业场地和输电线路5部分,项目占地见表1。矿区是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200t/(km?・a)。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000t/(km?・a)。

表1某铁矿项目组成占地表面积hm?

采场区 排岩场 运输道路 工业场地 输电线路

10.52 4.16 5.90 0.50 0.02

某铁矿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度在608~775m。区域内界限分明、相对高差大,土地切割深、土层薄、坡地多、平地少。受地形影响,该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盛行偏东风,区域内年均降雨793.7mm,年均蒸发量1631.4mm,雨量多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日照时间2324.8h,年平均气温7.8℃,≥10 ℃积温3200℃,最大冻土深度1490mm,无霜期156d,多年平均风速2.8m/s。该区土壤主要为棕壤、草甸土和水稻土,项目区所在地区林草覆盖良好,植被覆盖率达68% 。

2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露天开采铁矿的主要特点是大面积平整场地,采场的全面挖损和排岩场的占压,使原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废岩堆积形成巨大的人造山。因此,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采场和排岩场2 个区域。

2.1 采场

铁矿在开采过程中,清除原地表植被,剥离较肥沃的表土,形成人为石化景观,使得区域生态功能减弱。采矿形成的巨大采坑是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的易发区域,岩层中存在众多裂隙,在重力和水力双重作用下,易发生重力侵蚀,同时在雨水、雪融化水渗入岩石空隙的情况下,也极有可能发生冻融侵蚀。露天采场边坡陡立,大量埋藏地下的岩层暴露,易形成软硬互层层组,引发崩塌。铁矿的开采方式主要采用凿岩爆破,人为对采坑区域的扰动比较大,导致区域地下水过量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并影响土壤含水率,从而增加植被恢复的难度。

某铁矿一采场的地形特点为南高北低,二采场地形特点为东南高西北低,上游来水流经采场,将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并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在开采结束后,一采场底部标高615 m,形成的底坑面积0.07hm?,形成安全平台、清扫平台及运输平台共13个,平台面积5.03hm?;二采场底部标高680m,形成的底坑面积0.03hm?,形成安全平台和清扫平台共4个,平台面积0.27hm?。

2.2 排岩场

排岩场主要用于堆放剥离的废石,废石在堆放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样不仅破坏植被、扰动地表,而且还会改变原地貌,形成一种新的地貌形态,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废石堆积形成的松散堆积体,常呈非固结或半固结态,堆体与基底之间结合不良,在外部因素诱发下极易产生崩塌。废石堆积物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肥力条件,植被很难自然生长,且废石的堆放形成较陡的边坡,如果不加以拦挡防护,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在设计排岩场时,应以满足矿山废石的堆放要求为原则,在不影响矿山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减少废岩的剥离量,充分提高废岩的利用率,尽量减少排岩场的占地面积。某铁矿在设计排岩场时,利用原有露天开采的采坑作为一排岩场,把运行初期2a内剥离的废石直接排放在原采坑,这样既减少了项目新征占地面积,又充分利用开采废岩将采坑填平,有助于后期植被恢复,且与矿区周边景观相协调。矿山运行2a后,废岩开始排于二排岩场。某铁矿主要占地为林地,表土资源较为丰富,需要剥离大量的表土,设计时没有指定表土场,充分利用一排岩场和二排岩场的合理倒运,减少表土的新征占地。项目建设期剥离的表土先临时堆放在二排岩场2a,2a后再转运到一排岩场。一排岩场堆放废石2a后,剩余容积4.08万m?,完全可以用来堆放运行期剥离的表土和临时堆放在二排岩场的表土。利用原有采坑作为排岩场减少了排岩场的新征占地,且表土的合理调度也避免了表土堆放新征占地,减少了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从根本上减少了水土流失。

3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

根据某铁矿的实际现状布设主要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对铁矿开采过程中重点采取截洪排水和拦挡措施,对终期重点采取植被恢复措施。

3. 1 工程措施

3. 1.1 截洪排水措施

根据采场和排岩场的地形特点,上游来水会严重影响采场的采矿生产和排岩场的正常排岩,并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在采矿初期剥岩和排岩之前,在采场和排岩场边缘修筑浆砌石截水沟,以拦截径流,避免径流冲刷加剧侵蚀。在设计截水沟时,根据集水面积、降雨强度等来设计截水沟的断面尺寸。

3. 1.2 拦挡措施

根据水土保持防治原则中规定的“先拦后弃”的原则,废石堆放前,需修建排岩场挡渣墙。排岩场应合理确定设计堆放角度,保证堆放角度小于安息角,以确保堆放安全,避免出现堆场坍塌或滑坡。根据计算的废石堆放总量和排岩场面积,确定挡渣墙布设位置、长度、型式及断面尺寸,并进行稳定计算。排岩场本身汇水面积不大,其上游及两侧汇水由截水沟截、排。设计在排岩场下游布设浆砌石挡渣墙,挡渣墙内布设排水管,可满足排岩场拦挡要求,有效降低排岩场对下游影响,减少水土流失。

3. 2 植物措施

3. 2.1 平台及边坡绿化

采场和排岩场终期要进行植被恢复,对平台及边坡进行全面均匀覆土,覆土整平后,栽植灌木、藤本植物及撒播草籽,实行“草木结合”、“高矮搭配”、“长短结合”,对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树种和草籽以适合矿区生长的乡土种类为主,树种选用胡枝子,藤本植物选用五叶地锦、三叶地锦,草种选用沙打旺。某铁矿采场和排岩场最终形成较大的坡面,这些坡面极易风化,将为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提供物质补给,并且与周边良好的植被状况不相适应。为了防治侵蚀、营造良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在采场平台内侧栽植藤本植物。藤本植物具有吸附、缠绕、卷须或钩刺等攀缘特性,同时又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的特点,在恶劣的立地条件下能迅速形成景观,是边坡生态恢复的重要植物材料。采用五叶地锦与三叶地锦两种藤本植物搭配种植恢复斜坡植被。三叶地锦附着力极高,设计在岩体平台上距离斜坡50 cm 处挖坑栽植1 行,向坡上方攀爬; 五叶地锦相对附着力不强,但生长迅速,设计向坡下方生长,在岩体平台上距离外缘石埂50 cm 处挖坑栽植1行五叶地锦。由于开采平台和排岩场顶部平台水分及土壤条件有限,为了提高成活率,采用容器苗栽植胡枝子。容器苗的根系在容器内形成,在出圃、运输、造林过程中,根系得到容器保护,造林成活率高,栽植后根系恢复生长快,没有裸根苗的短期停滞生长现象,有利于苗木初期生长。沙打旺具有耐寒、耐旱、耐贫瘠和耐盐碱的特点,是改良荒山和固沙的优良牧草。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钢铁生产线;防治措施

1工程概况

克州赣鑫钢铁有限公司新建年产100万t高强度钢生产线工程位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工业园区。工程生产规模为新建年产100万t高强度钢生产线工程,年产合格连铸坯100万t,年产各类棒材96万t。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炼钢厂、炼铁厂、综合原料厂、烧结厂、石灰厂以及相应的公辅设施。土石方开挖量合计为230.1万m3,填方合计195.59万m3。挖方大部分用于场地平整和回填,剩余34.51万m3弃渣临时堆放在施工期作为临时弃渣场的场区后期发展预留地内,最终被阿图什市工业园区修建园区道路时使用。

2水土流失量预测

本项目建设征地范围为200hm2,其中,永久占地138.1hm2,临时占地61.9hm2。占地区域内全部为生产力较低的砾质荒漠无人区。项目建设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总面积为200hm2。工程建设期土石方开挖量合计230.1万m3,回填195.59万m3,临时弃渣34.51万m3,不产生永久弃渣。本工程建设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建设期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29350.5t,新增水土流失量为21373.5t。新增水土流失的侵蚀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兼有微度水蚀新增水土流失量主要集中于炼钢厂、炼铁厂、公辅设施区以及临时弃渣场区。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为施工期。

3水土流失危害

3.1可能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本工程施工建设扰动地表面积较大,建设期破坏地表植被和结皮,增大了土壤侵蚀强度。3.2可能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与土地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本工程建设可能对周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扰动地表土壤侵蚀强度的增加会使项目区及周边地表组成物质中细粒含量减少,粗粒含量增加,土壤机械组成粗化,有机质流失,进而导致项目区及周边土地生产力降低。若工程区内排水系统不健全,使得园区内积水无法顺利排出,将会在园区造成土壤盐渍化等环境问题,降低土地的生产力。3.3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本工程施工建设损坏原地貌、土地及植被总面积为200hm2,施工期大面积的扰动地表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当地干燥的自然条件决定只要地表被扰动,即使无风的天气下也会产生扬尘。因此,施工车辆的来回碾压将会使施工区周边长期处于浮沉的笼罩下,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乃至施工人群健康造成危害。

4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总体布局

4.1工程措施绿化整地:①土地平整:炼钢厂周围绿化前需对绿化区土地平整,平整时可用74kW推土机配合人工施工进行,以推土机施工为主,人工配合机械进行绿化区场地的平整,平整面积约2.6hm2。②全面整地:项目区土壤类型为灰漠土、表层土壤夹杂有较多砾石,肥力较差,保水性不高,不适宜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全面整地。炼钢厂厂区周围绿化面积2.6hm2,因此,若采取全面整地措施,必须是在整个绿化面积内进行覆土。绿化覆土可采用炼钢厂基础开挖方筛分砾石后剩余的土方,在筛分后临时堆放在炼钢厂旁的临时弃渣场区,采取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待炼钢厂土建工程完毕,运至绿化区域地表,掺入肥料后稍作压实,再进行平整。覆土厚度为30cm,覆土面积为2.6hm2,估算共需土方约13000m3。4.2植物措施主体工程设计在炼钢厂厂区周围规划绿化面积为2.6hm2,绿化系数为9%,但绿化措施布置方案和灌溉方式在主体工程设计中没有进行具体的设计,绿化投资也未计列。因此,本方案将进行初步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在炼钢厂域配置绿化措施,主要为种植草坪,并配套相应的灌溉设施满足生长需要,以达到防风去尘、美化场区的效果。本方案设计在炼钢厂周边空地种植草坪,草种选择早熟禾和狗牙根的混合草籽,配套安装喷灌设施,面积约为2.6hm2。4.3临时措施根据工程土石方平衡,炼钢厂产生弃渣约3.15万m3,临时堆放在临时弃渣场。由于此部分开挖方表层土质虚松,若不采取防护措施,随意堆放,在大风天气时会引起扬尘,影响施工并且产生水土流失。

5总体布局及结论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 危害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工程建设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公路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设施建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因此对水土流失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该情况做出科学的预防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几乎所有的气候因素都会对水土流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邮箱,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降雨,其他还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等方面的因素;

2.地质因素。不仅包括地面表层的地质因素,同时还包括深层的地质因素,例如水文地质因素和矿床地质因素;

3.地形地貌因素。具体包括地貌类型、坡长、坡度、坡型、坡向以及海拔高度等方面的因素;

4.土壤和植被因素。这两种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共同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

(二)人为因素

1.在公路过程施工的过程中,在路基施工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土体和岩石等固体的废弃物,同时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对土地的占用、对坡面的挖掘、机械碾压等方面的原因,对沿路原有的植被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2.由于取土场的土方开采,会对原有的地表结构造成破坏,同时面在外力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出现滑坡甚至坍塌等危害的出现,从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3.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废弃的残渣,对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加以及时防护,在水力的影响下还是会出现一些新的水土流失;

4.公路施工内堆放的土石砂料以及临时性的施工便道,如果没有的必要的保护措施,在遇到大雨或者大风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所走造成的危害

(一)水土资源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料场开挖及工程建设等施工活动,将使自然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大面积的地表,地表土壤失去保护,遇暴雨易产生径流冲刷,从而使土壤不断遭受侵蚀,导致土层变薄、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

(二)危害工程安全。道路及路基开挖等工程形成的边坡,如不采取护坡等有效防护措施,将可能造成局部的滑坡,影响工程安全和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

(三)加速周边土地荒漠化的扩展。各施工场区水土流失量的增加,加剧对周边土地的冲刷和吹蚀,特别是取土场陡峭的边坡和弃土场松散的堆积物,极易产生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从而加速周边土地荒漠化的扩展。

(四)促进沙尘暴、扬尘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工程建设施工形成的广泛而的沙物质直接暴露于地表,为风蚀的发生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源,同时也将促进沙尘暴、扬尘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从而对周边环境带来极大危害。

(五)增加公路的维护压力。沿线路基边坡及周边的水蚀、风蚀,将冲刷和吹蚀路基,从而增加公路正常的维护压力。

(六)环境恶化,自然景观遭到破坏,导致生态失衡

路基、取弃料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以及施工人员人为活动等将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土壤结构组成,使土壤抗蚀性能降低,易加剧风力侵蚀,产生风蚀危害。

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是线性建设项目,其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项目建设期,分布区域主要包括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区、弃渣场区、施工便道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和拆迁安置区等。本文结合公路工程建设特点、施工布置以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程度,按照不同的防治分区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建议。

(一)主体工程防治区。对于半填半挖路段填方一侧边坡来说,由于坡面土壤松散,抗冲性差,当坡顶有大的汇流沿坡面下泄时,易对坡面表层土壤造成严重的冲蚀或形成冲沟。此处建议路基施工过程中在路肩边缘设置宽0.5 m、高0.2 m的防水下泄的挡水土埂,并且沿路线纵向每隔50 m在路基边坡上设置一临时性边坡排水沟,用以排泄路面上的集中汇流,边坡排水沟在坡脚处需设缓冲带。必要时边坡排水沟下方应修建沉砂池,以阻留坡面上冲蚀下来的土壤。临时性边坡排水沟可以与路基排水工程中边坡排水沟结合修建。

(二)取土场防治区。取土前在取土场外缘设临时截、排水沟,以截取土丘及开挖坡面汇水,将坡面汇水排至天然沟道或与农用渠道相连。对于取土后产生边坡的取土场,根据边坡上游汇水面积,取土前在预计产生边坡的外缘3 m~5 m处设浆砌片石截、排水沟,以避免取土后产生的边坡受汇流冲刷。取土场取土完毕后对土地进行整治,开挖的坡面经整治后植树种草,产生的台面条件适宜的覆土造地。

(三)施工便道防治区。工程施工便道大多沿缓坡布设,局部需要生挖路段,采取半填半挖施工,基本不产生弃渣。施工期间应做好施工便道的防、排水措施,在施工便道挖方侧修建排水沟,挖方路段、路堑、边坡、顶部若有较大汇水时要修筑截水沟,结合地形排水系统自成体系,将径流排入天然沟道或灌溉渠中。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地整治、植被恢复。

(四)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施工期预制场、拌和场、堆料场及施工营地的临时用地,使用前清除表层耕植土,平均清除深度30cm,堆放于路线两侧的临时堆土场。之后在周围开挖截水、排水沟,施工结束后,清除施工废料,对硬化地面进行平整,弃渣运至公路附近的弃渣场堆放。对场地平整覆土后复耕或植被恢复。

参考文献:

[1]郭瑞琴,李荣,王弋,冯婷.浅谈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认识[J].内蒙古水利,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