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生态修复专业

水生态修复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生态修复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生态修复专业

水生态修复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阐述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机理及其运用需应注意事项。

关键词:生态修复;食藻虫;水生植物群;水生态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B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湖泊、河涌及水库等水体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大量含氮、磷肥料的生产和使用,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造成的工业废水和大量城市生活废水,使水中富含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有了充足的养料保证,藻类,特别是蓝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泛滥成灾,严重污染水质。蓝藻细胞外面被一层厚厚的多糖类物质所包围,这些藻胶和多糖类物质几乎不能被任何高等动物的消化酶所分解,国内外许多工程案例都尝试采用高等动物包括鱼类治理蓝藻污染,均未获得理想的结果,蓝藻几乎成了食物链和生物链的盲端。由于蓝藻的爆发,会造成湖内缺氧,沉水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沉水植物灭种,各种水生物缺氧而无法存活,整个水生态系统失衡,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主导物种,最终导致水体变绿变黑。

本文介绍完全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

一、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机理:

1 采用食藻虫处理控制藻类

食藻虫是一种经长期改良驯化的可控制藻类污染的低等甲壳浮游物。

食藻虫能够大量摄取蓝绿藻、腐屑、悬浮物与有害菌类,同时,其本身又是鱼虾蟹贝等水生物所喜爱的食物。这样,处于食物链盲端的蓝绿藻转化成为水产品的途径被有效地打通了,从而使水体的藻类污染得以根治。蓝藻适宜生长在弱碱性的水环境中,经驯化的食藻虫所产生的排泄物具备弱酸性,可有效降低水体的PH值,使蓝藻的生长受到抑制。食藻虫消除藻类后,水体透明度大大提高,有益于其它水生物的生长,同时,由于食藻虫的生物特性,可将微生物等带动在水体中的分布和生长,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条件。食藻虫引导的沉水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对水体净化效果的稳定性好(见图1)。

2 建立水生植物群,恢复物种多样性:

在水体中种植沉水植被、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群落,并通过沉水植被的光合作用把大量的溶解氧带入底泥,使淤泥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促进底栖生物及微生物的繁衍,进一步促进水体生态系统恢复多样化。

(1)挺水植物:主要靠根系吸收部分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光合所需碳源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直接排入大气。

(2)浮叶植物:从根系和浮叶背面吸收水体和淤泥中营养物质,但碳源也主要来自大气,产生具备净化力的氧气通过浮叶大部分进入大气;对上层水体有 一定净化力。

(3)沉水植物:根系和整个叶面直接吸收水体和淤泥中营养物质,所需碳源直接从水体中吸收,产生的氧气直接对自下而上对整个水体产生巨大的净化力。 综上所述,恢复沉水植物――“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是水域生态恢复自净能力的最优化模式。

目前使用较多的边坡驳岸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湿地净化法――这种方法从水域立体造景上意义重大,但从城市景观水体净化意义上来分析,有较大偏差。不同水生植物水质净化作用与自身代谢(二次富营养)百分比:(敞开于屋顶的试验,包括空气污染),(见表1)。

在水体中种植沉水植被,如轮藻群落、篦子眼子菜群落、苦草群落、海菜花群落等,使水体产生制氧功能,水体中的有机物被氧化成无机盐而加速结晶下沉。沉水植物根系将有效吸收底泥养分,使底泥中有机物被矿化,形成表面的矿化层覆盖下部淤泥层,减少有机物进入水体,沉水植被替代蓝绿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掉水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化物质,能形成水域生态“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自净功能, 也能进一步抑制蓝绿藻。沉水植被恢复后,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升高,有利于水生昆虫和水生底栖生物的大量滋生,在沉水植被共生作用下,“水下森林”和“水下草皮”形成底泥营养物质的封存和生态链自净(物质能量的逐步吸收转化)。食藻虫引导沉水植物进行生态修复有利于水体维持高透明度。

3 建立水生动物群,进一步恢复物种多样性:

在水体中投放优选、养殖的水生动物:如鱼、虾、本地螺、贝等水生物,促进水体的微循环,为其它水生物的生长创造更佳条件。水体及底泥中的营养被沉水植物吸收,当植物生长过快时,可以适当收割。同时水体中的鱼虾及螺、贝等水生动物能食用部分植物及食藻虫,当鱼类等过度生长时,可以适当捕捞,从而形成水体养分向水生动植物的转移。通过收获有机水产品把水体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从水体中转移上岸,彻底降低水体水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4 完整建立健康的水生态良性循环系统

(1)从已有的研究结果看,水生植物可以显著提高富营养水体的水质,对氮、磷污染也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同时水生植物能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降低藻类的现存量。因此,恢复以水生植物为主的水域生态系统是净化水质的合理有效措施和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措施(2)。水体彻底消除水体富营养状态,能使修复后的水体具备了自净功能,一般少量污水(每日排入不超过5%修复水体总量)可以通过水体生态系统所具备的净化功能自净。沉水植物和水生动物成为水中的主导物种,藻类不再有生存空间,水体可以保持长期清洁(见图2)。

二、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的水体的优点

1 全生态的水质净化技术体系,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净化水质,不使用诸如杀藻制剂、杀草剂等,无任何生物的或者化学的二次污染;水质主要富营养指标在生态系统稳定后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洁净的水体大大减少蚊蝇滋生,提升环境的舒适度。

2 不需要建设水体的净化设备用房(即不需要水域以外的占地)。

3 符合打造节能低碳社会的建设理念水质能持久保持地表水三类标准,终年不需换水,水体本身具有自净功能。修复完毕后,日常使用中不需采用任何电力设备来维持,水生植物本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实现“负碳”。

4 由于水生植被能够固化水底淤泥,吸收底泥中的养分,将底泥中富营养成分彻底转化成水生植物纤维素,所以无需清除水底淤泥,也不需排干水体。

5 景观优美:水底布满水草,鱼虾嬉戏其中,恢复自然优美水景,透明度可以达到2米,水质清澈,水下景观充满生机。

6 效果持久:水体修复后经过合理维护,目前最早完成的项目已长达6年多,仍然保持良好状态。

7 维护简便:运用“食藻虫”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依靠生态系统食物链关系,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建立后,景观得以构建和保持,后期只要加以适当维护,调整物种种类和数量,维持自净的生态,效果即可长期保持。

三、采用此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适用范围及应注意事项

1 仅适合相对封闭的水体,一般补充水量不宜超过总体水量的5%,且水质为一级排放标准的A类。如果总水体量很大,可以适当的加大补水量。

2 水体面积的适合范围不宜小于1000平方米,因为水体总容量太小,建立起来的水生态平衡抗冲击能力较弱,且投资成本较高。

3 对水深的要求,水深宜为为0.8~3米之间,最小水深不得小于0.5米。对于我国的南端如三亚,水深不得小于1米,因三亚的气温常年较高,避免水草热死;我国的北端如长春,水深是冰冻深度加上水草要求的生存水深度。因此各地的气候条件也决定了水深要求也也不同。

4 由于我国地缘辽阔,南北气温相差大,相对应的水草习性也有不同。例如在北方的水沉草就需冬眠,当水结冰后,冰下水温一般在2~3℃左右,冰层融化后,水草又可从冬眠状态苏醒;而南方的水草需选用需耐水草。因此根据不同的气候及水质条件,应选择不同的水草种群进行搭配,同时对投放食藻虫的时间和数量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调配。

5 整个水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论上可达到数十年,有待项目运行验证,现目前已运行的水域仅为6年(北京圆明园―凤麟洲64000 水深:0.8-2m 竣工时间:2008年)。

6 比传统污水处理方法一次性投资高,建立一套完整水生态体系,所需费用约250元/ m2,但其后期维护费用较低。

7 应注重水生态体系的维护及保养,对于连续水域,一般10000平方米需配置一名专业的水域保管员。

广州麓湖公园(聚芳园)

施工面积:1300完工时间:2011年5月效果保持至今(见图3-图5,表2)。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积极广泛的采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染水体。

参考文献

水生态修复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沙湖流域; 生态服务功能; 专家问卷调查; 安全评估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038-02

1 研究地区概况

沙湖流域辖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永宁县、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贺兰县及平罗县,流域内主要湖库有艾依河、沙湖、阅海、鸣翠湖、星海湖、镇朔湖等。流域平均年产水资源总量为1.78亿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650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0.74亿m3。流域水资源在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减少热干风等气候灾害、维系银川平原水量动态平衡、纳污治污、调蓄洪水、调控地下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扮演着银川平原绿洲之肺的角色。

2 研究目的与对象

沙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评估采用专家问卷调查[1]的方式进行,对流域所在地的银川市三区、贺兰县、永宁县、石嘴山大武口、平罗县的水利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湖泊管理部门等部分行业专家、公务员及基层工作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现场调查表80份,收回调查表68份,经统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48人,占受调查人数的70.6%。选择的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涉及环境、林学、生物、地理等专业。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问题[2,3,4],即生态服务功能权重评价、游泳与休闲娱乐水域景观评价、湖滨带破坏情况、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覆盖的比例评价、湖体水环境(包括水质、水位、透明度)变化状况评价,每个方面问题共设置5个答案供选择。

3 调查结果与评价

共发放现场调查问卷80份,收回调查问卷68份,经统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48人,占受调查人数的70.6%。其中,女性22人,男性46人,具体见表1。 被调查对象所学或从事专业情况见表2。

经过对68名技术人员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3.1 沙湖流域服务功能权重

各位专业技术人员对沙湖饮用水、水产品、鸟类栖地、休闲娱乐、湖滨带净化几项主要的服务功能进行打分,调查结果见表3和图1。

由图表可知,休闲娱乐服务功能得分率最高,占43.1%,其次是鸟类栖息地、湖滨带净化及水产品功能,得分率依次为19.4%、16.4%和13.9%。饮用水功能位于最后,得分率是7.2%,说明沙湖流域是人们休闲旅游的胜地。

3.2 沙湖流域游泳与休闲娱乐水域景观的评价

在游泳与休闲娱乐景观调查中,将评价等级分为很不好、不好、一般、好、很好很美5等级,调查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认为沙湖流域游泳与休闲娱乐水域景观是好的人超过了一半,有13.3%的人认为是很好很美的,仅有1.5%的人认为很不好。

3.3 沙湖流域湖滨带破坏情况评估

在对沙湖流域湖滨带破坏程度调查中,将评价等级分为几乎未受到破坏、受到一些破坏、受到较大破坏、受到很大破坏、受到严重破坏5个等级,调查结果汇总见图3。

由图3可知,认为沙湖流域湖滨带受到较大破坏及很大破坏的专业人员占到73.6%,比例最高。没有专业人员认为湖滨带几乎未受破坏。说明沙湖流域自然湖滨带消失严重,湖滨缓冲带植被退化明显,生态环境脆弱。

3.4 沙湖流域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覆盖比例评价

在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覆盖率调查中,将评价等级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5个等级,调查结果见表4和图4。

由图表可知,认为沙湖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覆盖比例较低的专家最多,占到52.9%,认为一般的占30.9%。没有专业人员认为沙湖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的覆盖比例高。

3.5 湖体水环境(包括水质、水位、透明度)变化情况评价

在沙湖湖体水环境(包括水质、水位、透明度)变化情况调查中,将评价等级分为明显变好、变好、没有变化、变差和明显变差5个等级,具体见表5和图5。

由以上图、表可知,没有人认为沙湖水环境明显变好,认为沙湖湖体水环境变好的仅有2人,超过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沙湖水环境变差,占到66.2%。

4 结论

通过对沙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进行问卷调查和资料调查[5,6],最终结果显示:

⑴在沙湖流域生态服务功能中的5项权重评价中,专业人员对休闲娱乐功能评分最高,说明沙湖流域的服务功能主要是休闲娱乐,而水产品、鸟类栖息地、饮用水功能、湖滨带净化各项服务功能的得分率均较低,这些功能处于次要地位。

⑵在游泳与休闲娱乐水域景观的评价调查中,认为好的占58.8%,说明沙湖景色秀美,是良好的游泳与休闲娱乐水域,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胜地。

⑶在湖滨带破坏情况调查中,认为受到较大破坏的占57.4%,认为受到很大破坏的占16.2%。说明因历史原因、环境变迁,流域自然的湖滨带已基本不存在。通过“十一五”以来不断在沿岸湖滩开展湖滨带建设工程、生态修复工程,近几年湖滨带情况开始好转。

⑷在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覆盖度的比例调查中,认为湖滨带大型水生植物的覆盖度比例较低的占30.9%,认为一般的占52.9%。说明沙湖及其流域内自然湖滨带大型水生植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近几年实施的一系列湖滨带工程,修复了沙湖环湖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增强了湖泊自我保护的能力。

⑸沙湖水环境(包括水质、水位、透明度)变化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沙湖水环境正在逐步变差,应加大对湖体水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沙湖的生态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王 林,章 新,李红梅,等.抚仙湖生态服务功能调查与评估[J].环境科学导刊,2011(6).

[2]陈为国,许文杰.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因子分析与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10(12).

[3]曲向荣,刘保勇,王新等.环境生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李 兰,刘 琴,叶长兵,等.星云湖生态服务功能专家问卷调查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7).

水生态修复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黑臭河道治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河道是包括河堤、河床、护坡、水体和生物等的复杂生态系统,既是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生态、景观、休闲和旅游的重要场所。随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河道生态的影响越来越大,河道的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城市河道变得黑臭,给河道景观和居民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同时还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水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一、上海地区河道黑臭的成因:

上海地区的河道黑臭的一般原因都是因为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身的净化能力。主要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一种有机物污染的极限现象。具体的成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1、河道接纳了大量的工艺废水、生活垃圾废水、农田化学废水、牲畜的粪便废弃物及各种重金属废弃物。大量的污染造成河道内溶解氧几乎没有了,才使的河道的水质变黑发臭。

2、上海地区的潮汐特点是每天两潮水,河道较密对污水的排出较不利,容易发酵产生变质,造成反复污染,同时上海处于长江和黄浦江的下游,上游下来的各种污染经常在这里沉淀造成污染。

3、上海是高度发展的城市,城市建设、市政建设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造成地下水、河道、管网的水系不能完全畅通,河道水系结构复杂治理困难。长期以来上海地下水的雨水管线也被用来做污水管,使的污水没有办法排除形成污染发臭。

4、由于污染的严重,环境的恶化,造成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一环(底端腐蚀群落食物链)严重缺失,造成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消失殆尽,造成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分解,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另外一个现象值得我们警惕,现在上海地区的农村河道治理改造工程,一般都是简单的采取河道两边打桩在插上预制的水泥板。这样外观是好看了,但却是阻碍了水体与岸滩间的养份交换,大大减少了河水的自净能力。

二、河道黑臭的治理办法

治理本地区河道黑臭的方法还是比较多的,概况起来一般有以下几个办法。

1、物理方法

主要是引水换水和底淤疏浚;

2、化学方法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

3、生物方法(生物加生态修复技术)

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4、曝气复氧法

曝气复氧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

三、上海黑臭河道适宜的治理方法及原因

比较下来我个人认为生物-生态技术最适合也最科学。这是因为上海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问题决定的。

上海地处黄浦江的下游入长江口,常年水流喘急应该比较适合采用引水换水作业,但由于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许多内陆河道成断头河,影响了河水的流动。要想改造难度较大,时间很长。特别是上海的河道富营养严重要想通过换水来治理必然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费用高昂。

底淤疏浚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采用化学方法主要是化学絮凝处理技术,这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去除水层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近年来,化学絮凝处理技术在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的效果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而随着水体污染形势的日趋严峻,对严重污染的水体如黑臭水体的治理,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可减少积存湖内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湖的蓄水量,是减少内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湖泊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

曝气复氧法对消除水体黑臭的良好效果已被国内一些实验室试验及河流曝气中试所证实。其原理是进入水体的溶解氧与黑臭物质(H2S,FeS等还原物质)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的黑臭河流,要使水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一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体曝气复氧有助于加快这一过程。由于河道曝气复氧具有效果好、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香港等在中小型污染河流污染治理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污染情况严重,污染长期排入的水体需配合生物方法及生态措施,因此,可做为辅助生物―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曝气复氧法在上海推广还是有局限性的。上海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河道中含有较多的工业废水,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可燃气浓度较高时,有产生爆炸的可能,纯氧曝气池周围要设为防火区,对区域要求高。其次,自控仪表多,维护保养工作较多,且对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封闭的纯氧曝气池内热量不易损失,而且没有有效散热的手段,因此夏季进水温度较高时,一旦混合液的温度升高,无法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最后受氧源限制,如果没有专业的空气分离厂制造和供应足量氧气、而是依靠污水处理场自身制备氧气,会导致纯氧曝气法的运行成本上升、增加管理难度。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生物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生物治理就是生物复合酶能刺激加速微生物的反应,同时它能促进水中的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结合氧,增强水体复氧功能,这些简单化合物又很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在有机物被降解的同时,又有利于微生物的多样性,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和繁殖能力,达到一种微生态平衡。生物复合酶可有效地刺激和加速自然的生物反应,激发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对浮游生物和环境无害。从而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受污染水体向良性生态系统演替,使得水体中的复氧得以恢复,污染指标迅速下降,水体的黑臭异味现象得以快速消除。它有以下一些特点。

特点1、是能高效消除黑臭恢复生态系统;以微生物实施水体生态修复,重建底端生物链,为上行生物链的梯次恢复奠定基础,为底栖生物着床创造底质条件;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生动物的放养创造水质条件。通过人工控制生态环境,使水生动植物与水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特点2、标本兼治

生物技术治理河道污染,不仅治理水体,而且治理河湖底泥。生物修复治理不仅仅是水质的达标,最终是要通过阶段性治理完全恢复河湖底泥的活性,使河湖恢复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

特点3、施工简便,投资小

采用生物法治理河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简单,不需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所以施工方便,操作简单,投资规模小并且不会产生噪音,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转移底泥,即消除了污染物的转移,同时杜绝了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而且在原有底泥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刺激原有土著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形成种群优势,恢复底泥的活性,达到水体长期自净的效果。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恢复了活性,不但不需要疏浚,而且活性底泥可以大大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在生物治理的同时生态的修复也同时进行,这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环境生物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生息繁衍的环境,重建并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由于这类技术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等优点。同时不向水体投放药剂,不会形成二次污染,还可以与绿化环境及景观改善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优美环境,因此已成为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治理的主要发展方向。

生态―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浮岛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按照水体污染程度,水环境现状给水体功能等考虑选用不同的技术组合,以呈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由于内河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河道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恢复,并促使系统的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因此,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最有价值和最具生命力的生物处理技术。

水生态修复专业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重点针对当前河道的污染和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河道管理优化资源的配置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河道管理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河道管理;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对策

河道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工作难度大,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防洪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要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影响大的典型违章案件,使执法查处违章案件形成声势;审批管理涉河建筑形成气候,使涉河建设的规划管理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

1 河道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对河流水环境的破坏加剧,河道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下面几点。

1.1 河道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国家相关法规的设立和管理体制的设置,使大小河流长期处于几个部门的共同管理,形成职能交叉、配合不力、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管理格局,体现在城区主河道、偏远地区的小支流上超标排污,偷倒垃圾,污染河道水体、生态,人为损坏堤岸、河道景观设施,点燃河道荒草圈地种菜,攀折河边绿化带花木等等,有禁无止。尽管《河道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公用设施管理条例》等法规都有明文规定,但类似事件还是接连发生,难以根除。究其原因,都是管理不统一,管理责任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措施衔接不上,相关部门各自为政制约依法管理河道。

1.2 环保意识不强河道生态污染严重。部分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丢弃动物尸体、堆积植物秸秆等,使河道变成“藏污纳垢”之处,污染了河道水体破坏了水生环境,伤害了河道生态健康,诱发各种疾病。

1.3 城镇化建设冲击河道依法管理。各地政府为解决城镇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改造升级所需土地,争先向河道开战,非法侵占河道滩地、水域、护岸地、护堤地等。且建设标准不高,降低了城镇防洪能力,违犯了涉河工程项目审批监管法规程序,对依法管理河道产生冲击。

1.4 围河造田削弱河道管理职责履行。近几年,一些地区不考虑损毁土地地理条件,也不进行复垦可行性论证,借用国家土地复垦政策和资金,违法自然规律围河造田,实施移民搬迁,占用护岸地、护堤地并向河道内延伸,使河道滩涂湿地萎缩,河流沼泽化进程加快,地表径流调蓄困难,水生动植物资源衰退、种类减少,汛期人伤房毁等恶果,严重削弱了河道管理职责履行。河地区部分村组,未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对河支流滩地大面积围垦,扩大村组耕地面积,修建村民住宅。汛期一场洪水使新修的水泥路垮塌,新建的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出现裂缝,围垦的土地布满了砂石。

2 河道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河道长效管理是指在整治河道的同时,根据“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方针,按照“整治一条河道,管理一条河道”的指导思想,以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保证,实现河道管理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科学化,确保河道工程设施完好,河道工程长期安全运行,以持续充分发挥其效益。针对目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河道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社会性、服务性特征明显。因此,可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把河道管理工作与文明小区、文明村镇的建设相结合,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推行护河公约,进一步扩大市民参与度,让社会了解河道管理工作,认同河道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在河道管理队伍中要引进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对河道应急管理的能力。

2.2 专业化养护,市场化运作。河道维修养护遵循“经常养护、及时修理、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原则,将河道维修养护分为工程性养护(包括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护岸、挡墙、河床、道路、排水设施养护,以及河道保洁、绿化、景观等附属设施的养护) 和非工程性养护(包括通过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养护措施开展的水体人工增氧和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两方面。将河道工程管理和养护的机构、人员、经费分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河道工程的维修养护任务推向市场,将维修养护单位由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企业性质,维修养护任务的分配由指定转变为招标确定,维修养护形式由分散化转变为专业化、社会化。

2.3 坚持创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首先,转变管理手段,制定管理方案,落实管理措施,在改善河道生态上下功夫,综合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生物膜除污技术,恢复和建设由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组成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构建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服务;其次,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河道整治与管理理念的同时,联合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大对河道整治、管理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力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支持河道整治与管理工作;再次,体制创新,取得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与配合,实现河道管理职能统一,杜绝“责任不清,任务不明”现象,提高河道管理效能。运行机制创新,实现“管护分离”,使政府有关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热情得到充分发挥,推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道管理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作为,对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政府要将其当做重点工作去抓,使河道发挥其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借中央文精神的东风,广泛调查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和专项经费,增加人员编制,为加强河道管理做好支撑。

参考文献

水生态修复专业范文第5篇

1、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措施,营造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快推进《县现代渔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渔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明确现代渔业发展形势。二是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县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贯彻落实省、市渔业发展部署,进一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渔业,促进全县渔业经济发展。三是制定出台《县现代渔业工作考核办法》,确保各项渔业建设重点工程和推进措施落到实处,将渔业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工作的考核范围,全面科学的评价各乡镇渔业工作成效。

2、加快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引领带动沂、沿岸高效渔业发展。一是加快工厂化流水养殖建设步伐,发挥优质鱼项目带动作用,将渔业生态园打造成为集养殖、观赏、垂钓、体验、餐饮、休闲、加工于一体的省级综合现代渔业产业园,同时,扩大尹家峪、西漫流等地的冷水鱼工厂化养殖规模。二是加快推进标准化池塘养殖,扩大跋山水库跋下的精品池塘养殖规模,发展高效渔业。三是全面提升休闲渔业建设,力争将省级休闲渔业园——沂河公园建设成为沂河高效农业观光带示范点,争创国家级休闲渔业园;提升马连河、两河沿岸的市级休闲渔业示范点,打造新型农业业态;整合跋山水库、灵泉寺两大景区资源规划建设一处休闲渔业园,丰富休闲渔业园内涵;集中全县观赏鱼养殖优势,做大做强观赏鱼养殖特色,促进休闲渔业发展。

3、全力发展良种繁育,提高现代渔业科技支撑力。提高县淡水养殖试验场良种繁育技术水平,争创部级良种繁育示范场;扩大渔丰苑水产专业合作社鱼种培育规模,推进渔业良种发展;全面开展渔业生态园优质鱼繁育孵化区建设,计划三年内建成优质鱼苗种繁育、试验示范、优质商品鱼养殖与休闲渔业核心片区,繁殖优质鲑鱼、鲟鱼、鳟鱼等名贵鱼类。

4、积极创建水产品质量检验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科学化水平。创建全县水产品质量检验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全面提高我县水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科学化水平,强化全县水生动物疫病的防疫、检疫工作力度,为下一步发展现代渔业、科技渔业、生态渔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