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淮安市文明创建

淮安市文明创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淮安市文明创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淮安市文明创建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乡土味;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

【作者简介】 骆殿兵,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后备特级教师,淮安市优秀教师,淮安市学科带头人,淮安市 “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对象,淮安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工作室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积极构建“成长课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普教重点资助课题“思想品德课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批准号:B-a/2013/02/078)研究成果之一。

“因地制宜”原则是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尤其是农村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和独特价值”。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乡土资源作为教材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交汇点,以其本色、亲和特点越来越吸引着一线教师的课程目光,给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注入了鲜活的气息,增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多年来,笔者尝试把乡土资源的“活水”引入课堂,着力构建充满乡土味的思想品德课堂,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捕捉人文“亮点”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学生生活的环境并不局限于学校之中,各种活动场所、活动设备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而且学生的生活更不是孤立的,他们与身边的人、事、乡土风俗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因此,教师应该把这些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并力求把学生熟悉的、又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感受品德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在讲授《人生与责任》 (苏人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这一内容时,由于教材上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草原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故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对其了解也只是从书本或电视中来。要想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必须是存在于身边的人,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这样对他们才有教育意义。于是,笔者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引用活生生的现实来丰富课堂,充实课堂,升华课堂。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我县创建文明城市中社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的活动照片,启发学生思考:(1)照片中你看到哪些人的身影?(2)他们分别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因为我校学生广泛参与了文明创建活动,甚至还有的学生参加了志愿者,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事例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让学生有话说,有感而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责任的特点:责任无时不在,角色不同,责任不同。随后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大湖鸿雁”――党的十代表、我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唐真亚坚守投递岗位,服务湖区百姓的事迹。教师设置问题:唐真亚承担了哪些责任?(作为邮递员、公民、丈夫、十代表)由此得出“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这一责任的特点。选取的这两则材料因有效地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比起空洞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课堂不断生成智慧,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或亲身体验的历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二、挖掘生活“宝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若能激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就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因此,在开发乡土资源时,教师应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努力从整体来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置换”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的机会。

在教学“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苏人版九年级第10课第三框)时,笔者精心选取了近年来我县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具体举措,用PPT的形式展示了县委县政府在幸福民生方面的用心设计:近三年,洪泽县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年均超15亿元的投入着力建设幸福洪泽,先后投资6亿元易地新建江苏省洪泽中学和县体育场;投资5亿元建成12层的县人民医院病房楼、12层的中医院新大楼和16层的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安排专项资金2800多万元用于医改;投资6000万元改造世纪公园;投资10亿元打造洪泽湖水釜城和渔人湾等风景区建设;投资1亿元新建夕阳红大院,让老同志优先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手笔投入民生事业发展见成效:优质均衡教育成为全省典型、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步伐加快,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PPT以生动的画面、翔实的数据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从而链接融通起教材中深刻的理论内涵,完成知识建构,深化对教学主题的认识,不断激发学生深层情智感受,真情感怀爱党之意。

三、采撷自然“风光”

课堂教学内容不是对教材原封不动的照搬,它要求教师对和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材料与资料作一定的补充,通过对课本知识整理与归纳,把握其主要内容与重点内容,用最新最典型的相关资料给予补充。大自然蕴藏着鲜活的课程资源,把广阔的自由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自然的拥抱中,既领略到湖光山色,享受自然之美,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人格意志和情感力量。

教学《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框)时,对于很多没有走出洪泽小城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必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实效。于是笔者结合教材中的“对话”栏目,借助洪泽本土的“美景”,采用“宣扬乡土,搁置文本”的教学策略。之前,利用学校每年在八年级开展的“走进美丽自然,了解大湖文化”环洪泽湖文化考察实践活动,让学生沿湖寻访古迹,游赏大湖如画的自然风光,充分享受回归大自然的情趣。课堂上,笔者出示了一幅幅周桥越堤遗址、镇水铁牛、乾隆御碑、三国时大将邓艾饮马池遗址、九龙湾、信坝遗址等沿线众多的名胜古迹照片,这些优美的图片使学生明白,虽然自己的家乡地处苏北,没有大城市的繁华,但这些景点不但是人们平时休闲的好去处,也给家乡带来了“水乡泽国”、“人间仙境”的美誉,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这样对教材进行适当置换,虽改变了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教学要求是一致的,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教材中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教材的普遍性,又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了解家乡、走进社会奠定基础。

四、张扬物产“魅力”

思想品德课教材所遵循的是学生生活的逻辑,关注的是广大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就决定了广阔的乡土资源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丰富的资源。利用学生比较熟悉、近在身边的乡土物产,不仅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乡土资源,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洪泽湖位于淮河下游,是我国地理意义上的五大淡水湖之一,是我国淮河流域集防洪、灌溉、航运、养殖、供水、发电、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平原巨型水库。洪泽湖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历史悠久,是渔业、特产品、禽畜产品的生产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对于长期在湖边生活的学生来说,这些是再熟悉不过的乡情乡景乡史。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打破教学局限,适时把相应的乡土教学资源纳入自己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调整和转换学习视角,从而延伸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苏人版八年级下册第13课)时,通过前期的教学铺垫,让学生明白了高雅情趣,包括读书、看报、绘画、唱歌、集邮、下棋、旅游、打球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依据家乡的乡土资源,结合自身特长,开展课堂才艺比拼活动,展示自己的高雅情趣。有同学绘制美图“蟹虾图”,有同学高歌《美丽的洪泽湖》,有同学品朱坝小鱼锅贴、淮安茶馓,有同学秀洪泽渔家绝活(竹编鱼篓、绳编鱼网),有同学用多媒体展示了精心收集的洪泽特产的图片……。在这画、歌、品、秀、展的过程中,学生油然而生爱家乡、爱洪泽、爱淮安的情怀。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生活性很强的综合课程,它决定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空间不能只限于狭窄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只接受教材所设计的内容,更不能与学生亲身体验的生活见闻,亲自观察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割断联系。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抓住学生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关注点”,寻找课程的“生长点”,让每一位学生在浓浓的乡土气息中学习教材知识,探究社会现实,养成道德品质,提高道德素养。因此,我们要以敏锐的意识用心去寻找,使思想品德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引领学生开展自我反思、自我建构,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淮阴工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名城绘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建筑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