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内支架;颅内动脉狭窄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3(b)-0080-04
Effect comparison of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and intravascular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LIU Hui1 ZUO Fengtong1 WU Huijun2 DONG Aiqin1 HOU Liying3 LIU Jieqiong1
1.No.3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2.Four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3.One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Hebei Province, Cangzhou 06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effect of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and intravascular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Methods 75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treated in 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5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according to treatment ways of patients. Control group of 44 cases were given Aspirin combined with Clopidogrel treatment, and study group of 31 cases were given intravascular stent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s were contrasted in two groups,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 rate and new cerebral infarction rate in the last follow-up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NIHSS and ADL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last follow-up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96.77%,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77.27%),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New cerebral infarction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3.25%,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25.00%),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NIHSS scores of two groups at the last follow-up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ADL scores of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is obvious of endovascular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with low new cerebral infarction rate and high safety.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Aspirin; Clopidogrel; Intravascular stent;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脑血管疾病(CVD)属于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及致死率均较高的特点,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CVD主要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两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CVD发病率中占比高达80%,且超过40%的脑梗死存活患者存在复况,其复发次数越多致残率、致死率越高[1-4]。目前临床多借助药物治、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干预[5]。目前鲜有报道针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应用药物治疗与血管内支架治疗效果对比的分析,本研究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与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6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4例)与研究组(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6]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②均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且狭窄率超过70%;③发病时间短于2周;④年龄40~75岁;⑤本研究均经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狭窄段血管形成不稳定血栓者;②颅内或颈内动脉完全闭塞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认知障碍者;④3个月内存在颅内出血,2周内存在心肌梗死者;⑤存在本研究手术禁忌或对所用药物过敏者;⑥因个人因素不能完成本研究调查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法:口服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506)100 mg/d、硫酸氢氯吡格雷(浙江车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014)75 mg/d,联合应用3个月后,改为拜阿司匹林100 mg/d。
1.3.2 研究组 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方法:术前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需要常规降糖、降压干预,常规消毒。患者均行全身麻醉,经右侧股动脉放置动脉鞘至狭窄部位靠近心脏一端,在路径图指导下借助远端栓子保护装置通过狭窄病变位置到达狭窄远端,行球囊扩张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置入后经造影显示狭窄率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短暂性脑缺血(TIA)复发率及新发脑梗死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
1.5 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借助《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7]进行判定,显效:经治疗,患者神经症状及肢体均恢复,生活可完全自理;有效:经治疗,各项症状得到改善,肌力提高至2~4级,生活可基本自理;无效:治疗后,各项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NIHSS评分:借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进行评定,该问卷主要从意识(2分)、凝视(2分)、视野(3分)、面瘫(3分)、上肢运动(9分)、下肢运动(9分)、肢体共济失调(9分)、感觉(2分)、语言(3分)、构音障碍(9分)、忽视(2分)方面进行评定,最高分为53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
ADL评分:借助ADL量表[9]进行评定,主要评定内容包括进食、修饰、如厕、行走、上下楼梯、大小便控制、穿衣等方面,每个项目均根据其受帮助程度分为四个等级,量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被测者独立性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TIA复发率及新发脑梗死率比较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TI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新发脑梗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NIHSS及AD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 0.05),研究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 < 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 0.05),研究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 < 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中3例腹泻,1例皮疹,9例头痛,2例消化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9%;研究组患者治疗中1例形成血栓,1例过度灌注综合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5%。研究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
3 讨论
相关研究指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预防患者发生脑卒中,但两种药物应用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且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多,效果不佳[10]。另有研究认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在实施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安全性较高,但关于其疗效方面未进行深入研究[11-12]。有学者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狭窄或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借助合理药物治疗的效果欠佳,其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超过70%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出现脑卒中复发的概率较高[13-14]。国外临床试验显示,血管支架置入在治疗动脉狭窄患者中效果较好,对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肯定[15]。多项研究已经证实,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术治疗具有创伤小、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等特点[16-17]。刘振兴等[18]研究指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治疗成功率较高,特别是症状性狭窄较严重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意义重大,但支架术后长期效果与术后不良反应控制等因素存在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效果较好。有研究指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借助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效果好于药物治疗[19-2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两组患者TIA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新发脑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脑梗死发生率较低。侯永革等[21]研究指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借助支架治疗可对脑梗死发生进行有效预防,理论上可有效预防TIA复发,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研究组患者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各项功能恢复速度较快,其ADL明显提高,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效果较好。研究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明显好于对照组。提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中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案。通过对本研究患者行支架术治疗的情况进行分析,认为手术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主要原因与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操作,确保轻柔细致有关,要求严格预防血管闭塞或再次狭窄对血压水平进行控制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为确保手术效果应对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把握。另有研究结果显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危险程度与自身血管狭窄程度、症状表现、动脉粥样硬化分层级斑块形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临床开展治疗中应在降低脑卒中危险性基础上提高患者的ADL。无论临床借助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均需对患者脑卒中发生危险程度及治疗风险进行评估,为患者制订适当的手术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好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用药治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因样本量较小,样本选择可能存在异型偏倚,结论可靠性可能受到部分质疑,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找出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1] 龚煜,温丹,宋治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症状性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 9(4):291-293.
[2] 程福璋.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3):86-87,90.
[3] 胡永玉,林惠群,黄琳,等.心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0):192-194.
[4] 熊峰,唐思治,罗伟.神经介入疗法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34):41-43.
[5] 杨帆,陈俊良,单国进,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58-60,63.
[6]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5)[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7):559.
[7] 曾进胜.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575.
[8]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 17(5):57-59.
[9] Lawton,Brody.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S].1969.
[10] 牛文书,王玉斌,宁群.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9(11):661-664.
[11] 蒲明军,陈军,杨伟业,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轻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37(9):925-929.
[12] Dieleman N,Yang W,Abrigo JM,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plaque morphology,burden,and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J]. Stroke,2016,47(7):1797-1802.
[13] 刘春江,陈世远,余朝文,等.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硬化狭窄1年的效果比较[J].中医药导报,2014,11(32):25-29.
[14] 李光宗.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1):21-22.
[15] Hajdarevic DS,Pavlovic AM,Smajlovic D,et al. Carotid artery wall stiffness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small vessel disease:a case-control study [J]. Srp Arh Celok Lek,2016,144(1-2):6-9.
[16] 杨敏,唐明山.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95-96,99.
[17] Kim JG,Lee SJ,Choi H,et al. Sile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symptomatic candidates for 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intervention [J]. Eur Neurol,2016,76(1-2):69-74.
[18] 刘振兴,白祥琰,桂峰,等.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系统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14, 15(9):538-541,544.
[19] 张嵘,汪青松,黄海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与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比较[J].安徽医学,2015,36(10):1236-1238.
摘 要 近年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脑血管病的患者数逐年攀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而缺血性卒中在其形成病灶前,就已经先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了。所以,如果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做好合理的治疗,就会大大减少缺血卒中的发病率,减少致残率。本文就脑血管狭窄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 脑血管狭窄 早期诊断 治疗原则
Method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inciple of cerebrovascular stenosis
Li Haili,An Lixin
The Third Internal Medicine of Chifeng Baoshan Hospital in Yuanbaoshan District,Chifeng City,Inner Mongolia 02407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prevalence rate of hypertension,high blood lipids and diabete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 prevalence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ncrease year by year,it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of human health hazards.And ischemic stroke firstly has the foundation of cerebralvascular stenosis before its formation of lesions.If we can accomplish to early detection,early prevention,early reasonable treatment,it will grea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rate,reduce the rate of disability.So this study will to discuss the et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rebrovascular stenosis.
Key words Cerebrovascular stenosis;Early diagnosis;Treatment principle
随着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多,人类寿命的延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肥胖人群加大,脑血管病的患者数逐年攀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脑血管狭窄的原因
脑血管狭窄的常见原因: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狭窄的最常见原因;②与不稳定斑块脱落产生的微栓密切相关,合理判断斑块性质有助于评估颈后及选择治疗方式;③烟雾病;④夹层动脉瘤;⑤纤维肌发育不良。
其中动脉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最为密切,又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有研究显示,在75%TIA和60%脑梗死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如果患者颈动脉狭窄>70%,卒中率可高达13%。在老年人口中,约有5%存在颈动脉狭窄,其中1%~3%为重度狭窄。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卒中率约8%,而在基底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患者中,如果没有给予治疗,卒中的死亡率可>70%。个别报告显示,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中风危险性更高,并认为椎基底动脉硬化性狭窄≥50%的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7倍。
脑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
首先要了解脑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包括颅内、颅外血管。①大动脉分叉处及转折处;②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部;③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处;④基底动脉起始处;⑤椎动脉起始处及入颅处。
脑血管狭窄的临床表现
无症状狭窄: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长期吸烟、饮酒等多种脑卒中易患因素的人群,即使没有症状,早期发现已经有脑动脉狭窄,如果这时做好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并做到早期预防和治疗,就会大大减少脑卒中发生的机会。
症状性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①血液动力学型:当血压降低或血压波动时,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导致一过性的脑缺血症状,当血压恢复后,脑缺血症状改善,TIA的症状消失。症状特点是密集、短暂、刻板。②微栓塞型:主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内容物及其发生溃疡时的附壁血栓凝块的碎屑,可散落在血流中成为微栓子,这种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胆固醇结晶所组成的微栓子,循环血流进入小动脉,可造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微栓子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移向血液末梢,则血供恢复,症状消失。症状特点是稀疏、较长、规则。③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型: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官腔发生狭窄,或血管受到刺激时发生痉挛,可引起局部出现脑缺血症状。如颈椎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
盗血综合征: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时使临近的动脉血流逆行至较低血压的动脉以代偿其供血。①锁骨下动脉盗血的特征:常有上肢活动后无力,发冷、感觉异常,运动异常等。②椎基底动脉盗血特征:有眩晕、晕厥、视物模糊、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头痛、肢体感觉异常或肢体运动异常、耳鸣、跌倒发作等。③颈动脉盗血综合征:可出现同侧单眼一过性黑朦或失明,对侧肢体偏瘫或感觉障碍,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最常见的症状是对侧发作性的肢体单瘫、面瘫或偏瘫。
脑梗死(包括分水岭梗死、皮层多发腔隙性梗死):有明确的神经缺损症状和体征者,并经头颅CT扫描或头颅MRI证实有梗死灶的患者。但同时不要忽略到临床旁证,以防漏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病史中有导致全身血压下降的佐证;②由坐位或卧位变为直立位时发病;③病史中反复发作一过性黑朦;④体检时发现颈动脉有高度狭窄;⑤影像学上有特征性发现。
有两点需要注意: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都应怀疑有脑血管狭窄;②尤其是有血液动力学TIA和脑梗死。
详尽的查体
详尽的查体在早期判断脑血管狭窄方面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若在双侧椎动脉、眼动脉、锁骨下动脉听诊区,闻及收缩血管杂音,则高度怀疑该血管有狭窄的可能,但需注意高度狭窄或闭塞时可闻不到杂音,这一点不要忽略。如一侧动脉、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且患侧血压较健侧低>20mmHg时,亦考虑有动脉狭窄。
辅助检查
有了以上基础,可以做以下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判断狭窄程度及为下一步诊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创性脑动脉狭窄的检查[1~3]:①DUS、TCD:优点是实时成像,价廉,可发现斑块,观察血流,评估狭窄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作为筛查脑血管狭窄的首选手段,不足之处是有时可夸大狭窄(区分慢血流闭塞时欠准确)很难提供清晰的血管形态。②CTA:对评估颅外动脉狭窄,直观显示斑块准确性高,显示血管壁钙化好,但需造影,不作为首选。③MRA:具有假阳性,夸大狭窄程度,不能显示斑块大小,其是斑块出血,会因磁作用使血流信号丢失。其中DUS、CTA在判断斑块性质方面,对治疗有指导作用,对于不稳定性斑块,要及早稳定斑块治疗,减少斑块,以防脱落、扩大,减少脑血管病事件。
脑血管造影(DSA):为有创性脑动脉狭窄的检查,虽为评价脑血管形态的金标准,却是一种二线检查方法,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动态、全面地观察脑血管血流情况、变异情况、侧肢代偿情况,了解Willis环情况,并能计算狭窄程度,目前一致认为血管管径70%为重度狭窄。
治疗方案
在充分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4]。①对于轻度、中度狭窄,且无明显症状者,选择药物治疗,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抗LDL氧化修饰。他汀类降脂稳定斑块,必要时可以抗凝治疗等。对于不稳定性斑块要给予稳定斑块、减少斑块治疗,延缓狭窄程度的进一步加重,减少卒中发病几率。②对于有症状的脑血管狭窄,及早做DSA检查,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对于有颈动脉内切除手术和支架置入术者指征者,早期外科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以防严重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少患病几率。
参考文献
1 刘辉,高春红,李艳.颈部血管彩超、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因诊断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983-984.
2 朱艳.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D].吉林大学,2008.
在临床中,医生给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有脑部缺血症状的患者采用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查,有很多患者不解,在脖子上能看到什么呢?
您可别小看位于颈部两侧的这两条血管,攸关性命,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对于很多脑中风病人而言,他们的颅内血管多是正常的,而主要病变在颈动脉,正所谓“病在颅内,祸在颈部”。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如果把颈动脉看作是奔腾的江水,颅内的所有血管都是它的分支河道。因此,颈动脉一旦出现淤堵,脑部组织得不到充分灌溉,自然遭殃,如果是颈动脉的血栓,随着血流进入颅内则形成脑梗塞。
因此,颈动脉的斑块可以说是诱发脑卒中的“定时炸弹”; 有些狭窄性病变甚至可能逐渐发展至完全闭塞性病变。脑缺血性卒中常引起患者致残乃至死亡。
读懂颈动脉狭窄的“预警信号”
临床上大约有20% ~ 30%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是因为颈动脉病变引起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如果>70%,病人在1年内发生中风的危险是10.5%,5年内发生中风的危险增至30% ~ 75%;即使没有临床症状的,也有2% ~ 5%会发生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的主要原因。过去严重颈动脉狭窄几乎在50岁以上,但近来40多岁乃至年纪更轻的病人越来越多。一般认为,颈动脉狭窄年轻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有长期吸烟史、肥胖、动脉硬化年轻化有关。好多病人查出有高血压,但没有重视及正规治疗,而工作、生活等压力引起的紧张,则加速了颈动脉狭窄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颈动脉狭窄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存着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头臂型大动脉炎造成的颈动脉狭窄多见于青少年,尤其是青年女性。损伤或放射引起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大动脉炎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其他病因如外伤、动脉扭转、先天性动脉闭锁、肿瘤、动脉或动脉周围炎,大动脉炎也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颈动脉狭窄分为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两种,先介绍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1.脑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2.TIA 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小时内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3.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严重者出现昏迷等,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的体征和影像学特征。
临床中,有好多患者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其实,这种病变更可怕。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
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的慢性疾病,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累及最多。颈动脉位置表浅,超声检查干扰小,因此,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大概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全部完成,费用也不是很贵,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可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取有效的干预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对于颈动脉的筛查结果,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狭窄度小于30%至50%的患者,可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及密切随访;狭窄度大于70%的患者,需接受外科干预治疗;对于狭窄度大于50%到70%的有症状患者,外科治疗仍可明显降低未来的脑卒中发生率。
早期预防很重要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我国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研究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病变在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程度、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提供定性与定量资料以便于临床早期干预,有针对性地治疗,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4~2006年在我院疗养的脑梗死患者66例,男38例,女28例,年龄35~78岁,平均56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及一时性脑缺血(TIA)发作,病史3~12个月。对照组为本院年龄相当既往无任何疾患的疗养员52例。
1.2仪器与方法使用仪器Philips飞凡型超声仪,探头频率3.5~7.5 MHz,检查时,病人取仰卧位,头部偏向以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从锁骨上窝开始,横切、纵切扫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ICA)、颈外动脉起始段(ECA)。测量其内径: 颈总动脉(CCA)在分叉前2 cm处测量,ICA、ECA在分叉后起始端以远1 cm处测量。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从内膜内表面至中层外表面厚度,正常值IMT≤0.9 mm,BIMT≤1.2 mm。将IMT 1.0~1.2 mm(BIMT 1.2~1.4 mm)定为内膜增厚[1],当IMT>1.2 mm(BIMT≥1.5 mm)视为斑块形成,并观察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充盈管腔情况,用频谱多普勒测量各段动脉的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期流速(EDV)。估测管腔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管腔狭窄程度>20%,而
1.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处理,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结果
本组病例共检出单纯性内膜增厚、管壁回声不规则与光点增粗15例,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0例,血管狭窄9例,血管闭塞3例。
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异常57例,异常率86.4%;对照组中IMT增厚和斑块形成10例,异常率19.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其中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大多数脑梗死患者斑块以颈动脉分叉处多发,其次是颈内动脉起始段。其造成脑梗死的机理可能是颈动脉分叉处或起始段的血流紊乱,涡流使内膜受损,管壁纤维化、瘢痕形成等容易导致脂质沉积有关[3]。动脉粥样硬化碎片脱落所造成的远端动脉闭塞,亦可成为脑梗死的病因。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6.4%,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仅为19.2%,两组间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早期颈动脉硬化在未造成动脉管腔狭窄之前,病变主要在内-中膜层,本组研究对象的颈总动脉内径较对照组颈总动脉内径增加(P
目前诊断颈动脉硬化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T强化血管造影检查、核磁共振造影检查及彩色双功能超声检查。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清晰的显示血管内-中膜是否增厚,有无斑块形成或斑块的发生部位、大小,是否有血管管腔狭窄及狭窄程度,有无闭塞等,还能对所检测到的动脉血流进行动力学分析,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检查简便易行,安全无创。可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助临床了解血管狭窄情况,判断狭窄程度,判定适当和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后疗效观察等,对防止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杰,董宝玮.腹部和周围血管彩色多普勒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7
2王新房,李治安,等,主编.彩色多普勒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24
3李有忠,胡爱云,单秀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25-2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8月—2007年8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临床怀疑颈部血管狭窄的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43~80岁,中位数60.5岁。临床诊断包括:脑梗死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眩晕13例。合并高血压39例,糖尿病13例,血脂异常32例,心脑病12例,吸烟、饮酒25例。对60例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脑血管造影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检查: 应用aloka α10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检查,选用超宽变频探头,探头频率为7.0~11.0 mhz。WwW.133229.CoM检查时患者取头后仰卧位,颈部置一小枕,充分暴露颈部。检查一侧颈动脉时头偏向对侧约45度,探头由纵段切面和横段切面自下而上连续扫描,分别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下动脉及椎动脉。如有狭窄,计算出狭窄度。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狭窄面积计算功能可以自动计算出颈动脉狭窄面积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1—残余管腔面积/颈动脉管腔面积)×100%。全部超声检查均由同一名有经验的超声医师完成。
1.2.2 dsa检查: 应用philips allura12血管造影机进行血管造影检查。60例患者均采用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置5f动脉鞘,全身肝素化,分别进行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如果发现有动脉狭窄,观察偏心或同心狭窄,计算狭窄程度[2]。
1.3 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分级标准 正常;<50%为轻度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70%为重度狭窄(包括完全闭塞)。以dsa诊断为金标准,根据相应公式[3]推断超声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敏感度=(超声)真阳性数/(dsa)阳性数×100%,特异度=(超声)真阴性数/(dsa)阴性数×100%,准确度=(超声)真阳性数+真阴性数/(dsa)阳性阴性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应用kappa评价方法,对超声和dsa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对kappa值(k值)的参考评价原则如下[4]:0.75<k≤1一致性极好,0.40<k≤0.75一致性好,0≤k≤0.40一致性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超声对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度为86.7%,而轻、中和重度狭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为91.7%、86.7和85.0%(见表1)。在60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超声和dsa均认为有颈动脉狭窄(超声真阳性数);8例患者超声和dsa均认为无颈动脉狭窄(超声真阴性数);3例患者dsa认为有狭窄,而超声检查无狭窄,5例患者超声检查有狭窄,而dsa检查无狭窄。根据上面相应公式经过计算,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93.6%,特异度为61.5%。对dsa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kappa检验,k值为0.584(p<0.01),认为2种检查结果存在一致性。 表1 6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和dsa检查结果
3 讨 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脑卒中的风险也增加[5]。准确、快速、早期诊断颈动脉狭窄对临床治疗和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快速、价廉、简便等优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成为影响其在临床上应用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彩色超声诊断颈动脉有无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3.6%、61.5%和86.7%,说明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kappa统计量是用于检验分类变量资料一致性和重现性的统计指标,可以研究不同诊断方法结果间的一致性。kappa统计量除了可以检验2次调查间是否存在一致性外,还可以给出一个反映一致性大小的量值,即“k值”。一般认为,若0.75<k≤1,说明一致性极好;0.40<k≤0.75,一致性好;0≤k≤0.40,则一致性差。本研究的kappa检验提示2种检查结果一致性好,提示超声可以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但于是由于超声检查受操作手法、探头角度和放置的部位,以及个人的诊断经验和水平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客观上,动脉的偏心性狭窄、血液湍流、患者血容量低或者心血输出量小以及颈内动脉远端打折等因素亦影响检查结果[6],超声检查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但是超声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无创伤,可反复操作,显示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较高,是进行高危人群筛选检查的理想方法。另外超声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较高[7,8],对斑块形状、性质的判定优于dsa,对脑梗死的预防和治疗均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故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和dsa的检查结果比较,超声对颈动脉轻度狭窄诊断的准确度为91.7%,对中、重度狭窄的准确度分别为86.7%、85.0%,说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仍需要dsa来判断。虽然彩色超声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但只要技术熟练,观察仔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假阳性,准确诊断颈动脉狭窄。但对于需要行介入治疗(包括颈动脉球囊扩张、放置动脉内支架等)的病例,dsa是必不可少的检查。在临床上首先对疑诊颈动脉狭窄者行超声筛选检查,超声发现异常改变者,需要行介入治疗,可行dsa检查,确定介入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丁素菊,赵辉,黎佳思.颈动脉超声和dsa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3):253254.
2 凌峰,缪中荣.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9.
3 朱凤水,李坤成,杨小平,等.颈动脉狭窄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3):175177.
4 王洁贞,韩兢,刘言训,等.kappa统计量在一致性和重现性检验中的应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1996,34(3):209212.
5 howard g,evans gw,crouse jr,et al.a prospective reevaluation of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ath and fatal or nonfatal cardiovascular events[j].stroke,1994,25:342345.
6 alexandrov v,dianne s.correlatioin of peak systolic velocity and angiographic measurement of carotid stenosis revisited[j].stroke,1997,28(2):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