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200-03

民族学院是唯一在内地开办的高等学校,面向、服务,建校五十六年来为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我校藏族学生具有个性质朴、刻苦勤奋和内向等特点,他们是社会与经济发展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大学期间是藏族大学生学习个人理财知识的黄金时间,具备基本理财意识、拥有良好理财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藏族大学生未来发展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对民族学院就读的藏族大学生的理财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一)调查对象、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民族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分为经管专业与非经管专业)的200名藏族学生,并从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水平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200名藏族学生(其中男生115名、女生85名)来自大中城市32人,来自城镇59人,来自农牧区109人。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现状的调查方法包括两种: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随机选择大约15名学生进行初步访谈,目的是了解我校藏族大学生理财的心理特征、在校期间理财状况、个人理财行为导向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理财调查问卷。本次藏族大学生理财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了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已剔除填写不规范问卷),有效回收比例为93%,回收有效问卷数覆盖全校不同学院的在校藏族学生,其中经管专业占42%,非经管专业占58%,不同专业调查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二)调查结果及成因分析

1.藏族大学生经济来源渠道单一,经济状况差异明显、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大。藏族大学生大部分来自边远地区和农牧区,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我校藏族学生的资金来源除父母提供以外,还包括学校各种困难补助、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学校奖学金及社会奖学金、亲友资助、打工收入等等。本次问卷调查中藏族大学生经济来源的结果显示:我校90.6%的藏族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来源在两个以上的藏族大学生只占34.5%;有8.6%的大学生能依靠自己获得部分收入,完全依靠自己勤工俭学、打工解决经济来源的藏族大学生只有1名。综上,我校藏族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渠道较单一。相对汉族大学生,藏族学生独立谋生能力相对较低,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藏族学生汉语能力比较弱,远离家乡到内地求学,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对内地环境适应过程较长,较难利用兼职缓解其经济压力。

2.理财意识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理财观,经济独立意识差。在进行个人理财访谈时,几乎所有藏族大学生都提出了“我无财可理”,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学生只需做到收支平衡即可,殊不知,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强化自己的理财观念,收支平衡正是学生理财的基本要求,有70%的藏族大学生知道“开源节流”这一基本的理财理念,但是对于“个人理财”的概念并不能准确表述,甚至有34%的学生认为“理财就是攒钱”。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还显示:非经管专业的藏族大学生有64%认为理财是毕业有收入之后的事,此比率在经管专业学生是41%。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藏族大学生在内地求学,受以往就业传统的影响,学习动机相对内地生源学生小,对学习重要性及其对就业影响的认识不够。而我校在对经管专业区内班学生的开课计划中,涉及“个人理财”、“财商”的课程极少,非经管专业基本无相关课程,再加上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和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解上的一些障碍,直接影响藏族大学生对理财观的建立。即使有渴求掌握理财知识的藏族大学生也存在理财知识匮乏、理财技能薄弱的现象。

3.支出没有计划、无记账习惯,消费结构不合理。参与本次调查的200名大学生,来自大中城市32人,来自大中城市(如拉萨、日喀则等市)占16%,来自城镇的学生占29.5%,来自农牧区占54.5%,由于农区、牧区藏族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并不富裕,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平均月支出在500元之内的有31人,占15.5%;500元~1 000元的126人,占63%;1 000元~2 000元的有34人,占17%;2 000元以上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4.5%。在消费支出结构包括5项,分别是饮食、日用品、通讯、网络、交际和学习支出。经管与非经管专业学生在5项支出中的比率差别不大,其中饮食和日用品是维持生活的必须支出,具有刚性,占主要部分。但是通讯和交际支出比例明显过高,这与藏族大学生注重友情有关,而学习支出比例明显偏低,甚至有些学生此项目消费为0,说明部分大学生尚未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位置,显示出消费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在是否记账方面,非经管专业有记账习惯的仅占其总人数的11%;而经管专业有43%的同学会将日常消费记账,还有同学甚至编制预算,对于此项目的回答可能与学生的专业有关。综合记账比率,无记账习惯的同学出现“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较大,具体表现是:收支不平衡,在月末或学期末时需要借钱,甚至借钱买票返家。

4.不了解大学生理财渠道与方式,风险意识淡薄。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非经管专业没有学生选择理财产品投资,经管专业有5%的藏族大学生通过多种投资方式理财,如银行存款、货币基金(余额宝)、股票,其中投资额度2 000以下的占87%,2 000元以上的占13%。适合大学生投资理财的方式包括银行存款、商业保险、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风险各有大小,出于稳健性的考虑,股票由于风险大并不适合在校大学生,银行理财产品由于起点高,大学生难以投资,其他几种均适合在校大学生。但是进行投资的藏族大学生中,有56%的学生无法列举或列举不全这些理财方式,也无法分析其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将闲散资金投资于货币基金――余额宝,也无法说清楚其“七日年化收益率”的含义,这反映了藏族大学生在投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未提前了解、分析理财方式与渠道、风险与收益,这样的投资对个人理财能力的提高影响甚微。

二、提高藏族大学生个人理财能力的建议

1.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使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理财观、金钱观,提高“财商”。对藏族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首先,家庭要发挥对大学生个人理财和消费教育应有的教育职能,将藏族大学生视为“理性的经济人”,重视理财教育,让大学生明确理财是人生的必修课。家长要以身作则,用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消费行为来影响孩子,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人格基础上建立起巨大的财富,才能建立起金钱的财富。家长要教大学生认识金钱的重要性与作用,如果理性地对待金钱、如何去赚钱以及为社会创造财富、如何理性的“花钱”,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由于我校藏族学生远离家乡求学,家长通常会担心孩子受苦,而一次性给学生巨额生活费,学生如果理财能力不强、消费无计划,很可能出现花钱无度,甚至挥霍、浪费。因此家长应针对孩子的特点决定生活费的支付方式及金额,让孩子逐步学习如何妥善处理自己的金钱,怎样通过自己的安排使收支平衡。第二,学校也应在加强对藏族大学生“四观”教育,让藏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上,大学生在拥有“知识财富”的同时,也要拥有理财观念和“财商”,具体做法包括:在新生教育时,应增加理财教育,进入大学之后,无论时间上还是金钱上相对高中有了更大自由,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有限的金钱限度内,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学会把知识变成财富和管理财富的技能,使自己在学校实现财务自由。

2.进行理财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消费道德引导。藏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状况与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内地求学藏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状态。因此,对于即将步入经济社会的当代藏族大学生,理财应是他们的人生必修课。让藏族大学生学习掌握正确的理财方法,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通过学校的全方位教育。目前民族学院开设的涉及理财的课程仅有《财务管理》、《公司理财》、《ERP沙盘模拟经营》等,涉及的专业主要是经管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等,这对于全校数千名藏族大学生的理财知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开设全校性的理财类选修课就非常必要,如《理财学》、《个人理财》、《证券投资学》、《创业常识与沙盘模拟经营》、《消费经济学》等,这些理财课程既有一定的知识性又有实用性,可以通过开设这些选修课,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个人理财理论知识与方法技巧,利用有限的财富和理财知识,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最终实现财务自由,全面提升学生对个人理财和消费道德的理论认识。

3.提高藏族大学生理财兴趣,应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多样化方式营造学校理财氛围。由于我校藏族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在自治区读书,而的基础教育较内地落后,农牧区尤其如此,有些藏族大学生汉语能力不强、学习基础较差,来到内地后,接触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同学,在学业上表现出学识浅薄、成绩不佳、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等特征。因此,对藏族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必须结合其特点进行,与其他少数民族相似,藏族大学生擅长于形象思维,因此学校应注重利用多样化的方式营造学校理财氛围,这些措施包括:组织“校园理财知识竞赛”、“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大学生理财规划大赛”、“网络虚拟投资大赛”、“理财读书笔记交流会”等活动;请有关个人理财专家、优秀校友走进大学校园,开展个人理财讲座,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介绍个人理财以及消费道德的新思想、新成果,还可请专业银行理财人员讲述银行卡的功能,合理使用银行卡理财的技巧等;在校园播放有关理财的电影,如《解构企业》、《华尔街》、《硅谷传奇》、《优势合作》等。此外,在内地的藏族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信的情况,有些藏族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及选听相关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财知识,但是却不敢进行投资活动,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实践经验太少,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实践理财教育,提升藏族学生的自信。具体方法包括:第一,利用学校的自治区重点会计实验室进行理财训练、指导个人理财规划;第二,针对藏族大学生就业地主要为的特点,进行就业创业指导,让他们了解自身的特点及努力方向,合理安排大学的时间和金钱,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以理财教育带动就业,防止学生盲目创业;第三,组织以个人理财教育为主题的参观、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尤其是对于贫困藏族学生,提供相关勤工俭学岗位,既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又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提高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理财实践能力,为今后就业、服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琳.大学生个人独立收入状况的实证分析――以某高校本科生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09,(3).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媒介素养不仅是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成分。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当前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培养方案,从而为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也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媒介素养指大学生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关于媒体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自主选择使自己在某个时候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媒体;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对待某些特定的媒体信息具有一定批判性思维等。

(一)媒介素养意识差

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借助手机与网络进行媒介关注,其中新闻类、娱乐类、体育类等知识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内容;还有就是网上消费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大学生认为这个人的事情,随意传播一些花边新闻,报着不负责任的态度来进行。媒介素养较差,对些的意识也很少,很不重视媒体信息的自由的传播与筛选。

(二)内容单一并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

现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形式上多种多样,但内容相对单一,对媒介素养教育停留在形式上较多,而真正深入研究从多维度进行研究的较少。教育工作者、政府相关人员、媒介机构的工作人员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存在着不够重视的问题,许多人认为这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其实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其个人发展以至于学校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对信息鉴别能力不够丰富的年轻人,一个对社会信息不能正确甄别、不能正确利用的人,如何能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呢?

(三)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其实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与其学习、生活相互关联的,作为年轻的群体,大学生在一起都在说一些低俗而又捕风捉影的信息,和每天在一起关注政治、经济、科技信息中对本企业发展的影响的信息,从而审时度势做出超前的判断并采用较强的行动力,这两者对大学生个人的影响结果是很不一样的。

二、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对策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多机构相结合的执行过程,其中除了高校,还包括政府机构、媒介机构、民间团体以及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接触到的密切相关的各种机构。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问题,也需要各种机构各进所能的形成全局合力的方式进行培养与教育。结合实践研究过程,提出了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创新模式。

(一)社会、学校、媒介机构多方协作

在香港目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机构和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是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二是有关的政府组织。如香港广播管理局;三是以香港电台为代表的公共媒介[3]。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媒介教育问题,实行政府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业、媒介机构、教育培训机构五方协作,是促进企业员工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型模式。其中政府组织是宏观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美国学者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指出:虽然媒介自成一个行业,但他们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之中,在有限的程序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也需要在宏观和体制上有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即政府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更适合社会需求。培训机构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公共媒介机构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桥梁,一方面它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媒介教育的有力武器。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形成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合力。当然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过程中其中最重要是高校。

(二)提升大学生公众传媒的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媒介信息监管和监督机制,使大学生提高自身公从传媒的责任意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关系到媒介信息来源、媒介信息处理、媒介信息应用的一个综合问题[6],在各个阶段都要把好关,从而控制媒介信息的传播与应用。有利的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中的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媒介素养评价体系,保障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与评价。

(三)提高媒介素养知识与能力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更主要是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媒介素养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所以我们通过教育与自主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比而提高学生的媒介知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大学生更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四)通过讲座和社团以及实践等形式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可以利用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开展专家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对于各高校来说都有自己的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进行媒介素养的培养,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总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行之有效的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体系结构的研究(项目编号:09BH038)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为衡水学院院级课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创新模式研究(编号:2011029)参考文献: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的队伍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实现我国劳动力转型,提高人才竞争力的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高职院校就业率的逐年攀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2014 年教育蓝皮书》,报告中写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最高,是78.1%,很多数据都显示出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也是稳中有升。总体上看,薪酬水平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每个大学毕业生都期望能够找到一份待遇高的工作来回馈家庭的多年付出,但是社会现实状况却时常让人事与愿违,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差距也比较大。另外,企业规模的大小也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多数毕业生都希望能够去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合资企业,归根结底,是这些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安全措施以及企业声誉的吸引。如果有机会进入这样的企业有的毕业生会忽略专业是否对口、社会保障是否完善等一些问题,考虑先进去再说。

二、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分析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趋势不尽如人意,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的反映。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较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方面

很多企业的用人机制不够健全,当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中小企业,但该类企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用人机制上和没有十分的完善,容易给毕业生造成一个相对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校企合作是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借鉴外国经验,与国际接轨,校企合作正呈现出内涵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每个学校和企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没有固定的模式照搬,需要双方长期的探索磨合。

(二)高校及毕业生方面

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较为单一,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应顺应社会的需要,不能仅仅停留在毕业班的学生。对于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设置,也要结合教师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的就业指导老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企业的用人需求缺乏了解。尤其是一些与市场接轨的专业领域,比如近几年来物流行业发展迅猛,尤其是航空运输,优秀的物流人才要求对整个供应链有准确的把握和预测,就业指导教师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如果没有基层的企业实践经历,很难将企业真实的需求传递给学生。对企业和社会而言,首先最需要的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有多么高超,而是个人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是注重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道德。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就业始终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不能完全依赖于学校和老师,自己应当尽早的开展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到毕业分阶段进行。充分利用好个人的课余时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知识,求职技巧等。不要等到工作以后再去吃一堑长一智。

三、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重要的社会人才资源,就业状况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实现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企业方面

不断的更新和改变用人观念, 企业要有科学的、合理的用人观念,消除学历歧视、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等一系列不平等的用人要求,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搭配。此外,在用人机制方面,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的招聘、培训以及任用方面进行创新。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尚不稳定,需要一到三年的过渡期,企业如果能够加强引导,让新员工有归属感。企业人才需求培养计划应从长远出发,寻找专业对口的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企双方合作办学,毕竟对口培养的学生稳定性相对较高。

(二)院校及毕业生方面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支点,高职院校要在就业导向的基础下不断强化办学特色,走出独具特色之路。对自身办学进行正确定位,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建设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是拓宽学生就业出路,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联系相关企业,争取与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学校出土地,企业出资金,在学校内建立企业加工基地,真正实现工学交替,也给学生缔造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高校毕业生应更新就业观念,根据自己的优势、兴趣爱好、加上对社会的了解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确定就业期望。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就业能力。认真分析自己,找出优势,取长补短,做好职业规划。不要盲目的追求高收入、好声誉的大企业,应本着“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原则踏踏实实的做好基础工作、一线工作。

高职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产品”,需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了解、掌握市场、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人才标准,做好输出工作。同时,作为宏观调控的政府部门,需要在企业和院校之间做好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当然,最重要的是“产品”自身,高职毕业生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争当优秀“产品”。

参考文献:

[1]刘阳.试论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J].现代交际.

2015(11)

[2]张常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继续教育

研究.2016(01)

[3]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性别差异渐显的原因与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4]姚艳虹,张晶.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教学 改革和创新 构思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54-01

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灵活性、兴奋性和耐久力,调节神经系统机能。因此,体育课程教学是普通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将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构思进行探索。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普通高校的体育工作在建设方面发展得相当迅速,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人们缺乏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得当今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

如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早已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即使各大高校会依据教学大纲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完善,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过去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使体育课程教学失去了自身的内在价值。例如:教师上课太过于死板、单一和老套,教学方式不生动、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对于体育课特别反感,出现害怕的心理,甚至逃课。

1.2 学生个性发展受阻

我国普通高校多年来始终沿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是“传袭式”,始终以三基为依据,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用一些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学生,完完全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另外,体育课程的内容繁重,课时较少,导致很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不重视学生学习的整体质量,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像机械一样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这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教学改革的创新和构思,也对学生个性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3 体育场所设施不完善

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那么所喜欢的体育运动类型也就不一样,例如:一个人对乒乓球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找机会去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会感到心情愉悦、放松和满足。目前,由于普通高校的教学还是以智育发展为主,对于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满足不了学生的内心需要,难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导致学生出现不积极、不情愿的态度,这样也就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创新体育课程教学。其最终目的是:第一,体育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二,在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可以缓解内心潜在的巨大压力,从而减轻负担;第三,长期体育锻炼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正常发育;第四,调整快速的生活节奏,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第五,在锻炼中,可以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人,交流体育锻炼的心得,从中获取更大的受益信息;第六,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自我的人格魅力;第七,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自身修养。

3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构思

3.1 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体育锻炼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重中之重。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喜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或者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娱乐和休闲的活动,例如,登山、远足、徒步、野营等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喜欢体育、爱上体育、对体育感兴趣的重要方法;最后,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并且养成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为自己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内容一味的单一和老套会影响到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性,改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实现师生互动的自由上课方式,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教师要创新体育教学的方式,综合利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3 体育场所费用的问题

如今,大多数的普通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完全忽略了大学生的体质状况,缺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体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体质越来越差的现象。要想改变当今的这种现状,各大普通高校必须加大对体育场所的投入力度,比如:建设体育馆,包括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桌球等,买一些运动器材,轮滑鞋、哑铃、沙袋等,开设健美操、瑜伽、舞蹈、街舞、跆拳道等课程,这样做不仅仅能体现高校对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重视,而且还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体质和心理素质。

3.4 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健康观念的改变,国家在2002年就下达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实施采用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其中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目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高校应该将学生的智育与体育病重,在遵循标准的前提下,加大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力度,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普通高校的体育教程改革的创新是成功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做到改革的创新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得体育教程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文东.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7):217-218.

大学生个人现状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违约 诚信教育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违约现状分析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再加上目前世界的经济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资料表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0万人。然而,我国2009年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长,所以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很多高校的毕业生做了两手准备:考研、专升本或找工作。为稳妥起见,很多毕业生先找个单位签约,等到考试结果出来时,再义无反顾地“舍鱼而取熊掌”了。有的人不求一步到位,先找到一个岗位再说,即我们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正是这种心态,使大学生频繁跳槽。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跳槽本身无可厚非,但当违约成为一种常态之后,我们就需要冷静分析。某人才网针对“你对跳槽后工作是否满意?”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共有1250位个人会员参与,其中有638人选择“没有达到目标,整体不满意”。于是,他们交纳了违约金,又跳槽到另一家单位,可是发现新工作还不满意,结果再次违约。

违约行为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违约对单位和个人而言是一种损失。从校园宣讲会、招聘会,到笔试、面试,最后的比较、审核、敲定,为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单位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一旦违约,将意味着他们在这之前所做的都是一场空。同时,除了人力物力的损失,他们最担心的是造成一种违约恶性循环[1]。例如,今年昆明盘龙区和宜良教育局都有新教师辞职和违约,使学生无法上课。对于个人来说,大学生为了违约所付出的代价,绝不只是赔上了一笔违约金,可能还要付出一笔不菲的道德成本。违约尽管能获得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但是在自己的档案上却会留下不良的诚信记录,给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造成不好的影响。昆明某中学今年16个教师岗位吸引了1200多名求职者,令人感慨的是,有一名求职者是3年前本科毕业时曾与该实验中学签约,后违约去读研究生,谁知今年研究生毕业再来应聘,却没被录用。

在诚信度已成为衡量一个毕业生综合素质重要指标的今天,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求职者的诚信度。因此,高等院校对于开展学生诚信德育教育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使“诚信”观念深入学生大脑,从而提高他们的自觉意识和德育品质。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途径探讨

1.高校要加强校园诚信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理念。

《礼记・大学》曰:诚于中,而形于外。作为以培养人为中心任务的高等院校,必须将开展校园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和责任,从而树立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理念。

2.建立完善个人征信制度,用制度保证诚信、用措施鼓励诚信。

要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之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建立学生个人征信制度,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度。构建学生个人征信系统,是从机制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校园学生征信系统是指由某一组织将学生在校园内分散在各院系、各部门中有关学生个人信用和信誉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各院系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而建立的专门系统。系统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学费缴纳、贷款还款、遵纪守法、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

对在校大学生建立征信制度,是为了通过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3]通过养成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诚信受益,不诚信受罚”的观念。从操作层次上说,由于校园信息化工作的迅猛发展,客观上为类似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在校期间学生参与的素质拓展活动进行记录认证,最后在学生毕业时,由学校给出学生个人的素质拓展证书,将其作为大学期间的第二份“成绩单”。另外,校方还可以构建“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就业推荐体系,由导师等给出关于学生的客观评价,供用人单位参考。

3.加强职业辅导工作,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要解决好就业诚信问题,还应注重在校期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大力加强职业辅导工作。归根到底,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越高,求职能力就越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一定程度上就能自觉避免造假、违约行为的发生。

4.高校一定要规范毕业生推荐关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高校要进一步严格就业管理流程,给所有毕业生提供公平、科学的管理环境。一般情况下,各高校为了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专门制作了《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高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学院严格审核盖章后才统一加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公章,每人仅有一份原件。另外,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份,统一编号登记,签约后,必须征得原签约单位的同意并有书面退函后才可换取新的协议书。对于毕业生协议书遗失或违约的情况,给予备案登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公示,必要的时候,记录到新的协议书中,供用人单位参考。[4]此外,要充分发挥院系、班主任、辅导员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推荐信等,班主任、辅导员有义务配合用人单位进行审核。

5.高校要建立相对完善的跟踪机制。

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有着完善的诚信跟踪机制,诚信与否关系到一个人业的成败。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诚信素质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是档案跟踪机制,高校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体制,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并建立个人诚信档案。2002年,位于上海市的近50所高校就为申请助学贷款的近2万名大学生建立了“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5]。二是网络跟踪机制,大学生的个人诚信状况,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追踪,对于失信的学生可以校园网络的范围内进行揭示和批评,甚至向用人单位公示。三是毕业生跟踪机制,高校可以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等形式,加强与用人单位或已毕业学生的联系,及时掌握毕业学生的诚信状况,发挥学校继续教育功能,对失信毕业生实施再教育。同时收集诚信与失信典范,作为在校学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毕业生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对今后毕业生的签约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更直接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因此,加强高校毕业生诚信教育,重构高校毕业生诚信体系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张玲.诚信缺失,就业市场谁受伤?[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4):15-18.

[2]王阳,胡坚达,汪盛科.诚信,大学生的道德通行证[J].宁波论坛,2003,(3).

[3]周宏,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