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品味语言;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是这样定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明确指出了语言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宋学家朱熹认为,读书要“缓视微吟,虚心涵泳”;清人更是对这一读书心得推崇备至:“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灌稻……”就是说读书必须沉浸在文章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如此才能体悟出语言背后的人文价值,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却意外的发现:语文课堂变的“丰富多彩”了,却没有了“嚼” 劲,而没有了“嚼”劲的课堂,仿佛没有了灵魂的支架,从这样的课堂中走出的学生亦是浑浑噩噩,不知语文为何味也!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阅读题,考查学生语言品位的能力无疑成了重中之重,这也正体现出了新课标的要求。那么面对初一的学生又该如何培养他们语言品味的能力呢?经过摸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进行培养:

一、品读,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钱理群教授曾说:“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学生通过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品味语言所散发的无穷魅力,领悟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增强对语言的感知和鉴别能力。非诵读不足以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非诵读不足以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如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课,文中有这样的两段话:“‘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语句短促,节奏明快。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紫藤萝花开的茂盛、热闹与那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作者为每一朵藤萝花都赋予了生命,他们正正酝酿了一个寒冬,此刻它们终于开花了,满怀惊喜、满怀喜悦,它们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风采,于是他们笑着、嚷着这又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呢?假如你就是这些盛开的藤萝你会怎样呢?把你此时的心情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放声朗读入情入境!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更是在朗读中体会到了藤萝那生生不息的生命与作者此时内心所受到的震荡。所以在语言教学中通过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字面背后的意蕴,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品析,在品味分析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著名语文教育家洪镇涛说: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要灵活的运用语言赏析的方法,紧扣语言的“美点”,在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时,在学生思虑梗塞时,在学生无法言表时,授之以法,帮助学生深刻地感受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

三、品写,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文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学习中,课内是基础,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内的延伸。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一定的阅读目标,并在每一学期确定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欣赏、品味美文。从而让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向课外学习,在课外阅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以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读书过程,把所读、所思、所悟写下来。在这一过程以圈点勾画作批注为主,以写读后感为辅,同时也可以仿写,可以续写,也可以扩写等等,以不同的方式来领悟文章语言的魅力,来领会语言背后那闪烁的精神品质。如学生在读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以后写的读后感:“我们应从这本书中学到更宝贵的东西:把每一个磨难都当做命运赐给自己的财富,让每一个磨难都成为磨砺我意志的磨刀石。既然磨难无法逃避,那么就请选择一个态度:勇敢的面对它!”学了《斑羚飞度》后学生有感:“我们不是地球的唯一,也不是地球的主宰,我们没有权利去决定他们的命运,更不能残忍的掠夺他们的生命!我们都是大地之子,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们为何不能用一种爱护的、欣赏的、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呀!”读着学生的读后感受,看见的却是学生精神上的成长!新课标不就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嘛。而这一方法正是学生由读到的、析到的而后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精神养料!

余秋雨曾说过:“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语文是文火细炖的慢功夫,只有通过咬文嚼字,才能将语言、知识和情感转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这才正真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著《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版。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 有效性 主导策略

作为中学语文课程重要内容的阅读,因其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在中考中的分值占比的提高,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热切关注和高度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各种“模式”“流派”也因此而各展其能,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活力,提高了效率。笔者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后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大主导策略上。

一、凸显学生阅读主体,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1.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主体阅读地位

阅读的本质意义是在多层次多层面中阅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也是两者之间思想交流与碰撞,阅读可以在丰富和充实学生知识营养的同时促进学生主体阅读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此,阅读尤其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阅读主体要选择好阅读文本;二是在阅读中应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善于思考与评判作者的态度与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这样认识阅读:阅读并非是笼统地接纳和肤浅地理解,而应在文本的引发下,两者之间的对话应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能够对文本形成深刻而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在表达这种认识与理解时凸显出鲜明的个性化,甚至能够创造性地将这种认识与理解进行拓展和发挥。因此,高效率的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阅读主体地位,这样的阅读才能达到主动性阅读、深刻性阅读、思考性阅读和有效性阅读。

2.阅读教学应切合学生的阅读实际

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及心理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等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水平上。他们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从语言运用的范例中学习语言和阅读文本,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丰富、积累、总结阅读知识和阅读规律,提高阅读效率。

因此,教师应将阅读教学的重心定位在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范例中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用意,具体地说就是思考和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具有个性化、独特化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情感和体验的表达,并且有效地内化和强化自身的这种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最终达到创造性运用的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阅读的文本与阅读的要求应与学生的阅读实际能力基本一致,否则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的实际,学生就没有适合的平台和较为接近的基础来与文本进行对话。

二、掌握语文阅读原理,有效运用阅读技巧

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语言、作品的风格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作品的意蕴和内涵进行认真的挖掘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作品和作者的全面性认识与客观性评价,促进自身认识的进一步深刻、体验的不断丰富。

有位教师在讲授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陆蠡的《囚绿记》前,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是什么小小理由促使‘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的?”“你如何理解‘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为何‘我’要囚住这绿色?囚绿的过程用了哪些精确的词语?”“‘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纵观这几个问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一些知识点,但于整个文章的主旨内涵而言几乎未有触及,只是从纯语文的角度作了一些基本的提问。而对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热爱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与把握,也没有通过问题把爱国青年作家在国难当头中与黑暗抗争、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把握。这样的“带着问题的阅读”,对作者在文本中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学生是难以体会和理解的,也难以用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的。这既非审美阅读,也非创造性阅读,就很难说是有效阅读了。

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作出批注、进行点评、撰写读后感等,都是有效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但这些阅读方法与技巧应根据学生阅读的程度与能力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彰显学生阅读个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1.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有更多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

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轻视情感而片面重视认知;二是轻视感性而片面重视理性;三是轻视综合而片面重视分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自主以不同视角、站在不同的高度来品味、感受、分析、评判作品,教师应力戒越俎代庖,不可将学生的阅读思考用自己的讲解分析来取而代之。应使语文阅读真正成为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有效平台。

笔者在讲授《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故乡》中,提出如下问题。“你对孔乙己是如何评价的?”“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是闰土埋的那十多个碗碟吗?”学生们各抒己见,特别是对“是闰土埋的那十多个碗碟吗?”的讨论更是唇枪舌剑。有的学生认为杨二嫂一是喜欢占小便宜,二是她在事发后能准确地从灰堆里找出碗碟,这足以说明是她偷拿的。有的学生认为偷拿蝶碗是闰土所为,尽管他纯朴善良,但也不能因此而排除他被生活所迫而为之,此外闰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碗碟。究竟是谁偷拿了碗碟?同学们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时一名学生指出:“对于埋碗碟的事‘母亲’仅仅是听说而已,埋碗碟的事可能杨二嫂与闰土谁都没有做。为何会出现议论埋碗碟,分析杨二嫂的人物个性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杨二嫂纯粹对闰土的诬陷,她如此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其心理失衡,因为她没有得到碗碟;另一方面是以这个为借口来“拿狗气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对问题的思考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他们的感受和体验都有独特之处。

2.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提高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要在阅读中提升认识评价文本的能力,加深对作者的情感体验,对文本的内涵应有自己独到的分析与理解,最终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思想情感。

紫藤萝瀑布读后感范文第3篇

正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提高作文能力,最终要从阅读教学中找突破口,打通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通道,才能解决阅读教学为什么、干什么的问题和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问题。现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为例,浅谈如何将阅读教学引入作文教学。

一、搜集课本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也说,作文即生活。可是,中学生的作文现状是:90%的学生正在为写作没有原料而苦恼。所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外,还有中外名著、影视节目、报纸杂志等等,而教科书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首先要做好的。

我们可以在课本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熟记课文内容,积累作文素材。如学到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它与“如何对待困难”这类话题作文联系在一起;学到流沙河的《理想》这首诗歌,可引导学生将它与“理想”这类话题相结合。还可以与学生一道把属于同类话题的课文归纳在一起,便于写作时选择性地使用。对于那些摘选的名著,鼓励并指导学生阅读原著,了解原著,并撰写读后感,进行专题讨论。如果是有一定解读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研究性阅读,通过确定专题、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讨论交流等途径将阅读推向深入,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积累文化底蕴。胸中藏有锦绣,文笔自然生花。

从初一到高三共12套教材中,蕴涵着成千上万个写作素材(包括行文思路),再加上老师在教学中提供的素材,足以建立一个资料库,满足中学生上的创作需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课本阅读中搜集作文素材,“拿来”为我所用。

二、积累优美词句,夯实作文基础

优美词句的灵活运用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典故见多了或重复多了,便会形成语感,令你在表达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写作时形象生动、语藏丰富,妙语连珠。好词句的应用,能使我们的文章骤然增色,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初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阅读文章中,大多词汇量丰富,语句优美,如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一文中,就用了“皎洁、得失之患、忧心忡忡、慷慨、多愁善感”等词语,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累这些词语,并尝试着造句。词语造句表面看起来简单,但要造出一个好句子,就必须先弄清词语的含义。同时,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呈现他们学过的优美词句,帮助他们从无意识状态上升到有意识运用状态。笔者认为,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呈现大量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词语,让他们自由选用。学生自己选用的词语超过了教师所呈现的范围的,则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通过课外—课内—课外几次反复练习,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熟练运用词语了。经过一阶段的训练,学生逐渐彻底克服了习作时觉得无话可说的困难,而且对积累词语、运用词语产生会浓厚的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而积累和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只有引导学生天天积累,学生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练就深厚的语文底气,才会厚积而薄发,在写作的时候,他们的语言才不会苍白,思维才会持续闪光。

三、加强作文仿写,感受写作轻松

实际上,很多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就是最初借助模仿的方法慢慢地摸着门道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模仿能力强的这一优势,在结合课文传授写作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写,使理解转化为运用,吸收转化为倾吐,达到既巩固知识又锻炼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仿写中感受写作的轻松。仿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仿其意。意,即文章的立意、中心。如学了七年级(上)“至爱亲情”这个单元中的《风筝》《散步》《散文诗两首》《羚羊木雕》等课文后,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长辈,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独立、客观地表达“我爱我家,我爱亲人”的感情,力求达到“我手写我心”的要求。

二是仿其格。格,即文章的思路、结构。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通过学习七年级(上)《春》、《济南的冬天》、《夏感》这些文章,学生学会了使用“总——分——总”的写法;通过学习《山市》,学生明白了要想突出文章中心,就必须分清写作材料的主次,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详细地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就应略写。经过日积月累的仿写训练,学生作文就显得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而不只是一味地罗列材料。

相关期刊更多

初中生优秀作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出版总社

青少年日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艺术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